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荷塘月色》第2课时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 荷塘里。
“泻”“浮”为什么用得好?可否用 “照”替代“泻”,用“漂”替代 “浮”呢?
“泻”的范围广,与“流 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 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 窄,不能与“流水”相照应, 有点呆板。
“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 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 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 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
“飘”虽与“薄薄”相呼应, 但既“飘”便“散”、便“逸”, 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柔之美。
(三)、叠词的音韵美。
作者运用了许多叠字叠词来深化物态情 貌的形象感,如在第二段中,作者写到,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 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 的”,“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沉寂 的氛围,也衬托出淡淡的忧愁。又如“荷塘 四面,长着许多树,翁蓊郁郁的”,“翁蓊 郁郁”不但说明树林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 浓重的气氛。这种例子很多,比比即是,富 有艺术表现力,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
物静而情动,叶子与流水两眼相望,含情 脉脉,风姿绰约。
(二)、动词的锤炼美。
1、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这个“挨”字,活画出了田田荷叶像一群
光彩照人的少女妩媚多姿、亲密无间的形象。
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 荷叶上
“画”字,仿佛一位丹青妙手在展纸描绘, 自然贴切地写出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美、之真。
(四)、数量词的点缀美。
数量词被一般人所忽略,但在朱自清的笔 下却能准确地描述事物的特性,为被修饰的成 分增添丰富的审美内涵,成为语言中的一个亮 点。如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 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 碧的波痕”,“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 山”,“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一 丝”、“一道”、“一带”、“一两点”,写 出了淡淡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特有的风韵,起到 了丰富、润色、强化形象的作用,渲染了一种
人教版高一语文 荷塘月色 第二课时 PPT课件

5、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远近高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叠词的使用, 造成音节上的重复,更突出了树多而密的特点。 “远近高低”虽然也写出了不同的方面,但没有叠 音词给读者的感觉那么强烈。
赏析第四段
1、自由朗读。思考:在这段写景的 文字中,作者的立足点在哪?
2、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突出了景物 怎样的美感特征?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立足点:荷塘边
月色下的荷塘
荷叶
荷花
田田 亭亭的舞女的裙 袅娜 羞涩 明珠 星星 美人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闪电 凝碧 脉脉
•荷香 •荷波 •荷韵
赏析第五段
荷塘月色
朱自清(第二课时)来自教学目标:一. 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 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 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 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 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三.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 心情的社会内容
清华园月色
月色下的荷塘
二 赏析课文
请同学们重点对课文四、五、 六段进行讨论分析,并选出代表 进行发言。
小结
荷 塘 月 色
画 面 是 —美丽的 气 氛 是 —宁静的 格 调 是 —雅致的
美 静 雅
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三
三、将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与括号里的词作比较, 说明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1。曲曲折折(曲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 田(互相连接)的叶子。
明确:括号中的词语不带文采,只是客 观地描绘事物的状态。重叠词的使用不仅绘 出了事物的状态,而且使语气舒缓,能产生 音韵和谐的美感。
1、自由朗读。 思考: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 月色的? 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课件新人教必修二39页

羞涩地打着朵儿
闪闪发光 忽明忽暗
娇怯不语 轻盈多姿
晶莹剔透
冰清玉洁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的似的。
荷 花
月下荷塘
月色下的荷塘
观察顺序:由远及近,自上而 下
荷叶: 舞女的裙
水墨荷叶图
荷花: 明珠,星星
比得巧,
荷香: 飘渺的歌声
比得 美
荷波: 凝碧的波痕
暂时解脱的 喜无法永久摆脱的 愁
诵读指导
▪ 清幽淡然 散步时的一只小夜曲
▪ 动词形容词 比喻拟人通感句
▪ 重读与轻读的安排
叶子
七个“叶子”的读法不尽相同
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 的舞女的裙。
舒展、旋转的美。亭亭玉立、修长婀 娜、灵动飘逸。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 像明珠、 星星、美人。
拟人的美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联想法
袅娜地开着
泻——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 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 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 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 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 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 意境相当优美。
静 静 地 泻 在 这 一 片 叶 子 和 花 上
炼字品味美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 羞 涩 地 打 着 朵 儿 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歌声似的.
叶子和花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 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朦 胧 和 谐
2、塘上月色
月光: 泻 青雾:浮 (正面描写) 叶花: 洗 (侧面烘托) 月影:和谐
→
→
3、四周景色
树色、树姿 树梢、远山 树缝、灯光 蝉鸣、蛙声
静 → 动
清 幽 热 闹
路:幽僻 寂寞 杨柳:阴森森 月影
恐 怖 朦 :峭楞楞如鬼一样胧 幽 暗
灯光:没精打采 月光: 淡淡的
树色“阴阴的”,月光淡淡 的,具有一种朦胧的感觉。灯 光“没精打采的”毫无生气。
离家
心里颇不宁静
回忆江南
向往自由美好 的生活
在路上
淡淡的哀愁
荷塘四周
难脱愁思
月下荷塘 塘中月色
淡淡的喜悦
本文的感情基调,一般解读为“既有淡淡的忧愁,又 有淡淡的喜悦”。它有淡淡的忧愁,作者开头写到“这几 天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想在夜深人静之时到月下的荷塘 散步以排遣。由于心有所思,于是荷塘之景也就带上了作 者的主观色彩:路是“幽僻”、“寂寞”、“阴森森的, 有些怕人”;树“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 般”;灯光也“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些景语 无不体现出作者那忧郁的感情。特别是作者在文中的独白, 更是直接抒发了心中的苦闷:“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白天里一定要做的 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但热闹是他们 的,我什么也没有”。再加上文中对江南生活的怀恋,可 以看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而又没有勇气去抗争的惶惑、忧 郁、苦闷的感情,无不一一显露。所以,我们说文中有淡 淡的忧愁。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教案第一篇:《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教案1、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
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
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
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
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
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当然,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吧。
2、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
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
描写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
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却是被删去了的。
为什么会删去呢?该不该删?这一节与全文的中心并不太吻合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小结:揣摩语言要联系上下文。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
还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课后作业
• 1、自读第六自然段,从修辞手法、写景角度、语
言特点等方面赏析荷塘四周的景色。 • 2、诵读全文,继续寻找品味作者淡淡的景,淡淡 的情。
请依据下列句式,仿写一句话。 • 岳阳楼是范仲淹的精神家园,那里有“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淡然。 • 例:
• 桃花源是陶渊明的精神家园,那里有“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的闲适。 • 醉翁亭是欧阳修的精神家园,那里有“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的豁达。 • 陋室是刘禹锡的精神家园,那里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的高雅。
• 本体——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
(作用于人的听觉)
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
• 喻体——渺茫的歌声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活了。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
•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
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 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听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明确:
1、四、五、六段分别写了什么具体内容?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荷塘周围
朗诵第四自然段 • 月光下的荷塘,呈现出独特的美,试找出其中描
绘了哪几种景物?各具有怎样的特点?
月色下的荷塘
荷叶: 舞女的裙 荷花: 袅娜、羞涩; 明珠,星星,美人
荷香: 飘渺的歌声 荷波: 凝碧的波痕
荷塘月色
朱自清
知识回顾
明线:空间变化 文章的线索: (圆形结构) 暗线:情感变化
小径
求宁静
颇 不 宁 静 得 宁 静
家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忧愁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 淡出来。 ——杨振声
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淡,绝少瑰丽,炽热,悲
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
道。
——余光中
天仙子·送春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 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 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荷香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
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扩大意境,烘托 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 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 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 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写景手法总结:
比喻 对比 博喻 通感 衬托 拟人 动静结合 远近结合 视觉、听觉、嗅觉结合
拓展延伸
众人评朱自清散文:
“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 风。” ——李广田
朱自清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以江北人的坚忍 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郁达夫
4、上阕作者心中之“愁”,表现在哪些方 面?
①伤春之愁 ②对自己的年华老去之愁 ③个人的孤独愁绪
语言美—— 叠词的使用
6.荷塘四周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 有立体感,语言平实自然。
重重 阴阴 隐隐约约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 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 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1.文中标有横线的地方都是叠音词,应依次填入的正确的一 组是 (D ) A.轻轻 薄薄 淡淡 弯弯 B.静静 淡淡 薄薄 柔柔 C.轻轻 淡淡 薄薄 柔柔 D.静静 薄薄 淡淡 弯弯
2.文中加红色的“这”指代的是 ( A ) A.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 不能朗照 B.不能朗照 C.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不能朗照 D.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如流水 静静地泻 薄薄的青雾浮起
实
月光
月 色
月影
塘 上 的
叶子和花仿佛在 牛乳中洗过一样
虚
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和 谐像名曲
朦 胧 优 雅
实 虚
月光如水 薄雾似纱 花叶如梦
黑影斑驳
杨柳如画 光影似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 梦。
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 很相似 月光下,白色荷 花与一粒粒 的明珠相似 …… 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 碧天的星星相似. …… 荷花的纯净洁白和刚出浴 的美人相似. 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 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清 香
渺茫的 …… 歌 声
用写女子姣美神态的词来写荷花, 赋予荷花生命的活力和感情,拟人手法 写出了荷花的情态美。 用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 一个本体的比喻句)写出了月光 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
写作特点:
A:语言技巧的运用 1.自然清新新颖,不欧化; 2.遣词造句准确,贴切 比喻、通感、 叠词:”轻轻”、”悄悄”、“曲曲折 折”、“田田”、“阴阴”等。 B:融景于情,即景抒情。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情境导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香: 渺茫的歌声 荷波: 闪电, 凝碧的波痕
流水: 脉脉
思考: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荷叶 层层 田田 舞女的裙
用叠词,突出荷叶多、密
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舒展的风姿荷花Βιβλιοθήκη 袅娜 羞涩 明珠 星星 美人
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欣赏课文第6段
荷塘四周
• 6分钟思考:
• 1.本段重点写什么? • 2.本段写作思路如何? • 3.本段的情感转折点在哪里? • 4.本段使用了哪些叠词,有什么作用?
思考:本段重点写什么?
重点写树.以树写月,侧面写月色。
思考:本段写作思路如何?
写作思路:总写树多(静)----树色(静)----树姿 (静)----树梢上的远山(静)----树缝里的灯光 (静)----树上的蝉鸣(动)和水里的蛙声(动)。
小 结
叶: 田田 上 静 1、 月下荷塘 花: 多姿
素 淡
→
→
香: 缕缕 波: 凝碧
下动
宁 静
月光:泻 青雾:浮 朦
2、塘上月色
(正面描写) 叶花:洗 (侧面烘托)
月影:和谐
胧 和 谐
3、四周景色
树色、树姿 树梢、远山 树缝、灯光 蝉鸣、蛙声
→
静
清
幽
热
动
闹
返回
课堂检测
请同学们写几句运用了通感 修辞手法的句子,并与大家 分享
欣赏课文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5分钟思考: •1.能否用几个形容词概括这个夜晚月光的特点呢? •2.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找出用得生动传神的词语.
思考:能否用几个形容词概括这个夜晚月光的特点呢?
朦胧的、飘渺的、淡淡的
思考:本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正面描写
月光 薄雾
如流水 如小睡 似纱
比喻
侧面烘托
花叶 光影
像梦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通感
思考:找出用得生动传神的词语.
月光
泻
写出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景象,化静为动, 有动感美。
青雾 浮 写出了雾的轻飘柔美,有状态美。
叶花 洗 写出了月色下叶花的洁白而鲜艳,有色彩美。
杨柳
画 人为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 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 写作对象是荷塘月色。
第4段侧重荷塘,写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侧重月色,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
欣赏课文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5分钟思考:
•(1).本段具体写了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2).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思考:本段具体写了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荷叶:弥望,田田,层层
亭亭的舞女的裙
第二课时
本节课教学目标: 1.欣赏荷塘月色之美。 2.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思想感情 (内结构)
家 不宁静
四 周
失 淡淡的哀愁 宁 静 淡淡的喜悦
寻 宁 静
小 路
得宁静 荷塘
欣赏课文第4-6段
请同学们齐读4-6自然段
•4分钟思考: •4-6自然段的主要写作对象是什么? •4-6段文字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
思考:本段的情感转折点在哪里?
情感转折点是:“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表明仍摆脱不了绵绵的愁绪。
思考:本段使用了哪些叠词,有什么作用?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 又有立体感。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 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 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荷塘月色 美吗?
你学会 通感了 吗?
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比喻,露珠点点、冰清玉洁的美质
静
荷香 荷波 流水
渺茫的歌声 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
轻淡飘渺,烘托出环境的优雅、宁静
闪电 脉脉
比喻,突出快速 拟人,默而有深情
动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 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 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 容词进行相互转化、迁移 的修辞方式。通感又叫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