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集训提升练 三十一高考语文阅读解析
2021年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瑞雪曾宪涛年三十儿下午,回母亲那里过年。
出门的时候,天已经阴晦了,车开到半路,便下起雪来。
那雪是飘洒下来的,很细,像盐末,漫天弥漫。
车开进小区,一拐,迎面遇到一个骑小三轮车的老妇,头戴灰旧的毛线帽,腰扎蓝色发白的围裙。
她看见我的车,急忙往路边拐。
我停下车,打开车窗,探出头叫了声,李大。
我们这儿叫大娘都叫大,李大是我家老邻居了。
李大住一楼,无论冬夏她从不待在屋里。
单元门口才是她的活动场所。
路边摆满了她家的锅碗瓢盆,支一个炉子,做饭吃饭全在外面,烧的是捡来的劈柴,墙边堆得满满的,还有几个小板凳,一个别人家丢弃的旧沙发,一把破藤椅,闲来无事的邻居们都爱聚在这里闲聊。
单元门外被李大搞得脏乱差,有人受不了,找社区居委会,在市里卫生检查的时候,居委会就找人把那些破烂拉走了。
不过没多久,又恢复了原样。
李大是从农村出来的,年轻时没有工作,后来在丈夫矿上干家属工转正,退休工资也有两千,丈夫三千多,老两口生活还是可以的,却叫儿女给拖累了。
李大两儿两女,按一般人说来,真是儿女双全,幸福美满。
可李大小儿子和小女儿都是两口子双双下岗,丈夫的工资基本上都给了他们。
大儿子已经退休了,有自己的工资,可是离了婚;儿子虽跟着他,但基本上是李大给养着,他只负责自己的吃喝享乐。
李大的孙子也结了婚,还有了儿子,但小两口都没工作,过着过着就过不下去了。
离婚那天,孩子放学后去谁那儿谁都不要,可怜一个人背着书包,坐在路边凉风里呜呜地哭。
有邻居见了告诉李大,李大赶紧过去把重孙儿领回了家。
唯有大女儿让李大省心,在外地,但也只能顾上自己。
李大的丈夫脑梗瘫痪十多年了,除了刮风下雨雪,只要天气晴好,李大每天都把他抱到门外的藤椅上,三顿饭都在外面喂他吃。
除了管着丈夫的吃喝拉撒之外,还要管着孙子重孙,大儿子也常来吃饭。
邻居都说李大真辛苦,可李大不认为苦,一家人有丈夫和她的工资能维持下去,她就很满足。
高考语文 《提升训练》及参考答案

提升训练及参考答案第一卷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节民俗艺术感人的艺术氛围和铭心的审美经验,强化着国人对春节这一“文化空间”的审美期待。
这种普遍而持久的社会心理,使“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构成。
在春节这个“全民欢动员”的狂欢时节,民俗艺术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春节习俗促进了民间艺术的发展,而各具地域特色的节俗艺术也在生活中发挥着比审美欣赏更为广泛的社会作用。
比如南方许多地区都有耍“板凳龙”的习俗,其每一节“龙身”由每家每户来制作,当龙灯耍到家门前时,这家人便将自己制作的一节“龙身”接上,龙灯如此越接越长,越耍越威风。
这种全民参与的“行为艺术”既调动了人们过春节的积极性,也增进了村社邻里间的和睦与团结。
民间艺术特别能反映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其创作构思充满想象,极富浪漫色彩。
比如人们会以谐音方式把“鲇鱼”与富裕之意联系在一起,以之寄托“年年有余”的美好理想。
民间艺术的造型无意模仿客观事物的自然特征,而强调物象所承载的人文观念,以至其表现形式自由而奔放,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将中国“写意”艺术精神作了极致的发挥。
民间艺术的整体格调清新质朴、刚健明朗,凸显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品格和美学气质,不像现在一些极端个人主义的艺术创作,极力表现焦虑、寂郁或惆怅等消极情绪。
有人说现在“年味淡了”。
的确是这样。
以前过年,人们会自己写春联、剪剪纸、扎灯彩、塑面花,自发而热情地参与节俗艺术创作。
如今,这种审美兴趣和相关的习俗观念已越来越淡化,年节的文化空间已为批量化生产的“民艺商品”所充斥。
现在的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了,真正的民间创作也随节俗的淡化而日益缺乏,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已越来越不屑于民间艺术。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个中原因当然很复杂。
现在的生活节奏加快了,社会格局、经济格局、家庭格局以及价值观、审美观也和以往大有不同,许多有特色的节俗活动和相关的艺术形式要在城市里展开确有一定的难度。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31文言文阅读延伸题目例解

文言文阅读延伸题目例解阅读延伸题,在古诗文阅读或现代文阅读部分设置一道分值12分的题,一般要求用200字左右回答。
具有四个特点:⑴扩展性,⑵知识性,⑶思辨性,⑷表述性.“课标”卷的阅读延伸题,突出特征是对同学的人文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求同学们的思想更深刻、感情更丰富,有更丰厚的文化、文学、知识的积淀底蕴,对事情、事理、人情、文理更通透。
在回答问题时,要遵循“提取—转化"重要信息的途径,依据文本中的重要信息无一处遗漏,答案中无一词无根据的基本原则。
向外延伸时,力求有理、有据、有节。
在要点完备、确切的基础上,连缀要点要做到逻辑合理、主次分明、言之有序、语言流畅.备考中,在强调“思路步骤”的同时,尤其应发挥综合效应,充分利用延伸题目调动、充实同学的文化与人文积淀,从而对其他题目的解答发挥积极影响,并辐射到写作领域.【文言文阅读延伸题目要点】①延伸的基础是读懂文言文,读懂文言文的关键是读懂文言实词;②在充分读懂文章的前提下,做出合情合理的分析、认识和判断;③考试中,按题目要求方向,做清晰适度、表达流畅的延伸;④备考时,可沿题目要求的方向再延伸,从而辐射写作领域。
【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
楚救陈,军于城父。
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不得行,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
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
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
2021版高考语文总复习集训提升练三十一古代诗歌鉴赏(三)(含解析)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鉴赏(三)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湘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全诗语言千锤百炼,色调清丽明快,直抒胸臆,感情至深,真切动人。
B.首联直接破题,点明情境。
“自”字是“无良伴”的呼应,体现了诗人的孤独。
C.颔联由室内的寒灯写到室外的雁叫,视听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
D.颈联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
【解析】选A。
全诗色调并非全是清丽明快,除尾联外,都写得沉郁顿挫;全诗极少直抒胸臆,抒情以含蓄蕴藉为主。
2.此诗尾联在艺术上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此诗尾联虚写一笔,以设想之词勾勒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以景结情,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尾联以想象中的家乡美景,反衬出诗人羁旅的思乡愁苦,这是用乐景反衬哀情的典型手法。
(答出其中任一点给4分,两点都答到给6分。
鉴赏术语要求运用正确,如虚写、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乐景衬哀情或反衬等)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8分)利州南渡温庭筠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江景,并交代了行程的时间和地点:日暮时江边渡口。
B.颔联由近而远,由岸上而江中,写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
C.颈联“数丛沙草群鸥散”所展示的画面与李清照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相类似;“万顷江田一鹭飞”则与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神韵同出。
2021版高考语文总复习集训提升练三论述类文本阅读(三)(含解析)新人教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三)一、(2019·宝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
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
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
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
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
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
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
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45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移动互联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
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
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
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摇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2022年高三总复习语文每天一练(老教材老高考)第三十一练(含答案解析)

早练三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都不曾料到,贾府的__________居然由大观园的衰败来作预演,而且抄家也是先从大观园抄起。
是啊!既然女性在贾府统治层占有特殊的地位,()。
作为贾氏家族命运象征符号的大观园,家族本身的兴衰比起它遭遇的衰落要平淡得多。
小说的文学意象显示,当大观园的命运和整个贾府的命运完全合一的时候,《红楼梦》所________的深广的社会内涵便露出了真容。
《红楼梦》的作者显然不________他的作品只是停留在爱情和婚姻的层面,他对爱情与婚姻背后的家族和社会的势力,铺排得广阔无垠而又________。
作为爱情与婚姻角色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他们身后的亲友团和后援团,无不具有强有力的经济与政治背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败落描绘满意密云不雨B.破陋描绘满意密不透风C.破陋描写满足密云不雨D.败落描写满足密不透风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所以摧折的风暴也必然从女性集中的地方刮起B.那么女性集中的地方也必然会刮起摧折的风暴C.那么摧折的风暴也必然从女性集中的地方刮起D.所以女性集中的地方也必然会刮起摧折的风暴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为贾氏家族命运象征符号的大观园,家族本身的兴衰与其相比,是远远不如的。
B.大观园作为贾氏家族命运的象征符号,其所遭遇的兴衰比家族本身的兴衰要剧烈得多。
C.大观园作为贾氏家族命运的象征符号,家族本身的兴衰比起它遭遇的兴衰要平淡得多。
D.作为贾氏家族命运象征符号的大观园,其所遭遇的兴衰与家族本身的衰落相比要剧烈得多。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如今熬夜现象极其普遍,虽然各种关于熬夜伤身体的科普随处可见,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认为熬夜后白天补一觉就万事大吉了。
2021年高考语文(新课标人教版)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三十一含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戈壁有我郭保林①大草原的尾声便是戈壁滩。
②戈壁滩是死亡的草原。
③这是纯种的戈壁,没有一点杂质,旷达的蓝天,缥缈的白云,一目荒旷的沉寂,一目宏阔的悲壮,粗莽零乱的线条,浮躁忧郁的色彩,构成浩瀚、壮美、沉郁、苍凉和富有野性的大写意,一种摄人心魄的大写意。
成片成片灰褐色的砾石,面孔严肃,严肃得令人惊惶,令人悚然。
这是大戈壁面靥上的痔瘤,还是层层叠叠的老年斑?④沉重的时间压满大戈壁。
戈壁滩太苍老了,苍老得难以寻觅一缕青丝,难以撷到一缕年轻的记忆,仿佛历史就蹲在这里不再走了,昨天,今天,还有明天都凝固在一起。
⑤据说,我们的车行路线是古丝绸之路。
在人类历史上,影响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四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体系、希腊罗马西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就是这条古丝绸之路。
它是历史的通道和罗盘,它导引过心灵史、文明史以至于生物史,至今,敦煌宝窟的画壁上还生活着两千年前用骆驼贩运丝绸、茶叶和陶瓷的商人。
想当年,这路上骆驼成列,驼铃叮咚,牛马喧阗,驿站如珠,该是一片多么繁华的景象啊!而今丝绸之路荒芜了,湮灭了,罗盘生锈了。
⑥我放飞思绪的小鸟,穿越时间的屏障——我看见飞将军李广、汉家大将军霍去病的啸啸战马、猎猎大旗,迎风踏踏而去;我看见汉武帝的使臣张骞、大唐一代佛宗玄奘的驼队,昂首行进在戈壁荒漠,风沙浩浩,星路遥遥。
一曲折杨柳的哀吟,三两声阳关三叠的古韵,使这寂寞的氛围更添一抹凄凉,几缕悲怆……生命漩涡,人类的梦幻,而今都化为一种历史的难堪和风沙卷去又卷来的喟叹。
⑦这里原是一个古战场,战争的悲剧曾轰轰烈烈地演出一幕又一幕。
目睹这漫漫戈壁,谁说这里是不毛之地?戈壁滩曾长出二十四史一页页辉煌,曾长出唐诗宋词的悲壮,曾长出阳关三叠的凄怆,也长出过“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黯然神伤……⑧一切都被风沙埋没了,被时间的巨浪吞噬了。
⑨人类是难以征服宇宙的。
人类只是在宇宙的缝隙中默讨着生活的偶然幸存。
2021年长春市三十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长春市三十一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箫之韵梁晓声时下,文化人士的这个协会那个协会,都搬入文化局新盖的机关楼里了,腾出的那些房子,租作酒楼、洗浴中心什么的。
美术家协会的房子由一位五十几岁的副主席承包,改造成了画廊。
前不久,我应友人相邀,前往画廊,赴茶聚,幸会了那位副主席。
他姓谭,留髯,穿唐装,着布鞋,形象特古代。
一隅,有白发翁抚古琴,仙风道骨,其调袅宛。
友人言:“今日谭先生高兴。
”问何故?答曰:“近来售画频频。
”谭先生忽然问我:“怎么不发高论?”我笑道:“听琴。
”谭先生神情郁悒,轻叹一声,正欲开口,有人制止:“万勿再提小穆。
”众人一时默然,各动怀想之容……友人送我归至宾馆。
我忍不住问小穆何人?友人说,谭先生创办画廊之初,公开招聘善箫者,结果一下子就吸引了近百名应聘者,但都难令谭先生满意。
这过程中谭先生收到一封求职信——写信人声明,自己是个只哑不聋的哑巴。
因为都不满意,谭先生就想起了那封信。
即日下午,一个面容清秀的小青年出现在谭先生面前。
谭先生给了他一支笔,两页纸。
先问青年姓甚名谁,何方人氏,青年写出自己的名字“穆小小”,接着写了“保密”二字。
又问师从,笔答“父亲”。
其字娟小,笔画工整。
再问其父艺从何来?似有所讳。
半页纸没写满,谭先生已无心多问,命吹来。
青年唇触之际,箫音悄起。
但觉五声曼妙,缠绵低回,如诉如泣,似怨似慕。
欣录之。
谭先生刚刚创业,急于收回投资,处处精打细算。
对于小穆的薪水,也不例外,月付三百元而已。
每到一小时另付50元。
小穆默然认可。
且要求不论早晚,随传随到。
自用小穆,谭先生的财运,一月旺过一月,却连为小穆定做的一套服装,也从定薪里照单扣钱。
画家画商,凡听过小穆吹箫的,无不大加称赞。
谭先生得意,小穆知足。
两周后,不知从哪儿来了一个修鞋的老头儿,在画廊门旁摆开了摊位。
谭先生命手下捧人。
老头儿作揖打躬,苦苦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专题集训提升练三十一小说(二)一、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4题。
(20分)异秉汪曾祺①王二是这条街的人看着他发达起来的。
②他家在后街濒河的高坡上,四面不挨人家。
房子很旧了,碎砖墙,草顶泥地,倒是不仄逼,也很干净,夏天很凉快。
这家总是那么安静,从外面听不出什么声音。
后街的人家总是吵吵闹闹的。
他们家起得很早。
天不亮王二就起来备料,然后就烧煮。
他媳妇梳好头就推磨磨豆腐。
后来王二喂了一头小毛驴,她就不用围着磨盘转了。
省出时间,好做针线。
③每天下午,在人家淘晚饭米的时候,王二就在保全堂药店廊檐下,摆他的熏烧摊子。
“熏烧”就是卤味,除回卤豆腐干之外,主要是牛肉、蒲包肉和猪头肉。
到了上灯以后,王二的生意就到了高潮。
只见他拿了刀不停地切,一面还忙着收钱,很少有歇一歇的时候。
一直忙到九点多钟,他媳妇给他送饭来了,他才用热水擦一把脸,吃晚饭。
吃完晚饭,总还有一些零星的生意,他不忙收摊子,就端了一杯热茶,坐到保全堂店堂里的椅子上,听人聊天,一面瞟着他的摊子,见有人走来,就起身切一盘,包两包。
他的主顾都是熟人,谁什么时候来,买什么,他心里都是有数的。
④这一条街上的店铺、摆摊的,近几年,景况都不大好。
只有王二的生意却越做越兴旺。
后来经人说合,出了租钱,他就把他的摊子搬到隔壁源昌烟店去了。
源昌烟店是个老名号,专卖旱烟,但渐渐败落了。
王二来了,就占了半边店堂,他所卖的东西的品种也增加了。
春天,卖一种叫作“鵽”的野味;卖鹌鹑;入冬以后,就卖五香兔肉。
⑤王二的发达,是从他的生活也看得出来的。
第一,他可以自由地去听书。
王二最爱听书。
以前去听书都要经过考虑。
一是花钱,二是费时间,更主要的是考虑这与他的身份不大相称:一个卖熏烧的,常常听书,怕人议论。
近年来,他觉得可以了,想听就去。
下午的书一点开书,不到四点钟就“明日请早”了,这耽误不了他的生意。
第二,过年推牌九。
王二平常绝不赌钱,只有过年赌五天。
过年赌钱不犯禁。
下注时,王二把五吊钱稳稳地推出去,心不跳,手不抖。
推牌九这玩意,财越大,气越粗,王二输的时候竟不多。
⑥王二把他的买卖乔迁到隔壁源昌去了,但是每天九点后他还是端了一杯茶到保全堂药店来。
药店里的“先生”里分为几等,最低等的叫“同事”。
“同事”每年都有被辞退的可能。
像陶先生,就有三次差点被辞退。
他咳嗽痰喘,人也不精明。
没有辞退,是因为店伙纷纷说情,加上他也越来越勤勉谨慎了。
“先生”以下,是学生意的,叫作“相公”。
保全堂现有的“相公”姓陈。
陈相公嘴唇厚厚的,说话呜噜呜噜地说不清楚。
他老是挨打。
挨打的原因大都是做错了事:纸裁歪了,灯罩擦破了。
这孩子也好像不大聪明,记性不好,做事迟钝。
有时,他会想一会儿家,想想他的守寡的母亲,想想他家房门背后的贴了多年的麒麟送子的年画。
⑦王二每天到保全堂来,是因为这里热闹。
总有几个常客,其中有一个叫张汉的。
这张汉有七十岁了,年轻时走过很多地方,见多识广。
有一天,张汉谈起人生有命。
说凡是成大事业、兴旺发达的,都有异相,或有特殊的秉赋。
汉高祖刘邦,股有七十二黑子——就是大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谁有过?樊哙能把一个整猪腿生吃下去;燕人张翼德,睡着了也睁着眼睛。
就是市井之人,凡有走了一步好运的,也莫不有与众不同之处。
大家听了,不禁暗暗点头。
⑧张汉猛吸了几口旱烟,忽然话锋一转,向王二道:“即以王二而论,他这些年飞黄腾达,财源茂盛,也必有其异秉。
”王二不解何为“异秉”。
“就是与众不同,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你说说,你说说!”大家也都怂恿王二:“说说!说说!”⑨王二虽然发了一点财,却随时不忘自己的身份,从不僭越自大,在大家敦促之下,只有很诚恳地欠一欠身说:“我呀,有那么一点:大小解分清。
”他怕大家不懂,又解释道:“我解手时,总是先解小手,后解大手。
”张汉一听,拍了一下手,说:“就是说,不是屎尿一起来,难得!”⑩说着,已经过了十点半了,大家起身道别。
管事卢先生向柜台里一看,陈相公不见了,就大声喊:“陈相公!”喊了几声,没人应声。
⑪原来陈相公在厕所里。
这是陶先生发现的。
他一头走进厕所,发现陈相公已经蹲在那里。
本来,这时候都不是他们俩解大手的时候。
(有删节) 1.王二“发达起来”,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勤快,肯吃苦;家庭和睦,妻子贤惠能干;用心经营,灵活变通;低调朴实,为人诚恳,人缘好;自守自持,做事有原则。
(一点1分,共5分)2.文章第⑤段写王二听书和推牌九,请说说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通过行为的变化,体现王二的发达;展现了王二忙中偷闲、张弛有度的生活状态,使人物形象更为丰富饱满。
(一点2分,共4分)3.张汉在文章后半部分出现,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引出“异秉”这个话题,照应题目(1分);推动情节发展,使前文看似散淡的材料得以整合提升(2分);展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使文章的意蕴更加丰富。
(2分)4.“本来,这时候都不是他们俩解大手的时候。
”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意蕴。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了陶先生、陈相公想有所作为、期待发达的心理;表现了王二发达对周围人产生的影响,折射出底层小人物的无知与盲从;蕴含了作者对追求美好生活、有缺点的小人物的理解和善意的嘲讽。
(一点2分,共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20分)大雪纷飞的日子阿成①今年是黑龙江近二十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最低气温达到零下三十多摄氏度,大雪一场连着一场。
就是这样一个酷寒的天气,就是这般浑厚无涯的大雪,朋友打来电话,乐滋滋地说,我请你到乡下吃杀猪菜。
②杀猪菜是黑龙江人的最爱,尤其是前辈者,对杀猪菜始终情有独钟,以至于衍成了一折别样的梦想、另类的狂欢。
当然,吃杀猪菜,普天之下,最佳的舞台是在乡下,倘若乡里有人家杀年猪,那便是乡党的盛大节日了,所有的人都会应邀到杀猪人家大啖一番。
场面之火爆,气氛之热烈,香气之浓郁,天公亦动容也。
③这天一大清早,朋友就开着他的吉普车来了,车窗上布满冷霜。
我虽穿两层羽绒服,却仍觉冷飕飕的。
雪路上的车一律甲壳虫般地爬着……车子终于爬出了城,驶上二级公路。
这蜿蜒的路面上全是厚厚的冰,厚厚的雪,我亲眼所见,前方一辆超长的大货车上坡时,在冰雪路上痛苦地拧来拧去,艰难爬行,颇有命悬一线的样子。
朋友并不认路,导航仪上也找不到那个乡名。
不过,吉人天相,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道上拐进去之后,一问路,居然蒙对了。
这就好,这就好。
此刻已进入丘陵地带,道可道,非常道也。
俨然爬山,一如越野的竞赛,左拐即右拐,右拐遂左拐,两边的雪色农舍也随着丘陵起起伏伏,如在雪海中航行一般。
④终于到了“八拜”乡,接着,吉普车拐进一条更窄且倾斜着的雪路。
风起雪扬,顿时一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感觉袭上心头。
⑤我们去的那家院子很大,有两只凶恶的大狗见了吉普车便狂吠。
我们将车停在院子一隅。
一下车,冲入眼帘的便是那口垒在院子当中的大铁锅,野灶由陋坯垒成,大锅悍然屹立其上,锅底下几根粗大的糙柴烧得正好,风吹火势,呼呼兮,捧锅而燃。
锅里面正嘟嘟地炖着满满的酸菜五花肉、狰狞棒骨和紫色血肠,热气腾腾,傲然兮不可一世。
娘亲哪,这纯粹的土法烹饪真是久违啦!⑥几位被请到屋里。
而今的农村乡宅真的是好多了,虽然横看竖看,依然是乡下的风情,但城里人有的家电之类也一应俱全。
入乡随俗,几位脱鞋上炕。
东北的火炕就是好啊,热热乎乎,顿时城里人的矜持与警惕一扫而光了。
人只有半卧在火炕上才知道此时此刻是多么需要火炕啊!⑦原以为就我们几个来吃杀猪菜,看到好几间屋子里都摆了桌子,才知道杀猪人家请了不少客人,我们不过是一桌中的半桌而已。
抽烟抽烟,拱手拱手,喝茶喝茶,谢了谢了。
跟着,各式杀猪菜就上来了。
屈身一看,有喝白酒的护心肉、拼酒的拆骨肉、款客的“五花三层”、牛哄哄的大骨头棒、奸诈可爱的肥肠、干腻奇香的手掰肝儿,以及传统的酸菜粉条炖冻豆腐,满满一大桌子上就一个素菜——拍黄瓜。
女主人说,啤酒怕喝着凉,俺事先倒放在了火炕上一溜,热乎热乎再喝,好。
随便一款放到口中一嚼,哥,真香啊!⑧几位正吃在兴头上,突然又拥进来一伙人,七长八短,或肥或瘦,个个身上都喷着雪地的寒气。
再加一桌!您可记得春运时候的火车吗?拥挤之状就是如此。
虽然彼此并不认识,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坐下坐下,酒,满上满上,不及款叙,开造!呱叽山响,酒声吱吱。
虽然说现代人的保健意识强了,可是身临其境,无法自拔。
便自我安慰说,没事儿,就一顿。
⑨吃足了,便起身先撤了。
这一撤,屋子里的后来者顿时解放般地宽松起来。
来到屋外,见院子里人来人往,零下三十摄氏度严寒下,竟有穿短袖的小伙子大摇大摆地去院角处的厕所方便。
但车子往外出就困难了,后来的车子已把我们堵在里面。
于是,两个只穿着单衬衫的小伙子开始指挥调度。
我不禁感慨起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国家啊!⑩临走时,杀猪人家让我们捎上一个亲属家的小孩儿。
行驶的车上,我问他:“小朋友,你怎么走了哇?”他说:“我以为有意思,其实没意思。
”然后他又问我:“叔,你认为有意思吗?”我说:“太有意思了。
”他说:“哦。
”(选自《2013中国微型小说年选》,有删改) 1.概括“我”认为“太有意思”的内容。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土法烹饪猪肉、东北火炕、很香的猪肉等当下城里已经罕见的农村景象、事物;②村民们豪放、粗犷的性情,村民的热情好客、自在随性等农村人情、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