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发展、定位、作用等方面试论述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25703课程名称:经济地理学英文名称:Economic Geography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时:48学分:3适用对象: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二、课程简介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异规律、形成机理、调控系统的科学,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特色。
本课程强调提高学生对地理学基础知识的领会和综合运用能力,注重将经济地理学理论教学与具体区域、具体产业的发展分析相结合,注重探索全球化背景下,区域谋求内涵型科学发展的空间政策选择。
Economic geography is a science to study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law,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regulation system of economic activities,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los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This course emphasizes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the basic knowledge of geography,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economic geography with the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specific regions and industr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spatial policy options for the regional pursuit of connotativ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经济地理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中国经济地理学新发展

(5)干预(调节)理论和管制
干预(调节)理论源于法国政治经济学 派,管制是90年代英语国家社会科学中最关 键的术语之一。干预(调节)主要指政府对 市场的干预,管制则不仅限于政府(如非政府 组织、半官方机构、私营公司、压力群体等); 在组织间关系上,管制指相关组织的合作形 式,而不是上下控制关系。
经济地理学家借用相关理论,研究干 预和管制的空间意义。
(2)非规范性和非精细性
上世纪中期以前的经济地理学研究, 注重物理模拟和数量分析,如用整齐线 条和精确的几何图形,表达地理学家的 理论构想。用数学模型描述复杂的现实 世界。
与此相比,近20年来,经济地理学侧重 非正式理论构建:在图形表达中,认为世界太
杂乱无章,太破碎,充满着方方面面的竞争,根 本不能给予简洁的展示。
(3)网络与根植性
90年代中期以来,企业根植的网络关 系对企业空间的影响成为经济地理学家重 要研究领域之一。该学派力图通过研究邻 近性、根植性、隐含知识和学习、合作网 络,来解释经济地理中的空间集聚现象。 在研究中,侧重于组织理论和社会学方法。
(4)区域集聚和集群
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产业组织方式的 变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空间格局中 新的集聚和集群现象,引起了经济地理学 家的关注。这种集聚和集群的特殊企业组 成、鲜明的专业化、特殊的区位特点,以 及内部复杂的关联性,促使经济地理学家 在研究中借鉴管理学、演化经济学、制度 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方法。
地理 学家
新经济地理学? 社会 政治 文化
互相借鉴
经济地理学发展
经济 学家
经济量化分析 新经济地理学 地理经济学
1.1理论进展及主要观点 1.2主要特点 1.3存在问题
1.1理论进展及主要观点
谈地理科学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等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谈地理科学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等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等教育近年来在我国取得了很大成功,地理科学作为一门至关
重要的学科,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
首先,地理科学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发利用资源、污
染控制、农业生产、水资源管理、城市规划和旅游等等的方式,为国家提供了实质性的支持。
比如,2009年,国家发布了1000多个资源开发和保护项目,其中有好几个是由地理
科学专家研究并实施的,他们的研究帮助了国家实现了经济发展,并且改善了社会环境。
其次,地理科学在中等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教育部推行了地理科学分类教育,从而推动了这门学科的普及。
在此基础上,地理科学还被广泛用于教师培训、学生实践和
技术培训等活动,广大教师和学生从而受益匪浅。
此外,地理科学的相关内容也伴随着中
等教育,为中等教育的学术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最后,地理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更加受到社会的重视,不少企业表现出地理科学人才的较大需求。
我国的地理科学还可以用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及全球可持续发展,可以立足当地,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地理科学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中等教育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
地理科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和社会的交互的学科,具有十分强大的应用
价值,是一门广泛深入、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学科,它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和中等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地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地理学是研究地球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它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三个方面探讨地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经济发展地理学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理学可以提供经济发展的空间参考。
通过研究地理分布、地形地势和资源分布等因素,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空间布局的依据。
例如,发展沿海地区可以利用海洋资源和便捷的交通运输;发展内陆地区可以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业生产基地。
其次,地理学可以帮助经济发展的区域规划。
通过研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可以明确不同地区的优势产业和发展方向,进而制定相应的区域规划政策。
例如,发达地区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农业区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旅游业。
最后,地理学可以提供资源评价和利用的依据。
通过研究资源的地理分布和可持续利用,可以指导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开发和保护。
例如,石油资源的勘探和开采需要通过地理学研究的方式确定合适的地理位置和开发方式,以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环境保护地理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理学可以提供环境评估和规划的依据。
通过研究地形地势、气候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可以评估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而制定相关的环境规划和政策。
例如,研究气候变化可以帮助制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其次,地理学可以帮助环境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通过研究资源的地理分布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可以保护和管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例如,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最后,地理学可以帮助解决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
通过研究地质结构和地理环境,可以预测和应对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减少灾害损失。
例如,研究地震地带可以帮助决策者提前制定防震减灾措施,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社会稳定地理学在社会稳定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地理学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地理学是一门关注地理空间与经济现象交互关系的学科,它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经济地理学研究地理空间上的资源分布、市场结构、区域发展等问题,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经济地理学分析,政府可以制定区域发展战略,调控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其次,经济地理学在国际贸易和全球化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帮助企业了解不同地区的市场和产业结构,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同时,经济地理学也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国际化战略,拓展海外市场,提高竞争力。
最后,经济地理学也对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它可以帮助城市规划者了解城市空间结构和交通网络,规划城市发展布局,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同时,经济地理学也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支持,指导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总之,经济地理学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深远的意义,它为我们探索经济发展的空间维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 1 -。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空间上经济活动分布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强调了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交通网络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经济地理学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经济地理学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起着重要作用。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资源的分布受地理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资源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经济地理学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
例如,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找到资源丰富的地区,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规划,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其次,经济地理学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不同地理空间上,产业发展程度存在差异。
比如,一些地区适合发展农业,另一些地区适合发展工业。
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此外,通过对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链的研究,经济地理学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市场定位和业务拓展的指导。
第三,经济地理学为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城市和区域是经济活动的载体,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经济地理学可以揭示城市和区域发展背后的地理因素和规律,帮助决策者更好地规划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方向。
比如,经济地理学可以指导城市的功能分工和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和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有序配置和利用。
此外,经济地理学还可以为城乡发展和贫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而这些问题背后往往有地理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城乡空间结构和贫困地区的研究,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政府和社会组织找到改善城乡差距和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最后,经济地理学还可以为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战略提供支持。
全球化趋势下,跨国公司需要将业务拓展到全球各地。
而在国际化过程中,地理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很大。
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各国市场的地理特点和发展趋势,提供市场定位和商业布局的建议,帮助企业降低国际化风险。
从学科发展定位作用等方面试论述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

从学科发展定位作用等方面试论述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秦伯未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独特的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
它在学科发展、定位和作用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
关于学科发展方面,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从源头上强调了人地关系的研究。
它认为地理环境与人的活动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强调了对地理环境影响经济活动的机理和模式进行广泛研究。
它关注的重点不仅仅是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影响,还包括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间接影响和复杂影响,以及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反馈作用等。
在学科作用方面,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强调了服务国家经济发展。
它既关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又关注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在政府决策、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为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为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地理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在学科发展、定位和作用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
它强调人地关系的研究,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以服务国家经济发展为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的经济地理与经济发展

中国的经济地理与经济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广袤土地与多样地理特征的国家,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经济地理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地理特点的概述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跨东经73°33'至135°05',北纬18°03'至53°33'之间,是一个面积广阔的国家。
中国的地理特征包括高山、河流、海洋、平原和高原等。
中国拥有长江、黄河、珠江等重要的水系,以及雄伟壮观的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二、地理特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的经济地理特点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1. 地理位置的优势中国位于亚洲的中心,地缘优势使其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濒临太平洋,与世界上许多国家接壤,陆地交通便利。
这使得中国成为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有利于促进国内外的经济合作与发展。
2. 水资源的重要性中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尤其是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这些河流为中国提供了稳定的水资源供应和灌溉条件,使得农业发展得以支撑。
此外,河流还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水运交通,促进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3. 土地利用的多样性中国的土地利用情况多种多样,包括高山、平原、沿海地区和高原等。
这为中国的农业、工业和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中国的农业以平原地区为主,这些地区适合粮食和农作物的生产。
同时,中国的高山和高原地区则适合发展生态旅游和冰雪运动等产业。
4. 自然资源的丰富性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煤炭、油气、矿产等重要资源储量。
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煤炭资源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发也为中国的工业和交通运输提供了动力。
5. 地理差异的影响中国地域辽阔,地理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较高,而西部地区则以农业和资源型产业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学科发展、定位、作用等方面试论述中国特色经济地
理学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种独特理论构建和实践创新,强调中国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文从学科发展、定位、作用等方面分别阐述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一、学科发展。
经济地理学是理解和解释地域经济发展的科学,它以地理学和经济学为基础,包括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政策等方面的研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由传统地理学到传统经济地理学、新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全球化等阶段,在中国特有的经济文化背景和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形成了一套具有地域属性和中国特色的独特理论和方法体系。
二、学科定位。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经济地理,其特点是强调对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和地方性经济发展的研究。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不仅关注地域经济空间结构和地域差异分析,还注重经济发展的地域特征和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将经济发展与地域环境、社会文化、政策法规等多个因素关联起来,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和应用价值。
三、学科作用。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帮助其制定可行的规划和发展策略;
2.推动地区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3.加强对中国特有的地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提出适合中国特有的发展战略;
4.为学生提供反映地域特征和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型地理学人才。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支持和决策依据,推动了地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也为地理学学科的综合发展和中国地理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