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 使人属孟尝君(“属”通“嘱”)

2. 而性?愚(“?”通“懦”)

3.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责”通“债”)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4. 以何市而反(“反”通“返”)梁使三反姑反国统万人乎?

5. 孟尝君不说(“说”通“悦”)

6. 无纤介之祸者。(“介”通“芥”)

7. 食以草具(“食”通“饲”,给……吃)8.不拊爱子其民(“拊”通“抚”,抚爱)9.寡人不祥(“祥”通“详”,审慎)

二、词类活用

1. 孟尝君客我(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客”)

2.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食用——动词作名词,吃的用的东西)

3. 孟尝君怪之(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4. 先生不羞(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5. 晨而求见(晨——名词作状语)

6. 孟尝君怪其疾也(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7. 衣冠而见之(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衣戴帽)

8. 不拊爱子其民(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女”)

9. 民扶老携幼(老、幼——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人、孩子)

10. 未得高枕而卧也(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垫高)

11. 西游于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12. 于是梁王虚上位(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

13. 愦于忧(忧——形容词作名词,忧虑的事)

14.冯谖客孟尝君(客——名词作动词,作门客)

15.左右以君贱之(贱——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三、特殊句式(一)定语后置

1. 齐人有冯谖者

2.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3.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4.

诸侯先迎之者 5. 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

(二)宾语前置

1. 客何好?

2. 客何能?

3. 贫贱不能自存

4. 以何市而反?

(三)状语后置

1. 愿寄食门下

2. 食以草具

3. 食无鱼

4.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5. 迎君道中

6. 孟尝君就国于薛

7. 立宗庙于薛

(四)判断句

1.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2.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3.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4. 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五)省略句

1. 食(之)以草具

2. 左右皆笑之,以(之)告(之)。

3. 以(之)为贪而不知足

4. 无使(之)乏

5. 以(之)何市而反

6. 窃以(之)为君市义

7. 迎君(于)道中

8. 愿寄食(于)门下

(六)被动句

1. 文倦于事,愦于忧

2. 沉于谄谀之臣

四、古今异义

1. 左右——今义:①大致范围(方位词);②控制(动词);

古义:侍卫人员。

2. 于是——今义:表示一种时间上或因果上的承接关系。

古义:可以根据不同语境翻译成“从这以后”“自此”“在这里”等

3.因而——今义:表因果关系古义:趁机却

4.先驱——今义:思想行为走在前端的人古义:驾车先行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总结(1)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整理 王鹿鸣商锦泽李俊程李乐萌曹芙佳陈祺源燃.朱晋苏陈婧祎.康宁刘昊钰负责搜集整理工作 第一段 1.重点虚词 孟尝君笑而受之连词,表修饰 2.重点实词 (1).实词 贫乏不能自存生存,生活 愿寄食门下依附他人而生活,即充当门客 客何好爱好,擅长,喜好 曰:“诺。”应答的声音 (2).词类活用 冯谖客孟尝君名作动,做门客 (3).通假字

使人属孟尝君同“嘱”,嘱托,转达意愿 3.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 贫乏不能自存 客何好/客何能 (2).状语后置 愿寄食门下 (3).省略句 愿寄食(于)门下 冯谖客孟尝君第二段重点 一、虚词 1.以 左右以君贱之也(认为) 以为贪而不知足(认为) 左右以告(用来)

食以草具(用来) 无以为家(用来) 2.而 以为贪而不知足(并列) 3为:⑴无以为家:动词,养活 ⑵为之驾:动词,给 二、实词 1.有顷:不久以后。 2.比:与······相同。 3.揭:举。 4.过:拜访。 5.亲:父母。 6.食用:吃的和用的。 三、词类活用 1.左右以君贱.之也(意动用法,看不起。)

2.孟尝君客.我(意动用法,把······当成客人。) 四、特殊句式 1.倒装句 ⑴状语后置:食以草具(以草具食) ⑵宾语前置:食无鱼(无鱼食) 2.省略句 省略宾语:①左右以(之)告:省略之,指这件事 ②无使(之)乏:省略之,指冯谖 ③食(之)以草具:省略之,指冯谖 第三段: 1.虚词 (1)于: 1.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到 2.文倦于事,愦于忧:表被动

3.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到 (2)而: 1.请而见之:表顺承 2.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表修饰 (3)之: 1.请而见之:代词,代冯谖 2.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代词,代冯谖 (4)以: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用 2.重点实词 (1)习计会:熟悉会计 (2)冯谖署曰:签名 (3)谢曰:道歉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档贡献:smysl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 欢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孰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精选.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得用法及意义,就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得关键。 1、安(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 (1)(正确得)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得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总结(1)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整理 王鹿鸣 商锦泽 李俊程 李乐萌 整理 工作 第一段 1?重点虚词 孟尝君笑而受之 2?重点实词 (1) ?实词 贫乏不能自存 愿寄食门下 客何好 曰:“诺。 (2) 。词类活用 冯谖客孟尝君 (3) .通假字 使人属孟尝君 3?特殊句式 (1) ?宾语前置 贫乏不能自存 客何好/客何能 (2) ?状语后置 愿寄食门下 (3) ?省略句 愿寄食(于)门下 冯谖客孟尝君第二段重点 一、虚词 1?以 左右以君贱之也(认为) 以为贪而不知足(认为) 左右以告(用来) 食以草具(用来) 无以为家(用来) 2?而 以为贪而不知足(并列) 3为:⑴无以为家:动词,养活 ⑵为之驾:动词,给 、实词 1?有顷:不久以后。 2. ....................... 比:与 相同。 3?揭:举. 4?过:拜访. 5?亲:父母。 6。食用:吃的和用的。 三、词类活用 1. 左右以君贱.之也(意动用法,看不起. ) 2?孟尝君客 我(意动用法,把 .......... 当成客人.) 四、特殊句式 曹芙佳陈祺源燃侏晋苏陈婧祎? 连词,表修饰 生存,生活 依附他人而生活,即充当门客 爱好,擅长,喜好 应答的声音 名作动,做门客 同“嘱”,嘱托,转达意愿 刘昊钰负责搜集

⑴状语后置:食以草具(以草具食) ⑵宾语前置:食无鱼(无鱼食) 2. 省略句 省略宾语:① 左右以(之)告:省略之,指这件事 ②无使(之)乏:省略之,指冯谖 ③食(之)以草具:省略之,指冯谖 第三段: 1. 虚词 (1 )于: 1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到 2. 文倦于事,愦于忧:表被动 3. 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到 (2)而: 1. 请而见之:表顺承 2. 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表修饰 (3 )之: 1 .请而见之:代词,代冯谖 2. 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代词,代冯谖 (4)以: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用 2. 重点实词 1)习计会:熟悉会计 2)冯谖署曰:签名 3)谢曰:道歉 4)愦于忧:昏乱 5)开罪:得罪 6)何市而反:买 3 通假字 1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责"通“债”。 2) 而性懧愚:“懧”通“懦”,懦弱. 3 )何市而反:“反"通“返” ,返回。 4. 词类活用 1) 孟尝君怪之: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2)先生不羞:羞,意动用法,以......... 为羞愧。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总结大全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拒,抵御,抵抗;内——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要——邀,邀请; 3、臣之不敢倍德:倍——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隙,隔阂,嫌隙;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骖乘:坐在车右担任侍卫的人; 二、词类活用 1、沛公欲王关中:王:大王——称王; 2、范增数目:目:眼睛——使眼色; 3、道芷阳间行:道:道路——取道; 4、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夜:夜晚——连夜; 5、吾得兄事之:兄:兄长——向对待兄长一样; 6、常以身翼蔽:翼:翅膀——像翅膀一样; 7、头发上指:上:上面——向上; 8、日夜望将军至:日夜: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 9、臣活之:活:使……活; 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从:使……从; 11、素善留侯张良:善:善良——交好、友好; 12、秋毫不敢有所近:近:与“远”相对——沾染、接触;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为” 1、用作动词音wéi 表动作: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使子婴为相 表观点: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 表判断;是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用作介词 表被动;为所/为……所音wéi 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原因、涉及对象音wèi 慎毋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用作助词 句末语气,表疑问或反问音wéi 何辞为? (二)虚词“因” 1、动词: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 2、名词:原因、缘由于今无会因(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缘了) 3、连词:表顺承,于是,就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表原因,因为,由于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鼠,是子神啊,因为喜欢老鼠,所以不蓄养猫狗) 4、介词: 凭借、条件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趁着、趁机因计沛公于坐/因招沛公出/因言曰 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三)虚词“而” 1、表目的:来,用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表转折:但,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3、表修饰:(地,着)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4、表修饰:(地,着)项王按剑而跽曰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必修3 《蜀道难》知识点梳理 实词归纳 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 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解释加点的字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10.青泥何盘盘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 18.所守或匪亲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琵琶行》知识点梳理 〔1〕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索索: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回灯:移灯。重:再。 〔3〕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4〕掩抑:掩蔽,遏抑。思:读去声。 〔5〕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6〕大弦:指最粗的弦。小弦:指最细的弦。嘈嘈:沉重舒长。切切:细促轻幽。〔7〕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幽咽:遏塞不畅状。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8〕迸:溅射。 〔9〕曲终:乐曲结束。拔:奏弹弦乐时所用的拔子。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10〕舫:船。 〔11〕敛容: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态度。 〔12〕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1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王个皇帝的陵墓。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15〕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16〕钿头银篦:镶嵌着花钿的发篦(栉发具)。击节:打拍子。 〔17〕颜色故:容貌衰老。 〔18〕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19〕来去:走了以后。 〔20〕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阑干:形容流泪。 〔21〕重(读平声):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叹声。 〔22〕呕(音欧)哑(音呀)嘲(音招)哳(音扎):形容声音噪杂。 〔23〕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24〕却坐:退回到原处。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25〕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26〕青衫:唐朝八品、九口文官的服色。 一、实词 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为: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轻: 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总结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总结 《战国策》 一、文言积累 (一)一词多义 (1)顾: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顾念) (2)固: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坚决)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本来) (二)虚词总结 1.以: (1)左右以告。(把) (2)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把……作为)(3)左右皆恶(wù)之,以为贪而不知足。(认为) (4)矫命以债赐诸民(把) (5)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已,仅仅)(6)窃以为君市义。(替) (7)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用来) 2.为: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替)3.其: 齐其闻之矣。(大概) 4、诸: 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于) 5、于: (1)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被) (2)于是梁王虚上位(在这种情况下)(3)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把……作为) (4)孟尝君就国于薛。(到) (5)沉于谄谀(chǎnyú)之臣,开罪于君。(被)6、因: (1)因烧其券(于是) (2)因而贾利之。(趁机) 7、之:驱而之薛(到) (三) 词类活用: 孟尝君客我。(把……当客人,作客,作门客)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给……吃)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给…… 吃)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 无以为家。”(名词作动词,养家)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动词作名词, 用的东西)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以……为怪)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认为羞)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名词作动词, 穿衣戴帽) 狗马实外厩(名词作动词,充满)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抚)爱子其民(以…… 为子,像子一样爱护)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 西游于梁(向西) 于是梁王虚上位(使……虚) (四) 通假字 使人属孟尝君(通嘱,嘱托、转达意愿)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通债) 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通懦) 以何市而反(通返)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xiān)介之祸者,冯 谖之计也。(通芥) (五)特殊句式: 孟尝君曰:“客何好”(倒装) 客何能(倒装) 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倒装)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倒装) 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倒装) 左右以告。(省略)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窃以为君市义。(省略) 二、感知人物: 冯谖: 孟尝君: 三、补充阅读:读《孟尝君传》 (北宋)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 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 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 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 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 至也。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2020年xx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点知识,本文将为您介绍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内容包括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常见考法,以及误区提醒、例题解析。 知识点总结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 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

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常见考法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从近几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冯谖客孟尝君》知识点整理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知识点整理 一、实词: (一)通假字: 1、使人属孟尝君:“属”通“嘱”,嘱托,转达意嘱托,属“愿”。 2、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责”通“债。责” “ 3、性愚:通“懦”,懦弱。“懦弱”。 4、何市而反:“反”通“返”,返回。返回。反 5、券徧合:“徧”通“遍”,普遍,都。普遍,徧 6、孟尝君不说:“说”通“悦”,高兴。高兴。说 7、后朞年:“朞”通“期”,一周年。一周年。朞 8、寡人不祥:“祥”通“详”,审慎。审慎。祥 9、无纤介之祸者:“介”通“芥”,小草。小草。介 10、不拊爱子其民:“拊”通“抚”,抚爱。抚爱。拊 (二)词类活用: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①孟尝君客我:客意动用法,当成客人。名—意动用法,把……当成客人。意动用法当成客人 ②孟尝君怪之: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形—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③先生不羞:羞意动用法,为羞愧。形—意动用法,以……为羞愧。意动用法为羞愧 ④孟尝君怪其疾: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形—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意动用法感到奇怪 ⑤不拊爱子其民:子意动用法,为子。名—意动用法,以……为子。意动用法为子 2、使动用法: 于是梁王虚上位:空出来。于是梁王虚上位:使……空出来。空出来 3、名→动:衣冠而见之:穿戴好。穿戴好。①衣冠②因而贾利之:用商贾之道谋取。用商贾之道谋取。贾 4、名→状:①西游于梁:向西。向西。②晨而求见:在早晨。在早晨。 (三)古今异义: 1、就国于薛:“国”古义:封邑今义:国家。封邑。国家。封邑国家 2、迎君道中道中:道中古义:半路今义:路途中。半路。路途中。半路路途中 (四)一词多义: 1、辞:告辞。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告辞。告辞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推辞。推辞。辞推辞 2、顾:顾先王之宗庙:顾念,看在…的份上。顾念,看在的份上。顾念的份上孟尝君顾谓冯谖:回头看。回头看。顾回头看 二、虚词:虚词: 动词; 1、以:左右以君践之:动词;认为,以为。以动词认为,以为。食以草具:介词,用,拿。介词,以介词左右以告:介词,把。介词,以介词无以为家:介词,用来。以介词,用来。介词 2、乃:就是。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就是。就是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副词,才。副词,乃副词 3、其:齐其闻之矣: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可能。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其表示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可能。因烧其券:远指代词,那。远指代词,其远指代词孟尝君怪其疾:第三人称代词,他。第三人称代词,其第三人称代词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代词,自己的。代词,其代词自己的。 4、为:寡人不足为也:动词,辅佐。动词,为动词辅佐。无以为家:动词,养活。动词,为动词养活。动词,为之驾:动词,给。动词寡人不敢以先生之臣为臣:动词,作为。动词,为动词作为。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介词,替、给。介词,为介词请为君复凿二窟:介词,替、给。介词,为介词、 5、乎:冯公有亲乎:用在句末,表示疑问。乎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用在句末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用在句末,表示疑问。用在句末,乎用在句末表示疑问。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用在句末,乎用在句末表示反问。姑反国统万人乎:乎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册: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Ⅰ、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饱、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⒈敢以烦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⒊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 ⒈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南驻军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既东封郑以……为疆界 与郑人盟结盟 ⒉名词作壮语: 夜缒而出在夜间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既东封郑向东 ⒊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君亦无所害损害 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年轻 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以乱易整,不武乱:混乱相攻;整:联合一致

四、特殊句式: ⒈省略句: ⑴省主语 辞曰许之夜缒而出…… ⑵省宾语 敢以烦执事…… ⑶省介词“于” 晋军函陵,秦军南…… ⒉倒装句: ⑴壮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言于郑伯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⑵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⒊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 ⒋固定句式: 焉……(为什么要……、何必……)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五、一词多义: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叙述、陈述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文体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言语粗鄙.:粗俗 辞停数日,辞.去:告别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邑不辞.劳苦:推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人微.言轻:轻微辍耕之.垄上:到 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之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是寡人之.过也:的

人教版高一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赤壁赋 1、通假字: 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浩浩乎如虚御风(“”通“凭”乘) 山川相缪(“缪”通“缭”环绕) 2、一词多义: 望:1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2西望夏口(向远处看,动词) 长:1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2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然:1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于:1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4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件事,连词)白:1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2不知之既白(亮,形容词) 歌:1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2歌曰(歌词,名词) 3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名词) 3、词类活用: 羽化而登仙(羽:名词作状语) 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使动) 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使动) 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使动) 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 西望夏口(西:名词作状语) 下江陵(下:名词作动词) 渔樵于江渚之上(樵:名词作动词) 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名词意动)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 乌鹊南飞:名作状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朗者乎:被动句 下荆州:名作动

而今安在哉:介宾结构倒置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 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4、古今异意: 1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明月停留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2 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义-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 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3凌万顷之茫然(凌:古义-越过 今义-欺侮)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今义-儿子) 我是从以前的笔记中总结的,《氓》、《采薇》、《离骚》两段、《诗三首》我没有你要的那些重点,《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等学了,我会再帮你总结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烛之武退师 1.实词: 1) 且贰于楚也。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2) 晋军函陵。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军)。 3)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以……为边邑 4) 焉用亡以陪邻。陪:动词,增加。 5) 敢以烦执事。敢:怎敢。 6) 又欲肆其西封。肆:动词,扩展。 7) 若不阙。阙:使动用法,使……亏损,缺损。 8) 失其所与。与:动词,结交。 9) 烛之武退师。退:使动,使……撤退 10) 若亡而有益于君。亡:使动,使……灭亡。 11) 阙以利晋。利:使动,使……获利 2.虚词: 1) 之: a) 子犯请击之。②代词,代军。 b) 许之。②代词,(退)这件事。(事) c) 公从之。②代词,代佚之狐。(人) d) 是寡人之过也。③结构助词,的。 e)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使人属孟尝君(“属”通“嘱”) 2.而性?愚(“?”通“懦” ) 3.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责”通“债”)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4.以何市而反(“反”通“返”) 梁使三反 姑反国统万人乎? 5.孟尝君不说(“说”通“悦”) 6.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介”通“芥”) 7.食以草具(“食”通“饲”,给……吃) 8.不拊爱子其民(“拊”通“抚”,抚爱) 9.寡人不祥(“祥”通“详”,审慎) 二、词类活用 1.孟尝君客我(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客”) 2.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食用——动词作名词,吃的用的东西) 3.孟尝君怪之(怪一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4.先生不羞(羞------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5.晨而求见(晨——名词作状语) 6.孟尝君怪其疾也(怪一一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7.衣冠而见之(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衣戴帽) 8.不拊爱子其民(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女”) 9.民扶老携幼(老、幼——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人、孩子) 10.未得高枕而卧也(高一一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垫高) 11.西游于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12.于是梁王虚上位(虚一一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

13.愦于忧(忧——形容词作名词,忧虑的事) 14.冯谖客孟尝君(客——名词作动词,作门客) 15.左右以君贱之(贱——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三、特殊句式 (一)定语后置 1.齐人有冯谖者 2.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3.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4.诸侯先迎之者 5.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 (二)宾语前置 1. 客何好? 2. 客何能? 3.贫贱不能自存 4.以何市而反? (三)状语后置 1. 愿寄食门下 2. 食以草具 3. 食无鱼 4.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5.迎君道中 6.孟尝君就国于薛 7.立宗庙于薛 (四)判断句 1.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时,“焉”字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虚词,也是高频考点。大家一定要集中一个时间段把18个高考虚词的用法仔细咀嚼,真正弄懂各词性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在各个义项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这样系统复习既不容易忘记,又能把书读薄,效率也高。 【高考语文】兼词 1.【高考语文】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高考语文】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高考语文】代词 1.【高考语文】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高考语文】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高考语文】语气词 1.【高考语文】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高考语文】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高考语文】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最新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5、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四、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答案)

一、重点字音 齐人有冯谖.者 xuān 倚.柱弹其剑yǐ 长铗.归来乎 jiá左右皆恶.之wù 食.以草具 sì愦.于忧 kuì 载券契 ..而行 quàn qì狗马实 外厩. jiù 因而贾.利之 gǔ遣太傅赍.黄金千斤 jī 无纤.介之祸者 xiān 文车二驷. s ì 二、通假字 1.使人属.孟尝君通“嘱”,嘱托,转 达 2.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通“债” 3.而性懧.愚通“懦”,懦弱 4.以何市而反.通“返”,返回 5.券徧.合通“遍”,周遍 6.不拊.爱子其民通“抚”,安抚 7.后年通“期”,满一周年 8.寡人不祥.通“详”,审慎 9.无纤介.之祸者通“芥”,小草 三、重点实词 1.愿.寄食门下希望 2.食.以草具给……吃 3.比.门下之客与……相同 4.揭.其剑举 5.过.其友拜访 6.左右皆恶.之厌恶,讨厌 7.谁习.计会熟悉 8.冯谖署.曰签名

9.吾负.之亏待,怠慢 10.愦.于忧昏乱 11.沉.于国家之事沉溺,陷于 12.约.车治装准备,整治 13.今君有区区 ..之薛小小的 14.先生休.矣算了 15.孟尝君就国 ..于薛前往封邑 16.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放逐 17.遣太傅赍.黄金千斤赠送 18.被.于宗庙之祟.遭受 ..鬼神降下 .... 的灾祸 ... 19.沉.于谄谀之臣听信 20.寡人不足为.也辅佐 21.愿君顾.先王之宗庙顾念 22.三窟已就.完成,齐备 ..... 四、重点虚词1.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给(介词) 2.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替,给(介 词) 3.客果.有能也果然 4.悉.来合券全,都 5.因.烧其券随即 6.晨而.求见连词,表修饰 7.乃臣所以 ..为君市义也用来 8.仅.得免其死耳只,才 9.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坚决 10.姑.反国统万人乎姑且,暂且 11.左右以.君贱之也因为(介) 12.食以.草具用(介) 13.无以 ..为家没有用来……的办法 14.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把(介) 15.齐其.闻之矣大概(表推测语气)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

《冯谖客孟尝君》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 使人属孟尝君(“属”通“嘱”) 2. 而性?愚(“?”通“懦”) 3.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责”通“债”)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4. 以何市而反(“反”通“返”)梁使三反姑反国统万人乎? 5. 孟尝君不说(“说”通“悦”) 6. 无纤介之祸者。(“介”通“芥”) 7. 食以草具(“食”通“饲”,给……吃)8.不拊爱子其民(“拊”通“抚”,抚爱)9.寡人不祥(“祥”通“详”,审慎) 二、词类活用 1. 孟尝君客我(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客”) 2.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食用——动词作名词,吃的用的东西) 3. 孟尝君怪之(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4. 先生不羞(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5. 晨而求见(晨——名词作状语) 6. 孟尝君怪其疾也(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7. 衣冠而见之(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衣戴帽) 8. 不拊爱子其民(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女”) 9. 民扶老携幼(老、幼——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人、孩子) 10. 未得高枕而卧也(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垫高) 11. 西游于梁(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12. 于是梁王虚上位(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 13. 愦于忧(忧——形容词作名词,忧虑的事) 14.冯谖客孟尝君(客——名词作动词,作门客) 15.左右以君贱之(贱——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三、特殊句式(一)定语后置 1. 齐人有冯谖者 2.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 3.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 4.

诸侯先迎之者 5. 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 (二)宾语前置 1. 客何好? 2. 客何能? 3. 贫贱不能自存 4. 以何市而反? (三)状语后置 1. 愿寄食门下 2. 食以草具 3. 食无鱼 4. 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5. 迎君道中 6. 孟尝君就国于薛 7. 立宗庙于薛 (四)判断句 1.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2. 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3. 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4. 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五)省略句 1. 食(之)以草具 2. 左右皆笑之,以(之)告(之)。 3. 以(之)为贪而不知足 4. 无使(之)乏 5. 以(之)何市而反 6. 窃以(之)为君市义 7. 迎君(于)道中 8. 愿寄食(于)门下 (六)被动句 1. 文倦于事,愦于忧 2. 沉于谄谀之臣 四、古今异义 1. 左右——今义:①大致范围(方位词);②控制(动词); 古义:侍卫人员。 2. 于是——今义:表示一种时间上或因果上的承接关系。 古义:可以根据不同语境翻译成“从这以后”“自此”“在这里”等 3.因而——今义:表因果关系古义:趁机却 4.先驱——今义:思想行为走在前端的人古义:驾车先行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1-6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强烈推荐)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 ..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