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范文三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一 一、案例实施背景 本节课是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第七周笔者在长青中学的多媒体教室里上的一节公开课,课堂中数学优秀生、中等生及后进生都有,所用教材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册)——科学记数法,它是在学习乘方的基础上,研究更简便的记数方法,是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 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科学记数法的方法,能将一些大数写成科学记数法。 2、过程与方法: 在寻找科学记数法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记数法的总结,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正确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2、难点: 正确掌握10的幂指数特征,将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成原数 五、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图片 六、案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学: 1、展示学生收集的非常大的数,与同学交流,你觉得记录这些数据方便吗? 2、展示课本第63页图片,现实中,我们会遇到一些比较 大的数,如世界人口数、地球的半径、光速等,读写这样大的数有一定的困难。 师:(展示刚才演示过的3个大数)我们能不能找到更好的记数方法使下列各数更加便于读、写?请同学们六个人一组,分组进行讨论。 (1)1 370 000 000 (2) 6 400 000 (3) 300 000 000 生1:答:13.7亿,640万,3亿。 师:回答正确。这是数字加上单位的记数方法,在小学已经学过,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可是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我在3亿后面再加上好多个0,那么这种记数方法还好用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优秀3篇)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优秀3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篇一 ★目标预设 一、知识与能力 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通过实例引入负数,从而指导学生会识别正负数及其表示法,能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观察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数学话题,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难点:负数的意义,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准备 带有负数的实例若干 ★预习导学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例如, ★天气预报2★★0xx年11月某天北京的温度为-3~3★,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这一天北京的温差是多少? ★有三个队参加的足球比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蓝队胜红队(1★0),如何确定三个队的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 ★某机器零件的长度设计为100mm,加工图纸标注的尺寸为100±0.5(mm),这里的±0.5代表什么意思?合格产品的长度范围是多少?(问题1-3友情提示、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在小学里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类型的数(自然数和分数),它们都是由实际需要而产生的,由记数、排序产生数1,2,3……,由表示“没有”“空位”,产生数0,由分物、测量产生分数,,……,但在预习导学中表示温度、净胜球数、加工允许误差时用到数 -3,3,2,-2,0,+0.5,-0.5.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这里出现了一种新数:-3,-2,-0.5.在前面的实际问题中它们分别表示:零下3摄氏度,净输2球,小于设计尺寸0.5mm,像-3,-2,-0.5这样的数(即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而3,2,+0.5在问题中分别表示零上3摄氏度,净胜2球,大于设计尺寸0.5mm,它们与负数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把这样的数(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 数字前的“+”,“-”分别读“正”,“负”。 正数前的“+”可加也可省略。 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把0以外的数分成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课堂活动,强化训练 小组讨论:生活中你们见过带“-”的数吗?(代表发言,教师适当表扬学生)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20篇)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20篇)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 要点: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 2、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展示以下问题,学生分组探究。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①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 2 ×3= ②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 -2 ×3= ③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 2 ×(-3)= ④ (-2)×(-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 (-2)×(-3)= (2)学生归纳法则 ①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同号得 (-)×(+)=()异号得 (+)×(-)=()异号得 (-)×(-)=()同号得 ②积的绝对值等于。 ③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 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子中两个因子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其乘积为的结论。 (3)学生做练习,教师评析。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5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一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学生的学习参与面,减小差距。努力作好教学工作,在这一学期中,下文将准备了初中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的学习,要使学生在情感与态度上,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间的数量关系,能够设计精美的图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在民主、和谐、合作、探究、有序、分享发现快乐,感受学习的快乐。对于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对知识的探究,经历发现知识,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道路上坎坎坷坷,达到深刻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达到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境界,在经历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使所有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尽可能接近其发展的最大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提高学生素质。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第十六章分式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通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运算性质,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本单元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后,进一步研究反比例函数。学生在本章中经历: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经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交流中发展能力这是本章的重点之一;经历本章的重点之二:利用反比例函数及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应用过程,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会作反比例函数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章的难点在于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以及提高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第十八章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九章四边形四边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图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特殊四边形的用处更多。因此,四边形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本章是在学生前面学段已经学过的四边形知识、本学段学过的多边形、平行线、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章内容的学习也反复运用了平行线和三角形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章的内容也是前面平行线和三角形等内容的应用和深化。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三、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七认真工作。把教学七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

初三数学教案范例6篇

初三数学教案范例6篇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点、难点分析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它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学完相似三角形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以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和性质的全面研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还是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基础,是今后研究圆中线段关系的工具. 它的难度较大,是因为前面所学的知识主要用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垂直等.借助于图形的直观可以有助于找到全等三角形.但是到了相似形,主要是研究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借助于图形进行观察比较困难,主要是借助于逻辑的体系进行分析、探求,难度较大. 教法建议 1.教师在知识的引入中可考虑从生活实例引入,例如照片的放大、模型的设计等等 2.教师在知识的引入中还可以考虑问题式引入,设计一个具体问题由学生参与解答 3.在知识的巩固中要注意与全等三角形的对比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似比的概念,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1来解决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 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 二、教法引导 先学后教,达标导学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性质定理1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1与性质等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三角形中三种主要线段是什么? 2.到目前为止,我们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3.什么叫相似比?

[讲解新课]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已经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下面我们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见图). 建议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相等”来得出性质定理1. 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 , 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写出“已知、求证”,然后教师分析证题思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寻找判定两三角形相似所欠缺的条件时,是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到的,这种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思维方法要向学生讲清楚,而证明过程可由学生自己完成. 分析示意图:结论∽(欠缺条件)∽(已知) ∽, BM=MC, ∽, 以上两种情况的证明可由学生完成. [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性质定理1的证明,重点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思维方法.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5篇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5篇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 间的关系并会应用. 2.难点: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之间的关系的应用.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复习提问 (1)、什么是∠A的正弦、什么是∠A的余弦,结合图形请学生回答.因为正弦、余弦的概念是研究本课内容的知识基础,请中下学生回答,从中可以了解 教学班还有多少人不清楚的,可以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 (2)请同学们回忆30°、45°、60°角的正、余弦值(教师板书). (3)请同学们观察,从中发现什么特征学生一定会回答“sin30°=cos60°,sin45°=cos45°,sin60°=cos30°,这三个角的正弦值等于它们余角的余弦值”. 2.导入新课 根据这一特征,学生们可能会猜想“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 的余弦(正弦)值.”这是否是真命题呢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关于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是通过30°、45°、60°角的正弦、余弦值之间的关系引入的,然后加以证明.引入这两个关系式是为了便于查“正弦和余弦表”,关系式虽然用黑体字并加以文字语言的证明,但不标明是定理,其证明也不要求学生理解,更不应要求学生利用这两个关系式去推证其他三角恒等式.在本章,这两个关系式的用处仅仅限于查表和计算,而不是证明.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复习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想“任一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吗”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 2.这时少数反应快的学生可能头脑中已经“画”出了图形,并有了思路,但对部分学生来说仍思路凌乱.因此教师应进一步引导:sinA=cos(90°-A),cosA=sin(90°-A)(A是锐角)成立吗这时,学生结合正、余弦的概念,完全可以自己解决,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研究解决问题的时间,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3.教师板书: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sinA=cos(90°-A),cosA=sin(90°-A). 4.在学习了正、余弦概念的基础上,学生了解以上内容并不困难,但是,由于学生初次接触三角函数,还不熟练,而定理又涉及余角、余函数,使学生极易混淆.因此,定理的应用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在给出定理后,需加以巩固. 已知∠A和∠B都是锐角, (1)把cos(90°-A)写成∠A的正弦. (2)把sin(90°-A)写成∠A的余弦. 这一练习只能起到巩固定理的作用.为了运用定理,教材安排了例3. (2)已知sin35°=0.5736,求cos55°; (3)已知cos47°6′=0.6807,求sin42°54′.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优秀5篇)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优秀5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的长,进而得出矩形的面积ym2.试将计算结果填写在下表的空格中,2.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吗?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平方米,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x <10。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 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 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范围是0≤x≤2] 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y=(10-8-x) (100+100x)(0≤x≤2)] 将函数关系式y=x(20-2x)(0 <x <10=化为: y=-2x2+20x(0<x<10).................................(1) 将函数关系式y=(10-8-x)(100+100x)(0≤x≤2)化为:y=-100x2+100x+20D (0≤x≤2) (2) 三、观察;概括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关系式(1)和(2),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初中数学教案50篇

初中数学教案50篇 这是初中数学教案50篇,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初中数学教案50篇第 1 篇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正字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 教学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观察法、情景法、分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操行统计表、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到了。我们班有两个节目。你认为我们能做什么? 生:唱歌、跳舞、绘画、走时装步。 师:不错,合唱、舞蹈、小品、乐器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我们可以从这四类节目中选出两个,我们怎么决定出哪两个节目呢?这就要用到我们一年级时所学的统计知识。老师想让大家投票来决定,下面老师请每组讨论出两个节目,等会投票。板书课题:“统计” 二、探究新知(随时注意给表现突出的大组或个人加五星和红旗) 1、收集数据的过程 老师:我们需要收集数据作为第一步来知道哪两个节目有投票。 板书“收集数据” 教师:分组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老师在排间巡视,方法好合作愉快的小组加五星) 师: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交流各种方法,并说说本小组认为最简单的记录方法,谈谈为什么?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方法正字法,下面组长就把讨论结果在黑板上按“正”字的书写顺序画一笔画。(学生按大组顺序上台投票配上音乐伴奏曲) 2、整理数据的过程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优秀7篇

初中数学教案模板优秀7篇 初中数学教案格式篇一 课程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学时/周学时:/ 开课时间:年月日第周至第周 授课年级、专业、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用教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章节名称 2、教学目的 3、课时安排 4、教学重点、难点 5、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法等) 6、复习巩固与作业要求 7、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 8、教学参考资料 9、教学后记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的比,对应叫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和相似比的关系。 ②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情感与态度 ①相似三角形中对应线段的比和相似比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②通过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相似三角形中对应线段比值的推倒,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 教学思考 通过例题的分析讲解,让学生感受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解决问题 在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应用能力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式、课前准备、幻灯片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提出疑问“在两个相似三角形中,是否只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个性质?”从而引导学生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认真听课、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二、新课讲解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7篇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7篇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篇1 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x1x2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然后通过4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习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是直观形象的,他们所注意的多是事物外部的直接的具体形象的特征。 3.在教学初始,出示一些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使他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 2能力目标: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板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ax+bx+c=0(a≠0)的两根是x1,x2,那么 x1+x2=,x1x2=。 问题6.在方程ax+bx+c=0(a≠0)中,abc的作用吗?①二次项系数a是否为零,决定着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②当a≠0时,b=0,ac异号,方程两根互为相反数;③当a≠0时,△=b-4ac可判定根的情况;④当a≠0,b-4ac≥0时,x1+x2=,x1x2=。 ⑤当a≠0,c=0时,方程必有一根为0。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分析观察提高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反思: 1.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推导是在求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它深化了两根的和与积同系数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主要工具,必须熟记,为进一步使用打下基础。 2.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探索与推导,向学生展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提倡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精神,借此锻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在中考中多以填空,选择,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频率较高,也常与几何二次函数等问题结合考查,是考试的热点,它是方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4.使学生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开阔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增强择优能力。力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注意引导。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有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8篇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8篇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篇一 圆柱、圆锥、圆台和球 总课题 空间几何体 总课时 第2课时 分课题 圆柱、圆锥、圆台和球 分课时 第2课时 目标 了解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有关概念、认识圆柱、圆锥、圆台和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机构特征。 重点难点 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概念的理解。 1引入新课 1、下面几何体有什么共同特点或生成规律? 这些几何体都可看做是一个平面图形绕某一直线旋转而成的。 2、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有关概念。 3、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表示。 4、旋转体的有关概念。 1、例题剖析 例1 如图,将直角梯形绕边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由此形成的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的? 例2指出图、图中的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的几何体构成的、 图图 例3 直角三角形中,将三角形分别绕边,三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由此形成的几何体是哪一种简单的几何体?或由哪几种简单的几何体构成? 2、巩固练习 1、指出下列几何体分别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 2、如图,将平行四边形绕边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由此形成的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的? 3、充满气的车轮内胎可以通过什么图形旋转生成? 1、课堂小结 圆柱、圆锥、圆台和球的有关概念及图形特征。 2、课后训练 一基础题 1、下列几何体中不是旋转体的是() 2、图中的几何体可由一平面图形绕轴旋转形成,该平面图形是() ABCD

3、用平行与圆柱底面的平面截圆柱,截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作圆柱的一个底面收缩为圆心时,形成的空间几何体、 5、用平行于圆锥底面的一平面去截此圆锥,则底面和截面间的部分的名称是_________。 6、如图是一个圆台,请标出它的底面、轴、母线,并指出它是怎样生成的。 二提高题 7、请指出图中的几何体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的。 三能力题 8、如图,将直角梯形绕、边所在直线旋转一周,由此形成的几何体分别是由哪些简单几何体构成的? ADCB图1A图2DBC 初中数学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了解代数式概念的基础上,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庇么数式表示乙数:(投影) (1)乙数比x大5;(x+5) (2)乙数比x的2倍小3;(2x-3) (3)乙数比x的倒数小7;(-7) (4)乙数比x大16%((1+16%)x) (应用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解答本题) 2【.】痹诖数里,我们经常需要把用数字或字母叙述的一句话或一些计算关系式,列成代数式,正如上面的练习中的问题一样,这一点同学们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在代数式里也常常需要把用文字叙述的一句话或计算关系式(即日常生活语言)列成代数式北窘诳挝颐蔷屠匆黄鹧习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例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 (1)乙数比甲数大5;(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 (3)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4)乙数比甲数大16% 分析:要确定的乙数,既然要与甲数做比较,那么就只有明确甲数是什么之后,才能确定乙数,因此写代数式以前需要把甲数具体设出来,才能解决欲求的乙数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的代数式为 (1)x+5(2)2x-3;(3)-7;(4)(1+16%)x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最后,教师需指出:第4小题的答案也可写成x+16%x 例2用代数式表示: (1)甲乙两数和的2倍; (2)甲数的与乙数的的差;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优秀3篇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优秀3篇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篇一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中考考纲中规定的必考内容,它对整章节教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梯形会有举一反三、以一当十的作用。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是梯形的判定及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质和五种基本辅助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使学生在探究梯形相关的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 ⑴在解决等腰梯形的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们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思考与创造的乐趣,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愉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分成三个层次: 1、掌握梯形的定义,认识梯形的其他相关概念; 2、熟练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 3、通过实际操作研究梯形的基本辅助线作法。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灵活添加辅助线,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原因是解决梯形问题往往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处理,经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对于刚刚接触梯形的学生难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往往会有题目一讲就明白但自己不会分析解答的情况发生。 为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为:努力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突破——以学生主体观念突破教师中心、以学生主体活动突破课堂中心、以学生主体参与突破讲解中心、以学生主体经验突破书本中心、以学生主体能力发展突破考试中心。在这样的理念下,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 二、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采用“引、动、导、探”教学法,实施“二、四、六”教学模式,即两个探究层次、四个教学环节、六步教学程序。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在方法上应该是“行”为先,“知”为后。 三、学习方法: 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新课标》中要求的“初步的空间观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做、思、问、辩、议”的五步学习法、正如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剪纸工具,矩形纸片,平行四边形纸片,信纸 五、教学程序: 共有六步 (一)情境引发 (二)活动探索、研究发现 (三)深化建构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5篇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5篇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设计篇2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9篇)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9篇) 2023初中数学教案模板篇一 [教学目标] 1、体会并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意义 2、能列表、描点、连线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3、通过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分析,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图象的性质 由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两支,给画图带来了复杂性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可以从复习一次函数的图象开始:你还记得一次函数的图象吗?在回忆与交流中,进一步认识函数图象的直观有助于理解函数的性质。转而导人关注新的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2、探索活动 探索活动1反比例函数y? 由于反比例函数y?

要分几个层次来探求: (1)可以先估计,例如:位置(图象所在象限、图象与坐标轴的交 点等)、趋势(上升、下降等); (2)方法与步骤,利用描点作图; 列表:取自变量x的哪些值?,x是不为零的任何实数,所以不能取 x的值的为零,但仍可以以零为基准,左右均匀,对称地取值。 描点:依据什么(数据、方法)找点? 连线:怎样连线?,可在各个象限内按照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用两 条光滑的曲线把所描的点连接起来。 探索活动2反比例函数y??2的图象。x2的图象是曲线型的,且分 成两支。对此,学生第一次接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x2的图象。x 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自主探索活动: 2的图象的方式与步骤进行自主探索其图象;x 222(2)可以通过探索函数y?与y??之间的关系,画出y??的图象。 __ 22探索活动3反比例函数y??与y?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__(1) 可以用画反比例函数y? 引导学生从通过与一次函数的图象的对比感受反比例函数图象“曲线”及“两支”的特征。(即双曲线)反比例函数y? k(k≠0)的图象中两支曲线都与x轴、y轴不相交;并且当k?0时, 图象在第一、第x

初中数学教案3篇

初中数学教案3篇 初中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2、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让学生实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3、通过对问题的探索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合理论证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探索并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 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拓展提高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测量不可达两点距离。 探索活动: 活动一:剪纸拼图。 操作: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观察、猜想:四边形BCFD是什么四边形。 探索:如何说明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 活动二: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应用 练习及解决情境问题。 例题教学 操作——猜想——验证 拓展:数学实验室 小结:布置作业。 初中数学教案篇二 一、指导思想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头绪众多的系统工程,在纷繁的头绪中需要各项工作有序进展,尤为重要的是强化常规,做好细节,教学常规是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落实教学常规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开展的根本保证。只有搞好教学常规才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教育。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体现于教学各个步骤的细节中,空洞地谈教学能力是苍白的,只有用教师的备课情况、讲课细节、作业批改情况。教学常规培养着教师的基本功,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是在这些常规细节中培养起来。 二、检查反馈 本次检查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检查内容完整、全面。现将检查情况总结如下教案方面的特点与不足。 特点: 1、绝大多数教案设计完整,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设置得当,紧紧围绕新课标,例如:刘兴华、孙菊、江文等能突出对学科素养的高度关注。教师撰写的课后反思能体现教师对教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3篇)

初中数学教案(优秀3篇) 初中数学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 在学生初步了解,季度的概念后,寻找历法与扑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扑克有趣的研究,培养起学生对生活中平常小事的关注。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扑克与年月日、季度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扑克。谁愿意告诉我们,你对扑克的了解呢? 生:...... (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扑克还有一种作用,而且与数学有关! 生:......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阳小王=月亮红=白天黑=夜晚 3、A=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0=10 J=11 Q=12 K=一三大王=1 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数 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闰年的天数 5、扑克中的K、Q、J共有12张,3x4=12,表示一年有12个月 6、365÷7≈52一年有52个星期。54张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张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个星期。 7、一种花色的和=一个季度的天数 一种花色有一三张牌=一个季度有一三个星期 三、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他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只是我们大家没有注意到。请大家都要学会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初中数学教案篇二 一、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2节内容——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初中数学精选备课教案(最新5篇)

初中数学精选备课教案(最新5篇) 初中数学教案篇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画两个角的差,一个角的几倍、几分之一的方法. 2.掌握用量角器画两个角的和差,一个角的几倍、几分之一的画法.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的画法.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画角的和、差、倍、分,三角板和量角器的使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利用三角板画特殊角的方法,说明几何知识常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几何学在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教育,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到简单几何图形组合的多样性,领会几何图形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指导,以学生操作为主.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动手参与,认真思考领会归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用量角器画角的和、差、倍、分及用三角板画特殊角. (二)难点 准确使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的几分之一. (三)疑点 量角器的正确使用. (四)解决办法 通过正确指导,规范操作,使学生掌握画法要领,并以练习加以巩固,从而解决重难点及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一副三角板、量角器.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教师设,学生动手及思考创设出情境,引出课题. 2.通过学生尝试解决、教师把握几何语言美的方法,放手由学生自己解决有关角的画法. 3.通过提问的形式完成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使学生会用量角器画角及角的和、差、倍、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整体感知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对画图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掌握. 图1 (三)教学过程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初中数学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篇1 一、教材内容及设置依据 【教材内容】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有理数加法、减法的运算的回顾,学习包括分数和小数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其方法;应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设置依据】教材内容的确定主要根据知识的社会作用性、教育性原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以及形成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作用)、后继教育原则(为进一步深造、参加实际工作和适应日常生活准备条件)、可接受性原则(即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生理心理特征,又要着眼于学生的不断发展);还要与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相适应,逐步深透现代教学思想。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的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加强,同时又是后面所要学习的有理数的乘法、除法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基础, 特别是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为后面的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的学习提供了 类比依据。也为后面学习代数式的合并同类项及有关的恒等变形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三、对重点、难点的处理 【对重点的处理】本节的重点是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突出重点,教师应尽量从实际问题引入、应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创设具体教学情境,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运算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每节课的具体情况,尽可能的把每节课的“课堂练习”和“习题”的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