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写作实践

合集下载

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五单元:《作文》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学习目标1.学会观察和比较事物特征。

2.恰当引用资料,说清事物的特征。

3.运用说明方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写作指导写作说明文,最重要的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将其独特之处介绍明白,给读者以准确无误的认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么,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首先,欲看究竟,留心观察,发现特征。

只有留心观察,才能把握事物的特征。

在观察时,既要注意事物的总体概貌,又要观察局部细节。

要做到观察细致,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要调动感官,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角度,抓住要说明的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声音、味道和质地等;二要按照一定的时空顺序进行——或从早到晚,或从春夏到秋冬,或由近及远,或由低到高,或由外而内等。

其次,善于比较,明察秋毫,明确特征。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通过比较鉴别,把握所要说明事物的特点,使读者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增强说明效果。

比较,可以同类相比或异类相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横向比较或纵向比较。

如法布尔的《蝉》,写蝉的地穴表面,拿它与金蜣的巢相比较:“这小圆孔约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

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这种区别是由于它们工作方法的不同。

金蜣的工作是由洞口开始,所以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

蝉的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

因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

”说明了蝉的洞口“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的原因,可谓明察秋毫。

再次,恰当引用,使文章丰富翔实,说清特征。

事物有颜色、形状、大小等外在特征,也有发展历史、原理功能和文化意义等内在特征。

内在特征有时候需要通过历史文献、研究资料等的引用分析才能被发现。

恰当引用资料,既能使文章丰富翔实,也有利于准确、具体地说清楚事物的特征。

最后,巧用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突出特征。

修辞好比文章的华衣锦衫。

在说明文中,巧妙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既能突出事物的特征,又能避免说明文的枯燥乏味,让文章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富有文采,平添趣味性和艺术感染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五单元 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五单元 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作文题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它们或外观独特,或历史悠久,或有重要的意义,或有特殊的功能。

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介绍某座建筑。

题目自拟。

不少于500字。

佳作展示八卦楼徐璐远眺八卦楼,就像一只破土而出的巨大春笋,矗立在奔腾不息的九龙江畔。

①在与堤坝齐高的基石上,八角形三层塔楼,总高度约50米。

漳州人说起八卦楼,就好比杭州人提起雷峰塔,无人不晓八卦楼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因其八面开窗,气势恢宏,整体造型古朴典雅,像八卦,所以又叫八卦楼。

沿着八卦楼基座拾阶而上,整洁的台阶中间是雕工精美、栩栩如生的龙凤石刻。

四周的护廊雕刻着漳州著名的水仙花和漳州的名胜古迹,突出反映了漳州1 000多年的发展历史。

楼前是青龙石柱构成的大门,两侧是一对铁铸的宝塔和三角亭、四方亭,造型精美。

门前一对华安玉狮子,高达3米,高昂着头,就像两位威严的武士,日夜守护着八卦楼。

造型威武,雕刻细腻,令人叹为观止。

八卦楼八面的窗是用木雕装饰的,图案栩栩如生。

进入八卦楼,马上会被屋顶工艺精湛的彩绘所吸引,这里绘有花草、人物、风景,色彩艳丽,在四周朱红色的墙壁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古色古香。

登上八卦楼的顶层向外眺望,宽阔的九龙江就从脚下流过,而崭新的漳州大桥则像一道彩虹横跨江面,桥上的车辆川流不息,让人深切体会到漳州古城角楼八卦楼的雄伟气势。

②在漳州漫长的历史上,八卦楼一直是最高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现在漳州著名的旅游景点。

站在八卦楼上,扶着古朴的窗台,欣赏这座具有浓厚传统风格的古建筑,很自然地想起建造八卦楼的古代劳动人民来。

400多年前,在没有钢筋水泥,没有现代化机械、电力的情况下,劳动人民凭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建起了这座雄伟的八卦楼。

尽管现在的八卦楼是后来重建的,但是它基本保留了原来的规模和风格。

③八卦楼是古代劳动人民留给漳州的一笔宝贵遗产。

高大古朴的八卦楼,是漳州的建筑典范,在漳州人民的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人教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人教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壮观、湍急;“忽如一
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花晶莹、洁白。世间万物,各
有特点,自有特色,因此,我们要善于观察,抓住事物的这些特
征,从而对事物作准确的说明。
导入形式2(故事导入):
被誉为“通才”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当过“宫廷顾问”。
有一次,皇帝让他解释一下哲学问题,莱布尼茨对皇帝说,任何事物都有共
引用真实、准确的资料,更有利于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
明方法,写特征
方法三: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根据说明事物特征的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说明顺序。
(1)说明某一个具体建筑物的特征,往往选用空间顺序。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
纪念碑》第2—5段。
(2)说明某种事物的演变,常选用时间顺序。如《蝉》中“蝉的卵”这一部分。
材料三:它披着一身雪白的毛,蹲着时活像一个雪球。嘴巴尖尖的,嘴唇有三瓣。眼睛像
一对红色的玻璃珠,见到阳光就微微眯起。它的耳朵很长,有时直竖,有时抿在颈后,还会微
微颤动。它前腿短,后腿长,走起路来一蹦一跳,配上它短小的尾巴,煞是可爱!
显然,材料一是泛泛的介绍,“像别的哺乳动物一样”,便只有共性,缺少个性,当然看不出
根据客观需要和写作目的来取舍,抓一两个主要特征即可。
(1) 对象不同,特征各异
介绍动植物: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用途等。如:《蝉》
介绍用品、物品:结构、功能、使用方法。如:《梦回繁华》
介绍建筑物:外部特征、内部构造、建筑材料等。如:《中国
石拱桥》《苏州园林》
依万物,定特征
2.一个事物的特征往往不止一个,事物的特征也无须面面俱到,要
仔细阅读题目提示可知,本次所要写作的这座建筑,可以是单体建筑,比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学习,启发学生懂得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2、利用写作实践,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说明的方法。

3、联系相关要求,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多种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事物特征、使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一、温故而知新。

以《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为例,分析说明文是如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

(一)《中国石拱桥》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

说明对象的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说明思路:先由石拱桥说起,接着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再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然后分析中国石拱桥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最后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发展情况。

说明顺序: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摹状貌、引用、打比方(二)《苏州园林》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说明对象的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说明的思路:先从“四个讲究”分写苏州园林的特征,再从“三个细节”之处表现苏州园林的热证。

说明顺序: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引用、摹状貌、列数字。

(三)两文的写作共同之处。

1、说明对象清楚明确。

2、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3、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4、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5、说明的思路要清晰。

(四)说明语言。

《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和《梦回繁华》采用的是平时的说明语言。

《蝉》采用的是生动的说明的语言,二、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说明。

(一)细致观察。

(二)查阅资料。

(三)学会比较。

(四)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五)确定说明的主次和详略。

(六)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七)采用恰当的说明语言。

三、本次作文指导(一)文题展示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少物品,比如毛巾、炒锅、电视机、手机、自行车等。

选取你最熟悉的一种物品作为写作对象,查阅相关资料,以《我的生活少不了它》为题,写一篇说明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含反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含反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1.结合课文学习,启发学生懂得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道理。

2.利用写作实践,引导学生学习把握事物特征的方法。

3.联系相关要求,指导学生合理使用多种说明方法。

一、导入新课我们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的。

仔细观察,大家会发现,即使是同一个人的十根手指,每根手指的指纹也是不一样的。

再比如一棵树上的叶子,看上去样子好像都差不多,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

由此我们知道,即使是看起来一样的事物也是有差别的,它们各有各的特点。

所以我们写说明文介绍某个事物时,要让人清晰明白,印象深刻,就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抓住事物的特征。

二、教学开展1.探究活动一:回顾教材,知特征。

◎本单元我们学过的几篇说明文,作者都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并以此为核心展开说明。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五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各有怎样的特征?师小结: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介绍事物形状、性质、构成,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都必须抓住事物特征。

一般来说,事物的存在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特征也是多层面的,一般表现在其外部形态、内部构造、自然属性、形成原因、发展过程、使用方法、实用功能等方面。

因此,要通过自己的介绍说明让别人准确了解事物,必须把它的与众不同之处介绍清楚。

2.探究活动二:作比较,明特征。

◎为什么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说明呢?我们先来看下面的材料,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则材料抓住了小白兔的特征,让你更清楚地了解小白兔呢?材料一:小白兔全身覆盖着一层雪白的毛,它像别的哺乳动物一样,有嘴,有鼻子,有眼睛,有耳朵,长着四条腿,一条尾巴。

材料二:小白兔长着一身柔软的雪白的毛,两只耳朵很长,一双眼睛又红又亮,嘴巴是三瓣的。

材料三:小白兔,披一身柔软雪白的长毛,蹲着时活像一个雪球。

嘴巴尖尖的,嘴唇有三瓣。

眼睛像一对红色的玻璃珠,见到阳光微微眯起。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作文3篇_优秀作文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作文3篇_优秀作文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作文3篇【内容概要】教育部编写义务教育新课程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该文对说明事物该怎样抓住特征,怎样使用合理的说明顺序,有哪些说明方法,以及语言的准确性等内容进行了比较具体详尽的指导。

还分别就动植物、建筑物等的不同写法进行了指导。

文后有学生的优秀习作。

【单元作文】教师指导指导一:怎样写好普通说明文说明文的运用范围相当广泛,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无论交流思想、介绍情况,常常要用到说明文。

这里着重谈谈普通说明文的写法。

1.必须抓住特征所谓特征,就是指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

任何事物都有各自的特征,这也是它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主要标志。

要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

《活板》介绍我国古代的印刷术,就当时说:“活板”这种印刷术的主要特征是“活”。

因而文章在介绍中自始至终抓住了这个特征,把活板的印刷历史、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介绍得十分清楚,使读者有了确切的了解。

能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主要取决于作者对事物有没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研究。

这就要求在寻找事物的特征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对该事物进行仔细、深刻的观察;二是要进行认真比较,只有比较,才容易发现事物独特的一面。

例如《玉雕》写了三匹马的姿态:前面的一匹黑马:“三蹄腾空,回首后顾,神态略显紧张”;中间的一匹白马:“体态轻盈,前两蹄蹬着地面,后两蹄蹬着两块玉石,奋起若飞奔状,尾巴好似一团白云浮在空中”;最后的一匹黑马:“嘴唇紧闭,把头高高地昂起,四蹄蹬在玉板上……脖子上的鬃毛一律竖起”。

三匹奔马,各有各的特点。

作者正是通过观察、比较,抓住了它们的特征,才写出了这篇成功之作。

说明事物表面上的特征,只能是读者对事物外部的特征获得印象;说明事物本质的特征才能是读者进一步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

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在说明沙漠危害人类之后,接着根据沙漠的特点指出:它逞强施威的“武器”是“风”和“沙”,“进攻的方式”是风沙袭击和沙丘移动。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5单元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5单元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设计说明“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教学的主题,主要围绕说明文展开练笔。

此单元的课文,《中国石拱桥》是说明文的典范,桥梁专家茅以昇用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朴素的文字,向我们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更有文化底蕴和审美高度,从苏州一百多处园林中提炼出其共有的特点,并围绕这一特点娓娓而谈,用质朴而简洁的文字,一一解说。

所以此单元的练笔,将以教材为基点,链接师生的生活,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让学生轻松而愉悦地学会写说明文。

学习目标1.理解什么是事物特征,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

2.结合课文、赏析例文,学习把握事物特征的方法。

3.合理使用多种说明方法,合理安排说明内容和说明顺序。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抓住特征说明事物。

2.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突出事物的特征。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探究法资源与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猜一猜:有一种动物,毛茸茸的,两只眼睛,四条腿,有很多人喜欢。

你猜猜,它是什么动物?(小猫、小狗……)为什么我们无法根据这个描述猜出最准确的动物呢? 因为在说明事物时,没有抓住主要的特征。

有一种动物,毛茸茸的,两只眼睛,四条腿,身上的毛是黑白两种颜色,喜欢吃竹子,有很多人喜欢。

你猜猜,它是什么动物?(熊猫)所以说主要特征在生活和学习中都很重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写作时如何抓住特征来说明事物。

四、过程性评价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介绍某一物品。

题目自拟。

不少于500字。

五、课堂小结只要用心,抓住特征,安排得体的说明顺序,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就能写出“思想”,写出“生活”,写出“文采”,让事物在我们的笔下熠熠生辉。

六、布置作业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少物品,比如毛巾、炒锅、电视机、手机、自行车等。

选取你最熟悉的一种物品作为写作对象,查阅相关资料,以《我的生活少不了它》为题,写一篇说明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文学作品中“抓住特征”这一写作手法;•掌握“抓住特征”这一写作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方法;•学会通过分析作品中的“特征”,深入思考作品主旨。

1.2 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内容•学习并理解名句:“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找出事物的本质来判断。

”•学习并分析小说《草房子》中的“抓住特征”写作手法。

3. 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抓住特征”写作手法的运用方法;•通过分析作品中的“特征”,深入思考作品主旨。

3.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会灵活运用“抓住特征”这一写作手法。

4. 教学过程4.1 导入环节•利用课前准备时间,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小说《草房子》。

•在上课前,向学生发放本节课的教学笔记,并让他们自主体会并消化其中的内容。

4.2 学习环节•首先,向学生展示名句:“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找出事物的本质来判断。

”让学生思考这句话的意义,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做对比。

•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阐述《草房子》中的“特征”是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分析这些特征是如何反映出小说中的主题和情感的。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提取和分析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通过“抓住特征”来深入思考文学作品的主题和结构。

4.3 拓展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将“抓住特征”这一写作手法应用于其他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解读中。

5. 教学辅助手段1.本节课的教学笔记;2.可供讨论的学生手账;3.辅助分析名著的读书笔记。

二、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例如让学生在阅读小说后进行分组讨论,自主提取小说的“特征”,并提炼小说的主题和情感。

这一新的教学方法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实践
一利用下面的材料,抓住坎儿井的一两个特征,整理出一篇说明文。

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

①新疆地区多山地、盆地,气候十分干旱,山地承接了较多的降水,成为干旱大地上的一座座“湿岛”。

这些水源因干旱区的高温蒸发而大量丧失,为保护这些宝贵的水源,新疆各族人民创造出坎儿井这种利用地下水的巧妙方式。

②坎儿井,其实是一种井、渠结合,在地下引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的水资源利用方式。

它依据山势坡度,按引水路线在地面挖出许多竖井,并在地下将这些竖井连通成渠,使深层地下水逐渐转变成浅层地下水,在需要水的地方引出至涝坝(蓄水池),然后引至农田灌溉。

由于水在地下运行,不受地面高温蒸发的影响保持了水量常年稳定;经过地层过滤,井水也变得清澈甘甜。

③关于坎儿井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三种:一是“井渠说”,认为坎儿井与汉武帝时期凿井渠引洛水的史实关系密切。

二是“西来说”,认为新疆的坎儿井是从拥有坎儿井最多的古波斯(今伊朗)传来的。

三是“本地说”,认为现存最古老的坎儿井通水时间距今已约500年,坎儿井很可能就是新疆本地的产物。

④不论坎儿井起源于何时何地,可以肯定的是,它是生活在干旱高温的山地、盆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

有了坎儿井,他们就有了生存的基础。

⑤坎儿井的开凿是十分艰苦的。

在开挖线上,每隔数十米就要挖一口竖井。

井下渠道开挖靠点油灯作业,总工程量非常大。

而且,挖井人还需要知道什么地方地下有水,从开挖处到出水处要挖多少竖井,每个竖井需挖多深,这都要有丰富的经验。

⑥坎儿井起挖在山地,出水在盆地绿洲,平均长度在3000米以上。

吐鲁番盆地坎儿井的总长度超过5000千米,可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

⑦20世纪50年代末,新疆共有坎儿井1784条,年出水量6.82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
36.3万亩。

但随着地面引水工程的建设和机井的普及,加上开挖极为困难,坎儿井在灌溉方面的地位不断下降。

2003年,新疆的坎儿井数量已锐减至614条,年出水量减少56%,灌溉面积减少52%
⑧目前,坎儿井的抢救工程已全面启动,有越来越多曾经干涸的坎儿井又流出了汩汩清水。

人们已经认识到,与现代引水技术相比,坎儿井有着保护、净化水资源和不消
耗其他能源的优势,其文化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改编自胡文康《地下人工长河—坎儿井》) 提示:
1.仔细阅读材料,归纳坎儿井有哪些不同方面的特征。

2.材料中坎儿井的各个特征既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又有联系,写作时要注意这一点。

3.利用材料整理文章不等于节录、照抄,要根据自己的思路,整合、组织材料,还要对材料的表述方式做一定程度的调整。

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它们或外观独特,或历史悠久,或有重要的意义,或有特殊的功能。

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介绍某座建筑。

题目自拟。

不少于500
字。

提示:
1.这座建筑可以是单体建筑,比如一栋楼、一座桥,也可以是群体建筑,比如一条街巷、一片塔林
2.抓住建筑的特征来写,注意介绍建筑的位置、外观、用途等。

3.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可以先总说建筑的特征,然后再加以具体说明。

三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少物品,比如毛巾、炒锅、电视机、手机、自行车等。

选取你最熟悉的一种物品作为写作对象,查阅相关资料,以《我的生活少不了它》为题,写一篇说明文。

不少于500字。

提示:
1.观察物品的外形,想一想它是什么材料做的,这种材料有什么特点,这个物品有什么用途等。

从中选取反映物品主要特征的内容做重点说明。

2.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明事物。

比如写自行车,可以先写外形特点,再写自行车的制造材料以及这种材料的特点,之后写自行车的性能特点、骑行感受等。

3.恰当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也可适当运用文学手法,增强说明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