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读书笔记《琵琶行》
琵琶行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

琵琶行知识点归纳整理笔记说起这《琵琶行》啊,那可真是一首经典得不能再经典的诗了。
咱们今儿就来好好捋一捋这里面的知识点。
先来说说作者白居易,这老白同志那可是唐朝诗坛的大腕儿。
他的诗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这《琵琶行》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诗的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场景描写简直绝了。
你想啊,在浔阳江边的夜晚,老白去送朋友,那秋风瑟瑟,枫叶和荻花飘来飘去的,多有氛围感!这里就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事件,为后面的故事展开铺好了路。
然后就是遇到那个弹琵琶的女子啦。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一句把女子那种羞涩、犹豫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老白他们在那儿等啊等,叫了好多声,这女子才慢慢出来,还抱着琵琶遮着脸,是不是特别有画面感?再说说琵琶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比喻,太形象了!大弦的声音像急雨,小弦的声音像私语,各种声音交错在一起,就像大珠小珠掉到玉盘里一样清脆动听。
这里通过对声音的细致描写,让咱们仿佛也能听到那美妙的琵琶声。
还有那女子的身世,也是让人感慨万分。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家里亲人不在了,自己的容颜也渐渐老去,多悲惨啊!从她的讲述中,咱们能感受到那种生活的无奈和沧桑。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可是整首诗的名句。
老白觉得自己被贬官,和这女子流落江湖的遭遇很相似,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这让咱们明白,不管是古人还是咱们现在的人,在人生的低谷时期,都能找到共鸣。
再讲讲诗中的修辞手法。
像比喻、拟人、夸张,那是用得恰到好处。
比如前面说的琵琶声的描写,就是比喻的妙处。
还有“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明月照着空空的船,江水又那么寒冷,用环境的描写衬托出女子的孤独和凄凉,这就是环境烘托的手法。
整首诗的语言也很有特点。
没有那种生僻难懂的词,都是大白话,但组合在一起就是那么有韵味,这就是老白的厉害之处。
《琵琶行》读后感

《琵琶行》读后感第一篇:《琵琶行》读后感《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本诗作于元和十年。
白居易因上书言事,触犯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年秋天与浔阳江上闻人弹琵琶,感伤不已,因此作诗。
作者通过塑造一位备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型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相识”的意旨。
叙事层层铺染,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描写生动细致,语言明白清理,婉转通畅。
全诗共分五段。
第一段由江边送客写起,点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作了典型环境的描写和气氛渲染,为下面人物的出现和情节的展开做了必要的艺术安排。
第二段描写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所创作的艺术境界。
诗人热情的赞扬了琵琶女的精湛艺术才能和动人的艺术效果,为铺垫人物的身世做了准备。
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身世,把乐曲的激愤和人物的不幸统一起来,表达出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和诗人对她的同情。
第四段抒写对琵琶女的不幸的同情和自己不幸遭贬的抑郁和愤慨,揭示岀诗歌的主题。
第五段写作者重温琵琶,伤感不已,泣下沾衣。
诗的开篇,以江头送客、凄怆告别和萩花秋瑟瑟”的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描写,勾画了一幅充满悲剧气氛的典型环境。
贬谪的抑郁,离别的悲伤,环境的荒寂,景物的凄凉,这种种环境的渲染,构成了诗歌的基调,也为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发展做了准备。
接下来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细腻笔法,在人物的迟缓犹豫的动作中,形象的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一个庄重、矜持、内心充满痛苦的琵琶艺人鲜明的出现在人们面前。
这首诗深刻的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巧,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强烈的批判现实的斗争精神诗中所表达的愤慨而伤感的情绪不是只个人的,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具有普遍意义,是这首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
第二篇:琵琶行读后感琵琶行读后感(4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琵琶行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琵琶行读后感范文五篇

琵琶行读后感范文五篇《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我们来看看琵琶女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吧。
读者们反应可大了,不信,请看几篇《琵琶行》读后感。
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琵琶行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琵琶行读后感1本题为《琵琶引并序》,“序”里却写作“行”。
“行”和“引”,都是乐府歌辞的一体。
“序”文如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一十二”当是传刻之误。
宋人戴复古在《琵琶行诗》里已经指出:“一写六百十六字。
”《琵琶行》和《长恨歌》是各有独创性的名作。
早在作者生前,已经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此后,一直传诵国内外,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如“序”中所说,诗里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
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事未必可信,作者是通过虚构的情节,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这是抓住了要害的。
但那虚构的情节既然真实地反映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那么就诗的客观意义说,它也抒发了“长安故倡”的“天涯沦落之恨”。
看不到这一点,同样有片面性。
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
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
“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读《琵琶行》随笔(推荐阅读)

读《琵琶行》随笔(推荐阅读)第一篇:读《琵琶行》随笔读《琵琶行》随笔两个不幸的人、两颗冷落的心,在浔阳江头相遇时,一种人生从未有过的幸福感、温暖感便滋生了。
琵琶女的一生有过精彩有过黯淡更有过悲欢离合。
往昔她看似风光、红极一时,但实质上她只能是男人享乐的工具和纵情的牺牲品。
但在明月朗照的今夜,在秋风瑟瑟的浔阳江头,让她体验到了、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终于有机会倾诉了积压在内心深处多年的悲凄之情。
因为她遇到了平生以来唯一的也许是最后的知己,让自己在他面前低眉信手续续弹,毫无保留的说尽心中无限往事。
我认为琵琶女此生有此知音足矣。
其实,如果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者,而我认为琵琶女更是白居易的知音人。
因为琵琶女敢于在一个地位高于自己而又陌生的权贵面前身深情、大胆的流露自己这最起码是对白的一种信任,俗话说的好知音说与知音听,另一方面,当白居易描述自身的遭遇时,琵琶女给予了他人世间最美丽的理解和同情。
琵琶女把自己的不幸痛苦融入手指融入丝弦融入音乐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表达中与白居易已心有灵犀,当我们看到琵琶女在深情的倾唱自己的痛苦不幸时,我们有何尝不能看到那就是白居易在倾唱自己的心声啊!琵琶女这时也就是白居易的化身了。
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又何必曾相识。
芸芸众生之中,相遇相识相逢之人又何止千万,而相知又有几人呢?也许时间的长久并不能证明彼此之间能够心心相印。
然而偶然间他乡的擦肩而过却能换来最永恒、最美丽的回眸,相逢是一种美,而相逢之时彼此心灵间的默契更是一种美。
那一刻没有红尘的世态炎凉,尔虞我诈,有的只是天地间的融融暖意。
这一刻也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那一个最美丽最永恒最温馨的夜晚。
此良夜更是琵琶女、白居易生命历程和人性光辉的创造和杰作!第二篇:读随笔读《培根随笔》有感“知识就是力量”,相信大家对这句话并不陌生吧!是的,这就是《培根随笔》的作者,培根所提出来的。
虽说他的一生中没有什么科学的新发明,但他的这句话对当时的科学发展影响很大。
琵琶行读后感

琵琶行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琵琶行读后感1湓浦口闻琵琶,后江中听琵琶女诉世之苦,同是天涯沦落人,江州司马作此篇,以歌赠之。
看,转轴拨弦已有情;听,大弦小弦错杂弹;知,琵琶女身世之苦。
她以高超演技弹奏琵琶,琴声是那样的低沉抑郁,是那样的轻细急促,是那样的清脆圆滑。
诗人为她再次演奏而流泪,从琴声中呈现出她凄苦哀怨的形象,使人为之哀,为之伤。
回想少时欢乐,常于梦中落泪;晚年沉沦,商人重利轻离别;如今她漂泊沦落。
她年少是那么的快乐,轻松随意打发时光,是一位娇美的琵琶女,使人诚服与嫉妒。
晚年,弟弟当兵,家人逝去,都弃她而去,随后那个负心郎又弃她而去。
无依靠,守空船,心中凄凉悲伤之情时常涌现心头,夜中难寐,使人为之哀鸣。
恰如《窦娥冤》中,“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不知琵琶女的情由,她多次于梦中哭醒,心中满腹闲愁,难以挥去。
吾读之,欲落泪,双眼浸湿,好似身临其境,亲耳闻之诉说。
吾同情于她,却束手无策。
江州司马也有同样的遭遇,他借琵琶女塑造自身横遭贬谪。
他抑郁寡欢,在政治上的坎坷失意,是因遭受政治迫害而感伤、愤懑。
他感伤有多少人知?官场的黑暗令多数失意者气愤,就因为有多数的“小人”存在,那是无法想象的压迫,曾伤过多少人,害过多少人,数也数不清。
幸逢知己——琵琶女,她感伤诉忠,诗人感伤于己,同情于她,悲愤于官场,在那一夜回想那么多不幸的经历,怎不叫人皆掩泣呢?哎,一位衷心于国,却未被重用,反而被贬,真叫人心痛。
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睛,想想多悲哀啊!追溯上千年历史,别说当日有,今日无。
如今,失意人也有不少。
农村青年,苦苦奋斗十几年,本来看到前方的道路那么的明亮宽敞,憋了十几年是该松口气了。
可步入社会,那么有才的一位年轻人,被眼前一幕惊呆,有才还不行,有条件有背景能“优先”,真让人心痛。
还有,头条新闻中,本来两口子带着生重病的儿子到医院治疗,谁会知道他丈夫弃妻而去,那个负心郎后从医院消失,再也没回来。
可想而知,只留下一位09后的女子照顾孩子,想想她受了多大的打击啊!真令人同情,令人伤感,令人愤怒。
《琵琶行》的读后感

《琵琶行》的读后感《琵琶行》的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琵琶行》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琵琶行》的读后感1琵琶行,江水清,茫茫江月浸江心。
一弦一声皆似血,一言难道无世情。
莫问妾断肠,请君试看泪衣裳。
莫道当年话,当年欢乐成追忆。
弦声细细如水长,似如深闺花台上。
少女心事一了然,西厢门外有萧郎,续续弹,续续弹,流年似水光似川。
纵然红绡不知数,菊花已凋谢,一切皆枉然。
双指踌躇不能弹,两臂欲战战。
太守停杯客惘然。
琵琶弦声由心生,心弦既断无声响。
曲未罢,人生苦路何漫长。
风雨如磐压弱女,银篦碎,罗裙污,阿姨死,弟边戍。
昔日琶琶女,今朝商人妇。
春镜里,添秋霜,多情女子薄情郎。
一生又此过一生复何求。
皆言我为琵琶生,一曲琵琶叙平生。
《琵琶行》的读后感2《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
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遗,后又任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
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
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坚决主张讨贼,认为否则国将不国。
白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但因为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了许多朝廷的权贵,于是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擅越职分。
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名,于是贬之为江州司马。
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听起来也像是不错,但实际上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监督看管的。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琵琶行笔记整理

琵琶行笔记整理《琵琶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长篇叙事诗。
以下是对《琵琶行》的生动且丰富的笔记整理。
1.诗歌背景和故事情节《琵琶行》描绘了一个在异国他乡弹奏琵琶的女子的悲凉遭遇。
这位女子原是唐朝宫廷中的宠妃,因权谋之争而被迫离开故土,流亡到边疆。
她抱着琵琶,在月光下哀怨地弹奏,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悲凉的氛围和意象描写-描绘音乐:诗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子弹奏琵琶的场景,如“指法灵活”,“弦上说尽有情状”,使读者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情感的流露。
-忧伤的意象:通过形象生动的描述,如“荒城春欲暮”、“落日楼头,断肠人在天涯”,传递出女子的孤独和无奈,给人以悲凉之感。
3.深刻的思乡情感-对故土的思念:女子流亡他乡,心系故土,弹奏琵琶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如“落月摇情满江树,飞花散乱似云雾”。
-对亲人的思念:女子离开了亲人,与家人分隔两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通过琵琶音乐流露出来。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社会背景和寓意-颂扬琵琶艺术:诗歌中体现了琵琶音乐的美妙和表现力,把琵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进行颂扬。
-反映时代困境:诗中揭示了唐朝宫廷的权谋斗争和黑暗,以及普通人民在乱世中所受的苦难。
5.文学手法和表现技巧-对仗和押韵:白居易运用工整的对仗和押韵,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使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修辞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借景等修辞手法,丰富了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效果。
《琵琶行》是一首描写思乡之情和流亡遭遇的悲凉之作,通过对音乐、思乡、家人的描述,让读者产生共鸣,并反映了时代的困境。
白居易巧妙地运用文学手法和表现技巧,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希望以上的笔记整理能够生动且丰富地展示《琵琶行》的主题和特点!。
高一读书笔记记《琵琶行》

记《琵琶行》捧一碗汤,仰头而饮,原已心无牵挂。
--引子寒夜已半,大雨倾盆。
窗外葱树无言,为我指点迷津,你撑伞从树下走过,犹如水墨淡渲了水雾,你凤眼一抬,含笑伫立,一份清雅静谧,透人心扉。
提笔欲绘你容颜,却迟迟不肯落笔,光影浮动,扰乱了昔日平静梦境。
领土纷争,国不得宁,军帖已下,弟走从军,生死难料,我泪眼婆娑为阿弟备裳取暖,抬手阿弟笑着转身离去,不闻我唤他的声音。
再后来,阿姨病不得治,终故,留我一人于世。
梦回莺啭,草藉花眠,我再不见你身影,隔重重光影,我日日盼你归来,邀我相见,似往伴泉水叮咚,晚亭石凳你听我拨弦续弹,清笑无言。
你终肯见我一面,我哭诉少年事,你充耳不闻,嗤笑我多情,余我一人空对境,我们的美丽不过过眼云烟,忽然而已。
岁月徒皱纹,年华沉淀沧桑了人世,昔日的擦肩而过,美丽不能回头,不作停留,明媚鲜妍能几时?你欢娶罗家千金,门当户对,我苦笑痴情,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贪财,我倍受冷眼嘲讽,直到尘埃落定,我的存在不过笑忘成书。
女子行黄泉,一步一回头忆往生,是她的年少良辰,是她的为爱痴迷,是她的朝思暮念,是她的美梦破碎,是她的寂寞苦仃,留得枯荷听雨声,一面繁华,一面凄凉,有余欢,有哀忧,女子泪如雨下,奈何桥上左岸铭记,右岸忘记。
孟婆轻叹倾一碗汤于女子,女子终看透这红尘过往,笑捧汤碗,秋月明,春风已过,来何牵挂噫?我曾京城学艺,京城繁花似锦,恰似梦中佳境,自幼学习弹奏琵琶,善才每听言我天资禀赋,十三岁我便学会了弹奏琵琶的技艺,一曲奏罢美貌美名轰动整个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纷纷为我而来,小奏一曲能得到的绫罗绸缎不计其数,纨绔子弟遣来的牵线之人踏破了门槛,而我皆不为所动,懵懂初心只为一人痴情。
你我闲步庭院,轻嗅梨香,携手提笔一点一点勾勒碎屑花纹,黑白色彩迷离的仙境,凝结成绚烂瞬间。
你是这样的少年,步态轻盈,翩翩行走,如沐春风,目光清澈,笑容满面。
我提笔再欲勾勒你千年风雨烟尘的身影,却在斑驳流年中记下的刹那芳华,不料世事纷扰,美梦终成过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琵琶行》
一、说教材
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1、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
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g
2、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
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二、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
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
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
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
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适合学生审美的特定情境,培养学生接纳美的胸襟。
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
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元和十年,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
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篇课文。
(二)分析课文
《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语、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
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
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
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
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
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此部分。
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
3、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这几个问题。
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
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
c,侧面烘托的手法。
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中说:“文字是一座桥梁。
桥的这边站着读者,桥的那边站着作者。
通过这座桥,读者与作者见面,不久见面,并与作者的观点相契合。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体会作者的“三感”来领会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入理解文章主题的内涵。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
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第一次感悟问题: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琴声时怎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