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

合集下载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土壤养分的有效性1. 引言土壤养分是农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物质供应之源,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然而,养分的有效性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有效的养分供应可以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和高产,而无效的养分供应则会浪费资源并导致环境污染。

因此,研究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对于优化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养分的来源土壤养分的来源主要包括有机肥、化肥和土壤自然矿物等。

有机肥是指来源于动植物残体和粪便等的有机物质,其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

化肥是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的化合物,一般包含氮肥、磷肥和钾肥等。

土壤中的自然矿物及其分解产物也可以提供一些必需养分。

这些养分来源的不同特点也会影响养分的有效性。

3. 养分的转化和释放养分在土壤中的转化和释放过程是影响养分有效性的关键环节。

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参与了养分的分解和转化过程。

有机肥被分解成无机形式的养分,而化肥中的养分则被土壤微生物转化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形式。

此外,土壤中的酸碱度、水分和温度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养分的转化和释放过程。

4. 土壤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农作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并将其利用于生长和发育过程。

根系的生长状态、形态和分布等与土壤环境以及农作物自身的遗传特性相关。

农作物对于不同养分的吸收和利用能力也存在差异。

养分的贡献率与吸收速率等因素决定了养分的有效性。

5. 养分的损失和浪费养分的损失和浪费是影响养分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养分会发生流失、淋失和挥发等现象。

土壤侵蚀、水侵蚀和大气挥发等因素都会导致养分的损失和浪费。

此外,不合理的施肥和养分管理措施也会导致养分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6. 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的方法为了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合理施肥是关键。

根据不同的农作物需求和土壤特点,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和施肥时间。

其次,加强土壤养分管理和保护。

保持土壤覆盖、改善土壤结构以增加养分的持留能力。

第8章 土壤养分

第8章  土壤养分

以(Nitrosonas为主) 条件:亚硝化细菌(专性自养型微生物) 通气:良好 O2< 5% 受抑制! pH 5.5 - 10 (7-9), < 4.5 受抑制! 水分:50~60% 温度:35℃ < 2℃ STOP! 养分:Cu,Mo等促进硝化作用的进行。缺钙,不利。
第二节 土壤氮素循环
(2)硝化作用
第八章 土壤养分
土壤养分概述(soil nutrients)
一.土壤养分的基本概念 土壤养分的基本概念
土壤养分-指植物所必需的,来自土壤的营养元素。 土壤的营养元素 土壤养分-指植物所必需的,来自土壤的营养元素。土壤养分是 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因素。 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因素。 土壤养分状况-是指土壤养分的含量、组成、 土壤养分状况-是指土壤养分的含量、组成、形态分布和有效性 的高低。 的高低。 依据土壤养有效性土壤学上提出以下分类概念 有效养分- 有效养分-能够直接或经过转化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 速效养分-在作物生长季节内,能够直接、迅速为植物吸收利用的 速效养分-在作物生长季节内,能够直接、 土壤养分,基本上为矿质养分。 土壤养分,基本上为矿质养分。 无效养分-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也有人叫它迟效养分。 无效养分-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也有人叫它迟效养分。 一般来说,速效养分仅占很少部分,不足全量的1%, 应该注意 的是速效养分和迟效养分的划分是相对的,二者总处于动态平衡之 中。 某种养分总量叫该养分全量。
第二节 土壤氮素循环
(二)土壤氮素来源
土壤中的氮素并非来源于土壤矿物质。 土壤中的氮素并非来源于土壤矿物质。作物所吸收的氮素多来自土壤有机质 的矿化。而土壤有机质的氮从根本上说,是由生物固氮作用产生的。 的矿化。而土壤有机质的氮从根本上说,是由生物固氮作用产生的。

第八章 土壤因子

第八章 土壤因子

• * 细菌可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细菌以pH 为中 性或微碱性的土壤为宜。 • * 放线菌多为异养,可在细菌不宜活动的干 旱 条件下生长良好,对土温要求较高,属 好气 性微生物。 放线菌和细菌都不适于在 酸性土壤中生活。 • *真菌适于酸性土壤。在北方和高寒带森林 中, 土壤冷凉潮湿,呈酸性,微生物以真 菌为主。
3.树木对养分元素的适应: 耐瘠薄:马尾松、油松、樟子松、侧柏、蒙 古 栎、刺槐; 不耐瘠薄:白蜡、榆、槭、杉木; 中等:落叶松、山杨等。
四、土壤有机质
• *土壤有机质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遗体、 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它们的分解产物组成 的。 • *森林中植物的凋落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 来 源。 • *凋落物的积累形成死地被物层。
• 2.土壤结构 • *土壤结构:土壤颗粒的排列状况,如团粒 状、片 状、柱状、块状、核状等。 • *团粒结构是林木生长最好的土壤结构形态。 思考:为什么团粒结构的土壤最适宜植物 生长?
(三)土壤水分和空气
• 土壤水分不足影响幼苗的存活和树木高、径生 长; • 土壤水分过多,尤其是地下水位过高,会导致 土 壤缺乏O2,阻碍根呼吸和吸收养分。 • 土壤中,植物根系、动物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和 有机质的分解不断消耗O2,放出CO2,使土壤空 气中O2少,CO2多。 • (四)土壤温度 • 1.影响根系的生长 温带植物,2~5℃之间; 温暖地区,10℃ 以上才能生长。 2.影响根系对矿物养分和水分的吸收
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 2.树种对酸碱度的适应 • 酸性土:马尾松、映山红、赤扬、油茶、 铁芒 萁; • 钙质土:柏树、南天竺、蜈蚣草、铁线蕨; • 盐碱土:柽柳、盐角草、盐节木、胡杨。
• • • • •
(二)土壤养分元素 1.土壤养分元素的来源: 矿物的风化;土壤有机质;生物固氮。 2.养分元素的保持和释放 土壤养分元素主要保持在有机碎屑物、腐 殖质 和不溶性的无机化合物中。 • 植物吸收的养分主要是由土壤胶粒吸附的 养分 元素和土壤溶液中的盐类。

养分有效性

养分有效性

养分
钙 镁 钾 磷 氮
*根据Baeber(1974)估计,根容积等于土壤容积的1%
土壤饱和水溶液中几种养分的浓度* 土壤饱和水溶液中几种养分的浓度
养分种类 NO3NH 4 + H2PO4-+HPO42K+ Ca 2+ SO42Mg2+ *土壤是美国北部中性淋溶土 养分浓度(mmol/L) 养分浓度 mmol/L) 0.1-2.0 0.1-2.0 0.001-0.02 0.1-1.0 0.1-5.0 0.1-10.0 0.1-5.0
“土壤养分生物有效性”的含义 土壤养分生物有效性”
(1)土壤中矿质态养分的 浓度、 浓度、容量与动态变 化; (2)根对养分的获取与养 分向根表迁移的方式 与速度; 与速度; (3)在根系生长与吸收的 1 作用下, 作用下,土壤中养分 2 的有效化过程以及环 境因素对养分有效化 土壤有效养分示意图 的影响。 的影响。
不同迁移方式对小麦根系养分的相对贡献* 不同迁移方式对小麦根系养分的相对贡献
耕层有效养 分含量 (kg/ha) 4000 800 300 100 500 植物吸收 总量 (kg/ha) 45 35 110 30 190 养分供应量(kg/ha) 养分供应量 截获 质流 扩散 40 8 3 1 2 90 75 12 0.12 150 _ _ 95 28.9 38
7.MeugepqkoB 法 (NH4)2 C2 O4 +NH4HCO3
(三)化学有效养分与植物吸收的相关性
由于化学浸提法测得有效养分是相对值, 由于化学浸提法测得有效养分是相对值 , 在应 用前需要与生物试验的结果进行相关研究。 用前需要与生物试验的结果进行相关研究。化学有 效养分测定数值有时很难反映植物的生长状况和产 量水平。 量水平。

土壤养分介绍

土壤养分介绍

三、影响土壤有效N的因素

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 质地 温度 湿度 酸度 施肥
1、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 2、质地 3、温度 4、湿度 5、酸度 6、施肥
1、有机质含量与全氮量
有机N是土壤全N的主要来源,有效N随土壤全N和有 机质含量的升高而升高;
2、质地
粘质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但有机质的分解较慢,所 产生的有效N也较少。 砂质土壤有机含量较低,但有机质的分解较快,所 产生的有效N较多。
1、化学沉淀机制
游离磷酸根与Fe2+、Al3+、Ca2+等离子及其氧化物和氢氧 化物形成磷酸铁、铝、钙等沉淀的过程。 如: Fe3+ + H2PO4- + 2H2O=2H+ +Fe(OH)2H2PO4
2、表面反应机制
在酸性条件下,H2PO4-与土壤固相表面的OH发生配 位体交换反应而被吸附。但与这种方式而被吸附的 磷酸根在碱性条件下仍然是有效的。
无机态N
一般只占土壤全N的1-2%,最多不超过5-8%。 主要是NH4+,NO3-,可以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
(二)含量
土壤全N量与土壤有机质有显著的相关性,全N一般 占有机质含量的5%左右。 除少数土壤外,我国大部分土壤全N含量大都在0.2% 以下。
二、土壤氮素的转化
三种主要转化过程: --有机N的矿化作用; --脱N作用; --氮素的固定作用。
(一)土壤有机N的矿化作用
包括氨基化、氨化和硝化等三个步骤。以蛋白质为 例: (1)氨基化作用:蛋白质水解成为肽,最后变为氨基 酸的过程。 (2)氨化作用:氨基酸进一步分解成为NH3的过程。 (3)硝化作用:氨在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下, 氧化成为硝酸的过程。

土壤微生物作为环境指标的可靠性与有效性评估

土壤微生物作为环境指标的可靠性与有效性评估

土壤微生物作为环境指标的可靠性与有效性评估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生物量和活动度可以反映土壤生态系统的状况和变化趋势。

因此,土壤微生物已经被广泛用作环境污染和土地利用研究的指标。

但是,由于复杂性和多样性,土壤微生物指标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评估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土壤微生物作为环境指标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评估。

一、土壤微生物指标的可靠性评估1.1 生物量法生物量法是评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密度的一种常用方法。

这种方法基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密度与土壤环境因素的关系,如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含量、温度等。

在理想的情况下,生物量法可以准确地估计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密度。

但在实际应用中,该方法有一些限制和挑战,如:不同微生物群体之间的差异、样品的选择和处理、标准化等方面的差异。

1.2 蛋白质和酶活性法蛋白质和酶活性法是评估土壤微生物活性的一种常用方法。

这种方法基于部分土壤微生物的代表性蛋白质和酶活性与土壤环境因素的关系,如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含量、pH等。

与生物量法相比,蛋白质和酶活性法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更广泛的应用范围,并可以在生态系统的不同层次(如生理、生态学和分子水平)上评估微生物活性。

1.3 生物多样性法生物多样性法是评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一种常用方法。

这种方法基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素的关系,如土壤pH、土地利用方式、氮素和磷素等。

生物多样性法具有许多有用的优点,如简单易行、能够评估微生物群体的结构、能够通过评估微生物多样性来评估土地利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但它也面临着某些挑战,如样品处理和分析的复杂性、不能直接评估微生物活性、不能确定不同微生物群体之间的生态学功能等。

二、土壤微生物指标的有效性评估2.1 土地利用状况评估土地利用状况评估是评估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体和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种主要方法。

微生物生物量和密度的改变可以反映土地利用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改变,比如从农田转变为草地、林地等。

第八章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第八章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胶体
-Ca -(x-2)H
+2H+
(3)土壤胶体上铝离子作用
Al3++H2O⇋Al(OH)2++H+ Al(OH)2++ H2O⇋Al(OH)2++H+ Al(OH)2++H2O ⇋Al(OH)3↓+H+ 土壤中羟基铝离子实际上还很复杂。[Al6
(OH)12]6+、 [Al10(OH)22]8+等等 土壤中交换性铝离子才是土壤潜性酸的主要
(三)生物因素 生物产生的CO2溶于水,产生的H+对于土壤酸化 有重要作用。另外植被不同,残体成分不同,影响土壤酸碱性。
(四)施肥和灌溉的影响 造成土壤酸化等。
如酸性肥(NH4)2SO4、 KCl长期使用
四、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一)土壤酸碱性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数 土 壤
pH6.5 (中性)
• 2.弱酸及其盐类的缓冲作用 土壤中大量存在的碳酸、磷酸、硅
酸、腐殖酸和其他有机酸及其盐类构成 许多缓冲对,也可以缓冲酸和碱的作用。
当加入酸时:CaCO3+H2SO4 →CaSO4+H2CO3 当加入碱时:H2CO3+KOH →KHCO3+H2O
3.两性物质的缓冲作用
土壤中的一些两性胶体物质,对酸、碱都 有中和缓冲作用。
教学目标
(1)熟悉土壤酸碱性及其成因,掌握土壤酸碱变化 规律,明确酸碱性对林木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2)掌握土壤氧化还原性能的衡量指标
第一节 土壤酸碱性
中国土壤酸碱性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的酸碱性反应,大多数在 pH4.5~8.5之间。在地理分布上有“东南酸 西北碱”的规律性。大致可以长江为界(北 纬33~35),长江以南的土壤为酸性或强酸 性,长江以北的土壤多为中性或碱性。我国 土壤的酸碱性南北差异很大,由南向北土壤 pH相差7个数量级。

《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

《植物营养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了解植物营养发展的动态,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营养功能,植物营养元素缺乏与过剩的主要症状,分子生物学在植物营养研究上的应用。

掌握植物根系和叶片对养分的吸收、运输、分配、同化与再利用,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氮磷钾肥、中量元素肥料、微量元素肥料、复混肥料及有机肥料的性质与合理施用,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养分的高效吸收利用。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将植物营养原理与肥料的合理施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以“章节”为单位说明本章节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各节相应习题要点,有关实验和实践环节的主要内容。

并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明本章节的教学要求:“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

“理解”: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

“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定律、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包括分析综合。

各章节格式如下:绪论第一节植物营养学的发展史1.植物营养学研究的早期探索2.植物营养学说的建立和李比希的工作3.植物营养学的发展习题要点:矿质营养学说。

第二节植物营养的基本原理1. 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2.施肥原理习题要点: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最小养分律。

第三节我国肥料施用与发展1. 肥料的来源与分类2.肥料试验和研究3.我国肥料生产概况4.我国肥料施用概况习题要点:肥料的种类,肥料试验方法。

第四节植物营养学的范畴和主要的研究方法1. 植物营养学的范畴2.植物营养学主要的研究方法习题要点:植物营养研究方法。

第五节植物营养展望本章重点、难点: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植物营养学研究的范畴,植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土壤有效养分”(soil available nutrient),原初的定义是指土壤中能为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那一部分养分。

定量化地研究土壤的有效养分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发展合理施肥与推荐施肥的技术,进而推动农业增产有着重要意义。

生物有效养分(bioavailable nutrient),系指存在于土壤的离子库中,在作物生长期内能够移动到位置紧挨植物根的一些矿质养分。

”也可以说,土壤的生物有效养分具有两个基本要素:(1) 在养分形态上,是以离子态为主的矿质养分。

(2) 在养分的空间位置上,是处于植物根际或生长期内能迁移到根际的养分。

第一节土壤养分的化学有效性化学有效养分是指土壤中存在的矿质态养分。

可以采用不同的化学方法从土壤样品中提取出来。

化学有效养分主要包括可溶性的离子态与简单分子态养分;易分解态和交换吸附态养分以及某些气态养分。

一、化学浸提有效养分的方法及评价1. 化学有效养分的提取提取土壤有效养分的化学浸提剂种类很多,常因营养元素和土壤类型的不同而异。

在提取原理上除纯化学法外,还有物理化学方法等。

由于阳离子形态的养分,主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或被吸附于土壤有机一无机复合体上,因此,用过量的阳离子浸提剂可将土壤样品中各种交换态和几乎全部的可溶态阳离子提取出来,然后,对提取液定量测定,将所得数值作为土壤有效养分的含量。

土壤中有效态阴离子的提取,以土壤有效磷为例,所选择的浸提剂要求其提取土壤中易分解的有机态磷,易溶解的无机态磷和部分的胶体吸附态磷。

针对不同土壤上各种形态磷的组分与比例不同,以及磷酸盐的类型不同,可以有多种有效磷的浸提剂。

石灰性土壤上常采用奥尔逊(Olsen)法,该法的提取剂是0. 5 mol NaHC03(pH8.5)。

近来,也有用电超滤法提取土壤有效养分的。

此法是将土壤悬浊液置于电场下,通过改变电压和温度,分别提取出不同吸附态的养分。

在低电压条件下,分离出的养分量少,其结果与土壤溶液中的养分浓度相关性较高;而在高电压时,提取出的养分量多,其结果就与土壤中吸附态养分相关性高。

通过大量生物试验表明,用电超滤法提取的土壤有效钾比化学方法测定的交换钾能更好地反映出土壤有效钾的含量水平。

2 化学有效养分测定值的相对性不同化学浸提方法所测出的“有效养分”数值是不相同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浸提剂的类型。

对于同一种土壤采用不同的浸提剂所测出的“有效磷”的数值相差很大,最大的可相差4倍之多,表明化学方法浸提的“有效养分”含量是相对值,不同方法间缺乏相互比较的基础,局限性较大。

3 化学有效养分与植物吸收量之间的相关性由于化学浸提法测定的有效养分是相对值,在应用前需要与生物试验的结果进行相关研究。

实际上大量研究结果已经表明,化学有效养分与各种植物的实际吸收量或生长状况之间相关性往往不能使人满意。

例如美国加州大学Burd和Hoagland对28种土壤连续七年进行燕麦盆栽试验,在栽培过程中严格调节水分和温度等条件,每年用稀柠檬酸提取供试土壤的有效养分,研究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与燕麦实际吸收量、燕麦生长量之间的关系,其结果常常出现有效养分相同而燕麦生长状况与养分实际吸收量却差异极大,说明化学浸提法所测得的养分数值有的很难真实反映植物的生长状况和产量水平。

4 化学有效养分在推荐施肥中的应用在确定推荐施肥量时,需要了解土壤能为当季植物提供多少养分。

在实际中常用化学有效养分含量作为推荐施肥的依据。

但是化学浸提方法所测定的有效养分只是部分地反映出“有效养分”的因素,还不能完全与植物有效养分的实际含义相吻合。

二、养分的强度因素与容量因素1 土壤养分的强度因素它是指土壤溶液中养分的浓度。

土壤溶液中养分的浓度越高,根直接接触到的养分越多,养分就越容易被吸收。

所以,强度因素是土壤养分供应的主要因子。

它因植物吸收、肥料施用等因素而有变化。

2 土壤养分的容量因素它是指土壤中有效养分的数量,也就是不断补充强度因子的库容量。

当土壤溶液中的养分浓度随根的吸收而下降时,固相储存态的养分可以不断地向溶液中补充。

这种储存量便是土壤养分供应的容量因子。

在植物整个生长期间,要保持土壤养分的不断供应,不仅取决于土壤溶液中养分的浓度,也取决于保持土壤溶液中有一定养分浓度的缓冲能力。

由此可见,养分的强度因素与容量因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

容量因素对强度因素的补充不仅取决于养分库容量的大小,还决定于储存养分释放的难易程度。

它们不仅受到土壤pH值、水分、温度、通气等土壤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植物根生长的影响。

3 土壤养分的缓冲因素土壤养分的缓冲因素是表示土壤保持一定养分强度的能力,也叫缓冲力或缓冲容量。

它关系着养分供应的速度,反映强度(I)随数量(Q)变化的关系,可以用△Q/△I比率来表示。

此项比率越大,土壤养分的缓冲力就越强.在植物生长期间,由于根系对K+吸收导致根表K+的浓度下降,而下降的程度取决于土壤的缓冲容量。

土壤钾的缓冲容量大,就意味着土壤溶液中K+的补充快,浓度下降减缓。

相反,K+的缓冲容量小的土壤,在作物生长期间,随着根的吸收,根表K+的浓度会下降得很快。

从理论上讲,为了满足植物适宜的生长,需要使土壤溶液中的养分浓度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这个浓度可称为临界浓度。

当土壤溶液中养分浓度低于临界值时,作物生长量减少。

可以想象由于不同植物对土壤养分浓度的要求不同,因此临界浓度也有差异。

以钾为例,土壤溶液中钾的临界水平与其缓冲容量有关,缓冲容量越小,其临界浓度就越高。

缓冲力概念也可用来说明土壤磷的有效性。

一般来讲,吸附态磷与溶液中磷的浓度之比可代表土壤磷的缓冲容量,它对植物的磷供应有很大的影响。

在缓冲容量小的土壤上,只有保持土壤溶液中较高的磷浓度,植物根才能得到适量的磷。

反之,在磷缓冲容量大的土壤上,即使土壤溶液中磷浓度较低,植物也有可能从土壤中获得适量的磷。

总之,应用强度/容量关系描述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可以从养分转化的动态过程来考虑养分的有效性。

但由于土壤中养分存在状态与转化过程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很多过程还不能定量测定。

目前仅限于借助化学动力学方法测定土壤溶液与固相吸附态养分之间的动态关系,以描述土壤的有效养分,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是很有限的。

第二节土壤养分的空间有效性一、养分的位置与有效性土壤中化学有效养分能否为植物根系所吸收,与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密切有关。

有效态养分只有到达根系表面才能为植物所吸收,成为实际的有效养分。

然而对于整个土体来说,植物根系的分布仅仅占据了其中极少的空间,平均根系土壤容积百分数大约为3%。

如果仅以根系与土壤直接接触的这部分养分作为植物有效养分,是远远不能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求的,而实际上土壤中相当部分的化学态有效养分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式迁移到达根表,而成为植物的有效性养分。

由此可见,养分的迁移对于提高土壤养分的空间有效性是极其重要的。

二、养分向根表的迁移土壤中养分到达根表有两个途径:一是根对土壤养分的主动截获。

截获(inter-ception )是指根直接从所接触的土壤中获取养分而不通过运输。

截获所得的养分实际是根系所占据的土壤容积中的养分,主要决定于根系容积(或根表面积)大小和土壤中有效养分的浓度。

二是在植物生长与代谢活动(如蒸腾、吸收等)影响下,土体养分向根表的迁移。

迁移有两种方式:即质流与扩散。

1 质流(mass flow)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根系吸水造成根表土壤与原土体之间出现明显的水势差,此种压力差异导致土壤溶液中的养分随着水流向根表迁移,称为质流。

在植物生育期内由于蒸腾量比较大,因此,通过质流方式运输到根表的养分数量也比较多。

养分通过质流方式迁移的距离比扩散迁移的距离长。

某种养分通过质流到达根部的数量,取决于植物的蒸腾率和土壤溶液中该养分的浓度。

2 扩散(diffusion)当根系通过截获和质流作用所获得养分不能满足植物需求时,随着根系不断地吸收,根际有效养分的浓度明显降低,并在根表垂直的方向上出现养分浓度的梯度差,从而引起土体养分顺浓度梯度向根表迁移,这种养分的迁移方式叫养分的扩散作用。

一般来讲,只要出现养分的浓度梯度,就会发生养分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扩散作用。

这种迁移一般具有速度慢距离短的特点。

不同营养元素之间扩散所达到的距离并不一致,彼此间常有明显差异,一般是在0.1~15 mm范围之间。

土壤中养分的扩散过程比较复杂。

养分扩散速率主要取决于扩散系数。

3 不同迁移方式对植物养分吸收的贡献在植物养分吸收量中,通过根系截获的数量很少,质流和扩散是植物根系获取养分的主要途径。

对于各种营养元素来说,不同供应方式的贡献各不相同。

钙、镁和氮(NO3-)主要靠质流供应养分。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钙,它的情况比较特殊。

由于土壤溶液中钙的浓度高,根系通过截获和质流就可以满足植物对钙的需求,尤其在石灰性土壤上。

如果植物蒸腾作用强烈,其根表面会出现由于钙的富集而产生的碳酸钙淀积,并因此对磷、铁和锌等营养元素产生复合效应,降低这些营养元素的有效性。

这在生产实际中是值得注意的。

对于在土壤溶液中浓度比较低的离子养分,如H2P04-, K+ , NH4+等,扩散方式是它们向根表迁移的主要方式。

不同营养元素对扩散的依赖程度取决于它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和离子的扩散系数,两者之间基本上呈负相关。

第三节根系生长特性与根际养分的有效性一植物根的特性1、形态结构植物间的种类差异导致根系的类型不同,它们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效率也有某些差异。

例如,在土壤有效磷含量低的草原上,为了选择吸磷效率高的牧草,对双子叶的三叶草和单子叶的黑麦草进行了比较,发现三叶草获得最高产量所需要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是黑麦草的10倍。

主要原因是两种牧草根系在吸磷能力上有明显的差异,表现在它们之间的根长、根吸收表面积和根系分布深度等性状有所不同。

单子叶植物的根属须根系,主根不够发达,在茎基和茎节等处长出许多不定根,并大量形成粗细差不多的各级侧根。

所以,须根系是粗细比较均匀的体系,根长与表面积也都比较大。

相反,双子叶植物的根属直根系(又称主根系),其主要支、干根都可进行次生生长,并形成粗细悬殊较大的不均匀的结构体系,在根长与总吸收表面积上都比须根系小。

2、根毛大多数农作物都是有根毛的。

只有洋葱、胡萝卜等少数植物没有根毛或根毛很少而短。

植物根毛的寿命很短,一般只有几天至几周。

根由于根毛形态既纤细又繁多,根毛的出现使根系的外表面积增加到原来的2-10倍。

因此,根毛在增强植物养分与水分吸收方面的作用是很突出的,尤其是对那些在土壤中浓度低、移动性小、靠扩散作用向根表供应的营养元素(如磷、钾、锌等),根毛的作用更显重要。

由于根毛的存在缩短了养分迁移到根表的距离,并可增加总吸收表面积。

根毛的另一作用是加强共质体的养分运输。

据研究发现,在根毛周围的皮层细胞或细胞壁中,胞间连丝分布的密度明显大于其他部位的细胞,这就表明根毛能增强植物根部营养物质在细胞间的短距离运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