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_模板

合集下载

初中生鸦片战争的教案模板

初中生鸦片战争的教案模板

初中生鸦片战争的教案模板鸦片战争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

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一起看看初中生鸦片战争的教案!欢迎查阅!鸦片战争的教案1一、课程标准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内容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国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探究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通过给学生观察图片、文字资料等,引导学生发现其特点、反应的历史内容,并与所学内容联系。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特别是学生主动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战争给中国造成影响的分析,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之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和分水岭。

鸦片战争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

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单元。

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理论要求较高。

四、学情分析由于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战前的背景内容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故采取“提出问题——阅读材料及课本——分析理解——讨论——得出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课前让学生查阅、搜集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五、重点难点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鸦片战争》教案范文模板

《鸦片战争》教案范文模板

《鸦片战争》教案范文模板一、教学目标1. 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2. 掌握鸦片战争的发生背景、过程和结果。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发生背景。

2. 鸦片战争的过程。

3. 鸦片战争的结果。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一些基本信息,引发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兴趣。

可以组织小组讨论,了解学生的初步认识,并进行讲解和补充。

第二步:讲解鸦片战争的发生背景1. 讲解“鸦片”是什么,它的历史和作用。

2. 讲解中国封闭的历史背景,解释西方列强为什么要向中国输出鸦片。

3. 讲解林则徐禁烟的背景以及它的作用。

4. 讲解中国对鸦片贸易的态度,进而讲解两江总督林则徐被免职和林则徐禁烟失败的原因。

第三步:讲解鸦片战争的过程1. 讲解英国的威慑政策,并以郑成功、马关条约等为例,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在航海和治理中面对的困难。

2. 讲解“黄蜂事件”和“阿美尔号事件”,让学生了解入侵中国的列强是如何制造事端的。

3. 讲解英法联军入侵、中方各地抵抗、军事胜利、使节大礼、南京条约、太平天国等一系列鸦片战争事件,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鸦片战争的过程。

第四步:讲解鸦片战争的结果1. 讲解南京条约的内容,并解释它的影响。

2. 讲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开放和割据的影响,包括条约口岸、领土割让、通商关税、外国居留权、军队和警察等。

3. 讲解 openerp 金融系统、教育和科技等方面,英、法等列强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反应。

第五步:总结和复习对鸦片战争的学习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学以致用。

可以让学生自由组织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材料,加深他们对鸦片战争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老师讲解,学生听取。

2. 问答法: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3. 组织小组讨论:老师布置课题,学生自由讨论。

4. 实践活动:老师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

五、教学与评价本教案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非常适合中等和高等学校的历史教育。

中国近代史模板

中国近代史模板

中国近代史通常被划分为两个主要时期:晚清时期(1840-1911年)和民国时期(1912-1949年)。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中国近代史模板,包括这两个时期的主要内容。

一、晚清时期(1840-1911年)1. 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为了扩大对华贸易,强行向中国输入鸦片,导致大量中国人沦为鸦片吸食者。

清朝政府试图禁烟,但遭到英国的武力反抗。

最终,清朝在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2. 洋务运动(1861-1895年):清朝政府在战败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自我振兴措施,如兴办实业、学习西方科技等。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洋务运动未能实现其目标。

3. 戊戌变法(1898年):光绪皇帝试图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以振兴国家。

然而,改革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最终失败。

4. 辛亥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

清朝政府在内外压力下垮台,中华民国成立。

二、民国时期(1912-1949年)1.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局动荡不安。

北洋政府在袁世凯领导下,试图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然而,袁世凯去世后,政局再次陷入混乱。

2. 国共合作与分裂(1924-1927年):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实现第一次合作。

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利益的分歧,两党关系逐渐恶化,最终导致分裂。

3. 抗日战争(1937-1945年):日本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4. 解放战争(1946-1949年):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再次展开全面内战。

经过几年的战斗,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型教案模板鸦片战争评价方案及反思

新型教案模板鸦片战争评价方案及反思

新型教案模板鸦片战争评价方案及反思一、教案模板主题:鸦片战争时间:2课时年级:高中学科:历史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对中国的影响;2.理解鸦片战争的根源和原因;3.掌握鸦片战争的主要事件和相关历史人物;4.发现和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鸦片战争的根源和原因;2.掌握鸦片战争的主要事件和相关历史人物。

难点:1.发现和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入教材内容,通过说课和板书的方式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发生原因,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二、讲解主要事件和历史人物(30分钟)1.通过讲解教材上的主要事件和历史人物,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了解相关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2.在讲解中,可以结合图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三、分析影响和评价(45分钟)1.通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2.分组讨论,让学生自行拟定议题并就议题展开讨论。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辅导和指导。

3.结束后,学生进行总结,梳理课堂讨论的主要结论,并对鸦片战争进行评价。

四、展示和反思(20分钟)1.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并展示其讨论结果和学习成果。

2.在汇报结束后,进行教学反思,让学生对本次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讨论和课堂评价,评估学生对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通过学生的反馈,评估本教学方案的优缺点和改进空间。

二、鸦片战争评价方案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对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本次教学中学生分组讨论的评价方案:1.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1)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的封闭状态,引入了西方文化和科技,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鸦片战争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崛起和发展,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国家独立意识的增强;(3)鸦片战争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交流,对中国的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23最新-初中历史鸦片战争优秀教案模板【最新5篇】

2023最新-初中历史鸦片战争优秀教案模板【最新5篇】

初中历史鸦片战争优秀教案模板【最新5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是中国被侵略的开端。

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5篇初中历史鸦片战争优秀教案模板,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高一历史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篇一教师首先提问学生鸦片战争的影响。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教师提问:①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迅速提高的生产力驱使资产阶级向全球扩张,寻找更为广阔的市场。

英国侵略者满以为中国广阔的市场为他们敞开了。

但是结果非常的却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讲授鸦片贸易的背景时教师有所交代,所以学生回答此问题比较容易。

②既然结果不理想,英国采取了什么补救办法呢?其结果又是如何呢?学生回答此问题比较容易。

教师此时简单介绍一下“修约”的内容,以强化学生的感情。

③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请你们概括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

与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比较,是否一样呢?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教师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还可以从战争的手段上来比较。

引发学生思考。

由此导出“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阅读教材中《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下面三个思考题:①有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相似的内容?②有哪些新增加的内容?③与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对比分析,《天津条约》使列强得到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学生经过分析思考,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

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关于战争再起,教师首先提醒学生关于世界历的两个值得注意的事件:一个是1857年,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再一个就是英国于1859年刚镇压了它的殖民地--印度的反英大起义。

以使学生对战争再起有较清醒的认识。

关于《北京条约》的签订,由学生看书,掌握《北京条约》内容既可。

第一次鸦片战争.ppt模板

第一次鸦片战争.ppt模板

(3)科技的落后和对世界的无知
一方面仍保持着“天朝上国”虚骄之 气,
一方面也被内部事务弄得焦头烂额。
正在这个时候,世界的另一头,却起 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以往对中国 人很不了解的蛮夷,对我们这个古老 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前所未有 的威胁。
2 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 文化上:儒学的正统统治地位 4 军事上:武器落后、训练松弛
三、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
(一)经济上
1、18世纪60年代起,西方世界开始了工业革命 的历程,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 2、工业革命的进行促进了西方国家工业的发展, 它同时也促使西方各国积极进行海外贸易和殖 民掠夺。
(二)、政治上
1、西方国家进一步向资本主义民主化迈进;
2、政治上的资本主义化不仅是一种进步,而且对经济的发展起了推 动作用;另一方面,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也积极进行海外扩 张和殖民掠夺,以满足资产阶级的利益。
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1688年(查 理一世召开三级会议的事件开始到詹 姆斯二世退位的事件结束)
以新贵族阶级为代表推翻封建统治建 立起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革命 。
结果:1689年的《权利法案》使英国确立了君主 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美国:18世纪后半期 独立战争
1787年 美国制定了宪法,是世 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名字 庙号 谥号 陵名 年号 在位时间
年限
福临 世祖 章皇帝 孝陵 顺治 1644-1661
18
玄烨 圣祖 仁皇帝 景陵 康熙 1662-1722
61
胤禛 世宗 宪皇帝 泰陵 雍正 1723-1735
13
弘暦 高宗 纯皇帝 裕陵 乾隆 1736-1795

鸦片战争的影响ppt模板

鸦片战争的影响ppt模板

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的广州、福州、 厦门、宁波、上海,成了外国倾销 商品和鸦片走私的重要港口。图反 映鸦片战争后的上海港外国船只来 往频繁情景。
鸦片战争后频繁进入上海港的鸦片走私的趸船。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影响
英方全权代表 璞鼎查
中方全权代表 耆英
江苏南京静海寺
• 这里是《南京条 约》的谈判地点, 也是明朝郑和下 西洋的宝船建造 的地点。英国人 选择这里作为谈 判地点有什么另 外的用意吗?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与英国在南 京长江水面的英舰上签定了丧权辱国的 中英《南京条约》。(清政府代表:耆 英;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
1842年签订的中英 《南京条约》原件 一部分
1841年英军占领
1842年中英 《南京条约》 中正式割占
大屿岛
九龙


香港岛
南 丫 岛
蒲岛
南京条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虎门条约
五口通商 章程
美 望厦条约
法 黄埔条约
开始丧 失主权
半殖民地
自然经济 开始瓦解
半封建
上海最初之 租界和城区
上海公共租界审讯堂正在审讯中国“犯人”

《鸦片战争》教案范文模板

《鸦片战争》教案范文模板

《鸦片战争》教案范文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 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民族命运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国内外环境、中英贸易状况、鸦片输入中国。

2. 鸦片战争的原因:英国对华侵略、清政府禁烟运动、林则徐等人的努力。

3. 鸦片战争的过程:广州之战、厦门之战、定海之战、南京之战。

4. 鸦片战争的结果: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五口通商。

5.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剧、鸦片战争后的改革与探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及影响。

2. 教学难点: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鸦片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人物。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对民族命运的启示。

4. 影像资料展示法:播放相关纪录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授背景、原因:详细讲解鸦片战争的国内外环境、中英贸易状况、鸦片输入中国等背景因素,以及英国对华侵略、清政府禁烟运动、林则徐等人的努力等战争原因。

3. 分析战争过程:讲述广州之战、厦门之战、定海之战、南京之战等战争过程,重点突出重要战役和人物。

4. 讲解战争结果:阐述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五口通商等战争结果。

5. 讨论战争影响: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如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剧等。

6. 总结反思:强调鸦片战争对民族命运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8.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考核学生对鸦片战争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的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鸦片战争》_模板一、概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

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战争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

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

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要求较高。

本课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共三目:第一目介绍了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目叙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说明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鸦片战争的经过。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教学大纲要求在学生的高中阶段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以上是对教学大纲的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思维,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学习历史喜欢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

但是对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好没有形成体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活度。

(以上是对学生的分析)基于以上分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所确定的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1、鸦片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2、评价林则徐。

主要采用了阶梯设疑法,问题探究的模式。

体现“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层层铺垫,步步推进,即考虑内容的逻辑顺序,又顾及了学生的心理状况,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高度、广度、深度、活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二、教学目标说明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着体现“三位一体” 、“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要求,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识点要求牢固掌握。

②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正确把握,外延要明确界定。

③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

2、情意目标:①认识资本主义开放性、扩张性的特点和侵略性、掠夺性的本质。

②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对富国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③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3、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评价林则徐,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

以上目标与教学程序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

三、教学过程说明:根据以上内容分析,同时针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以及以“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思想理念为指导,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鸦片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设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过程是;1、情景导入、新课呈现: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个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

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这一设计是由于它是本节课的启动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而且由于本节课的思辨性很强,这个问题的设计正是围绕着教学的重点、难点,一开始就使学生把思维集中在这两点上,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学生掌握知识,深化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过程。

而且这样设问比直接设问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诱导学生思考的深入;观点论证题是高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训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

通过给学生时间来讨论,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2、师生共同探讨,深化思维、得出结论。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

既要师生互动,又要生生互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要充分体现。

师生围绕重点难点共同探讨,层层推进,互相启发。

问题分三个回合展开。

使学生拓展了联系的纬度,涉及了世界史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思维不断拓宽和深化。

这样也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智能层次目标,通过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的分析,学会了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为了给学生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把思考的问题重新整合一下,教师用多媒体打出鸦片战争前中国和世界的对比:3、自主学习、独立讲解在讲鸦片战争的过程时,由于它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应该了解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由同学利用教师所做的课件独立讲解,这样提高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地理的空间能力,而且通过鸦片战争过程中林则徐等爱国将领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的讲解,进而完成本节课的德育层次目标。

4、巩固练习掌握方法教师设立一道思考题,应如何评价林则徐?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历史评价方法,即把评价的历史对象置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下,辨证地进行评价,强调史论结合。

通过评价林则徐,使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方法。

5、概括总结主要让学生根据课件及板书提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揭示规律,掌握分析问题的技能和方法。

6、板书展示主要呈现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和讨论的同步操作,加深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课件呈现)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1] [2] 下一页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中国近现代史教材第一章中的《鸦片战争》。

一、概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

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战争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又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

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

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要求较高。

本课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共三目:第一目介绍了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目叙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说明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鸦片战争的经过。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教学大纲要求在学生的高中阶段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以上是对教学大纲的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思维,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学习历史喜欢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

但是对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好没有形成体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活度。

(以上是对学生的分析)基于以上分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所确定的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1、鸦片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2、评价林则徐。

主要采用了阶梯设疑法,问题探究的模式。

体现“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层层铺垫,步步推进,即考虑内容的逻辑顺序,又顾及了学生的心理状况,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高度、广度、深度、活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二、教学目标说明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本着体现“三位一体” 、“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要求,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识点要求牢固掌握。

②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正确把握,外延要明确界定。

③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

2、情意目标:①认识资本主义开放性、扩张性的特点和侵略性、掠夺性的本质。

②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对富国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③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3、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评价林则徐,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

以上目标与教学程序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实现。

三、教学过程说明:根据以上内容分析,同时针对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一定困难的实际情况,以及以“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思想理念为指导,结合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鸦片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设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过程是;1、情景导入、新课呈现: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个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

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这一设计是由于它是本节课的启动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而且由于本节课的思辨性很强,这个问题的设计正是围绕着教学的重点、难点,一开始就使学生把思维集中在这两点上,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学生掌握知识,深化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过程。

而且这样设问比直接设问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诱导学生思考的深入;观点论证题是高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训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

通过给学生时间来讨论,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2、师生共同探讨,深化思维、得出结论。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

既要师生互动,又要生生互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要充分体现。

师生围绕重点难点共同探讨,层层推进,互相启发。

问题分三个回合展开。

使学生拓展了联系的纬度,涉及了世界史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征,思维不断拓宽和深化。

这样也就完成了本节课的智能层次目标,通过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的分析,学会了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