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原点》读书笔记
语文到底教什么第一章读后感

语文到底教什么第一章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语文到底教什么第一章读后感》哇塞!当我翻开《语文到底教什么》这本书的第一章,就好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神奇世界!这第一章里讲的东西可太有意思啦!它就像一个超级向导,带着我在语文的大花园里溜达。
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个懵懵懂懂的小孩,而是一个努力探索宝藏的小冒险家。
书里说语文不只是那些干巴巴的字词和课文,它更像是一把能打开无数扇门的万能钥匙。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平时学语文,不就像在积累一块块拼图吗?每一个字词、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块拼图,等我们攒够了,就能拼出一幅超级美丽的大画卷!就比如说,老师教我们认字的时候,那一个个字就像是一个个小精灵,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脾气。
“笑”字看起来就眉开眼笑的,“哭”字一看就愁眉苦脸。
这难道不是很神奇吗?这不就像我们身边的同学,有的总是笑嘻嘻的,有的动不动就哭鼻子。
还有啊,那些优美的文章,就像是一场场精彩的电影。
作者用文字当镜头,带着我们去看不同的风景,感受不同的心情。
这可比单纯地看电视有意思多啦!我们可以自己在脑子里想象出各种各样的画面,难道不是吗?我还想到了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课文的时候。
大家七嘴八舌,各有各的想法。
有人说这个句子写得美,有人说那个角色很勇敢。
这不就是语文的魅力吗?它让我们有了交流的话题,让我们能听到别人的想法,也能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感受。
而且,语文还能让我们了解到过去的故事,就像穿越时空一样!古代的诗人、文人,他们把自己的心情和想法都写在诗词里。
我们读着那些诗词,不就好像和他们在对话吗?想到这儿,我不禁问自己:“如果没有语文,那我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那一定是一片黑暗和寂静,没有色彩,没有声音,多可怕呀!所以呀,我觉得语文就像是一个魔法盒子,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宝贝。
它教我们怎么去表达自己,怎么去理解别人,怎么去感受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我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个魔法盒子,努力学好语文,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有内涵!这就是我读完这第一章最真实的感受,你呢?是不是也和我有一样的想法?示例文章篇二:《语文到底教什么第一章读后感》哇塞!最近我读了《语文到底教什么》的第一章,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啊!一开始,我就在想,语文不就是认字、读书、写作文嘛,能有啥特别的?可当我真正走进这第一章,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啦!书里说,语文可不只是表面上的那些东西,它就像一个神秘的大宝藏!比如说,语文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别人的心思,就像有了一把能打开别人内心世界的钥匙。
《语文的原点》读书笔记(范本)

《语文的原点》读书笔记《语文的原点》读书笔记第一篇:《回到教育原点》读书笔记读《回到教育的原点》有感每当到了暑假,就是读书的好时机。
一个多月的时间,能让我放送自己的思维,拥有自己的阅读空间,把平常攒起来的书慢慢品味。
我相信人与书是有一种缘分,总有一本书是属于你,总有某一段文字能打动你。
这个夏天,学校的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就有那么一篇打动我的文章。
窦桂梅老师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她的文章都是教育精华,每一篇总是能让人有所感触。
可能由于我是数学老师,所以翻开的时候,我下意识就寻找“数学”这两字眼。
这次读书笔记就是《“秀”中方能“眉目清”——从一节数学课看教学》有感而发。
语文老师改作文总是注重头尾,我看文章也是先看首尾两段,了解文章大致,再看中间精华部分。
那么第一段先摘录:“有人说数学课是清清楚楚一条线。
课堂思路清晰简单,思维严谨,并深入浅出。
我的理解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眉清目秀。
”开头很有意思,我听到过有学生是这么形容数学的:“数学就好比是一条线,不过我眼中的数学是一乱线团,根本理不清。
”可能很多初中生对于数学是又爱又怕,感觉很难理解。
这是第一次看到有人用“眉清目秀”来形容,很清雅,但不容易达到。
所以,第一段很吸引我,令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怎么样能更好的用这种方法上更好的课。
接着看第二段:“眉清目秀,清清爽爽,方能‘秀’中看清眉目。
当然,这里的‘秀’,应该是指我们的学生。
教师必须教会学生‘秀’,引领学生成为课堂上思维活跃的主人。
学生呢,也知道自己‘秀’的是什么。
换句话说,是知道自己究竟在课堂上学到什么。
这样,‘秀’的水平和质量才能高,才能清晰地看清自己所学的‘眉目’。
”想起赵大运教研员说过的,中国的课堂,最怕是上完一堂很完美的课,但是课后学生根本不知道上了什么,美国的课堂,最好的地方是,上完一堂课,学生能提出很多问题。
语文读书笔记与心得

语文读书笔记与心得语文读书笔记与心得篇1语文,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博大精深,神秘悠久,源远流长,因此我为它感到自豪。
中国的语言是文化的体现。
几千年前,人们就开始使用了文字。
我认为,中国的汉字是最别具一格的,它生动而形象,端庄优美,正正方方。
那些汉字中方佛透露出了我们中国的精神:顶天立地,不畏困难,清白做人,能屈能伸……。
是谁创造了这美妙的文字?哦,是我们——龙的传人!一个一个字组成了一句话,话虽短,其内涵很深。
孔夫子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老夫子的话含义之深是全世界都认同的,以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把他的话挂在会客厅里!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自豪吗?一句一句话构成了一篇*,光是一句话就已经很富有哲理了,何况是一篇*呢?有的*哲理很强,如朱自清的《匆匆》,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有的*讲述了亲情,如冰心的《寄小读者》,《繁星》,《春水》等……。
这些*句句都能让人回味无穷,受益匪浅,有助于人的成长。
虽然字、句、章是那么美丽,但在我们中国的街头上,仍有写错别字的现象,如杂货铺,超市等地方,我认为这种错别字现象可以说是玷污了中国汉字,这让我十分生气。
可回过头来一想,这还不是因为老百姓受教育程度不高,所以才会有的。
我也曾读过错别字,把“自采杨桃”读成了“白采杨桃”,事后,我羞愧万分,心里十分自责。
啊,我也当了一回白字大王!我决心要改正,同时它也为我敲响了警钟:错别字现象在城市中是普遍存在的,纠正错别字现象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因此,我发起以下倡议:1,尽量不写错别字。
2写了错别字要改正。
3要帮助别人改正错误。
我希望大家都能够做一个写正确子的人。
如果把这些错别字都消灭了,那我们祖国的文字就会更美了!语文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语文,你就是那明亮的火,你就是那耀眼的光,你就是那坚定的路,你就是那美好未来!语文,你还是我的老师和朋友,给了我坚强的信念!因为这样,所以,语文——我爱你!语文读书笔记与心得篇2科学家们认为,成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而决定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智商却并非主要因素,在成功者具有的特殊品质中,良好的习惯与健康的人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语文课程的原点思维看我们的语文教学

从语文课程的原点思维看我们的语文教学课改至今日,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存在着大量的非语文、泛语文的因素,语文课“无味”、“串味”、“混味”的现象还比比皆是。
我们很有必要从语文课程的原点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
教学尝试1:师:(出示自读要求):读3―28节,思考:哈尔威船长指挥大家自救时下达了哪些命令?结果怎样?画出相关的句子。
师巡视。
生读书、圈画。
师:(出示默读要求)默读思考画出的句子,小组内讨论:船长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下达了这些命令,你从中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船长?生思考、讨论。
师:你觉得哪道命令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就先汇报哪道命令。
生:第二道命令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从中可以看出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
师:(投影出示第二道命令)(组织讨论、交流1)船长问道:“还能坚持多少分钟?”“20分钟”。
生1: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船长的临危不惧、镇定机智。
他通过简短的对话向惊慌失措的人们传递这样的信息:只要有秩序地组织撤离,时间足够。
生2:这句话可以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
因为还有20分钟的逃生时间,理智的人们就不会拼命拥挤,影响救援了。
师:(组织讨论、交流2)从“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你又读懂了什么?生:这让大家内心得到了安慰,不仅有20分钟时间作保证,船长再一次声明要把所有的人都救出去。
师:(组织讨论、交流3)“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生1:从这道命令中,可以看出船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因为他也是男人,他主动为妇女、儿童让开一条生命通道。
生2:这可以看出船长的果敢,机智,他知道,要想保护妇女、儿童这样的弱势群体,他首先得把年轻力壮的男人们制住。
生3:这道命令好像有点不近人情,但大家应该可以理解,每个人都有逃生时间,越在危险的时刻,越显英雄本色,善良的人们都可以理解。
师:从第二道命令中,我们读出了哈尔威船长的临危不惧、机智、镇定、指挥有方。
那么从另外三道命令中我们又读出什么呢?生继续交流。
教学尝试2:师:(出示自学要求)自由读课文3-28节,思考:哈尔威船长是如何组织大家自救的,从中看出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生简要交流师:我们要读懂一个人,无非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
四年级语文读书笔记(精选19篇)

四年级语文读书笔记(精选19篇)四年级语文读书笔记 1读过《最好的自己》这本书后,我对成功有了新的认识,成功就是不断的超越自己,让自己的人生快乐、充实、有意义。
事业进步是成功,给家人快乐是成功,广交朋友是成功,帮助他人也是成功。
成功不遥远,不虚度此生就是成功。
成功就是做好每件事,快乐每一天。
详细说来,感悟有三点:感悟其一:成功的标准不是单一的,社会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只要在自己的舞台上竭尽全力扮好自己的角色,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限,不管是令人瞩目的,还是普通平凡的,那都是一个成功者。
比如:梅的凌寒,兰的幽香,竹的坚贞,菊的淡泊,他们都在自己的天地中展示他们独有的风韵;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虎啸深山,驼走大漠,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中尽显独特的魅力。
当然,在现实社会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或许我们的理想和现实存在差距,但是,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不要茫然,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情绪,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充分燃烧,追求做最好的自己。
感悟其二:人所处的位置是不相同的,社会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生活环境,只要正确找准自己位置努力去做,不盲目的比较,不管是出类拔萃,还是默默无闻,那都是一个成功者。
比如:拿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比,可能会比出上进心,也可能是比出沾沾自喜;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优点比,可能比出自卑,也可能比出努力奋斗。
其实,成功有大小之异,无轻重之别,何必在意是否超越了别人,要在乎的是超越自己。
因为,这个社会需要居里夫人、爱因斯坦,也需要李素丽、徐虎,只要敢于和不断超越自己,就有资格,也有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感悟其三:选择成功的道路是多样的,成功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途径,只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利弊,选择一条最理想、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不管是功成名就,还是身败名裂,那都是一个成功者。
比如:中庸就是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审慎而冷静地选择最好的解决方案;中庸就是要在诸多对立统一的因素中,敏锐而智慧地寻找最佳的均衡状态。
《语文的原点》读书笔记

《语文的原点》读书笔记
我喜欢读中国作家写的书,并非中国的作家们的文笔有多出彩,思想有多深刻,也并
非出自于他们笔下的作品有多么使人读得津津有味,意味深长。
主要原因是在中国文学作
品中的人名相比起外国文学作品中那些冗长难记的人物名字要好记得多。
生活没有如果,他们的命运告诉了我们。
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受制于这个时代。
我们
不能完完全全的决定着自己的命运,我们要做的是怎样让我们更幸福。
有远大的理想很好,想平凡的生活也好,这只是我们追求幸福的一种途径。
上学的时候,看到你立在学校的书架上,逛书店的时候看到你在书店的书架上……不
知道多少次无动于衷,说不清多少次与你擦肩而过。
不知道多少次没有引起我的注意,今
天我,要说的只有遗憾,假如我第一次看到你就走进了你的世界,我的心会怎样;假如我
几年前就抓住你,能减少我刚走上学习工作岗位后的多少困惑;假如我后来不再错过你,
我前进的足迹中又该减少多少上坑坑洼洼,曲曲折折……我想说的除了遗憾还是遗憾……
幸运的是我今天抓住了你,偶然的幸运使我深深的实实在在的抓住了你,给我们大家带来
幸运,快乐……
老师推荐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以为她是在搪塞我,因为我读完第一遍的时候,我
没有任何感觉,这里面的事情太平凡了,平凡得让我感觉到他们都好像是发生在我的身边。
然而,当我读到第三遍的时候,我已经感觉到了我的血液慢慢地开始沸腾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语文的原点》读书笔记范文

《语文的原点》读书笔记概述《语文的原点》是由教育学者张宇翔撰写的一本专门探讨语文学科起源和发展的著作。
本书通过对历史文化的考察和对语言学理论的解析,揭示了语文学科的演化脉络和语文教育的使命与目标。
本文将结合个人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和理解,写下相关读书笔记。
第一章:语文学科的起源语文学科的定义本书首先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定义,指出语文学科是对人类语言活动进行研究的学科。
它包括语言学和文学两个方面,既关注语言本身的规律,又关注语言在文学创作和阅读中的应用。
语文学科的历史渊源本章对语文学科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梳理。
从古代文字的产生发展、古代文言文的兴盛、现代白话文的出现,以及对应的语文教育制度的变迁等,逐一阐述了语文学科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语文学科的研究视角本章还探讨了语文学科的研究视角。
作者指出,语文学科既可以从实证的语言学角度来分析语言规律,也可以从人文的文学角度来解读文学作品。
这两个视角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语文学科的研究范围。
第二章:语文教育的使命与目标语文教育的使命本章详细阐述了语文教育的使命。
作者认为,语文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素养。
通过语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批判思维和审美情操等方面的能力。
语文教育的目标本章还明确了语文教育的目标。
语文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熟练掌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等。
第三章:语文教材与教法的改革语文教材的改革本章探讨了语文教材的改革。
作者认为,传统的语文教材偏重知识灌输,注重形式而忽视实质。
未来的语文教材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策略。
语文教法的改革本章还谈及了语文教法的改革。
作者认为,传统的语文教法偏重指导型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
未来的语文教法应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语文》读后感

《语文》读后感《语文》读后感范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读后感范文1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
他却提出了读后感500字大全一个可以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
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那些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因为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
它是不会因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语文》读后感范文2今天,我看了一篇关于学好语文的作文,看了之后,令我感触至深……他先是用了开门见山的形式,点明了“学的时候认认真真学,玩的时候痛痛快快的玩”,那样一定会事半功倍!那是一个考上清华的大学生写的,正确的点明了许多人不爱学语文的`原因,然后再写出解决的方法,他甚至拿出了几件自己的亲身事例来打比方,这让我想起了滴水穿石的这个故事,学习,不也是这样吗?你一天记一个词语,光小学阶段你就可以很轻易的记住了2562个词语呢~其实呢,玩也并没有什么错,劳逸结合嘛~但是你要自己心里清楚,什么时候该玩,什么时候不该玩!语文,其实挺简单的,词语那些东西呢,你只要多用点心,就可以十分轻松的战胜“它”了!而阅读一类的呢,就需要你多用些心做些关于这一类的练习题来提高自己喽!而作文呢,我可以教你们一个方法,第一,一天背一篇文章,第二,隔一天,就写一篇作文,有的时候呀,家长总是埋怨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不进则退”其实,当我们学习的时候,有的时候不但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也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因为每次的考试难度都不一样,所以用分数来评判一个人的能力时,有的时候确实不太恰当!其实呢,你只要记住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一定可以提高成绩的!勤劳+技巧=成功!只要努力,相信大家一定都会成功的!《语文》读后感范文3少年时的简.爱任是不幸的,被迫进入洛伍德学校,使得她对社会的不公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对宗教的虚伪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的原点》读书笔记
静心下来,就开始读手边的教育类专著。
先读老师推荐的《语文的原点》。
两天读完第一章上篇。
速度比较慢,是因为既然读就不想走马观花。
黄厚江老师的激情,在学术专著里依旧淋漓,让我眼前总是浮现他上课时的声情并茂。
所以不会有读理论专著那种枯燥生涩,面目可憎,看一眼就想束之高阁的想法。
当然,还只是读到开头,很多论著提笔时候胸潮澎湃,颇有一腔热血救众生的理想,但是文字继续着,梳理出千头万绪,混乱最后,不知所终,就只能抓住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高而空的大理论,来覆盖一下。
摆出问题,列举现象,终究还是“泄愤”一类而已。
与小民骂娘度日类似。
第一章上篇,提到语文教学效率问题。
列举7个标准论。
黄老师也随后说明,标准论不是他这样的一个中学教师可以解决的问题。
到此,我留下读后第一段感想:
1、效率概念引入教学,引入语文教学,就必须从物理数学的逻辑里研究效率的公式。
分子:收获的结果;分母:消耗的能量。
谁收获,谁消耗,这里的分子分母,对象应该是统一的吧。
统一对准学生或者教师或者学校,分子分母应该对应变换不同内容。
2、现状是,中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分子是根本不考虑教师自己的收获的。
更为严重的是,没有分母!
不考虑分母的教学效率评价也已经成为普遍习惯。
比如,对占用大量教学时间学科的支持和经济或荣誉考核的偏向!比如对舍得消费自己早中晚时间的教师的赞美肯定!评价发言权,和发言者的评价保准就显然继续着“皇帝”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