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工业产业基地项目实施方案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省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省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11.04•【字号】鄂政办发〔2016〕90号•【施行日期】2016.11.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原材料工业正文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省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鄂政办发〔2016〕90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石化产业是我省重要的工业支柱产业。
“十二五”以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强省”“两计划一工程”战略部署,着力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实现了规模翻番、结构优化、质效提升、位次前移。
同时,我省石化产业存在产能结构性过剩、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布局不合理、行业整体效益不佳、生态环保和安全生产压力大等问题,加快推进石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57号)精神,加快推进全省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经省政府同意,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全省石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领域,着力去产能、补短板、调布局、降消耗、减排放、保安全,加快推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先进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产业;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两化”融合,推动全省石化产业调整改造、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绿色可持续发展,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乙烯产品产业链不断延伸,有机原料、先进化工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产业快速发展。
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安全隐患大、环境污染严重、资源能源消耗高的石化产品生产线加快淘汰,有效化解过剩产能。
城镇人口密集区和环境敏感区内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入园或转产关闭,新建石化项目100%进入化工园区和石化产业园区,园区建设更加规范,产业布局更趋合理,建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研发中心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湖北省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

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湖北省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9.08.07•【字号】鄂发改长江〔2019〕289号•【施行日期】2019.08.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湖北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湖北省实施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武汉市、襄阳市、十堰市、孝感市、荆门市、随州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省委军民融合办,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经信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应急管理厅,省统计局、省扶贫办,省能源局、省林业局,国家开发银行省分行:为落实《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湖北省实施方案(2019-2021年)》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9年8月27日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湖北省实施方案(2019-2021年)为贯彻实施《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推进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汉江”1.加强重要生态区域建设和保护。
实施生态红线管理,建设秦巴山(湖北)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及大洪山、桐柏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
编制实施丹江口库区(湖北)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
实施主体:汉江流域各市人民政府。
因各项工作均需地方政府协同落实,实施主体以下不再重复。
)2.建设沿江绿化带。
加强汉江干支流河岸带和丹江口库区库滨带生态保护与修复。
推进沿汉江干流生态林带、国家储备林建设。
修复裸露山体。
保护利用汉江中下游滩涂地。
(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省林业局)3.加强中小流域治理。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促进矿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鄂土资发[2014]17号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促进矿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鄂土资发[2014]17号](https://img.taocdn.com/s3/m/68c92fda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5d.png)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促进矿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正文:----------------------------------------------------------------------------------------------------------------------------------------------------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促进矿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鄂土资发〔2014〕17号)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国土资源局:为了服务全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促进矿业转型升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促进矿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一)是资源保障的重要途径。
随着全省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快速推进,对资源的需求集中释放,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
我省矿产资源禀赋条件较差,资源利用方式较粗放,节约与综合利用潜力巨大。
加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可以开源节流,释放和盘活一批资源储量,达到“小矿变大矿、一矿变多矿、呆矿变活矿”的效果,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二)是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
矿业开发形成的“三废”,压占土地,污染环境,产生了许多安全隐患。
加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实现矿业“三废”资源化利用,可以减少排放增量,逐步消纳历史存量,有利于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是经济升级的内在要求。
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底盘。
国内外经济正向绿色经济深度转型调整,矿业也必须同步转型升级,由粗放向集约转变,走绿色发展道路,切实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落实省委“竞进提质、升级增效”的要求,实施省政府“两计划一工程”,也迫切要求矿业及后续加工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发展传统优势资源产业,培育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

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湖北省作为中国内地中心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制造业大省。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加速,湖北省正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更多的产业项目落户,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将从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进行研究,探讨湖北省如何通过产业承接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一、湖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许多企业开始寻求在中国内地进行产业转移。
而湖北省作为中国内地中心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禀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产业项目进驻。
目前,湖北省正在积极推动产业承接,特别是在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方面,湖北省通过提供土地资源、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企业落户。
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先后引进了一批知名企业,提升了当地产业发展水平。
湖北省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在产业转移中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二、路径一: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政策支持是产业承接的核心动力。
湖北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土地供应、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方面。
特别是在土地供给方面,湖北省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工业用地,还利用土地整治改造提升了产业配套条件,提高了产业承接的吸引力。
湖北省还通过建立产业发展基金、技术创新基金等企业融资支持机制,加大对承接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降低产业转移企业的投资成本,提高了投资回报率,促进了产业承接的加速发展。
服务保障是产业承接的重要环节。
湖北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健全了工商登记、企业设立、资金拨付等实施细则,为产业承接企业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创业服务。
特别是对于外来企业,湖北省加大了对外资企业的服务力度,提供了更多的涉外服务窗口,为外来企业提供了更便捷的投资环境。
三、路径二:培育产业集群和创新能力产业承接要实现真正的转移与落地,就需要依托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完善。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大数据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大数据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布日期】2021.12.31•【字号】鄂经信规划〔2021〕204号•【施行日期】2021.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大数据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市、州、县经信局,省直相关部门:现将《湖北省大数据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2021年12月31日湖北省大数据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正在成为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
立足湖北通信枢纽、信息产业基础和人才资源优势,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对促进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优化民生公共服务等具有重大意义。
为贯彻落实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促进大数据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依据《“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和《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一)发展现状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
全省在用数据中心超过80个,机架数量超过10.8万架,武钢大数据中心、国家网安基地中金大数据中心、襄阳云计算基地和宜昌三峡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初步形成了“一主两翼”的数据中心集群。
截至2020年,全省5G宏基站累计超3.6万个,百兆及以上宽带接入用户累计达到1624万户,互联网出省带宽达36.6Tbps;武汉顶级节点已接入二级节点17个,标识注册量超过48亿。
二是大数据应用领域不断拓宽。
省内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大数据应用探索,在装备、汽车、电子、化工等行业建成15个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长飞、武重等龙头企业获得全国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
湖北省政务大数据能力平台入库数据达172亿条,对接完成179个重点信息系统,省政务办“破信息共享藩篱筑政务一窗底座”实践案例荣获政务服务创新奖。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12.31•【字号】鄂政办发〔2021〕69号•【施行日期】2021.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湖北省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21年12月31日湖北省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为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培育形成我省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叠加、互促共进、倍增发展的创新态势,奋力打造5G+工业互联网发展新高地,助力制造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绿色化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目标坚持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深度赋能,通过实施“3357”计划(启动3大行动、构建3张信息网络、提升5项产业能力、重点打造7类应用场景),力争到2023年,全省网络基础设施、产业能力体系、应用场景示范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成全国前列、中部领先的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新高地。
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
全省5G宏基站数量达到10万个,实现县以上中心城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连续覆盖。
加快行业龙头企业内网升级改造进度,建设一批5G全连接工厂。
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新建15个二级节点,武汉顶级节点标识注册量达到100亿个。
产业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
面向工业场景高实时、高可靠、高精度的需求,着力突破一批5G关键技术,加快5G+工业互联网融合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培育一批5G产业链优秀企业,建设50家企业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力争建设1-2家国家级双跨平台。
湖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生态路径思考

关键 词 : 湖北 ; 老工业基 地 ; 生态工业 园区; 循环 经济
中图分类号 : 17 2 3 文献标 识码 : F 2 (6 ) A
文章编号 :o3 8 7 ( O9 O 一 06 O 10 — 4 7 2 0 )5 O 6 一 4
一
、
湖北 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路径选择
下, 遵循循环经 济的理念 , 推进生态工业 园的建设 , 大力 努
力推动老工业基地又快又好的发展 。
湖北是我 国重要 的老工业 基地之一 ,兴建 了武钢 、 武
锅、 武重 、 船、 武 三峡 等一批重 点项 目。 形成 了以钢 铁冶金 、
下面将从 三个层 面来分析这一抉择的依据及其 重要意
义 。首先, 十六届 四中全会 提出“ 中共 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 会” 的执政理念 , 用经济 和社会理性来构建“ 和谐” 是举全 就 社会之力 , 尽最大可能摆脱 能源、 生态 、 发展 与生存危机 , 摆
湖 北社 会 科 学 2 0 0 9年第 5期
湖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生态路径思考
李 君, 韩德明
( 湖北工业大学 , 湖北 武汉 4 o7 ) 3 0 4
摘 要 : 北老工业基 地的改造振兴应该 选择 循环 经济发 展 的模 式 。在研 究发达 国家建立 生态园 区实现可 湖
持续发展经验并且充分了解国内生态园区建设情况之后 , 可以因地制 宜借鉴 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 逐步改建成
脱为争夺资源、 财富 、 地位而形成 的政治 、 社会及心理危机 ,
实现人类 与 自然和谐相处 ,那么发展工业生态与循 环经济 是实现这一理想的最理性的选择 。 其次 , 从中国宏观经济 的“ 瓶颈制约” 问题层面来观察 , 中国经济 发 展始 终是 在 “ 高投 入 ——强 约束一 经 济调 整——再高投入——更强约束——被迫再调整 ”这样 的循 环中进行 的 ,这样 的大起大落 困扰着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 展。“ 瓶颈” 产业部门主要包括农业 、 能源工业、 原材料工业 、 交通运输业 。而循环经济 的最大贡献即在于提高资源利用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关于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建造发展的实施意见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关于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建造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日期】2021.09.02•【字号】鄂建文〔2021〕34号•【施行日期】2021.09.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建筑节能与科技正文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关于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建造发展的实施意见鄂建文〔2021〕34号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住(城)建局、发改委、教育局、科技局、经信局、财政局、人社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市场监管局、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局,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业管理部、湖北辖内各中心支行、各直管市区支行,各银保监分局、直管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建标规〔2020〕8号)和《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建市〔2020〕60号)精神,加快推进全省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总体要求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引领,以装配式建筑为载体,以新型建筑工业化为抓手,以数字化、智能化为驱动,加大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在工程建设领域应用,培育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为建筑业转型升级聚势赋能。
二、目标任务建立有效的新型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建造发展政策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产业体系,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创新引领能力大幅增强,竞争优势日益明显,实现建设工程项目短周期、减能耗、少污染和建筑高品质、高效益的目标。
到2025年,培育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5个,打造省级以上新型建筑工业化示范基地20个,建设省级以上新型建筑工业化示范项目100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工业产业基地项目实施方案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摘要做强“一核”。
以中国(合肥)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中国声谷)为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核心区,对人工智能全产业链进行布局,重点开展人工智能芯片研发、算法开发、智能语音技术及产品开发应用、智能传感器和传感网研发、智能软硬件研制(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系统、智能终端、机器视觉系统等)、开放平台构建以及人工智能的行业应用,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新兴产业基地。
汽车、家电产业是安徽省传统优势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
安徽省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家电产业集聚区和自主品牌汽车生产制造基地,近年来四大家电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整车产能达到150万辆。
智能网联和无人驾驶汽车、智慧家电是汽车、家电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这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产业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作为全国首批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试点省份,安徽省在大田生产物联网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市场空间广阔。
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全社会对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服务管理水平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生产力进步。
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是培育安徽省经济增长新动能、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变革进步的重要途径,对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具有重要意义。
该机械装备项目计划总投资7360.6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4949.2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7.24%;流动资金2411.4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2.76%。
达产年营业收入16303.00万元,总成本费用12461.75万元,税金及附加145.75万元,利润总额3841.25万元,利税总额4516.83万元,税后净利润2880.94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1635.89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52.19%,投资利税率61.36%,投资回报率39.14%,全部投资回收期4.05年,提供就业职位333个。
本报告所涉及到的项目承办单位近几年来经营业绩指标,是以国家法定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财务审计报告》为准,其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均由公司聘请的审计机构负责;公司财务部门相应人员负责提供近几年来既成的财务信息,确保财务数据必须同时具备真实性和合法性,如有弄虚作假等行为导致的后果,由公司财务部门相关人员承担直接法律责任;报告编制人员只是根据报告内容所需,对相关数据承做物理性参照引用,因此,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湖北工业产业基地项目目录第一章机械装备项目绪论第二章机械装备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第三章建设规模分析第四章机械装备项目选址科学性分析第五章总图布置第六章工程设计总体方案第七章项目风险评价第八章职业安全与劳动卫生第九章项目计划安排第十章投资估算与经济效益分析第一章机械装备项目绪论一、项目名称及承办企业(一)项目名称湖北工业产业基地项目(二)项目承办单位xxx科技发展公司二、项目提出的理由从企业角度而言,虽然人工智能的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迅速攀升,但存在大小企业一拥而上、炒作概念的现象。
云计算、大数据企业纷纷改换门庭,导致人工智能产业鱼目混珠,企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企业急于将人工智能商业价值变现,对技术难度的预估过于乐观,对自身技术产品普遍夸大宣传,瞄准的发力方向存在扎堆现象。
同时,企业面临政府、资本、同业及舆论的多重压力,在主营方向、技术研发方面缺乏定力,技术、产品普遍趋同情况显著。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生产力进步。
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是培育安徽省经济增长新动能、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变革进步的重要途径,对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具有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生产力进步。
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是培育安徽省经济增长新动能、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也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变革进步的重要途径,对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具有重要意义。
三、机械装备项目选址及用地规模控制指标(一)机械装备项目建设选址项目选址位于某某产业园,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建设条件良好。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
介于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之间,东西长约740千米,南北宽约470千米。
<p>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地带,湖北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
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
山地、丘陵和岗地、平原湖区各占湖北省总面积的56%,24%和20%。
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架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
湖北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省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边缘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略呈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的趋势。
<p>湖北省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
全省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
<p>湖北省年平均气温15℃—17℃,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春季气温多变,秋季气温下降迅速。
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2℃—4℃;7月最热,除高山地区外,平均气温27℃—29℃,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
全省无霜期在230—300天之间。
<p>湖北省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间。
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鄂西南最多达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为800—1000毫米。
降水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间。
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强度最大,是梅雨期。
<p>湖北省境内除长江、汉江干流外,省内各级河流河长5千米以上的有4228条,河流总长5.92万千米,其中河长在100千米以上的河流41条。
长江自西向东,流贯省内26个县市,西起巴东县鳊鱼溪河口入境,东至黄梅县滨江村出境,流程1041千米。
境内的长江支流有汉水、沮水、漳水、清江、东荆河、陆水、滠水、倒水、举水、巴水、浠水、富水等。
其中汉水为长江中游最大支流,在湖北省境内由西北趋东南,流经13个县市,由陕西白河县将军河进入湖北省郧西县,至武汉汇入长江,流程858千米。
<p>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称。
境内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上。
现有湖泊755个,湖泊水面面积合计2706.851平方千米。
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洪湖、长湖、梁子湖、斧头湖。
<p>按中国植被分类原则和系统,湖北省自然植被分为4个植被型组: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水生植被;12个植被型: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暖性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常绿针叶灌丛、常绿革叶灌丛、常绿落叶阔叶灌丛和水生植被等,30个群系组,124个群系。
<p>湖北省地表水资源量991.15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533.2毫米,比2014年偏多11.9%。
其中长江流域地表水资源量986.29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534.4毫米,偏多11.9%;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4.87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359.2毫米,偏多7.8%。
<p>湖北省已发现的木本植物有105科、370属、1300种,其中乔木425种、灌木760种、木质藤本115种。
这在全球同一纬度所占比重是最大的。
全省不仅树种较多,而且起源古老,迄今仍保存有不少珍贵、稀有孑遗植物。
除有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树种水杉、珙桐、秃杉外,还有二级保护树种香果树、水青树、连香树、银杏、杜仲、金钱松、鹅掌楸等20种和三级保护树种秦岭冷杉、垂枝云杉、穗花杉、金钱槭、领春木、红豆树、厚朴等21种。
藤本植物种类多且分布广,价值较高的有爬藤榕、苦皮藤、中华猕猴桃、葛藤、瓜蒌等10多种。
全省的草本植物有2500种以上,其中已被人们采制供作药材的有500种以上。
<p>湖北省在动物地理区划系统中属东洋界、华中区,有陆生脊椎动物687种,其中两栖类48种、鸟类456种、爬行类62种,兽类121种。
全省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112种。
其中,属一类保护的有金丝猴、白鹳等23种;属二类保护的有江豚、猕猴、金猫、小天鹅、大鲵等89种。
全省共有鱼类206种,其中以鲤科鱼类为主,占58%以上,其次为鳅科,占8%左右。
全省鱼苗资源丰富,长江干流主要产卵场36处,其中半数以上在湖北境内。
<p>湖北省矿产资源丰富,全省已发现矿产136种(不含亚矿种,下同),约占全国已发现矿种数的81%;其中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87种,约占全国已查明资源储量矿产的56%;已发现但尚未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有49种。
<p>(二)机械装备项目用地性质及规模项目总用地面积20543.60平方米(折合约30.80亩),土地综合利用率100.00%;项目建设遵循“合理和集约用地”的原则,按照机械装备行业生产规范和要求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符合规划建设要求。
(三)用地控制指标及土建工程项目净用地面积20543.60平方米,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15352.2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528.42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主体工程19754.24平方米,项目规划绿化面积1632.73平方米。
四、能源供应1、项目年用电量435470.83千瓦时,折合53.52吨标准煤,满足湖北工业产业基地项目项目生产、办公和公用设施等用电需要2、项目年总用水量14311.10立方米,折合1.22吨标准煤,主要是生产补给水和办公及生活用水。
项目用水由某某产业园市政管网供给。
3、湖北工业产业基地项目项目年用电量435470.83千瓦时,年总用水量14311.10立方米,项目年综合总耗能量(当量值)54.74吨标准煤/年。
达产年综合节能量20.25吨标准煤/年,项目总节能率26.54%,能源利用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