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利夫兰总统号:中国留美科学家的漫长归国历程
钱学森故事

【红色基因我传承】五年回国路十年两弹成——钱学森爷爷的故事他是杰出的科学家美国人曾形容他“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他是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坚信“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他,就是钱学森爷爷钱学森爷爷早年留学美国,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生教授。
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爷爷便立即决定放弃美国的一切,回国工作,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1950年,钱学森爷爷辞去工作,办好了回国手续,买好了回国的飞机票,把行李交给打包公司打包。
然而,就在这时,他接到美国移民局的通知:不准离开美国!他被迫退掉飞机票。
美国海关把他的行李打开检查,硬说里面藏着重要机密,说钱学森是间谍。
其实,他的行李里面装的只是准备带回国的教科书和笔记本。
几天后,钱学森突然被捕,被关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受到无休止的折磨。
每天晚上,看守人员每隔十分钟就来开一次灯,使他无法休息。
半个月时间,他就消瘦了许多。
他的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
然而,钱学森爷爷没有屈服,他不断提出要求: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
钱学森爷爷写了一封求助信,通过多人辗转送达北京,呈送到周恩来的手中。
在周总理和国人的共同帮助下,中国政府提前释放被俘美军间谍,换得钱学森爷爷的回国。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爷爷携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踏上了回国的旅途。
1955年10月8日从美国回到广州时,钱学森爷爷对接待他的中国旅行社同志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50年代的中国一穷二白,科学技术更是严重落后于美国和苏联,甚至和印度比都落后。
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钱学森爷爷建议成立了航空工业委员会,并且亲自授课培养航空航天的人才。
又提议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两弹一星培养人才。
正是在钱学森爷爷废寝忘食,一心为国的精神和努力下,我国的国防科研突飞猛进。
1955年10月,著名科学家( )从美国归国后

1955年10月,著名科学家( )从美国归国后
1955年10月8日晚,从美国归来的著名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到达广州。
1955年9月7日,钱学森教授冲破重重阻挠,偕妻子蒋英领着两个孩子,从洛杉矶踏上“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船,跨越太平洋回国。
钱学森教授,1911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他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于1935年去美国。
在美国的20年间,他曾先后在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任研究员、教授、主任教授等职,在超声速及跨声速气功力学、薄壳稳定理论、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航天技术、系统工程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
钱学森教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有着炽热爱国心的知识分子。
早年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远涉重洋去美国留学,正如他自己所说“从来就没有想在美国住一辈子”。
新中国成立后,他归心似箭,认为报效祖国的时候到了,早在1950年就准备启程回国,但是当时的美国当局不许他回来,因此,他又在美国滞留了5年。
克利夫兰总统号:中国留美科学家的归国历程

加哥正式成立 ,协会的总 目标是为争取 团结更 多的留
学生 回国 ,发展 中国 的科学 技术。在一年 的时间里 ,
钱 学 森一 家人 归 国 途 中 在 克 利夫 兰 总 统 号 上 留影
来 消磨时间。
在 登 上 “ 利 夫 兰 总 统 号 ” 之 克
前 ,喜欢 无线 电的梁思礼还特 意购 买 了一 台高 灵敏度 的收音机带 到船
变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历程。
文/ 王建 柱
上。 因为大家都预感到今年 的 1 月 0 1 日会有 个重大事件 。
14 年 9 3 99 月 0日 ,“ 利夫 兰 克 总统号 ”正航行在 接近亚洲 的太平
会 ,分别以 “ 新中国与科 学工作者 ” 赶快组织起来 、“ 回国去 ”等为主题 ,介绍 国内情况 ,讨论科学工作者 在建设新中国中应起的作 用 ,动员大 家 “ 国迫切地 祖
需要 我1  ̄ ' 希望 大家放弃 个人利 害 ,相 互鼓励 ,相 互 / 1
督促 ,赶 快组 织 起来 回国去 。 ”他 们 还 用 《 打倒 列 强》歌 曲的 曲调 自编 了 《 赶快 回国歌》等 爱国歌 曲,
时 ,梁思 礼还参加 了留美知识 分子
在 2 世 纪 5 年 代初 , 曾 经有 ( ) ( )
这 样 一 艘 船 ,航 行 在 中 美 两 国 之
的爱 国组织—— 中国科学 工作 者协 会。此 时 ,他正带 着刚从美 国辛辛
那提大学 获得 的 自动控制专 业的博
士 学位 ,返 回 阔别 了 8 的祖 国。 年
间 ;也 曾经有这 样一批 青年人 ,他
钱学森归国始末

钱学森归国始末:周恩来巧妙利用外交手段10月31日电中国科学巨星钱学森于今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钱学森于1935年赴美国留学,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他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
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经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
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与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屈指可数的杰出人才。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
当时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歇斯底里的狂热运动。
因为被怀疑是共产党人,并且拒绝揭发朋友,钱学森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参加机密工作的证书。
钱学森非常气愤,他说:“我宁愿回中国老家去,也不愿在受人怀疑的情况下继续留居美国!”后来,钱学森以此作为要求回国的借口,向美国方面提出回国申请。
可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回国夙愿竟酿成了一场劫难。
美国海军部次长听闻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老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从此,美国政府对钱学森夫妇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
移民局抄了钱学森的家,还把他本人关在特米那岛上长达14天。
直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1.5万美元保释金后人才被释放回来。
海关方面也设置了冲重重障碍阻挠钱学森回国。
他们没收了钱学森夫妇的行李,其中包括钱学森多年积累下来的800公斤书籍以及记录珍贵资料的笔记本。
钱学森在美国受到迫害和诬陷的消息很快传回国内,新中国震惊了。
国内科学界的人士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也极为关注,新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钱学森。
当钱学森要求回国的意愿遭到美国的无理阻拦时,中国也扣留着一批美国人。
关于钱学森回国的故事

关于钱学森回国的故事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整理推荐的关于钱学森回国的故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兴趣哦。
关于钱学森回国的故事:宁可毙了他,也不能放他归国1950年6月的一天,美国华盛顿,一个中国人的造访让当时的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陷入了不安。
造访者刚刚离开办公室,金贝尔立即拨通司法部的电话:“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这个中国人就是钱学森。
1934年暑假,钱学森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生;1936年10月,钱学森由麻省理工学院转到了加州理工学院,追随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
1937年秋,钱学森和同学组成了研究火箭的技术小组,此后参与了美国首个军用远程火箭的设计;此外,钱学森和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并被授予军衔。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和家人不禁心潮澎湃。
怀着回家的梦,1950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找到了美国国防部海军次长金贝尔,提出了回国的想法。
关于钱学森回国的故事:被拘留了15日,瘦了15公斤1950年8月29日,钱学森和妻子蒋英买到了船票,洛杉矶海关却通知不得离境,理由是在他的行李中有近八百公斤的草图、笔记和照片,都是“绝密文件”。
1950年8月30日,钱学森家中的门被敲开了,两位带着手铐和手枪的移民局稽查站在了他家门口。
钱学森吻了吻妻儿,便被夹在两个美国人中间离去了。
随后,他被送往了特米那岛拘留所。
拘留所在太平洋中一个不起眼的小岛上,白天,他被无休止地审讯;夜里,每隔十分钟,看管便打开一次牢房的电灯,用强光刺激他的眼睛,不准他睡觉。
蒋英回忆,“去接他出来的时候他一言不发,你问他什么他点点头,他摇摇头……他不会说话了,体重15天之内他掉了15公斤。
“克利夫兰总统号”第60次航程的归国学子

“克利夫兰总统号”第60次航程的归国学子2015-03-12 10:16来源:共识网作者:程宏、刘志光2110次点击:我要评论程宏[1] 刘志光[2] 1950年代留美学者的归国潮有两次,第一次从1949年8月新中国即将成立开始,到1951年10月9日,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发布明确禁止学习理、工、医、农的中国留学生离境的法令为止,共约950人归国。
第二次从1954年7月美国逐渐放松和撤销对中国程宏[1] 刘志光[2]1950年代留美学者的“归国潮”有两次,第一次从1949年8月新中国即将成立开始,到1951年10月9日,美国司法部移民归化局发布明确禁止学习理、工、医、农的中国留学生离境的法令为止,共约950人归国。
第二次从1954年7月美国逐渐放松和撤销对中国留学生的禁归令开始,到1957年中国大陆开展反右运动为止,共约200人归国,此后回国潮峰消退,归国者成为个例。
至“文革”前,两次“归国潮”总数约为1200人。
1955年9月15日在旧金山起锚的“克利夫兰总统号”第60次航程,是第二次回国潮中比较典型的航次,由于搭载了包括钱学森夫妇在内的24位留美学者,这个航次倍受瞩目。
跨域近60年的沧桑,它是后人研究那段历史的经典案例。
归国情真切,中美谈判起航程1950年代留美学者归国潮的形成,首先是这些40年代留美学者思乡恋家情结和民族自尊感使然,其次是对国民党政权的失望心态,三是在新中国宣传感召下,对新政权抱了很大期望。
特别是在美国的两个中国留学生组织——中国留美科协和北美基督教中国留学生协会(CSCA),在中共秘密领导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次归国潮的终止,起因于朝鲜战争的爆发;第二次归国潮的兴起,则与关于朝鲜战争等问题的日内瓦国际谈判结果有关系。
1954年4月至7月,苏、美、英、法、中等5国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外交会议,主要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这次日内瓦会议的谈判结果之一是开启了1950年代中国留美学者的第二次归国潮。
中国第一代航天人梁思礼的故事

中国第一代航天人梁思礼的故事1924年,梁思礼出生在一个大家庭里,他是梁启超最小的孩子。
梁思礼很多美好的童年回忆都发生在和父亲的书房里。
父亲对他的影响很大,虽然父亲对他国学的教育比哥哥姐姐少,但是父亲给他的爱国“印记”却是牢牢的印在了他的脑袋里。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梁思礼爷爷就读的南开中学被日本人炸毁,这时的梁思礼爷爷就在心中树立起了“工业救国”的信念,将来一定要好好学习,学好知识来救祖国。
怀着这样的心情梁思礼爷爷踏上了去美国求学的道路,为了省下学费,他曾经在零下40度的储物室睡了一晚上,还曾经在罐头厂靠着冷冻豌豆挨过了一个暑假。
这些困难并没有打倒梁思礼爷爷,1949年夏天他取得了博士学位,并且美国著名的无线电公司邀请他去公司上班。
但是梁思礼爷爷并没有被美国公司所打动,1949年9月“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上,梁思礼爷爷还有同样学成归国的20多位留学生一样,毅然决然的放弃了优厚的待遇,选在回国报效祖国。
1956年,梁思礼爷爷那年32岁,他响应国家的号召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人,他怀揣着“工业救国”的思想,投入到神秘的国防事业。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美国人嘲笑“中国人只有子弹,没有枪”,认为我们只有原子弹,但是我们没有发射原子弹的火箭。
所以研制火箭就成了梁思礼爷爷他们迈出的第一步,但是他们当时并没有见过火箭,也不知道火箭是神秘构造、需要什么零部件、没有修造火箭的图纸。
这些困难并没有打倒他们,他们就这样没日没夜的在厂房里研究了起来。
梁思礼爷爷和其他科学家一样,为了科研,他们和家人没有了联系,他的家人并不知道他在那里、在做些什么。
梁思礼爷爷把对家人的思念埋在了心底,依然努力的工作。
梁思礼爷爷负责导弹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就像我们的大脑一样,控制着导弹的点火和发射。
为了想清楚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梁思礼爷爷废寝忘食的在工厂里埋头做实验。
1960年,终于第一枚仿制导弹“东风1号”发射成功,梁思礼爷爷他们的信心倍增。
两弹一星科学家故事

钱学森的故事一、“人民中国才是我永远的家”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10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到了报效祖国的时候。
他向夫人蒋英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
”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夫人蒋英也在音乐界享有声誉。
但祖国的召唤,使他们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优越的一切。
1950年8月,钱学森一家人准备乘坐加拿大班机离开美国。
但是,美国国防部以莫须有的罪名通过海关扣留了他。
之后,美国司法部签署了逮捕令,钱学森失去了自由。
在美国工作的10多年间,钱学森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曾写道:“钱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
”因此,当得知钱学森要回国时,美海军部副部长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他太有价值了!”“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国。
”钱学森没有屈服。
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他一方面继续着自己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坚持斗争,寻找回国的时机。
1955年5月,他从海外华人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中国庆祝“五一”劳动节的报道,其中有他家熟悉的世交陈叔通和毛主席一起在天安门城楼检阅游行队伍的消息。
钱学森立即给陈叔通写了一封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的信,夹在蒋英写给她在比利时的妹妹的信里,悄悄地寄了出去。
陈叔通接到信的当天,就把信送交给周恩来总理。
当时,中美正在日内瓦举行大使级会谈。
王炳南大使根据总理的指示与美方交涉。
开始,美方不承认扣留了任何中国公民,但当王大使拿出钱学森的信时,美方才哑口无言。
最后,美国政府只得无奈地允许钱学森回国。
在美国的20年里,钱学森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
他回忆说:“我在美国那么长时间,从来没想过这一辈子要在那里呆下去。
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
因为在美国,一个人参加工作,总要把他的一部分收入存入保险公司,以备晚年之后用。
我一块美元也不存,许多人感到奇怪。
其实没什么奇怪的,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利夫兰总统号:中国留美科学家的漫长归国历程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经有这样一艘船,航行在中美两国之间;也曾经有这样一批人,他们怀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留洋求学,然后乘坐这艘船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这是一群对新中国影响深远的人物,钱学森,华罗庚,郭永怀,朱光亚,张文裕,王希季,梁思礼等,他们的回国,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社会进程,他们的回国也因此充满的艰辛和危险。
他们的选择改变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历程,他们的精神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梁思礼,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1949乘“克利夫兰总统号”回国。
华罗庚,著名数学家,1950乘“克利夫兰总统号”回国。
朱光亚,中国核武器研制的技术领导人之一,1950乘“克利夫兰总统号”回国。
王希季,两弹一星元勋,1950乘“克利夫兰总统号”回国。
钱学森,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主要开创者和领导者,1955乘“克利夫兰总统号”回国。
师昌绪,我国高温合金领域的开拓者之一,1955乘“克利夫兰总统号”回国。
郭永怀,两弹一星元勋,1956乘“克利夫兰总统号”回国。
张文裕,中国宇宙线研究和高能实验物理的开创人之一,1956乘“克利夫兰总统号”回国。
……梁思礼在船上得知新中国诞生的消息时,做了一面五星红旗并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庆祝会1949年9月,“克利夫兰总统号”一次普通的航行--从美国的旧金山出发,途经檀香山、日本的横滨、菲律宾的马尼拉、中国的香港,终点是中国上海,这是当时乘船从美国到中国普通的停靠地点。
而这一次,它的终点却改成了香港,因为中国大陆政局正在发生变化。
船上的500多名旅客中,有20几个中国留学人员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正沉浸在回国的喜悦之中。
在二十几位留学生中,有一位25岁的年轻人,他叫梁思礼,是清末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最小的儿子。
在美国留学期间,梁思礼发奋图强,成绩优异。
他一心想效法父亲去科学救国,振兴中华。
那时,梁思礼还参加了留美知识分子的爱国组织--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
此时,他正带着刚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获得的自动控制专业的博士学位,返回阔别了8年的祖国。
因此次旅途时间较长,梁思礼便与朋友们或者打桥牌,或者往海里抛食物,引得很多鱼跳出水面,以此来消磨时间。
在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之前,喜欢无线电的梁思礼还特意购买了一台高灵敏度的收音机带到船上。
因为大家都预感到今年的10月1日会有一个重大事件。
1949年9月30日,“克利夫兰总统号”正航行在接近亚洲的太平洋海域时,梁思礼在甲板上摆弄着这台收音机,试着接收来自亚洲地区的节目。
这时候,他从收音机里听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声音,播音员正介绍着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上,4颗小五角星各有一角对着大五角星的中心点,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
五角星用黄色,在红底上映射出一片光明……大家马上意识到,不久之后,他们踏上的将是一个新生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听到消息的人们非常兴奋,他们马上在船上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庆祝会,庆祝新中国的诞生。
此时,他们还想到了一个别出心裁的庆祝方式:做一面新中国的国旗。
没有红布,他们就从船舱里找来一块白布和一瓶红墨水,用红墨水把白布染成红色,接着在黄纸上剪了1大4小共5个五角星,然后将它贴到红布上。
他们就是用这种简单而独特的方式,来表示对伟大祖国的庆贺与祝愿。
1949年底,一封由朱光亚牵头起草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在同学中引起了轰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举行了开国庆典。
此时,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开国元勋们除了喜悦之外,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建设这个遭受了百年动荡和屈辱的国家。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正处于“二战”结束后经济最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富庶的国家,滞留着近5000名中国留学生和各种科研人员。
他们分布在美国的各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中,其中也包括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派遣的一些留学生,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时,旅美留学生们为之欢欣鼓舞,举行了各种集会庆祝。
这时候,是回去参加祖国建设,还是继续滞留在美国,或者是去台湾,成了中国留学生们议论的一个话题。
侯祥麟,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
抗战胜利前夕,他受党组织委派,留学美国,并很快成为了爱国学生社团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48年冬天,侯祥麟从波士顿来到芝加哥,他接到一个新命令:在一些学自然科学的留学生中间成立组织,进行团结教育工作,目的是为今后动员他们回国做准备。
1949年1月,“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在芝加哥正式成立,协会的总目标是为争取团结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发展中国的科学技术。
在一年的时间里,“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在美国各地发展分会32个,会员达700多人,他们定期举行活动,通报来自国内的消息。
1949年底,一封《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在中国留学生中传阅,轰动一时,并有52个人在上面签名,表达了回国的决心。
而牵头起草的是一位年仅23岁的青年人朱光亚。
从目前查到的文字记录来看,1949年11月、12月间,朱光亚与曹锡华等人,在密歇根大学所在的安城,多次以留美科协的名义组织召开中国留学生座谈会,分别以“新中国与科学工作者”、“赶快组织起来回国去”等为主题,介绍国内情况,讨论科学工作者在建设新中国中应起的作用,动员大家“祖国迫切地需要我们!希望大家放弃个人利害,相互鼓励,相互督促,赶快组织起来回国去。
”他们还用《打倒列强》歌曲的曲调自编了《赶快回国歌》等爱国歌曲,每次聚会都要指挥大家齐唱“不要迟疑,不要犹豫,回国去,回国去。
祖国建设需要你,组织起来回国去,快回去,快回去。
”而朱光亚自己则早就决定要回国,并且已经做好了回国前的各项准备。
从1949年年底开始,作为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中西部地区分会主席的朱光亚牵头组织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并送给美国各地区中国留学生传阅、讨论、联合署名,到第二年2月下旬,有52名已经决定近期回国的留学人员签了名,其中既有从事自然科学的,也有从事社会科学的。
这些人分布在美国各地,如著名科学家侯祥麟当时是在美国东海岸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
这也可以看出,朱光亚当时在留学生中具有较大影响。
这封公开信于1950年2月27日寄往纽约的留美学生通讯社,刊登在3月18日出版的《留美学生通讯》第三卷第8期上,在当时海外中国留学生和学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1950年2月底,《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寄往留学生通讯社后,朱光亚断然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总署(ECA)提供的救济金,乘“克利夫兰总统号”踏上了归国的路程。
华罗庚: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和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1950年3月,“克利夫兰总统号”又开始了一次新的航行,几十名中国留学生踏上了回国的旅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第2批回国的留学人员。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之间所有的航班全部停航,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从旧金山到中国香港,再从香港进入内地,成为了中国留学人员回国的主要途径。
这时,从美国的媒体传出消息说,在这艘船上,有一位重要人物正在前往红色中国。
美国媒体所报道的这位重要人物就是数学家华罗庚。
新中国成立之际,他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回国的决定。
美国的有关媒体多年后曾这样评论:“华罗庚若留在美国,本可对数学界做出更多贡献,但他回国对中国的数学十分重要,很难想象,如果他不回国,中国的数学将会怎么样。
”1950年3月下旬,华罗庚乘坐“克利夫兰总统号”到达香港。
华罗庚在香港逗留期间写了一封《告留美人员的公开信》,并很快地通过新华社向全世界播发。
他在信中这样写到:“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朋友们,我们都在有为之年,如果我们迟早要回去,何不早回去,把我们的精力都用之于有用之所呢?总之,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后来,华罗庚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这封公开信可能会加大其他留学生回国的阻力,美国方面看到这封信后,会对更多的科学家回国进行设防。
1950年至1954年,先后有100多名准备回国的留学生遭到美国政府的扣留没过多久,华罗庚的担心不幸成为了现实。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中美两个大国成为面对面的对手。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内部,在如何对待这些中国留学生的问题上发生了争议,美国移民局希望赶走这些学生,而美国国务院则想把他们扣留,以免资助敌国。
1951年9月,这场战争渐渐平息,美国政府即将颁布限制中国留学生出境的命令。
而此时,“克利夫兰总统号”已经远离美国,船上有9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
10月9日,美国移民局根据191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限制出入境法案颁布了禁止中国留学生出境的命令,明确规定:理、工、农、医科的留学生禁止回到红色中国,如果企图离开,将受到处以5000美元以下的罚金或5年以下的徒刑。
“克利夫兰总统号”上的9位中国留学生并不知道美国政策的改变,其中,31岁的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博士毕业生谢家麟还沉浸在回家的喜悦之中。
再过十几天就能回到北京见到妻子和已经4岁的儿子了。
“克利夫兰总统号”路经檀香山时,在那里做了短暂的停留,大家都下船四处观光游玩去了。
下午5点,谢家麟和其他8位中国留学生重新登上“克利夫兰总统号”准备继续航行,这时,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工作人员正在船上等着他们。
谢家麟这才收到美国移民局颁发的禁止中国留学生出境的命令,并且工作人员要求当场检查他的行李。
谢家麟的行李中有两个箱子,里面藏着他在美国购买的一些物理实验仪器,他带着联邦调查局的工作人员走进船舱,心里忐忑不安。
到了放行李的地方,谢家麟把自己的一个箱子指给他们看,其实他也不记得哪个箱子是装仪器的了。
还好他的运气不错,打开的是装满书的那个箱子。
由于行李太多,剩下的箱子搬动太费劲,联邦调查局的工作人员就把谢家麟押下了“克利夫兰总统号”,等船返回美国时再进行检查。
谢家麟被送回了美国,理由是交战国掌握与军事资料有关的技术人员不得离开美国。
1950年到1954年,先后有100多名准备回国的中国留学生遭到美国政府扣留,受到禁止出境约束的人数达到了几千人周恩来:中美大使级会谈,换回来一个钱学森,是值得的,有价值的1954年夏天,《纽约时报》刊登了一封美国公民的信,要求美国政府与红色中国做一个交易,用留学生换回12名滞留在中国的美国人,这些美国人是朝鲜战争期间被我军俘虏的飞行员,这条新闻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
1955年8月1日,中美两国的首次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关于平民交换的问题是这次会谈的一个首要内容。
由于双方的敌对情绪,会谈一度陷入僵局,美方对阻止留美学生以及科技人员回国一事给予否认。
这时,中国代表团向美方出示了一封钱学森从美国发出的求救信。
此时在美国,钱学森已经是一名颇有名望的优秀青年科学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