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环境监测期末复习总结-奚旦立第四版

合集下载

(完整版)奚旦立第四版《环境监测》要点总结

(完整版)奚旦立第四版《环境监测》要点总结

该方法适用于测定含油10mg/L以上的水样。

h e
i r b
e i n g a r e g o o d
f o r s o 使用S 形皮托管测量静压时,只用一路测压管,将其开口插入采样点,使开口平面平行于气流方向,出口端与U 形压力计一端相连。

(四)含湿量的测定 重量法(五)烟尘浓度的测定
1.原理:抽取一定体积烟气通过已知质量的捕集装置,根据捕集装置采样前后的质量差和采样体积,计算烟尘浓度。

测定烟尘浓度必须采用等速采样法,即采样速
性质,这些性质可以用作校准仪器或验证测量
方法。

第九节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
环境质量图:用不同的符号、线条或颜色来表
示各种环境要素的质量或各种环境单元的综合
质量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的图。

12。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_完整版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_完整版

第一张绪论1环境监测 :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2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 环境监测的目的:准确、及时、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4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分类有三种(1)监视性检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检测)根据特定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5、环境污染的特点:1、时间分布性,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排放强度随时间而变化;2、空间分布性,污染物和污染因素进入环境后随水和空气的流动而被稀释扩散;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6、环境监测的特点:1、环境监测的综合性2、环境监测的连续性3、环境监测的追溯性7、优先监测污染物:①标准中要求控制,在环境中难降解;②危害大,毒性大,影响范围广;③出现频率高,有的可靠检测方法。

8、筛选原则: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9、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10、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优先于国家环境标准,行业排放标准优先于其他1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依据地表水水域功能和保护目标,按照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惜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I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IV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监测作业第二章2. 答:监测方案的制定:收集基础资料;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河流的监测断面应至少布设三个监测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

(1)对照断面:布设在排污口的上游,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

(2)控制断面:一般布设在排污口的下游500—1000 米处,了解污染源对河段水质的影响。

(3)削减断面:布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 米以外处,了解河段的自净能力。

采样点的布设数量应根据水宽、水深和有无间温层等具体条件确定。

当水面宽≤50m 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100m 时,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水面宽>100m 时,设左、右、中三条垂线,如证明断面水质均匀时,可仅设中泓垂线。

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5m时,只在水面下0.5m 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不足1m 时,在1/2 水深处设采样点;水深5~10m 时,在水面下0.5m 和河底以上0.5m 处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10m 时,设三个采样点,即水面下0.5m 处、河底以上0.5m 处及1/2 水深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4. 答:(1)冷藏,(2)冷冻,(3)加入保存剂(①加入生物抑制剂②调节pH 值③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例:冷藏、冷冻:易挥发、易分解物质的分析测定。

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可加入而氯化汞,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

测定金属离子可调节PH 值,防止金属的水解。

测定金属汞,可加入硝酸氧化剂,保持汞的高价态。

5.答:环境水样所含的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需要预处理,使欲测组分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并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

水样的消解:当测定含有机物水样的无机元素时,需进行水样的消解,目的是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的无机元素氧化成单一的高价态。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全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全

《环境监测》第四版_考试所有重点复习资料全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一)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质量浓度(以mg/L为单位)表示。

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标准方法是重铬酸钾法(1)重铬酸钾法(K2Cr2O7法)(GB)CODCr(2)恒电流库仑滴定法(3)KMnO4法(高锰酸钾指数)CODMn。

在强酸溶液中,用一定量的重铬酸钾在有催化剂(Ag2SO4)存在条件下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至溶液由蓝绿色变为红棕色即为终点,记录标准溶液消耗量;再以蒸馏水作空白溶液,按同法测定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根据水样实际消耗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量计算化学需氧量。

重铬酸钾氧化性很强,可将大部分有机物氧化,但吡啶不被氧化,芳香族有机物不易被氧化,挥发性直链脂肪族化合物、苯等存在于蒸气相,不能与氧化剂液体接触,氧化不明显。

氯离子干扰可加入适量硫酸汞络合。

(二)高锰酸盐指数(IMn)CODMn以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定的化学需氧量,称为高锰酸盐指数,以氧的质量浓度(单位为mg/L)表示。

其中碱性高锰酸钾法用于测定氯离子浓度较高的水样,酸性高锰酸钾法适用于氯离子质量浓度不超过300mg/L的水样。

(三)生化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是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好氧分解氛围含碳物质氧化阶段和硝化阶段。

硝化阶段在5~7d,甚至10d以后才显著进行,一般水质检验所测BOD只包括含碳物质的耗氧量和无机还原性物质的耗氧量,因此五日培养法能减少硝化阶段对耗氧量的影响。

(四)总有机碳(TOC)(1)测定意义1.定义:TOC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

以C的mg/L 表示。

2.意义:比BOD、COD更能直接表示有机物的含量,所以,更能用来评价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的程度。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监测(奚立旦)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监测作业第二章2. 答:监测方案的制定:收集基础资料;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河流的监测断面应至少布设三个监测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

(1)对照断面:布设在排污口的上游,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

(2)控制断面:一般布设在排污口的下游500—1000米处,了解污染源对河段水质的影响。

(3)削减断面:布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米以外处,了解河段的自净能力。

采样点的布设数量应根据水宽、水深和有无间温层等具体条件确定。

当水面宽≤50m时,只设一条中泓垂线;水面宽50~100m时,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水面宽>100m时,设左、右、中三条垂线,如证明断面水质均匀时,可仅设中泓垂线。

在一条垂线上,当水深≤5m时,只在水面下0.5m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不足1m 时,在1/2水深处设采样点;水深5~10m时,在水面下0.5m和河底以上0.5m 处各设一个采样点;水深>10m时,设三个采样点,即水面下0.5m处、河底以上0.5m处及1/2水深处各设一个采样点。

4. 答:(1)冷藏,(2)冷冻,(3)加入保存剂(①加入生物抑制剂②调节pH值③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例:冷藏、冷冻:易挥发、易分解物质的分析测定。

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可加入而氯化汞,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

测定金属离子可调节PH值,防止金属的水解。

测定金属汞,可加入硝酸氧化剂,保持汞的高价态。

5.答:环境水样所含的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需要预处理,使欲测组分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并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

水样的消解:当测定含有机物水样的无机元素时,需进行水样的消解,目的是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的无机元素氧化成单一的高价态。

消解后的水样应清澈、透明、无沉淀。

(完整版)环境监测(奚旦立孙裕生主编)自学笔记

(完整版)环境监测(奚旦立孙裕生主编)自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检测分类:A.检测目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监测、研究性监测);B.监测介质分类(水质、空气、土壤、固废、生物、生态、噪声和震动、电磁辐射、放射性、热、光、卫生等监测)3.环境监测的发展:被动监测(20世纪50代)—主动监测(20世纪后期)—自动监测(20世纪70代发达国家)4.环境污染的特点:时间分布性、空间分布性、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5.环境监测的特点:环境监测的综合性(监测手段:化学、物理、生物、物化等;监测对象:空气、水、土壤、固废、生物;自然和社会方面);环境监测的连续性(污染具有时间、空间分布性);环境监测的追溯性(环境监测包括监测目的的确定、监测计划的制定、采样、运输保存、测定到数据处理等过程,是一个复杂而联系的系统,任何一步的差错都将影响最终数据的质量,需要一个量值追溯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予以监督)。

6.检测技术: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

7.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卤代烃、苯系物、氯代苯类、多联氯苯类、酚类、硝基苯类、苯胺类、多环芳烃、太酸酯类、农药、丙烯腈、亚硝胺类、氰化物、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共14个化学类别68种有毒物质。

8.中国环境标准体系: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国家环境基础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9.标准:由公认机构批准,供通用或反复使用,为产品或相关加工和生产方法规定规则、指南或特性的非强制执行文件。

技术法规:强制执行的规定产品特性或其有关加工和生产方法,包括适用的管理规定文件。

10.水质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质分为5类)、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第一类污染物:是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质,一般为重金属(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第二类污染物: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的,在排污单位的排放口采样)、回用水标准。

环境监测笔记期末总结

环境监测笔记期末总结

环境监测笔记期末总结一、前言环境监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环境状况,发现环境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和改善。

在环境监测课程学习的一学期里,我学到了很多环境监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以下是我对这学期环境监测课程的总结和反思。

二、理论知识学习在这学期的环境监测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包括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和原则,各种环境参数的测量方法,以及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和分析等。

这些理论知识为我们后续的实践操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在学习环境监测的理论知识时,我发现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通过实践操作,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例如,在学习空气质量监测时,我们不仅需要了解PM2.5、PM10等空气污染物的测量方法,还需要去现场操作仪器,进行空气质量监测,才能真正掌握相关知识。

三、实践操作在环境监测课程中,我们进行了许多实践操作,包括水质监测、空气质量监测和土壤监测等。

这些实践操作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环境监测的实际工作,并培养了我的实际操作技能。

在实践操作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例如,操作仪器时遇到了故障,无法正常使用;在现场采样时,遇到了样品污染等。

然而,通过与同学的合作和老师的指导,我逐渐克服了这些问题,并提高了我的实践操作水平。

四、了解环境问题通过环境监测的实践操作,我对环境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在进行水质监测时,我发现有些样品的污染物浓度超过了环境标准,说明这些地区的水质存在一定的污染问题。

在进行空气质量监测时,我也发现有些地区的PM2.5和PM10浓度较高,说明空气质量不太好。

通过了解环境问题,我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和治理环境污染,保护好我们的环境。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废水排放、加强污水处理等措施来改善水质;通过减少工业废气排放、推广清洁能源等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

五、课程反思通过这学期的环境监测课程学习和实践操作,我收获了很多。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_完整版

环境监测第四版复习资料_完整版

第一张绪论1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2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3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4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分类有三种监视性检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检测)根据特定目的环境监测可分为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监测数据的五性:(P498)1)、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实值的一致程度;2)、精密度:均一样品重复测定多次的符合程度;3)、完整性:取得有效监测数据的总数满足预期计划要求的程度;4)、代表性:检测样品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代表程度;5)、可比性:检测方法、环境条件、数据表达方式等可比条件下所得数据的一致程度。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可疑数据的取舍方法及适用条件: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

五前为奇则进一。

(二)、可疑数据的取舍1.Dixion 检验法步骤: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顺序排列②根据测定次数计算Q 值③查表Q α(n )④判断Q ≦Q0。

05 正常;Qo 。

05<Q ≦偏离值;Q>离群值,舍去.2.Qrubbs 检验法步骤:①将一组测量数据由小到大有序排列,求x ,s②计算统计量s x x T min -= 或s x x T -=max③查表)(n T α④判断:若T ≦T0。

05正常离群值;T0。

05<T ≦偏离值;T>离群值,应舍去; ⑤在第一异常数据剔除后,可重新检验新的离群数据。

t 检验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四)均数置信区间和“t ”值,置信区间表示以样本均数代表总体均数的可靠程度。

t 值是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之差对标准偏差的比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环境监测的过程(不同角度)(P1)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环境监测是环境信息的捕获、传递解析、综合的过程。

环境监测的对象(P1)反应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环境监测的特点(P5)1综合性:表现在手段、对象、数据统计及分析2连续性3追溯性环境优先污染物(概念)(P8)1、经过优先选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序,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的对象)的污染物成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2、优先污染物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性质、毒性较大,以及目前已有检测方法的一类物质。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水体污染分类(P34)化学型污染:指随废水及其他废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

物理型污染: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的物质造成的污染。

生物型污染: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物质造成的污染。

水质监测方案(地面水、水污染源)(P41-47)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河流断面布设、监测垂线布设、采样点位确定)应在水质、水量发生变化及水体不同用途的功能区处设置监测断面(1)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2)湖泊、水库的主要出入口;(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区域等功能区;(4)入海河流的河口处、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混合处;(5)国际河流出入国际线的出入口处;(6)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河流监测断面的布设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个完整水系污染程度。

(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

这种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污)水流入处和回流处。

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

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3)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

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废(污)水与江、河水基本混匀处。

在流经特殊要求地区的河段上也应设置控制断面。

(4)削减断面:是指河流受纳废(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另外,有时为特定的环境管理需要,如定量化考核、监视饮用水源和流域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等,还要设置管理断面。

采样点的确定设置监测断面后,应根据水面的宽度确定断面上的监测垂线,再根据监测垂线处水深确定采样点的数目和位置。

根据水面的宽度监测断面垂线的设置垂线上采样点的布设q采样点的设置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1)饮用水源地全年采样监测12次,采样时间根据具体情况选定。

(2)对于较大水系干流和中、小河流,全年采样监测次数不少于6次。

采样时间为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每期采样两次。

流经城市或工业区,污染较重的河流,游览水域,全年采样监测不少于12次。

采样时间为每月一次或视具体情况选定。

底质每年枯水期采样监测一次。

(3)潮汐河流全年在丰、枯、平水期采样监测,每期采样两天,分别在大潮期和小潮期进行,每次应采集当天涨、退潮水样分别测定。

(4)设有专门监测站的湖泊、水库、每月采样监测一次,全年不少于12次。

其他湖、库全年采样监测两次,枯、丰水期各1次。

有废(污)水排入,污染较重的湖、库应酌情增加采样次数。

(5)背景断面每年采样监测一次,在污染可能较重的季节进行。

(6)排污渠每年采样监测不少于3次。

(7)海水水质常规监测,每年按丰、平、枯水期或季度采样监测2~4次。

水样的保存方法(目的和方法)(P53)化学试剂保存法目的:让水样从采集到分析测定时间内,不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变化。

清洁水样72h,轻污染水样48h,严重污染水样24h。

1、冷藏或冷冻保存法作用是抑制微生物活动,减缓物理挥发和化学反应速率。

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物的氧化还原作用;用H3PO4调至pH为4时,加入适量CuSO4,即可抑制苯酚菌的分解活动。

水源地不可用CuSO4等化学试剂(2)调节pH:测定金属离子的水样常用HNO3溶液酸化至pH为1~2,即可防止重金属离子水解沉淀,又可避免金属被器壁吸附;测定氰化物或挥发性酚的水样加入NaOH调至pH为12时,使之生成稳定的酚盐等。

(3)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测定溶解氧水样需加入少量MnSo4溶液和KI溶液固定(还原)溶解氧等;测定汞的水样需加入HNO3(至pH<1)和K2Cr2O7(0.05%),使汞保持高价态;测定硫化物的水样,加入抗坏血酸,可以防止被氧化;测定溶解氧的水样则需加入少量硫酸锰和碘化钾固定溶解氧(还原)等水样预处理(目的与方法)(P56-65)目的: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性固体,将各种价态的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离的无机化合物。

了解各种具体消解目的与方法、富集与分离方法分类水样的消解(1)湿式消解法:1、硝酸消解法:对于较清洁的水样,可用硝酸消解。

2、硝酸-高氯酸消解法:硝酸和高氯酸都是强氧化性酸,联合使用可消解含难氧化有机物的水样。

3、硝酸-硫酸消解法:硝酸和硫酸都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其中硝酸沸点低,而硫酸沸点高,二者结合使用,可提高消解温度和消解效果。

测定水样中易于硫酸反应生成难溶硫酸盐的元素(如铅、钡)可用。

4、硫酸-磷酸消解法:有利于测定消除Fe3+等离子的干扰。

5、硫酸-高锰酸钾消解法:常用于消解测定汞的水样。

6、硝酸-氢氟酸消解法7、多元消解法8、碱消解法(2)干灰化法步骤:水样→蒸发皿→水浴蒸干→马弗炉→灼烧至灰白色→冷却→HNO3溶解样品灰分→过滤→滤液定容→测定不适用于处理测定含挥发组分(如砷、汞、镉、硒、锡等)的水样。

(3)微波消解法用微波作热源,从样品和消解液内部进行加热并伴随激烈搅拌,加快了样品分解速率,提高了加热效率,并消解在密封容器中,避免了易挥发组分的损失和有害气体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富集与分离(一)气提、顶空和蒸馏法气提、顶空和蒸馏法使用与测定仪挥发组分水样的预处理。

采用向水样中通入惰性气体或加热的方法,将被测组分吹出或蒸馏分离出来,达到分离和富集的目的。

(二)萃取法1、溶剂萃取法溶剂萃取法是基于不同物质在互不相容的两种溶剂中分配系数不同,进行组分的分离和富集。

2、固相萃取(SPE)法固相萃取法的萃取剂是固体,其萃取原理基于:水样中欲测组分和共存干扰组分与固相萃取剂作用力强弱不同,使它们彼此分离。

(三)吸附法吸附法是利用多孔性的固体吸附剂将水样中一种或数种组分吸附于表面,再用适宜溶剂加热或吹起等方法将欲测组分解吸,达到分离和富集的目的。

(四)离子交换法该方法是利用离子交换剂与溶液中的离子发生交换反应进行分离的方法。

离子交换剂分为无机离子交换剂和有机离子交换剂两大类,广泛应用的是有机离子交换剂,即离子交换树脂。

(五)共沉淀法共沉淀是指溶液中一种难溶化合物在形成沉淀(载体)过程中,将共存的某些痕量组分一起载带沉淀出来的现象。

共沉淀现象在常量分离和分析中是应避免的,但却是一种分离富集痕量组分的手段。

1、利用吸附作用的共沉淀分离该方法常用的载体有Fe(OH)3、Al(OH)3、MnO(OH)2及硫化物等,由于它们是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的非晶体形胶体沉淀,故富集效率高。

2、利用生成混晶的共沉淀分离当欲分离微量组分及沉淀剂组分生成沉淀时,如具有相似的晶格,就可能生成混晶共同析出。

3、利用有机共沉淀剂进行共沉淀分离有机共沉淀剂的选择性较无机沉淀剂好,得到的沉淀也较纯净,并且通过灼烧可除去有机共沉淀剂,留下欲测元素。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2)金属化合物的测定铬(六价铬、总铬)测定原理(P89)铬是生物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铬的毒性与其存在价态有关,六价铬具有强毒性,为致癌物质,并易被人体吸收而在体内蓄积,通常认为六价铬的毒性比三价铬的毒性大100倍,但是,对鱼类来说,三价铬化合物的毒性比六价铬的毒性大。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我国和其他国家普遍采用的标准方法ICP-AES法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总铬硫酸亚铁铵滴定法:适用于铬含量较高的水样。

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酸碱指示滴定法(P93)溶解氧测定原理(碘量法)(P96)碘量法:在水样中加入硫酸锰溶液和碱性碘化钾溶液,回实验后通过滴定法,以淀粉为指示剂,然后计算溶解氧的含量。

清洁水可用碘量法。

修正的碘量法:受污染的地表水和工业废水。

氟化物测定原理(离子选择电极法)(P102)氟离子选择电极法:选择性好,适用浓度范围宽,0.05-1900mg/L 。

总氮的测定方法(P110)其测定方法通常采用过硫酸钾氧化,使有机氮和无机氮化合物转变为硝酸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或离子色谱法、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测定。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3)化学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定义(重铬酸钾法的流程、原理)(P113-114)定义: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 L 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 表示。

重铬酸钾法:标准方法。

在强酸(浓硫酸)溶液中,重铬酸钾法在催化剂(Ag2SO4)存在条件下氧化水中还原性物质(氧化回流装置见图2.42 ) ,过量的重铬酸钾法以试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回滴至溶液由蓝绿色变红棕色即为终点。

高锰酸盐指数(定义、应用)(P117)以高锰酸钾溶液为氧化剂测得的化学需氧量,称高锰酸盐指数,以氧的mg/L 表示。

该指数常被作为反映地表水受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

生化需氧量 生化需氧量定义(P118)定义: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5天培养法流程、原理、计算方法(P118-120)五天培养法:水样或稀释水样充满溶解氧瓶,暗处20 ℃条件下培养5天,求出培养前后溶解氧差值,即BOD 5表2.2 由高锰酸盐指数估算稀释倍数乘以的系数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定义。

(P149)一次污染物: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常见的有:SO 2 , CO, NO X (NO, NO 2),颗粒物,其中包括毒重金属,3,4-苯并芘(BaP)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之间以及它们与大气正常组分之间的反应产生的新的污染物。

主要种类:臭氧,醛类,过氧乙酰硝酸酯,(光化学氧化剂),硫酸雾,硝酸雾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