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2)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五气交合至真要

五气交合至真要当你大约明白了五气的交合过程,盈虚更换的方法。
至真的五气交合这些说法你才能看明白。
在《至真要大论》里,在讲述五运六气的运转中,用“司岁备物,无遗略也” 这样一句话来说明,在论五运六气的运转时,必须先备好一个条件,司的是什么岁,备俱的一个东西,然后无论怎样做才会一点也落不下,才能看见五运六气,才能诊脉看病。
不能总凭嘴说,啊!“天人是和一的”,“天地者,万物之上下------道路”,必须要有一个代表天地形式的图。
诊脉看病,中医的心目中,必须有一个五运六气的运转图代表着人的身驱。
没有一个当其位,当其时五运六气的运转图代表着人的身驱,诊脉是没有物理的妄说,没有依据的妄诊。
什么脉是正常脉,什么脉是病脉。
《黄帝内经》里说出了这些条件。
从五味上说,都是以年岁时间的长短,专论一年生,二年生,所收药物味的浓和不浓,而备的药物。
同时也说出了天地的专精之气。
诊脉看病在《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的前七节中,也按照岁气备了一个五运六气运转图的框架,把人的脉搏契符到五运六气运转图的框架中,都做了详细的说明。
第一节:五气的交合,诊脉的变换,都要先立其年,把六气分治都彰显出来。
2018年的13张图就是这样发出的。
凡是司天的气都在上,在十二个节气的时令中,气都是上升的,叫上昭昭,乎的是寸脉;凡是在泉的气都在下,在十二个中气的时令中,气是下降的,叫下冥冥,乎的是尺脉;论五运六气的运转和论诊尺寸脉的方法是一样的。
但是,凡是诊脉的人,对这个办法,总是发生疑惑,诊脉时总是不相信司天的气是寸脉,寸脉也不一定是司天的气;诊到的尺脉也不一定是在泉的气。
上关脉,下关脉,也不一定是间气代表的脉。
故“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在诊脉得时间里,根本就怀疑五运六气的运转图就不可能通人神!像这样的天道,在先立起了年气里,把司天的年气放在天心,即放在正南方,为夏天少阳运的上边,天周第三气第二运的上方。
司天的年气总是这样加临。
司天的岁气丁壬加在春运,不在夏运;夏运戊癸加在夏运,在夏运,也在初夏运;甲己土运加在长夏运,不在夏运;乙庚金运加在秋运,不在夏运;丙辛水运加于冬运,不在夏运。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七篇之《至真要大论》2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七篇之《至真要大论》2第三节:药物的质量与季节气候、采集时间的关系【原文】帝曰:其主病(1)何如?歧伯曰:司岁备物(2)则无遗主(8)矣。
帝曰:先岁物(4)何也?歧伯曰:天地之专精(5)也。
帝曰:司气者何如?歧伯曰司气者主岁同(6),然有余不足也。
帝曰:非司岁物(7)何谓也?歧伯曰:散也,故质同而异等(8)也,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9),此之谓也。
帝曰:岁主藏害(10)何谓?歧伯曰:以所不胜命之(11),则其要也。
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12)。
帝曰:善。
平气(13)何如?歧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14)。
正者正治,反者反治(15)【详解】(1)主病“主病”,张志聪注“主病,谓主治病之药物。
”此处是讨论药物与疾病治疗的关系。
“其主病何如”一句,是承前句而问。
前句言“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这里是问“谨候气宜”与治疗的关系。
因为前节中已经提出“五味五色所生”与气候变化密切关,而五味五色又与五藏密切相关,药食产生的气候环境与药食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也就与疾病的治疗密切相关。
由于如此,所以王冰注谓:“言采药之岁也。
”意即此节主要是谈药物的质量与季节气候、采集时间的关系问题。
(2)司岁备物“司”,即职司、主管之意,亦可作为作用来理解。
“司岁”,意指在一年气候变化中起主要作用者。
由于各个年份的气候变化不尽相同,所以对谷物、药物产生的数量和质量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备物”,即准备药物“司岁备物”句,意即药工必须根据不同年份气候变化特点来采集应时产生的药物王冰注:“谨候司天地所生化者,则其味正,当其岁也。
故彼药工,专司岁气所收药物”张介宾注:“天地之气,每岁各有所司,因司气以备药物,则主病者无遗矣。
如顾阴司岁则备酸物,少阴少阳司岁则备苦物,太阴司岁则备甘物,阳明司岁则备辛物太阳司岁则备咸物,所谓岁物也,岁物备则五味之用全矣。
黄帝内经一学就会

演讲人
2 0 2 5 - 11 - 11
目录
01. 一 宝命全形 03. 三 藏气法时 05. 五 百病始生 07. 七 脉要精微论
02. 二 阴阳应象大论 04. 四 血气精神 06. 六 病之形能 08. 八 异法方宜
01 一 宝命全形
一 宝命全形
上古天真论
01
原文 101
02
原文 102
03
原文 103
04
原文 104
05
原文 105
06
原文 106
一 宝命全形
上古天真论
原文107
02 二 阴阳应象大论
二 阴阳应象 大论
阴阳应象大论
01 原文 201
03 原文 203
05 原文 205
02 原文 202
04 原文 204
06 原文 206
二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应象大论
至真要大论
原文508
06 六 病之形能
六 病之形能
热论篇第
A
三十一
痹论篇第
D
四十三
咳论篇第
B
三十八
痿论篇第
E
四十四
举痛论篇
C
第三十九
水胀篇第
F
五十七
六 病之形能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原文 601
六 病之形能
热论篇第三十一
原文 602
原文 603
六 病之形能
咳论篇第三十八
原文 604
原文 605
原文 207
原文 208
03 三 藏气法时
三 藏气法时
01 灵兰秘典论第八
原文301
03 五藏别论
至真要大论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痉,病名,症见筋脉拘急、身体强直、牙关紧闭等。 项强,是指颈项强直、转动不灵。
本句意思是多种筋脉拘急、身体强直、牙关紧闭、 颈项强直等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湿。这是因为 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阻遏气机,气阻则津 液不布,筋脉失却濡养,故可致筋脉拘急而见项 强不舒、屈颈困难乃至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等症。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收引,指身体蜷缩、筋脉拘急、关节屈伸 不利的病证。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句的意思是多种形 寒肢冷、肢体蜷缩、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 利的寒类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肾。
这是由于肾为寒水之脏,主温煦蒸腾气化,若其 功能虚衰,则失其温化之职,气血凝敛,筋脉失养, 故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
六淫病机
(一)火的病机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瞀,昏糊。瘛,抽搐。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句的意思是多种出 现神识昏糊、四肢抽搐等的热类病证,其病 机大多属于火。 这是由于火为热之极,火盛则身热;心藏 神,火热扰心,蒙蔽心窍,则神识昏糊; 火灼阴血,筋脉失养,可见肢体抽搐。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是多种肿痛疮疡的 病证,其病机大多 属于心。
因为心为阳脏,在五 行属火,主身之血脉, 若心火亢盛,火热郁炽 于血脉,则腐蚀局部肌 肤,形成痈肿疮疡。
•上下病机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痿,包括肺痿和手足痿废不用等各种 痿证。 喘呕,即喘促、呕吐。 上,指下焦以上的中上二焦。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句的意思是多 种痿证、喘促、呕吐的病证,其病机 大都属于中上二焦。 这是因为肺位于上焦,为心之华盖,主 宣降,向全身敷布精血津液,《素问· 痿论》 说“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若肺热 叶焦,津不四布,诸脏失其濡养,故发为痿 证。上焦起于胃上口,胃主降浊,胃失和降, 其气上逆则呕;肺失清肃,其气上逆则喘。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原文译文

《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
内经原文: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 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厥 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 如丧神守 ,皆属于火;诸痉 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 ,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 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 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 ,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如将原文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并归纳为: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二条;风、寒、湿病机三条;火病机五条;热病机四条。
则便于记忆。
其口诀是: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记清。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 条涉及的症状为“掉眩”,病因为“风”,病位所在的脏腑是“肝”。
肝属木,木生风,肝为风脏,风气通于肝,肝病可以生风,发生以动为特征的证候。
本条所论 属于内伤,所指乃肝病生风引发的掉眩症状,属于内风范畴,如:肝热生风,肝阳化风,郁勃生风,此为肝脏本身的病证,又肾者水脏,主水藏精,真阴所寄,阴即 水也,木赖水涵,精化为血,血能养肝,若肾阴内虚,水不涵木则木燥而生风,精虚血少,血不养肝则血虚而生风,此乃病在肾而证在肝,乙癸同源,肾病及肝。
常 用的如辛凉化风、清热熄风、疏肝平肝、养血柔肝、滋阴平肝,或参介类以潜,石类以镇,或佐通络治掉等治法,俱按上述不同的证候与病机辨证以进,肝病如此, 他脏之病亦如此,推此及彼,举一反三,细细推敲,必有所获。
掉眩也有病不在肝者,如《内经·素问》有上气不足,头为之苦晕,目为之眩的记载,在《 金匮要略》中亦有郁冒证的论述。
黄帝内经熬夜原文

黄帝内经熬夜原文第一章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膝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徽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腹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黄帝内经》名言警句 (二)

《黄帝内经》名言警句(二)1、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
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
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
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灵枢·海论第三十三》2、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
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
肝合胆,明者,中精之府。
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
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少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
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
——《灵枢·本输第二》3、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毛皮。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
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4、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灵枢·大惑论第八十》5、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何谓液?畦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洩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2)原文
至真要大论(2)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
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热上皮肤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胕肿,腹满仰息,泄注赤白,疮疡咳唾血,烦心胸中热,甚则鼽衄,病本于肺。
天府绝,死不治。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
民病左胠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泻鹜溏,名木敛,生菀于下,草焦上首,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丈夫疝,妇人少腹痛,目眜眦,疡疮痤痈蛰虫来见,病本于肝。
太冲绝,死不治。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血变于中,发为痈疡。
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运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满,手热肘挛掖肿,心澹澹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炲,渴而欲饮,病本于心。
神门绝,死不治。
所谓动气知其脏也。
帝曰:善。
治之奈何?岐伯曰: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
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
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
燥淫所
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
帝曰:善。
邪气反胜,治之奈何?岐伯曰: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热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
火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成平之。
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利。
寒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帝曰:其司天邪胜何如?岐伯曰:风化于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热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火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寒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帝曰:六气相胜奈何?岐伯曰: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鬲如寒,大风数举,倮虫不滋,胠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鬲咽不通。
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脐下反动,气游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呕逆躁烦,腹腹痛,溏泄,传为赤沃。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间,胃满,雨数至,燥化乃见,少腹满,腰脽重强,内不便,善注
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热消烁,草萎水涸,介虫乃屈,少腹痛,下沃赤白。
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泻,内为嗌塞,外发疝,大凉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太阳之胜,凝凓且至,非时水冰,羽乃后化,痔疟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皮肤否肿,腹满食减,热反上行,头项囟顶脑户中痛,目如脱,寒入下焦,传为濡泻。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泻之。
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泻之。
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泻之。
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泻之。
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苦泄之。
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泻之。
帝曰:六气之复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偃木飞沙,倮虫不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
冲阳绝,死不治。
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少腹绞痛,火见燔焫,嗌燥,分注时止,气动于左,上行于右,咳,皮肤痛,暴瘖心痛,郁冒不知人,乃洒浙恶寒,振慄谵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少气骨痿,隔肠不便,外为浮肿,哕噫,赤气后化,流水不冰,热气大行,介虫不复,病疿胗疮疡,痈疽痤痔,甚则入肺,咳而鼻渊。
天府绝,死不治。
太阴之复,温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
大雨时行,鳞见于陆,头顶痛重,而掉瘛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窍泻无度。
太溪绝,死不治。
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枯燥燔爇,介虫乃耗,惊瘛咳衄,心热烦躁,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瘛,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慄,寒极反热,嗌络焦槁,渴引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脉萎,化而为水,传为胕肿,甚则入肺,咳而血泄。
尺泽绝,死不治。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森木苍干,毛虫乃厉。
病生胠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痞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鬲中头痛,甚则入肝,惊骇筋挛。
太冲绝,死不治。
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冰,羽虫乃死,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头痛善悲,时眩仆,食减,腰脽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坚,阳光不治,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哕噫,甚则入心,善忘善悲。
神门绝,死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