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 象 证 明
营卫的实质是四气五味中的明物质和暗物质

中图分类号 : 2 1 R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05 ( 0 0) 10 0 — 4 17 — 2 8 2 1 0 — 04 0
营卫的概念 自《 内经》 出, 一 大家多用之解决和 循行 、 产出及出处做出了片面 、 甚至错误 的理解 , 把 讨论问题 ,但很少有人在深究其本质时把它与四气 营气和血液混为一体 , 把十四经络当做血行途径。 另 五味 联系起 来 。反而 因经 文 的矛 盾 之处 ,对卫 气 的 外 ,近几年科学界最重大的突破无疑是发现宇宙的
[] 九章 , 库. 1f ] 常存 中西医结合的文化思考 : 中西医结合 的必然性论 证[]医学与哲学 ,981()20 21 J. 19 ,95 : — 5. 5
营卫的实质是 四气五味中的明物质和暗物质
秦 玉革
( 海 松 江 区 洞 泾社 区卫 生 服 务 中心 , 海 2 1 1 ) 上 上 0 6 9
端交于阴经之分 , 沿各 自相表里的阴经之脉 内表面( 含任脉等 ) 上行至胸腹 、 肓膜 . 再上舍 于 目。 同时从 足 少阴肾入体 内
循 环。营阳则沿经脉 内下层参 与了十四经络 中的循环 , 而营 阴只能参与血 液循 环 . 它的营卫气都部分参 与 了血液循 其 环 。此路线的完整提 出对 中医理论、 中西 医结合 、 科研 及临床针刺 用药都有重要 意义。
宵詹 摩隧学 稚
2O 1 O V o . N O. 1 11 1
中药学沿题 医 科 前 问
予以命 名就形成 了我们现在所谓的证的各种名称。 虽然众多的历代医家在判断功能状态这一思维过程 中并无 根本 差异 ,但是 受 历史文 化局 限 以及 中国语 言 文字 思维模 式 的影 响 , 出现这 么一 种现 象 . 会 即对 同一 种 功能状 态 的命名 很可 能是 不 同的证名 或者 虽 是同一个证名但其代表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几个功能 状态 。 种名不 副 实现象 的发 生几 乎是 必然 的 . 这 因此 关键问题并不在于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而在 于要对这种现象有清醒和明确的认识。 证是功能态 , 而不是证名本身。一个命题 ,假如提出问题的方法 不对 ,那 么将永 远无 法 找到正 确 的答案 。如 果把证 名本身去作为研究对象 ,而不是去研究证所代表的 功能 状态 ,那 么得不 出什 么有 价值 的结论 也 就不足 为奇了。当前我们研究工作 中面临的诸多困惑以及 出现 的种种 研究 偏差 或许 正是 由于对 证 的 内涵 的不 理解 所致 , 文 之所 以有 意要重 新解 读证 , 本 意义 恰在
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

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中医望诊:相气十法、五色主病心香一瓣 _新浪博客摘自《望诊遵经》清代汪宏著相气十法大纲大凡望诊.先分部位.后观气色.欲识五色之精微.当知十法之大纲.十法者.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是也.何谓浮沉.色显于皮肤间者.谓之浮.隐于皮肤内者.谓之沉.浮者.病在表.沉者.病在里.初浮今后沉者.病自表而之里.初沉今后浮者.病自里而之表.此以浮沉分表里也.何谓清浊.清者清明.其色舒也.浊者浊暗.其色惨也.清者病在阳.浊者病在阴.自清而浊.阳病入阴.自浊而清.阴病转阳.此以清浊分阴阳也.何谓微甚.色浅淡者谓之微.色深浓者谓之甚.微者正气虚.甚者邪气实.自微而甚.则先虚今后实.自甚而微.则先实今后虚.此以微甚分虚实也.何谓散抟.散者疏离.其色开也.抟者壅滞.其色闭也.散者病近将解.抟者病久渐聚.先抟今后散者.病虽久而将解.先散今后抟者.病虽近而渐聚.此以散抟分久近也.何谓泽夭.气色滋润谓之泽.气色枯槁谓之夭.泽者主生.夭者主死.将夭而渐泽者.精神复盛.先泽而渐夭者.血气益衰.此以泽夭分红败也.盖十法者.辨其色之气也.五色者.辨其气之色也.气者色之变.色者气之常.气因色而其理始明.色因气而其义乃着.气也色也.分言之.则精微之道显.合观之.则病症之变彰.此气色之大纲也.经曰.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弗去.乃知新故.其是之谓乎.色以滋润为本盖闻博以穷理.约以知要.色脉之变.虽有万殊.理义之旨.初无二致.特不求其本.斯散而无纪矣.何则.灵素论脉.以胃气为本.望色.以滋润为本.凡诊脉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凡望色滋润者生.沉夭者死.可是色之滋润.莫非犹脉之胃气乎.经言.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以其赤色虽变.而犹有滋润也.青如草滋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煤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以其赤色已变.而更无滋润也.夫滋润之有无.犹胃气之有无也.盖脉之胃气.脉之神也.色之滋润.色之神也.脉贵有神.色亦贵有神也.色脉虽殊.其源无二.实决死生之大体.察病症之先务.因举一言以蔽之曰.色以滋润为本.盖滋润者.血气之荣光明者.滋润之着.有血气即有滋润.有滋润即有光明也.夫光明滋润者.气也.青赤黄白黑者.色也.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以无气也.合言之.而气色之见不可以离.分论之.而气色之辨不可以混.何也.脉以胃气为本.色以滋润为本.法异而理同也.五色主病大纲窃思经言.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非特明其色.且明其病也.亦非特明其色.明其病.且明其病之应乎色.色之主乎病也.何以言之.肝色青.心色赤.脾色黄.肺色白.肾色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 KT KT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芥蒂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行善.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足皆痛.虚则少气不可以报息.耳聋.嗌干.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此五脏之病证.五色之所主也.肝合胆.心合小肠.脾合胃.肺合大肠.肾合三焦膀胱.胆病者.寒热.善惋惜.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今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胃病者.腹胀.胃脘小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可以久立.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此六腑之病证.五脏之所合也.析而言之.脏主里.腑主表.色之沉者病在里.色之浮者病在表.是脏腑表里之分也.脏为阴.腑为阳.色之浊者病在阴.色之清者病在阳.是脏腑阴阳之分也.脏有虚实.腑有虚实.色之浅淡者为虚.色之深浓者为实.是脏腑虚实之分也.如是而知脏腑之为病.气色之所主.亦可见其色知其病矣.可是有时相应.有时不相应.何也.盖脏腑有盛衰.气色有生克.过分则薄所胜而乘所不胜.其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灵枢曰.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是则一隅三反.亦可推断而知.此皆主病之大纲也.(善肌肉痿.千金肌作饥.甲乙作苦饥肌肉痿.)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摘自《黄帝内经·灵枢》雷公问于黄帝曰:五色独决于明堂乎?小子未知其所谓也。
阴阳两虚 辩证诊断

相火论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
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
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
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
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
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
见于天者,出于龙雷,则木之气;出于海,则水之气也。
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
胆者,肝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心胞络者,肾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下者也。
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天之火虽出于木,而皆本乎地。
故雷非伏,龙非蛰,海非附于地,则不能鸣,不能飞,不能波也。
鸣也,飞也,波也,动而为火者也。
肝肾之阴,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
或曰∶相火,天人之所同,何东垣以为元气之贼?又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然则,如之何而可以使之无胜负也?曰∶周子曰,神发知矣,五性感物而万事出,有知之后,五者之性为物所感,不能不动。
谓之动者,即《内经》五火也。
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
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
君火之气,经以暑与湿言之;相火之气,经以火言之,盖表其暴悍酷烈,有甚于君火者也,故曰相火元气之贼。
周子又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
朱子曰∶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
此善处乎火者。
人心听命乎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静。
彼五火之动皆中节,相火惟有裨补造化,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耳,何贼之有?或曰∶《内经》相火,注曰少阴、少阳矣,未尝言及厥阴、太阳,而吾子言之何耶?曰∶足太阳、少阴,东垣尝言之矣,治以炒柏,取其味辛能泻水中之火是也。
戴人亦言∶胆与三焦寻火治,肝和胞络都无异。
此历指龙雷之火也。
予亦备述天人之火皆生于动,如上文所云者,实推展二公之意。
或曰∶《内经》言火不一,往往于六气中见之,言脏腑者未之见也。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61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61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简句: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姜附汤干姜附子汤生附一枚一两姜昼间烦躁夜安常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1)、伤寒论古今研究:【释义】攻下之后,病未除,而复发其汗以致“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来看,汗下均属误治。
下则伤阴损阳,汗则亡阳损阴,汗下失序,重伤其阳,阴损次之,而成为阴寒内盛阳气虚衰之状。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正是阳虚阴盛之象。
祖国医学认为天人相应,昼属阳,夜属明,白天阳旺,为阳气用事之时,即所谓阳得阳助,起而与阴相争,故病者“昼日烦躁不得眠’;夜属阴,阴气当令,阴盛之时得阴助,则已虚之阳无力与邪相争,故“夜而安静”。
实乃“但欲寐”之状态。
后段文字是为辨证而设,因为烦躁一症原因甚多,可见于各经病证,何以知是阳虚阴盛?先从三阳辨之,若少阳胆火犯胃,枢机不利,必见心烦喜呕;若阳明里实热证必见烦渴;若太阳证必见发热恶寒,身疼痛等,而本文提出“不呕,不渴,无表证”,可见非三阳之证;再从三阴辨之,本条既不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脉缓而弱的太阴证,又不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的厥阴证,而证见“脉沉微,身无大热”,沉主里,微主阳虚,合之则属阳虚阴盛之少阴脉。
“身无大热”是辨证要点之一,所谓无大热不等于无热,亦可能有轻微之发热,成阳浮越之征。
综上所述,本属阳虚阴盛,虽未见肢厥等证,但发热迅速,来势迅急,故当急救回阳,施干姜附子汤。
本方即四逆汤去甘草减干姜半两而成,取姜附辛热回阳之力,由于病势急,故去甘草之缓,并且顿服之发挥单刀直入,以求速效之目的,急回其阳。
351【选注】成无己:下之虚其里,汗之虚其表,既下又汗,则表里俱虚。
阳主于昼,阳欲复,虚不胜邪,正邪交争,故昼日烦躁不得眠;夜阴为主,阳虚不能与之争,是夜则安静。
突发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的经验与体会

下 ,与 有 关部 门和 单 位 一起 ,开 展 了非工 程 性 措
认 证 程 序 ,认 证 工 作每 三 年 复 审一 次 。 领 导 小组 通 过 对各 镇 ( 办 )上 报 的材 料 进 街
施 防御 气 象 灾害 的研 究 ,制 作 了突 发 气象 灾 害 准
收 稿 日期 :2 1-71 0 1 .1 0
在 昌乐县 政 府 的 统一 领 导 下 ,县 气 象局 、县 政 府 应 急 办 、县 安 监局 、县 人 防办 共 同组成 气 象 灾 害 应 急准 备 认 证 工 作领 导 小 组 。昌乐 县政 府 办 公 室 下 发 了 《 于 印发 昌乐 县气 象 灾 害应 急准 备 关
工 作 认 证 管理 办 法 的通 知 》和 《 于 印 发 昌乐 县 关
昌乐 气象 局 牵 头组 织 农业 局 、 协 的有 关专 科 家共 同编 写 了 《 象灾 害 与农 业 生 产 防御 》的科 气
普 小册 子 4 0 0 0本 ,刻 录 了 《 象 灾害 防御 》 光 气 盘 5 0张 ,制 作 了气 象 科普 宣 传 挂 图 3 0 0 0 0份 , 利 用赶 大 集 的形 式 ,到人 员 密集 区开展 防灾 减 灾 宣 传 ,共 发 放各 类 宣传 材 料 8 0 0 0余册 。积 极 开
览 、上报 有 关 信 息 ,形 成 了信 息双 向传 递机 制 。 试 点 镇 还 建 成 了 气 象 灾 害 视 频 会 商 系 统 , 实 现 镇 、县 两 级 可 视 化会 商 ;在 镇 ( ) 区 、村 人 员 密
集 场 所建 立 气 象信 息 电子显 示 屏 ,每 天 不 问 断发 布 气 象信 息 ;对冰 雹 、大风 、霜 冻影 响范 围 小 、
展 气象 科 普 进校 园活 动 ,在 全 县 多所 学校 开 展气
_道德经_与中国道家虚灵功

,
。
、
会 了 道 的 存在 道 的 作 用 “ ” 生 命在 于 运 动 借 家也 说 户 枢 不 盆 流水不 腐 勤于 体 育运 动 的天 基本 上 都 会肌 肉发 达 粗壮 有力 .
,
, ,
”
,
“
”
。
,
但是否 就等于 内脏 也 强 壮 了 ? 寿 命 也 一 定 会延 长 了 ? 不 ! 体育运 动 与 健 康 和 寿 命并 不是成 正 比 例的 物壮
内目公 到失
横
《 德经 》 道
去莎
中 国 道写息泪良多之究 会 副 秘 书 长
1 99 1
年 6 月 中 国 道家 虚灵 功 创始 人 叶 芳扬 大 师
,
,
应 中科 院 和 清 华大 学 之遨 来 京 做 人 体 科 学 实 验 并 ” 在清 华 大 学 建 立 了 中 国 道 家虚灵 功 学 会 清华 分 会 我有 幸 参 加 了 叶 老 师当时 所 办 的 首 届 培 训 班 我 在 叶 老 师 门下 开 始 了 中 国道 家 虚 灵 功的 参修 虚灵功 是 道 家功 法 道家 的至 高 经 典便 是 《道 德 经 》 当然 《 德 经 》 非是 一 部 专 门研究 气 功 的 著 道 绝 : 罗 万象 有 人 这 样 赞美 它 作 它包 “ 集 治 世 之 名 言 ; 录 警 世 之 至 理 . 阐社 会 之 真 谛 , 解 人生 之痴 愚 评 价似乎 极 高 但 从 历 代 对 《道德 经 》 进 行 研 究 的 无 效名 家 学 者所 提 出 的 论点 来 看 《道 德 经 》 价值 却远非 这 容容之 数 语所 能概括 仅 以 军 事 的 思 想 来 说 老 子 是 坚 决反 对 战 争 厌 恶 战 争 的 但 在 《 德经 》 道 中涉 及 军事 方 面 的短 短 数语 便 为 当时及后 世 的 兵 书 之 祖 《孙 子 兵 法 》 定 了 基 础 和 用 兵 原 则 莫 “ ” 以 正 治 国 以 奇 用 兵 便 一 语 道 出治 国 用 兵 的不 变 “ ” 方 向 和 原 则 知 己 知 彼 百 战 不殆 是 《孙 子 兵法 》 的 , 《 德 经 》 哀 师 必 胜 来源 于 “ 抗兵 相 诀 窍 它来 源于 道 ” “ 加 哀者胜 突 历 代 的 任何 政 治 家 都 不能不 承 认 治 ” ” 大 国 若烹小鲜 的 正 确性 见 素 抱朴 少私 寡 欲 不 仅 祸 是 为 政治 国 的 正 确 方 向 也 是 为 人处 事 的 准则 ” 兮 福 之所倚 , 福 兮 祸 之 所 伏 是 放 之 四 海而 皆准的 辩 证法 则 用 之 于 身 家 用 之 于 国 千 古 不 破 笔 者 是 遵 叶 老 师所教 于 修炼 虚灵 功 中参 修 《道 德 经 》 限 的 于水平 也 仅仅 只 能从 这 部 道 家 最 高经 典专著 中去领 悟 它 对 修 炼 虚 灵 功 者 的启 示 而 已 认识 所 限 悟 性 所 ” ” 限 盲 人 摸象 管 中 窥 豹 故难 免 得一 漏 万 然 而 只 从 修 炼 气 功一 途来 说 或 可略 见 一 斑 愿 与 同 道 学 友 里 气 功 爱好者 共 勉 之 最 初 参 学 《道德 经 》之 际 觉 得 很 难 与 练 功 相 结 合 这不 仅 是 因 为文 字 古 奥难懂 也 由于 练功 的进 境
10 张王气学解读

罗钦顺:“心者,人之神明;性者,人之生
理。”(《困知记》卷上)
罗钦顺:“谓之两物又非两物,谓之一物又非
一物;除却心即无性,除却性即无心;惟就一
物中分判得两物出来,方可谓之知性。”
(《困知记》卷下)
罗钦顺:“人心,道心,只是一个心。道心以
体言,人心以用言。体用原不相离,如何分
得?”(《困知记》附录,答林次崖第二书)
王夫之:“圣人有欲,其欲即天之理,天无欲, 其理即人之欲。学者有理有欲,理尽则合人之欲, 欲推即合天之理。于此可见:人欲之各得,即天 理之大同;天理之大同,无人欲之或异。”
(《读四书大全说》卷四)
王夫之:“只理便谓之天,只欲便谓之人,饥则
食、寒则衣,天也。食各有所甘,衣各有所好,
人也。”(《读四书大全说》卷四)
4.境界論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 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 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
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
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 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存,吾顺事,没, 吾宁也。(《正蒙·乾称》)
之外别有一理以游行气之中者乎!”(《读四
书大全说》卷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王夫之:“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
道之器也。无其道则无其器,人类能言之,虽然,苟有 其器矣,岂患无道哉!……人或昧于其道者,其器不成; 不成,非无器也。无其器则无其道,人鲜能言之,而固 其诚然者也。洪荒无揖让之道,唐、虞无吊伐之道,汉、 唐无今日之道,则今日无他年之道者多矣。未有弓矢而 无射道,未有车马而无御道,未有牢醴璧币、钟磬管弦
药象体会

比如夏天吃了凉东西,中焦痰湿壅盛,恶心想吐,嘴里不停地流清水,这时如果用生半夏和鲜生姜煎服,恶心呕吐立刻就可以缓解。如果用制半夏,往往见不到效果。再比如,食道肿瘤患者,大多中焦痰浊粘滞,用生半夏和鲜生姜,可以化通痰涎,改善饮食。如果用制半夏,根本没有效果。
伤寒论的三个泻心汤,治疗心下痞,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胃蠕动差了,胃胀胃堵的意思。泻心汤里面都用到了半夏和姜,就是用半夏和姜互相配合来温化中焦的痰湿。当然,泻心汤证里面,无形的湿气更多一些,所以还用了黄连来收摄湿气,相比黄连,半夏更偏于敛固有形的湿气。
《本草衍义》里面还记载了一个半夏治疗腹泻的案例。一个男子湿气盛引起了拉肚子,晚上要不停地上厕所,有人就教他用生姜一两切碎,生半夏30枚,热汤洗去粘液,再加上大枣30枚,都放在一个瓷锅里,加水一升,慢火熬熟,就喝这个熬的汤,一会儿喝一口,一会儿喝一口,他这个拉肚子几天就好了。这就是湿气去,土气自运,腹泻自止。 ຫໍສະໝຸດ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赤丸方
茯苓四两,乌头二两(炮),半夏四两(洗),细辛一两
上四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张仲景在半夏与乌头同用的时候,半夏是生的,但乌头是炮过的,就是用火烤到裂开的制乌头,与今天的制法不一样。乌头炮制后,药性就比较温和,不再那么霸道了,再加上还有细辛从中疏通,所以就不至于跟半夏纠结在一起。而且整个药方是做丸药服用,每次只服用麻子那么大3小丸。麻子还没有半个麦粒大,所以这个药物的用量是限制得很严格的,不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