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含解析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含解析(Word版)

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含解析(Word版)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含解析(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马克·吐温,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课文《登勃朗峰》也是他的作品。

B. 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其中《父亲的病》一文记录了他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

C. 剧本是戏剧演出的文本依据,在读剧本时,可以采用梳理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关注舞台说明等策略来帮助领悟剧本精髓。

D. 谦辞和敬辞如今仍在广泛使用,例如发表自己的见解时常说“拙见”,请教他人时多说“赐教”,询问别人的姓名常用“贵姓”。

【答案】 B【解析】【分析】B.“其中《父亲的病》一文记录了他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述有错误。

应改为“其中《藤野先生》一文记录了他在日本留学时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

故答案为: B【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

如“觥筹交错”中的“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B.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众多不朽的名著。

如《西游记》《镜花缘》《水浒传》等。

C. 古代的很多诗文都是作者遭贬谪时所作,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后给侄儿孙湘以示勉励之意的一首诗;《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被贬谪巴陵郡时写给朋友藤子京的一篇文章。

虽是被贬,他们却是共同表达出一种对理想、志节的执着和持守。

【精品】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及解析

【精品】人教版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共三十三篇。

B.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录了《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藤野先生》等作品。

C.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D. 《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作品塑造了夏洛克这一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答案】 A【解析】【分析】A项有误,“纪传体史书”错误,《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

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名著知识关键在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尤其注意掌握具体的情节内容。

2.请从下列选项中找出越剧的代表剧目。

()A. 《牡丹亭·游园》B. 《霸王别姬》C. 《梁山伯与祝英台》D. 《牛郎织女》【答案】 C【解析】【分析】A.《牡丹亭·游园》是昆曲;B.《霸王别姬》是京剧;C.《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D.《牛郎织女》是黄梅戏。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戏曲剧种的把握。

注意把握选项句中名称,找出越剧的代表剧目。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曾作为独立的文章发表。

文中“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及答案(1)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及答案(1)

新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答案(1)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请根据情境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古代有很多运用借代的词语,如“汗青”指史册,“桃李”指学生,“烽烟”指战争,“手足”指同学,等等。

B. 兰兰勇敢地制止了商场里的一个小偷的偷窃行为,李晓明夸赞她说“你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C. 你到同学家做客,同学对你的到来表示欢迎说:“你大驾光临,我们家真是蓬荜生辉啊!”D. 小华最近写了一幅书法作品想请教书法家王老师的指导,她恭敬的对王老师说:“请王老师斧正。

”【答案】 A【解析】【分析】A.有误。

“手足”指兄弟。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这是一道选择题,考生要逐项审读,仔细辨析选项的内容。

要求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基本的文化常识的积累。

2.对下列文学常识、语法知识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更定”指每晚八时左右。

B. 中国“酒”文化中,“射”是宴饮时的一种游戏;“觥”是酒杯;“筹”是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白”是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C. “我坚信:虽然道路坎坷泥泞,但是曙光就在前方。

”这个句子是单句。

D. “我要感谢成功,更要感谢每一次的失败。

”这个句子是并列关系的复句。

【答案】 D【解析】【分析】“我要感谢成功,更要感谢每一次的失败。

”这个句子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选项“并列关系的复句”错。

故选D。

故答案为: 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王维,字摩诘,唐朝诗人。

其诗多咏山水田园。

王维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B.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会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如“浣溪沙”“水调歌头”都是词牌名。

【精品】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含解析

【精品】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题含解析

【精品】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古时候,用“家君”“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令尊”谦称自己的父亲。

B.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湖心亭看雪》中“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C. 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按照传统的习俗人们通常会去登高,然后喝一些雄黄酒,到了晚上还会一起去赏月、猜灯谜,活动丰富多彩。

D. 小明在家不爱学习,妈妈教导他说:“我今年40岁了,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我知道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你要改正啊!”【答案】 B【解析】【分析】A项,尊称对方的父亲用“令尊”“尊君”。

谦称自己的父亲用“家严”“家君”。

C项,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

“到了晚上还会一起去赏月、猜灯谜”是元宵节。

D项,“知天命”是指五十岁。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考查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称谓、时间、习俗、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仔细辨析各个选项的正误。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鲁迅的《孔乙己》、契诃夫的《变色龙》和阿城的《溜索》都是短篇小说,刘绍棠的《蒲柳人家》是中篇小说。

B. 在《儒林外史》中,严贡生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C. 我国古代科举制中有“连中三元”的说法,“三元”分别指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

D. “中国梦”“精准扶贫”“一带一路”“振兴中华”“互联互通”等短语是同一结构的短语。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说法正确。

D “中国梦”“精准扶贫”是偏正短语,“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是并列短语,“振兴中华”是动宾短语。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及短语类型。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Word版)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期期艾艾”这个典故讲的是西汉的周昌和西晋的邓艾两个人说话时的什么毛病?()A. 口吃 B. 好说谎 C. 喜欢骂人 D. 喜欢无病呻吟【答案】 A【解析】【分析】“期期”来自汉代大臣周昌的故事。

周昌,沛县(今属江苏)人。

秦末,他在农民战争中归刘邦,并从刘邦入关破秦,后升至御史大夫,封汾阴侯。

周昌为人正直,敢于直言。

但他口吃,说起话来很费劲。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有一个宠妃叫戚姬,戚姬生了个儿子叫如意。

刘邦就想废掉原来的太子,立如意为太子。

于是,上早朝时,刘邦就说了这件事儿。

不料,众臣皆反对。

曾侍秦朝的博士叔孙通说:“太子天下本。

本一揺天下振动。

奈何以天下为戏!”这时,周昌也出来说话,明确表示反对无故废太子。

周昌本来说话就有点口吃,表达意思很吃力,最后说急了,他脱下官帽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这一结巴,反而把满朝文武百官都逗笑了,刘邦也跟着笑了,于是这件事暂且被搁在一边。

“艾艾”来自三国时魏将邓艾的故事。

邓艾,义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人。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邓艾率先率军偷渡阴平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

后来邓艾遭到政敌钟会陷害,因此招司马昭的疑忌而被杀。

故答案为:A【点评】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新闻报道的特点是内容真实、时效性强、语言简明,分消息、通讯、特写等类型,《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通讯。

B. 明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以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辛告诫年轻人要刻苦学习,至今仍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C. 《平凡的世界》展现了黄土高原古朴的民风、独特的习俗,表现了主人公淳厚朴实的品格、坚定的人生目标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常识题含解析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学常识题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如《范进中举》中“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句中的“文曲星”,按旧时迷信说法,指主管文运的星宿。

B. 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很多地方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安徽的黄梅戏、浙江的越剧,岳阳的巴陵戏。

C. 律诗共有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D.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臣对君的爱称。

【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正误辨析。

这类题目难度较大,涉及面宽,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加强练习辨析,有错归类修改。

D项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

“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的爱称。

故答案为:D【点评】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它包括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政区历法、军事刑律、阴阳五行、家族礼法、音乐美术、饮食服装、车马冠盖、文化奠基、政治经济制度、明君贤相的治国方略,以及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等。

“卿”的意义有,1. 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卿。

卿相。

2. 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3. 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

4. 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5. 古代夫妻互称:卿卿。

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

6. 姓。

7.朋友之间亦能称“卿”。

本题的“卿”是古代君对臣或朋友的爱称。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新闻的特点是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语言简明。

B. 四种文学样式分别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C.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矛盾冲突。

D.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答案】 C【解析】【分析】C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

改为: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选项中对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乡愁》的作者是艾青,台湾诗人、散文家,诗歌表达了对亲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情怀。

B.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C. “阴阳割昏晓”一句中“阴阳”二字在古代指的是方位。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D. 我国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此用“垂髫”指儿童;而始龀是指小孩七八岁。

【答案】 A【解析】【分析】A.《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

BC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这道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分类识记,答题时能准确地再现这些知识。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及名著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词又称长短句,源于唐,盛于宋。

词有婉约、豪放之分,豪放词创于苏轼,到辛弃疾发扬光大。

B.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其中十二地支不仅对应了十二生肖,也与每天的二十四小时对应。

《智取生辰纲》中说“辰牌起身”,“辰牌”对应的是上午七时到九时的时间。

C. 《水浒传》中,劫取生辰纲之事败露后,晁盖等人投奔梁山,梁山大头领王伦不肯接纳,这让林冲十分气愤,他火并王伦,尊晁盖为山寨之主。

D. 鲁迅的《朝花夕拾》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回忆性散文。

【答案】 D【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社戏》是小说,不是《朝花夕拾》里面的文章。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还考查名著故事情节的积累。

文学和文化常识是考试中常会考到的知识,中考文学常识试题在题型上主要有:①选择题:选出所列作家均为同一朝代的一项;选出作品、年代及作者搭配有误的一项;选出名著中人物与故事情节搭配不当的一项;选出作家作品、年代及作品人物表述有误的一项;选出文体知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选出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选出作家作品及作品人物表述正确的一项;选出对文化常识理解有误的一项。

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含解析(Word版)

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含解析(Word版)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含解析(Word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B. “持节”“揖”“拜”“改容式车”都是与古代礼仪有关的词语。

其中“改容式车”是表示敬意的行为。

C. 雨果,法国作家,主要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装在套子里的人》。

D.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

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乡愁》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托物寄意,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B. 古代文体“记”以记事为主,如《小石潭记》;“说”则多就事、物、现象抒发感想,常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如《爱莲说》。

C.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

D. 谈吐可显儒雅之风。

问候别人的父亲时,可以用“令堂近来身体可好”;写了文章,想请别人指点一二时,可以用“请不吝赐教”。

【答案】 C【解析】【分析】A.《乡愁》是余光中的作品;B . 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铭”;D.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是“令尊”,“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故选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含解析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古人的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韩愈,字退之;别号往往是自取的,表明个人的情趣,如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

B.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登飞来峰》这几篇作品的作者都被列入了“唐宋八大家”之中。

C. 清代是我国小说发展的鼎盛时期,如有以三国纷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三国演义》,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有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红楼梦》。

D. 菲利普夫妇和胡屠户分别是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和《范进中举》中的人物,他们虽然国别和时代不同,但都和契诃夫笔下的奥楚蔑洛夫一样具有“变”的特点。

【答案】 C【解析】【分析】《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不是白话小说。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C项关于《三国演义》的表述有误。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考生要在平时加强积累,对每一则文学文化常识都要熟记,在判断选项时要仔细认真,不可马虎。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

如“觥筹交错”中的“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B.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众多不朽的名著。

如《西游记》《镜花缘》《水浒传》等。

C. 古代的很多诗文都是作者遭贬谪时所作,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后给侄儿孙湘以示勉励之意的一首诗;《岳阳楼记》是北宋范仲淹被贬谪巴陵郡时写给朋友藤子京的一篇文章。

虽是被贬,他们却是共同表达出一种对理想、志节的执着和持守。

D. 句子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这是并列复句。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故答案为:C【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传统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成语“波澜不惊”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气象万千、心旷神怡、水落石出”也出自这篇文章。

B. “更”是旧时夜间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的“更定”,指晚上六时左右。

C.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天命”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分别写到了“白露”、“霜降”两个节气。

【答案】 D【解析】【分析】A.“水落石出”一词出自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故此项表述不正确;B.《湖心亭看雪》中“是日更定矣”的“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时左右。

故此项表述不正确;C.“天命”指五十岁,“花甲”指六十岁,所以年龄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天命”应在“花甲”之前,故此项表述不正确;故选D。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考生要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其表达,判断正误。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半夜三更”指晚上三点至五点。

B.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C.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D. 传记是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别人记叙,叫小传;也有自述生平的,叫自传。

【答案】 A【解析】【分析】A.有误,“半夜三更”指晚上十一点至凌晨一点;故选A。

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老舍原名舒庆春,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等。

B. 在我国古代,“始龀”指孩童四五岁,“加冠”指男子十八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C.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作品有《飞鸟集》《新月集》等。

D. 对联,亦称“楹联”,具有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等特征,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答案】 B【解析】【分析】B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

“始龀”指孩童七八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

故答案为:B。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背影》、《济南的冬天》、《白杨礼赞》都是散文,他们的作者分别是朱自清、老舍、茅盾。

B.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为我们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家家自给自足、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C. 我们常以桑梓指代故乡,婵娟指代月亮,称山之北和水之南为阳,山之南和水之北为阴。

D. 对联这种传统的文学样式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

按照传统的习惯,贴挂时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错在“称山之北和水之南为阳,山之南和水之北为阴”,正确的说法是:称山之北和水之南为阴,山之南和水之北为阳。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7.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鲁迅小说《故乡》中的杨二嫂,法国作家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克拉丽丝,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因一个喷嚏而丧命的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都是文学作品中小人物的经典形象。

B.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舍生取义”“一鼓作气”分别出自北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儒家经典《孟子》、国别体史书《战国策》中的《曹刿论战》。

C. 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写景、叙事,多为议论:“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或记述功德的文字;“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D. 易安(李清照)诗风婉约;幼安(辛弃疾)词风豪放;昌黎(韩愈)之才,堪称“百代文宗”;“诗佛”王维,“诗中有画”;少陵野老,落笔即成“诗史”。

【答案】 B【解析】【分析】B:《曹刿论战》选自《左传》。

故选B。

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8.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对于不同的年龄有相应的不同的称呼,如: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弱冠——男子二十岁左右,花甲——六十周岁。

B. 孟子,名轲,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C.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邹忌讽齐王纳谏》《周亚夫军细柳》两篇课文都是出自于这部史书。

D. 郦道元《三峡》中“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转久绝。

”所描写的应该是霜降至立冬节气之间的景物。

【答案】 C【解析】【分析】C项有误,《周亚夫军细柳》出自司马迁的《史记》。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比照辨析正误。

9.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叙述错误的是()A. “是日更定”,旧时晚上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更定。

B. “故自号曰醉翁”,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生前有谥号,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

C. 下面称呼按年龄从小到大的排序为:垂髫、豆蔻、及笄、弱冠、而立。

D. “晚生蒙老先生垂爱,得赐登龙,已出望外。

”中的“垂爱”是敬辞。

【答案】 B【解析】【分析】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

死后有谥号。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10.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A.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闰土、孔乙己都是其小说《呐喊》中的人物。

B. “扑朔迷离”“刮目相待”“醉翁之意不在酒”分别出自《木兰诗》《孙权劝学》《醉翁亭记》。

C. “豆蔻枝头二月初”中的“豆蔻”现在也称“豆蔻年华”,指的是少女十三四岁的年龄。

D. 古时,用“令郎”“令爱”尊称对方的儿子,用“令尊”和“令堂”尊称对方的父亲。

【答案】 D【解析】【分析】D.“令爱”是称对方女儿的敬词。

“令堂”是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故答案为D。

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考生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

考生在平时要注意积累,对教材中出现的常识要熟记,同时要加强课外的阅读,积累常见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11.罗家伦在《学问和智慧》里写道:“有智慧的人……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

”请参与下面一些小问题的探究活动,尝试开启自己的智慧之门。

(1)【诗歌里的“智慧”】唐宋诗词中,常常写到各种自然景物。

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常常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

下面两句诗,都反映了一定的物候现象,请探究形成这种物候现象的原因。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经典里的“智慧”】朱光潜先生说,读小说不能仅仅读故事,更要通过感悟、品味、欣赏,读出故事背后的诗意。

这诗意就是对社会与人生深刻而独到的发现和认识。

《格列佛游记》第三章描写了小人国用比赛绳技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作者这样设计的用意是什么呢?(3)【生活里的“智慧”】现代社会,广告无处不在。

有些广告,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有一些广告,给社会、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

下面是部分产品的广告,这类广告在设计上有何共同点?反映了商品广告中在汉字使用上的什么问题?请谈谈你对这类广告创意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