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
会展旅游业的地理区位及其选择

会展旅游业的地理区位及其选择引言会展旅游业是指以会议和展览为核心,结合旅游服务,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产业形态。
地理区位是会展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涉及到会展活动的场地选择、交通便利度、旅游资源等方面。
本文将讨论会展旅游业的地理区位因素以及如何进行选择。
地理区位因素地理区位因素对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理区位因素:1. 场地选择选择合适的会展场地是会展旅游业的基础。
会展场地应具备足够的空间容纳参展商和参观者,同时还要考虑到会议设施和宾馆的布局。
此外,场地的交通便利度以及周边配套设施也是选择场地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2. 交通便利度交通便利度是会展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选择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参展商和参观者。
交通便利度包括公路、铁路、航空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各种交通方式的连接情况和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
3. 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会展旅游业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为会展活动提供更多的次生效应,增加参展商和参观者的吸引力。
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等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地区的独特性和游客需求。
4. 政府支持政府支持是会展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有利于会展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并为会展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政府支持包括会展产业园区的建设、财政补贴、市场推广等方面。
地理区位选择在选择地理区位时,可以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选择:第一步:明确会展活动的规模和需求根据会展活动的规模和需求,明确需要的场地面积、设施条件以及参展商和参观者的数量。
这有助于筛选出适合的地理区位。
第二步:分析交通网络和便利度根据会展活动的参展商和参观者的来源地,分析该地区的交通网络和便利度。
选择交通便利的地理区位,可以减少参展商和参观者的交通成本,提高参与意愿。
第三步:评估旅游资源和吸引力评估地区的旅游资源和吸引力,判断其是否能够为会展活动提供次生效应。
我国旅游产业区域结构的影响因素

我国旅游产业区域结构的影响因素我国旅游产业区域结构的影响因素1.基础环境状况所谓旅游产业发展运行环境,是指影响旅游经济运行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由旅游经济运行的间接环境和旅游经济运行的直接环境共同构成。
其中,旅游经济运行的间接环境主要指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人口环境、科技环境、自然环境等。
而旅游经济运行的直接环境指与旅游企业市场经营活动直接发生关系的具体环境,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主要由旅游企业自身、供应商、中间商、竞争者、顾客(消费者)、公众等要素构成。
在间接环境中,一些基本设施如交通运输设施、区域金融服务设施、邮电通讯设施、排污处理设施、环境卫生设施等,是值得关注的。
特别是交通运输设施,直接会影响到旅游产业的布局,影响产业区域结构。
间接环境中,自然环境对区域旅游产业布局的影响也已为人们所认识。
这些都属于一些区位条件。
从学术角度看,旅游经济学研究中的区位条件主要包括经济区位、地理区位、旅游区位三个方面,区位条件主要通过交通、位置、通讯等综合作用来影响区域旅游竞争力。
其中,地理环境具有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的特点,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区域,其旅游资源禀赋也因其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了自身的特征,其旅游吸引力也不同,发展情况也就不同;经济区位优越的区域常常会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全力发展区域经济,其经济的发展水平获得提高。
从基础设施投资角度看,旅游的区位条件往往可以决定一个旅游区域的资源、规模、价格和前景,其空间竞争力为此亦受到影响。
这些都将影响旅游产业区域的结构。
特别是旅游资源,对其的影响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旅游资源的分布及种类,都将影响着区域结构。
旅游资源是旅游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旅游区域结构都将随着旅游资源进行构建和完善。
2.经济发展环境影响旅游产业发展及其产业布局的间接环境中,经济环境的重要性正变得越来越突出,经济规模、经济开放度和产业关联都是重要因素。
在产业关联视角看来,旅游产业的链条长,与各种产业关联度大,这其中就囊括了餐饮、住宿、出行、购物等与其共享相关基础设施和产业链条的产业,不仅如此,甚至文化事业、通讯、工业、金融保险、建筑、教育等都为旅游产业提供原材料或其他支撑。
以四川省武胜县为例分析旅游现状及发展方向

2019年4月下半月刊以四川省武胜县为例分析旅游现状及发展方向曹馨月1 黄学彬2本文主要以四川省武胜县为例,分析旅游规划的方向,主要从区位条件、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环境、农业状况、城镇发展状况、政策环境、文化背景和旅游整体发展背景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可以为整个未来的旅游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意见。
一、区位条件分析(一)地理区位武胜县属于中国四川省广安市西南部,东邻广安,西接遂宁,北倚南充,南靠重庆,扼川东川南进出之咽喉,踞川渝物资集散之门户。
同时,武胜位于嘉陵江中下游,千里嘉陵江纵贯全境,蜿蜒武胜117km。
(二)交通区位武胜水路交通条件优越,至2020年,嘉陵江黄金水道经梯级开发渠化后,千吨级船队可由武胜直到重庆,进而通江达海。
公路交通方面,武胜距离广安40 km、遂宁70 km、南充54 km、重庆100 km、成都250 km,国家高速G75兰海高速(渝武、南武段)、国道212线、省道304线在境内纵横交错,武胜到重庆、成都均实现了全高速连接,到重庆仅1小时,到成都2.5小时,到广安0.5小时,到南充1小时。
武胜紧邻广安、华蓥、庆华、南充和合川等火车站。
兰渝铁路将贯通县境设站,2014年兰渝铁路全线贯通后,武胜到重庆、兰州及沿线城市的时间大为缩短。
(三)旅游区位国家发改委2017年6月颁布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中提出打造5条旅游带,分别是历史文化和地震遗址旅游带、红色精品旅游带、人文遗迹旅游带、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和自然风光旅游带,其中,红色精品旅游带主要包含重庆、江津、铜梁、潼南、广安、南充、达州和开县等县市,武胜正好位于红色精品旅游带中的广安市。
二、社会经济环境分析2018年,全县GDP实现124.3亿元,同比增长15.2%。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8.2亿元,同比增长4%,拉动经济增长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2亿元,同比增长23.3%,拉动经济增长1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完成增加值50.6亿元,同比增长25.1%,拉动经济增长9.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4.1亿元,同比增长11.8%,拉动经济增长3.4个百分点。
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与旅游产业发展——基于民族地区85个县调查数据的分析

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与旅游产业发展——基于民族地区85个县调查数据的分析摘要:旅游产业已成为许多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而旅游资源禀赋与交通区位是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对中国某省份85个民族地区县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了旅游资源禀赋与交通区位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引言旅游产业发展是实现地区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重要途径。
旅游资源禀赋与交通区位是决定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
因此,深入研究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对于推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框架1. 旅游资源禀赋:指地区拥有的自然、人文、历史等具备旅游开发潜力的资源。
2. 交通区位:指地区在运输网络中的地理位置、交通可达性等因素。
3. 旅游产业发展:指旅游业在某地区的经济贡献和影响力。
三、调查数据与分析结果1. 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85个民族地区县的旅游资源禀赋与交通区位进行评估。
2. 旅游资源禀赋评估:根据旅游资源的品质与数量进行评估,将其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3. 交通区位评估:综合考虑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度等因素,将其分为优、良、差三个等级。
4. 旅游产业发展:通过调查各县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经济贡献和就业情况进行评估。
四、结果分析1. 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在高、中、低三个旅游资源禀赋等级中,高等级县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普遍较高,中等级县次之,低等级县的发展水平较低。
2. 交通区位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关系:在优、良、差三个交通区位等级中,优等级县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普遍较高,良等级县次之,差等级县的发展水平较低。
3. 旅游资源禀赋与交通区位之间的关系:旅游资源禀赋和交通区位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资源禀赋较高的地区通常也具备较好的交通区位条件。
五、结论与展望1. 旅游资源禀赋与交通区位是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旅游资源禀赋能够吸引游客,而交通区位决定了游客的流动性和便利度。
地理区位与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关联性研究

地理区位与旅游业发展的地理关联性研究地理区位是旅游业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不同地理位置的特点和优势,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理区位与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地理关联性,分析其互动关系以及对旅游业的影响。
首先,地理区位对旅游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通条件和自然景观方面。
交通条件是旅游客流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个地区如果交通不便利,游客难以到达,那么即使具备其他旅游资源,也难以吸引大量游客。
而地理区位优越的地区,如沿海城市、临近机场的旅游景点,由于交通便利,能够吸引更多游客。
另外,地理区位还决定了一个地区的自然景观,包括山川、河流、湖泊等。
自然景观对旅游吸引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位于喜马拉雅山脉附近的尼泊尔,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成为全球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其次,地理区位还对旅游业的多样性和品质提供了基础。
地理区位的多样性使得旅游者在一个地区内可以享受到更多元化的旅游体验。
例如,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如意大利和希腊,地理区位的优势使得游客可以在同一个旅程中游览到海滩、古城、山区等多种景观。
这种多样性极大地提升了旅游的吸引力。
另外,地理区位也为旅游业的品质提供了条件。
一些地域天然的资源,如温泉、珍稀动植物等,成为旅游的新增值。
许多地区在开展旅游业时,都将地理区位特色和旅游资源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形象。
地理区位对旅游业的影响还体现在旅游发展阶段和模式创新方面。
旅游业的发展通常分为起步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等不同阶段。
地理区位的优势将决定旅游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例如,地理区位具备交通便利和独特的自然景观的地区,往往能够迅速进入成熟阶段,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链。
相反,地理区位条件较差的地区,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发展成熟。
同时,地理区位也推动了旅游业的模式创新。
地理区位的特点和资源禀赋,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基础。
例如,位于沿海城市的旅游景区,可以开展海上游览、水上运动等独特的旅游模式,以吸引更多游客。
基于区位分析的新疆旅游发展效益分析

基于区位分析的新疆旅游发展效益分析作者:刘婧刘茹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2年第08期摘要:文章以新疆14个地州市2009~2018年的数据为基础,建立了新疆旅游发展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旅游区位的角度出发,分析区位因素与旅游发展效益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会受到旅游的资源区位、交通区位、社会经济区位的影响,其中社会经济区位对旅游的社会经济效益最为显著。
旅游的资源区位、交通区位、社会经济区位也会影响旅游地的生态效益,且交通区位与旅游生态效益的关系呈负相关关系。
为促进新疆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精品景区建设,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性,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注重可持续发展,做到旅游开发与保护相结合。
关键词:旅游区位;新疆地区;效益评价;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在国内,有关旅游学的区位研究起步较晚。
北京师范大学卢云亭是我国旅游区位理论研究的第一人。
随着研究进程的发展,旅游区位理论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而目前对旅游效益的评价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对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部分进行评价;另一种是对旅游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进行评价。
其中直接效益通常是指经济效益,间接效益则是指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不过大部分对旅游效益评价的研究主要是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进行,或者是选其中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关于旅游经济效益的研究最早是由博迪奥于1899年提出的。
对于旅游经济效益的研究主要运用的方法,包括旅游乘数、投入产出模型、灰色关联分析等。
关于旅游社会效益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上。
关于旅游的生态效益,程道品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个方面构建了生态旅游区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将旅游区位的研究和旅游效益的研究分开,或者是选取旅游区位中的一个因素,分析其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
很少有基于多个区位因素来分析旅游发展效益的研究。
南京旅游业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

南京旅游业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引言我们正一天天走近2l世纪。
当新世纪的帷幕就要拉开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世界正处于这样的时代,遍及全球的平民百姓的大众旅游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凡是能为人们提供娱乐、休憩、游玩的地方,大多人满为患,拥挤不堪。
二次大战后,随着国际和平环境的来临、世界经济的日益繁荣和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作为第三产业的国际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人数逐年上升,至1990年,全世界进行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总人数就已超过50亿,总收入已达到2.9万亿美元,占当年世界商品和劳务总消费的12.3%。
根据世界旅游理事会发表的年度报告,自1992年起,旅游业已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产业,不论从它的总收入、就业、增值、投资和纳税等方面,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贡献。
由于国际旅游业是世界经济中具有广泛前景的一个组成部分,各国都在努力探零并积极参与这一领域的竞争。
当前的状况与世界经济总格局一致,国际旅游业高度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地区,这一地区接待国际旅游者一般占世界旅游者总数的80%以上。
如西班牙、美国、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等占有明显的优势。
我国的旅游业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才起步的新兴产业。
虽然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名山大川和历史文化名城较多,但由于过去几十年的闭关锁国,加上国家财政困难,对旅游业长期缺乏投资,以致我国的旅游业设施落后,近十多年来,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经过努力追赶,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国际竞争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
2O世纪9O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年增长速度达到2O%以上,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城市加入到日趋激烈的会展旅游市场竞争中来,旅游日益受到旅游业界的关注和重视。
在国外,虽然旅游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相对于其显著的经济意义,很少有学术研究关注此领域。
从现有收集的一些资料来看,国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旅游活动的具体操作。
海南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海南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SWOT分析法(自我诊断方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现实情况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如何去规避的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
文中借助这一方法,对海南旅游业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适合海南旅游业实际的发展战略。
(-)优势(Strengths)分析1.海南区位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国家旅游局编制的《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认为,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海南是唯…具备条件建成热带海岛海滨旅游度假胜地的地区。
海南是我国唯的热带岛屿省份,中国第一个生态省,位于东经108度37分-111度05分,北纬18度10分-20度10分之间,年平均气温23-25℃,最冷的2月平均16-20C,最热的8月为25——29C,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长夏无冬、四季如春。
海南具备国际旅游流行的五大要素——阳光、海水、沙滩、绿色植被和洁净空气,在我国,能与世界著名的海岛度假胜地夏威夷、巴厘岛、普吉岛等相媲美的只有海南.在海南岛长达1528千米的海岸线上,沙岸约占50-60%,沙滩宽数百米至1000多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为5。
缓缓延伸;多数地方风平浪静,海水清澈,沙白如絮,清洁柔软;岸边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海水温度一般为18-30℃,阳光充足明媚,一年中多数时候可进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风浴。
热带海岛风情、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民族,造就了海南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
三亚万年人类遗址落笔洞表明,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海南历史文化遗迹保存完整,有着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石山火山口及其火山溶洞,有一批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很高的人文景点:五公祠、琼台书院、东坡书院、宋庆龄故居,及明代名臣邱浚和清官海瑞的墓陵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班级:12城规姓名:王雨桐学号:2012081005[摘要]:旅游业作为一种低碳、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快速的发展,中国也及时的跟上这一产业的发展热潮,大力、快速发展旅游业。
近年来,中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景区景点的数量快速增多,规模扩大,而且,景区内的服务设施也逐渐的完善,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一片大好形势。
虽说旅游业的发展低碳环保,属于绿色产业,但是它仍然属于现代经济的一种,同样的它自身的发展需要很多的必要条件,比如经济、交通、人口以及其它的一些条件。
本文就从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区位选择这一方面来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字]:旅游业,区位,区位优势一、区位概述(一)、有关定义1、区位的定义区位的选择对于经济活动的发展很重要。
所谓的“区位”,就是指某一事物的位置或者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比如农业生产活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有一个确定的空间位置。
而且,事物的发展也离不开与其它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二是与社会经济环境的联系。
所以,一切经济活动的形成、发展和进行实际上都是综合了自然和社会经济两大要素的结果。
要分析经济活动的规律,就要从这两大影响要素着手。
总体来说,这种分析方法是运用哲学里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某事物的发展。
2、区位理论定义区位理论是基于区位选择而产生的一种研究方法。
所谓的区位理论,是指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以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也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二)、基于区位的理论区位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得到学者的重视,所以,以区位为研究根本的一系列的区位研究理论,比较重要的有杜能的古典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以及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方论。
其中,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主要应用于农业,认为农业经营的集约化,必须根据不同地区和地带的条件,进行合理的空间组合;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认为要想使企业的成本和运费最低,就应该使企业位于生产和流通上的最节约的位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方论相较于农业和工业区位论,有了一定的发展。
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是相对于一个区域而言的中心点,其他的一切的活动都会围绕这个中心点进行。
(三)、旅游区位理论的基本思想旅游区位理论是区位选择理论在旅游业上的具体的应用。
旅游区位理论以区位选择理论为基础,对旅游业的区位选择,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旅游区位理论研究的来源主要是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这一理论以中心地理论为核心,来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行系统的概述。
具体的观点有:旅游作用体系乃是服务范围呈面状扩散分布的集聚中心(即旅游吸引中心地)的空间组织,是供给与需求两种作用过程的总格局;旅游吸引中心地是旅游活动得以完成的基本集聚单元,是旅游供给主体;影响以旅游地为中心的旅游空间组织的要素;旅游地吸引范围内的旅游需求量与旅游中心地的供给量实现平衡,是旅游区位理论研究的精髓。
二、我国旅游业的现状在中国旅游业发展道路的问题上进行过多次的理论探讨,对中国旅游发展道路大体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旅游业在中国是一项新兴的事业;二是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开展多样化旅游;三是在旅游饭店和旅游设施的建设上要充分体现中国的风格和特色;四是在接待工作中体现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开展健康文明的旅游。
中国旅游业是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产业。
从产业运行环境来看,这种产业是建立在较弱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要使旅游业在短期内形成较强的产业体系就要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
因此,从短期效益分析产业的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业本身所具有的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经济特性难以充分体现。
如果仅从旅游产业的自身效益分析,在国民经济基础较弱的条件下,旅游产业的引入似乎是没有道理的。
这里对我国的旅游认识有如下几种:(1)在探讨中国旅游发展道路时,首先面临着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旅游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根据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国旅游经济十多年的发展实践,中国旅游是按照一种超前型发展模式运行的。
(2)中国旅游发展道路还有一个发展方式的问题。
就发展方式来看,中国旅游业是沿着国际旅游推进国内旅游发展的方式运行的。
三、区位理论对于旅游业的具体的应用普通的区位论从空间或地域方面定量地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普通的区位论认为影响区位的因子可以概括为自然、运输、集聚、劳力、市场以及其他六大因子。
而克里斯塔勒的旅游区位理论认为,影响以旅游地为中心的旅游空间组织的要素主要有广域角度的自然条件、旅游资源、旅游客源市场、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邮电通讯、饭店旅馆及有关生活服务设备),还有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程度等。
下面,就以这两种理论的结合为源头,同时,运用一些旅游三要素的理论,来简单介绍旅游业发展的区位要求。
(一)、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影响旅游活动区位选择的很重要的因素。
自然因素具体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河流等。
自然因素的结合,会导致地域景观和民族风俗以及饮食文化的不同,这样子,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的旅游者就会有去其他地域旅游的动机。
这也是为什么旅游者更趋向于选择距离自己生活地较远的地区进行旅游。
(二)、旅游客源旅游客源就是旅游者。
作为旅游产品的销售对象,旅游者也是旅游业赖以经营的市场。
旅游者是构成旅游的主体,是旅游三大要素的基本要素,没有旅游者,那么旅游就无法进行。
所谓旅游者,就是指暂时性的离开常住地通过游览、消遣等活动,以获得精神上的愉快感受为主要目的人群。
旅游者对于旅游这一活动的重要性就相当于市场对于工业的重要性。
所以,经济发达地区的人群,经济发展水平高,有经济能力去支付旅游当中所产生的费用;而且,经济发达地区的人群也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进行旅游活动;同时,这一地区的人群,受教育的水平和职业也决定了他们有更大的出游需求,所以说越是临近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会有更多的旅游人群,旅游业市场就会更加的广阔。
(三)、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旅游市场的客体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
所谓旅游资源,就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旅游资源也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比如自身质量情况;资源本身市场情况,既最优吸引半径的大小;环境容量的大小、以及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理论,。
1、旅游资源对于自身的要求旅游资源是作为一种资源,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旅游者。
所以,资源自身的情况如何,直接决定它的发展前景如何。
旅游资源对于自身有特殊的要求。
对于自身它取决于旅游资源自身的质量、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以及地域组合情况。
自身旅游资源的观赏性和科研型越高、与其他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越好、不同旅游资源景点的地域组合状况越好,对于旅游者,就越有吸引力,这样的旅游资源会形成一个整体,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
2、旅游资源的最优吸引半径的大小旅游资源的最优吸引半的大小,也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很重要的因素。
所谓的最优吸引半径,就是指旅游地与旅游者之间的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大小。
因为旅游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所以旅游目的地要很好地把握它的最有吸引半径来进行旅游的策划。
一般而言,位于或者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更具有开发和利用的价值。
3、旅游资源所在地环境容量的大小环境容量又称旅游承载能力,它是指一个地区的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最多的旅游人数。
利用环境容量为某一区位条件来研究旅游资源,可以在旅游地的规划和管理中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来保护旅游地的环境免遭退化或破坏,而且,也可以保证旅游者在旅游地的体验质量。
所以,一般而言,具有大的环境容量的地区,往往能接待更多的游客,旅游业也就更加的发达。
4、旅游资源及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限制旅游地及旅游资源的生命周期理论是有德国学者克里斯塔勒提出的。
克里斯塔勒将旅游地和旅游资源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和衰落或复苏阶段,并且积极的倡导管理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制定与之相应的策略来发展自身经济。
(四)、旅游地基础服务设施一个地区的基础服务设施如何,直接决定了本地区可以接待的旅游者的数量,可以说,旅游地的基础服务设施就是旅游业发展的后勤站。
旅游地的基础服务设施主要包括:道路交通、邮电通讯、饭店旅店、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的程度。
对于这中基础服务设施的要求,个人认为可以用旅游业的五大部门来概括,旅游业的五大部门,分别是旅行业务组织部门,就是旅行社业;住宿接待部门,就是酒店饭店等住宿业;交通运输部门;目的地旅游组织部门,就是一系列的旅游组织;还有游览场所经营部门,就是具体景点的管理部门。
本地区的基础服务设施越完善,地区接待能力就会越大,这样,旅游业就会越发达。
区位分析理论,自从提出并确立以来,得到了很广的运用,这一点不光表现在运用范围的“广”,还体现在运用次数的“多”上,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分析方法。
目前,这种分析方法正在进一步的完善之中,相信在若干年后,区位分析方法和区位分析理论,在研究人员的不断努力下,将会更加的完善,会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
而我们也会更加广泛的运用这一理论,来运用有限的资源,更加合理的发展我们自身。
参考文献:(1)保继刚、楚义方,《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韩杰,《旅游地理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3)李天元,《旅游学》,高等教育出版社(4)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中国旅游出版社(5)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6)肖星、严江平,《旅游资源与开发》,中国旅游出版社(7)刘德光,《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教育出版社(8)强亦锐,《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9)秦学,邹春洋《区域旅游业时空演变形式与机制探析》,《旅游学刊》(10)贾生华,邬爱其《制度变迁与中国旅游产业的成长阶段和发展对策》,《旅游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