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防火

合集下载

森林防火基本知识

森林防火基本知识

森林防火基本知识森林防火是指对森林、草原等自然环境进行预防和控制火灾的一系列活动,是保障生态环境、人类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

下面是森林防火基本知识:一、火灾危害1.草木枯败:高温火灾会直接烧毁森林植被,导致植被枯败,无法复原;2.生态环境恶化:火灾会破坏生态平衡,受灾区域内生态系统将几年、甚至几十年无法恢复原有较好的生态状态;3.生命财产安全:人身、财产以及野生动植物都面临火灾威胁,容易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4.资源浪费:若长时间饱受火灾侵袭,所积累的森林资源将无力输出,造成资源浪费。

二、火灾原因1.自然原因:雷击、干旱等天气状况;2.人为因素:野外烤肉、野外用火、烟草、火柴、烟灰等现象;3.不可避免的事故:例如因机械故障、自然灾害等造成的火灾。

三、防火措施1.全面排查环境:以发现火灾隐患为目标,对当前的环境进行全面深度排查;2.划定防火安全带:在森林、草原等易燃易爆场所划定安全带,进行有效防火;3.关注天气变化:及时了解天气状况,掌握极端天气变化趋势,及时制定应对策略;4.宣传人民群众:为了提供人民群众的防火知识水平,加强人民群众的自我治理计划,宣传防火知识非常重要;5.设置牌标:在山林草原中,设立“禁止用火”“火源未控制严禁入内”等牌标,提醒人们远离火源;6.火源防范:对于火源如烟草、火柴、烟灰施行摆放和处理失当的后果,重点防范这些易引起火灾的措施。

四、扑灭火灾1.火灾的类型:指对火灾的性质和范围进行判断,并判断火势的演变趋势;2.火源控制:立刻控制和挽救被火焰烧伤的对象,争取时间进行扑灭火源;3.大型灭火设备:利用消防车、水源等大型专业消防设备进行扑灭火源;4.手工灭火:利用冷却灭火、铲土撇水灭火等方式进行手工灭火。

以上就是森林防火的基本知识,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森林防火基本知识

森林防火基本知识

森林防火基本知识森林防火基本知识第一章林火基础理论第一节森林燃烧1、森林燃烧森林燃烧也就是林火,是自然界中燃烧的一种现象。

森林中的可燃物,在一定温度的作用下,快速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发光发热的化学物理反应,称为森林燃烧。

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2、森林燃烧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森林可燃物、氧气和一定温度(即:热源或称火源)。

三者构成燃烧三角。

如果缺了其中任何一项燃烧就会停止。

3、林火可以造成资源的破坏,可以造成动植区系的破坏,可以引起水土流失,污染大气等。

(1)森林火灾:失去人为控制,在森林中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生态、人类生命财产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森林燃烧称为森林火灾。

(2)计划烧除。

计划烧除就是在人为控制下,在指定的时间、地点,为达到预期的森林经营目的有计划的用火。

第二节林火发生的三个条件林火发生必须具备3个条件,即:森林可然物,火险天气和火源。

森林可燃物是林火发生的物质基础。

一般来说,火险天气也就是有利于发生森林火灾的气候条件,如气温高、降水少、相对湿度小、风大、长期干旱等。

火源是发生林火的关键因素,分为自然火源和人为火源两大类。

在通常情况下,发生林火的最低能量来自森林的外界。

可燃物温度升高达到燃点而引起自然的情况是十分少见的。

(1)自然火源。

自然火源有雷击、火山爆发、陨石坠落和可燃物自燃等。

(2)人为火源。

人为火源是林火发生的主要火源。

有生产性火源和非生产性火源。

人为火源引发的林火在世界各国都占有很大比例。

第三节林火行为森林防火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国家关于森林防火的方针、政策、法律;各地有关森林防火的法规。

四是森林防火的先进典型和火灾典型案例。

(3)宣传教育的形式:森林防火宣传教育要做到经常、广泛、深入,群众喜闻乐见,必须采取多种手段、多种形式。

政府发布森林防火命令、指示,领导发表讲话、文章具有权威性;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单位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具有及时性;在交通要道和重点林区建立森林宣传牌、匾、碑等,具有持久性;印制森林防火宣传单、宣传手册,举行森林防火知识竞赛,开展森林防火宣传一条街、宣传周活动,具有群众性;进入森林防火紧要期,悬挂森林火险等级旗和防火警示牌,对一切进山人员宣传,具有针对性。

森林防火的内容

森林防火的内容

森林防火的内容一、引言森林防火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和扩散,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多,森林防火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森林防火的相关内容。

二、森林防火意义1.保护自然环境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们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气候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发生大规模的森林火灾,将会对整个地球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2.保护人类财产森林覆盖面积广泛,很多人类社会都依赖于其提供的资源。

如果发生大规模的森林火灾,将会对人类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3.保护野生动植物许多野生动植物都依赖于森林作为栖息地。

如果发生大规模的森林火灾,将会对这些动植物造成严重影响。

三、预防森林火灾的措施1.加强管理对于森林资源的管理是预防森林火灾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强巡逻和监测,及时发现火源和火情,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火灾发生。

2.清除枯萎物枯萎物是森林火灾的主要燃料之一。

清除枯萎物可以有效地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3.控制人类活动很多森林火灾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因此,通过限制人类活动范围和时间,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引起的森林火灾。

4.建立消防设施在关键位置上建立消防设施,如水源、消防车、消防器材等,可以在发生火灾时快速响应并进行扑救。

四、应对森林火灾的措施1.封锁现场一旦发生森林火灾,第一时间需要封锁现场,避免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并且尽可能地将周围群众疏散到安全地带。

2.组织力量扑救组织专业队伍和志愿者进行扑救,调动各种消防器材和工具,尽快将火势控制住。

3.加强协作在灭火过程中,需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共同应对森林火灾。

同时,也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增加扑救的效率。

五、结论森林防火是非常重要的环保和生态建设工作。

通过预防和应对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森林火灾对自然环境、人类财产和野生动植物造成的影响。

同时,也需要广泛宣传森林防火知识,提高公众意识和参与度。

森林防火条例全文

森林防火条例全文

森林防火条例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森林防火工作,保护森林资源,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森林是国家的重要自然资源,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得到严格保护。

第三条森林防火是指通过预防、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等综合措施,预防和减少森林火灾发生,避免火灾造成损失和危害。

第四条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全民参与、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

国家、社会组织和公民应当共同承担森林防火的责任和义务。

第五条森林防火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科学的防火理念和技术,全面预防、全方位防控火灾。

第二章森林防火的组织管理第六条国家设立森林防火机构,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全国范围内的森林防火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设立相应的森林防火机构,加强地方森林防火工作。

第七条森林防火机构的职责包括:(一)制定和修订森林防火工作的规划、政策和措施;(二)组织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防火意识和能力;(三)监督森林防火设施设备的建设和使用;(四)制定森林防火重点区域的划定和管控措施;(五)组织和协调森林防火应急救援工作;(六)开展森林防火技术培训和人员队伍建设;(七)开展森林火灾监测、预警和预报工作。

第八条森林防火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提高防火工作的效果。

第三章森林防火的预防措施第九条对于易燃物质,应当采取措施进行分类储存和管理,严禁将易燃物质存放在森林区域内。

第十条对于森林防火设施,应当按照规定进行设置、维护和使用,保证其完好有效。

第十一条森林防火工作应当加强森林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防止火灾的发生。

第十二条对于禁火区、禁入区和火灾重点区域,应当设置明显的标识和警示牌,引导公众遵守相应的规定。

第十三条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应当加强火源控制,禁止乱扔烟蒂、焚烧垃圾以及进行其他可能导致火灾的行为。

森林防火扑火安全知识

森林防火扑火安全知识

森林防火扑火安全知识一、森林火灾的危害森林火灾是指在森林中发生的大面积火灾,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首先,森林火灾会破坏生态平衡,烧毁植被和土壤,导致植被恢复困难,甚至造成土壤侵蚀。

其次,火灾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和有毒气体,对空气质量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最后,火灾还会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森林防火的重要性森林防火是指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和蔓延。

它是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安全的重要举措。

森林防火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森林是地球上重要的氧气供应者,防火可以保护森林不被破坏,维护氧气供应。

其次,森林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防火可以保护珍稀动植物不受伤害。

最后,森林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防火可以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森林防火的基本原则1.预防为主:加强火源管理,防止人为火灾的发生。

禁止在森林区域内乱扔烟蒂、焚烧垃圾等行为,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提高火灾预防意识。

2.早期发现:加强巡逻和监测,及时发现火灾隐患,做到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快速反应:一旦发生火灾,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力量进行扑救,争取在火势蔓延前将火灾扑灭。

4.科学施救:扑救火灾时要根据火势和地形条件采取相应的扑救措施,合理调度人力物力,确保扑救效果。

5.综合治理:加强火灾后的复绿和生态修复工作,防止火灾后的次生灾害发生。

四、森林防火的措施和方法1.设立防火带:在森林周围划定一定宽度的防火带,清除杂草和枯枝败叶,保持地面湿润,减少火灾蔓延的可能性。

2.加强巡逻和监测:增加巡逻人员和监测设备,加强对森林火险等级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火灾隐患。

3.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森林防火知识,增强公众的火灾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

4.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建立起森林防火的多部门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火灾威胁。

5.加强火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培养专业的扑火队伍,提高其应急能力和扑救技能。

森林防火

森林防火

森林防火篇第一章国内外森林火灾概况第一节世界森林火灾概况及特点一、世界森林火灾概况林火划分为三个阶段:1、用火为主的阶段,放火烧山驱兽,用火林作战,焚林开垦,刀耕火种。

2、防火阶段,火阶主要是全面防火组织机构,防火法规。

3、林火管理阶段,防止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发展、维护然生态平衡的目的。

林火是在林地自由蔓延的火,包括林地上受控的火和失控的火。

计划烧除或计划火烧或营林用火。

低强度的计划烧除。

高强度的计划烧除常称控制火烧。

森林防火分为:(1)、森林火警受害森林面积不足1h㎡或其他林地起火的。

(2)、一般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 h㎡以上不足100 h㎡的。

(3)、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 h㎡以上不足100 0h㎡的。

(4)、特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 h㎡以上的。

森林防火就是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和防止森林火灾的蔓延,对森林火灾进行预防和补救。

二、世界森林火灾的特点:1、世界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多,烧毁的森林面积大。

2、世界森林火灾的形势越来越严重3、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森林火灾严重4、世界各地的森林火灾分布不均5、森林火灾随气候变化而波动6、世界各国控制森林火灾的能力不平衡第二节我国森林火灾现状及发展趋势一、我国森林火灾现状三大指标:次数、发生率、火灾面积、森林燃烧率;三是平均每年每次森林火灾的面积,称为综合指标。

存在以下问题:1、机理 2、防火经费投资 3、被动局面 4、专业技术人才 5、控制能力还较弱二、我国森林防火技术发展趋势1、森林防火工作走向科学化2、装备现代化程度逐步加快提高3、标准化工作逐步完善4、管理不断趋于规范化5、措施趋于综合化第三节我国森林火灾的特点1、森林火灾严重2、东部多西不少3、次数南部多于北部4、过火森林面积北方大于南方5、重点火险区集中在半湿润区6、大多数森林火灾为小火7、火灾次数多的省8、火灾发生次数最多的省是云南,受害面积最大的为黑龙江9、引起森林火灾的主要是人为火源10、一年四季都有火灾发生11、森林火灾具有5~6年和10年的准周期12、火灾总趋势在逐年下降第二章林火原理第一节森林燃烧的条件及森林火灾的燃烧类型森林燃烧除具有燃烧形象的共同特点外,还有以下一些特点1、自然界开放系统中进行的2、移动式燃烧3、固体可燃物的燃烧4、燃烧十分剧烈,释放能量很大5、飞火6、具有两重性一、燃烧的条件1、森林燃烧三要素三个要素即可燃物、助燃物(氧气)和一定温度着火是指可燃物在受外界火源持续加热时,自身温度逐步上升并开始进行燃烧,如果移除火源后,可燃物仍能维持燃烧的现象2、森林燃烧环(1)森林是否燃烧与可燃物类型有关(2)森林燃烧能否进行,还受气候、天气情况、地形、土壤、林内小气候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3)森林燃烧的发生需要外界火源二、森林燃烧过程1、预热阶段2、气体燃烧阶段3、木炭燃烧阶段4、熄灭阶段三、森林火灾的燃烧类型为地下火、地表火、林冠火和树干火第二节森林可燃物森林可燃物的分类1、按生长特性划分(1)、地衣(2)、苔藓(3)、蕨类(4)、草本植物(5)、灌木(6)、乔木(7)、森林枯死物2、按易燃程度划分(1)、易燃可燃物(2)、难燃可燃物3、按可燃物挥发性划分(1)、高挥发性可燃物(2)、低挥发性可燃物(3)、中挥发性可燃物4、按空间分布划分(1)、地下可燃物(2)、地表可燃物(3)、空中可燃物5、按燃烧时可燃物的消耗划分(1)、有效可燃物(2)、剩余可燃物(3)、总可燃物二、可燃物特性1、可燃物化学性质(1)、化学组成①、纤维素、半纤维素②、木素③、抽提物④、灰分(2)、热值2、可燃物含水率3、可燃物负荷量4、其他可燃物特性三、林分特征与可燃物1、森林组成2、郁闭度林分郁闭度是指林冠覆盖地面的程度3、森林年龄4、森林层次四、可燃物类型1、可燃物类型是指可燃物种类、组成、负荷量、大小、形状、分布等可燃物特征基本一致的、同类可燃物组合的集合2、我国主要森林可燃物类型(1)、兴安落叶松林(2)、樟子松林(3)、云冷杉林(4)、蒙古栎林(5)、杨桦林(6)、油松林(7)、马尾松林(8)、杉木林(9)、云南松林(10)、常绿阔叶林(11)、竹林(12)、桉树林第三节火源一、火源种类1、自然火源2、人为火源(1)、生产性火源(2)、非生产性火源二、我国森林火源的分布三、林火强度四、火焰高度和火焰长度五、高能量火的特征第三章影响我国林火的因素第一节火险天气与林火一、干旱与森林火灾二、火险天气与林火三、火灾季节的气象要素1、降水量2、温度3、风4、温度第二节天地异常与森林火灾一、太阳黑子活动与森林火灾的关系二、森林火灾年际变化与厄尔尼诺现象的关系三、地震与森林火灾的关系第三节中国山地林火一、山地随高度变化出现不同的火灾季节二、高山形成不同火险区三、山风与谷风四、高山峡谷对火行为的影响五、大火在山地跳跃式蔓延六、不同地形林木受害程度不同七、山地产生林木片面燃烧八、地形影响林火行为九、山地的风第四节林火控制能力一、林区人口密度二、交通网密度三、林火控制能力1、林火预测预报2、林火监测能力3、林火发生率4、林火阻隔能力5、林火补救能力四、林火控制能力的估测第四章林火预防第一节林火宣传一、宣传教育的主要形式1、防火期内开展宣传月、宣传周活动2、举行各种会议和集合3、开展森林防火知识竞赛和有奖征文活动4、编印各种宣传材料5、建立永久性宣传标志6、利用传播媒介三、宣传教育的内容1、主要包括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森林火灾的危害性、危险性;2、党和国家关于森林防火方面的各项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及民约;3、森林防火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先进经验;4、森林火灾肇事的典型案例;5、森林防火的科学知识;第三节林火预测预报一、林火预报的概念二、林火预报的发展简史三、林火预报的类型1、火险天气预报2、林火发生预报3林火行为预报四、林火预报的研究方法1、利用火灾历史资料研究2、利用可燃物含水率与气象要素关系研究3、利用点火试验研究4、综合法进行林火预报研究5、利用林火预报模型研究五、林火气象观测设备与使用1、林火气象站的仪器设备2、林火气象因子观测(1)、空气温度(2)、空气相对温度(3)、风(4)、降水(5)、可燃物含水率(6)、云量六、我国主要的林火预报方法1、综合指标法2、风速补正综合指标法3、实效温度法4、森林火险尺法5、“801”森林火险天气预报系统6、三指标单点森林火险预报第三节林火监测一、地面巡护1、地面巡护的任务(1)、严格控制非法入山人员(2)、检查和监督过往行人、林区居民以及森工企业对森林防火法律制度、规章的执行和遵守情况,制止违章用火和各种危害森林的行为。

森林防火安全教育

森林防火安全教育

相关法律法规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规定了森林保护、森林防火等要求,是森林防火工作的法律依据。
《森林防火条例》
对森林防火的组织、预防、扑救、保障等做出了具体规定,是森林 防火工作的具体操作指南。
《刑法》相关条款
对故意放火、过失引起火灾等行为进行了刑事责任追究,是打击森 林火灾犯罪的有力武器。
违法行为及其后果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森林火灾不仅会烧毁林木资源, 还会威胁到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
安全。
火灾产生的烟雾和高温会危及人 们的健康,同时火灾也可能会引 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通过森林防火安全教育,提高公 众对火灾危害的认识,减少火灾 发生的风险,保障人民的生命财
产安全。
03
森林防火安全知识
火源管理
火源管制
严格控制火源,禁止携带易燃物 品进入森林,严禁吸烟、野炊等
行为。
火源隔离
在森林边缘设置防火隔离带,防止 火势蔓延。
火源监测
加强火源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火 源。
防火器材的使用与维护
灭火器材
了解并掌握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 如灭火器、灭火弹等。
防火器材
了解并掌握防火器材的使用方法, 如防火服、防火帽等。
媒体传播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传播森林防火知识,扩大宣传覆盖面。
宣传资料
制作和发放宣传册、海报等宣传资料,向公众普及森林防火知识。
加强学校教育
课程设置
01
将森林防火知识纳入学校课程,通过课堂教育向学生传授防火
知识。
实践活动
02
组织学生参加森林防火宣传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和了解森林火
灾的危害。
教师培训

森林防火安全知识

森林防火安全知识
任何火种都可能引发森林火灾,因此应严格禁止携带火种进入林 区,包括火柴、打火机、烟蒂等。
严禁野外露天用火
野外露天用火如野炊、生火取暖等行为都可能引发火灾,应严禁进 行。
严禁乱丢烟蒂、火柴梗
烟蒂和火柴梗虽然体积小,但仍然可能引发火灾,因此应严禁在林 区乱丢。
建立防火隔离带
在林区道路两侧和林缘周围开辟防火隔离带
在火灾现场,如有人员受伤或被困,应立即进行紧急救援, 并拨打急救电话120或当地紧急救援电话进行求助。
在救援过程中,应注意保护自身安全,避免在火场中滞留过 久或被火烧伤。同时,要遵循紧急救援的规范和程序,确保 救援工作的安全和有效。
04
森林防火安全知识普及
提高公众意识
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如电视、广播、 报纸、互联网等,广泛宣传森林 防火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提高 公众对森林火灾危害的认识。
根据当地森林防火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 职责和任务。
预案更新
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应急预案,确保预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05
森林防火的法律法规
相关法律法规
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规定了森林保护、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 方面的内容。
《森林防火条例》
专门针对森林防火制定了具体的规定和措施。
警示教育
通过展示火灾案例、火灾现场等 形式,让公众更加直观地了解森 林火灾的严重后果,增强防火意 识。
定期培训演练
培训
定期组织森林防火安全培训,提高相 关人员对森林火灾的预防、扑救和应 急处置能力。
演练
定期进行森林防火演练,模拟火灾发 生时的应急处置过程,提高相关人员 的实战能力。
建立应急预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森林防火: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生态环境乃至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危害而采取的各种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措施。

2.森林防火期:是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及森林火灾发生规律而规定的实施森林防火措施,禁止野外用火的期限。

3.林火管理:在防止森林火灾的同时,将火作为森林经营的一种工具加以利用。

4.森林火灾: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在森林中自由蔓延和扩展的,并给人类带来生命或财产损失的林火。

5.林火:指发生在林区,除了城镇、村屯、居民点以外所有的火,包括森林火、灌丛火、草地火、计划火等。

6.林火行为:森林可燃物被点燃开始到发生发展直至熄灭的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现象和特征。

7.气候区:森林燃烧环的限定范围,不同的气候区具有不同的森林燃烧环。

8.综合森林防火:进行全面综合森林防火规划,因地、因林设防,采用多种防火措施,有效控制森林火灾,将林火发生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使其损失限制在一定经济水平内,充分发挥火的有益效能,以维护社会安定、生态平衡以及繁荣山区经济。

二、填空
1.根据火烧森林的部位,划分林火种类为地下火、地表火、树冠火,其中地表火最多。

根据燃烧的可燃物类型来划分林火种类分为荒火、草原火、草甸火、灌丛火。

2.森林燃烧的必要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

3.火源可分为两大类:天然火源和人为火源。

人为火源按照性质可分为生产性用火、生活用火、外来火和故意纵火四类。

4.可燃物分类:地表枯枝落叶层、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乔木、林地杂乱物。

按燃烧的难易程度划分,可分为危险可燃物、缓慢燃烧可燃物和难燃可燃物三大类。

根据在林内的位置划分,分为地下可燃物、地表可燃物和空中可燃物。

按可燃物含水率变化划分,活可燃物、枯死可燃物。

5.火行为主要包括林火蔓延、林火强度、林火种类、林火烈度等。

6.高能量火特征主要是对流柱的形成、跳跃式火团、爆发火、飞火、火旋风、火爆等。

7.火险天气要素:空气相对湿度、降水、云量、温度、风速、气压。

8.国内外林火管理模式主要有北美林火管理模式、北欧林火管理模式、澳大利亚林火管理模式、综合林火管理模式。

三、简答
1.中国森林火灾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森林火灾次数多、分布东多西少、次数南方多于北方、面积主要集中在东北和西南两大林区、规模较小的森林火灾基本上能得到控制,而对控制森林大火尚无良策。

原因:气候、植被、人为、社会因素。

2.生态因子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1)特殊性:①火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

②火不是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活因子。

③火因子具有不连续性。

④火是一个烈性因子。

⑤火与人类活动有关。

(2)重要性:①火是一个重要的自然因子。

②火能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的重新分配。

③火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④火能维护某些物种的生存。

3.风对火灾的影响
影响森林可燃物含水率;使有焰燃烧加快速度,产生飞火;加强无焰燃烧的速度和强度;风越大,火灾次数越多,火烧面积越大。

4.可燃物类型的划分方法
直接估计法、植物群落法、照片分类法、资源卫星图片法、可燃物检索表法、可燃物模型。

5.森林燃烧起火过程
(1)预热阶段:温度上升,大量水分蒸发,产生烟并伴有部分可燃性气体挥发。

处于收缩而干燥的点燃前状态。

(2)炭化阶段:温度继续上升,裂解反应,挥发可燃性气体和焦油液滴。

形成可燃性挥发物。

该过程的机制为链式热降解反应。

(3)燃烧阶段:达到可燃物燃点,可燃性气体被点燃并有黄红色火焰出现,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直至仅留下少量灰分为止。

该过程的机制为链式的氧化反应。

6.森林燃烧环与燃烧三角形不同之处
可燃物改为可燃物类型。

指可燃物性质相同,同一地理分布区,同一物候生长节律的可燃性复合体。

氧改为火环境,包括火灾季节、火灾天气与气象要素、地形、土壤、林内小气候等。

一定温度改为火源条件,包括火源种类,火源频度和火源出现时间。

火行为指着火程度、火蔓延、能量释放,火强度,火持续时间、火烈度和火灾种类。

7.地形对林火的影响
地形变化引起生态因子的重新分配,形成小气候,影响森林分布及可燃物配置。

地形起伏变化,形成不同的火环境,影响蔓延及强度。

地形按其几何尺度的大小又可分为大地形、中地形和小地形。

大地形对大范围和林火环境产生影响,中小地形影响局部的火环境,从而影响林火的蔓延和扑救。

地形对林火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是多个地形因子的综合作用。

不同的地形因子都会对林火产生不同的影响。

对林火影响较大的地形因子有坡向、坡度、坡位和海拔等。

(1) 坡向:影响太阳辐射进而影响可燃物性质。

(2) 坡度:坡度大小影响到林火发生和蔓延及扑救。

坡度愈大,火的蔓延速度愈快;相反,坡度平缓,火蔓延缓慢。

(3) 坡位:坡位是山体坡地的位置,一般可划分为5个部分,即山顶、上坡、中坡、下坡和山谷。

坡位不同,坡度和海拔高度也不同,水热分配不同,对林火的发生和蔓延产生较大的影响。

(4) 海拔:海拔愈高,林内温度愈低,相对湿度增大地被物含水率也愈高,也就越不易燃烧。

海拔高风速又较大,则有利于火的蔓延,发生森林火灾不易控制。

不同海拔高度会形成不同植被带,火灾季节早晚不同。

四、论述
森林燃烧环:
(1)森林燃烧环:在同一气候区内,可燃物类型、火环境、火源条件相同,火行为基本相似的可燃复合体,是林火管理的基本单位。

(2)森林燃烧环由气候区、森林可燃物类型、火源条件、火环境和火行为五个要素构成,其基本结构如图。

其中各组分意义是:
气候区:限定范围。

火行为:森林燃烧的重要指标。

火源:引起森林火灾的主导因素。

火环境:是森林燃烧的主要因素。

可燃物类型:是森林燃烧的物质基础。

(3)森林燃烧环与燃烧三角形不同之处是:
①可燃物改为可燃物类型。

指可燃物性质相同,同一地理分布区,同一物候生长节律的可燃性复合体。

②氧改为火环境,包括火灾季节、火灾天气与气象要素、地形、土壤、林内小气候等。

③一定温度改为火源条件,包括火源种类,火源频度和火源出现时间。

④火行为,指着火程度、火蔓延、能量释放,火强度,火持续时间、火烈度和火灾种类。

⑤气候区,是森林燃烧环的限定范围,不同的气候区具有不同的森林燃烧环。

(4)森林燃烧环的基本结构:
森林燃烧环由气候区、森林可燃物类型、火源条件、火环境和火行为五个要素构成。

三角形和其外切圆、内切圆构成了森林燃烧环。

森林燃烧环诸因子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抑制,但不可代替。

可以作为林火管理的基本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