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血源性传染病及其防护PPT幻灯片
合集下载
常见的各类传染病ppt课件

据说当时全球17亿人口中,有7亿人发病,这就是20世纪人们闻之
色变的西班牙流感,或称1918年流感。
•
•
西班牙流感并不是从西班牙起源的,它最早出现在美国堪萨
斯州的芬斯顿(Funston)军营中(1918年2月),后来流感传到西班牙,
总共造成800万西班牙人死亡,因此被称做“西班牙流
感”(Spanish Lady)。据说,在这场流感之后,美国人的平均寿命
因感染致死,整个伦敦很多人染病,需要大批志愿者进行护理。
•
12
• 7. 1976年
•
•
1976年,驻扎于美国新泽西州福特迪克斯军事基地的一名美
军士兵感染“猪流感”致死,很多卫生官员担心“西班牙流感”
卷土重来,引发了全国性恐慌。但是,该病毒当时只在美国的猪
之间传播,而且也研制出了疫苗,1/4的美国人注射了疫苗,因而 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疫情。
里变成了一座荒无人烟的空城,意大利、西班
牙增加了几十万座新坟。当时的人们把流感称
为“闪电般的瘟神”。很多科学家认为,菲利
浦国王的军队将流感病毒带到了欧洲其他国家。
•
8
•
2. 1658年
•
•
在整个17世纪,世界上出现了3次流感大
爆发。1658年,意大利威尼斯城的一次流感大 流行使6万人死亡,惊慌的人们认为这是上帝 的惩罚,所以将这种病命名为“Influenza”,意
32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数相对增加
病原学及免疫学检查
鼻粘膜印片检查 有助快速诊断 抗原检测 PCR检测病毒RNA 病毒分离 确诊的依据 血清学检查
33
【诊断与鉴别诊断】
常见传染病、血源性传染病及其防护

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 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血源性传染病的传播方式
血液传播
血液传播是血源性传染病 的主要传播方式,包括共 用注射器、输血、血液制 品等。
性传播
性传播是某些血源性传染 病的传播方式,如艾滋病 和乙肝。
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指母亲在分娩 时将病毒传给新生儿,或 者在哺乳时传播。
疫苗是防控传染病的有效手段,未来应加 大投入力度,研发更加安全、有效的传染 病疫苗。
传染病治疗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与完善
针对现有传染病治疗方法的不足,未来的 研究应致力于改进和创新治疗方法,提高 治愈率和降低副作用。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与完善,提高应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是未来 发展的重要方向。
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传染病的传播不受国界限制,加 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应对全球性
挑战的必然选择。
提高全球卫生安全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提高 全球卫生安全水平,减少传染病
跨国传播的风险。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新发传染病的预警与防控
传染病疫苗研发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 现,未来的研究应关注新发传染病的预警 与防控策略。
避免接触患者
避免与患者直接接触,如需接 触应做好防护措施。
提高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锻 炼,合理饮食,提高自身免疫 力。
做好个人防护
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 离等。
环境消毒
定期对生活环境进行消毒,保 持室内通风。
02 血源性传染病介绍
血源性传染病定义
01
血源性传染病是指通过血液、体 液等途径传播的传染病,常见的 有艾滋病、乙肝、丙肝等。
常见传染病相关知识PPT课件

流行病学调查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疫情 来源和传播途径。
宣传教育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传 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05
社会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防控
社会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
社会公共卫生体系通过监测和预 警,以及有效的防控措施,能够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提高公众健康水平
社会公共卫生体系提供健康教育、 环境改善等措施,提高公众的健康 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降低疾 病的发生率。
环境改善
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减少病毒和细菌的传 播机会。
国际合作与交流
分享防控经验
各国之间分享防控传染病 的经验和做法,共同提高 全球传染病防控水平。
联合研发疫苗
通过国际合作,加速疫苗 的研发和生产,提高全球 疫苗的可及性。
加强出入境检疫
共同制定和执行国际检疫 标准,防止传染病的跨国 传播。
感谢您的观看
常见传染病相关知识PPT课 件
目录
• 常见传染病概述 • 常见传染病类型 • 传染病预防措施 • 传染病治疗与管理 • 社会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防控
01
常见传染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 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 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 播的疾病。
分类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传染病可分 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 、寄生虫病等。
传染病的传播方式
空气传播
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方 式将病原体传播给他人。
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患者或被病原体污染 的物品,如门把手、水龙头等 ,再接触自己的口、鼻、眼等 部位而传播。
食物传播
食用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或水 源而传播。
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 ppt课件

ppt课件
21
狂犬病即疯狗症,又名恐水症,是一种侵害中 枢神经系统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所有温血动物 包括人类,都可能被感染。它多由染病的动物咬 人而得。一般认为口边出白色泡沫的疯狗咬到传 染,其实猫,白鼬,浣熊,臭鼬,狐狸或蝙蝠也 可能患病并传染。患病的动物经常变得非常野蛮, 在唾液里的病毒从咬破的伤口进入下一个病人。 狂犬病从一个人传到另外一个人极为少见,患 狂犬病的人类患者多数会发病身亡。
ppt课件 15
腮腺炎
腮腺炎并发睾丸炎,多在腮腺炎症状发作后第7天左右出现阴囊红肿、 睾丸肿胀、疼痛、寒战、高烧,并可有呕吐、腹痛。发病期间一般持 续3-5天,重者可达2周。睾丸疼痛轻重不等,相差较大。多数病人只 有一侧睾丸肿大疼痛,有1/3的病人会出现双侧睾丸炎,严重时可造 成睾丸萎缩。双侧睾丸炎患者中约有半数具有睾丸轻度萎缩。萎缩若 发生在一侧睾丸,对生育影响较少,如果双侧睾丸均受累,很可能导 致不育。
ppt课件
1
ppt课件
2
ppt课件
3
ppt课件
4
ppt课件
5
ppt课件
6
乙肝携带者全世界约2.8亿,我国约1亿以上。 主要通过血液和日常生活密切传播;母婴传播。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根本措施。
ppt课件 7
传播途径:血液、母婴、性肺痨病),是肺部受结核杆菌 侵袭的疾病。通过呼吸道传播。除了肺部外, 它亦可以侵袭其他器官,如淋巴、骨骼、关 节,脊椎骨、脑部、肾脏等。
ppt课件 13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脊髓灰质炎是由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人多是儿童,所以也 称小儿麻痹症。症状常有发热和四肢疼痛。主要病变在神经系统,所以, 病后常有肢体瘫痪。小儿麻痹的主要传染途径之一是通过粪便传染。所 以,预防这种传染病,主要是服用疫苗,还要经常搞好环境卫生,消灭 苍蝇,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ppt课件

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迅速启 动应急预案,按照预案流程进行处 置。
现场处置技巧和经验分享现来自处置技巧快速评估现场情况,制定现场处置 方案;合理调配资源,确保现场处 置有序进行;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 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经验分享
及时总结现场处置经验,分享给其 他相关部门和人员,提高整体应对 能力。
后期总结评估与改进方向
鼠疫
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烈 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鼠蚤 传播。
03
常见病毒性传染病及预防
流行性感冒防控策略
疫苗接种
推荐高危人群和易感人群 接种流感疫苗,降低感染 风险。
及时就医
如有流感症状,应佩戴口 罩并及时就医,遵医嘱治 疗。
良好卫生习惯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洗 手,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病毒性肝炎分类与治疗原则
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 效的手段之一,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提 高人群的免疫水平,降低传染病的发
病率和死亡率。
通过加强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 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可以有效减少传 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采取及时有效 的控制措施可以迅速控制疫情,减少 疫情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02
常见细菌性传染病及预防
正确佩戴方法
将口罩完全覆盖口鼻和下巴,确保密合性,避免用手触摸口罩外面,佩戴前后 要洗手。
手套、隔离衣等个人防护用品介绍
手套
一次性医用手套或橡胶手套,防 止直接接触传染源。
隔离衣
一次性隔离衣或防护服,用于隔 离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
其他防护用品
护目镜、面罩等,根据实际需要 选择。
消毒剂种类和使用注意事项
感染途径
通过输血、注射、蚊虫叮咬等方式进入血液,如疟原虫、 弓形虫等。
现场处置技巧和经验分享现来自处置技巧快速评估现场情况,制定现场处置 方案;合理调配资源,确保现场处 置有序进行;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 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经验分享
及时总结现场处置经验,分享给其 他相关部门和人员,提高整体应对 能力。
后期总结评估与改进方向
鼠疫
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烈 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鼠蚤 传播。
03
常见病毒性传染病及预防
流行性感冒防控策略
疫苗接种
推荐高危人群和易感人群 接种流感疫苗,降低感染 风险。
及时就医
如有流感症状,应佩戴口 罩并及时就医,遵医嘱治 疗。
良好卫生习惯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洗 手,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病毒性肝炎分类与治疗原则
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 效的手段之一,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提 高人群的免疫水平,降低传染病的发
病率和死亡率。
通过加强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 卫生等方面的管理,可以有效减少传 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采取及时有效 的控制措施可以迅速控制疫情,减少 疫情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02
常见细菌性传染病及预防
正确佩戴方法
将口罩完全覆盖口鼻和下巴,确保密合性,避免用手触摸口罩外面,佩戴前后 要洗手。
手套、隔离衣等个人防护用品介绍
手套
一次性医用手套或橡胶手套,防 止直接接触传染源。
隔离衣
一次性隔离衣或防护服,用于隔 离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
其他防护用品
护目镜、面罩等,根据实际需要 选择。
消毒剂种类和使用注意事项
感染途径
通过输血、注射、蚊虫叮咬等方式进入血液,如疟原虫、 弓形虫等。
常见传染病知识概述ppt

预防措施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 方法,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 惯,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病毒污 染的环境和物品。
麻疹
传播途径
麻疹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如 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也可通过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感 染。
症状表现
麻疹病毒感染后,通常会出现发 热、咳嗽、喉痛、流鼻涕、眼结 膜炎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红色 斑丘疹和麻疹黏膜斑(Koplik斑 ),部分患者可出现严重并发症 如肺炎、脑炎等。
2023
常见传染病知识概述ppt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常见呼吸道传染病 • 常见肠道传染病 • 常见血源性传染病 • 常见虫媒及动物源性传染病 • 预防控制措施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介绍常见传染病知 识概述的目的和背 景
提出学习和掌握常 见传染病知识的必 要性
说明传染病对人类 健康和生命的危害
对于已经出现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诊并接受隔离治疗,以避免病毒或细菌的传播。
追踪接触者
对于已经接触过患者的人,应立即进行追踪和隔离,以防止病毒或细菌的传播。
加强防控措施
对于高发地区和特定人群,应加强防控措施,如加强筛查、宣传教育等。
切断传播途径
减少聚集活动
减少参加聚集活动,如大型会 议、室内娱乐场所等,以降低
感染的风险。
佩戴口罩
在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上应佩 戴口罩,以减少通过飞沫传播
病毒或细菌的可能性。
勤洗手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 使用含有至少60%酒精的手部 消毒液,以减少通过接触传播
病毒或细菌的可能性。
保护易感人群
01
02
03
接种疫苗
对于易感人群,应尽早接 种相关疫苗,以提高身体 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 方法,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 惯,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病毒污 染的环境和物品。
麻疹
传播途径
麻疹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如 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也可通过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或表面感 染。
症状表现
麻疹病毒感染后,通常会出现发 热、咳嗽、喉痛、流鼻涕、眼结 膜炎等前驱症状,随后出现红色 斑丘疹和麻疹黏膜斑(Koplik斑 ),部分患者可出现严重并发症 如肺炎、脑炎等。
2023
常见传染病知识概述ppt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常见呼吸道传染病 • 常见肠道传染病 • 常见血源性传染病 • 常见虫媒及动物源性传染病 • 预防控制措施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介绍常见传染病知 识概述的目的和背 景
提出学习和掌握常 见传染病知识的必 要性
说明传染病对人类 健康和生命的危害
对于已经出现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诊并接受隔离治疗,以避免病毒或细菌的传播。
追踪接触者
对于已经接触过患者的人,应立即进行追踪和隔离,以防止病毒或细菌的传播。
加强防控措施
对于高发地区和特定人群,应加强防控措施,如加强筛查、宣传教育等。
切断传播途径
减少聚集活动
减少参加聚集活动,如大型会 议、室内娱乐场所等,以降低
感染的风险。
佩戴口罩
在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上应佩 戴口罩,以减少通过飞沫传播
病毒或细菌的可能性。
勤洗手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 使用含有至少60%酒精的手部 消毒液,以减少通过接触传播
病毒或细菌的可能性。
保护易感人群
01
02
03
接种疫苗
对于易感人群,应尽早接 种相关疫苗,以提高身体 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
传染病及预防ppt

出行前规划
出行前应规划好路线、交通工具和时间,避免 拥堵和长时间等待。
3
保持社交距离
在公共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尽量保持安全距离 ,避免近距离接触和交谈。
THANK YOU.
3
加强健康监测
对参加集会活动的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 现并隔离疑似感染者。
05
个人防控措施及建议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了解传染病防控知识
01
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对防控工
作的重视程度。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02
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不麻痹大意,尤其是在公共场所
和人员密集场所。
及时就医
04
学校与社区防控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
宣传防控知识
01
全面普及传染病防控知识,提高师生和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
自我防护能力。
强调个人卫生
02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用手触摸
口鼻眼等。
宣传途径多样化
03
利用学校和社区内的公告栏、宣传册、微信群等多种渠道进行
宣传。
做好场所消毒
定期清洁消毒
详细描述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感染,患者的免疫系统 会逐渐受损,失去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力,从而出现各种机会感染和肿瘤。 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结核病
总结词
慢性感染、咳嗽、咳痰、发热
详细描述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常常会 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盗汗等症状,严重时会引起呼吸困难、咯血等。结核病 的治疗需要长期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并注意预防传播。
出行前应规划好路线、交通工具和时间,避免 拥堵和长时间等待。
3
保持社交距离
在公共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尽量保持安全距离 ,避免近距离接触和交谈。
THANK YOU.
3
加强健康监测
对参加集会活动的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 现并隔离疑似感染者。
05
个人防控措施及建议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了解传染病防控知识
01
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对防控工
作的重视程度。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02
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不麻痹大意,尤其是在公共场所
和人员密集场所。
及时就医
04
学校与社区防控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
宣传防控知识
01
全面普及传染病防控知识,提高师生和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
自我防护能力。
强调个人卫生
02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用手触摸
口鼻眼等。
宣传途径多样化
03
利用学校和社区内的公告栏、宣传册、微信群等多种渠道进行
宣传。
做好场所消毒
定期清洁消毒
详细描述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感染,患者的免疫系统 会逐渐受损,失去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力,从而出现各种机会感染和肿瘤。 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结核病
总结词
慢性感染、咳嗽、咳痰、发热
详细描述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常常会 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盗汗等症状,严重时会引起呼吸困难、咯血等。结核病 的治疗需要长期使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并注意预防传播。
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ppt课件

04
常见血液及性传播疾病
艾滋病
01
02
03
传播途径
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 传播。
症状表现
持续发热、盗汗、虚弱、 淋巴结肿大等。
预防措施
避免不洁性行为、正确使 用安全套、不共用注射器 等。
梅毒
传播途径
01
性接触、母婴传播。
症状表现
02
硬下疳、皮疹、骨关节病变等。
预防措施
03
避免不洁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等。
水痘
01
病原体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02
03
04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症状
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皮肤 出现水疱等
预防
接种疫苗、控制传染源、切断 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卫生
风疹
01
病原体:风疹病毒
02
传肿大 、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等
04
预防:接种疫苗、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 途径、提高人群免疫力
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传染病概述 • 常见呼吸道传染病 • 常见消化道传染病 • 常见血液及性传播疾病 • 儿童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 学校和社区中传染病的防控策略
01
传染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 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 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接种相关疫苗。
幼儿急疹
病原体
人类疱疹病毒6型。
传播途径
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 的物品传播。
症状
高热、皮疹,可伴有轻度咳嗽、流涕 、腹泻等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传染病的隔离预防及血 源性病原体的职业接触防护
空气传播
概念: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5微米)通过 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肺结核
.
2
飞沫传播
概念: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微米),在空气 中短距离(1米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 结膜等导致的传播的疾病
.
23
接触后的处理步骤
由远心端向近心端 挤压出数滴血液
用流动的清水冲洗 伤口5~10min
75%酒精或 0.5%碘伏消毒
抽血、化验
上报科室负责人,以及 医院感染科/预防科
翻阅患者的病 例或化验单
根据自己的化验结 果采取相关措施
.
24
HBV接触后预防用药
暴露者情况
处理意见
已接种过HBV疫苗且抗HBs≥10mIu/ml者
.
5
接触传播
经消化道传播
脊髓灰质炎
伤寒、副伤寒
细菌性痢疾
霍乱
炭疽(飞沫、接触)
甲肝
手足口病
.
6
接触传播
经生物媒介传播 狂犬病 流行性出血热
.
7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血源性感染 血源性感染就是通过血液交换受到的感染,感染类型 可以有细菌性或者是病毒性的。简单的说就比如开放 的伤口、皮肤 粘膜破损后接触到的致病的细菌或者病 毒进入血液导致的感染。
.
10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严峻形势 我国有1.2亿人是携带乙肝的传染源 我国丙肝感染率为3.2%,7年间上升了7倍 梅毒10年间感染人数上升20倍 中国艾滋病感染者近100万人
.
11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血源性感染职业接触的特点
来源:具有血源性传染病病原体的血液,体液。
体液包括精液、阴道分泌物、脑脊液、滑膜 液、胸腔 液、腹腔液、心包液、羊水等。
.
26
HIV接触后预防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齐多夫定、拉米夫定 尽早用药,24小时内 接触后第4、8、12周及6个月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
检测 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测和处理,观察有无感染
早期症状。
.
27
梅毒接触后预防
长效青霉素240万U/次 每周1次 连续3周 接触后检测时间:即刻,第3月
不用特殊处理
未接种或接种过但抗-
立即注射HBIG200~400Iu 同时另一部位接种HBV疫
HBs≤10mIu/ml,或不详者 苗(20ug),于1和6个月后接
种第2和第3针
.
25
HCV接触后随访
没有推荐采用的预防措施 免疫球蛋白无效 抗病毒药物仅对感染病人有效 接触后4个月~6个月进行追踪检测 早期诊断:接触后4周~6周检测丙肝病毒RNA
HIV接触后感染风险
完整皮肤
0
非完整皮肤 ﹤0.1%
经粘膜
0.1%
经皮肤损伤 0.3%
.
19
预防血源性感染
对病人我们做了什么? 推行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输液器 输血前常规检查HBV、HCV、HIV等 血液透析器一次性使用 一次性采血针 针灸用具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侵入性器械灭菌技术的改进
传播途径:
乙肝(HBV)
经输血或血液制品
母婴传播(围产期)
消毒不严的医疗器械
经静脉内注射毒品
其他:修足、纹身、扎耳孔、公用剃须刀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一般不会传染
.
15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不同体液HBV的浓度
低
尿液 粪便 汗液 泪液 乳汁
(无法测到)
中
精液 阴道分泌物 唾液
高
血液 血清 伤口分泌物
.
12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途径 经医务人员破损的皮肤而感染 被污染的针刺伤或利器割伤 污染了医务人员的粘膜
需要的血量非常少
.
13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医务人员中的高危人群 护士为病员护理操作 血液透析 外科手术 口腔科 化验室
.
14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
20
预防血源性感染
对医务人员我们做了什么? 宣传、 培训
.
21
预防血源性感染
现状
外科,口腔科很少使用护目镜 容易导致锐器伤的操作普遍存在 锐器盒使用不当,质量不佳 未使用安全注射器具 锐器伤的监测和教育培训不足
.
22
预防血源性感染
强调标准预防 在医院环境中,接触血液,深层体液(包括羊水、心包 液、胸腔液、滑液、脑脊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及任 何含有血液的体液应视其具有传染性,假设所有的患者 均为血源性疾病感染者。
.
28
二、常见传染病的隔离预防
疾病
名称
病 甲型 毒 戊型 性 乙型 肝 丙型 炎 丁型
麻疹
流行性 腮腺炎
传染源
潜伏末期和 急性期患者 急性和慢性病人 及病毒携带者 麻疹患者
早期患者和 隐形感染者
传播途径 空 飞 接 生物 气 沫 触 媒介
+
#
+++ + +
隔离预防
口 帽 手 防护 隔离 防护 鞋 罩 子套 镜 衣 服 套
± ±+
+
± ±+
+ ++
+
+ ++
+
注1:在传播途径一列中,“+”:其中传播途径之一;“++”:主要传播途径。
注2:在隔离预防一列中,“+”: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工作需要可采取的防
护措施;“#”: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的血
.
16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HIV 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 血液传播(静脉吸毒、输血) 性传播 医务人员最常见的是伤口接触
.
17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HIV 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 公用厕所和浴室,公用办公用品, 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接触
不会传播
.
18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
8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血源性疾病的职业接触 职业接触: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 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 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
.
9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常见的血源性感染性疾病 乙肝(HBV) 丙肝(HCV) 艾滋(HIV) 梅毒
麻疹 流行性腮腺炎 猩红热 白喉 百日咳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炭疽(接触、消化道) 流行性感冒 SARS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
4
接触传播
概念: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 触。 直接接触传播指病原体从传染源直接传播至易感者合 适的侵入门户。 间接接触传播指间接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所造成的传 播。
空气传播
概念: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5微米)通过 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肺结核
.
2
飞沫传播
概念: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微米),在空气 中短距离(1米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 结膜等导致的传播的疾病
.
23
接触后的处理步骤
由远心端向近心端 挤压出数滴血液
用流动的清水冲洗 伤口5~10min
75%酒精或 0.5%碘伏消毒
抽血、化验
上报科室负责人,以及 医院感染科/预防科
翻阅患者的病 例或化验单
根据自己的化验结 果采取相关措施
.
24
HBV接触后预防用药
暴露者情况
处理意见
已接种过HBV疫苗且抗HBs≥10mIu/ml者
.
5
接触传播
经消化道传播
脊髓灰质炎
伤寒、副伤寒
细菌性痢疾
霍乱
炭疽(飞沫、接触)
甲肝
手足口病
.
6
接触传播
经生物媒介传播 狂犬病 流行性出血热
.
7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血源性感染 血源性感染就是通过血液交换受到的感染,感染类型 可以有细菌性或者是病毒性的。简单的说就比如开放 的伤口、皮肤 粘膜破损后接触到的致病的细菌或者病 毒进入血液导致的感染。
.
10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严峻形势 我国有1.2亿人是携带乙肝的传染源 我国丙肝感染率为3.2%,7年间上升了7倍 梅毒10年间感染人数上升20倍 中国艾滋病感染者近100万人
.
11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血源性感染职业接触的特点
来源:具有血源性传染病病原体的血液,体液。
体液包括精液、阴道分泌物、脑脊液、滑膜 液、胸腔 液、腹腔液、心包液、羊水等。
.
26
HIV接触后预防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齐多夫定、拉米夫定 尽早用药,24小时内 接触后第4、8、12周及6个月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
检测 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测和处理,观察有无感染
早期症状。
.
27
梅毒接触后预防
长效青霉素240万U/次 每周1次 连续3周 接触后检测时间:即刻,第3月
不用特殊处理
未接种或接种过但抗-
立即注射HBIG200~400Iu 同时另一部位接种HBV疫
HBs≤10mIu/ml,或不详者 苗(20ug),于1和6个月后接
种第2和第3针
.
25
HCV接触后随访
没有推荐采用的预防措施 免疫球蛋白无效 抗病毒药物仅对感染病人有效 接触后4个月~6个月进行追踪检测 早期诊断:接触后4周~6周检测丙肝病毒RNA
HIV接触后感染风险
完整皮肤
0
非完整皮肤 ﹤0.1%
经粘膜
0.1%
经皮肤损伤 0.3%
.
19
预防血源性感染
对病人我们做了什么? 推行一次性使用注射器,输液器 输血前常规检查HBV、HCV、HIV等 血液透析器一次性使用 一次性采血针 针灸用具采用高压蒸汽灭菌 侵入性器械灭菌技术的改进
传播途径:
乙肝(HBV)
经输血或血液制品
母婴传播(围产期)
消毒不严的医疗器械
经静脉内注射毒品
其他:修足、纹身、扎耳孔、公用剃须刀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一般不会传染
.
15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不同体液HBV的浓度
低
尿液 粪便 汗液 泪液 乳汁
(无法测到)
中
精液 阴道分泌物 唾液
高
血液 血清 伤口分泌物
.
12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途径 经医务人员破损的皮肤而感染 被污染的针刺伤或利器割伤 污染了医务人员的粘膜
需要的血量非常少
.
13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医务人员中的高危人群 护士为病员护理操作 血液透析 外科手术 口腔科 化验室
.
14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
20
预防血源性感染
对医务人员我们做了什么? 宣传、 培训
.
21
预防血源性感染
现状
外科,口腔科很少使用护目镜 容易导致锐器伤的操作普遍存在 锐器盒使用不当,质量不佳 未使用安全注射器具 锐器伤的监测和教育培训不足
.
22
预防血源性感染
强调标准预防 在医院环境中,接触血液,深层体液(包括羊水、心包 液、胸腔液、滑液、脑脊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及任 何含有血液的体液应视其具有传染性,假设所有的患者 均为血源性疾病感染者。
.
28
二、常见传染病的隔离预防
疾病
名称
病 甲型 毒 戊型 性 乙型 肝 丙型 炎 丁型
麻疹
流行性 腮腺炎
传染源
潜伏末期和 急性期患者 急性和慢性病人 及病毒携带者 麻疹患者
早期患者和 隐形感染者
传播途径 空 飞 接 生物 气 沫 触 媒介
+
#
+++ + +
隔离预防
口 帽 手 防护 隔离 防护 鞋 罩 子套 镜 衣 服 套
± ±+
+
± ±+
+ ++
+
+ ++
+
注1:在传播途径一列中,“+”:其中传播途径之一;“++”:主要传播途径。
注2:在隔离预防一列中,“+”: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工作需要可采取的防
护措施;“#”:为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而传播;“●”:为性接触或接触患者的血
.
16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HIV 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 血液传播(静脉吸毒、输血) 性传播 医务人员最常见的是伤口接触
.
17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HIV 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 公用厕所和浴室,公用办公用品, 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接触
不会传播
.
18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
8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血源性疾病的职业接触 职业接触: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 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 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
.
9
血源性感染职业防护及处理
常见的血源性感染性疾病 乙肝(HBV) 丙肝(HCV) 艾滋(HIV) 梅毒
麻疹 流行性腮腺炎 猩红热 白喉 百日咳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炭疽(接触、消化道) 流行性感冒 SARS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
4
接触传播
概念: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 触。 直接接触传播指病原体从传染源直接传播至易感者合 适的侵入门户。 间接接触传播指间接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所造成的传 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