2020年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要点十讲专题07诗歌选择题技巧5结构分析不当含解析
2020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诗歌选择题解题技巧

野歌 李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 的方式。
•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 然豪迈。
典例 4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①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 ①此诗作于柳宗元贬官柳州时期。②黄树:橘树。《屈原》橘颂 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③三国时期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来 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首句看似寻常,但特别点明的“手种”“二百”却表现了诗人 对柑树的喜爱。
• B.“遍”字形容柑叶的繁盛,如在目前,也直接点出诗人遍览城 隅的兴致。
• C.“喷雪”“垂珠”都是想象之景,分别比喻怒放的花朵和累累 的硕果。
• D.“闻”将花开的奇观与柑橘花飘香一笔写出,渲染出一种热闹 的气氛。
•
典例 2 (2018·河北唐山高三二模,改编)阅读下面的宋词,回
答问题。
• 南乡子
•陆 游
• 早岁入皇州。尊酒相逢尽胜流。三十年来真一梦,堪愁。客路萧萧 两鬓秋。
• 蓬峤偶重游。不待人嘲我自羞。看镜倚楼俱已矣,扁舟。月笛烟蓑 万事休。
•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开头两句词表现词人早年进入京都,广交名人雅士,踌躇满志 的情怀。
2020年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表达技巧四大方面:一、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二、表现手法:想象、象征、渲染烘托(衬托) 白描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欲扬先抑等三、修辞手法:对比、拟人、夸张比喻(比兴) 夸张借代四、行文结构:过渡铺垫(伏笔)语文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一、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其中抒情表现得尤其突出,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常见的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
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
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①渲染。
渲染就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②衬托。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借描绘别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
可以是人烘托人,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情。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
或喜景衬哀情。
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③含蓄。
含蓄顾名思义,不直说、不明说,委婉曲折地表达主观感情。
④用典。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尾犯·寒夜蒋捷①夜倚读书床,敲碎唾壶②,灯晕明灭。
多事西风,把斋铃频掣。
人共语、温温芋火,雁孤飞、萧萧桧雪。
遍阑干外,万顷鱼天,未了予愁绝。
鸡边长剑舞,念不到、此样豪杰。
瘦骨棱棱,但凄其衾铁。
是非梦、无痕堪忆,似双瞳、缤纷翠缬。
浩然心在,我逢着、梅花便说。
【注释】①蒋捷:南宋词人。
南宋亡,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②王敦酒后读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深受感动,用铁如意击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1)词的下阕,首句化用了________(人名)的典故,结句的“梅花”是词人________的象征。
(2)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本词在抒情方面的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焦山吴潜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
长江万里东注,晚吹卷惊涛。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车。
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
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释】①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
②金焦:金山和焦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写古城镇江的地理形势,长江滚滚东流,金山、焦山相对屹立,读来气势雄伟。
B.上片中“孤帆上下”写行船在浪涛中起伏,通过视觉感受写出了长江壮阔苍茫,亦有孤立无助之感。
C.下片高度概括地陈述了历史事件,说明了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议论。
D.这首词题为“焦山”却不是只写焦山,上片写景,视野开阔高远,下片怀古,感情深沉而不失洒脱。
(2)吴潜任镇江知府时写下了这首词,在他之前,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曾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请对出两首词的结尾,分析内容及情感差异。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含解析解析(5)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含解析解析(5)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流莺①唐 ·李商隐流莺漂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释】①本诗作于公元849年,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
(1)请把首联翻译成现代汉语。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骢马(唐)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①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载“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下到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好酒的诗人在苦寒中却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局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与冷酷的环境作对比,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2020年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和答题技巧

高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和答题技巧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2020年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和答题技巧

高考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和答题技巧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解析版)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考点解读★★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
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
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风格分类【语言风格分类1】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
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020年高考诗歌鉴赏客观题答题技巧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开篇轻描淡写,让读者从那“战图”中去想象兵荒马乱、血流成河的现实。 B.“凭君”一句直写作者对将领讲封侯事的厌弃态度,表达出心中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C.第二首以“百神愁”之语痛斥战争的罪恶,用“谁道沧江总无食”反讽战事的频繁。 D.两首诗风格迥异:其一用意曲折,语言委婉含蓄;其二着力用笔,表达直白显豁。
D.这首闺怨诗多处运用神话或典故,想象丰富,意象独特,天上人间,尽显浪漫色彩 ,体现了李贺诗歌的独特风格。
基础知识运用错误
D.这首闺怨诗多处运用神话或典故,想象丰富,意象独特,天 上人间,尽显浪漫色彩,体现了李贺诗歌的独特风格。
D“闺怨诗”错误。
诗体表现的是男子对女子的思念 之情,并无闺怨诗的“怨”。
高考回顾
2019全国卷 2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二)词 词,亦称“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约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
盛行于宋代。原指合乐歌唱的歌词,故又称“曲”或“曲子词”等。后依照乐谱声律节 折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称“倚声”。再后,则依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 韵律而填定,自此方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故称为“诗余”。词有 “令”“引”“近”“慢”等。“令”一般较短,“引”“近”一般较长,“慢”又比 “引”、“近”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随后又出现了“小令”“中调”“长调”: (1)小令,限58字以内。(2)中调,指59至90字。(3)长调,指91字以上者。 (三)曲(一般指元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7 诗歌选择题技巧(5)结构分析不当
一、选择题考点突破
结构分析不当,谋篇乱加阐释
【典例示范】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宿府①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③。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在严武幕府中任职时写下的。
②伶俜:流离失所。
③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府,任参谋一职,只是为了一家生活,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心境的悲凉。
未写“独宿”而先写“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
B. 前两联写“独宿”之景,而情含景中。
后两联则就“独宿”之景,直抒“独宿”之情,“风尘”句紧承“永夜”句。
C. “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
思家之情有增无减,因为诗人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
D. 尾联照应颔联,虽写“栖息一枝安”,但仍然有辗转流离之苦闷。
诗人当时境遇凄凉,十年漂泊辗转,诗风沉郁。
突破方法:
①整体理解诗歌,了解词与词、句与句间的逻辑关系;
②关注选项中的“起承转合”、“线索”、“照应”、“对照”、“伏笔”、“铺垫”等词。
【答案】
D
【解析】
尾联应照应首联。
【例题精练】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海旅次
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不落窠臼,一反登高望远的传统写法,别有新意,“裁”把无形的“归思”比成有形的可剪断之物。
B.颈联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
C.颈联的描写使读者想起唐诗中“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
D.本诗以登高为线索,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诗人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乡思。
【答案】
1.D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
路转陡,疑无地。
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
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
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 ①谩:徒然、空自。
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点出行旅的节令和境地。
秋雨初晴,秋空如洗,显得青山红树分外明丽。
此词意在抒写旅愁,却先欢乐之景,以形成节奏的变化和情绪的跌宕。
B.二三句写山路转陡,几疑路穷。
给人一种“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感觉。
“忽有”句紧承其上,写忽然之间惊喜的发现。
行文开合顿挫,饶有风致。
C.上片后四句描绘了一幅秋季烟村宁静安详的图景。
烟村之景是思乡的触媒,词人正当惊喜凝望之际,
一缕乡思又从心底萌生。
D.这首词上片写景,而景中寓情,为下文转写乡愁埋下伏笔。
过片“凄凉只恐乡心起”照应开头,写来吞吐曲折,虚实错综,极尽铺染之能事。
【答案】
2.D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留诲曹师等诗①
杜牧
万物有丑好,各一姿状分。
唯人即不尔,学与不
【反馈检测】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浪淘沙·九日会饮分得雁字①
赵鼎②
霜露日凄凉。
北雁南翔。
惊风吹起不成行。
吊影苍波何限恨,日暮天长。
为尔惜流光。
还是重阳。
故人何处舣③危樯。
寄我相思千点泪,直过潇湘。
[注]①九日会饮分得雁字:指在重阳节宴饮时写诗分到了“雁”的题目。
②赵鼎(1085-1147):字元镇,南宋中兴贤相。
这首词是作者南渡后所作。
③舣:停船靠岸。
1.下列对这首词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首句“霜露日凄凉”交代了时间与地点。
“凄凉”二字,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B.用反衬手法,用“霜露”“惊风”“日暮天长”等反衬出大雁的孤寂、凄凉的处境。
C.这首词的上片写北雁南飞“不成行”“吊影苍波”,处境苍凉,这是对“雁”的直接描写。
D.下片中的“重阳”与题目中的“九日”相照应,是本词的“词眼”,点明了主题和情感。
【答案】
1.C
【解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苏幕遮·草
梅尧臣①
露堤平,烟墅杳。
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庾郎②年最少。
窣地春袍③,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
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①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二十余岁以门荫入仕,但应试进士不第,仅任过主簿、知县等职。
②庾郎,指南朝的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
③窣[sū]地,拂地,拖地。
窣,突然,出其不意;春袍,指初入仕途的低级官员穿的青色章服。
2.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描写春草嫩绿无边、春意蓬勃,只是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
B.“窣地春袍”描写宦游少年身着拂地的青色官服,不言“青袍”而言“春袍”,更让读者联想到少年的风华正茂、前程美好。
C.“堪怨王孙”是谁存怨呢?词人没有明言,既可能是王孙自怨,也可能是运用拟人手法,草在怨。
D.“嫩色宜相照”与“翠色和烟老”遥遥相对,明写草色,暗寓人生遭际,情郁于中。
词人构思巧妙,词意隽永。
【答案】
2.A
【解析】
二、诗歌结构技巧分析角度
诗歌结构技巧的分析,也多在选择题中常见,以下结构技巧应有所掌握。
(一)总说
1.从景情关系角度:(1)先景后情(2)以景结情
2.从前后句(联)的角度:(1)重章叠句(2)铺垫(3)照应(4)过渡(5)承上启下
3.从诗歌的主旨角度:(1)开篇点题(开宗明义)(2)卒章显志(画龙点睛)(3)以小见大(4)
对比
4.从诗歌情感的变化角度:抑扬(欲扬先抑)
(二)各部分常见技巧
1、就诗句开头提问的术语有:
内容—先景后情(先情后景)、叙事或议论开篇、比兴、统领全诗、设置悬念,制造波澜、交代背景(人、时、地、事、环境)、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
结构—伏笔铺垫、蓄势、引起下文、抑扬、照应题目
主旨—开宗明义、开门见山
形式—重章叠句、对比
2、就诗句中间提问的术语有:
内容—结合文本,诗句描写了什么景物
结构—伏笔铺垫、蓄势、承上启下、抑扬、结构照应
主旨—点明主旨
形式—重章叠句、对比
3、就诗句结尾提问的术语有:
内容—以景结情
结构—抑扬、照应开头、照应前文、对比、总结
主旨—卒章显志、以小见大、总括全诗
做选择题时,应对以上选项中常见的结构术语有所辨析,以便准确查找错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