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近十年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讲义:第三板块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Word版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浙江专版讲义:第三板块 专题三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学前启动真题体验——试考题·明考向1.(2018·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论语·泰伯》)[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

②使:假使。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答:解析:周公是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孔子盛年之时曾梦见他,欲行其道。

且孔子自称继承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道统,肩负着光大周文化的重任,却因自身衰老而“不复梦见周公”。

“梦见周公”表明了孔子对周公的崇敬和思念,也反映了他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参考答案:“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答:解析:这则材料在于说明德更重要还是才更重要,也就是德与才之间的关系。

孔子认为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样的才华,但如果“骄且吝”,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说明孔子在德与才之间更看重德。

参考答案: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参考译文: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论语·述而》) 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假使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论语·泰伯》) 2.(2017·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子贡属于。

浙江十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真题汇编(教师版)

浙江十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真题汇编(教师版)

2020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之文学类文本阅读(2019-2010年浙江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真题汇编)一、(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呼兰河传(节选)萧红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

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

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

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

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

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根,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根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馆就见不着天日了。

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

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

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

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

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

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

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

浙江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共60页

浙江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共60页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浙江高考语文总复习课件专题七传统 文化经典阅读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练习(附答案)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练习(附答案)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练习(附答案)一、孟子及《孟子》模拟试题1:王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1.根据文意,请分别解释“仁”、“义”的含义。

(2分)1.“仁”:是一种广泛的道德观念,是各种善的品德的概括,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准则。

2.孟子认为“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所以,“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韩非子认为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彼此是“用计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

(见《韩非子六反》)。

请你对此二人的观点作分析和评论。

(4分)2.孟子主张重义,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轻利;另外,孟子的主张会调和君与臣、人与人的关系,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而这也正是孟子所要追求的“大同社会”的基础。

韩非子完全是功利主义的。

他把人们追求势利而引发的竞争和冲突合法化、绝对化,这种主张可以一时达到富国强兵之效,但从长远来说,会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破坏人际关系,败坏社会风气。

【参考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孟老,您不远千里到这里来,将对我国有什么利益?”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谈利呢?只要强调仁义就够了。

大王说,‘怎样才对我国有利?’大夫说,‘怎样才对我的封地有利?’那么,一般士子以至老百姓也都会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利?’这样,上上下下互相牟取私利,那国家可就危险了。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君篡权的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君篡权的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四文化经典阅读讲义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四文化经典阅读讲义

文化经典阅读Ⅰ真题研练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考点要求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简释:“传统文化经典”是指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作用并在现在仍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典籍,上至《论语》,下至《曾国藩家书》,涉及经史子集,浩繁庞大,但主要指“子”部分,即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书籍,尤以《论语》为首为要。

加个括号特别说明了这一点。

“理解”“评价”点明了考查的重点:一是理解经典,二是评价经典。

无论是理解还是评价,都重在经典的思想文化内涵。

年份经典经典内涵题型及分值考点2013《论语·学而》《论语·宪问》君子之风填空题+简答题(5分)经典常识、经典思想理解2014《论语·季氏》《论语·公冶长》交友填空题+简答题(5分)经典思想概括和评价2015 《孟子集注》(朱熹)君子人格填空题+简答题(5分)经典名句背诵、重要概念理解2016 《墨子·节用》节用和为政填空题+简答题(5分)经典重要概念理解和思想概括2017《论语·公冶长》《论语·述而》教育填空题+简答题(6分)经典常识理解和句子内涵分析2018《论语·述而》《论语·泰伯》君子之风简答题+简答题(6分)重要词语理解、思想主旨概括1.考查范围:除2015、2016两年考其他经典外,全都考查《论语》。

2.考查材料:可以是单则,也可以是两则;可以是同一经典内不同章节的两则,也可以是不同经典的两则。

意在引导学习经典要善于内引外联,学会比较、迁移。

3.考查题型:总体来看,基本上一为填空题,1~2分;一为简答题,3~4分,前易后难。

4.考查能力:以理解、概括为主,兼及识记、分析、评价。

5.主要考点:经典文化常识、名句的识记;经典思想内涵的提取和理解。

1.(2018·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浙江省08年到17年高考真题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浙江省08年到17年高考真题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十年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一、【解答】(1)成语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以四字较多,对应原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一句有可能,再根据平时积累,正好对应成语“举一反三”;(2)注意分析所给语言材料,透过表层抓本质,才能形成论点,再加以评析.当子贡指出孔子不言时,孔子以“天何言哉”来回答,天无言而四时流转、万物生长,其实是强调教师无须多言要注重身教,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答案:(1)举一反三(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参考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孔子说:“我想不再说话了.”子贡说:“老师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学生要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了什么啊?四季照样在运行,万物照样在生长,天说了什么啊?二、【解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三、【解答】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其实,可以从后面一句明显看出.儒家讲求的就是仁政与德政,以及礼的树立.答案:(1)孔子:为政以德(1分),韩非子:以法治国(1分).(2)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2分)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2分)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四、【解答】解析:(1)第一种标点后,句子翻译过来是:“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也就是说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第二种标点后的译文为:“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回答说‘没有’,然后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表明孔子不仅重人,而且重马.(2)本题考生要结合孔子的思想主张来回答.按照前一种标点,孔子关心人的伤亡,而不在意财物;按照后一种标点,孔子既关心人的伤亡,也关心马的伤亡,只不过先人后马,先重后轻,这样理解的话,孔子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博爱君子.事实上,儒家学说是“人学”,并非兼爱,所以后一种观点不符合孔子的主张.答案:(1)①贵人贱马②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2)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五、参考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恨,是困难的;富裕了而不骄傲,是容易的.”颜回粗茶淡饭,不改变他的快乐心情;子路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他们都是所说的不以穿旧衣吃粗食为耻的人.【解答】(1)本题要求阅读文化经典《论语》选段,依据后人的评价补出《论语》的人物名字和言行.平时复习时只要熟读《<论语>选读》,应该能够正确回答.(2)本题与上题是相互关联的,主要是读懂《论语》选段,重点是孔子的对话部分.后人的评价对解析孔子的观点有一定辅助作用.第一句的意思是无论出于贫穷还是富贵,都要有气节;第二句是说要对贫穷和富贵要有正确的心态.最后一句从颜回和子路两人谈对于贫富的态度.答案:(1)颜子恶衣恶食(2)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六、【解答】(1)解答此类题目,先总体理解文句.通过理解文句,来理解内容.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由此可见,本则论语是谈择友观的.(2)解答这类题考生要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论述的特点.我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们论述自己的观点不是重在说理,而是重在叙事.他们将哲理蕴含在叙事之中.比如孔子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没有一句说理的话,全都是叙事,但在叙事中隐含了他的思想.他赞同曾皙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所描绘的和谐美好的景象就是“仁”带来的.本题第一问:有人向微生高借醋,微生高没有,而到邻居那里转借.这在孔子看来是不“直”.虽然微生高尽力满足别人的愿望,在某种意义上符合助人为乐的美德,但微生高隐瞒了自己家里没有醋的真实情况,这种隐瞒本身就是不“直”的表现.第二问:由此可见,孔子认为要助人,但更要为人正直,这是一个道德准则.所以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答案:(1)择友(2)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参考译文: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不直说没有,却暗地)到他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七、【解答】(1)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要在理解文本内容和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本文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是朱熹对《孟子集注卷三公孙丑章句上》中孟子说的“浩然之气”的注解,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一种极端好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可以使之充满天地之间而无所不在.不过,这种气必需与义和道相配,不这样做,那么浩然之气就会像人的不到食物一样衰竭.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不是通过偶尔的正义行为来获取的,自己所作所为又不能心安理得的地方,则浩然之气就会衰竭;做此题要能读懂此段文言文,结合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词“浩然”“气”和文本的论述,确定“浩然之气”是文本的关键词,“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结合这些句子和题目中“善养”,故填“浩然之气”;(2)解答本题需要理解划线句子的意思,然后进行概括总结,画线句子的意思是,只有知言,才能够明晓道义,而且对于天下的事再没有畏惧的.理解了句子的意思,作答时,可以从文本中划出关键词组组合出答案,关键词“明夫道义”“配夫道义”“无所惧”;所以概括为: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参考答案:(1)浩然之气(2)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参考译文: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的人,竭尽自己的心了解事物的原理,对于天下所有的言论,没有不探究挖掘它根本的原理,来知道它是非对错得失的原因由来的.浩然,是很强势的水流行进的情状.气,就是使身体充盈的,本来气是很强大的像强势水流行进的样子,不养它就会衰竭.只有孟子善于养气,使它像开始那样充盈.只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才能够明晓道义,而且对于天下的事再没有疑惑;养气那么就能辅助道义,而且对于天下事再没有畏惧的.这是他担当重任能不使他的心意惊动的原因.八、【解答】(1)考查词语的理解,能力层级B.(2)考查分析概括文段内容,能力层级C.解答两道题目,要理解文段大意,概括文段主要内容.本文段可分为两个层次:“圣人为政一国”为一层,“圣王为政”为一层.第一层重点阐述“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的方法是“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第二层主要阐述“圣王为政”的做法是“无不加用而为”,其中的“加用”已有注释.本段文字,既阐明了“节用”的含义,也表明了墨子的“为政”思想.故参考答案为:(1)(1分)去无用之费(2)(4分)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②合理地节约用度.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②③可以合为一点)翻译: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无用之费,因而足以加倍.圣王施政,他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就多了.九、【解答】(1)作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的含义:①德行:指能实行忠恕仁爱孝悌的道德;②言语:指长于应对辞令、办理外交;③政事:指管理国家,从事政务;④文学:指博学文章.理解了这四个词语的意思,再结合两个人的特点就可以知道答案:德行、言语.(2)作答本题关键在于理解这样断句后句子的意思.“吾与女弗如也”的意思是“我和你一样不如他”.从“我和你一样”可见孔子把自己和弟子同列,由此可见孔子能够平等待人;“惟我与尔有是夫”又是对弟子的肯定与勉励.答案:(1)德行言语(2)①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②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参考译文: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说的,是不如他.”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习题汇编(附答案)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习题汇编(附答案)

浙江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习题汇编(附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6分)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1.儒家所谓的“礼”是建立在_____的基础之上的,礼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2分)2.根据以上文段,概括并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3—4题。

(6分)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17)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3.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____________(请用四字成语概括)。

(2分)4.综合上面两章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5—6题。

(6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五年真题]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22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五年真题]2015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考点22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考点22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

气,即所谓体之充者。

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一句的注释。

(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抓住关键解释的句子“浩然,盛大流行之貌”不难答出“浩然之气”。

答案:浩然之气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3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解答本题,关键是对画线句子的理解,“盖惟”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夫”也是助词,无意义,“则”是那么的意思,“于”是对于的意思。

答案: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

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近十年高考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一.(4分)(2009•浙江)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二.(4分)(2010•浙江)《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
三.(5分)(2011•浙江)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

②用:使。

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
四、(5分)(2012•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五、(5分)(2013•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敞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

(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1)补出上面的材料的空缺部分。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六、(5分)(2014•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论语•公冶长》)
【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

②醯(xī):醋。

(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观。

(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
七、(5分)(2015•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

浩然,盛大流行之貌。

气,即所谓体之充者。

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

盖惟知言,则有以明
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一句的注释。

(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八、(5分)(2016•浙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证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

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

②德: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

(不超过6个字)
(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九、(6分)(2017•浙江)(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论语•公治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子贡属于。

(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

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
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