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复习资料整理

合集下载

遗传学复习题整理

遗传学复习题整理

遗传学复习题整理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遗传病(genetic disease):是指遗传物质改变(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所引起的疾病。

2、先天性疾病:是指个体出生后即表现出来的疾病。

3、家族性疾病:是指某些表现出家族性聚集现象的疾病,即在一个家族中有多人患同一种疾病。

二、简答(1)遗传病的主要特征:①垂直传递:遗传病是在上、下代之间垂直传递。

②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是发生遗传病的根本原因,也是遗传病不同于其他疾病的主要特征。

③生殖细胞或受精卵发生的遗传物质改变才能遗传,而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改变,并不能向后代传递。

④遗传病常有家族性聚集现象。

遗传病患者家系中,亲缘关系越近,发病机率越高,随着亲缘关系疏远,发病率降低。

(2)遗传病的分类:分类依据:根据遗传物质改变的不同和遗传的特点不同。

㈠单基因病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D);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R);3.X连锁隐性遗传病; 4.X连锁显性遗传病;5.Y连锁遗传病6.线粒体遗传病㈡多基因病㈢染色体病㈣体细胞遗传病第二章基因第一节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一、名词解释:1、基因(gene):是合成一种有功能的多肽链或者RNA分子所必需的一段完整的DNA序列。

2、断裂基因: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DNA顺序包括编码顺序和非编码顺序两部分。

编码顺序在DNA分子中是不连续的,被非编码顺序分隔开,形成镶嵌排列的断裂形式,因此称为断裂基因。

3、外显子(exon):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DNA编码顺序称为外显子。

4、内含子(intron):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DNA非编码顺序称为内子。

5、多基因家族(multigene family):是指由某一共同祖先基因经过重复和变异所产生的一组基因。

根据基因在染色体的分布,可分为基因簇和基因超家族两种类型。

6、假基因(pseudogene):其基因序列与具有编码功能的基因序列类似,因为不能编码蛋白质,所以称为假基因。

2简答二、问答1、人类DNA的存在形式有哪几种?(1)高度重复顺序(卫星DNA,反向重复顺序)(2)中度重复顺序(短分散元件,长分散元件)(3)单一顺序第三节基因突变一、名词解释1、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是指DNA分子中的核苷酸顺序发生改变,使遗传密码编码产生相应的改变,导致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发生变化,以致引起表型的改变。

遗传学复习资料

遗传学复习资料

遗传学复习资料遗传学复习资料第⼀章绪论1、遗传:亲代与⼦代之间同⼀性状相似的现象。

2、变异:亲代与⼦代、⼦代与⼦代之间出现性状差异的现象。

3、遗传学模式⽣物——果蝇①只有野⽣型基因存在时,果蝇才长出红眼,该基因突变后,不再长出红眼。

②野⽣型发⽣突变后,出现黄体,则称该突变基因为黄体基因4、孟德尔的豌⾖杂交试验——选择豌⾖的原因:稳定的,可以区分的性状;⾃花(闭花)授粉,没有外界花粉的污染;⼈⼯授粉也能结实。

易栽培,⽣长周期短;种⼦多,便于收集数据;具有许多稳定易区分的性状。

豌⾖花冠各部分结构较⼤,便于操作,易于控制。

成熟后,豌⾖种⼦保留在⾖荚内不会脱落,每粒种⼦的性状不会丢失。

第⼆章、第三章1、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是在配⼦形成过程中进⾏的⼀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包括两次连续的核分裂⽽染⾊体只复制⼀次,每个⼦细胞核中只有单倍数的染⾊体的细胞分裂形式。

2)过程:①减数分裂Ⅰ(最复杂最长)A、前期Ⅰ:细线期——出现姐妹染⾊单体,但染⾊质浓缩为细长线状,看不出染⾊体的双重性,核仁依然存在。

在细线期和整个的前期中染⾊体持续地浓缩。

偶线期——同源染⾊体开始联会,出现联会复合体。

(联会复合体=四联体=⼆价体)。

粗线期——染⾊体完全联会,联会配对完毕,缩短变粗,但核仁仍存在。

⼀对配对的同源染⾊体称⼆价体或四联体。

⾮姐妹染⾊单体间可能发⽣交换。

双线期——染⾊体继续变短变粗,双价体中的两条同源染⾊体彼此分开。

在⾮姐妹染⾊单体间可见交叉结构,交叉结构的出现是发⽣过交换的有形结果。

交叉数⽬逐渐减少,在着丝粒两侧的交叉向两端移动,这种现象称为交叉端化。

终变期——染⾊体进⼀步收缩变粗变短,便于分裂移动,分裂进⼊中期。

B、中期Ⅰ:核仁、核膜消失,各个双价体排列在⾚道板上,着丝粒分居于⾚道板的两侧,附着在纺缍丝上,⽽有丝分裂的中期着丝粒位于⾚道板上。

中期I 着丝粒并不分裂。

C、后期Ⅰ:双价体中的同源染⾊体彼此分开,移向两极,但同源染⾊体的各个成员各⾃的着丝粒并不分开。

(整理)遗传学复习题整理

(整理)遗传学复习题整理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遗传病(genetic disease):是指遗传物质改变(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所引起的疾病。

2、先天性疾病:是指个体出生后即表现出来的疾病。

3、家族性疾病:是指某些表现出家族性聚集现象的疾病,即在一个家族中有多人患同一种疾病。

二、简答(1)遗传病的主要特征:①垂直传递:遗传病是在上、下代之间垂直传递。

②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是发生遗传病的根本原因,也是遗传病不同于其他疾病的主要特征。

③生殖细胞或受精卵发生的遗传物质改变才能遗传,而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的改变,并不能向后代传递。

④遗传病常有家族性聚集现象。

遗传病患者家系中,亲缘关系越近,发病机率越高,随着亲缘关系疏远,发病率降低。

(2)遗传病的分类:分类依据:根据遗传物质改变的不同和遗传的特点不同。

㈠单基因病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D);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R);3.X连锁隐性遗传病; 4.X连锁显性遗传病;5.Y连锁遗传病6.线粒体遗传病㈡多基因病㈢染色体病㈣体细胞遗传病第二章基因第一节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一、名词解释:1、基因(gene):是合成一种有功能的多肽链或者RNA分子所必需的一段完整的DNA序列。

2、断裂基因: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DNA顺序包括编码顺序和非编码顺序两部分。

编码顺序在DNA分子中是不连续的,被非编码顺序分隔开,形成镶嵌排列的断裂形式,因此称为断裂基因。

3、外显子(exon):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DNA编码顺序称为外显子。

4、内含子(intron):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的DNA非编码顺序称为内子。

5、多基因家族(multigene family):是指由某一共同祖先基因经过重复和变异所产生的一组基因。

根据基因在染色体的分布,可分为基因簇和基因超家族两种类型。

6、假基因(pseudogene):其基因序列与具有编码功能的基因序列类似,因为不能编码蛋白质,所以称为假基因。

2简答二、问答1、人类DNA的存在形式有哪几种?(1)高度重复顺序(卫星DNA,反向重复顺序)(2)中度重复顺序(短分散元件,长分散元件)(3)单一顺序第三节基因突变一、名词解释1、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是指DNA分子中的核苷酸顺序发生改变,使遗传密码编码产生相应的改变,导致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发生变化,以致引起表型的改变。

遗传学复习资料

遗传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遗传因子”是孟德尔提出来的2.“基因”是约翰森提出来的3.摩尔根创立基因学说4.瓦特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名词解释: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联会:各同源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前期配对着丝粒:着丝粒是真核生物细胞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分离的一种“装置”一,核型分析二,根据染色体着丝点位置不同,染色体可分为四类:m中着丝点染色体sm近中着丝点染色体t端着丝点染色体st近端着丝点染色体三,染色体四级结构四,有丝分裂过程及意义1,过程①间期:主要进行染色体的复制(即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它包括(G1、S、G2三个时期),动物细胞此时中心粒也进复制,一组中心粒变成两组中心粒。

②前期最大特点是:核膜逐渐解体、核仁逐渐消失,植物细胞由两极发出纺锤丝,动物细胞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到细胞两极,由中心粒发出星射线。

③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最清楚,我们常找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

④后期: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到细胞两极,此时染色体加倍。

⑤末期:核膜、核仁重现,染色体变成染色丝,植物细胞中央形成细胞板,一个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动物细胞膜从中间内陷,一个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这样就完成一次细胞分裂,此时形成的子细胞,有的细胞停止分裂,然后分化,有的细胞暂停分裂;有的细胞继续分裂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2,意义生物学意义:(1)多细胞生物生长是通过细胞数目增加或者体积增加实现的(2)均等式分裂维持了个体的生长发育,也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遗传学意义:保证了亲代与子代遗传的稳定性和基因的完整性,提高子代的环境竞争力和生存率五,减数分裂最重要的时期?再细分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2.前期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可分为5个阶段(细偶粗双终):细线期:细胞核内出现细长、线状染色体,细胞核和核仁体积增大.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偶线期:又称配对期.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两两侧面紧密相进行配对,这一现象称作联会.由于配对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有4条染色单体,称四分体.粗线期:染色体连续缩短变粗,同时,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DNA的片断交换,从而导致了父母基因的互换,产生了基因重组,但每个染色单体上仍都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双线期:发生交叉的染色单体开始分开.由于交叉常常不止发生在一个位点,因此,染色体呈现V、X、8、O等各种形状.终变期:染色体变成紧密凝集状态并向核的周围靠近.以后,核膜、核仁消失,最后形成纺锤体. 生活周期研究材料:果蝇,红色面包酶,细菌与病毒遗传---研究优点第四章孟德尔遗传一,名词解释侧交:为了确定F1纯合或者杂合,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回交:子一代与亲本中任意一个杂交二,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1.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三,显隐致死基因?1.隐性致死基因:只有在隐性纯合是才使个体死亡2.显性致死基因:在杂合状态是就可以导致个体死亡四,卡方测验(可能计算题)五,基因之间概率,显隐性概率六,ABO血型(可能大题)七,非等位基因之间互作比例第五章连锁遗传和性遗传连锁遗传(概念,生物学基础,相关概念)联合遗传三点测验(交换值计算,遗传作图,十分可能考大题)性染色体有哪几种类型同配性别,异配性别真君连锁遗传的交换值计算性联锁:根据表型判断基因型性别决定第六章染色体变异思考:紫外线照射后,基因突变来源于π二联体本身吗?其他原因?修复过程中的差错是突变的主要原因基因突变是染色体上的点突变,是基因内部化学性质的变化,可遗传基因突变的6大特点1稀有性2可逆性3多方向性4重演性平行性6有害,有利基因突变的鉴定:1.二倍体植物2.果蝇突变的检测(CIB和致死平衡系)3.生化突变的检测(微生物)诱变途径1.物理因素及修复机制2.化学因素(转换和颠倒)第七章细菌与病毒的遗传细菌影印法研究F+, hfr,F’菌株特点掌握细菌四种遗传方式:接合,性导,转导,转化掌握中断杂交和重组作图的原理噬菌体类型,特点第十章基因突变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第十三章数量遗传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的区别多基因假说遗传率的估算,广义,侠义(可能十分大题)近亲繁殖,回交,杂种优势复习题一,名词解释二,三大定律的实质,区别,对象,配子的描述遗传学三大基本定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与交换定律。

遗传学复习资料

遗传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二、填空题1、①(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假说;②(魏斯曼)提出种质论,支持选择理论但否定后天获得性遗传;③(孟德尔)提出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④(摩尔根)提出遗传的染色体学说;⑤(贝特森)用“Genetics”一词命名遗传学;⑥(约翰森)提出“Gene”一词,代替遗传因子概念,首先提出了基因型和表现型概念;⑦(摩尔根)提出了连锁交换规律及伴性遗传规律;⑧(比德尔、泰特姆)提出了“一个基因一种酶”的学说;⑨(沃森、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2、(1900)年由(狄·弗里斯)、(科伦斯)、(冯·切尔迈克)三个人重新发现了孟德尔规律,该年被定为遗传学诞生之年。

3、1910年,摩尔根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创立了基因理论,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而成为第一个因在遗传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

4、(沃森)和(克里克)于1953年提出了DNA分子结构模型。

5、(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最普遍和最根本的两个特征。

6、(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三、选择题1、1900年(B)规律的重新发现标志着遗传学的诞生。

A.达尔文B.孟德尔C.拉马克D.克里克2、遗传学这一学科名称是由英国遗传学家(A)于1906年首先提出的。

A.贝特森B.孟德尔 C、魏斯曼 D、摩尔根3、遗传学中将细胞学研究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结合,提出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这是(C)的特征。

A.分子遗传学B.个体遗传学C.细胞遗传学D.微生物遗传学4、遗传学中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化方法探索遗传物质的本质及其功能,这是(D)的特征。

A.分子遗传学B.个体遗传学C.细胞遗传学D.微生物遗传学5、荻.弗里斯(de Vris, H.)、柴马克(Tschermak, E.)和柯伦斯(Correns, C.)三人分别重新发现孟德尔(Mendel, G. L.)遗传规律,标志着遗传学学科建立的年份是(B)年。

遗传学复习整理资料

遗传学复习整理资料

遗传学复习整理资料绪论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遗传学经历了两个阶段;经典遗传学,现代遗传学遗传学经历了三个水平;个体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1866孟德尔,豌豆,发表“植物杂交试验”论文1910.摩尔根。

果蝇,创办了基因论,证明了基因就是在染色体上而且呈圆形线性排序1953,沃森(美)和克里克(英),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三大定律:分离定律,独立分配定律,连锁遗传定律遗产研习和林木遗传改进在林业生产上的促进作用答:1.直接指导作用,如杂交引种,种子园的建立,加速育种的进程。

2.引发世界森林增加的两大因素。

不合理的砍伐制度;不合理的唐日制3.林木遗传的改进促进作用。

导致成活率低,产量提升,品质提升。

1.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有何区别与联系?答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

变异――就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有差异的现象。

遗传与与变异的辩证关系: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一方面,遗传使生物的性状得到继承和积累,这种继承和积累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变异产生新的性状,是物种不断发展演化,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因此,遗传不单是消极、保守的,同时也是积极的、创新的。

变异不单是负面的、消失的,也是进取的,创造的。

孟德尔遗传理论的精髓就是什么?遗传因子是独立的,呈颗粒状,互不融合,互补影响,独立分离,自由组合2.遗传学有几个主要分支,研究内容及手段?请问:经典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生物统计数据遗传学3.遗传学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促进作用?答:1.在生产实践上,遗传学对农林业科学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2.遗传学在医学中同样起至着关键的指导作用。

人类疾病的产生及其遗传机制都须要遗传学科学知识做为指导。

3.遗传学就是人类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理论基石。

4.遗传学在社会法制问题化解中也起著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第一章形成染色体的结构单位:核小体原核细胞:只有拟核,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结构较简单。

遗传学--复习资料

遗传学--复习资料

四、名词解释1、中断杂交试验一种用来研究细菌接合过程中基因转移方式的试验方法。

把接合中的细菌在不同时间取样,并把样品猛烈搅拌以分散接合中的细菌,然后分析受体细菌的基因顺序。

是大肠杆菌等细胞中用来测定基因位置的一种方法。

2. 母性影响由于卵细胞质中存在母体核基因的某些代谢产物,使子代的性状并不受本身的基因型所决定,而表现与母体相似性状的遗传方式。

3.抑制作用在两对以上独立遗传的基因中,其中一对显性基因本身并不控制性状表现,但对其它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效应。

4、细胞质遗传(核外遗传)指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

其原因是控制某性状的基因位于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上。

细胞质遗传在农业生产上应用最成功的例子是杂种优势利用中质核互作型控制雄性不育现象。

5、转换与颠换转换:指DNA分子中一种嘌呤被另一种嘌呤替换,或一种嘧啶被另一种嘧啶替换的突变方式;颠换:指DNA分子中的嘌呤碱基被嘧啶碱基替换,或嘧啶碱基被嘌呤碱基替换的突变方式。

6、核型分析把生物细胞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染色体长度、着丝点位置、长短臂比、随体有无等)所进行的分析,也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

7、遗传平衡定律(Hardy-Weinberg):在一个完全随机交配群体内,如果没有其他因素(如突变、选择、遗传漂移和迁移)干扰时,则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常保持一定。

8、突变的平行性亲缘关系相近物种因遗传基础近似,常发生相似的基因突变。

9. 影印培养法使在一系列培养皿的相同位置上出现相同菌落的接种培养方法。

把长有细菌菌落的培养皿倒过来印到绒布上,接着把无菌培养皿倒过来,在绒布上印一下,将每一菌落接种到相应的位置上。

4. 母性影响:由于卵细胞质中存在母体核基因的某些代谢产物,使子代的性状并不受本身的基因型所决定,而表现与母体相似性状的遗传方式。

10、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把一个细菌的基因导入另一个细菌的过程。

即细菌的一段染色体被错误地包装在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内,通过感染转移到另一受体菌中。

遗传学复习提纲

遗传学复习提纲

遗传学复习提纲刘庆昌绪言1、遗传学研究的对象,遗传、变异、选择2、遗传学的发展,遗传学的发展阶段,主要遗传学家的主要贡献3、遗传学在科学和生产发展中的作用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细胞、真核细胞、染色质、染色体2、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大小、类别,染色质的基本结构、染色体的结构模型,染色体的数目,核型分析3、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周期、有丝分裂过程及遗传学意义4、细胞的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及遗传学意义5、配子的形成和受精:生殖方式、雌雄配子的形成、受精、直感现象、无融合生殖6、生活周期:生活周期、世代交替、低等植物的生活周期、高等植物的生活周期、高等动物的生活周期第二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1、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间接证据、直接证据(细菌的转化、噬菌体的侵染与繁殖、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与繁殖)2、核酸的化学结构:DNA和RNA及其分布、DNA和RNA的分子结构3、DNA的复制:DNA复制的一般特点、原核生物DNA合成、真核生物DNA合成的特点以及与原核生物DNA合成的主要区别4、RNA的转录及加工:三种RNA分子、RNA合成的一般特点、原核生物RNA的合成、真核生物RNA的转录及加工5、遗传密码与蛋白质翻译:遗传密码及其特征、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心法则及其发展第三章孟德尔遗传1、分离规律: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性状分离、分离现象的解释、表现型和基因型、分离规律的验证(测交法、自交法、F1花粉鉴定法)、分离比例实现的条件、分离规律的应用2、独立分配规律: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及其分离比、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测交法、自交法)、多对基因的遗传、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某2测验3、孟德尔规律的补充和发展: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复等位基因、致死基因、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多因一效和一因多效第四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1、连锁和交换:连锁遗传的发现及解释、完全连锁和不完全连锁、交换及其发生机制2、交换值及其测定:交换值、交换值的测定(测交法、自交法)3、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基因定位(两点测验、三点测验、干扰与符合)、连锁遗传图4、真菌类的连锁与交换:着丝点作图5、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6、性别决定与性连锁:性染色体、性别决定、性连锁、限性遗传、从性遗传第五章基因突变1、基因突变的时期和特征:基因突变的时期、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2、基因突变与性状表现: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的表现、大突变和微突变的表现3、基因突变的鉴定:植物基因突变的鉴定(真实性、显隐性、突变频率)、生化突变的鉴定(营养缺陷型及其鉴定)、人类基因突变的鉴定24、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突变的分子机制(碱基替换、缺失、插入)、突变的修复(光修复、暗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转换与颠换,DNA防护机制(简并性、回复突变、抑制突变、多倍体、致死突变)5、基因突变的诱发:物理因素诱变(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化学因素诱变(碱基类似物、DNA诱变剂)第六章染色体结构变异1、缺失:类型、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2、重复:类型、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3、倒位:类型、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4、易位:类型、细胞学鉴定、遗传效应5、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应用:基因定位、果蝇的CIB测定法、利用易位制造玉米核不育系的双杂合保持系、易位在家蚕生产上的利用、利用易位疏花疏果防治害虫第七章染色体数目变异1、染色体的倍数性变异:染色体组及其整倍性、整倍体与非整倍体(名称、染色体组成、联会方式)2、同源多倍体的形态特征、同源多倍体的联会和分离(染色体随机分离、染色单体随机分离)3、异源多倍体、多倍体的形成与应用、同源联会与异员源联会(烟草、小麦)、单倍体4、非整倍体:亚倍体(单体、缺体)、超倍体(三体、四体),三体的基因分离5、非整倍体的应用:单体测验、三体测验、染色体替换第八章数量遗传1、数量性状的特征:数量性状的特征、多基因假说、超亲遗传2、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统计方法:均值、方差、标准差3、遗传模型: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显性3表现形式4、遗传率的估算及其应用(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5、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单标记分析法,区间定位法,复合区间定位法,应用(3方面)第九章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1、近交与杂交的概念、自交和回交的遗传效应,纯合率2、纯系学说3、杂种优势的表现和遗传理论(显性假说、超显性假说、上位性假说)4、杂种优势利用与固定第十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1、细菌和病毒遗传研究的意义:细菌、病毒、细菌和病毒在遗传研究中的优越性2、噬菌体的遗传分析:噬菌体的结构(烈性噬菌体、温和性噬菌体)、噬菌体的基因重组与作图3、细菌的遗传分析转化:转化的概念与过程、转化和基因重组作图接合:接合的概念与过程、U型管实验、F因子及其存在状态、中断杂交试验及染色体作图性导:性导的概念与过程、性导的作用转导:转导的概念与过程、利用普遍性转导进行染色体作图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1、细胞质遗传的概念和特点:细胞质遗传的概念、细胞质遗传的特点2、母性影响:母性影响的概念及其与母性遗传的区别3、叶绿体遗传:叶绿体遗传的表现、叶绿体遗传的分子基础4、线粒体遗传:线粒体遗传的表现、线粒体遗传的分子基础5、共生体和质粒决定的染色体外遗传:共生体的遗传(卡巴粒)、4质粒的遗传6、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雄性不育的类别及其遗传特点(核不育型和质核不育型、孢子体不育和配子体不育、单基因不育和多基因不育、不育基因的多样性)、雄性不育的发生机理、雄性不育的利用(三系法、二系法)第十二章基因工程1、基因工程概述4、重组DNA分子5、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常用导入方法)、转基因生物的鉴定、基因工程的应用、转基因生物(食品)的安全问题第十三章基因组学1、基因组学的概念与概述、C值、N值2、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3、基因组图谱的构建(遗传图谱与标记种类、物理图谱)4、基因组测序策略:鸟枪法、重叠克隆群法5、基因组图谱的应用(5个方面)6、生物信息学与蛋白质组学第十四章基因表达的调控1、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基因的微细结构、顺反测验、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达2、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转录水平的调控,乳糖操纵元、色氨酸操纵元;翻译水平的调控3、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DNA水平、染色质水平(组蛋白、非组蛋白)、转录水平(顺式作用元件、反式作用因子)、翻译水平的调5控、蛋白质加工4、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在基因调控上的区别第十五章遗传与发育1、细胞核和细胞质在个体发育中的作用:细胞质在细胞生长分化中的作用、细胞核在细胞生长分化中的作用、细胞核与细胞质在个体发育中的相互依存、环境条件的影响2、基因对个体发育的控制:个体发育的阶段性、基因与发育模式、基因与发育过程3、细胞的全能性第十六章群体遗传与进化1、群体的遗传平衡: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哈迪-魏伯格定律及其应用2、改变基因平衡的因素:突变、选择、遗传漂变、迁移3、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及其发展:生物进化的概念、达尔文的进化学说及其发展、分子水平的进化4、物种的形成:物种概念、物种形成的方式(渐变式、爆发式)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遗传学复习资料整理名词解释:1、冈崎片段:DNA合成过程中后随链上的DNA合成不连续,这种不连续的合成首先是由冈崎等人发现的,所以将后随链上的不连续片断称为冈崎片断。

2、完全连锁:在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非等位基因总是连系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

3、伴性遗传:指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特指X或Z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

4、限性遗传:指位于Y/W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它们只在异配性别上表现出来的现象。

5、恢复系:是指同不育系杂交后能使F1代花粉恢复正常可育的品系。

6、遗传漂变:当群体很小时,抽样误差就会很大,导致群体中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称为随机遗传漂变,简称漂变。

7、多因一效:多个基因一起影响同一性状的表现。

8、 F’因子:F因子整合到宿主细菌染色体的过程是可逆的,当发生环出时,F因子又重新离开染色体,然而F因子偶然在环出时不够准确,它携带有染色体的一些基因,称这种F因子为Fˊ因子。

9、杂种优势:指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F1,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

(指杂合体在一种或多种性状上表现优于两个亲本的现象。

)10、光修复:经过解聚作用使突变恢复正常的过程。

11、Hfr菌:指细菌接合时,将染色体以高频率传递给雌性菌(F-菌)而形成重组体的雄性菌。

12、半不连续复制:是指DNA复制时,前导链上DNA的合成是连续的,后随链上是不连续的,故称为半不连续复制。

13、抑制作用:某显性基因本身并不直接控制性状的发育,但可抑制另一种基因的表达。

14、同源染色体:大小及形态相同,分别来源于父本和母本的一对染色体。

15、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某一性状的不同形式的基因。

16、不完全连锁:指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非等位基因之间或多或少地发生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测交后代中大部分为亲本类型,少部分为重组类型的现象。

17、保持系:是与不育系杂交后,仍能保持不育系雄性不育的特征的品系。

简答题:1、双脱氧法测定DNA序列的原理和方法?原理:在体外合成DNA的同时,加入使链合成终止的试剂(通常是2’,3’—二脱氧核苷酸),与4种脱氧核苷酸按一定比例混合,参与DNA的体外合成,产生长短不一、具有特定末端的DNA片段,由于二脱氧核苷酸没有3’-OH,不能进一步延伸产生3’,5’-磷酸二酯键,合成反应就在该处停止,该方法由此命名为双脱氧法。

2、有一色觉正常的女子,她的父亲是色盲。

这个女子与一色盲男子结婚,试问:(1)、这个色盲男子的母亲是什么基因型?答:根据题意,设色盲基因为b,该女子的基因型为X+Xb,这个色盲男子的母亲的基因型为X+Xb(2)、他们婚后所生的第一个男孩患色盲的概率是多少?答:1/2(3)、他们婚后所生女孩患色盲的概率是多少? 答:1/23、基因突变大多是有害的,为什么?大多数的基因突变对生物的生长与发育都是有害的。

因为突变使基因原有功能丧失;基因间及相关代谢过程的协调关系被破坏;突变导致个体发育异常、生存竞争与生殖能力下降,甚至死亡4、细菌和病毒是遗传学研究的好材料。

(1)、世代周期短,(2)、易于管理和进行化学分析,(3)、便于研究基因的突变;(4)便于研究基因的作用;(5)、便于基因重组的研究;(6)、便于用作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及调控机制的材料;(7)、便于进行遗传操作5、为什么多倍体在植物中比在动物中普遍得多?你能提出一些理由吗?由于大多数植物是雌雄同株的,两性配子可能有同时发生异常减数分裂的机会,使 配子中染色体数目不减半,然后通过自交形成多倍体。

多倍体在动物中比较少见。

这是因为动物大多数是雌雄异体,染色体稍微不平衡,就容易引起不育,甚至使个体不能生存,所以多倍体动物个体通常只能依靠无性生殖来传代。

6、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区别?① 变异表现:A、质量性状的差别十分明显,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彼此之间的差异是质的差异;B、数量遗传的差别是连续的,这种差别只是表现在量的多少或大小上,也就是说彼此之间的差异是量的差异。

② 环境因素对性状的影响:A、环境因素对质量性状的影响很小,甚至不起作用;B、环境因素对数量性状的影响很大。

③ 控制性状的基因数目A、质量性状是由单个基因控制;B、数量性状是由多个基因控制,这些基因作用的大小可能不同,作用大的基因称为主基因,但其作用是可以累加的。

④ 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A、质量性状的杂种一代表现亲本中的显性性状(完全显性),杂种二代的表现可直接用孟德尔定律来分析;B、数量性状的杂种一代往往表现出两个亲本的中间类型,杂种二代呈连续分布。

7、母性影响和细胞质遗传异同。

母性影响:是指子代的表型不受自身基因型控制,由于存在母体核基因的代谢产物,表现与母体相似的遗传方式。

细胞质遗传:由细胞质基因组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

相同点:正反交结果不同,性状表现为母本性状。

不同点:细胞质性状的遗传表型是稳定的受细胞质基因控制,在遗传过程中通常表现出连续性、稳定性、不分离,并且后代的表型总和母亲一样的特点;母性影响的性状受核基因控制,有持久性的,也有短暂性的。

短暂的母性影响,只能影响子代早期生长发育阶段,最终还是要表现出核基因控制性状的特点;而持久的母性影响会影响个体整个世代的表型,但在随后的世代中,还是会出现孟德尔分离比。

8、哺乳动物中,危害雌雄比例大致接近1:1?解:以人类为例。

人类男性性染色体XY,女性性染色体为XX。

男性可产生含X和Y染色体的两类数目相等的配子,而女性只产生一种含X染色体的配子。

精卵配子结合后产生含XY和XX两类比例相同的合子,分别发育成男性和女性。

因此,男女性比近于1 :1。

9、转导和性转导。

(1)转导是指以噬菌体为媒介所进行的细菌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

(2)性转导是指接合时由F’因子所携带的外源DNA转移到细菌染色体的过程。

F’因子是发生环出时,F因子重新游离且可能携带一部分原DNA上的基因。

转导与性转导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噬菌体为媒介的。

10、诱导剂、化学诱变剂的几种类型诱导剂有秋水仙素、氟乐灵;化学诱变剂包括烷化剂类、碱基类似物、DNA插入剂、碱基修饰物11、突变和隔离在生物进化中起什么作用?(1)、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

(2)、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12、试述如何利用三系配套,实现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1】.雄性不育系 雄性不育系是一种雄性退化(主要是花粉退化)但雌蕊正常的母水稻,由于花粉无生活力,不能自花授粉结实,只有依靠外来的花粉才能受精结实.因此,借助这种母水稻(雄性不育系),作为遗传工具,通过人工辅助授粉的办法,就能大量生产杂交种子. 2.】保持系 这是一种正常的水稻品种,它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即用它的花粉授给不育系后,所产生后代,仍然是雄性不育的.因此,借助保持系,不育系就能一代一代地繁殖下去.如果没有保持系,不育系就会绝种. 3.】恢复系 这也是一种正常的水稻品种,它的特殊功能是,用它的花粉授给不育系后,所产生的杂交种雄性恢复正常,能自交结实,如果该杂交种有优势的话,就可用于生产. 由此可见,要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必须做到三系配套,不育系为生产大量的杂交种子提供了可能性,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用恢复系给不育系授粉来生产雄性恢复且有优势的杂交稻13、有一果蝇的三点测验资料如下:+ a + c + e ca + c a e + + e + + + c + + + a e416 402 49 48 42 37 4 2试问:(1)这三对基因的排列顺序及遗传距离;答:这三对基因的排列顺序为: c e A双交换值=(4+3)/1000)×100%=0.6%c-e之间的交换值=((49+42)/1000)×100%+0.6%=9.7%e-A之间的交换值=((48+37)/1000)×100%+0.6%=9.1%(2)并发系数;答:符合系数=0.6%/(9.7%×9.1%)=0.68(3)绘出连锁图二、选择题1、达尔文进化论的三大要素是 ( A )A.遗传、变异、选择B.遗传、变异、进化C.重组、变异、选择D.交配、选择、变异2、分离定律证明, 杂种F1形成配子时, 成对的基因 。

( B )A.分离, 进入同一配子B.分离, 进入不同一配子C.不分离, 进入同一配子D.不分离, 进入不同一配子3、对某一种生物来讲,它所具有的连锁群数目总是与它( C)相同。

A.孢母细胞染色体数B.合子染色体数C.配子染色体数D.体细胞染色体4、在基因突变中,如果一个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点突变成一个终止密码子,使多肽合成提前终止,这种突变称为( C )。

A.同义突变B.沉默突变C.无义突变D.错义突变5、不同杂交方式亲本性状在杂种后代中的遗传比重不同,在(A×B)×A的杂交后代中,B的遗传组成为( C )。

A.50%B.75%C.25%D.12.5%6、色盲是X连锁隐性遗传,一个表型正常的女人(其父是色盲)与一个视觉正常的男人结婚,他们的儿子是色盲的概率是( C )。

A.100%B.75%C.50%D.25%7、( D )是真核生物在形成配子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的分裂方式。

A.有丝分裂B.无丝分裂C.不均等分裂D.减数分裂8、真核生物基因组大量基因以( C )的形式存在。

A.转座子B.密码子C.基因家族D.终止子9、基因表达调控主要发生在转录水平,当调节因子所起的作用是协助基因表达时,称为( D )。

A.正调控B.负调控C.顺式作用D.反式作用10、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因遗传基础比较接近,往往发生相似的基因突变,这种现象称为基因突变的( C )。

A.可逆性B.多向性C.平行性D.重演性1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 B ),成对的同源染色体在赤道板处分离移向两极,从而导致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

A.中期IB.后期IC.末期ID.后期II12、豌豆的黄色子叶(Y)对绿色子叶(y)为显性,杂合体黄色子叶(Yy)和绿色子叶杂交一代中( B )。

A.全为黄子叶B. 1/2为黄子叶,1/2为绿子叶C. 全为绿子叶D. 3/4为黄子叶,1/4为绿子叶13、在人类ABO血型系统中,IAIB基因型表现为AB血型,这种现象称为( B )A.不完全显性B.共显性C.上位性D.完全显性14、一个性状受多个基因共同影响, 称之( C )。

A.一因多效B.一因一效C.多因一效D.累加效应15、通过供体细菌细胞与受体细菌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而发生的单向遗传信息的转移过程称为( D )。

A.转化B.性导C.转导D. 接合16、在基因工程中,要实现外源DNA与载体DNA的重组,目前常用( B )来完成两者间的连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