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内容语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第25课《天净沙秋思》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⑴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掌握“散曲”的文体知识。
⑵正确朗读、背诵全曲,能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⑶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⑴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⑵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培养想象力,陶冶情操。
⑶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⑴学习作者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态度。
⑵体味诗歌中的意境,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曲的内容,品味曲中情趣。
⑵背诵、默写全曲。
2.教学难点⑴通过诵读,发展语感。
⑵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课文,简介散曲。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
《天净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
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
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
《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2.作者及写作历史背景简介。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第1篇】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
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1.师配乐范读2.学生齐读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如: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天净沙_秋思》导学案

《天净沙•秋思》导学案一、学习要点: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曲中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课前自学(一)1.知人论诗作者简介: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
著有《汉宫秋》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
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这些评价,并非溢美之辞。
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曲”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2.基础知识填空A.《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天净沙是秋思是。
B.《天净沙•秋思》的作者他是代著名作家家。
他与、、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誉为“”三课前自学(二):整体感知,把握大意:1、初读准确朗读这首小令。
2.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感受它的意境美。
四.深度阅读理解-合作交流与点拨:1.听录音朗读,划出节奏。
2.再读感受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3.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4.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抒情的语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情?5.综观这首小令,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来给这幅图画拟个恰当的名字。
6.前三句写景与后两句抒情是什么关系?7.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五、达标检测:品读《天净沙·秋思》, 填空答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第1篇】一、课文分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名篇,也是学生早已耳熟能详的诗歌,用一节课来上这首诗,的确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但我们的教学应当围绕一个核心来进行设计,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那么,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可以得到些什么呢?这就首先需要我们分析与之相关的课文内容,找出这一课以及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
这一单元收录了包括《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内的写景名篇,并且几乎都与季节有关。
因此写景状物,表现不同季节的特点应当成为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古代诗歌四首》都是借景抒情的名篇,但其侧重点有着明显不同。
《观沧海》虽然有“秋风萧瑟”的诗句点明了季节,但曹操观看的是“沧海”,而非秋天,诗篇重点是表现其壮阔的胸怀。
《次北固山下》中的诗句同样点明了季节,但重点仍是写“北固山下”之景,而非冬春交替的季节。
《钱塘湖春行》则是以表现早春景象为主,展现春日到来时的美景。
这首《天净沙·秋思》重点不应当仅仅在秋天上,更多的还是表现诗人之“思”。
这里的“思”可以指思绪,但更多的是指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但诗人的“思”是被秋天这个季节所触发的,他通过描绘秋天这个季节表现了他的情感,因此全诗的特色就是以情写景、情景交融,也是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价值所在。
由此我考虑到学生从中间能够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如何通过写景来抒情,如何能做到情景交融,这就是在这节课上学生可以得到的最大的收获。
在组织教学时就应当围绕“以情写景,情景交融”这一条主线,让学生首先学习本诗的描写方法,再接合背景了解诗人情感的由来,理解诗人抒发这些情感的原因所在,再让学生也去进行一次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也能感受诗歌的美,应当是有所得的。
同时,我也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是委婉凄凉的情感,与学生目前的心态距离很大,所以应当让学生从最直观的印象入手,如秋天的寒冷,进而延伸至心灵的寒冷,最终对诗人描述的场景产生内心的共鸣。
《天净沙秋思》导学案

《天净沙秋思》导学案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了解小令的基本常识,正确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掌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一)走进作者,了解元曲常识1.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末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吊词])。
所作杂剧现知有十五种,存世的仅六种。
他的散曲意境优美,语言清峻流畅,近人辑为《东篱乐府》一卷。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
2.元曲的相关常识曲和词体式相近,完整的标题由曲牌名和题目组成。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天净沙就是“曲牌名”,“秋思”才是标题。
(一)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注意读音、节奏及感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朗读指导: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
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
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几根枯藤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游子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流水潺潺,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落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jǔ)而行。
3.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天净沙秋思》 导学案(北师大七年级上册)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天净沙秋思》导学案(北师大七年级上册)整理一、胜利学习(一)胜利目标1、了解马致远及其作品和元曲相关学问。
2、理解词中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品中情感抒发与景物描写的关系,感受词人写景的妙处。
4、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胜利自学1、珍宝们,请你们借助课下解释、工具书,筛选重要信息并牢记,解决目标1。
2、孩子们,下面快速读作品,找出文中所运用的意象,借助课下解释或工具书等方式,小组沟通争论,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的思想情感。
再选择其中的一句充分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细致刻画一下,解决目标2,加油吧!3、孩子们,请你们借助工具书和现在对作品的理解,说说作品中景物描写情感抒发的关系。
珍宝们,再想想小令的其次句与第一三句有何不同?对全诗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来解决目标3吧!4、孩子们,信任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已经会背诵这首小令吧?快把它默写下来吧!同桌互评,解决目标4.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三)胜利量学1、我来介绍和元曲学问。
2、我能找出意象并说出所表达的情感。
3、我来分析苍凉.伤感的气氛里穿插温馨场景的作用。
4、《天净沙.秋思》一句一景,我来选择其中的一句扩写,用“我仿佛看到了……”的句式来细致描绘。
二、胜利展现三、胜利检测(一)基础题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
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______,是______代闻名______作家、______家。
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二)综合题1、从前三句中选择一句,描述一下画面,说出景物特点。
2.此曲哪一句点明白主旨?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第2页/共3页让知识带有温度。
3、试分析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的缘由。
四、胜利反思刘柳[《天净沙秋思》导学案(北师大七年级上册)]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元敬曲小令的特点;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难点: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初一已经具备初步鉴定诗歌的能力,只要教学时充分利用资源帮助学生解读作品,学生能够感觉到诗歌的优美环境,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课时:一课时内容与步骤:一、导入:秋天已经悄然来临,金色的秋天固然有着收获的喜悦,但也承载了古往今来许多游子的悲哀,秋下一心合成离人愁。
说到离愁,人们往往会想起一首流传七百多年的作品---《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感受至深的作品(幕显1)二、初步感知:1、释题,作者简介(幕显2),介绍小令(幕显3)2、听读欣赏(幕显4)体会有何感受?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刚才朗读者的声音很有表现力,我们不妨练一练。
3、指名读,表演读。
三、赏析:自学讨论:这首曲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游子思乡之情表达他怎么样的思想感情?(哪句话能表现出来的)这种感情除了抓住景色特点,还能通过什么来体现呢?我们细细品味。
(幕显5)生:结合画面,加上你的想象,说说第一句描绘的景致。
师:小节(幕显)(如果把枯、老、昏三个字去掉,还能表现出愁绪吗?修饰恰到好处。
)(幕显6)小结:(幕显7)全曲前4行写景,第5行抒情,全篇不见一个愁字,满篇却是愁绪,以悲凉的景色衬托出秋野旅人的思乡情怀。
感情朗读、背诵。
对于这样只有28字的小令,不少人将它改写成散文或现代诗,有人这样诠释这首古曲:请欣赏:(幕显8)轻声读,也是一篇佳作四、拓展:你收集到哪些描写思乡之愁的诗句?(大屏幕9配合《宿建德江》幕显10《次北固山下》,《乡愁》)五、总结:说不尽的乡思,扯不断的乡愁,因为有乡思,使漂泊的人不管身在何处,心儿却回了家,因为有乡愁,使迁客诗人留下一首首感人的诗篇,让我们牢记这些凝重的诗句,牢记我们的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运用想象和联想勾画这首小令的意境2)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3)学会品味语言4)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教学方法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示)1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2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
老师总结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讨论结果:1)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3)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4)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夕阳: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6)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题。
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
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七学生展示其作品大家评八小结1“秋思之祖-”--------元周德清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司空图《诗品》3不是一览无遗,而是留有余味-------冯友兰4有意味的形式-------贝尔5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玉【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导学案第2篇】【文本分析】本文选自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古代诗歌四首》中的其中一首。
本文内容是:羁旅的游子独自在外,望秋景,抒发浓烈的思乡情绪与人生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着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曾任浙江行省官吏。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后世把他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明确内容
指导学法
(为课堂展示做准备)
自主预习案
1、结合相关链接,识记有关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2.“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3.请根据曲中的意境,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曲中的画面?
总结规律
提高技能
让学生将创造出的诗、对联板书出来。
拓展提升案
阅读四首《天净沙》,说说为什么马致远的更能打动人?
摘记重点
检测学情
作业练习案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天净沙·秋思》导学案
编号:71101 编制:赵仁富 使用: 组长签名: 审批: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元曲的知识.2. 3.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3.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4.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重点:反复诵读,赏析画面内容,体会曲中意象,把握作者寄予在小区中的思想感情。
难点: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知识链接:(参照以下材料,课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背景、散文常识、作者常识等有关内容,有价值的内容补充到空白处。)
元代出现了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那就是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以曲辞为主的一种综合艺术。元代出现了最杰出的大戏剧家关汉卿,其代表作《窦娥冤》,还有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马致远的《汉宫秋》。散曲在元代是韵文的主体,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类。小令一般指一支曲子(也就是一个曲牌);散套由两支以上以至数十支同一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首尾一韵到底。马致远的散曲成就居全元之首,他的散套《夜行船·秋思》是其名世代表作,另一首写景小令《天净沙·秋思》以28个字刻划出一幅动人的天涯行象照象图,堪称“千古绝唱”,是其小令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被称为“秋思之祖”,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2、自读这首曲,读准字音、停顿、把握感情。并掌握韵脚。
3.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
4.写出你自己所得)
教学流程:
互动策略
展示方案
预习时完成这些问题,在课堂分析展示时一并讲出来。
合作探究案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渲染了怎样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