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六首》赏析
塞下曲六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塞下曲六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文学其一首句言五月天,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物上的巨大反差,被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
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
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
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
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
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
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
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
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
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
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斩楼兰:据《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其二这首诗写战士们努力征战,不辞辛苦,希望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让广大人民不再受外族入侵的威胁,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全诗翻译赏析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塞下曲》全诗翻译赏析1李白《塞下曲六首》【其四】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注释:1、白马句:言征人戍守于边塞,白马,“骑白马的征人”的借代。
黄金塞,地名。
处所不详。
从下句推断,应指沙漠中的边塞。
2、云砂句:谓闺中人因思念丈夫,常常梦见丈夫所在的沙漠边地。
云砂,广阔如云的沙漠。
砂同沙。
此句的语序是“梦思绕云砂”,源于“云砂绕于梦思”。
3、那堪二句:谓在易动愁思的清秋时节,远忆征人,愁上加愁。
那堪,不堪;难以承受。
愁苦节,指秋天。
《淮南子·缪称》: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
4、萧飒句:谓秋风吹拂树木,发出萧瑟之声,格外凄凉。
萧飒,即萧瑟。
沙棠,树木名。
5、无时句:言时时思念而就是不得见。
取义乐府古题“独不见”—思而不得见也。
句解: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这两句是说,闺妇思念戍守边塞的丈夫,寒冷的秋夜通宵不眠,窗户上落满了萤火虫,似在嘲弄这孤寒之人;天边的月亮,似乎也在有意迟迟不落,夜真长啊!似在写景,实为写情,景为情使,把思妇不眠的苦情,烘托而出。
“迟”字用得妙,月并未迟落,是思妇之思情难耐,心中有事,倍觉夜长故也。
译文:白色的骏马,多沙的边塞,细碎的石粒,这一切都是因你而梦魂牵绕的。
这愁苦的日子真不堪忍受,我远远地思念戍守边疆的你。
秋天萤火虫满纱窗地乱飞乱撞,月光照在我的闺房前久不离去。
梧桐叶在秋天里被摧落,空落的沙棠枝更让人心感萧条。
常常独自吟唱着《独不见》,虽然流下了许多伤心的泪水,可是这一切也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诗意解析及赏析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诗意解析及赏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诗意解析及赏析《塞下曲六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诗意解析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原文: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注释:1、天山:指祁连山。
2、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3、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诗意解析: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赏析: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
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
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
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
塞下曲六首其一赏析

塞下曲六首其一赏析首先,这首诗的标题《塞下曲六首•其一》已经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是一首描绘边疆军旅生活的诗歌。
在阅读诗歌之前,我们便可以大致猜测到其描绘的是边疆的雄壮、荒凉,以及军旅生活的艰苦、危险等。
一开头,诗人便用“月明星稀”来形容边疆的夜晚。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画面感的描述,可以让我们看到边疆的荒凉和寂静。
在这样荒凉的夜晚,边疆的守卫者们只能在“空见白峰”的地方巡视。
这里,“空见”二字,表达了守卫者们的孤独和无助,他们在荒凉的边疆中只能独自面对。
第三句“单于北归远”,则进一步强调了边疆的荒凉和危险。
单于是古代匈奴的最高统治者,这里指代敌人首领。
他向北远归,表示敌人已经离去,但这也同时意味着边疆的守卫者们要更加提高警惕,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第四句“沙场疾风起”,则描绘了边疆战场的荒凉和危险。
沙场指的是战场,“疾风起”则暗示着战争的突发和无情。
在这个荒凉的战场上,守卫者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的战争。
最后一句“胡骑翩翩去”,则是对边疆守卫者们的赞美。
胡骑指的是敌人的骑兵,翩翩去则表示敌人已经离去。
“翩翩”二字形象地表现了敌人骑兵的威武和雄壮,同时也反衬出守卫者们的勇敢和坚强。
他们在边疆这个荒凉而危险的地方,毫不畏惧地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从音韵上看,《塞下曲六首•其一》是一首五言绝句,其音韵优美、节奏明快。
每句诗句长短适中,既不冗长,也不简短,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同时,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流畅、生动,用词精准、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表现手法上,常建采用了写实和象征相结合的手法。
他通过对边疆守卫者们的真实描写,展现了他们的艰苦生活和崇高精神。
同时,他也通过象征手法,用“月明星稀”、“白峰”、“沙场”、“胡骑”等形象来表现边疆的荒凉和危险,进而突显出守卫者们的勇敢和坚强。
此外,《塞下曲六首•其一》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通过对边疆守卫者们的真实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矛盾。
李白诗词赏析《塞下曲六首》

李白诗词赏析《塞下曲》
李白诗词赏析《塞下曲六首》
(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其二)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其三)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阁,独有霍嫖姚。
(其四)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其五)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其六)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四】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注释:1、白马句:言征人戍守于边塞,白马,“骑白马的征人”的借代。
黄金塞,地名。
处所不详。
从下句推断,应指沙漠中的边塞。
2、云砂句:谓闺中人因思念丈夫,常常梦见丈夫所在的沙漠边地。
云砂,广阔如云的沙漠。
砂同沙。
此句的语序是“梦思绕云砂”,源于“云砂绕于梦思”。
3、那堪二句:谓在易动愁思的清秋时节,远忆征人,愁上加愁。
那堪,不堪;难以承受。
愁苦节,指秋天。
《淮南子·缪称》: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
4、萧飒句:谓秋风吹拂树木,发出萧瑟之声,格外凄凉。
萧飒,即萧瑟。
沙棠,树木名。
5、无时句:言时时思念而就是不得见。
取义乐府古题“独不见”—思而不得见也。
句解: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这两句是说,闺妇思念戍守边塞的丈夫,寒冷的秋夜通宵不眠,窗户上落满了萤火虫,似在嘲弄这孤寒之人;天边的月亮,似乎也在有意迟迟不落,夜真长啊!似在写景,实为写情,景为情使,把思妇不眠的苦情,烘托而出。
“迟”字用得妙,月并未迟落,是思妇之思情难耐,心中有事,倍觉夜长故也。
译文:白色的骏马,多沙的边塞,细碎的石粒,这一切都是因你而梦魂牵绕的。
这愁苦的日子真不堪忍受,我远远地思念戍守边疆的你。
秋天萤火虫满纱窗地乱飞乱撞,月光照在我的闺房前久不离去。
梧桐叶在秋天里被摧落,空落的沙棠枝更让人心感萧条。
常常独自吟唱着《独不见》,虽然流下了许多伤心的泪水,可是这一切也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简析:此诗写一女子思念出征在外的丈夫,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精神痛苦。
诗分三段。
前四句写梦思、远忆。
白日思念,夜里梦见。
远忆是一层苦,逢肃杀之清秋时节又一层苦故曰“那堪”。
中四句写秋景,用以烘托思妇的痛苦心情。
卢纶《塞下曲》的意思及赏析

卢纶《塞下曲》的意思及赏析塞下曲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塞下曲,指边塞上的歌曲,是唐代一种歌曲的名称。
歌曲的内容大都是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卢伦的《塞下曲》一共创作了六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
2草惊风:风吹草丛,以为有猛兽潜伏。
3平明:天刚亮。
4白羽:箭尾白色鸟羽,指箭。
5没:嵌入。
6石棱:大石块突出部分。
昏暗的树林中,忽然刮来一阵疾风,草被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是老虎,从容不迫地搭箭引弓。
天明搜猎去,寻找白羽装饰的箭杆。
发现整个箭头,深嵌入一块石中。
【从容之美】本诗写将军李广在任右北平太守时,遇到的一次富于戏剧一性一的经历,表明了李广的箭术高超,也体现了他的从容镇定之势。
首句“林暗草惊风”,不仅把将军出猎的时间、地点一交一代出来,而且蓄足一种气氛,尤其用一“惊”字,渲染出一种紧张气氛。
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而且也暗示将军的警惕一性一很高。
接下来将军引弓这一动作,让读者感受到将军临险时的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赏析】卢纶的这首《塞下曲》,构思非常的巧妙,将夜间“引弓”和清晨“寻羽”两个场景作了一精一心安排,设置悬念,通过箭“没”石棱的渲染,赞颂了将军的英武善射,增强了气势。
因此,作文时,如果需要增强文章的气势,打破平淡无奇的叙述,合理的夸张能让你的文章锦上添花。
【启示】深夜,在风吹草动的树林里,石头被以为是老虎,便弯弓引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能会遇到困难、挫折,就像诗中的“老虎”;在挫折面前也会用各种方法去应对,犹如弯弓,射箭。
解决困难,面对挫折,关键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戒骄戒躁,保持一颗平常心,再大再猛的“老虎”都会被降伏。
塞下曲古诗解释

塞下曲古诗解释塞下曲其一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塞下曲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塞下曲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其四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古诗简介】《塞下曲》为卢纶的组诗,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翻译/译文】1、塞下曲其一翻译:将军配戴着用鹫鸟的羽毛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风飘动。
屹立着宣布新的命令,千营的将士一齐回应。
2、塞下曲其二翻译: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3、塞下曲其三翻译: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赏析/鉴赏】1、塞下曲其一赏析:此为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一首。
本诗描写了勇猛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将领动员出征时的威武和雄壮声势。
诗的首句描写边塞将军身佩宝箭的威武气概,金仆姑是宝箭之名,借以显示将军的非凡气度。
次句写练兵场上竖着的饰有燕尾形飘带的帅旗。
《左传》:“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
”这里引用“蝥弧”之典,象征着军中士气的高涨,生动地衬托了将军的八面威风,使将军形象栩栩如生。
第三句写将军下令出征。
“独立”—词,显示了将军威武屹立的气势。
末句写万千战士一呼百应的壮盛气势。
“千营”形容士军之盛壮。
“共一呼”写出了战士们的万众一心、共同赴敌的决心和浩大声势,这“一呼”大有声震山岳的雄威气势。
2、塞下曲其二赏析: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
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下曲六首》赏析《塞下曲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全诗写出了汉武帝平定匈奴侵扰的史实,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⑴,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⑵,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⑶,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其二天兵下北荒⑷,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⑸。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⑹。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⑺。
其三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⑻。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⑼。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⑽。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⑾。
其四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⑿。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⒀。
无时独不见⒁,流泪空自知。
其五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⒂。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⒃。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⒄。
其六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⒅。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⒆。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⒇。
【注释】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⑷天兵:指汉朝军队。
⑸衔恩:受恩。
甚:多。
⑹海:瀚海,大沙漠。
陇头:田野。
⑺高枕:高枕无忧。
⑻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
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⑼天骄:指匈奴。
⑽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⑾麟阁:即麒麟阁。
霍嫖姚:即霍去病。
⑿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⒀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⒁独不见:为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⒂虎竹:兵符。
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⒃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⒄殊:远。
嗟:感叹。
⒅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⒆合:满。
陇底:山坡下。
⒇负:凭借。
净:一作“静”。
妖氛:指敌人。
【白话翻译】其一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其二天朝的大军开向北方的荒塞,是因为胡人的兵马准备南侵。
战士们横戈走马纵横作战,只是为了报效朝廷的厚恩。
他们不畏艰苦,在瀚海握雪而餐,在陇头拂沙而眠。
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攻破敌国平定边疆,使祖国的百姓高枕无忧,安居乐业。
其三骏马像一阵旋风驰骋,战士们鸣鞭纵马出了渭桥。
背着弓箭辞别了汉地的明月,在战场上弯弓射箭打败了胡人。
战争结束后天上的客星也为之暗淡,军营渐空,海雾已消。
功成之后,在麒麟阁的功臣像上,却只有霍嫖姚的画像。
其四战马在黄金塞上奔驰,塞上的白云和黄沙回绕在思妇的梦中。
在这易生悲思的秋天里,边疆的征夫勾起了闺中少妇的思念。
萤火虫在秋窗前飞来飞去,边城之月在闺房门前远近徘徊。
秋霜凋落了梧桐的残叶,西风在沙棠树枝间沙沙作响。
思念的人儿怎么等也等不见,相思的泪水只有暗自空流。
其五胡虏乘着秋高马肥之际兴兵南侵,唐朝大军出动兵马前去迎敌。
将军带着虎符出征,战士们在龙沙坚守御敌。
夜晚的月亮弯如弓影,胡地的霜雪凝剑成花。
大军尚未进入玉门关,闺中的少妇还是不要太着急了吧。
其六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战火映红了甘泉宫的天空。
汉皇勃然大怒,按剑而起,召李将军率领大军前去迎敌。
杀气直冲云霄,鼓声震天动地,天兵英勇战斗,所向无敌。
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一战而扫清胡虏,平定天下。
【写作背景】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载(743年)。
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李白诗鉴赏】《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内容多写边塞军旅生活。
此诗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渲染边地苦寒。
“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
但这里的雪已不是飞雪,而是积雪。
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 “无花”) ,却只觉寒气逼人。
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可想而知其严寒。
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
同时,“无花”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
“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
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言外之意指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花明柳暗乃春天的象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
这四句“一气直下,不就羁缚”( 沈德潜《说诗啐语》),措语自然,语意委婉含蓄,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紧承前意,突出军旅生活的紧张。
古代行军鸣金击鼓,以整齐步伐,节止进退。
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
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也不言而喻。
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
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就可翻身上马,奋勇出击。
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二句则只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
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严整的形式适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末二句却陡转。
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
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愿字与“直为”,语气慷慨激昂,足以振起全篇。
这结尾的雄劲有力,得益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
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
“总为末二语作前六句”(王夫之),全诗突破以联为单位起承转合的常式,而改为前四句起,五六句承末二句转合的形式,这首诗苍凉雄浑而豪放。
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亦不拘常格,“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旷远奇逸之思”(姚鼐),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赏析】其一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
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
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
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
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
“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
《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
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
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
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
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
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
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
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
“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
“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
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其二这首诗写战士们努力征战,不辞辛苦,希望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让广大人民不再受外族入侵的威胁,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其三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
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
在唐代前期,胡马南侵是常有的,唐高祖李渊甚至一度被迫“称臣于突厥”(《旧唐书·李靖传》)。
因此,健儿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
“出渭桥”和“辞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路线。
“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
气势雄浑,大有高唱入云之势。
从“辞汉月”到“破天骄”,即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是一个极大的转折。
“插羽”,鞍上箭。
“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这里泛指敌人。
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大转折,省掉了多少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足见布局的简洁,笔法的洗炼。
然而这又是十分自然的、可信的。
既然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自然就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天兵所向,势如拉枯摧朽。
这是符合逻辑和顺理成章的。
也暗示将领指挥得当,这次战役完全符合“兵贵神速”的兵法要求。
五、六句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
在正义之师面前,敌人不堪一击,土崩瓦解,望风而逃。
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
星芒已尽,就意味着战争结束。
北方沙漠、草原,广阔无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
“海雾消”,指漠北战争气氛已经消失。
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
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
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曾任“嫖姚校尉”。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句确实或有讽刺之意。
同时也是以士卒口吻表示: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他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
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
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此诗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
诗人为“济苍生,安社稷”,是“愿为辅弼”的。
但他一直希望功成身退,归隐林泉。
他多次表示要“功成身不居”(《商山四皓》),“功成谢人间”(《翰林读书言怀》)。
从中可以窥见诗人的素志和生活情趣。
这首诗前六句为总的铺叙以引出结尾两句的感慨。
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绘出师时的雄壮,后三句妆摹破敌时的英威。
全诗笔力雄健,结构新颖,篇幅布局,独具匠心。
其四这首诗写的是闺中女子对远征亲人的思念。
开头写闺中女子想象亲人戍守边塞的情形,以此寄托思念之情。
接着写女子在离愁的煎熬中,度日如年的情景。
其五首联两句,分述了敌我两军的态势,指明了这场战争的性质。
“塞虏”,塞外的强盗,含有轻蔑、贬斥之意。
当时的北方诸胡,有的还是原始部落,有的则转向世袭王权制,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
他们对唐王朝的物质文明常怀觊觎之心,故边境屡遭蹂躏边塞战争大都起因于此。
“乘秋下”,是指到了秋收季节,他们就乘隙而入,烧杀劫掠。
“天兵”,天朝的军队,含有歌颂、赞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