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观点态度专题强化卷含解析(已审阅)

合集下载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教案:专题九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解析

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挖命题【考情探究】分析解读《考试大纲》对古诗鉴赏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级。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风格。

(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达到了什么效果,等等。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语言主要是考查诗歌的“炼字”“炼句”和语言特色。

表达技巧主要是考查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真题典例】(2018课标全国Ⅰ,14—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9分)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用乌鸦羽毛作箭羽制成箭,用山桑木制成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仰天射箭,口衔芦苇的大雁从高空中跌落。

麻衣黑肥冲北风,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在田野里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

男儿屈穷心不穷,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施展,但心志不可沉沦, 枯荣不等嗔天公。

愤怒地问天公:为什么作这有枯有荣不平等的安排?寒风又变为春柳,凛冽寒风终会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吹拂下的柳树, 条条看即烟濛濛。

嫩绿的柳条随即就像在轻烟笼罩下一般。

赏析《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

诗的首联,表面上看是写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实际上是借此喻指诗人凭借出众才华来到京都准备在应举考试中摘冠。

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绘出自己的宏愿。

诗的颔联描绘了诗人在理想与现实极度矛盾的情况下排解郁结在心头的苦闷与悲愤的方式。

一方面,遭谗落第,仕途受阻。

另一方面,此时的诗人虽遭受意外的人生挫折,但内心依然充盈着入仕的锐气,期望冲破困境,寻求光明未来。

诗的颈联,是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

2019年高考语文 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 专题09 古代诗歌的鉴赏教学案(含解析)

2019年高考语文 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 专题09 古代诗歌的鉴赏教学案(含解析)

专题09 古代诗歌的鉴赏【2019年高考考纲解读】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本考点总体要求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同时做出两点具体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D,属于“鉴赏评价”范畴。

1.从诗歌的体裁来看:以律诗和绝句为主,其次是词.2.从诗歌的朝代来看:选材侧重于唐宋诗词,偶有古体诗及元曲。

3.从命题角度看:“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古代诗歌鉴赏中的考查重点。

其中,对“形象”的考查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上,对“语言”的考查集中在诗眼和炼字上,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常见表达技巧上。

4.从题量看:仍以两个小题为主,分值固定为8分.【高考预测】古代诗歌鉴赏试题,有以下几个趋势:1.鉴赏范围应以唐诗宋词为主,兼顾元明清时代的诗歌。

2.考查内容仍以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为主,对诗歌的形象把握以及观点评价也会偶尔出现在试卷中.3.单首诗歌考查形式仍将是主流,比较阅读不失为一大热点。

4.答案长度将进一步增加。

近几年,诗歌鉴赏命题更重视整体理解,各考点综合考查.为适应这一考查动向,小论文性质的答案预计将在未来的考试中应运而生。

这样的答案能够很好地体现考生诗歌阅读的审美素养,字数可能在100字左右。

5.立足整体把握,从小处切入设题。

近年来,从具体的某一句、某一联入手考理解,从前后顺序或照应的角度考构思,从古人的评价或关于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考鉴赏的命题方式较为走俏。

【重点、难点剖析】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因为诗歌作品的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更是含有作者“意"(情感)的形象,所以又称为“意象”。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观点态度专题强化卷含解析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九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观点态度专题强化卷含解析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考点21表达技巧 5颗星考点22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5颗星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说明:请将题目的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独孤及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E.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①。

【注】①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见落日而北望国都临淄,想到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1.对于本诗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下列解说中错误的两项是( )( )A.首联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影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来代指碧绿的江水,流露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B.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的向往。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专项增分练七 古代诗歌阅读“情感”强化练 含答案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专项增分练七  古代诗歌阅读“情感”强化练  含答案

专题专项增分练(七)古代诗歌阅读(“情感”强化练)(时间:40分钟满分:88分)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秋望(明)高启霜后芙蓉落远洲,雁行初过客登楼.荒烟平楚苍茫处,极目江南总是秋.(1)“雁行初过客登楼”中,“雁”这个意象起到什么作用?(5分)答:★(2)这首诗的结语中“总是秋”三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6分)答: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念奴娇登建康①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辛弃疾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却忆安石②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注]①建康:今南京,为六朝古都,历来登临者多有咏叹.②安石:即谢安,早年寓居会稽,晋孝武帝时任宰相,“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后遭谗被疏.(1)请对“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两句进行赏析.(5分)答:★(2)这首词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答:3.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渡太湖登马迹山(清)赵翼[注]元气混茫间,雄观上碧孱.无边天作岸,有力浪攻山.村暗杨梅树,津开苦竹湾.离家才廿里,垂老始跻攀.[注]赵翼,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其诗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即便是一景一咏也往往具有深邃的哲理,颇有新颖思想.(1)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5分)答:★(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对我们有什么启发?(6分)答: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忆秦娥刘辰翁中斋①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烧灯节②,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髮③.[注]①中斋:邓剡的号.邓剡,和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不仕.②烧灯节:即上元节(俗名元宵节).③梅髮:白发.(1)“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答:★(2)“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髮”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龙潭夜坐(明)王守仁①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答:(2)本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三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答: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浪淘沙①欧阳修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②.垂杨紫陌③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注]①本词是词人春日与友人旧地重游而作的游宴诗歌.②从容:悠闲舒缓.③紫陌:京城郊外的道路.(1)本词是一首游宴之作,但作者在上阕中并未直接描写宴饮的场面,请结合词句分析词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5分)答:★(2)结合词句“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答: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空囊杜甫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世人共卤莽①,吾道属艰难.不爨②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注]①卤莽:通“鲁莽”,苟且偷安.②爨(cuàn):烧火做饭.(1)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两句诗有何深层含意?(5分)答:★(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概括.(6分)答: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魏野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答:★(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答案1.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雁”字在诗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结构上说,照应题目;二是从内容上说,引出作者的思乡之情.(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人在诗中没有直接流露感情,而是用“总是秋”说自己看到的都是秋,并没有明说“秋”是什么,而“秋”这一具体意象使诗人的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参考答案:(1)诗人登上高楼,一行大雁掠过.雁远离家乡南徙,既切诗题“秋”字,又自然引出了远离家乡的游子登楼时的怀乡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的基调.(2)结句以“总是秋”三字把自己的感情融入“秋”中,诗人没有明说“秋”是什么,但诗人已经借所写秋景将“秋”对诗人而言意味着的怀乡之情抒写出来,借景抒情.“总是秋”三字含蓄而又伤感地抒写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2.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综合赏析应该从内容、形式两个方面进行,首先从内容上看“虎踞龙盘”说明地势之险要,通过设问的方式,暗含对统治者的谴责、质问,表现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情感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文中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通过注释可以看出作者暗含一种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词中“赢得闲愁千斛”“东山岁晚”“长日惟消棋局”可以看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参考答案:(1)这两句运用了设问手法.作者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从建康的险要形势入手,对比六朝兴亡的历史遗迹,隐含着对南宋朝廷软弱的谴责.勾画出大声疾呼、痛苦欲绝、义愤填膺的词人形象.(2)①对国家前途的忧虑;②对成就伟业的渴望;③对报国无门的苦闷;④对议和派排斥爱国志士的激愤.(答出任意三点即可)3.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古代诗歌的结构的能力.分析诗人的写作思路,可以在概括诗歌各诗句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尾联阐述了离家仅有廿里的马迹山,直到自己老了才开始攀登.其中的关键词“才”“始”“廿里”“垂老”,表现了作者没有及早去攀登的遗憾之情.参考答案:(1)首联写渡湖登山;中间两联写登山所见,写景由远而近;尾联含蓄地抒发了意味深长的感叹.(2)尾联写马迹山离家很近,但作者直到老了才来攀登,流露出未能及早攀登的遗憾之情.启发:①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②贵远贱近,有可能会错过周围值得珍惜的东西.③人生如怪圈,年轻时苦苦追求,远走高飞,到老又回到起点.4.(1)描绘了一幅风雪载途、朝京人绝的画面,(1分)渲染了悲凉的氛围,(1分)与昔日元宵节的繁盛景象形成对比,(1分)烘托了词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故国的眷恋之情,(1分)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1分)(2)“当时月”表达了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兴亡之痛;(2分)“烛泪”表达了一位孤臣义士内心的亡国之悲和对故国的忠心;(2分)词人借“梅髮”表达了容颜渐老、年华已逝的悲苦,也表达了凛然不移的节操.(2分)5.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前三联写野外之景,多清凄,表现作者不得志的心境,也反映当时时政的萧条不如意,但是最后一联的“无限情”则表现作者的积极态势,并不会因失意而消沉,会继续努力,因为这片山河寄托着他太多的感情.(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列举本诗中出现的表现手法有哪些,然后分条讲述,要结合诗句的内容,点出这一手法使用的特点和表达效果等.参考答案:(1)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的情怀.(2)①衬托.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②拟人.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以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任选三种即可)6.解析:(1)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开头二句出自司空图《酒泉子》“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添一“共”字,便有了新意.“共从容”是兼风与人而言.对东风言,不仅是爱惜好风,且有留住光景,以便游赏之意;对人而言,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方归.第三句中的“洛城东”点出地点,说明此行是故地重游.“垂杨”和“东风”合看,可想见其暖风吹拂,垂杨飞舞,天气宜人,景色迷人,正是游赏的好时节.这为下文抒情做好了充分的铺垫.(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今年花胜去年红”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今年的花比去年开得更加繁盛,看上去更加鲜艳,当然希望同友人尽情观赏;二是与上阕“当时”相呼应,这里包含着对过去的美好回忆,也说明分别已经一年,这次是久别重逢.末两句更进一层,写想象之景:明年这花还将比今年开得更加繁盛,可惜的是,自己和友人分居两地,天各一方.此词意在惜别,把别情熔铸于赏花中,将三年的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以惜花写惜别,构思新颖,富有诗意.而别情之重,亦说明同友人的情谊之深.参考答案:(1)词人不写酒筵之盛,也不写宴饮之欢乐,而是述说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离去,停留下来,一同欣赏大好风光;也是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同时也以游宴的地点指出此行是故地重游,回忆了往昔的游赏之乐,同时为下文抒怀铺垫.(2)“今年花胜去年红”既有希望友人尽情赏玩之意,又与上阕“当时”句呼应,道出了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及久别重逢的喜悦;“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虚笔想象,明年此处花朵将更加繁盛,但自己与友人又将天各一方,突显出了好友相逢,不能久聚的痛苦;此二句呼应前文“当时”句,将三年之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惜花来写别情,以新颖的构思,抒发好友难得聚首,见面旋即离别的伤感.7.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首联“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诗人紧扣诗题,意在言外,写出两层意思.一层是说穷困潦倒,只得餐霞食柏,权且充饥,这是明意.除此之外,还有另一层言外之意.在古人看来,明霞翠柏均非凡俗之物,杜甫此语出自《列仙传》“赤松子好食柏实”和司马相如《大人赋》“呼吸沆瀣餐朝霞”.这表现杜甫虽生于乱世,饥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结合杜甫的身世及其时代背景可知,杜甫生活的时代战乱频繁,百姓生活艰难.作者通过这首诗,写自己的空囊,以小见大,反映当时的社会境况和诗人自身的思想、遭遇.参考答案:(1)双关手法(象征或托物言志).这两句诗具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诗人穷困潦倒,只得餐霞食柏,权且充饥;另一层意思是说,明霞翠柏非凡俗之物,诗人借此表现自己虽生于乱世,饥寒交迫,但仍不同流俗,品节高尚的志向.(2)前四句表达了世道艰难,诗人穷困潦倒,无以为继的惆怅与无奈,也表达了诗人虽身处乱世,贫寒至极,但仍持道守节,绝不苟且偷安的坚定信念.后四句诗人以幽默诙谐之笔,具体写自己一贫如洗的生活状况,貌似轻松的言语背后,实则难以掩饰自己沉重悲苦的情绪.8.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在这首诗中,诗人展现了“暮日”“雁”“塞角”“泾河”等意象,表现了一幅西北边陲天寒地冻、塞角呜咽的荒凉图景.分析意象可以从感官和动静两个角度来入手.(2)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即可分析出诗人的情感.如“异乡”“独上”“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贫官”“客”“离恨”分别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凄苦、人生不如意的愁绪.参考答案:(1)颈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冰,不再流淌.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2)“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9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9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9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教案 Word版含解析教学目标1.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学会赏析诗歌。

3﹒通过解题和拟题训练,掌握该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1.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总结这类考题的答题思路。

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学会赏析诗歌。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考情探究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二、考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三、考点透视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二)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

(三)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等。

(四)材料取舍:主次、详略、繁简等。

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用意。

(五)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

在实际的运用中,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起连用的。

修辞积累比喻: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抽象事物形象化,增强感染力。

【讲座】201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策略

【讲座】201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二轮复习策略

(3)品读,对客观题选项信息精心揣摩
①要有原文依据 ②要服从于整体 ③要符合事理、情感逻辑
首联:晚凉闲步向江亭,默默看书旋旋行。
傍晚,(天气)寒冷,(我)悠闲地散步(走) 向江边的亭子,默默地看着书慢慢地走着。
A.首联写晚凉中诗人在江边散步、看书,交待了 诗题“有瞩”的具体情境。
颔联:风转滞帆狂得势,潮来渚水寂无声。
风转移(吹动)停滞的帆(船),船很是占得优 势(快速往前行走),潮水涌来,江中小洲的水 悄无声息地(上涨)。
B.颔联描绘风劲帆动、潮来水寂的景象,象征小 人得势、英雄落寞的时代。
颈联:谁将覆辙询长策,愿把棼丝属老成。
谁拿失败的教训(向有能力的人)询问长远、高 明的策略?希望把乱丝交付(给)成熟稳重、阅 历深的人。
C.“棼丝”,原指乱丝,这里喻指纷乱之事,暗 含了诗人对晚唐时局的担忧。(49人选)
D.本诗写景与抒怀有机结合,状物绘景,气势壮 阔,借典抒怀,蕴涵深厚。(20人选)
平均得分0.87,得分率27.7%
几个方面的原因:
1、心理层面:缺乏信心和耐心 “诗无达诂”——董仲舒 2、方法层面:缺乏一以贯之、行之有效的读诗 方法 3、知识能力层面:知识储备不足,能力素养有 欠缺 4、生活体验层面:学生缺少与诗人类似的人生 经历,较难与诗人形成情感共鸣
诗后注释
客观题选项(读懂诗最快捷的路径)
主观题题干——以前人自况自勉、思想感情同中 有异
(2)串读,理解诗句含义
①难词推断:字形推断、语法推断、知识迁移、 联系上下文 ②填充内容:省略的主语、宾语、介词、过渡语 等 ③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 ④整合句意:前后连缀,翻译为相对完整的句子
表达技巧怎样写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用典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正侧点面动静虚实抑扬

2019高考二轮复习之诗歌鉴赏

2019高考二轮复习之诗歌鉴赏
高雅闲适洒脱
友人送别思念故 乡
繁忙劳作
不慕权贵、豪放 洒脱、傲岸不羁
心忧天下 忧国忧民
矢志报国 慷慨愤世
献身边塞 反对征伐
爱恨情长
热爱山川、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 影自怜、身孤影单、百无聊赖、零落 漂泊、怡然自得、安闲宁静、心如止 水、夜不能寐、幽独苦闷、辗转漂泊、 羁旅天涯等
诗歌的形象
人:①分析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
二、语言
1.炼字 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叠词等。
2.语言风格(特色) 豪迈奔放 沉郁顿挫 言近旨远 朴素自然 清新淡雅 生动形象 婉约细腻 含蓄蕴藉 幽默讽刺
三、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11种)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
问、反复、双关、列锦等。 2.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记叙) A.描写 角度:形(视觉)、色(视觉)、声(听
• 但必需注意的是,我们梳理的是较为常见的题材 ,归纳通用情感和手法,具体诗歌还是需要具体 分析,既要“胸中有竹”,又不能随意“贴标签 ”。 Nhomakorabea•
下面我们再简单回顾一下一轮复习时
有关诗歌鉴赏的有关内容
一、寻求突破口——“读懂诗”
•(一)看标题,抓题眼; •(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三)看作者,关注熟悉作家的概况; •(四)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 •(五)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六)看典故(手法),取用原来意义;
课堂小结 快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看标题,抓题眼; •(二)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三)看作者,关注熟悉作家的概况;
•(四)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 •(五)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六)看典故,取用原来意义;

2019年高考语文二轮诗歌鉴赏技法

2019年高考语文二轮诗歌鉴赏技法

梳理主干
-5-
诊断盲区
-6-
典题诊断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夜 行 吴兆骞① 惊沙莽莽飒风飙,赤烧连天夜气遥。 雪岭三更人尚猎,冰河四月冻初消。 客同属国②思传雁,地是阴山学射雕。 忽忆吴趋歌吹地,杨花楼阁玉骢骄。 注①吴兆骞(1631—1684),清初诗人。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 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 宁古塔二十三年。②属国:指汉朝的苏武,被扣匈奴19年,获释归国 后曾任典属国。
突破瓶颈
-18-
突破攻略
典题突破
提升攻略
即时提升
1.请简要赏析某句话或某联。 设问 2.古人认为这首诗的某句十分巧妙,请指出这一句巧在 角度 哪里,并简要赏析。 1.从含义角度。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 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 炼 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句 2.从技巧角度。有的运用修辞方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 题 解题 鉴赏时就是要分析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来。有的 思路 句子倒装,有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整饬的美;有的 句子互文,有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凝练的美。 3.从位置角度。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 离篇。句子处在诗中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 所不同。
突破瓶颈
-12-
突破攻略
典题突破
提升攻略
即时提升
答案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 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颈
-13-
突破攻略
典题突破
提升攻略
即时提升
读诗有道 1.看题目(心中有数) “早上五盘岭”——交代时间和地点。概括正文的内容,写五盘岭早 上的景色。 2.看作者(知人论世) 岑参——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注释①中有对此次出行背景的 交代。 3.看内容(利用注释) 前两句交代出行的时间和出行的方向,中间八句写五盘岭早晨的景 象,最后两句写此行的目的和心情。 整体看:这首诗写岑参早上五盘岭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流露出不畏 艰难,奋然前行的信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考点21表达技巧 5颗星考点22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5颗星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说明:请将题目的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独孤及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E.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①。

【注】①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见落日而北望国都临淄,想到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1.对于本诗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下列解说中错误的两项是( )( )A.首联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影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来代指碧绿的江水,流露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B.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的向往。

C.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

“但将酩酊酬佳节”——斟起酒来喝吧,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D.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在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有同感,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E.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与本诗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赏菊、饮酒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同,本诗没有前者包含的相思之愁。

2.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概括。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王赞①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

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

昔往鸧鹒②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

师涓③久不奏,谁能宣我心!【注】①王赞,西晋文人。

②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

③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第六句“殊隔过商参”写征夫奔赴战场,途经商参,离家越来越远,旅途凄苦。

D.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E.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2.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可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二者又有所区别。

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4.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吴文英②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

菊花清瘦杜秋娘。

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

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常有唱酬相和。

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1.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浪淘沙"是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又称《卖花声》,南唐李煜变为长短句,为中调,长调。

B.诗歌中的"一年佳节"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它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C.西厢,就是指西厢房。

传统四合院中一般北面是正房,东西两面都是厢房,南面是倒座。

东西南北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

D.本词表现出词人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

E."秋色""雁声"和"斜阳"是词人对景思亲及其人生感慨,如周邦彦有"雁背夕阳红欲暮"之叹,李商隐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伤。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南定楼遇急雨①陆游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②逢峒獠③,棹歌欸乃下吴舟。

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注】①诗人入蜀,奔走八年,奉召自成都东归,途经泸州,写下此诗。

②朱离:形容异地语音难辨。

③峒獠:指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首诗首联交代了作者在四川的行踪以及沿江东下情景。

江上风大、山间雨急,风雨相挟,纵横奔突。

B.颔联中抓住了最能体现情景的形象来渲染,一个争字,一个乱字,形象地写出暴风急雨时的景象,可谓传神。

C.“人语朱离逢峒獠”,隐写喜爱此地淳朴的民风。

再写棹歌欸乃下吴舟,同时描述行旅,饱含着作者不少的乡情。

D.陆游久居蜀地,对这里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一旦离去,惜别之情顿起,正所谓惯住天涯,归心倦懒,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之情。

E.这首诗所写景象变化极快,忽写行役之苦,忽写江山之胜,忽写风雨之狂,忽写土俗之陋,忽写归心之切,忽写登览之愁。

2.本诗以“愁”字作结,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因何而愁。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①贾岛拣得林中最细枝,结根石上长身迟。

莫嫌滴沥红斑②少,恰是湘妃泪尽时。

【注】①诗人以一枝斑竹赠给友人作手杖,这首诗写于其间。

②“红斑”事见《博物志史补》,云:“舜之二妃,日湘夫人。

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尽斑。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前两句写斑竹拄杖之由来,“拣得林中”语出平淡,但却反映了诗人找遍竹林的过程。

B.首句“得”字和“最”字写出了诗人找竹之艰辛,表现了诗人注重诗句锤炼,刻意求工的才能。

C.作者借此竹“结根石上”,说明此竹生命力顽强,生长的环境是很贫瘠的,不是随便就能找到的。

D.这首诗在艺术上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说此竹是“最细枝”的,后用“恰是湘妃泪尽时”传递出深层意蕴。

E.这首诗写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之事,言简意深,体现出了“近事浅语,出于天然”的特点。

2.诗中运用湘夫人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登岳阳楼望君山①【明】杨基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

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

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

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

【注】①君山:又名湘山,实则是屹立于洞庭湖口的小岛。

相传舜的妃子湘君(即湘妃、湘女)游此,故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全诗以岳阳楼为聚焦点,生动描绘了暮色笼罩下的洞庭湖独特美丽的景观,取材颇有新意,可谓别具一格。

B.首联直写诗人登临岳阳楼远望洞庭所见的景象:暮色降临,夜朗风定,湖水清澈,如练铺开,水波不兴。

C.第二、三联,着力描绘君山的美丽景色。

“一点”表明是远望,“青”是指君山的颜色。

诗人已完全陶醉于悠悠的青山绿水之中。

D.尾联写清澈的洞庭湖水能够涤荡清除巴陵万古愁,既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春水的喜爱赞美之情,又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愁。

E.题目“登岳阳楼望君山”点明了事件,“望君山”三字统领全诗:前三联写望中景色,第四联写望中所感。

2.本诗运用了比喻修辞和奇特的想象,试对这两种表达技巧各举两例加以赏析。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下列小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①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

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

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

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

正声:雅正的诗篇。

④伏: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请从“戏赠”人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9.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白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

B.《南浦别》中“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C.李诗的颈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D.李诗的尾联写第二天又眼睁睁地看着表弟启程远去,在深秋的重山间的巴陵道上奔波。

E.两诗主题虽同为伤离别,但语言特色不同,白诗语言朴素清淡,李诗语言奇特典雅。

2.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请结合原诗分析两首诗主要表现手法的异同。

10.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雁①杜牧金河②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③月明孤影过,长门④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注】①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浸,引起边民纷纷逃亡。

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闻此而忧之。

因写下此诗。

②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③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的铜铸仙人承露盘。

这里代指唐时长安宫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