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偏执型人格障碍者

合集下载

亨利·穆雷对希特勒的心理研究报告

亨利·穆雷对希特勒的心理研究报告

亨利·穆雷对希特勒的心理分析报告
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律实验室最近在其官方网站上首次公布了一份心理研究报告,它是二战期间美国战略情报局(中央情报局前身)心理专家对希特勒的心理分析结果。

这份报告写于1943年,作者是已故的亨利·穆雷博士,哈佛大学著名的性格分析专家。

这是该报告首次突破研究圈子向公众披露。

穆雷博士详细勾画了希特勒的早年心理特点。

他从小是一个带有女性化特征的男孩,不喜欢体力劳动。

青少年时期他是个苦恼的浪漫主义者,喜欢绘画,内容多为城堡和寺庙,表现得对建筑十分着迷。

希特勒的父亲很有男子汉气概,但又有虐待倾向,经常暴打希特勒。

他对父亲的阳刚之气既崇拜又忌妒,内心还想模仿,对母亲的软弱与屈服则感到轻蔑与不屑。

因此他对父母的感情是充满矛盾的,对父亲既恨又尊敬,对母亲既爱又看不起。

刚当兵时,希特勒表现出较强的服从意识,他对自己这一点感到生气却又无能为力。

穆雷博士认为他日后导演的大屠杀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出于对自己屈服弱点的憎恶,以及遭受父亲毒打而产生的一种变态报复心理。

穆雷博士认为希特勒患有神经衰弱、歇斯底里、偏执狂、精神分裂、无限自我贬低和梅毒恐惧症等多种心理疾病,他甚至担心与女人接触会污染他的血液。

在1943年的研究报告中,穆雷博士预言如果德国战败,希特勒会选择自杀。

“他有一种强烈的强迫性心理冲动,不惜牺牲自己和整个德国也要灭绝西方文化,甚至准备将整个欧洲拖入地狱。

”穆雷博士甚至根据希特勒的性格分析报告预测到一些细节:希特勒可能会躲到地下掩体里,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开枪自杀。

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希特勒是个怎样的人

希特勒是个怎样的人

希特勒是个怎样的人希特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所以人们对希特勒人品也产生了怀疑,思忖着他到底会是个怎样的人。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希特勒的人物形象,希望对你有帮助。

希特勒的人物形象只要是人身上总会有优缺点,即使是希特勒这样犯了大错的人,身上也一定会有优点。

希特勒本身非常喜欢艺术,而且不会乱搞男女关系,生活上也崇尚简朴,而且非常重视民族教育和人民素质的提升,一生都致力于强大日耳曼这个民族。

但是希特勒身上也有非常知名的缺点,就是非常的刚愎自用。

在希特勒的任职期间,在很多重大问题上都非常的独断,丝毫不允许别人发表意见。

而且希特勒是一个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的人,还似乎有一些神经质,情绪非常不稳定,经常会歇斯底里。

希特勒在一战时候还是一个普通的小士兵,当时据他的战友描述,希特勒非常不爱说话,就经常看见他自己一个人在那里画画。

从这个细节中我们也能看出希特勒似乎在为人处世上有些闭塞,但是是真的会用艺术来陶冶情操,也是真正喜欢艺术。

因为在战争年代外面还打着仗,他竟然还在画画,这该是有多爱啊。

而且希特勒也非常有自制力,他不承认疲劳,经常坚持不懈地工作。

有时候他甚至忘记了无休止的伏案工作会使他的视力疲惫不堪。

而这一切都掌握在他自己的控制中。

而且希特勒的演讲有着近乎催眠一般的说服力,也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希特勒的变态心理是怎样有人怀疑希特勒的变态心理是不是因为不幸福的童年造成的。

其实很多人对希特勒的变态心理有着很大的怀疑,甚至还有美国文章指出希特勒晚年可能有帕金森病,诸如此类有着很多的著作和论文说希特勒患有某些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障碍。

对于希特勒的变态心理有非常多的人对希特勒这个人进行过研究分析,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当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的哈佛大学享有盛名的人格心理分析家亨利·穆雷的一份报告《穆雷备忘录》。

这份心理报告的资料都来自于当时美国的战略情报局收集的。

在穆雷所给出的《穆雷备忘录》这份报告中指出了,希特勒此人患有神经衰弱,容易歇斯底里,他还是一个偏执狂,有强迫症、精神分裂等症状,并且经常贬低自己,还有梅毒恐惧症,这一系列的心理疾病。

希特勒的mbti类型

希特勒的mbti类型

希特勒的MBTI类型引言在人类历史上,阿道夫·希特勒无疑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是纳粹党的领导者,同时也是二战期间的德国独裁者。

希特勒对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苦难,他的行为引发了人们对他的性格类型的讨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希特勒的MBTI类型。

什么是MBTI?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一种用于测量个体心理特征的人格评估工具。

它基于卡尔·荣格提出的人格心理学理论,通过对个体的认知、决策和行为模式进行分类。

MBTI根据个体的偏好,将人格类型分为16种不同类型。

希特勒的个人背景阿道夫·希特勒于1889年出生在奥地利。

他的父亲是一个严厉的退伍军人,对希特勒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特勒年轻时有着艺术家的梦想,但他的家庭条件并不允许他追求这个梦想。

由于在学业上的不如意,希特勒屡屡失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加入了德国军队,并在那里培养了他的战术和领导能力。

希特勒的MBTI类型分析1. 内向 vs 外向 (I vs E)希特勒被描述为一个内向的人,他更喜欢独处并沉思。

他往往在自我反省中寻找答案,并经常与周围的人保持距离。

这种内向的特点使得他更容易独断独行,并且不太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2. 实感 vs 直觉 (S vs N)希特勒是一个实感型的人。

这意味着他更注重现实细节,喜欢处理现实问题,并对事实和经验有着强烈的信任。

希特勒在军队中展现出的实际能力和他对军事战略的熟练运用,显示出他的实感倾向。

3. 思维 vs 感受 (T vs F)考虑到希特勒所做的决策和行为,可以说他是一个思维型的人。

他很少受他人情感的影响,更关注逻辑和事实。

他以冷酷而无情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目标,无视其他人的痛苦和不幸。

4. 判断 vs 知觉 (J vs P)希特勒是一个判断型的人。

他倾向于制定明确的计划,并且有着坚定的决心去实现这些计划。

他对于追求目标和计划战略性地达到目标有着强烈的欲望。

希特勒人格分析

希特勒人格分析
维也纳的流浪汉
1908年2月,重新回到 维也纳 1909年圣诞夜前夕,进 入一个流浪汉收容所 但没过多久,这个追求 政治的画家就把单身汉 公寓的阅览室变成了一 个政治俱乐部。

人物关系
阿洛伊斯
(父亲希特勒
爱娃 布劳恩 (情妇&妻子)
克拉拉 (母亲)
斯特芬妮
(初恋)
(好友)
人格分析 (一个安静的狂热者)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器官缺陷与补偿:自小体弱多病 自卑感:从小受到父亲的嘲笑与暴打 追求优越:为了使自己成为“主宰者”所以
对自己要求很高 根据社会兴趣:统治—支配型
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在维也纳受到反犹主义的影响,加之政治的
需要,使他对犹太人产生了强烈的仇恨,完 全成为了一个极端的反犹分子。
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名言
我们应该感到高兴,未来必将完全属于我们!
我们必须咬紧牙关,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情;
否则,我们将一事无成。 只有今天会服从的人,明天才可以指挥。

[概述]精神剖析者眼中的希特勒

[概述]精神剖析者眼中的希特勒

精神分析者眼中的希特勒精神分析者眼中的希特勒希特勒,一个深刻影响20世纪历史并为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

有人把他看作天才的政治领袖,有人把他看作政治小丑,有人把他看作疯子或神经病患者。

那么,希特勒究竟何许人也?如何理解这个人?如何看待他的性格?在一些心理分析学者看来,希特勒这个独特的人物作为一个极端的案例恰好为心理分析提供了一个典型样本。

我们这里要介绍的是精神分析学者弗洛姆对希特勒所做的性格分析。

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个犹太人家庭。

1934年,离开德国到美国。

作为一位杰出的精神分析学者,他批判地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思想,成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一生著述很多,其代表作品有《逃避自由》、《爱的艺术》、《自为的人》、《人心》、《健全的社会》、《人类的破坏性剖析》等。

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弗洛姆一直对希特勒给予了相当之关注。

早在其影响深远的成名作《逃避自由》中,弗洛姆就开始了对希特勒的心理分析。

在这部书中,弗洛姆认为希特勒提供了一个施虐-受虐性格的典型例子。

与弗洛伊德的理解不同,弗洛姆的虐待症概念并不特别涉及性,或者说性方面的虐待(和被虐待)只是虐待症里的一小部分;另外大部分都是跟性没有关系的虐待行为。

在弗洛姆看来虐待症本质上是一种致人痛苦的欲望。

施虐狂旨在用破坏性的方式支配、控制一个人,使之痛苦,成为意志下无可自助的人,并从中获取快乐。

与之对照,受虐狂旨在屈从于他人,渴求被支配、被控制。

正如弗洛姆所观察到的,施虐症与受虐症,在表面上看上去相反,但实则却是一体的两面,密不可分;施虐与受虐往往统一于同一个人身上。

对这种施虐-受虐性格,弗洛姆又称之为独裁主义性格。

用弗洛姆的话说就是:“独裁主义性格的实质一直被看作虐待狂和受虐狂冲动的同时并存。

”这种性格的人对位于其上的人躬腰弯背,对位于其下的人就用脚踢。

他既需要统治他人,同时又具有一种先天的服从性。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希特勒-恶魔的崛起》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有:1.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过分警惕防卫。

2.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并可成为超价值观念。

3.易产生病态嫉妒。

4.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5.好嫉恨别人,对他人过错不能宽容。

6.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

7.忽视或不相信与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

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患者的想法。

电影中早年作为下士的希特勒参加了一战而且受伤,可能是由于战争的残酷和德国的惨败使他精神受到巨大打击,而变的疯狂并把自己看作是德国崛起的救星,因而长期精神压抑,所以心理很变态。

他自负歇斯底里狂躁不信任狭隘的民族主义等等这些基本上都是偏离正常态的。

希特勒有心理问题这是肯定答案他是典型的心理变态。

就像他父亲娶了自己的侄女,希特勒年轻时喜欢自己的外甥女,以恋人自杀结束。

喜欢长桌,内心极度自卑,防御心理极强。

而且热忠于整型。

有种族歧视。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突出表现有:固执、僵化、敏感多疑、易发脾气、完全不替他人着想。

偏执型人格障碍者还伴有忧郁型情绪障碍,其表现为心情恶劣、焦虑紧张,并很容易感到生活平淡乏味、对受过的伤害耿耿于怀,不能饶恕他人。

希特勒做事极端蛮横而不计后果,二战中的种种的顽固恰恰是病态的体现。

纵观希特勒的一生,他是一个充满复仇情结的人。

希特勒的复仇情结使他待人冷酷无情,毫无良知。

希特勒早年的梦想是成为一个画家。

他曾两次报考维也纳美术学院,可惜都落榜了,而且一次比一次成绩差。

由此他成为维也纳街头的一个流浪汉,住在贫民窟内,过着饱一餐饿一餐的日子。

为了谋生,希特勒曾到铁路行李房扛包裹,也曾在街道给人画像,还曾在扫下雪天扫马路,实在没有活干,就到粥棚去蹭粥喝。

这段凄凉的生活经历深深地影响了希特勒的一生,他不但人格上变得更加刻薄冷酷,也在政治上也好走极端。

阿道夫希特勒的性格分析

阿道夫希特勒的性格分析

阿道夫希特勒的性格分析阿道夫希特勒,这个奥地利裔德国政治人物,没有任何强大的身世背景和教育背景,父母早逝,童年悲戚,少年流浪。

可是他却给20世纪的世界带来巨大的影响,战争恶魔、战争狂人等等一系列的名号在他的头上。

“集中营”、“灭绝犹太人”、“闪电战”、“狂暴”、“怪异”、“残忍”、“双重性格”,似乎希特勒这个名字和很多令人毛骨悚然的词语联系在一起。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成为纳粹党党魁,1933年被任命为德国总理,成为一国元首,指挥如钢铁一般的军队发动骇世战争,用他非凡的演讲才能煽动万千群众。

如狼一样穷兵黩武、自我奋斗一生却最终以悲剧收场,传奇的人生、戏剧的收尾下掩饰着怎样的一颗灵魂,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他的性格如何转变了他的命运又给他带来了怎样的悲剧?希特勒很少谈及自己的家庭,也不允许别人议论他的家庭,那么希特勒的家庭是什么样的?他有着怎样的童年?阿道夫希特勒的家庭关系十分复杂,甚至可以说是混乱。

1889年4月20日晚上6点半,在流经奥地利和德国巴伐利亚边境和莱茵河河畔奥方的布劳瑙小镇的一家小客栈里,一个名叫克拉拉的年轻妇女生下了一个男婴。

这个男孩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的父亲阿洛伊斯是布劳瑙边境小镇的海关官员,是一个42岁的农妇和流浪磨工的私生子。

阿道夫的母亲是阿道夫父亲的侄女。

阿洛伊斯结婚时,已经49岁,新娘刚25岁,这是阿洛伊斯第三次结婚。

早在阿洛伊斯第一个妻子在世时,这个好色的家伙就以膝下无子为名把侄女克拉拉领来做过继女,并在他家帮他照顾孩子。

克拉拉成年后,本来阿洛伊斯是要迎娶克拉拉的,但由于发生了认祖归宗的事情,阿洛伊斯也认识到这个时候娶自己的外甥女不合适,所以才临时找了个厨娘填补空白。

到厨娘弗朗席斯卡死后他才将这个既是自己外甥女又是自己继女的姑娘娶过了门。

在这样关系复杂、混乱的一个家庭出生成长,希特勒自然不愿意对自己的家庭过多的提到。

希特勒同他同父异母的姐姐安吉拉关系很好,安吉拉年轻时嫁给税务官拉包尔,后来姐夫死了,希特勒把她接到德国来替他管家。

希特勒的人格分析

希特勒的人格分析

希特勒的人格分析分类:生活 >> 起名问题描述:有没有人可以根据希特勒的生平以及其爱好,还有处理事情的风格等等各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希特勒这个人的人格特征呢?解析: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德国纳粹党首领,第三帝国元首兼总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头号战犯。

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北部边境小镇布劳瑙。

其父是海关一小职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希特勒在巴伐利亚步兵团作为志愿兵服役,他参加了著名的松姆河战役、阿腊斯战役、伊普莱斯战役,并在战斗中两次负伤。

1919年,希特勒参加了一个叫做“德国工人党”的小团体,并成为该党主席团成员。

1920年希特勒将该党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民社党或国社党,按德语缩写音译为纳粹党)。

随着纳粹党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希特勒在党内的地位也日益突出。

1927年希特勒最终夺取了党的领导权,成为该党主席。

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发动了“啤酒馆暴动”,威胁正在开会的巴伐利亚首脑卡尔交出政权,终因孤立无援而失败。

1924年2月26日,希特勒及其主要成员因叛国罪被判刑。

希特勒利用在狱中这段时间,写出了《我的奋斗》一书。

书中系统的阐述了他创建第三帝国,征服欧洲的野心。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在大资产阶级的策动支持下,登上了总理的宝座。

开始实现他称霸世界和使德国纳粹化的计划。

1933年2月27日,希特勒与戈林合谋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国会纵火案”,诬陷是 ... 人所为,以达到消灭政治对手的目的。

接着取缔了除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实现了“纳粹党”一党独裁。

1934年,兴登堡总统逝世,希特勒操纵国会宣布:“德国总统和总理的两个职务合并为一”。

因此,希特勒自称为元首和帝国总理,拥有国防军最高统治权。

德意志第三帝国正式形成。

希特勒上台后,撕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军备的限制,开始恢复军事力量,加紧扩军备战。

1936年10月与意大利签定了“轴心协定”,同年11月与日本签定了“ ... 产国际协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希特勒:攻击型人格障碍希特勒是人类史上最大的战争魔王。

他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61个国家被卷入,20亿人参战,5 700万人死亡。

他在政治上也好走极端,主张日耳曼民族优越无比,并顽固地反社会主义、反犹太主义;他曾想独霸世界,却最终自掘坟墓;他生前耀武扬威,到头来畏罪自杀。

然而战争魔王的另一面,希特勒的早年梦想却是成为一名画家,他在绘画方面具有天赋,曾两次报考维也纳美术学院,但均告失败。

当艺术梦想无法实现时,希特勒转而去寻求政治抱负,走上了另一条人生道路。

然而,他的政治抱负却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什么是希特勒的政治抱负?他为什么要残忍地实行种族灭绝政策,疯狂屠杀犹太人?是什么样的心理因素促使希特勒走上妄想独霸世界的道路?希特勒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年),生于巴伐利亚和奥地利的边界城市布劳瑙,卒于柏林。

他被公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与罪魁祸首。

希特勒是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的总裁和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

早年曾因暴动入狱,并在狱中写下《我的奋斗》一书,表达了他多方面的观点,如兼并奥地利、反犹和独裁。

1933年1月30日出任德国总理;通过“帝国大厦纵火案”打击异己党派。

1934年8月1日德国总统兴登堡病逝,希特勒兼任德国总统,并将总统与总理两个职务合二为一,拥有无限的权力,他命令所有军队以及法官和政府官员向他宣誓效忠。

作为元首和总理,希特勒成为国家政权的单独执掌者即独裁者,把军队和教会之外的所有政治社会机构都一体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兼任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

他执政期间的德国被称为纳粹德国或德意志第三帝国。

希特勒早年艺术梦的破灭人们大多只知道希特勒是个疯狂的战争强人,不知道他还会画画。

年轻的时候,希特勒的梦想是成为“素描画家和水彩画家”,他的美术功底不错,崇尚古典风格,他曾经为艺术创作而备受煎熬。

可惜,历史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落榜了。

于是,他仿佛发现自己的才能应该用在政治上。

如其所言:“1918年11月9日,我已下决心做个政治家!”(希特勒《我的奋斗》。

)希特勒曾经希望成为一个画家。

他在中学时期的课业成绩,只有绘画一门是“优”,后来他立志研究“博大精深的德国艺术”(希特勒语),19岁时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因为考试成绩差而未被录取。

(其入学考试成绩评语是:“绘画成绩不够满意。

”)希特勒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认为艺术学院没有录取他,“世界肯定蒙受了重大损失”。

当时,整个欧洲流行抽象派的艺术风格,而希特勒的艺术口味却相当保守。

对于艺术越来越抽象化的倾向,希特勒感到极其反感,为此还专门发明了一个词:“黑鬼化”的艺术,矛头直指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并呼吁艺术界以希腊、罗马为准则,进行第二次古典文艺复兴。

希特勒的绘画风格,也因此清晰地体现出他的传统和保守。

例如,希特勒总爱把天空画成充满生气甚至是激怒暴动的,但同时又很少选用多元的颜色去表现。

希特勒作品中的色彩大多暗哑和传统。

另一方面,希特勒在画建筑的时候透视感非常好,他可以很细致地表达建筑,可是描绘人和动物就非常糟糕了,身体比例失调、关节部位僵硬、背景也有一些失真。

希特勒画里的人物既不符合解剖学原理也没有人物应有的生气。

这就是希特勒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名落孙山的主要原因。

随后,希特勒也没有能被建筑师学校录取,因为他中学没有毕业,不符合该校的招生条件。

尽管如此,希特勒仍留在维也纳直到1913年。

他没有职业或就职目标,在用完他继承的遗产和起初领到的孤儿补助金之后,希特勒正式成为维也纳街头的一个流浪汉,住在贫民窟内,过着饱一餐饥一餐的日子。

他后来回忆说:“那时我除了一身黑大衣和饥饿是忠实朋友外,什么都没有。

”为了谋生,希特勒曾到铁路行李房扛包裹,也曾在街头给人画像,还曾在下雪天扫马路,实在没有活干,就到粥棚去蹭粥喝。

此外,希特勒还利用这段时间毫无系统地阅读了大量书籍。

他通过阅读这些书籍获得了不完全的教育。

这段凄凉的生活经历深深地影响了希特勒的一生,他不但人格上变得更加刻薄冷酷,在政治上也好走极端。

比如,希特勒主张日耳曼民族优越无比,并顽固地反社会主义、反犹太主义等。

希特勒是一个充满复仇情结的人纵观希特勒的一生,他是一个充满复仇情结的人。

在心理学上,情结是由一系列被压抑的无意识思想、感情、知觉、记忆等所组成的意念倾向。

它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和情感方式,使人形成特殊的偏见或偏好。

希特勒后来因为“啤酒馆政变”而被捕下狱,他在狱中写下了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一书,其核心思想就是复仇与扩张。

所谓复仇,就是再次与法国开战,从根本上解决德国与法国的领土纠纷,并提高德国的国家地位;所谓扩张,就是占领东欧的领土,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

他还狂言:“当不能用和平的手段解决时,就用拳头来说话。

”希特勒上台之后,完全执行了其纳粹理念,撕毁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军力的限制,疯狂地扩军备战。

1939年9月,希特勒悍然发动了侵犯波兰的战争,由此拉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

占领波兰后,希特勒把德国、波兰等国的犹太人都押送至设在当地的集中营。

因为希特勒认为,犹太人的背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所以他要疯狂迫害犹太人,以泄当年之愤。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欧洲共有犹太人920万人,可到了1945年战争结束时,欧洲仅剩下犹太人310万人;同样,“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有犹太人20万人,可到1945年5月,只剩下1.2万人。

希特勒的复仇情结完全背离了人性。

这不仅体现在残害犹太人上,也体现在残害战俘上。

按照国际法,军人一旦在战场上被俘,是不能受到虐待的。

但是,希特勒根本不顾这一套。

他曾下令:苏联军队中的政治委员一旦被俘后,一律枪毙。

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红军的政工干部极少生存,因为大都被枪毙了,除非他隐蔽自己的身份。

希特勒还曾下令:盟军的飞行员俘获后也一律枪毙。

他的手下认为枪杀战俘不妥,不符合日耳曼精神,希特勒回答:“见他的鬼!如果我不体恤俘虏,不考虑战俘的权利,那么敌人在战场前就会好好地想一想了。

”据说,希特勒还曾下令,如果德军攻占莫斯科,将彻底予以毁灭,以报其不投降之仇。

希特勒的复仇情结使他对国人也十分冷酷。

比如,1945年开春以后,德军的处境越来越不妙。

3月19日,希特勒下令,在被盟军攻占之前,必须把所有的德国工业运输、设备、储备统统炸毁,不给敌人留一分。

4月12日,希特勒又下令,将德军所有放弃重要阵地的指挥官立即处死。

总之,希特勒的复仇情结使他做出了许许多多令人发指的事情,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恶魔。

希特勒攻击型人格障碍的分析从心理学上讲,希特勒是一个严重的攻击型人格障碍者。

攻击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性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

具有攻击性人格障碍的人情绪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和驱动力,行为上常表现出盲目的向外攻击性。

他们的行动反复无常,行动之前有强烈的紧张感,行动之后体验到愉快、满足或放松感,无真正的悔恨、自夷或罪恶感。

由此,希特勒做事极端蛮横而不计后果。

例如,希特勒在1939年8月22日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的是避免两线作战。

但当他在西线作战得手后,就立即着手进攻苏联,并很快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当时德军高层对此问题认识十分清楚,力劝希特勒缓攻苏联。

但希特勒固执己见,他狂言:“我相信,苏联人在民族社会主义理念精神鼓舞下的德国士兵面前不堪一击。

”对此,德军统帅部无可奈何,唯有执行。

再如,1941年12月5日,苏军向莫斯科城外的德军发起总攻,在苏军强大的攻势下,德军伤亡很大。

此时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请求后撤。

尽管后退会有利于部队补给,但是希特勒坚决不准。

由于希特勒坚持己见,德军在苏军的反击中没有必要地伤亡了50多万人,最后还是后退了100~150公里。

对此,希特勒没有丝毫的反省!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希特勒的某些盲目武断的决策曾一度给他赢得了辉煌,使人们错把他当做军事天才。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希特勒坚持打破常规做法,以“闪电战”的方法大胆袭击波兰、比利时及法国等国,令德军统帅部的将领们对他刮目相看。

在苏联战役初期,希特勒也以其极端的偏执,赢得了某些战场的主动。

但没有多久,大家都发现,希特勒完全就是一个疯子,一切唯意志论,根本不考虑现实,令人无法忍受。

德军元帅古德里安后来在回忆录中曾痛苦地写道:“元首这是在动员全世界力量要打败我们自己。

”德军元帅鲍洛斯后来也在回忆录中写道:“为希特勒做事,毫无成就感可言!”可惜,希特勒对此毫无察觉!希特勒的中学老师爱德华·休曼曾说:“希特勒肯定有某些天资,但是他缺乏自制力,说得客气一点,他好强辩,刚愎自用,脾气暴躁,自以为是,不遵守课堂纪律,学习又不用功。

”希特勒从小就是一个妄想成性的人,做事我行我素,随心所欲,颇具艺术家气质。

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处在精神亢奋的状态下可能会产生高度的突发奇想,据说凡·高的不少艺术杰作都是在这种状态下完成的。

希特勒在情绪高涨时,也是灵感迸发,作画颇具原创性。

可惜梦碎维也纳,使希特勒由追求艺术梦想而转变为寻求政治抱负,走上了另一条人生道路。

可悲的是,他的政治抱负给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反之,如果希特勒当初圆了艺术梦,进入维也纳艺术学院,并成为一个职业画家,那么他是否会将对人生的所有爱与恨都发泄在艺术创作上,成为第二个凡·高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