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

合集下载

航海故事郑和下西洋

航海故事郑和下西洋

航海故事郑和下西洋简介: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

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另一说为〃燕京郑村坝,今日北京东坝村)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

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

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

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七下西洋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朱棣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造长44丈广18丈大船62艘,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后向爪哇方向南航,1406年6月30 日在爪哇三宝垄登陆,进行贸易。

时西爪哇与东爪哇内战,西爪哇灭东爪哇,西爪哇兵杀郑和士兵170人,西王畏惧,献黄金6万两,补偿郑和死难士兵。

随后到三佛齐旧港,时旧港广东侨领施进卿来报,海盗陈祖义凶横,郑和兴兵剿灭贼党五千多人,烧贼船十艘,获贼船五艘,生擒海盗陈祖义等三贼首。

郑和船队后到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等国家。

在古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立石碑〃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

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押陈祖义等献上,陈祖义等被问斩。

施进卿被封为旧港宣慰使。

历史趣闻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七次下西洋

历史趣闻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七次下西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
导语: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每次都有苏洲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郑和在公元1414年(永乐十二年)由非洲带来的长颈鹿。

沈度《瑞应麒麟颂》的附图,由明宫廷画师所绘。

下‘西洋’的定义: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到达文莱、泰国、生活常识分享。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航海家郑和15世纪初,大明王朝建造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巨型海船——郑和宝船,揭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开启了中国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将中华民族的文明远播到亚非三十多个国家。

而完成这一伟大创举的人,正是明朝的郑和。

郑和,原名马三保,从小因战争被掳入明营成为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服役。

刻苦学一习一、聪明机智的三保深受燕王的信赖,并立下了赫赫战功。

朱棣继位称帝后,赐“郑”姓于三保。

从此,马三保改名为“郑和”,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

郑和是回族人,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曾经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一地麦加。

他们经常给郑和讲述跋山涉水的惊险历程和沿途的异域风情。

小小的郑和被父辈的冒险一精一神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一有空就学一习一航海知识和技能,盼望着有朝一日也能远航西洋,朝圣麦加。

终于,郑和等来了这一天。

为了宣扬国威和扩展朝贡贸易,明成祖朱棣派遣他最为信赖和赏识的郑和出使西洋。

如愿以偿的郑和非常高兴,为下西洋做了充足的准备。

同时,他也暗自下定决心,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圆满完成出使西洋的任务。

1405年6月,郑和的船队从一江一苏太仓刘家港扬帆起航,第一次下西洋。

船队包括官兵、水手、翻译共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海船六十多艘,浩浩荡荡,前往西洋。

郑和的宝船刚驶出大明海域时,一切还算顺利。

虽然有时遇上暴风雨,巨一浪一如山一般横劈下来,扑上甲板,但宝船却丝毫不受这万丈狂澜的影响,依然如履平地。

当他们一行来到爪哇岛时,正好碰上岛内东、西二王在打仗,东王战败。

西王的军队误以为郑和的船队是来援助东王的,便对刚下船的他们发动突然袭击,明军死伤近两百人。

面对这一突然变故,明军群情激愤,众人纷纷请命,要为死难的将士报仇雪恨。

郑和听闻这一消息,也是震惊异常。

但是,郑和很快冷静下来。

他知道,明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毕竟身处异乡,行一事不能鲁莽。

而且这件事一旦处理不好,会引起两国之间的战争。

眼下远洋刚刚开始,如果两国开战,势必会影响大明的国威,破坏整个远洋计划。

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发生在中国明朝的永乐年间。

这个故事讲述了郑和率领船队,从中国的南京出发,经过长途跋涉,最终到达印度洋沿岸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这个传说故事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具有文化价值。

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的历史背景是明朝的永乐年间。

当时,明朝的皇帝朱棣为了展示中国的强大和繁荣,决定派遣一支船队前往印度洋沿岸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外交访问。

郑和是明朝的一位著名航海家和外交家,他被任命为船队的指挥官。

郑和率领的船队浩浩荡荡,包括了数百艘船和数千名官兵。

他们从南京出发,经过了中国的东海和南海,进入到了印度洋。

在印度洋沿岸,他们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现今的越南、泰国、印度、斯里兰卡等。

在访问过程中,郑和和他的官兵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他们不仅要面对海洋的恶劣天气和海浪,还要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和文化差异。

但是,郑和凭借着他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在访问过程中,郑和也与当地的国王和居民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他们互赠礼物,进行贸易往来,还进行了文化和科技的交流。

这些交流不仅增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的文化价值在于它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航海文化的精髓。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包容性。

也可以看到中国航海文化的辉煌和历史贡献。

这个故事还传递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尊重友谊、勇于探索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总之,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传说故事。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刻和文化成就,也传递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尊重友谊、勇于探索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这个故事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终结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这段历程以其规模、影响和成就而著称。

然而,它的终结也标志着这段传奇的暂时落幕。

本文将探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过程以及终结,并分析其对中国海洋事业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郑和下西洋小故事

郑和下西洋小故事

郑和下西洋小故事
郑和,在中国南宋朝廷中,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和探险家,他曾率领一支海军前往西洋,开拓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交融,令当时的中国朝廷和世人骇然。

郑和在南宋朝廷所到之处,常常被赋予受人敬仰和尊重的神圣地位,世间的海盗们,也都严格的遵守他的规则。

当郑和率领大船号,来到西洋后,他便开始了一段精彩的探索之旅。

他先后来到了葡萄牙、西班牙和非洲大陆,再继续驶向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

他被洋人所钦佩,他对洋人开拓西洋带来的新观念,作出了认真的考察与研究,并将他们引入中国,令中国走向文明与进步。

郑和带来的新观念,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反对和争议,但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郑和的探索与发现,改变了南宋朝廷的思维模式,也改造了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生活。

此外,郑和发现的贸易航线,也使中国诸多商品可以被他带到西洋,这不仅为推动中国贸易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西洋国家带去了许多中国文化。

他不仅为洋人开拓了许多新的市场,也使用自己的智慧,将西洋的金融投资业务和银行操作,引入中国,使中国的贸易和金融业务,得以繁荣发展。

郑和的航海家的壮举,使得中国的文明得以改变,他的行为为中国发展和实现更好的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为当时的西洋开拓了新的市场,令中西文明融合发展,有着宝贵的意义。

郑和沿着西洋延伸的探索之旅,把中国文明向着远方展开,也把
现代文明向中国人民引入,这份贡献令他名垂千古,令我们有理由引以为傲。

郑和下西洋简短的历史故事

郑和下西洋简短的历史故事

郑和下西洋简短的历史故事郑和,明朝时期的一位伟大航海家,相信很多人都对他有所了解。

他以船队下西洋闻名于世,开创了中国远洋航海的新篇章。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郑和下西洋的简短历史故事。

郑和是明朝宦官,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海员,这也为他的航海生涯奠定了基础。

郑和年轻时,曾经随父亲在南海一带航行,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

后来,他被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选为宦官,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郑和下西洋的第一次航行是在1405年,当时他率领着一支庞大的船队,由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经过马六甲海峡,抵达印度洋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这次航行展示了中国海军的实力,也增强了明朝的国际影响力。

在随后的几次航行中,郑和带领船队访问了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地。

他们在这些地方交流、贸易,并且也向当地国家和地区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

郑和的船队不仅仅是商业使命,更重要的是交流和友好使命。

郑和下西洋的航行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活动之一。

他的船队规模庞大,船只装备精良,并且他们还携带了大量的货物和礼品。

这不仅展示了中国的财富和实力,也传递了明朝对外交往的愿望。

郑和航行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巩固和拓展明朝的国际关系。

他在航行过程中,与当地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并且签订了一系列的友好条约。

这为明朝的外交政策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贸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然而,郑和的航行也面临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他的最后一次航行中,船队遭遇了暴风雨,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另外,一些人也对他的航行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是一种浪费资源和人力的行为。

因此,郑和的航海活动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质疑。

郑和的航行活动在当时对中国影响深远。

他的航队给中国带来了新的财富和技术,也丰富了中国人的视野和知识。

郑和本人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受人尊敬和仰慕的人物。

他的航行活动不仅仅是一段简短的历史故事,更是中国历史中的一段重要篇章。

通过郑和的航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古代就具备了强大的海洋实力和远洋航海能力。

郑和下西洋故事

郑和下西洋故事

郑和下西洋故事郑和,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险家,他率领中国船队七次下西洋,开辟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也成为了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段传奇。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至今仍然被后人津津乐道,成为了中国航海史上的一座丰碑。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始于明朝永乐年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

郑和作为明朝的宦官,受到了朱棣皇帝的信任,被任命为大明宣德船队的提督,负责率领船队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进行贸易往来,更重要的是展示中国的实力和文明,向世界宣告中国的强大和友好。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宏大,船队中不仅有巨大的宝船,还有护卫船、货船等。

船队中的船员们来自不同的民族和地区,他们团结一致,共同面对险阻,向着西方的大海远航。

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主要是沿着南海、印度洋一路向西,途经马六甲海峡、斯里兰卡、印度、阿拉伯半岛,最远到达非洲东岸的肯尼亚。

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进行了贸易活动,还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和科技。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带去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也带去了中国的农业技术、医学知识等。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与当地的居民进行了友好交流,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也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奠定了基础。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也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航海史。

在他的七次下西洋中,几乎没有发生过战斗和冲突,船队一路顺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郑和下西洋的航程,也成为了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大奇迹,展现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高超和中国人民的勇敢和智慧。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见证。

郑和下西洋的航程,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打开了新的大门,也为中国古代的航海技术和航海精神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至今仍然被后人传颂,成为了中国航海史上的一座丰碑。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勇往直前、开拓进取的精神。

郑和下西洋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勇敢探索未知,勇于挑战困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明朝期间,在永乐帝朱棣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航海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期间发生的最具标志性事件当属郑和七下西洋。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公元1405年至公元1433年,在这近三十年的时间里,郑和曾经七次下西洋,为了能够成功的完成每次航程,明朝政府可谓花费了大量的财力,建造了数万辆船只,同时也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培养了一大批航海能手以及翻译专家。

郑和每次下西洋的出发地基本是一致的,大多是从江苏的刘家港拔锚起航。

每一次行程中,郑和都依照惯例展开外交,每到一处,郑和首先会对当地的国主宣读来自明朝皇帝朱棣的诏书,紧接着便是对国王以及皇室贵族们的例行赏赐,赏赐物非常丰盛,有金银、玉帛以及纱罗等珍贵物,大多数国王也都会投桃报李,将本国的土特产作为回礼交给郑和带回明朝。

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中,所到达的国家不下三十多个,包括爪哇、天方、阿丹、真腊、苏禄等地,其中郑和下西洋最远的行程是到达了非洲东岸的红海地区。

公元1433年,郑和在最后一次行程的过程中病逝于航船之上,中国的航海探索也就此结束。

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一是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早期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当时明成祖朱棣刚刚取得靖难之役的成功登上皇帝宝座,他急于展示天朝上国的繁荣富强,同时也为了加强明朝与海内外各国之间的联系,于是派自己最信任的亲信郑和七次下西洋,宣扬国威,促进贸易。

二是当时中国江南地区拥有当时非常先进的造船技术,郑和乘坐的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船只,拥有很强的抗强风能力,同时郑和的船队上各类船只齐全,有兵船、补给船、指挥船等,可以说是一支非常完备的船队。

随船的除了官员外,其余都是从东南沿海招募的渔民水手,他们都拥有丰富的航海经验,人才储备非常充足。

另外中国在宋代发明的火药,此时已经全部配备在郑和的船队里,使得船队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迷失方向。

三是郑和本人超强的组织能力,作为一支船队的统帅,郑和面临的问题很多,但是在七次下西洋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生内讧这样的事情,郑和总是能团结手下的船员,带领大家在茫茫大海中,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这也是郑和下西洋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故事】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
【民间故事】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
郑和下西洋的传说故事
从福建向东航行琉球国,在当时是非常困难的事,因为台湾海峡的季风有其固定的风向,冬春刮东北风,夏秋刮西南风,所以,在台湾海峡一带,最有利的是南北向航行。

若要作东西航行,一年四季多数时间内,船只的航向都与风向呈90度角,航行如此危险。

唐宋时期大陆已经与琉球国开始了交往,但这主要是商业往来。

明初,应琉球国王的要求,明王朝派出使者,航行数千海里去封赠琉球国王。

到明成祖时,由于南海海盗陈祖义猖獗,胡商已经不敢再来中国贸易了,于是朝廷又决定向南打通去西洋的海上通道。

据《明成祖实录》记载:永乐元年(1403年)五月辛巳,命福建都司造海船百三十七艘。

永乐二年正月癸亥,将遣使西洋诸国,命福建造海船五艘。

朝廷为太监郑和下西洋开始作充分的准备工作。

明朝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七次远渡重洋。

他曾多次宣称在海上屡得天妃神显灵应,默伽佑相。

于是明成祖朱棣命令在湄洲、长乐、太仓、南京以及京都建天妃(元朝忽必烈已经册封林
默--妈祖为天妃)庙宇。

朱棣亲自写了《南京弘仁普济天妃宫碑》碑文,盛赞天妃功德。

其实,郑和也并非妄造天妃显灵的神话。

有关郑和在海上的冒险经历,明代就有罗懋登的着名神魔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多种版本面世,书中虽然情节离奇古怪,但却说明了明代那时的海上贸易的艰险。

一日,观世音菩萨亲自召如来龙女,并对她说:龙女呀!你还记得有一年我们路过湄洲湾时,有一个妖怪正在吃那些渔民,当时,我并没有去救他们,因为那是天机,事隔多年了,也该解秘了!
龙女一听,以为菩萨又要派她下凡,本想说,却被菩萨制止了。

龙女啊!那些渔民前世本是无恶不作的海盗,所以应该受到那种报应,是谁也改变不了的!
龙女静静地听着。

当然,那妖怪也应该得到惩罚!所以,你下凡去杀了那鳄
鱼精!
听到这里龙女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回事,虽然杀了那妖怪,却得罪了东海龙王的小女儿,她再看看胸前这柄小金剑--这不过是女娲娲娘娘假赵公明的手,送她的一份礼物,可这赵公明还是多年前在这普陀山见过一面,直到如今连他的影子都见不到,更使她奇怪的是,赵公明本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大罗神仙,就连那上界的第一公主都得在他面前服服帖帖的,唯唯若若的,为什么一到凡间就变成了一个懦夫,软弱得还不如一个女子?
但是,那妖怪又从地狱里逃了出来,第一个遭到危害的就是下西洋的郑和。

此时,龙女从菲菲之想中回过神来,抑或又明白了许多,抑或更加湖涂了,师傅找她,原来真的要她再次下凡去,她虽然心里很不乐意,但师命难违。

她为了争取主动,于是说:师傅,是不是又要我下凡去?
不!此次不是下凡,而是派你去保护郑和安全到达西洋!
龙女听后立即在心里高兴起来,就凭她现在的功法,要对付一个妖怪应该是绰绰有余,如果是下凡,一个凡人要对付妖怪,
可不容易啊!
龙女,你别高兴得太早了!
龙女听后一怔。

那鳄鱼精在地狱里经过这多年的煎熬,可不是当年东海龙王的附马,那么容易杀它了!
龙女看看她颈项上的小金剑--这柄赵公明送她的无影神剑。

你过来,取下你的小剑!
龙女依命,把小金剑捧在手中。

观世音菩萨提起杨柳枝,在那小金剑上滴了几滴甘露,然后,说:你重新佩好罢!
龙女不好直接问师傅。

这样你就可以制服它,把它重新捉回地狱!
龙女只身一人离开了普陀山,连她的侍女兰兰,以及四大
金刚都不知道她的去向。

为郑和造船的地点在闽江下游的长乐太平港,这里港阔水深,而闽江上游便是造船的木材产地,造船所用的杉、樟、松、梨等各种木材取之不尽,在这里造船极为方便。

里人何求写的《闽都别记》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永乐帝)即令太监郑和(又名三宝)同太监王景宏、侯显三人,往福州东南诸番国赏赐,宣谕采取宝贝,令拨各省库银,官军护送,由福州长乐登舟。

诏书既下,有司官先在长乐十洋地方造舟。

工匠数千,该处便有人搭寮开店贸易,人如云集,竟成大市。

至舟已赶造完竣,三宝太监等皆至长乐,并随从驾官座海船,其余赏赐之物并口粮、军兵、甲仗、诸色工匠,分配海船五百余号,俱在太平港,即吴航头登舟。

永乐十一年,夏秋之际,郑和登上了他下西洋的宝舰。

郑和率领的这支庞大舰队,他这支舰队中有二百多艘战舰,载有27000名官兵护航,因此,威振东南亚各番国。

因为他们要航行印度洋,将会遭遇到不可想象的风暴,所以,这些宝舰造得极大、极坚固。

郑和乘坐的这艘皇帝册封的宝舰:长带虚梢一十五丈,阔带橹部二丈九尺七寸,深一丈四尺,分为二十四舱。

各舱通用樟木贴梁,大抵舱狭梁多,尤见硬固。

那八丈高的杉木桅杆,海风鼓起白帆,更见其雄伟。

郑和的舰队已经进入了中国的南海,在这里正是海盗陈祖义最猖獗的海域。

元末中原大乱,早已无暇来顾及海上的海盗了,明初也只能消极的实行海禁,使海盗没有抢动的对象。

海盗的猖獗终于使唐宋以来的海上贸易--丝绸之路突然中断了。

郑和下西洋其目的就是要重新打通海上走廊。

所以,郑和是有备而来的,舰队中除了商船外,便是一支护航的装备有火枪的精良队伍,其目的就是要对海盗陈祖义大动干戈,为诸番国解除海盗的威胁。

海盗头子陈祖义雄霸南海,已经在南海上横行了数十年,胡商再也不敢到中国来贸易了,沿海诸番国也不得不向他进贡。

没有胡商贸易实际上也就断了海盗的财源。

如今大明舰队把金银珠宝送上了门,岂有不要之理。

海盗头子陈祖义动员了他所有的海盗船只,排在了南海的主航道上,拦劫郑和的舰队。

郑和正在舱中休息,听了他的手下的报告,前面有黑压压一片船只拦住了航道。

他听后,立即传令:护军做好战斗准备!
郑和站在甲板上,手握望远镜观察。

海盗船见郑和的舰队
直冲而来,不得不把主航道让出来,却向郑和的舰队的两翼包抄过去,目标直指郑和座舰。

郑和有两艘护卫舰,立即便与海盗船接上火。

海盗的火铳枪专门向郑和的座舰集中射击,而郑和的护卫舰同样用火铳枪进行了猛烈的还击。

当时的火铳只能放一次,然后必须再往里填火药。

这时,其他护军也围将过来,其实商船上也有重兵保护,这样便与海盗陈祖义展开了一场大海战。

明军本是从福建水师里挑选出来的,个个都是骁勇善战之精兵,而海盗也是亡命之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