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生物氧化》PPT课件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生物氧化ppt课件

生物化学生物氧化ppt课件
第五章 生物氧化
一.生物氧化
第一节 生物氧化概述
(一)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糖、脂、蛋白质等有机
物质在活细胞内氧化分解,产生CO O并放出能量的
作用称生物氧化。
22
特点:一系列酶引起的,在活细胞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部位:真核线粒体、原核细胞膜
(二)生物氧化的方式 1.CO2的生成 脱羧作用:α脱羧和β脱羧两种类型 脱羧过程:氧化脱羧 直接脱羧 (1) α直接脱羧 丙酮酸脱羧反应 (2) β直接脱羧 草酰乙酸脱羧反应 (3) α氧化脱羧 丙酮酸氧化脱羧反应 (4) β氧化脱羧 苹果酸氧化脱羧反应
第三节 其他生物氧化体系
非线粒体氧化体系,与ATP的生成无关
一、需氧脱氢酶
氧、亚甲蓝(或其他适当物质)作为受氢体,以FMN 或FAD为辅酶。儿茶酚氧化酶,含铜的末端氧化酶。 马铃薯块茎、苹果果实、茶叶等。制红茶、绿茶。
图5-36 多酚氧化酶系统
图5-1几种物质脱羧反应
? 2.水的生成 ? H 脱氢酶 传递体和氧化酶
O2 生成H2O
图5-2 生物氧化体系
二.能量守恒与转化
(一)自由能的概念 自由能(free energy):在一个体系中,能够用来做有用功的
那部份能量,又称Gibbs自由能,用符号G来表示。 (二)氧化还原电位
通常用氧化还原电极电位(氧化还原电势)来相对表示各化合 物对电子亲和力的大小。
电极电位大小及各种因素的影响用奈斯特方程来表示,其方 程为:
E′=Eo′+
RT nF
In
C氧化态 C还原态
(三)氧化还原电位与自由能的关系 △Go'=-nF △Eo'
三. 高能磷酸化合物

生物化学生物氧化PPT课件

生物化学生物氧化PPT课件
目录
呼吸链中各种氧化还原对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
氧化还原对
NAD+/NADH+H+
FMN/ FMNH2 FAD/ FADH2 Cyt b Fe3+/Fe2+
Q
QH2
Q.
e
e
e
2Fe-2S
e
上 述 Q.
线粒体 基质侧
e
C1 C
线粒 体内 膜胞 液侧
Q
目录
特点
1.消耗2分子的QH2,产生1分子1分子Q, 净消耗分子的QH2 2.传递电子给C1至C的是2Fe-2S 3.b566,b562产生半醌型Q,2个半醌型Q, 结合为QH2
目录
4. 复合体Ⅳ: 细胞色素c氧化酶
FMN FMNH2复合体Ⅰ的功能来自还原型Fe-SQ
氧化型Fe-S
QH2
2H+
H+ 2H+ 2H+
目录
复合体Ⅰ
NADH+H+
NAD+
FMN Fe-S
CoQ
目录
2. 复合体Ⅱ: 琥珀酸-泛醌还原酶
组成: 黄素蛋白(FAD) 铁硫蛋白(Fe-S) Cytb560 (铁卟啉)
功能: 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给泛醌
1.反应条件:温和的环境中(体温, pH接近中性),
2.反应实质: 酶促反应 3.能量释放 :逐步进行 4.产物生成:H2O由脱下的氢与氧
结合产生, CO2是有机酸脱羧产生。
体外氧化
高温
单纯化学反应 能量是突然释放的 CO2、H2O是由 物质中的碳和氢直接 与氧结合产生。
目录
* 生物氧化的一般过程
功能:将电子从泛醌传递给细胞色素c

生物化学课件24 生物氧化

生物化学课件24 生物氧化
在电子传递过程 中,分子中的铜 离子可以发生 Cu+ Cu2+ 的 互变,将cyt.c 所携带的电子传 递给O2。
细胞色素氧化酶
➢ 电子从细胞色素C传递给氧分子
Cy(+ tc2)Cy(+ ta3)Cy3(t+a2)C(u+2)H2O Cy(+ tc3)Cy(+ta2)Cy3(t+a3)C(u+1)O2
生物氧化的特点
➢ 相同点
体内氧化
体外氧化
(1)物质氧化方式:加氧、脱氢、失电子
(2)物质氧化时消耗的氧量、得到的产物和能 量相同。
生物氧化的特点
➢ 不同点
体内氧化
(1)反应条件: (2)反应过程:
(3)产物生成: (4)能量形式:
温和 分步反应 能量逐步释放 间接生成 热能、ATP
体外氧化
剧烈 一步反应 能量突然释放
细胞色素c
➢ 细胞色素c的结构:
细胞色素氧化酶
➢ 又称细胞色素c氧化 酶,复合物IV
➢ 简写为cyt. c 氧化酶, 它是位于线粒体呼 吸链末端的蛋白复 合物,由12个多肽 亚基组成。活性部 分主要包括cyt. a和 a3。
细胞色素氧化酶
➢ cyt.a和a3组成一个复合体,除了含有铁卟啉外, 还含有铜原子。cyt.a a3可以直接以O2为电子受 体。
QH2-细 c还 胞原 色酶 素
➢ 复合体III的结构
细胞色素c
➢ 细胞色素:(简写为cyt. )是含铁的电子 传递体,辅基为铁卟啉的衍生物,铁原子 处于卟啉环的中心,构成血红素。各种细 胞色素的辅基结构略有不同。线粒体呼吸 链中主要含有细胞色素a, b, c 和c1等,组 成它们的辅基分别为血红素A、B和C。细 胞色素a, b, c可以通过它们的紫外-可见吸 收光谱来鉴别。

生物化学 第十章 生物氧化PPT课件

生物化学 第十章 生物氧化PPT课件

多糖
蛋白质
脂肪酸、甘油
葡萄糖、 其它单糖
氨基酸
乙酰CoA
磷酸化
电子传递 (氧化)
+Pi
e-
三羧酸 循环
生物体内能量产生的三 个阶段
大分子降解 成基本结构 单位
小分子化合物 分解成共同的 中间产物(如 丙酮酸、乙酰
CoA等)
共同中间物进 入三羧酸循环, 氧化脱下的氢由 电子传递链传递 生成H2O,释放 出大量能量,其 中一部分通过磷 酸化储存在ATP 中。
30
(四)电子传递链的组成成分 3、琥珀酸—Q还原酶(复合体Ⅱ)
嵌在线粒体内膜(包括琥珀酸脱氢酶) 电子传递:FADH2 Fe-S CoQ
31
Ubiquinone (Q) accepts electrons from both NADH and FADH2 in the respiratory chain
一、氧化—还原电势
e
提供电子 (还原剂)
负极
锌片溶解 Zn2+进入溶液
铜沉积 Cu2+得电子
得到电子 (氧化剂)
正极
9
ε0 =E0正极 — E0负极 电动势=正负极电极势之差
10
标准氢电极的电极势
为0,25℃、1大气压 氢压力、 H+活度为1M、pH=0
11
• 标准电动势ε0:反应中各种物质的活
ΔG°′=-nFΔE°′ ΔE°′= E0正极 — E0负极
16
NADH+H++1/2O2====NAD++H2O
正极反应:1/2O2+2H++2e H2O E+°′ 0.82
负极反应:NAD++H++2e NADH E-°′ -0.3

生物化学课件-生物氧化

生物化学课件-生物氧化

26
1、不需传递体体系∶ 是最简单的生物氧化体系。从底物脱下来的氢不需传递, 直接在酶作用下与分子氧结合。这种酶可分为∶
2021/4/8
27
(1) 氧化酶类催化的反应模式∶
(见P310)
氧化酶类∶ 它是含Cu++或Fe++的金属蛋白,不能从底物上脱氢,只
能夺取底物上的电子对(2e),用于激活分子氧(O2),从而促 进氧与底物的化合。氰化物、硫化氢对氧化酶有抑制作用。
三羧酸 循环
2021/4/8
大分子降解 成基本结构 单位
小分子化合物 分解成共同的 中间产物(如 丙酮酸、乙酰
CoA等)
共同中间物进 入三羧酸循环, 氧化脱下的氢由 电子传递链传递 生成H2O,释放 出大量能量,其 中一部分通过磷 酸化储存在ATP 中。
5
二、中间代谢
1、酶抑制剂的应用 2、利用遗传缺陷症研究代谢途径 3、气体测量法 4、同位素示踪法
R为气体常数,其值为8.314J·K-1 ·mol-1,F为法拉第常数, 其值为96.485kJ /(V. mol ), T为热力学温度,当T = 298K时
Eφ’ =EφΘ0’ +
2.03.0033RTlg ca[(电氧 子化 受体型 ] )
nF
cg([还 电子原 供体型 ] )
2021/4/8
16
ADP + Pi
生物氧化过程中 释放出的自由能
ATP + H2O
2021/4/8
49
一、ATP 的生成
类别:底物水平磷酸化 电子传递水平磷酸化
2021/4/8
50
二、电子传递过程中自由能的变化
呼吸链中电子传递时自由能的下降

生物化学:生物氧化 ppt课件

生物化学:生物氧化 ppt课件
➢ 复合体Ⅳ 抑制剂:CN-、N3-紧密结合氧化型 Cyt a3,阻断电子由Cyt a到CuB- Cyt a3间传递。 CO与还原型Cyt a3结合,阻断电子传递给O2。
化学渗透示意图及各种抑制剂对电子传递链的影响
各种呼吸链抑制剂的阻断位点
抗霉素A 二巯基丙醇
CO、CN-、 N3-及H2S
×
×
×
化学渗透假说
要点: 1、线粒体内膜上电子传递链中的递电子体和递
氢体间隔排列,形成三个回路,回路有质子泵 的作用,可将质子( H+ )泵出线粒体基质。
2、递氢体从基质接受底物的氢原子,将电子交
给下一个递电子体,而将H+留在基质外胞液中。
化学渗透假说
要点: 3、整个过程中,仅有2个电子传递,并排出6个
H+,H+不能自由出入内膜,导致了内膜两侧的 H+浓度梯度和跨膜电位差,储存了一定的电化 学势能。
4、当内膜外侧的H+通过ATP合酶,顺电化学梯度
回流时,由ATP合酶底部进入线粒体基质时,将 储存的势能释放出来,推动ATP合酶的F1亚基利 用势能将ADP合成 ATP。
三、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一)有3类氧化磷酸化抑制剂
ATP
3-磷酸甘油酸 胞液
ATP
丙酮酸
GDP+Pi
(3)琥珀酸单酰COA GTP + ADP
GTP
线
琥珀酸 + HSCOA 粒
GDP + ATP 体
(一)确定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的实验依据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复合体Ⅰ、Ⅲ、Ⅳ
➢ 根据P/O比值 ➢ 自由能变化: ⊿Gº'=-nF⊿Eº'
1、P/O 比值 指氧化磷酸化过程中,每消耗1/2摩尔O2所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程: • 铜中心传递4个Cyt C的4e给4个Cyt a • 4个Cyt a再传此4e到Cyt a3-CuB2+中心,使1个O2还原为2个
O2- ,结合4H+生成 2H2O,同时把基质中4H+泵入膜间隙。 • 1QH2只能传2e,故上述过程只生成1H2O,泵出2个H+
质子泵(proton pump)
实质:氧化呼吸链氧化释能和ADP磷酸化储能的偶联
➢ 底物水平磷酸化 代谢物脱氢或脱水引起分子内部 能量聚集,高能键直接转移给ADP(GDP)磷酸化生 成ATP(GTP)的过程。不经电子传递。
(一)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
线 粒 体 离 体 实 验 测 得 的 一 些 底 物 的P/O比 值
底物
呼 吸链 组成
(2) 传递电子的机理
2Fe-2S 4Fe-4S
经FMN、2Fe-2S、Q、4Fe-4S传递NADH+H+的两个 电子到Q,使之摄取基质2个H+转变为QH2。
2、复合体Ⅱ功能(琥珀酸-泛醌还原酶) ----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到泛醌
➢ 琥珀酸脱氢→FAD→几种Fe-S →CoQ → QH2 ➢ 经α-磷酸甘油穿梭生成的FADH2,也在此 递氢给Q生成QH
疏水F0: 跨越内膜,
• 12-15个亚基(ab2C9-12); • C9-12排成对称C环;
基质侧连接ε,外侧连接a; • b2连接a与δ;
F1的功能是催化ATP生成
F0的作用是构成质子的通道
基质 内膜 膜间隙
ATP合酶结构模式
ATP合酶a、c亚基结构
(2)化学渗透学说(chemiosmotic hypothesis) 跨内膜质子梯度使膜间隙成正电回流到基质时 释出能量,驱动ATP合成。
A
B
H+ H+
pH7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 ++
H+浓度梯度
电位梯度
----- --
H+
H+
H+
H+
H+
H+
pH8
ADP+Pi ATP
(3)结合变构机制: ATP合酶β亚基经“结合变构”机制合成ATP
第6章
生物氧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生物氧化的概念
营养物质在活细胞内彻底氧化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 碳,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 on) ,又称 细胞呼吸(cellular respiration)。

营养物质 糖原
脂肪 蛋白质
物 阶段Ⅰ
FADH2
(四)加氧酶
乳酸
丙酮酸 呼吸链
NAD+ NADH+H+
加单氧酶 RH+NADPH+H++O2 加双氧酶 (五)过氧化物酶系
ROH+NADP++H2O
第二节
生成ATP的生物氧化体系
(The Oxidation System of ATP Producing)
一、线粒体内膜的转运作用
(一)线粒体的结构(structure of mitochondria)
◆能量:逐步释放,利用率高,合成ATP及维持体温; ◆氧化速率:受生理功能需要和内外环境变化调控
二、生物氧化中CO2的生成
(一)α-脱羧
1. α-单纯脱羧
R
氨基酸脱羧酶
H2N- C-COOH
H
CO2
氨基酸
R H2N-C-H
H

2.α-氧化脱羧
CH3 C=O COOH
丙酮酸 酰辅酶A
丙酮酸脱氢酶系
+ HSCoA+NAD+
P/O比 值 生 成 ATP 数
β-羟丁酸
琥珀酸
抗坏血酸 细胞色素
NAD+→复合体Ⅰ→CoQ→复合体Ⅲ
→Cytc→复合体Ⅳ→O2 复合体Ⅱ→CoQ→复合体Ⅲ
→Cytc→复合体Ⅳ→O2 Cytc→复合体Ⅳ→O2
复合体Ⅳ→O2
2.4~2.8
1.7
0.88 0.61-0.68
2.5
1.5
1 1
磷氧比值(P/O)
苹果酸-天冬酸穿梭
Ⅰ:酸性氨基酸载体;Ⅱ:α-酮戊二酸载体; ①:天冬氨酸转氨酶;②:苹果酸脱氢酶
α-磷酸甘油穿梭主要存在于脑和骨骼肌中
NADH+H+
磷酸二 羟丙酮
-磷酸甘 油脱氢酶
NAD+
-磷酸 甘油
磷酸二 羟丙酮
-磷酸甘 油脱氢酶
-磷酸 甘油
琥珀酸 氧化 呼吸链
FADH2
FAD
外膜
膜间隙
内膜
2。
3、复合体Ⅲ功能(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 ----将电子从还原型泛醌传递给细胞色素c
➢ 复合体Ⅲ又叫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细胞色素b-c1 复合体,含有细胞色素b(b562, b566)、细胞色素c1和 一种可移动的铁硫蛋白(Rieske protein)。
➢ 泛醌从复合体Ⅰ、Ⅱ募集还原当量和电子并穿梭传递 到复合体Ⅲ。
•H+由膜间隙向基质 回流推动C环逆时针 转动,带动γ在头部 中央孔隙转动;
ATP合酶的C环逆时针方向转动
•β未接触γ时为L型, 可结合ADP和Pi;β接 触γ后变构为T 型,催 化ADP和Pi合成ATP; γ离开β变构为O型, 释出ATP后,恢复为L 型。
四、氧化磷酸化的调节及影响因素
(一)调节:
基质
e- e-
e-
e
-
内膜
H+
H+ H+
H+
膜间隙
外膜
胞浆
(二) 线粒体外NADH+H+转运进入线粒体
1. 苹果酸-天冬酸穿梭作用(malate-aspartate shuttle) •可生成2.5分子ATP •主要存在于肝和心肌
2. α-磷酸甘油穿梭 (α-glycerophosphate shuttle) •可生成1.5分子ATP •主要存在于脑和骨骼肌
↑ 解偶联蛋白合成 ↓ ATP合成
氧化磷酸化增快
(二)线粒体DNA突变的影响:
点突变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
1000
亚基
>40
辅酶/辅基
FMN、Fe-S
主要功能
传递NADH+H+中2个e到Q,并由 基质向膜间隙泵出4个H+
FAD、Fe-S
传递琥珀酸中2个电子、2个质子
140
4
到Q
血红素bH、bL、 通过Q循环传递QH2中2个e到细胞
250
11
c1 Fe-S
色素C,并把4H+ 由基质泵出 到膜间隙
血红素C
传递复合体Ⅲ中2个电子到复合体

基本单位 葡萄糖 脂肪酸 氨基酸


阶段Ⅱ

乙酰CoA

阶段Ⅲ

线粒体
ADP+Pi ATP

TAC
CO2
2H
呼吸链
H2O
第一节 生物氧化的特点及其酶类
一、生物氧化的方式和特点
◆酶促反应:体内、近中性、 37℃、有水环境;
◆ CO2:脱羧产生; 水:底物脱氢经呼吸链传递电子、泵出 质子,与氧结合生成。
铁硫蛋白中辅基铁硫中心(Fe-S)含有等量铁原子和硫 原子,其中一个铁原子可进行Fe2+ Fe3++e 反应传递电 子。属于单电子传递体。
Ⓢ 表示无机硫
铁硫簇主要以(Fe-S)、(2Fe-2S)或(4Fe-4S) 形式存在,铁硫簇与蛋白质结合称为铁硫蛋白.
Fe
泛醌(辅酶Q, CoQ, Q)由多个异戊二烯连接形成较长 的疏水侧链(人CoQ10),氧化还原反应时可生成中间产物半 醌型泛醌。内膜中可移动电子载体,在各复合体间募集并穿梭 传递还原当量和电子。在电子传递和质子移动的偶联中起着核 心作用。
➢ 电子传递过程:CoQH2→(Cyt bL→Cyt bH) →Fe-S →Cytc1→Cytc
细胞色素(cytochrome, Cyt)
细胞色素是一类以铁卟啉为辅基的催化电子传递的酶 类,根据它们吸收光谱不同而分类。
功能:通过Q循环传递电子、泵出质子
Q循环:复合体III把2分子QH2的2个e传给CytC ,另2个e 传给Q生成1分子Q和1分子QH2,并偶联泵出 4个H+到膜间 隙的过程。
13
1

血红素a、a3 把4个Cyt c传来的4个e转交给O2,
200
13
CuA2+、CuB2+
在摄取基质中4H+与O2生成 2H2O的同时,把基质中另外
4H+ 泵出到膜间隙
(二)呼吸链的种类
呼吸链中各种氧化还原对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
氧化还原对
E0‘(V)
NAD+ /NADN+H+ -0.32
FMN /FMNH2 FAD /FADH2 Cyt bL(bH) Fe3+/Fe2+
基质
二、氧化呼吸链(oxidative respiratory chain)
线粒体内膜中由一系列电子传递复合体按一定顺序排 列成的链锁性氧化还原体系称为氧化呼吸链,又称电子传 递链(electrotranfer chain).
(一)、呼吸链的组成及作用
➢ 泛醌不包含在上述四种复合体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