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太极拳名词解释

太极拳名词解释
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武术形式,起源于明代娄擎《太极拳论》。
它以养生健身为主要目的,通过柔和的动作和呼吸方法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力量和耐力。
太极拳的名词解释如下:
1. 太极:太极是道家哲学中阴阳两极的象征,表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相互转化和协调。
太极拳通过模仿太极图的阴阳变化,运用连续的、流畅的动作和稳定的站位来达到阴阳和谐的状态。
2. 拳:拳指的是拳法和拳术。
在太极拳中,拳法包括拳、腿、手、指等动作的技巧和方法,拳术则是具体的实践运用。
太极拳的拳法注重身体的内外协调,通过练习拳法可以培养出太极拳独特的柔和和流动性。
3. 阴阳:阴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概念,表示事物的阴暗和阳光两面。
在太极拳中,阴阳的变化体现在身体的动作和力量上。
动作中有缓慢和迅猛、松和紧、上和下等对应的变化,力量中有贯通和分离、柔和和刚硬等对应的相互作用。
4. 动静:太极拳的练习包括动作练习和静坐冥想。
动作练习用来锻炼身体的柔软度和力量,静坐冥想则用来调节内心的平静和集中。
太极拳强调动静相结合,通过动起来的练习来达到静的状态。
5. 行气:行气是太极拳的核心要点之一,指的是在练习太极拳动作时通过呼吸来调整和引导体内的气。
太极拳强调吸气时收
敛和紧实身体,呼气时放松和舒展身体,通过行气来增强身体的气血循环。
总之,太极拳是一种综合性的运动方式,通过柔和、流畅的动作和深度的呼吸来提升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平静。
在练习太极拳时,重要的是理解和运用太极拳中的名词和概念,以便更好地体验太极拳的内涵和功效。
太极拳全套教案完整版

太极拳的特点与功能
• 内外兼修:太极拳既注重外在的招式和身法,也强调内在 的呼吸和意念调节。
太极拳的特点与功能
强身健体
太极拳能够增强身体的柔 韧性、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提高身体素质。
调节呼吸
太极拳通过深呼吸和细匀 的呼吸方式,有助于调节 呼吸系统和增强肺功能。
缓解压力
太极拳的缓慢动作和意念 调节有助于缓解压力,改 善心理健康。
基本步法
进步 重心前移,后腿蹬地,前腿落地踏实。
身体保持中正安舒,不可前俯后仰。
基本步法
退步 重心后移,前腿提起向后退步,后腿支撑身体重量。
退步时身体保持平稳,不可左右摇摆。
基本步法
横移步
重心侧向移动,一脚向侧方迈步,另一脚随之跟 进。 横移步时身体保持中正,不可倾斜。
基本手法
01
棚手
02
两臂屈肘上提至胸前,掌心向内。
松静自然
放松身体,保持内心平静,动作自然 流畅。
太极拳的基本技法与原则
意气相随
意念引导气息,气息配合动作,达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的效果。
内外相合
注重内在呼吸和意念的调节与外在招式和身法的协调一致。
02
太极拳基础动作教学
起势与收势
起势
两脚并拢,自然站立,两臂自然下垂,头颈正直,下颚微收,舌抵上腭,精神集中 ,呼吸自然。
左揽雀尾
01
04
云手
右揽雀尾
02
05 单鞭
单鞭
03
06
高探马
初级套路:24式简化太极拳
右蹬脚 左下势独立
01
双峰贯耳
04
右下势独立
02
转身左蹬脚
05
左右穿梭
太极拳 介绍

太极拳介绍
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拳术,其核心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
它结合了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了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拳术。
太极拳具有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其目的在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传统太极拳有很多流派,包括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孙氏和和氏等派别。
这些流派虽然有各自的特色,但都遵循太极的核心原则。
太极拳的练习要求以意念统领全身,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反复习练,以达到一种全身协调、以柔克刚的境界。
太极拳在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主要用于强身健体、表演和体育比赛。
改革开放后,太极拳的部分原始特性得到恢复,出现了用于比武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等不同形式。
2020年12月,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表明太极拳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重视。
总体而言,太极拳是一种融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身健体效果的武术运动,它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太极拳教学

陈王庭
⑵杨氏太极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三赴河南温 县,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在 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 “杨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的 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刚 柔内含,轻沉自然,表现了出气 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 。架式 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不 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适当调 整运动量。
杨露禅
武禹襄
⑸孙氏太极
河北完县人孙禄堂,从师李魁垣 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师傅 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 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参 合八卦、 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 精义,融合一体而创 “ 孙式太极 拳 ” 。 孙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 相随,舒展圆活,动作灵敏,转变 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 合活步太极拳”。
“运动着的气功”
心静体松 含胸拔背 沉肩垂肘 头顶敛臀 身法中正
行如猫步
动如抽丝
(4)太极拳的健身原理
(一)太极拳的动作姿势有利于气血运
行:
太极拳的动作姿势要求身体的各个 部位须保持一定的弧形或圆,便于身体 各部位肌肉放松,这种身体姿势有利于 经络与气血舒畅地运行,不易造成运动 性的局部受挤压而产生组织器官缺氧, 因而,是健身运动中最为理想的有氧代 谢健身内容之一。
传子杨班侯,杨健侯(1839年-1917年),后其 技由其孙杨少侯、杨澄甫(1883年-1936年)传 承。杨澄甫以大架为本,最后定型为当今流行的 “杨家太极大架”。杨家内部仍然有大、中、小和长 拳的传授,但是拳架招式是以杨澄甫定型的大架为 主。而且这四个架势并不是四套拳,只是一套拳的 四种打法。
杨露禅艺成时,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为了生活, 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 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他在北京授拳时,因 弟子多为王公大臣, 贝勒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 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 保健需要,将自己所学太极拳 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 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 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经其子、孙 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 其特点是: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 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 影响很大,学者日众。
太极拳的特点

太极拳的特点太极拳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武术和健身练习方法。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身体的动作与内在的能量(气)结合起来,注重身心的和谐统一。
太极拳的特点包括了它的悠久历史、独特的动作风格、健身效果和内在修养等方面。
首先,太极拳具有悠久的历史。
太极拳起源于明代的张三丰,据说他通过研究道家的哲学和武术技巧创造并发展了太极拳。
这项武术练习方法从那时起一直传承至今,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誉。
太极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它积淀了无数武术家的智慧和经验。
其次,太极拳的动作风格独特。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而流畅,注重整体的身体协调和流动性。
太极拳的动作非常美观,一气呵成,犹如水流一般。
这种独特的动作风格不仅仅是为了外在的美感,更是为了内在的修养。
通过慢速、连续的动作,太极拳练习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的协调和流动,从而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
太极拳具有很好的健身效果。
太极拳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和姿势,锻炼身体的各个部位。
它可以提高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太极拳的动作要求练习者保持松弛的状态,通过放松的动作来锻炼身体,这种方式可以减少身体的压力和疲劳感,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此外,太极拳的练习也有助于调节呼吸和提高精神状态。
太极拳还具有内在修养的特点。
太极拳注重意念和呼吸的配合。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练习者需要集中精神,放松身心,与自己的呼吸和身体内部的能量连接起来。
这种内在修养的方法有助于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培养冷静和平和的心态。
太极拳的练习也被一些人视为冥想的一种形式,可以帮助练习者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总的来说,太极拳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动作风格、良好的健身效果和内在修养的特点。
通过太极拳的练习,人们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增强心肺功能,调节呼吸和提高注意力。
同时,太极拳也有助于培养冷静和平和的心态,提高身心的和谐统一。
因此,太极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和追求。
无论是作为一种武术练习方法,还是作为一种健身和养生的方式,太极拳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太极拳分类

太极拳分类概述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为知名和受欢迎的拳術之一。
它以平和柔和、连贯流畅的动作为特色,讲求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太极拳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本文将对太极拳进行分类,介绍太极拳的各个派别和流派。
太极拳的分类太极拳按照不同的源流、形式和特点,可以分为多个派别和流派。
下面将介绍几个较为著名的太极拳派别和流派。
1. 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最早形态,由陈王廷创立,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动作舒展缓慢,注重气沉丹田,有助于调节呼吸和增强身体柔韧性。
陈式太极拳分为老架和新架两种形式,老架动作强劲有力,新架动作柔和流畅。
2. 杨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是由杨露禅创立的,动作简单流畅,动起来时以慢为主,使用者以柔软力道和身体的协调为主要特点。
杨式太极拳注重身体的放松与发力,通过舒展肢体和盘身来练习太极拳的拳法套路。
3. 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是由吴鉴泉所创立,其动作力道柔和,步伐细致。
吴式太极拳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协调,强调动作的细微变化和刻意缓和的动作力度。
4. 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是由孙禄堂所创,与其他传统太极拳动作形式相比,孙式太极拳动作相对简单明了,注重推手技巧和内家拳法的训练。
孙式太极拳以圆形螺旋动作为其特点,动作流畅、平和。
5. 武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是由武志伟创立,注重太极拳的实用性,在动作中融入了传统的拳击技巧,更加强调快速而直接的攻击和防守。
武式太极拳用力短促,注重身体的快速爆发力。
太极拳流派的发展太极拳作为一种传统武术,拥有丰富的流派和发展历程。
下面将介绍几个太极拳流派的发展。
1. 北派太极拳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太极拳的发源地之一。
北派太极拳在传承中更加注重套路的规范和技术的精细,注重强调太极拳的内在功夫和拳法技巧训练。
2. 南派太极拳南派太极拳以福建为中心,注重太极拳的外在功夫和实战技巧。
南派太极拳动作大气磅礴,立足稳健,力道凌厉。
3. 传统太极拳流派传统太极拳流派分布广泛,如河南、湖北、山东等地都有各自的太极拳流派。
太极拳的知识

太极拳的知识太极拳,又称太极拳术,是中国民间传统拳术之一,起源于中国的武术之一。
作为一种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久負盛名,早在明朝时期,太极拳就已经成为了许多民间武术中不可或缺的招式。
太极拳通过阴阳平衡、柔中带刚的特点,使身心得到了极好的修养和锻炼。
太极拳的起源据说可以追溯到中国唐代,历经宋、元、明、清朝时,太极拳得到快速发展,并最终成为了当时江南学堂的社交活动之一。
太极拳不但是一种功夫,还是一种涵盖哲学、医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文化体系,其诗歌歌词、武器、音乐配合,使得太极拳成为了一种适合于各种人群的身体素质与身心修养方式。
在太极拳中,太极图是一大核心概念。
太极拳的学习进程中,学生必须熟悉太极图及其二进制编码规则,这有助于太极拳的运用和发挥。
太极拳有着极其独特的矛盾统一之理,整个功运过程中的一切,都可以被视为一种相互融合、相互转化、相互催生的动态平衡。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每个动作要求“先以意引气,气以身驭,身法和谐,动作绵密,宛如太极图中通畅无阻的运行轨迹”,这个过程中,动作幅度适宜,既不过于刚猛,也不过于柔弱,能够起到舒缓体内的压力和调理人体各个关节等方面的作用。
平常体内的气虚、气滞、气瘀等情况,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而通过太极拳的锻炼,可以不断强化因气不足造成的身体不适,增加体力,改善体态,使身体保持正常的温度和平衡,从而达到调整身体、调理气血、降低疾病发作的目的。
太极拳不仅仅可以锻炼身体和锻炼人的气质和内涵,而且还可以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紧张、活泼、乐观的运动氛围,给学生们带来正能量的生活体验和快乐的成长。
对于社区其它的组织形式而言,太极拳可以为之提供一个自然、平和、提高社会价值的交际契机,“自由、敬业、自信、诚实、勤奋、踏实、积极”将成为学生们发挥太极拳潜能的主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太极拳已成为广大民众的喜爱,无论是在城市、农村,太极拳都成为了大众理想的健身锻炼方式。
在中国佛山市,太极拳盛行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在这里,每年的太极拳大赛都吸引了来自各个省市的太极拳选手,展现着太极拳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不朽之魅力。
太极拳

一、抱拳礼
• 1. 左手为掌,表示德、智、体、美齐备,屈拇指表 示不自大.
• 2. 右手为拳,表示勇猛习武者;左掌掩右拳相抱,表 示"止戈为武",以此来约束勇武的意思. • 3.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可泛指 五洲四洋)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 • 4.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渴望求知,恭请师 友前辈指教.
刚和柔的变换,从神气上来讲,是通 过隐与显表现出来的,隐则为柔,显则为 刚。从姿势上来讲,是通过开合表现出来 的,合则为柔,开则为刚(即蓄则为柔, 发则为刚)。因为有神气的隐显与姿势的 开合,刚柔则能够充分的表现出来。陈式 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有开有合,每个开 合动作都有运劲、有落点,落点用刚,运 气转换则用柔。
• 5、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 意指的是心意、意识。陈鑫的《拳论》 中说‚打拳心为主‛‚秒机本是从心 发‛‚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 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 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
六、太极拳的技击
陈氏太极拳的技击以棚、履、挤、按、 采、挒、肘、靠为中心内容,在粘、黏、 连、随的基础上以螺旋缠丝的内劲贯穿全 身,将抓、拿、摔、滑、打、跌熔为一炉, 内外兼练。
•
现陈家沟所练的拳术套路有:老架一路、 二路(炮捶),新架一路、二路(炮捶), 小架一、二路,五种推手法。器械有:太 极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 枪夹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杆,八杆,十 三杆等。这些套路,从风格上,技击应用 上,仍基本上保持原有的传统风氏太极拳: • 杨福魁(1799—1871),字露禅,河北永年
三、太极拳的传承
•
自陈王廷之后,陈家沟练习太极拳之风胜行, 老幼妇孺皆练习,这种风气世代沿袭,经久不 衰,使得历代名手辈出。 • 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 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 言》、《太极拳战斗篇》。他在祖传老架套路 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 创造性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老架一路、二 路(又名炮捶)。其名徒为杨露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
五宫八法的动作名称:
1,太极桩2,升降桩3,开合桩4,行进桩5,左右虚步桩6,野马分鬃7,搂膝拗步8,云手9,倒卷宏10,揽雀尾11,左右穿梭12,金鸡独立13,蹬腿
二,太极拳的运动特点
1,体松心静2,柔和缓慢3,连绵不断4,圆活自然5,协调完整三,太极拳的起源时期在明末清初,创始人是陈王廷
四,太极拳的主要流派及创始人
1,陈式——陈王廷。
2,杨式——杨露禅。
3,孙式——孙禄堂。
4,吴式——吴鉴泉。
5,武式——武禹襄。
五,太极拳对身体的影响
太极拳能使呼吸自然、细长、慢均。
由于速度缓慢,动作柔和,从而使人体的微循环得以扩张。
微循环的特点是剧烈运动会使血液运行走捷径,得不到充分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而太极拳缓柔的特点则使血液能够流向各处,从而得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改善身体内部的循环。
俗话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使一些不通之处畅通,这样慢性病症状就得到缓解或消除。
同时太极拳运动能强身健体,能预防一些疾病,因此,太极拳运动有治病的效果。
太极拳是在传统养生法“导引术”和“吐纳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运动。
主张“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又具有气功内行功调心的
锻炼方法。
从而也就形成了太极拳要意识、呼吸和动作密切结合,“练意、练气、练身”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始而意动,继而内动,再之外动”;并形成刚柔相济,快慢有节、蓄发互变,以内劲为统驭的独特拳法。
太极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之所以具有养生保健功能,其奥秘在于“一动无不动”的身体活动,能给各组织器官一定强度和量的刺激,激发和促进身体在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使体质朝着增强的方向上转化和发展。
对于中老年人及慢性病病人来说,能推迟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上的退行性变化,能有效地起到健身、疗疾、延缓衰老的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经络贯通上下,沟通内外,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可有利于通经活络。
首先,我们知道,突然、强烈而持久的七情刺激,会使人体气机紊乱和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太极拳却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而有利于经络的疏通。
其次,太极拳全身性的轻慢松柔的适当运动,会使周身暖意融融,可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脉气在遍上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有助于经络畅通透达,使气血充盈灌注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
第三,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
对全身300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
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按摩,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加强维持并联系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处于协调有序状态。
太极拳是非常讲究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养生术,太极拳的动静结合,动中求静,以静御动和虽动犹静,使太极拳更符合运动适度的健身原则;同时太极拳独特的心静用意,使心更易入静,可有效阻断过分亢进和炽烈地七情对气血的干扰和逆乱影响,护卫“元神”正常发挥其调控人体身心健康的功能。
太极拳是一门源远流长、内容深邃的科学,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习练方法。
太极拳不仅继承了中国古老的传统养生之道,而又以现代科学为依据,得到了发展,从而使其在健身、治病和抗衰老上获得了更大的养生保健功效,具有药物所不及的特殊功效。
这种特殊功效并非伸手可取,必须要在习练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做到动作规范,即指身体姿势要符合一定的运动标准,这也是各个式子,不管动作怎样千变万化,所共同遵循的动作要求。
只有身体姿势和动作的规范,才有利于“意动身随”;有利于肢体放长,更灵活地表现出端正、疏松、圆润和轻灵等特点,有利于“以静御动”、“动中求静”和“精神内守”,从而使练拳出现只有意动而不觉形动
的虚灵境界,使锻炼进入更高层次,做到由内发于外,且能由外敛于内,功妙地进行内外交修,达到心身合一。
要做到动作规范,首先要做到身体的自然与放松,同时精神也应放松,“神疏”方能“体静”。
太极拳运动采用腹式呼吸方法,要求深、匀、细、缓、长,但初练者不要刻意追求这些,只要采用通顺的自然呼吸就可以了。
腹式顺呼吸也是达到腹式逆呼吸的必由之路,腹式逆呼吸会加大躯体神经系统对呼吸的调控,从而对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机能产生更加良好的影响。
但初练者不能因此而盲目采用这种呼吸方法,否则不仅会顾此失彼影响运动习练甚至出现憋气等现象。
实际上,只要随着动作的熟练,腹式顺呼吸越发越协调,达到腹式逆呼吸只是瓜熟蒂落的事情。
太极拳哲理取法自然,不可违背。
所以初练者务必遵循呼吸要畅利的原则,切忌急于求成。
太极拳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发挥出来,首先,太极拳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锻炼效果的出现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具有身体不练则退的规律。
另外,身体的康复和体质的改善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俗话说“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就是这个道理。
太极拳具有健身疗病作用,但不具“立竿见影”之效。
第二,太极拳养生保健功效是“练身、练气、练意”综合锻炼的结果,能掌握太极拳真谛,本身就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正是体现了练拳的不可间断性。
第三,实践证明,太极拳
养生保健功效的获取,贵在坚持习练。
每位立志习练太极拳进行养生保健者,都应从中悟出持之以恒的道理。
所谓“功到必成”,是一个战胜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对打太极拳养成习惯的产生兴趣的过程。
随着这种转变,一种身心健康的充实感、愉悦感、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工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会不期而至,人生乐趣会得到更大享受,对太极拳健身、疗疾和抗衰老三大功效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反过来,又会强化练拳的信心和兴趣,最终会使太极拳成为习练者走向健康途中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