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项脊轩志》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3)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人、故土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爱国情怀;(2)学习作者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2. 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和运用;3. 课文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2.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3. 学生对课文情感的共鸣和体验。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2. 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资料;3. 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及其文学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3)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古代文化知识。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作用;(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情感体验:(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3)教师引导并总结,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进行课堂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2)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写一段话;(3)深入研读相关古代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经典的古文——《项脊轩志》。

在开始学习之前,大家先想想,当我们提到“家”这个字的时候,你们心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和感受?生 1:我会想到温暖的灯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

生 2:我想到的是妈妈做的可口饭菜。

师:很好,大家心中的“家”都充满了温馨和幸福。

那我们来看看作者归有光笔下的家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师:读完了课文,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文中的字词。

谁来说说“项脊轩”的“脊”字怎么理解?生 3:我觉得“脊”应该是指房屋的脊梁,也就是房梁。

师:不错,理解得很准确。

那“借书满架”中的“借”是我们现在说的“借进”的意思吗?生 4:不是,这里的“借”应该是“堆积”的意思。

师:非常好,大家对字词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

接下来,我们整体感知一下这篇文章。

谁能概括一下文章主要写了什么?生 5:文章写了作者居住的项脊轩的环境,还有在轩中发生的一些事情。

师:说得不错,但还不够全面。

这篇文章以项脊轩为线索,不仅写了轩的变迁,还通过回忆往事,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岁月变迁的感慨。

师:那我们先来看一看项脊轩的环境。

作者是怎么描写的?生6:“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从这里可以看出项脊轩很小很破旧。

师:对,那面对这样的环境,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生 7:我觉得作者没有抱怨,反而有要改造它的决心。

师:很好,从哪里能看出来?生 8:“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师:没错,经过作者的一番修葺,项脊轩有了很大的变化。

那在这个小小的轩中,作者都回忆了哪些人和事呢?生9:回忆了他的母亲,通过老妪的转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以看出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师:分析得很到位。

还有呢?生 10:还回忆了祖母,祖母拿着象笏对作者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表现出祖母对作者的期望。

语文课文《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语文课文《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语文课文《项脊轩志》课堂实录语文课文《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生:《泪珠和珍珠》。

生1:抒情散文。

生2:写景散文。

生3:写景抒情散文。

(众笑)师:不要笑,写景也是为了抒情,这三种书法都是一回事,都没问题。

那么,《道士塔》呢?生4:文化散文。

生5:历史散文。

师:这两个词要辨一下了。

哪个说法比较妥帖?生4:当然是文化散文准确,因为这篇文章不是写中国历史,也不是,就是说,写了中国历史只是为了关注中国文化的。

而且,历史是文化的构成因素,文化包容历史。

师:说得不错。

如果要说这是历史散文的话,恐怕与《史记》《资治通鉴》的差别还很大。

就从内容的角度来命名——文化散文。

(众人表示赞同)那最后一篇——生6:哲理散文。

因为它是写人生感悟的。

生6:这个不要紧。

只要是明白了一种认识,有了看法的散文,应该是哲理散文,尽管它叙述比较多。

但是作者不是书法个人情感,是有观点的!师:恩,有道理,我被你说服了。

那就听你的!师:好。

中国的散文源远流长,可以说,在古代诗歌诞生之时,散文也出现了。

大家可曾知道:散文为什么叫“散文”?生7:因为内容比较多,比较杂,什么都可以写。

生8:写得随意。

师:你说的是结构上看上去松散。

生9:有时我读散文就觉得它往往会离题,但是好文章是不离题的,这也大概是“散”吧。

师:你说的还是内容、材料上的感觉。

其实散文最大特点是形散——生:神不散。

师:我觉得用“神聚”比较好。

什么叫“不散”?否定的描述是不准确的,以前我们做的习题中,概括语段就是要把否定句剔除掉的吧。

正面说,才可以给人清晰的印象。

“形散神聚”,这还不是散文之所以叫“散”的真正原因。

真正原因应该是:诗歌讲究压韵,而散文则不压韵,声律上显得散乱却很自由。

下面你们要听我对散文的发展罗嗦一番,并且还要把我罗嗦的话写在笔记上——(生动手准备)师:一、先秦散文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诸子散文,如《孟子》《庄子》,大家说还有什么?生:《荀子》《墨子》《老子》《韩非子》。

师:算不算《论语》。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项脊轩志》课堂实录》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师:今天,就由老师带领大家进入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第二课时的学习。

板书课题:项脊轩志归有光师:上节课我们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重点解决了本课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白板上有六个句子,请六位同学来翻译,先读出来,再翻译。

生: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师:顾有“回头看”的意思,在这里,因屋子狭小,顾视可译为“环视四周”生:每次移动书桌,环顾四周,没有可以放置的地方师:非常好,谁来尝试下一个。

生: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可以译为“庭院中,一开始是篱笆,后来成为了墙,总共变化了两次”。

师:翻译得很好,下一个。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生:我自从十五岁开始在轩中读书。

师:翻译的很准确。

“读书轩中”是一个特殊句式,“读书于轩中”生:比去,以手阖门......“等到离开的时候,用手关上门”师:好的。

下一句“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生:为何整天默默待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呢?师:对,“大类”是很像的意思,下一句“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认”生:我关着窗子,居住在里面,时间久了,可以根据脚步声来辨别来的人是谁师;很好。

看来同学们掌握得还不错,下面我们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略去)。

师:我们常说诗有事眼,文也有文眼。

请同学门用横线划出来,即能集中体现作者对项脊轩情感的句子?生:约一两分钟以后,学生大部分一齐喊出:“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师:同学们找的很准,请大家在空白地方标注“文眼”二字师:“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那么作者究竟写了哪些可喜可悲之事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哪些是可喜之事,哪些又是可悲之事呢,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生:学生小组热烈讨论5生:我想到的是这几个“诸父异爨”,还有一个是“逢火四次”,就是他居住的项脊轩被大火烧了师:尝试浓缩为四个字生:四遭大火师:好的,找了两处,都很准确。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高二下《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启思:“不事雕琢”当何解?师:大家课前都已经阅读了《项脊轩志》。

对这篇文章,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认为“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你觉得这个评价准确吗?生:准确。

这篇文章写得自然随意,但很有感染力。

师:你觉得“不事雕琢”是自然随意的意思?生:对。

师:也就是说作者写这篇文章没有刻意去构思,而是信笔写来?生:我觉得是这样的。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意见呢?生:我觉得这篇文章呈现在读者眼前是自然随意的,但作者有精心的谋篇布局和语言推敲。

这恐怕也是反复修改过的吧?师:也就是说“不事雕琢”是文章本身的风格,而不是作者创作的方式。

生:对。

师:两位同学有不同的理解。

那今天的课堂,我们就围绕“不事雕琢”这个评价展开,一起来探究《项脊轩志》是不是一篇“不事雕琢”的散文。

探章:喜悲往事一轩系师:我们常说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是给读者的感觉,而“神不散”是指有一条主线贯穿全文,形成了文章内在的逻辑。

那么《项脊轩志》这篇文章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呢?生:我认为从文章的标题“项脊轩志”中能看出。

“项脊轩”是串联全文的线索,文章所写内容都和“项脊轩”有关。

师:有标题意识,很好。

的确,题目“项脊轩志”四个字中,“志”告诉我们文体特点,这是一篇记人叙事、抒发情感的文章。

而“项脊轩”则提示我们文章内容是围绕“项脊轩”来写的。

请大家借助以下表格来梳理全文,说一说每一段围绕“项脊轩”记叙了什么内容。

生:课文第一段即从项脊轩起笔。

作者首先介绍了项脊轩原来的情况。

接着,交代了对项脊轩进行修葺的过程与效果。

经作者一番修葺之后,解决了项脊轩漏雨和昏暗的问题;又因为在庭院中种植草木,小小轩室,居然增添了胜景,成为幽雅的书斋。

面貌一新的项脊轩给作者带来了快乐与陶醉。

师:概括很准确。

第一段的叙述与描写紧扣题意,将项脊轩风貌的前后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也表达了作者对轩中闲适、静谧生活的无限眷恋,体现了轩中生活的“多可喜”。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项脊轩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学生能够运用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技巧,进行文学创作。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和运用文学语言。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家庭、亲情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培养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和尊重。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 课文解析: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人物描写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描写,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4. 修辞手法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和运用文学语言。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3. 课文解析: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 人物描写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描写,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5. 修辞手法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和运用文学语言。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项脊轩志》的原文文本。

2. 相关注释:提供课文中的相关注释,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难点。

3. 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辅助教学讲解和学生的学习。

六、教学活动:1. 情景模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模拟课文中的对话和情感表达。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全面版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全面版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缘起教研组要求我上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是《项脊轩志》。

这是经典名篇,在文字上没有多大的障碍,学生凭着注解和工具书能够基本解决。

因此我决定个别难的字词在早自修时师生共同解决,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深入文本把握作者情感。

过程师:明人王锡爵说《项脊轩志》“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侧之思。

溢于言语之外”。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归有光是如何来表达他的“欢愉惨恻”的。

请自由地诵读全文,找出文中直接点明作者感情的句子。

(生自由诵读)生: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师:这个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生齐答:承上启下)是的,也就是说“喜”主要在文章的第一节。

而悲在文章的后半部分。

且看作者喜在何处,悲在何处。

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一节。

(一生读)师:本小节中作者为何而喜?生:因为这个项脊轩旧貌换新颜了。

(师:请具体说说)“窒仅方丈。

可容一人居”说明其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

顾视无可置者”说明其旧,“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说明其暗。

而当他修葺之后。

就变得明亮了,“室始洞然”;变得环境幽雅了,“旧时栏檐,亦遂增胜”。

生:修葺之后,不仅光线好了,环境幽雅了,还在于这个地方安静。

“万籁有声”,正是以动写静,如王维的“鸟鸣山更幽”。

安静的环境有利于他在轩中读书。

生:我觉得此处要表现的喜不仅仅是项脊轩改变了,最主要的是它变得适合归有光在轩中读书了。

文中说“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可见他在轩中或高声诵读,或静坐思考。

是实实在在地在读书。

“小鸟时来啄食”,一个“时”字说明他在轩中呆的时间长,“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可见他读书是刻苦的,你看晚上他都在轩中学习呢。

正因为他是个喜欢读书的人,有了这么个幽雅安静的地方读书,才会喜。

师:同学们回答的时候都能结合具体文句、字词,非常好。

通过作者的描写,特别是“借书满架”到段末部分,我们知道了作者的喜不仅在于狭小、破旧、阴暗的轩变得明亮、幽雅、安静了,还在于在这个轩中,他的读书生活过得富有情趣,怡然自得。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导入:上个星期,我们刚刚举行了一场演讲比赛,还记得演讲主题吗?(生应)读书与生命价值。

师:说到生命价值,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读书?生1: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师笑):太高大上了。

(指生2)你呢?说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生2:别人在读书,我也读书,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

师:怎样才能找到好工作?生2;好好读书,考上大学。

师:是的,好好读书,为了我们3年一次的高考。

500多年前,归有光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和我们一样,也还只是一个学生。

不同的是,我们参加高考,归有光要参加的是――(生应)会考。

师:在古代,首先要参加的是童试,童试通过之后是秀才。

然后到省里参加乡试,通过之后是举人。

再到京城参加会试,通过之后叫贡士。

最后,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通过之后叫进士,才有可能授予官职。

师:为了这个目标,归有光在项脊轩用心苦读。

项脊轩,这地方怎么样?(生应)又小,又破,又暗。

师:何以见得小?(生读)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师:“方丈”,古今异义,一丈见方。

因为小,下雨容易把书打湿,所以要移开书桌。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四处看看,没有可以放桌子的地方。

项脊轩确实小。

那么,破呢,何以见得?(生读)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师: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个字最能说明破?生3:渗漉。

师:哪个字?生3:注。

师:为什么?生3:房子太破了,雨就像倒下来一样。

师:如果我说,雨泽下滴呢?生3: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生3:滴是一滴滴,很小的样子,说明破洞不大。

师:是的,一个“注”字,简洁具体地点出了项脊轩百年之后的“破”。

说到小,文章还有一段,(投影: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我读一遍,请大家思考,你从什么细节里读出了“小”?(师读解)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异爨就是分家的意思。

“爨”字,注意一下写法。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往往,古今异义,到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三门中学吴辉平【教学目标】《项脊轩志》在“此情可待成追忆”单元“如泣如诉”模块,单元目标是:通过分析人、事、物的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个性化情感。

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深入解读文本,体悟归有光特定景境下的“悲”情。

文言文教学,要体现文言文的文体特点,落实文言基础,更要体现语文的学科性质,落实“文以载道”的理念。

因而,《项脊轩志》教学要立足于“归有光”、“文言”、“散文”,即以文言的形式解读散文中的“神”――情感,析出归有光的个性化写作风格。

【教学设想】《项脊轩志》文言难度不大,重点文言知识通过《导学案》检查,更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同时,《项脊轩志》似浅实深。

学生能关注到文中“悲”“喜”“泣”“号”等情感关键词,但对“悲”的感悟容易流于表面,难以引起共鸣。

解决办法:一是补充归有光家族兴盛时及没落时的背景资料,加以对比,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二是结合文本分析,从项脊轩的“小”读出家族的“没落”,从“没落”读出“责任”,从“责任”读出“悲痛”;三是重视诵读,尤其是在学生有了初步情感感受之后,对文中流露情感的关键语句的个性化诵读。

一节课不必面面俱到,比如“三五之夜”之景的鉴赏,以及“能以足音辨人”中“悲”情的探究,可专题展开。

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对亲情之悲、家道之悲的分析,切实打动学生内心,从而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教学过程】导入:上个星期,我们刚刚举行了一场演讲比赛,还记得演讲主题吗?(生应)读书与生命价值。

师:说到生命价值,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读书?生1: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笑):太高大上了。

(指生2)你呢?生2:为了找到好工作。

师:怎样才能找到好工作?生2;好好读书,考上大学。

师:是的,好好读书,为了我们三年一次的高考。

500多年前,归有光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和我们一样,也还只是一个学生。

不同的是,我们参加高考,归有光要参加的是——(生应)会考。

师:在古代,首先要参加的是童试,再是乡试、会试。

最后,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之后叫进士,这样才有可能授予一官半职。

师:为了这个目标,归有光在项脊轩用心苦读。

项脊轩,这地方怎么样?(生应)又小,又破,又暗。

师:何以见得“小”?(生读)“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师:“方丈”,古今异义,一丈见方。

因为小,下雨容易把书打湿,所以要移开书桌。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确实小。

那么,“破”呢,何以见得?(生读)“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师: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个字最能说明“破”?生3:注。

师:是的,一个“注”字,简洁点出项脊轩百年之后的破。

说到小,文章还有一段。

(投影: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我读一遍,请大家思考,你从哪些细节里读出了“小”?生4: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师:你讲了3点,请你选一点具体分析一下。

生4:客逾庖而宴,客人要通过厨房才能吃饭。

师:这怎么就能说明“小”呢?生4:君子远庖厨,可是没有专门通道,要从厨房经过。

师:还有什么地方能看出“小”吗?生5:鸡栖于厅。

通常养鸡都是在院子里,但是分家后“内外多置小门墙”,院子里都围成了小房子。

另外,厅是用来招待客人的,但是现在鸡都在大厅里。

师:是的,分家后房间不够,大房间分成几个小房间,这还好理解。

连院子都你一间我一间,空间实在太小了。

这段话,你就只读到“小”吗?(师引导)注意,归有光把这部分内容放到“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段落,你能读出“悲”吗?生6:假设这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即使各自为家了,那也不会把墙砌起来。

但是现在他们都把墙砌起来,这说明他们家不够团结。

师:很有道理。

那你能不能再结合“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这句话来说明一下?生6:庭中始为篱,就是说院子里最初只是树起篱笆。

已为墙,然后又把它砌成了墙。

师:说到关键了。

由“篱”到“墙”的变化,说明了什么?生6:篱笆很矮,不影响人和人之间的交流。

但是,把墙高高地砌起来,人和人之间、家和家之间根本没办法交流。

这说明了彼此戒备越来越深。

师:非常好,你的思考很深入。

我们补充一下归有光原来家族的情况。

在归有光家族居住的昆山,有这么一句话:“县官印不如归家信”,县官的官印,还不如归家家族的诚信威信。

可见归氏家族原来的兴旺繁盛。

(投影: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

《归氏世谱后》)意思是说,从祖先开始从来没有分过家。

可是到了我这一代呢?分家了。

树大分叉人大分家,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痛的是,即使大家同在一个屋檐下,彼此都不怎么交流。

所以这一层要表达的是,家族没落后归有光内心浓重的(投影:家道之悲)。

师:如果你是归有光,面对家族这样的变化,心里有什么感受?生7:一定要重振家族。

师:什么心情,能不能用词语概括?生7:伤感,无奈。

师:很好,请你带着这种感情,把“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这句读一下。

(生读)师:请你再把“凡再变矣”四个字翻译一下。

生7:凡,总共。

再,两次。

师:归有光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如这专题“如泣如诉”,他是一边流泪一边写的。

所以,要静下心来,把自己当成归有光,读出这种无奈、伤感。

师:要想改变家族现状,归有光必须苦读考取功名,那么归有光有没有苦读?归有光自己是怎么描述读书的?生8:扃牖而居。

师:扃牖而居,是什么意思?生8:关上窗户。

师:整天都关着窗子读书。

这一关,关了多少年?生8:3年。

师:你怎么知道?生8: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束发是男子15岁,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18岁。

师:整整3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天天在一个小房间里,没有动力,是坚持不下去的。

振兴家族的责任感、使命感,就是他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

师:和归有光一样,对家族忧心忡忡的还有——生:祖母。

师:请结合文中祖母的三句话,感受一下祖母对归有光的期待。

第一句是:“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你觉得祖母的话里包含哪些感情?生9:心疼。

看到孙儿这么用功苦读,心里疼惜。

师:除了心疼还有没有别的?(生默然)师:如果你是祖母,看到归有光如此用功……生9:欣慰。

师:请看第二句:“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包含什么感情?生10:希望归有光快点考取功名,重振家族。

师:只是希望吗?生10:还有对归有光一定能考取的确信。

师:是的,不只是希望,更是厚望;不只是心疼,更是欣慰。

再看第三句:“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持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你能读出祖母对归有光学有所成的信心吗?生11:能。

师:你从什么地方读出来的?生11:他日汝当用之。

师:哪个字?生11:当。

师:请你具体说明一下。

生11:当,是应当。

如果换成“可用之”,这种对孙儿信任的感觉就没有了。

师:非常好,已经学会了替换法,分析也很到位。

师:祖母的三句话,句句渗透着对归有光殷殷的期待。

归有光肩负家族的重任,15岁开始用功苦读,然而,整整3年却毫无所成。

家族那么没落,祖母那么期待,归有光是这么用功,却偏偏事与愿违,你感受到归有光的悲吗?所以,“瞻顾遗迹”,再看到祖母当初拿过来的象笏,再想起祖母当初开心的眼神,什么感受?(投影:长号而不自禁)(投影:归有光生平8岁母亲亡故15岁束发读书轩中20岁考中秀才23岁与魏氏结婚28岁妻魏氏亡故32岁续《项脊轩志》35岁考中举人43岁长子亡44岁续妻亡60岁考中进士65岁病死任上)师:归有光写这篇文章的时候18岁,两年之后,终于通过童试开始漫漫的乡试之途,这一等一直等到15年后的35岁,才通过乡试准备参加会试。

会试3年一次,每次都考,连考8次,次次不成功,一直考到60岁,终于考到进士。

(生嘘唏)师:回忆母亲的时候,归有光哭了。

(投影:余泣,妪亦泣)想起祖母时,归有光也哭了。

为什么回忆母亲只是“泣”,想到祖母却是“号”?(生默然)师:表示哭的词语有哪些?生13:哭、泣、啼,号。

师:这几个词是有区别的:哭,有泪有声;泣,有泪无声;号,有泪有言,哪一个程度更重、感情更深?生13:号。

师:想起母亲,为什么只是泣?生13:课前资料告诉我们,母亲死的时候,归有光才8岁,虽然母子连心,但能记起母亲的事情太少,归有光对母亲的感情不如祖母深。

师:感情深浅是一方面,还有没有别的原因?生14: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当归有光想到自己虽然用功苦读,却辜负了祖母对自己的期待,内心有愧疚。

再加上看到眼前的象笏,让归有光不由得想起祖母的期待。

我仿佛看到归有光一边伏在桌上,一边哭着写下这些文字……(生感动,哽咽)师:是啊,振兴家族,这份使命,沉甸甸,对于一个18岁的少年,担子太重太重。

师:在亲情这块,归有光一共写了3个人:母亲、祖母还有妻子。

人生三大苦:幼年丧亲、中年丧妻、晚年丧子。

归有光8岁死了母亲,28岁死了妻子,45岁死了大儿子。

归有光一生坎坷。

想起母亲“泣”,想起祖母“号”,但大家有没有发现,想起妻子的时候,却一个哭字的词语也没有,为什么呢?(生默然)师:后面两段是归有光32岁时补写的,为什么要补写呢?有两种可能,一是前面还不够详细我要补充,补写的内容跟前面一样吗?(生应)不一样。

师:二是,中间发生了很多事情,还有想要说的话。

那么发生了哪些事情?生15:妻子嫁过来,然后6年后死了。

师:还有吗?生16: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

师:“无聊”是什么意思?生16:无聊,古今异义,没有依靠。

师:你能感受到归有光的无依无靠吗?生16:能。

32岁的男人,上有老下有小。

但是母亲、祖母、妻子都不在了,而自己也卧病在床,而且是久卧病,身边一点依靠也没有。

师:当一个32岁的男人无依无靠,最后靠什么活下去?生16:信念。

师:是的,信念,继续考,一定要成功。

生17:靠的是回忆,回忆曾经的美好。

师:和谁的曾经美好?生17:妻子。

师:何以见得他们曾经美好?生17: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师:你能感觉到这里面的温馨吗?(生默然)生17:我觉得归有光的妻子问的学的都是与读书、修身养性有关的,所以与其说是个三从四德的贤妻良母,不如说是一个相濡以沫、志同道合的红颜知己。

所以归有光才会在自己久卧病无聊的时侯想起和妻子曾经的美好,才会重新修葺项脊轩。

师:是的,回忆越是美好,现实越是悲惨。

归有光对妻子有思念,更有……能不能再挖深一点?生18:愧疚。

师:请你展开说明。

生18:妻子嫁过来的时候,归有光家族已经没落,家庭贫困,夫妻之间聚少离多。

归有光也没有完成功名,不能给妻子更好的依靠,但妻子没有任何抱怨,归有光感到很愧疚。

这种愧疚,尤其是在归有光自己无依无靠的情况下越发沉重。

师:是的,这么一个温婉贤淑、志同道合的妻子,对久病无聊的归有光来说多么重要。

可是,妻子也不在了。

这段文字里,归有光不言悲而悲自在。

不同的是,由于阅历的丰富,思想的成熟,32岁的归有光不再像18岁的归有光,痛哭流涕,而是平稳深沉:后5年、其后6年、其后2年,略略而过,文字里你看不到他在哭,但他的悲、他的泣、他的号,都在心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