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花非花·花非花》审美赏析

合集下载

白居易《花非花·花非花》原文赏析

白居易《花非花·花非花》原文赏析

白居易《花非花·花非花》原文赏析《花非花》是唐代诗人的《白氏长庆集》里的一首诗。

表达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花非花》原文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赏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

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

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

“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

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

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

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

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

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

“梦”原来也是一比。

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

“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也,云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

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

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

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

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

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

白居易《花非花》赏析

白居易《花非花》赏析

白居易《花非花》赏析《花非花》作者: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花非花》赏: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

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

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

"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

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

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

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

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

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

"梦"原来也是一比。

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

"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也,云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

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

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

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

古诗词艺术歌曲《花非花》艺术特征与赏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花非花》艺术特征与赏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花非花》艺术特征与赏析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理,同时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将古诗词的优美语言和音乐完美结合的艺术形式,其中《花非花》就是一首典型的古诗词艺术歌曲。

一、《花非花》的艺术特征1. 旋律优美婉转《花非花》的旋律优美、婉转,以清新淡雅的音乐氛围展现出诗词的意境,体现出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魅力。

整首歌曲以古筝为主导乐器,与其他乐器的配合,使得整首歌曲的音乐气氛温婉动听。

2. 诗词与音乐相结合《花非花》的词曲结合非常紧密,旋律与诗词紧密结合,音乐的节奏与词的韵律相互呼应,达到了音乐与诗词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整首歌曲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了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极大地丰富了古诗词的文化内涵。

3. 诗意意境浓郁《花非花》是一首表现花的意境和情感的诗词,歌曲中诗意意境浓郁,旋律轻盈流畅,令人陶醉。

歌曲中的诗句“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描绘出了花的虚幻和神秘,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4. 艺术表现手法多样《花非花》的艺术表现手法多样,既有古典的音乐形式,又有现代的音乐元素,既有传统的唱法,又有创新的演唱方式。

整首歌曲的编排和演绎方式都很有创意和艺术感染力,使得这首歌曲在音乐和文化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花非花》的赏析《花非花》是一首充满诗意和音乐魅力的艺术歌曲,它以古诗词为基础,以现代的音乐形式为载体,呈现出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独特魅力。

下面从音乐、诗词、意境三个方面进行赏析。

1. 音乐《花非花》的旋律优美婉转,既有传统的古典音乐元素,又有现代的流行音乐元素,整首歌曲的编曲和演唱都非常具有创意和艺术感染力。

歌曲中使用了古筝、二胡、笛子等乐器,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使得整首歌曲的音乐氛围温婉动听,令人陶醉。

2. 诗词《花非花》的诗词选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一句:“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这句诗表达了花的虚幻和神秘,同时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诗句简短却意境深远,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敬。

白居易花非花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花非花原文及赏析

【原文】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1)花非花:《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诗。

前四句都是三言,由七言绝句的前两句折腰而成。

后两句仍为七言,有明显痕迹,说明是从七言绝句演变而来,用首句“花非花〞为调名。

(2)来如:来时。

(3)几多时:短暂美好的。

(4)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5)朝(zhāo)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

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译文】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赏析】这首诗通篇都是隐语,主题当是咏官妓。

当时各级官府都有一定数目的娟妓,供那些腐朽的官僚们驱使。

首句“花非花〞是说官妓的容颜如花,但又并非真花。

次句“雾非雾〞中“雾〞字是双关。

借“雾〞为“婺〞。

“婺女〞即女宿星。

因官妓,上应女宿,但又并非云雾之雾。

“夜半来,天明去〞既是咏星,也是说人。

语意双关,而主要是说人。

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妓,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们与官僚之间互为依存,但关系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来明去为限,可谓会短别长。

故末二句发出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卜的感慨。

上句言会短,下旬言别长。

其中“梦〞、“朝云〞的描写是借用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中关于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以喻男女之幽会。

因为语言文字运用得巧妙,把男女欢爱之事抒写得很含蓄,富于诗意。

语意双关,富有朦胧美是这首小是的最大特点。

雾、春梦、朝云,这几个意象都是朦胧、飘渺的,意象之间又成心省略了衔接,显出较大的跳跃性,文字空灵,精炼,使人咀嚼不尽,显示了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

花非花原文、翻译及赏析整理

花非花原文、翻译及赏析整理

花非花原文、翻译及赏析整理花非花原文、翻译及赏析花非花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唐代·白居易《花非花》译文像花而不是花,似雾而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美妙的春梦能有多少时间呢?离去时又像早晨的云彩散去无处寻找。

解释花非花:《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诗。

来如:来时。

几多时:没有多少时间。

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找。

朝(zhāo)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

简析白居易既然号香山居士,所谓居士,是在家修菩提果,行菩萨道之人,古此词又不得不从白居易的身份考虑。

花非花:其实说的是自然界的真实状况,是对修行证悟的最好说明。

也就是说花的长成,并不是由于人们给他们命名为花而长成。

就像你的名字,并不行代表你这个人。

而是人为的一种称呼。

而这种行为在修道之中,被称为污染了人心。

雾非雾:同上。

前一个雾假如指的是“雾”这个自然现象,那么明显不是“雾”这个大家所认为的汉字。

来如春梦几多时:所以下面这句正好点名了的心思。

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

更是在体悟到人生,明白了花非花,雾非雾这个道理之后,对自己的“之前”,以及对仍未明白的人的一种感慨。

去似朝云无觅处:同上。

人来人往,人生苦短,命运多舛。

你的今日是手足俱全的人,死了之后,就是一堆骨灰。

这就是体悟到的世事无常。

一切色相皆是空的感悟啊。

一颗真心,谁能解?来如春梦兮去似朝云。

花非花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花非花唐代: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译文:花非花,雾非雾。

像花而不是花,似雾而不是雾。

夜半来,天明去。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来时仿佛美妙的春梦能有多少时间呢?去似朝云无觅处。

离去时又像早晨的云彩散去无处寻找。

解释:花非花,雾非雾。

花非花:《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诗。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来如:来时。

《花非花》白居易唐诗鉴赏

《花非花》白居易唐诗鉴赏

《花非花》白居易唐诗鉴赏【作品介绍】《花非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里的一首诗。

表达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原文】花非花(1)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2)春梦几多时(3)?去似(4)朝云(5)无觅处。

【注释】(1)花非花:《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诗。

前四句都是三言,由七言绝句的前两句折腰而成。

后两句仍为七言,有明显痕迹,表明是从七言绝句演变而来,用首句“花非花”为调名。

(2)来如:来时。

(3)几多时:短暂美好的。

(4)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5)朝(zhāo)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

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白话译文】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创作背景】白集中有《真娘墓》诗:“真娘墓,虎丘道,不识真娘镜中面,唯见真娘墓头革。

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

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

难留连,易消歇,塞北花,江南雪。

”又《简简吟》:“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

恐是天仙谪人世,只合人间十三岁。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二诗均悼亡之作。

此《花非花》诗与以上二诗同卷,编次其后。

据诗意,亦属往事虽美,却如梦如云,不复可得之叹。

【赏析】这首诗通篇都是隐语,主题当是咏官妓。

当时各级官府都有一定数目的娟妓,供那些腐朽的官僚们驱使。

首句“花非花”是说官妓的容颜如花,但又并非真花。

次句“雾非雾”中“雾”字是双关。

借“雾”为“婺”。

“婺女”即女宿星。

因官妓女性,上应女宿,但又并非云雾之雾。

“夜半来,天明去”既是咏星,也是说人。

语意双关,而主要是说人。

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妓女,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们与官僚之间互为依存,但关系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来明去为限,可谓会短别长。

古诗花非花翻译赏析

古诗花非花翻译赏析

古诗花非花翻译赏析《花非花》作者为唐朝诗人、文学家白居易。

其古诗全文如下: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前言】《花非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里的一首诗。

表达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

【注释】(1)花非花:《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诗。

前四句都是三言,由七言绝句的前两句折腰而成。

后两句仍为七言,有明显痕迹,表明是从七言绝句演变而来,用首句“花非花”为调名。

(2)来如:来时。

(3)几多时:短暂美好的。

(4)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5)朝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

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翻译】似花又不是花,似雾又不是雾,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赏析】居易既然号香山居士,所谓居士,是在家修菩提果,行菩萨道之人,古此词又不得不从白居易的身份考虑。

花非花:其实说的是自然界的真实状况,是对作者修行证悟的最好说明。

也就是说花的长成,并不是因为人们给他们命名为花而长成。

就像你的名字,并不可代表你这个人。

而是人为的一种称呼。

而这种行为在修道之中,被称为污染了人心。

雾非雾:同上。

前一个雾如果指的是“雾”这个自然现象,那么显然不是“雾”这个大家所认为的汉字。

来如春梦几多时:所以下面这句正好点名了作者的心思。

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

更是作者在体悟到人生,明白了花非花,雾非雾这个道理之后,对自己的“之前”,以及对仍未明白的人的一种感慨。

去似朝云无觅处:同上。

人来人往,人生苦短,命运多舛。

你的今天是手足俱全的人,死了之后,就是一堆骨灰。

这就是作者体悟到的世事无常。

一切色相皆是空的感悟啊。

一颗真心,谁能解?来如春梦兮去似朝云。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白居易花非花深度解析

白居易花非花深度解析

白居易花非花深度解析哎,说到白居易那首《花非花》,可真是一首诗中有千般滋味,万般风情啊!这首诗啊,就像一壶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儿,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看看这“花非花”的背后,到底藏着啥样的故事和情感。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一读这开头,我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朦朦胧胧的仙境。

你说它是花吧,它又不是那种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花;你说它是雾吧,它又比雾多了几分实在感。

这“夜半来,天明去”的,更是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就像是某个神秘嘉宾,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只留下那么一丝丝的痕迹,让人回味无穷。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两句啊,简直就是写到了人的心坎儿里。

你说这“来如春梦”,是不是就像咱们有时候做的那些美梦,甜甜的,让人不愿意醒来?可梦终归是梦,总有醒来的那一刻。

而这“去似朝云无觅处”,就像是那些美好的瞬间,一旦过去,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只留下一片空白,让人在心里头琢磨、回味。

其实啊,我觉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在写花和雾,更是在写人、写情。

你想啊,人生中的那些美好瞬间,是不是也像这“花非花,雾非雾”的一样,既实在又虚幻?有时候,咱们遇到了某个人,或者经历了某件事,当时觉得特别美好,就像是得到了全世界一样。

可等时间一过,再回头看看,却发现那些美好都已经成了过去,再也找不回来了。

就像有些人啊,咱们曾经以为可以一辈子都在一起,可最后呢,还不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走着走着就散了。

那时候的美好啊,就像是这“夜半来,天明去”的花非花、雾非雾,让人既怀念又无奈。

而且啊,我觉得白居易这首诗还写出了那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留恋。

你看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对那些美好瞬间的怀念和不舍,但通过这“花非花,雾非雾”的描绘,咱们就能感受到他内心的那种情感波动。

就像咱们有时候看到一些美好的东西,虽然知道它不可能永远存在,但还是忍不住想要去珍惜、去挽留。

所以啊,我觉得这首诗真的是写得太好了!它不仅仅是在描绘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在写人生、写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花非花·花非花》审美赏析
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花非花·花非花》唐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译文
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
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注释
(1)花非花:《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诗。

前四句都是三言,由七言绝句的前两句折腰而成。

后两句仍为七言,有明显痕迹,表明是从七言绝句演变而来,用首句“花非花”为调名。

(2)来如:来时。

(3)几多时:短暂美好的。

(4)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5)朝(zhāo)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

宋玉《高唐
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赏析
这首诗通篇都是隐语,主题当是咏官妓。

当时各级官府都有一定数目的娟妓,供那些腐朽的官僚们驱使。

首句“花非花”是说官妓的容颜如花,但又并非真花。

次句“雾非雾”中“雾”字是双关。

借“雾”为“婺”。

“婺女”即女宿星。

因官风尘女子性,上应女宿,但又并非云雾之雾。

“夜半来,天明去”既是咏星,也是说人。

语意双关,而主要是说人。

官妓不同于一般的风尘女子,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们与官僚之间互为依存,但关系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来明去为限,可谓会短别长。

故末二句发出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卜的感叹。

上句言会短,下旬言别长。

其中“梦”、“朝云”的描写是借用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中关于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以喻男女之幽会。

因为语言文字运用得巧妙,把男女欢爱之事抒写得很含蓄,富于诗意。

语意双关,富有朦胧美是这首小是的最大特点。

雾、春梦、朝云,这几个意象都是朦胧、飘渺的,意象之间又故意省略了衔接,显出较大的跳跃性,文字空灵,精炼,使人咀嚼不尽,显示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功力。

句解: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说它是花么?不是花;说它是雾吗?又不是雾。

夜深之时它到来,
天亮之后又去了!花,是这首诗的第一个关键意象。

自古以来,花是诗人们吟咏不衰的对象。

白居易酷爱花,他的咏花诗很多,如:“花房腻似红莲朵,艳色鲜如紫牡丹”(木莲花);“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牡丹花);“春芽细炷千灯焰,夏蕊浓焚百和香”(石楠花);“火树风来翻绛艳,琼枝日出晒红纱”(枇杷花);“风翻火焰欲烧人”(石榴花);“素房含露玉冠鲜”(白莲花)……花如美人,美人如花,是白诗常用的比喻。

如“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可是这首诗中的主角,却非花又非雾。

是什么呢?是“夜半来,天明去”的人。

这个人,“来如春梦”,犹如章台神女,倏忽来去,平添怀想,“去似朝云”,再无踪影。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来的时候像一场春梦,停留没有多时。

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梦,是这首诗的第二个关键意象。

人生如梦,浮生如梦,是白居易常常感慨咏叹的。

如:“人生同大梦,梦与觉谁分?况是梦中梦,悠哉何足云”;“荣枯事过都是梦,忧喜心亡便是禅”;“是非都付梦,语默不妨禅”;“莫惊宠辱虚惊喜,莫计恩仇浪苦辛。

黄帝孔丘无处问,安知不是梦中身”;“鹿疑郑相终难辨,蝶化庄生讵可知?假使如今不是梦,能长于梦几多时”;“此生都是梦,前事旋成空”。

梦里欢乐,虽然美妙,却一切归于虚幻。

梦醒之后,未免徒增悲伤。

审美赏析:
白居易的诗向来以浅近直白著称,但这首《花非花》却句式奇特,
且通篇取譬,十分含蓄,甚至迷离,堪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朦胧诗的代表。

杨慎在《词品》中评价说:“盖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虽《髙唐》、《洛神》,奇丽不及也。

”是的,这就是一首因情生文的情诗。

诗全用比喻,但所喻之事始终未明言,可能是追忆和一个美丽女子邂逅欢会的情景。

作者欲言又止,却又止不住说出真情:春梦无多,回味无穷;朝云遽散,惋惜惆怅。

元稹《梦游春七十韵》有句“不辨花貌人,空惊香若雾”,是以花比貌,以雾喻香,白居易则是以雾状美人之飘逸,颇富仙韵。

退一步讲,即使难以确指为追忆和一个美丽女子邂逅欢会,诗中所言也必定是虽美好而难久远的事物。

美好的人、事、物所显现出的光环往往转瞬即逝,不能不使人对美仅能存留一点朦胧的感觉。

其实,美就在于短暂,在于朦胧,在于无法真正把握,难得长期拥有。

这不正如花之早败,雾之易逝吗?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