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第四版-考试所有重点复习

《环境监测》第四版-考试所有重点复习
《环境监测》第四版-考试所有重点复习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

及其变化趋势。

二、环境监测目的: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2.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污染源,研究和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

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环境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

预报环境质量提供依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三、环境监测过程

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四、环境监测的分类

(一)按监测目的的分类

1、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

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

根据特定的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

(1)污染事故监测:在发生污染事故,特别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进行的应急监测。

(2)仲裁监测:主要针对污染事故纠纷、环境法律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进行监测。

(3)考核验证监测:包括对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考核,环境监测方法验证和污染治理项目竣工时的验收监测等。

(4)咨询服务监测: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所提供的服务型监测

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二)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

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环境监测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

监测等。

五、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一)环境污染的特点

1、时间分布性。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2、空间分布性。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随水和空气的流动而被稀释扩散。

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的关系。有害物质引起毒害的量与其无害的自然本底值之间存在一界限,所以污染因素对环境的危害有一阈值。

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对人或生物体的影响有单独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和拮抗作用等情况。

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与社会制度、文明程度、技术经济发展水平、民族的风俗习惯、哲学、法律等问题有关。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

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表现在监测手段、监测对象分析和监测数据分析的综合性。

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间、空间分布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样本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

3、环境监测的追溯性。为使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并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要有一个量值追溯体系予以监督。

六、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1、经过优先选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美国是最早开展优先监测的国家。

2、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性质、毒性较大,以及目前已有检测方法的一类物质。

3、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共68种有毒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卤代烃(烷、烯)类苯系物氯代苯类多氯联苯类酚类硝基苯类

苯胺类多环芳烃类酞酸酯类农药丙烯腈亚硝胺类氰化物

重金属及其它化合物

七、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必考)

(一)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

1.环境质量标准

2.污染物排放标准

(三)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七、水质标准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海水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渔业水质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必考)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控制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IV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一)按地表水域使用功能要求和污水排放去向,分别执行一、二、三级标准

(二)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其性质及控制方式分为二类:(必考)

1、第一类污染物: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律在车间或车

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是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质。

2、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污染物的污染物质,在排污单位的排放口采样。

第一类污染物:共13种。总汞,烷基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砷,总铅,总镍,苯并(a)芘,总铍,总银,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水体污染一般分为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生物型污染三种类型。

环境容量:洁净水体所能承载的最大污染物量。

一、水污染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水污染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环境水体包括地表水(江、河、湖、库、渠、海水)和地下水,水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对它们进行监测的目的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江、河、湖、库、渠、海水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

(2)对生产、生活等废(污)水排放源排放的废(污)水进行监视性监测,掌握废(污)水排放量及其污染物浓度和排放总量,评价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为污染源管理提供依据。

(3)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制定对策提供依据。

(4)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水污染保护标准、法规、和规划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

(5)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手段。

(6)对环境污染纠纷进行仲裁监测,为判断纠纷原因提供科学依据。

二、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按照监测分析方法原理,用于测定无机污染物的方法主要有:

(1)化学分析法。

(2)原子吸收光谱法:可测定多种微量、痕量金属元素。

(3)分光光度法:可测定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离子或化合物,在常规检测中仍具有较大的比例。

(4)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用于各种水体及底质、生物样品中多种元素的同时测定,一次进样,可同时测定10~30中元素。

(5)电化学法:在常规检测中也占一定比例,并用于水质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6)离子色谱法:是一种将分离和测定结合于一体的分析技术,一次进样可连续测定多种离子。

(7)其他方法:原子荧光光谱法、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等在无机污染物监测分析中也有一定应用,特别是ICP-MS法,其灵敏度比ICP-AES法高2~3个数量级,适用于痕量、超痕量有害元素的测定

用于测定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方法主要有:

(1)气相色谱(GC)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它们是分离分析多种有机污染物的有力工具,已得到广泛应用。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适宜测定热稳定性差和挥发性差、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有机物,弥补了气相色谱法的不足。

(2)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可以对复杂环境样品中的微量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3)其他方法:在常规检测中,化学分析法、分光光度法、荧光光谱法、非色散红外吸收法等也有一定应用。

三。地表水监测方案的制定(必考)

1.基础资料的收集及实地调查: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水体沿岸的城市、人口、工业分布,污染源及排放情况;水体沿岸的资源现状及水资源用途;历年水质监测资料等

2.地表水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

1、布设原则

(1)在对调查研究和对有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水域尺度范围,考虑代表性、可控性及经济性等因素,确定监测断面类型和采样点数量,并不断优化,尽可能以最少的断面获取足够的代表性环境信息。

(2)有大量废(污)水排入江、河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支流与干流汇合处,入海河流河口及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的出入口,湖泊、水库出入口,应设置监测断面。

(3)饮用水源地和流经主要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与水质有关的地方病发病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及地球化学异常区的水域或河段,应设置监测断面。

(4)监测断面的位置要避开死水区、回水区、排污口处,尽量选择河床稳定、水流平稳、水面宽阔、无浅滩的顺治河流。

(5)监测断面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一致,以便利用其水文资料。

2、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

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个完整水系污染程度。

(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这种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污)水流入处和回流处。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3)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废(污)水与江、河水基本混匀处。在流经特殊要求地区的河段上也应设置控制断面。

(4)削减断面:是指河流受纳废(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另外,有时为特定的环境管理需要,如定量化考核、监视饮用水源和流域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等,还要设置管理断面。

3、湖泊、水库通监测垂线(或断面)的布设

a. 在湖(库)的不同水域,如进水区、出水区、深水区、浅水区、湖心区、岸边区,按水体类别和功能设置监测垂线。

b. 湖(库)区若无明显功能区别,可用网格法均匀设置监测垂线。

4、采样点的确定

设置监测断面后,应根据水面的宽度确定断面上的监测垂线,再根据监测垂线处水深确定采样点的数目和位置。

对于江、河水系,当水面宽≤50m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100m时,在近左、右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

水面宽>100m,设左、中、右三条垂线,如证明断面水质均匀时,可仅设中泓垂线。

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不足0.5m时,在1/2水深处设采样点;水深0.5~5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5~10m时,在水面下0.5m处和河底以上0.5m处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10m时,设三个采样点,即水面下0.5m处、河底以上0.5m处及1/2水深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3.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饮用水源地、省交界断面中需要重点控制的监测断面,

每月至少采样监测一次;较大的水系、河流、湖的检测断面,每逢单月采样检测一次,全年六次,采样时间为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每期采样两次;受潮汐影响的检测断面分别在大潮汐和小潮汐进行采样监测;属于国家监控的断面,每月采样检测一次;水系背景断面每年采样监测一次,在污染较重的季节进行。

4.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

5.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四、水样类型及意义

(一)瞬时水样

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单一水样。当水体水质稳定,或其组分在相当长的时间或相当大的空间范围内变化不大时,瞬时水样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当水体组分及含量随时间和空间变化时,就应隔时、多点采集瞬时水样,分别进行分析,摸清水质的变化规律。

(二)混合水样

混合水样分为等时混合水样和等比例混合水样,前者是指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点按等时间间隔所采集的等体积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这种水样在观察某一时段平均浓度时非常有用,但不适用于被测组分在贮存过程中发生明显变化的水样;后者是指在某一时段内,在同一采样点所采

水样量随时间或流量成比例变化的混合水样,即在不同时间依照流量大小按比例采集的混合水样,这种水样适用于流量和污染物浓度不稳定的水样。

(三)综合水样

把在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水样称为综合水样,这种水样在某些情况下更具有实际意义。例如:当为几条排污河、渠建立综合处理厂时,以综合水样取得的水质才疏作为设计的依据更为合理。

五、水样的保存方法(必考)

1、冷藏或冷冻保存法

作用是抑制微生物活动,减缓物理挥发和化学反应速率。

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

(1)加入生物抑制剂:如在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中加入HgCl2 ,可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对测定酚的水样,用H3PO4 调至pH 为4时,加入适量CuSO ,即可抑制苯酚菌的分解活动。

(2)调节pH:测金属离子的水样常用硝酸酸化至pH1-2,可防重金属离子水解沉淀

(3)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如测定硫化物的水样,加入抗坏血酸,可以防止硫化物被氧化;

七、水样的消解

(一)湿式消解法(必考)

1、硝酸消解法清洁水样

2、硝酸—高氯酸消毒法含难氧化水样

3、硝酸—硫酸消解法提高消解温度和效果

4、硫酸—磷酸消解法去除三价铁干扰

5、硫酸—高锰酸钾消解法含汞

6、硝酸—氢氟酸消解法

7、多元消解法

8、碱分解法

(二)干灰化法(马弗炉)

又称干式分解法或高温分解法,不适用于处理测定易挥发组分(如砷、汞、镉、硒、锡等)的水样。

(三)微波消解法

八、富集与分离(必考)

(一)气提、顶空和蒸馏法

气提、顶空和蒸馏法使用与测定仪挥发组分水样的预处理。采用向水样中通入惰性气体或加热的方法,将被测组分吹出或蒸馏分离出来,达到分离和富集的目的。

(二)萃取法

1、溶剂萃取法

溶剂萃取法是基于不同物质在互不相容的两种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进行组分的分离和富集。

2、固相萃取(SPE)法

固相萃取法的萃取剂是固体,其萃取原理基于:水样中欲测组分和共存干扰组分与固相萃取剂作用力强弱不同,使它们彼此分离。

(三)吸附法

吸附法是利用多孔性的固体吸附剂将水样中一种或数种组分吸附于表面,再用适宜溶剂加热或吹起等方法将欲测组分解吸,达到分离和富集的目的。

(四)离子交换法

该方法是利用离子交换剂与溶液中的离子发生交换反应进行分离的方法。离子交换剂分为无机离子交换剂和有机离子交换剂两大类,广泛应用的是有机离子交换剂,即离子交换树脂。

(五)共沉淀法

共沉淀是指溶液中一种难溶化合物在形成沉淀(载体)过程中,将共存的某些痕量组分一起载带沉淀出来的现象。共沉淀现象在常量分离和分析中是应避免的,但却是一种分离富集痕量组分的手段。

1、利用吸附作用的共沉淀分离

该方法常用的载体有Fe(OH)3、Al(OH)3、MnO(OH)2及硫化物等,由于它们是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的非晶体形胶体沉淀,故富集效率高。

2、利用生成混晶的共沉淀分离

当欲分离微量组分及沉淀剂组分生成沉淀时,如具有相似的晶格,就可能生成混晶共同析出。

3、利用有机共沉淀剂进行共沉淀分离

有机共沉淀剂的选择性较无机沉淀剂好,得到的沉淀也较纯净,并且通过灼烧可除去有机共沉淀剂,留下欲测元素。

九、物理指标检验

(一)水温

水温测量应在现场进行。常用的测量仪器有水温计、颠倒温度计和热敏电阻温度计。

(二)臭和味

1、定性描述法

取100mL水样与250mL锥形瓶中,检验人员依靠自己的嗅觉,分别在20℃和煮沸稍冷后闻其气味,用适当的词语描述臭特征,如有芳香、氯气、硫化氢等气味或没有任何气味。

只有清洁的水样或已确认经口接触对人体健康无害的水样才能进行味的检验。其检验方法是分别取少量20℃和煮沸冷却后的水样放入口中,尝其味道,用适当的词语(酸、甜、咸、苦、涩等)描述。

2、臭阈值法

用无臭水稀释水样,当稀释到刚能闻出臭味时的稀释倍数称为“臭阈值”。操作要点:用水样和无臭水在具塞锥形瓶中配置系列稀释水样,在水浴上加热至(60±1)℃;取下锥形瓶,振荡2~3次,去塞,问其气味,与无臭水比较,确定刚能闻出臭味的稀释水样,计算臭阈值。

(三)色度

水的颜色分为真色和表色。真色指去除悬浮物后的水的颜色,没有去除悬浮物的水具有的颜色称为表色。水的色度一般是指真色,常用(1)铂钴标准比色法测定。该方法用氯铂酸钾与氯化钴配成标准色列,与水样进行目视比色确定水样的色度。适用于清洁的,带有黄色色调的天然水和引用水的色度测定。(2)稀释倍数法

(四)浊度

(1)目视比浊法原理基于:将水样与用精制的硅藻土(或白陶土)配制的系列浊度标准溶液进行比较,来确定水样的浊度。规定1000mL水中含1mg一定粒度的硅藻土所产生的浊度为一个浊度单位,简称“度”。

(2)分光光度法

(3)浊度仪法:测定水样对一定波长光的透射或散射强度而实现浊度测定。

(五)透明度

测定透明度常用铅字法、塞氏盘法和十字法等。

(六)固体物

水中的固体物分为总固体物(又称总残渣)、溶解固体物(又称可滤残渣)和悬浮物(又称不可滤残渣)三种。

1、总固体物

总固体物是水样在一定的温度下蒸发、烘干后剩余的物质,包括溶剂固体物和悬浮物。

2、溶解固体物

溶解固体物是指将过滤后的水样放在称至恒重的蒸发皿内蒸干,再在一定温度下烘至恒重时蒸发皿中的剩余物质。

3、悬浮物(SS)

水样经过滤后留在过滤器上的固体物质,于103~105℃烘至恒重后得到的物质称为悬浮物。(七)矿化度

矿化度是水化学成分测定的重要指标,用于评价水中含盐量,是农田灌溉用水适用性指标的主要指标之一。矿化度的测定方法有重量法,电导法等。

(八)电导率

水的电导率与其所含无机酸、碱、盐的量有一定的关系。当它们的浓度较低时,电导率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因此,该指标常用语推测水中离子的总浓度或含盐量。用电导仪测量。

(九)氧化还原电位

十、金属化合物的测定(铝汞镉铅铜锌铬砷)

(一)铝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

(二)汞

1.双硫腙分光光度法(橙色螯合物)

2.冷原子吸收光谱法

3.冷原子荧光光谱法

冷原子荧光测汞仪与冷原子吸收测汞仪区别:冷原子荧光测汞仪与冷原子吸收测汞仪相比,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测定特征紫外光在吸收池中被汞蒸气吸收后的投射光强,而冷原子荧光测定仪是测定洗手池的汞原子蒸汽吸收特征紫外光后被激发后所发射的特征荧光(波长较紫外光长)强度,其光电倍增管必须放在与吸收池相垂直的方向上。用高纯氩气或氮气作为载气。

(三)镉

1.原子吸收光谱法

(1)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2)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镉(铜、铅)

2.双硫腙分光光度法(红色螯合物)

3.阳极溶出伏安法

(四)铅(方法同镉原子吸收光谱法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五)铜

原子吸收法、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钠分光光度法、2,9-二甲基-1,10-菲啰啉分光光度法

(六)锌

原子吸收光谱法双硫腙阳极溶出示波极谱分析法ICP-AES

(七)铬

1.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1)六价铬的测定

在酸性介质中,六价铬与二苯碳酰二肼(DPC)反应,生成紫红色络合物,于540nm波长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2)总铬的测定

在酸性溶液中,首先将水样中的三价铬用高锰酸钾氧化成六价铬,过量的高锰酸钾用亚硝酸钠分解,过剩的亚硝酸钠用尿素分解;然后加入二苯碳酰二肼显色,于540nm波长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2.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总铬

3.硫酸亚铁铵滴定法(总铬质量浓度大于1mg/L的废水)

(八)砷

1、新银盐分光光度法

2、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3、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十一、非金属无机化合物的测定

(一)酸度和碱度

1、酸度(与pH的区别)

酸度是指水中所含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的总量,包括无机酸、有机酸、强酸弱碱盐等。

酸度分为:(一)用酚酞作指示剂(其变色pH为8.3)测得的酸度称为总酸度(酚酞酸度),包括强酸和弱酸(二)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变色pH约3.7)测得的酸度称强酸酸度或甲基橙酸度。

电位滴定法:适合各种水体,不受有色和浑浊等限制。pH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至pH计指示3.7和8.3,据其相应消耗的NaOH标准溶液的体积,分别计算两种酸度。

2、碱度(碱度的计算)

水的碱度是指水中所含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总量,包括强碱、弱碱、强碱弱酸盐等。(二)pH

PH和酸度,碱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pH表示水的酸碱性强弱,而酸度或碱度是税种所含酸性或碱性物质的含量。

测定pH的方法有比色法和玻璃电极法(电位法),还有在玻璃电极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差分电极法。

(三)溶解氧(DO)必考

(1)碘量法: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实验室采用碘量法:在水样中加人硫酸锰溶液和碱性碘化钾溶液,水中的溶解氧将二价锰氧化成四价锰,并生成氢氧化物沉淀。加酸后,沉淀溶解,四价锰又可氧化碘离子而释放出溶解氧量相当的游离碘。以淀粉为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释放出的碘,可计算出溶解氧含量。

原理:

MnSO4+2NaOH-Na2SO4+Mn(OH)2;

2Mn(OH)2+O2--2MnO(OH)2棕色;

MnO(OH)2+2H2SO4--Mn(SO4)2+3H2O;

Mn(SO4)2+2KI--MnSO4+K2SO4+I2;

2Na2S2O3+I2--Na2S4O6+2NaI;

(2)修正碘量法(高浓度工业废水)

A.叠氮化钠修正法(NaN3剧毒,易爆,不可将碱性KI-NaN3直接酸化)

2NaN3+H2SO4--2HN3+Na2SO4;

H++NO-2+NH3--N2O+N2+H2O

消除亚硝酸干扰

干扰及其消除:亚硝酸盐,Fe3+---氟化钾或磷酸

B.高锰酸钾修正法

干扰及其消除:Fe2+;草酸钠,氟化钾掩蔽

(3)氧电极法:聚四氟乙烯薄膜电极

评定地面水,工业、农业、渔类用水的依据:在比较清洁的河流和湖泊中,溶解氧一般在7.5mg/L 以上;当溶解氧在5mg/L以下时,各种浮游生物不能生存;大多数鱼类要求溶解氧在4mg/L以上;当溶解氧在2mg/L以下时,水体就会发臭。

(四)氰化物

1.氰化物包括简单氰化物、络合氰化物和有机氰化物(腈)。实验室采用硝酸银滴定法:取一定体积水样的吸收液,调节pH至11以上,以试银灵作指示剂,用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则氰离子与银离子生成银氰络合物,稍过量的银离子与试银灵反应,使溶液由黄色变为橙红色,即为终点。

2.分光光度法

1、异烟酸-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2、异烟酸-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

(五)氟化物

1.测定水中氟化物采用离子色谱法。离子色谱(IC)法是利用离子交换原理,连续对共存的多种阴离子或阳离子进行分离后,导入检测装置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的方法,其测定仪器称为离子色谱仪。

2.氟离子选择电极法(LaF3电极)

(六)含氮化合物

1、氨氮NH3-N

水中的氨氮是指以游离氨(或称非离子态氨,NH3)和离子态氨(NH4+)形式存在的氮,两者的组成比取决于水的pH。

测定水中氨氮的方法有分光光度法、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和滴定法。其中分光光度法具有灵敏、稳定等特点,但水样有色、浑浊或含钙、镁、铁等金属离子及硫化物、醛和酮类等均干扰测定,需作相应的预处理。离子选择电极法通常不需要对水样进行预处理,但再现性和电机寿命尚存在一些问题。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比较简单,使用专用仪器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均可获得良好效果。滴定法用于测定氨氮含量较高的水样

方法:1.纳氏试剂光度法(痕量NH3 )

干扰:浊度(过滤)、金属离子(EDTA络合)

2.水杨酸-次氯酸盐分光光度法

3.氨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2、亚硝酸盐氮NO2--N

1.亚硝酸盐氮(NO2-—N)是氮循环的中间产物,在氧和微生物的作用下,亚硝酸盐可被氧化成硝酸盐;在缺氧条件下也可被还原为氨。在常用的测定方法中,N—(1—萘基)乙二胺分光光度法灵敏度较高,选择性较好。

2.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

3、硝酸盐氮(NO3-—N)

1.硝酸盐是在有氧环境中最稳定的含氮化合物,也是含氮有机物经无机化作用最终阶段的分解产物。在常用的测定方法中,酚二磺酸分光光度法显色稳定,测定范围较宽。

2.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

4、凯氏氮

凯氏氮是指以凯氏法测得的含氮量,它包括氨氮和在此条件下能转化为铵盐而被测定的有机氮化合物。

5、总氮

过硫酸钾将有机氮与无机氮转变为硝酸盐

(七)硫化物

水体中硫化物包含溶解性的H2S、HS-、S2-,酸溶性的金属硫化物,以及不溶性的硫化物和有机硫化物。

主要方法:(1)对氨基二甲基苯胺分光光度法(2)间接火焰AAS法(3)碘量法

(八)含磷化合物:富营养化指标

存在形态:磷酸盐、有机磷

测定方法:1、钼锑抗分光光度法2、孔雀绿-磷钼杂多酸分光光度法3、离子色谱法

十二、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一、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

(一)化学需氧量(COD)(必考)

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表示。

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标准方法是重铬酸钾法

(1)重铬酸钾法(K2Cr2O7法)(GB)CODCr

2Cr2O7+16H++3C→4Cr3++8H2O+3CO2;

Cr2O7+14H++6Fe2+→6Fe3++2Cr3++7H2O

(2)恒电流库仑滴定法

(3)KMnO4法(高锰酸钾指数)CODMn。

在强酸溶液中,用一定量的重铬酸钾在有催化剂(Ag2SO4)存在条件下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至溶液由蓝绿色变为红棕色即为终点,记录标准溶液消耗量;再以蒸馏水作空白溶液,按同法测定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根据水样实际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计算化学需氧量。

重铬酸钾氧化性很强,可将大部分有机物氧化,但吡啶不被氧化,芳香族有机物不易被氧化,挥发性直链脂肪族化合物、苯等存在于蒸气相,不能与氧化剂液体接触,氧化不明显。氯离子干扰可加入适量硫酸汞络合。

(二)高锰酸盐指数(I Mn)CODMn

以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定的化学需氧量,称为高锰酸盐指数,以氧的质量浓度(单位为mg/L)表示。其中碱性高锰酸钾法用于测定氯离子浓度较高的水样,酸性高锰酸钾法适用于氯离子质量浓度不超过300mg/L的水样。

(三)生化需氧量(BOD)(必考)

生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

消耗的溶解氧量。

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好氧分解氛围含碳物质氧化阶段和硝化阶段。硝化阶段在5~7d,甚至10d以后才显著进行,一般水质检验所测BOD只包括含碳物质的耗氧量和无机还原性物质的耗氧量,因此五日培养法能减少硝化阶段对耗氧量的影响。

(四)总有机碳(TOC)

(1)测定意义

1.定义:TOC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以C的mg/L 表示。

2.意义:比BOD、COD更能直接表示有机物的含量,所以,更能用来评价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的程度。

测定方法:燃烧氧化-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五)挥发酚

(1)定义:沸点在230 ℃以下,能随着水蒸气蒸出的酚类为挥发酚。

水样保存:加酸(H3PO4 pH<2),硫酸铜

预处理:氧化剂如Cl2加入硫酸亚铁还原;

硫化物加入硫酸铜,或酸化;

油类加NaOH后有机溶剂萃取除去等。

蒸馏:分离挥发酚;消除色度、浑浊和金属离子等的干扰。

(2)测定方法

1、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510nm)

2、溴化滴定法

KBrO3+5KBr+6HCl→3Br2+6KCl+3H2O

C6H5OH+3Br2→C6H2Br3OH+3HBr

C6H2Br3OH+Br2→C6H2Br3OBr+HBr

Br2+2KI→2KBr+l2

C6H2Br3OBr+2KI+2HCl→C6H2Br3OH+2KCl+HBr+I2

2Na2S2O3+I2→Na2S4O6+2NaI

(六)石油类

来源: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水中状态:漂浮、乳化、溶解

危害:影响空气与水体界面间的氧交换;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含有毒性大的芳烃类。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_完整版教材

第一张绪论 1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分类有三种 监视性检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检测) 根据特定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监测数据的五性:(P498) 1)、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实值的一致程度; 2)、精密度:均一样品重复测定多次的符合程度; 3)、完整性:取得有效监测数据的总数满足预期计划要求的程度; 4)、代表性:检测样品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代表程度;5)、可比性:检测方法、环境条件、数据表达方式等可比条件下所得数据的一致程度。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及适用条件: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 (二)、可疑数据的取舍 1.Dixion 检验法 步骤: 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顺序排列 ②根据测定次数计算Q 值 ③查表Q α(n ) ④判断Q ≦Q0。05 正常;Qo 。05Q0.01离群值,舍去. 2.Qrubbs 检验法 步骤: 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有序排列,求x ,s ②计算统计量 s x x T min -= 或s x x T -=max ③查表)(n T α ④判断:若T ≦T0。05正常离群值;T0。05T0.01离群值,应舍去; ⑤在第一异常数据剔除后,可重新检验新的离群数据。 t 检验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四)均数置信区间和“t ”值,置信区间表示以样本均数代表总体均数的可靠程度。t 值是

马原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

《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着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着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着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17、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18、对同一张事物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 19、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说明意识是客观精神的主观映象 20、“思想实验”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2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2、“寒路神麦正当时”说明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2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5、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26、柏格森所说的运动变化不是指任何具体的事物的运动变化,而只是纯粹的“动作”,是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

环境监测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从信息技术角度看,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环境监测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分为: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和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了解) 5、环境监测分类: 按监测目的划分 ?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常规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 ?研究性监测(也称科研监测) 6、环境监测的发展:被动监测、主动监测、自动监测 7、环境污染的特点: 时间分布性 空间分布性 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 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单独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颉颃作用) 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8、环境监测的特点:环境监测的综合性、环境监测的连续性、环境监测的追溯性。 9、环境监测技术: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10、优先污染物:有毒化学物种类繁多,人们不可能对每一种化学品都进行监测、实行控制,而只能有重点、针对性地对部分污染物进行监测和控制。这就必须确定一个筛选原则,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为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 11、优先监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12、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性质:XXX 总学时:64 学分:4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单位:XXX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微生物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内容。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 X、TSP、PM10、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等。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 按监测方法学习,主要讲述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主要为标准方法和正在推广的新的常规监测技术,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监测技术,及迅速发展的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法规,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测定、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后期课程和将来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环境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主要知识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 2.掌握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或程序。 3.掌握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 4.了解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及制订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分级情况。 5.掌握大气、水、土壤等最新的环境质量标准及其应用范围;了解各类污染物的控制或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马原必背知识点 最新《马原》大学期末考试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或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同唯物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 立马克思主义奠定思想前提 4、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5、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的著作是《资本论》 6、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 7、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共产主义者同盟 8、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实践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9、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这里所说的特定含义和确定标准是指对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 神的回答;存在和思维是否具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世界本原问题 1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是指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 13、相信“意念移物” ,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主张精神主宰 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14、“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5、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1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环境监测考试复习题目

环境监测复习题 一、问答题 ①环境污染物作用于生殖细胞的遗传物质(DNA),使之发生突变,导致先天性畸形。生殖细胞突变可遗传性, 环境污染物作用于体细胞,引起体细胞突变也可引起畸形,但无遗传性。 ②生殖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现染色体不离开现象,即在细胞分裂中期成对染色体彼此不分开,以致一个子细胞 多一个染色休,而另一个子细胞少一个染色体,从而造成发育缺陷。 ③核酸的合成过程受破坏而引起畸形。 ④母体正常代谢过程被破坏,使子代细胞在生物合成过程中缺乏必需的物质,影响正常发育等等。 ①监视性监测,也叫常规监测和例行监测 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 环境质量监测:大气、水、噪声; 污染源监督监测: ②特定目的监测,也叫特例监测 污染事故监测: 仲裁监测:排污收费、数据仲裁等; 考核验证监测:业务考核、上岗培训、验收监测等; 咨询服务监测: ③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 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的监测。 环境本底的监测及研究; 研制监测环境标准物质、制订统一监测分析方法、优化布点、采样等的研究; 国家标准是适用于全国范围的标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对环境质量要求也不相同,各地工业发展水平、技术水平和构成污染的状况、类别、数量等都不相同;环境中稀释扩散和自净能力也不相同,完全执行国家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是不适宜的。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结合当地的地理特点,水文气象条件、经济技术水平、工业布局、人口密度等因素,进行全面规划,综合平衡,划分区域和质量等级,提出实现环境质量要求,同时增加或补充国家标准中未规定的当地主要污染物的项目及容许浓度,有助于治理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 地方标准应该符合以下两点:国家标准中所没有规定的项目;地方标准应严于国家标准,以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 环境质量基准:是由污染物(或因素)与人或生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的,不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人为因素。不随时间而变化,不具有法律效力。 环境质量标准:以环境质量基准为基础,并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而制定的。她既有法律强制性,又可以根据技术、经济以及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变化而不断修改、补充。标准要定在最佳实用点上,既不能强调技术先进而使大多数企业难以达到,也不能强调可能迁就现有的落后生产技术与工艺设备。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环境监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 非师范类专业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 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 一、课程说明 总学时:78 学时分配:讲课60学时,实践教学18学时 适用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监测专业主干课程,是环境监测与 治理技术专业的专业模块课程。要求学生能系统地学习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 与方法。本课程系统地讲授水质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固体废物监测、 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等内容。为 后续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学习打下 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1、绪论 4学时 概述,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环境标准。 2、水和废水监测 20学时 水质污染与监测,水质监测方案制定,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样的预处理,物理指标检测,金属化合物的测定,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有机污染物的测定,底质监测 3、空气和废气监测 13学时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 采样仪器,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测定,颗粒物的测定,降水监测,标准气 体的配制 4、固体废物监测4学时 固体废物概述,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监测 5、土壤质量监测 3学时 土壤基本知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污染物的测定 6、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4学时 水环境生物监测,空气污染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 7、噪声监测 5学时 声音和噪声,声音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噪声测量仪器,噪声标准,噪声监测 8、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 3学时 基础知识;环境中的放射性,放射性辐射防护标准,放射性测量实验室 和检测仪器,放射性监测 9、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2学时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概述,监测实 验室基础 10、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 2学时 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遥感监测技术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整理

马原重点知识点 题型:1、选择(1x10*)2、判断(1x10*)3、材料分析(20x4*) (1、反应什么理论简述即可。2、感想结合理论展开) 绪论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 史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 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 3.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 5.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7.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 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主的理论基础,

环境监测复习

1优先污染物是指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毒性较大以及现代已有检出方法的化学品。 2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样品称为综合水样,在某些情况下更具有实际意义 3采样效率采样方法或采样器的采样效率是指在规定的采样条件(采样流量、污染物浓度范围、采样时间等)下所采集到的污染物量占其总量的百分数 4危险废物是指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5灵敏度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是指该方法对单位浓度或单位含量的的待测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响应量的变化程度,它可以用仪器的响应量或其他指示量与对应的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之比来描述。 6环境监测的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具体为:(1)评价环境质量2)追寻污染源3)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制定环境法律、标准、规划等服务。 7环境监测的要求(1)代表性(2)完整性(3)可比性4)准确性(5)精密性 8环境监测的特点:综合性,连续性,追溯性 9清洁\轻污染\严重污染水样的保存时间 污水:越短越好;清洁水样:72h;轻污染水样:48h;严重污染水样:12h 10水样消解的目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 易于分离的无机化合物。 11总汞常用测定法常用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高锰酸钾-过硫酸钾消解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12直接采样法适用于大气中被测组分浓度较高或者所用监测方法十分灵敏的情况,此时直接采取少量气体就可以满足分析测定要求。直接采样法测得的结果反映大气污染物在采样瞬时或者短时间内的平均浓度 13常用于描述精密度的术语平行性,重复性,再现性 14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组成是由若干个水污染固定监测站(可设

《环境监测》课程习题

《环境监测》课程习题 环境监测的要紧内容和特点是什么?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可分为哪几类? 我国目前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分哪几类? 既然有了国家排放标准,什么缘故还承诺制订和执行地点排放标准? 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各是什么? 简述环境监测进展趋势。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2、如何制订水污染监测方案?以河宽< 50m 的河流为例,讲明如何布设监测断面和采样点? 答:设三种断面:对比断面,操纵断面和削减断面。【3分】 对比断面设一个,设在河流进入都市和工业区往常的地点,躲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或回流区;操纵断面数目视都市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公布情形而定,一样设在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削减断面一个,一样设在都市和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河段上。【3分】河流监测断面采样垂线的布设,可依水面宽度,按下表规定设置。 水面宽垂线数 <50m 一条(中泓垂线) 50-100m 二条(左右近岸明显水流处) 100-1000m 三条(左,中,右) >1500m 至少要设置5条等距离采样垂线 垂线上采样点的设置可按照水深按下表设置 水深采样点数 <5m 一点(水面下0..3-0.5m处) 5-10m 二点(水面下0..3-0.5m,河床以上0..5m 处) 10-50m 三点(水面下0..3-0.5m,1/2水深,河底以上0.5m处) >50m 酌情增加 水样在分析测定之前,什么缘故要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包括哪些内容?

何谓真色和表色?水的色度通常指什么?如何样按照水质污染情形选择适宜的测定颜色方法?什么缘故? 简述原子吸取分光光度法的差不多原理,并用方块图示意其测定流程。 17、试比较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取分光光度法的原理、仪器要紧组成部分及测定对象的要紧不同之处? 20、如何样采集测定溶解氧的水样?讲明电极法和碘量法测定溶解氧的原理。如何样排除干扰?

《环境监测》第四版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 (一)化学需氧量(COD) 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表示。 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标准方法是重铬酸钾法 (1)重铬酸钾法(K2Cr2O7法)(GB)CODCr (2)恒电流库仑滴定法 (3)KMnO4法(高锰酸钾指数)CODMn。 在强酸溶液中,用一定量的重铬酸钾在有催化剂(Ag2SO4)存在条件下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至溶液由蓝绿色变为红棕色即为终点,记录标准溶液消耗量;再以蒸馏水作空白溶液,按同法测定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根据水样实际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计算化学需氧量。 重铬酸钾氧化性很强,可将大部分有机物氧化,但吡啶不被氧化,芳香族有机物不易被氧化,挥发性直链脂肪族化合物、苯等存在于蒸气相,不能与氧化剂液体接触,氧化不明显。氯离子干扰可加入适量硫酸汞络合。 (二)高锰酸盐指数(I Mn)CODMn 以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定的化学需氧量,称为高锰酸盐指数,以氧的质量浓度(单位为mg/L)表示。其中碱性高锰酸钾法用于测定氯离子浓度较高的水样,酸性高锰酸钾法适用于氯离子质量浓度不超过300mg/L的水样。 (三)生化需氧量(BOD) 生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好氧分解氛围含碳物质氧化阶段和硝化阶段。硝化阶段在5~7d,甚至10d以后才显著进行,一般水质检验所测BOD只包括含碳物质的耗氧量和无机还原性物质的耗氧量,因此五日培养法能减少硝化阶段对耗氧量的影响。 (四)总有机碳(TOC) (1)测定意义 1.定义:TOC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以C的mg/L 表示。 2.意义:比BOD、COD更能直接表示有机物的含量,所以,更能用来评价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的程度。

《环境监测》课程复习

环境监测课程习题.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 2、环境优先污染物 3、环境标准 4、环境优先监测 二、填空 1、按监测目的可将监测分为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 2、环境监测的特点有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三、思考题 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可分为哪几类? 2、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 3、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有何区别? 4、我国目前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分哪几类? 5、为什么分光光度法在目前环境监测中还是较常用的方法?它有何特点?发展方向 是什么? 6、试分析我国环保标准体系的特点。 6、为什么要分别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 7、既然有了国家排放标准,为什么还允许制订和执行地方排放标准? 10、制订环保标准的原则是什么?是否标准越严越好? 11、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各是什么? 12、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什么?、 13、简述环境监测发展趋势。 14、简述优先污染物筛选的原则。、 15、简述环境监测的过程。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一、名词解释 1、水质污染 2、水体自净 3、水质监测 4、瞬时水样 5、混合水样 6、流速仪法 7、湿式消解法8、干灰化法9、富集或浓缩 10、混合水样11、综合水样12、凯式氮 13、化学需氧量14、高锰酸盐指数15、生化需氧量 16、总需氧量17、平均比例混合水样18、酸度 19、PH值20、酚酞酸度21、碱度 22、臭阈值23、总残渣24、总可滤残渣 25、悬浮物(SS)26、地下水27、离子交换法 28、共沉淀29、细菌总数30、污泥体积指数 31、溶解氧32、真色33、表色 二、思考题 1、简要说明监测各类水体水质的主要目的和确定监测项目的原则。 2、如何制订水污染监测方案?以河宽< 50m 的河流为例,说明如何布设监测断面和采样点? 3、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怎样布设采样点和采集有代表性的水样? 工厂废水采样点应如何设置?

马原期末复习 重点整理教学提纲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单元: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意义:P2 2.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怎样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24-25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 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史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否定时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 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 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P44-45 ●矛盾分析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 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 的。 ●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体现:a.把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b.“两点 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c.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d.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 ●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 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 问题意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认识和化解矛盾,尤其是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 单元: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P61-6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完整版)环境监测期末复习总结-奚旦立第四版

第一章绪论 环境监测的过程(不同角度)(P1) 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 环境监测的对象(P1) 反应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环境监测的特点(P5) 1综合性:表现在手段、对象、数据统计及分析 2连续性 3追溯性 环境优先污染物(概念)(P8) 1、经过优先选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2、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性质、毒性较大,以及目前已有检测方法的一类物质。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水体污染分类(P34) 化学型污染:指随废水及其他废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 物理型污染: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生物型污染: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物质造成的污染。 水质监测方案(地面水、水污染源)(P41-47) 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河流断面布设、监测垂线布设、采样点位确定) 应在水质、水量发生变化及水体不同用途的功能区处设置监测断面 (1)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 (2)湖泊、水库的主要出入口; (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区域等功能区; (4)入海河流的河口处、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混合处; (5)国际河流出入国际线的出入口处; (6)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 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 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个完整水系污染程度。(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这种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污)水流入处和回流处。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3)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废(污)水与江、河水

2018大二马原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要点(完美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发展趋向方面的主题、任务及其精神需求,它渗透在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一句话,实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学说。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性的科学体系。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内在根据。 第三,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在自觉。 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在总结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新的历史经验和概括自然科学最新成就的基础上产生了列宁主义。 为解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革命的问题,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为解决在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产生了邓小平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环境监测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 2.空白试验 3.细菌总数 4.指示生物 5.噪声 二、填空题: 1.环境监测可以分为污染事故监测;纠纷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四种;2.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___时,可设一点,具体位置在____ ,当水深______时,应设两点,具体位置分别是_______ ; 3.水样预处理的两个主要目的分别是将含量低、形态各异的组分处理到适合监测的含量及形态;去除组分复杂的共存干扰组分 4.直接采样法适用于污染物浓度较高且测定方法较灵敏的情况; 5.大气采样时,常用的布点方法分别是功能区布点法;网格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扇形布点法 6.4氨基安替比林是测挥发酚的显色剂,测六价铬的显色剂是_______; 7.将14.1500修约到只保留一位小数___ ___ ; 8.土壤样品采集的布点方法有对角线布点法、梅花形布点法;棋盘式布点法;蛇形布点法四种。 三、选择题 1.下列水质监测项目应现场测定的是() A、COD B、挥发酚 C、六价铬 D、pH 2.测定某化工厂的汞含量,其取样点应是() A、工厂总排污口 B、车间排污口 C、简易汞回收装置排污口 D、取样方便的地方3.声音的频率范围是() A、20Hz<f<20000Hz B、f<200Hz 或f>20000Hz C、f<200Hz 或f>2000Hz D、20Hz<f<2000Hz 4.测定大气中NO2时,需要在现场同时测定气温和气压,其目的是() A、了解气象因素 B、换算标况体积 C、判断污染水平 D、以上都对

5.按照水质分析的要求,当采集水样测定金属和无机物时,应该选择容器。 A、聚乙烯瓶 B、普通玻璃瓶 C、棕色玻璃瓶 D、不锈钢瓶 6.大气采样点的周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的夹角应是 ( c ) A.不大于45o B.45o C.不大于30o D. 30o 7.底质中含有大量水分,必须用适当的方法除去,下列几种方法中不可行的是哪一种() A.在阴凉、通风处自然风干 B.离心分离 C.真空冷冻干燥 D.高温烘干 8.铬的毒性与其存在的状态有极大的关系,()铬具有强烈的毒性。 A.二价 B.三价 C.六价 D.零价 9 .释水的BOD5不应超过()mg/L. A.1 B.2 C.0.2 D.0.5 10.采用气相色谱法定量时,不必加定量校正因子的方法是( )。 A. 归一化法B.内标法C.外标法D.校正面积归一法 四、判断题 1、测定烟尘浓度时必须等速采样,而测定烟气浓度时不需等速采样。() 2、污水中BOD测定时,所用稀释水应含有能分解该污水的微生物。() 3、系统误差能通过提高熟练程度来消除。() 4、实验室之间的误差一般应该是系统误差。() 5、全压、动压和静压都是正值。() 6、大气污染物的浓度与气象条件有着密切关系,在监测大气污染的同时还需测定风向、风速、气温、气压等气象参数。() 7、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而二次污染物是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转化后形成的物质,因此二次污染物的毒性要比一次污染物的毒性小。() 8、所有的声音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9、有些动物能听到超声或次声。() 10、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五、问答题 1、以河流为例,说明如何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 2、大气降水监测的目的是什么? 3、在测定COD Cr过程中,分别用到HgSO 4、AgSO4-H2SO4溶液、沸石三种物质,请分别说明

《环境监测》课程习题说课材料

《环境监测》课程习 题

环境监测课程习题.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 2、环境优先污染物 3、环境标准 4、环境优先监测 二、填空(每个0.5分) 1、按监测目的可将监测分为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 2、环境监测的特点有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3、环境标准按管理的层次可分国际级、国家级、地方级三个层次,并遵循地方 标准 优先的原则。 4、监测分析方法有三个层次,它们是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统一分析方法和等效 方法。 。 三、思考题 1、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可分为哪几类? 2、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哪些要求? 3、环境监测和环境分析有何区别? 4、我国目前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分哪几类?

5、为什么分光光度法在目前环境监测中还是较常用的方法?它有何特点? 发展方向是什么? 6、试分析我国环保标准体系的特点。 7、为什么要分别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 8、既然有了国家排放标准,为什么还允许制订和执行地方排放标准? 10、制订环保标准的原则是什么?是否标准越严越好? 11、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各是什么? 12、环境监测的目的是什么? 13、简述环境监测发展趋势。 14、简述优先污染物筛选的原则。 15、简述环境监测的过程。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一、名词解释 1、水质污染 2、水体自净 3、水质监测 4、瞬时水样 5、混合水样 6、流速仪法 7、湿式消解法 8、干灰化法 9、富集或浓缩 10、混合水样11、综合水样12、凯式氮 13、化学需氧量 14、高锰酸盐指数 15、生化需氧量 16、总需氧量 17、平均比例混合水样 18、酸度 19、PH值 20、酚酞酸度 21、碱度 22、臭阈值 23、总残渣 24、总可滤残渣 25、悬浮物(SS) 26、地下水 27、离子交换法

马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马原期末复习资料总结 绪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三个角度:a、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 的体系。 b、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 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性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 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 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分别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及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意识。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实践具有客观性、 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实践是人的存在的特有方式:一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二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集中体现三实践是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的基础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事物的普遍联系:首先,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其次,联系具有客观性条件性;最后,联系具有系统性。 发展、新事物、旧事物: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世界的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存在方式。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物质不能离开运动而存在另一方面,运动时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偶然之中有必然,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二,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离开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回相互转化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