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隔离

振动隔离
振动隔离

振动隔离

4.1.1隔振概述

振动隔离是采用附加子系统将振源与需减振的对象隔开,以减少振源对隔振对象的影响。

隔振分第一类隔振(隔力)与第二类隔振(隔幅)。振源产生力激励时为第一类隔振,如连于基础的各种动力机械的隔振就是减小振源的激励方向基础的力传递,基础是隔离对象。振源产生运动激励时的隔振为第二类隔振,入震动着的飞机机体会引起连于其上的电子设备的振动,这是的隔振就是减小作为基础的飞机机体的运动激励向以表、电子设备等的运动传递,隔离对象是以表、电子设备等。

作为附加子系统的隔振装置通常称为隔振器,它可由弹性元件、阻尼元件、惯性元件以及它们的组合构成

根据振源的频率特性,隔振可分为单频隔振、多频隔振和随机激励隔振;根据隔振对象的自由度,隔振可分为单自由度系统隔振、多自由度系统隔振及无限多自由度系统隔振;依隔振对象的特性,隔振可分为线性系统隔振及非线性系统隔振。这里只讨论线性系统。

隔振技术有正过程与逆过程两种途径。正过程是先根据振源选定隔振器的布置方式及特性参数,然后计算隔振效果,不满足要求时,修改上次的选择,重新进行计算,知道满足要求为止,逆过程是在振源特性及其参数已知的条件下,利用最优化技术,直接确定满足预定隔振器布置的方式及其特性参数[11]。

本文将主要讨论的是单自由度系统的隔振,采用的技术是逆过程。

4.1.2单自由度系统的隔振

对力激励,研究的力学模型为弹性元件与阻尼元件并联的隔振器。设振源质量m 远小于基础质量,振源只有x 向自由度,基础为绝对刚体,则可得质量m 的运动方程:

t F x c kx x

m ωsin 0=++ (4—1) 式中 m -----------质量;

c ------------阻尼系数;

k ------------弹簧常数;

x ------------对平衡位置的位移。

上式x 的通解为:

()?ω-=t x x sin 0 (4—2)

式中, ()()[]22200ωωc m k F x +-=

2tan ωω?m k c -=

简谐激振力通过隔振器传至基础的力:

()α?ω+-=+=t R sin R x

c kx 0 (4—3) 式中,22200ωc k x R += k c ωα=t a n

传至基础的力幅0R 与激振力力幅0F 之比为力的传递效率,又称为隔振系数。于是,这是的隔振系数F T 为:

()()()2222002121ξωωξω+-+==F R T F (4—4) 式中ω为频率比,0ω为系统的固有频率,ξ为阻尼比,02ωm C c =为临界阻尼系数。

对于运动激励,在与力激励相同的假设下,若基础运动方程为

t u u ωsin 0=,则在建立坐标基础上,质量块m 的运动方程为:

u c ku x c kx x

m +=++ (4—5)

m 的受迫振动稳态响应为:

()?ω-=t x x s i n 0 (4—6) 式中, ()()()u x ???????+-+=222202121ξωωξω ()[]

222212tan ξωωξω?+-= 相位角φ是位移x 对激振力P 的滞后角,损耗角δ是防振橡胶起作用时传递力F 与位移x 的相位滞后角。P 与P 之间相差一个惯性力x f 。

质量块m 的位移幅值与基础位移幅值之比为运动传递率,记为D T ,又称为隔振系数,这是隔振系数:

000F D T x T ==

由此得出,力的传递率和运动的传递率是相同的。因此隔力与隔振有着共同的规律,故把这两种传递率均用隔振系数T 表示,隔振中,隔振系数T 是很重要的参数,他表示隔振的效果。此值越小,表明隔振效果越好[12]。

图4—1 振动幅度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隔振系数T 是频率与阻尼比的函数,有效的隔振设计应使简谐激励的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之比大于2,这是隔振设计的一条重要原则。但是不能过大,如果过大将是隔振效果变差,因此实际应用是应该选取兼顾两者的折中方案。

图4—2相位滞后角与损耗角的关系

相位角φ是位移x 对激振力P 的滞后角,损耗角δ是防振橡胶起作用时传递力F 与位移x 的相位滞后角。P 与P 之间相差一个惯性力x f 。

此外,当激振力P 存在周期性时,虽然不是正弦波,也可按傅立叶级数将其展开。

01()/2(c o s s i n )n

n n P t n t b n t ααωω∞==++∑

(4—7)

此时,着眼于最低的频率1cos sin n t b n t ωω+按正弦波振动选定n ω。若

10α≈,10b ≈,则着眼于第2项 2c o s s i n

n t b n t ωω+。

冲击隔离

冲击隔离 4.3.1冲击隔离的概述 冲击是一种能量传递形式,其发生的时间比接收能量的系统的固有周期短得多,常伴有急剧的瞬态运动,能量传递过后系统的运动会自然衰减。例如炮舰中弹或者发炮,飞机的起飞、降落,火车的开车、停车、撞接,包装物起吊、跌落等。经常产生较大的冲击。这时接收能量的系统承受冲击载荷,这种载荷常用一个单独的主要脉冲组成,一般来说它的持续时间很短。 对受冲击载荷的结构来说,与承受周期载荷或谐振载荷的结构相比,在控制结构的最大响应中,阻尼就显得不太重要了。在冲击载荷下结构的最大响应将在很短的时间内到达,在这之前,阻尼力还来不及从结构吸收较多的能量。因此这里主要泰伦冲击载荷下体系的无阻尼运动。 冲击分直接冲击和间接冲击。直接冲击是设备直接和其他物体相碰撞,往往设备会在与其它物体相撞处造成永久变形或者破坏。包装技术主要用于这种场合,间接冲击是其它物体直接冲击,冲击力由其它物体再传到设备上,缓冲器主要用于这种场合。冲击隔离又分冲击力隔离和冲击运动隔离。前者指用隔冲装置来减轻机械本身所产生的冲击力对支撑周围的设备的影响。后者指用隔冲装置来减轻外部冲击所引起的基础或支撑结构运动对设备的影响。 冲击是由于环境突变引起的结构状态的突变。突变的环境常用冲击激励s (t )表示,除波形s (t )外,冲击激励还可用峰值0S 、作用持续时间1t 及冲量()dt t s t ?0来表示。实际上这几种冲击参数往往是未知的,它与互撞两物体的质量、力学性能及撞前的相对运动等有关[14]。 图4—3 矩形脉冲与位移

工程上往往研究参数给定的冲击,即理想冲击激励。这类问题原则上是求振动系统的瞬态响应问题,只要通过卷积积分即可得到其解。设一线性系统的响应量为(){}t x ,受到的理想冲击为: (){}(){}? ??≥→≤≤→=1100t t t t t p t s (4—12) 则其响应为: (){}()[](){}()[](){}?????--?=??10 0t t d p t h d t p h t x ττττττ 式中,()[]τh 为系统的脉冲响应矩阵。所以,冲击问题是结构对冲击激励的响应特性主宰着线性结构的一切动态特性。 求冲击力的传递率时,分母分子的量纲不同。传递率=传递力(峰值)/冲量即 传递率()exp()i ext n t ε= 可以看出,固有频率n 越小,冲击力的传递率越低。此外,阻尼比/n ε越大越有利。在这种情况下,选用的弹簧常数小,n 就越小,传递率也小(和振动的传递率一样)。但上式指出,n 值小时,质量的振幅大,从弹簧的振幅看,不能使n 无限制的小。 因为低传递率要求n 值小,所以这个假定可以说是妥当的。 用 m x c x k x c k ξξ++=+ (4—13) 表示运动方程式。 式中 00 20)()()0(v dt t n m dt t P x t t ===??--ξ (4 —14) 用前项相同的初始条件解上式,所得到的结果一样。这也是自由衰减振动,其极值点可从下式求出,但是第一个极值是最大的绝对值。 '()c o )0i ext θ+= 或 '(1)/2ext θπ+=

电子设备的隔振技术及减振器选型

电子设备的隔振技术及减振器选型 1、概述 电子设备受到的机械力的形式有多种,其中危害最大的是振动和冲击,它们引起的故障约占80%。它们造成的破坏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强度破坏:设备在某一激振频率下产生振幅很大的共振,最终振动加速度所引起的应力超过设备所能承受的极限强度而破坏;或者由于冲击所产生的冲击应力超过设备的极限强度而破坏。其二是疲劳破坏:振动或冲击引起的应力虽远低于材料的强度,但由于长时间振动或多次冲击而产生的应力超过其疲劳极限,使材料发生疲劳损坏。系统的振动特性受三个参数的影响,即质量、刚度和阻尼。对于电子设备的振动和冲击隔离来说,隔振系统的质量一般是指电子设备的质量,而刚度和阻尼则由设备的支撑装置提供。在机械环境的作用下,尤其是在舰船、坦克、越野车辆、飞机等运载工具中,设备及其内部的电子器件、机械结构等都难以承受振动冲击的干扰。 表1各种运载工具振动、冲击和离心加速度参数 2

为了减少或防止振动与冲击对电子设备的影响,通常采取两种措施:a) 通过材料选用和合理的结构设计,增强设备及元器件的耐振动耐冲击能力;b) 在设备或元器件上安装减振器,通过隔离振动与冲击,有效地减少振动与冲击对电子设备的影响。 2、隔振技术 2.1 隔振 隔振就是通过在设备或器件上安装减振装置,隔离或减少它们与外界间的机械振动传递。 在电子设备与基础之间安装弹性支承即减振器,以减少基础的振动对电子设备的影响程度,使电子设备能正常工作或不受损坏;这种对电子设备采取隔离的措施,称为被动隔振。一般情况下,仪器及精密设备的隔振都是被动隔振。 被动隔振系数: 振动来自基础,其运动用U=U o Si n(? t)表示,也是周期振动。被动隔振也可用隔振系数n表示其隔振效果,它的含义是被隔离的物体振幅与基础振幅之比(或是振动速度幅值、加速度幅值的比值) ,可用下式计算: n = X。/ U O ={[1+4 E 2(f / f o) 2 f / f o) 2 ] 2 + 4 2(f/f o) 2} °'5 (1) 式中X O——物体的垂向振幅(m); U o——基础的垂向振幅(m)。 式中f――振动力的频率(H z); f o――隔振系统的固有频率(H Z); k——隔振器的刚度(N/ m);

振动的隔离与阻尼减振

振动是造成工程结构损坏及寿命降低的原因,同时,振动将导致机器和仪器仪表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工作精度的降低。 控制振动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隔振。从振动控制的角度研究隔振,不涉及结构强度的计算,它只是研究如何降低振动本身。这里所介绍的隔振方法,就是将振源与基础或连接结构的近刚性连接改成弹性连接,以防止或减弱振动能量的传递,最终达到减振降噪的目的。 隔振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减少振源振动传至周围环境;二是减少环境振动对物体或设备的影响。原理是在设备和底座之间安装适当的隔振器,组成隔振系统,以减少或隔离振动的传递。有两类隔振,一是隔离机械设备通过支座传至地基的振动,以减少动力的传递,称为主动隔振;另一种是防止地基的振动通过支座传至需保护的精密设备或仪表仪器,以减小运动的传递,称为被动隔振。 在一般隔振设计中,常常用振动传递比T 和隔振率η来评价隔振效果。主动隔振传递比等于物体传递到底座的振动与物体振动之比,被动隔振传递比等于底座传递到物体的振动与底座的振动之比,两个方向的传递比相等。 隔振效率: η=(1- T ) ·100% 传递比T : ]u D )u -/[(1u D (1T 2 2 2 2 2 2 ++= ) 式中D 为阻尼比,0 f u f = 为激振频率和共振频率的比。 只有传递比小于1才有隔振效果。因此T<1的区域称为隔振区。 隔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作为振动源的机械设备采取隔振措施,防止振动源产生的振动向外传播,称为积极隔振或主动隔振;另一类是对怕受振动干扰的设备采取隔振措施,以减弱或消除外来振动对这一设备带来的不利影响,称为消极隔振或被动隔振。对于薄板类结构振动及其辐射噪声,如管道、机械外壳、车船体和飞机外壳等,在其结构表面涂贴阻尼材料也能达到明显的减振降噪效果,我们称这种振动控制方式为阻尼减振。

振动与冲击

机械振动与冲击的隔离 机械振动是4件受到交变力的作用,在某一位置附近的往复运动,而冲击则是一个能量(动能)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传递绘某一系统,并且传递过后,系统的运动(振动)会自然衰减,由于这个过程极短,所以能量传递的过程中会产生根大的冲击力,造成产品的破坏。 这是对电子产品产生破坏的两种主要因素,必须研究防护方法。而在这两种因柬中,振动造成的破坏占80A6,而冲击占20%,这主要是因为振动力虽小,但反复进行,引起材料的疲劳破坏之故。本节将以振动为主要对象进行讨论。亿宾微电子 4.1 推动和冲去叶电子产品产生的危害 1.危害 振动和冲击可能使电子产品受到的危害有很多种,此处列出主要的几种: ①没有时加紧固零件的插装元器件会从插座中跳出来,碰到其他元器件造成损坏; ⑧振动引起弹性零件变形,使具有触点的元件(电位器、波段开关、插头插座)可能产生接触不良或完全开路, ③指示灯忽暗忽亮,仪表指针的不断抖动,使观察员读数不推,视力疲劳; ④零件固有频率与激振频率相同时,会产生共振现象,例如可变电容器片子共振时,使电容量发生周期性变化,振动使调谐电感的铁粉芯移动,引起电感量变化,造成回路失谐,工作状态破坏; ⑤导线变形移位,引起分布参数的变化,造成电容、电感的招台干扰; ⑥锡焊或熔焊处断开; ⑦材料变形,脆性材料破裂; ⑧密封和防潮措施破坏; ⑨螺钉、螺母松开。 2.破坏形式 破坏形式分为两种。 ①强度破坏。产品在某一激振频率作用下产生共振,其振幅越来越大,最后因振动 加速度超过产品的极限加速度而破坏,或者由于冲击所产生的冲击力超过了产品的强度 极限而使产品破坏。 ②疲劳破坏。振动加速度或冲击引起的应力虽远远低于材科在静载荷下的强度极 限,但由于长期振动冲击使产品疲劳破坏。 产品破坏的原因,除了零部件的设计、制造和装配质量等不合格以外,主要是在设计整机或串部件时,没有考虑防振和缓冲的措施,或者因振动、隔离系统设计不正确所造 成的。 3.防护措施 为了减小振动和冲击的影响,保证电子产品在振动和冲击的情况下仍能可取地工作,常采用以下两个方面的措施。 (1)提高电子产品各元器件及结构件本身的抗振动、冲击的能力 采用各种方法使元器件及结构件有足够的强度与刚度,如图5—48所示。图5—48(a) 是改变元器件的安装方式;图5—48(b)将元器件紧贴印制板,井用环氧树脂贴牢;图5—48(c)是将元器件用固定夹固定;图5—48(d)是用穿心螺钉或固定支架来固定大功率穿 心电阻;因5—48(e)是用压板螺钉或特制支架来固定插入式元器件或变压器。

第十章.阻尼减振降噪技术

第十章.阻尼减振降噪技术 A、教学目的 1.隔振及其原理(C:理解) 2.阻尼降噪及其原理(C:理解) 3.阻尼降噪的量度(B:识记) 4.阻尼材料和结构的特性及选用(B:识记) B、教学重点 隔振原理、阻尼降噪原理及其量度、阻尼材料和结构的特性及选用。 C、教学难点 阻尼降噪原理及其量度、阻尼材料和结构的特性及选用。 D、教学用具 多媒体——幻灯片 E、教学方法 讲授法 F、课时安排 2课时 G、教学过程 声波起源于物体的振动,物体的振动除了向周围空间辐射在空气中传播的声(称”空气声”)外,还通过其相连的固体结构传播声波,简称“固体声”,固体声在传播的过程中又会向周围空气辐射噪声,特别是当引起物体共振时,会辐射很强的噪声。 振动除了产生噪声干扰人的生活、学习和健康外,特别是1~100Hz的低频振动,直接对人有影响。长期暴露于强振动环境中,人的机体将受到损害,机械设备或建筑结构也会受到破坏。 对于振动的控制应从以下两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对振动源进行改进以减弱振动强度;二是在振动传播路径上采取隔振措施,或用阻尼材料消耗振动的能量并减弱振动向空间的辐射。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使噪声降低。 一. 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从物理学和生理学角度看,人体是一个复杂系统。如果把人看作一个机械系统。 振动的干扰对人、建筑物及设备都会带来直接的危害。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可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全身振动是指人直接位于振动体上时所受的振动;局部振动是指手持振动物体时引起的人体局部振动。可听声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 Hz,而人能感觉到的振动频率范围为1~100 Hz。振动按频率范围分为低频振动(30Hz以下)、中频振动(30-100Hz)和高频振动(100 Hz以上)。 实验表明人对频率为2—12 Hz的振动感觉最敏感。对于人体最有害的振动频率是与人体某些器官固有频率相吻合(即共振)的频率。这些固有频率是:人体在6 Hz附近;内脏器官在8Hz附近;头部在25 Hz;神经中枢则在250Hz左右。低于2Hz的次声振动甚至有可能引起人的死亡。人对振动反应的敏感度按频率和振幅大小,大致分为6个等级,见图10-1。(P203) 振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损害或影响振动作业工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干扰居民的正常生活,还影响或损害建筑物、精密仪群和设备等。根据人体对某种振动刺激的主观感觉和生理反应的各项物理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一些国家推荐提出了不少标准,主要包括局部振动标准(ISO5349-1981, P203)、整体振动标准(ISO2631-1978, P204)和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88, P205)。

隔振与阻尼的关系

隔振与阻尼的关系 隔振是利用振动元件间阻抗的不匹配,以降低振动传播的措施。隔振技术常应用在振动源附近,把振动能量限制在振源上,不向外界扩散,以免激发其他构件的振动;也应用在需要保护的物体附近,把需要低振动的物体同振动环境隔开,避免物体受振动的影响。采取隔振措施主要是设计合适的隔振器。隔振的原理是把物体和隔振器(主要是弹簧)系统的固有频率设计得比激发频率低得多(至少低3倍);但对高频振动要注意把隔振器的特性阻抗设计得与连结构件的特性阻抗有很大变化(至少差3倍)。为此,隔振器如用钢丝弹簧,还要垫上橡皮、毛毡等作的垫子。在隔振器的设计中,还应该考虑阻尼的作用。对启动过程中变速的机械,设计隔振器时应加阻尼措施,以免经过共振频率时振动过大。 阻尼是通过粘滞效应或摩擦作用把振动能量转换成热能而耗散的措施。阻尼能抑制振动物体产生共振和降低振动物体在共振频率区的振幅,具体措施就是提高构件的阻尼或在构件上铺设阻尼材料和阻尼结构。如近年来研制成的减振合金材料,具有很大的内阻尼和足够大的刚性,可用于制造低噪声的机械产品。另外,在振动源上安装动力吸振器,对某些振动源也是有效的降低振动措施。对冲击性振动,吸振措施也能有效地降低冲击激发引起的振动响应。电子吸振器是另一种类型的吸振设备。它的吸振原理与上述隔振、阻尼不同,它是利用电子设备产生一个与原来振动振幅相等、相位相反的振动,来抵销原来振动以达到降低振动的目的(见有源降噪)。 隔振和阻尼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隔振设备和阻尼设备的功能是差不多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选型的时候,一定要挑选合理的平衡点。 阻尼的作用 1 / 2

单纯从隔振观点来说,阻尼的增加会降低隔振效果,但是在机器的实际工作过程中,外界的激励,除简谐型外还可能包含一些不规则的冲击,由于冲击会引起设备较大振幅的自由振动,增加阻尼的目的就是能使自由振动很快消失,尤其是当隔振对象在起动及停车而经过共振区时,阻尼就显得更加重要。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06第六讲 振动的隔离

噪声治理课程 第六讲 振动的隔离 1 振动及传递 1.1 转动设备的振动 转动的设备产生振动,振动通过基础向四周结构传递。对于旋转的转动设备,如风机、水泵和某些机床等,主要以旋转频率为主导振动频率。如某风机的转动频率为3000转/分钟,那么它正常工作时,振动频率主要在50Hz 。对于往复运动的设备,如气泵、活塞泵、压缩机、内燃机和蒸汽机等,因其运动形式不但包括旋转,还包括曲柄连杆的来回运动,往复发生冲力和撞击,振动形式复杂,存在各种频率分量的振动频率。如气泵的振动,每次活塞的往复冲击相当于在设备上使用锤子敲打,从低频到高频都有很大的振动。 设备产生的某一频率的振动在建筑结构中传播过程中,频率将保持不变,振动的强度可能发生不同变化,既可能增大,也可能降低。降噪工程中总是希望尽可能降低振动的传播,减少结构辐射噪声。但是,当振动发生共振时,振动被增大,严重时会损坏设备和结构。 1.2 固有频率 转动设备和其支撑结构是一个振动单体,振动通过支撑结构传递给基础。每一个振动单体都存在固有频率,即设备在该频率上振动时,发生共振,振动传递给基础的幅度最大。固有频率是物体的自然属性,只与物体的重量和支撑的弹性有关,不受外界作用的影响,与设备运转的状态无关。物体重量越大,支撑结构弹性越软,固有频率越低。发生共振时,能量在固有频率上无穷止地叠加,理论上传递到基础的振动幅度将达到无穷大,基础将被破坏,无坚不摧。曾经发生士兵列队行进时步伐的频率与大桥共振频率一致,发生共振,大桥坍塌。一般情况下,发生共振的时间很短,能量有限,而且,振动时由于阻尼消耗了能量,共振不会达到无限大。但是,共振时,能量叠加到原来的10倍、100倍、1000倍或更大也是常见的事情。 设备启动时,转动频率会由静止逐渐增大到稳态频率,设备停止时,转动频率会从稳态频率逐渐降低到静止。如果发生共振的频率低于稳态频率,那么,设备启停时,转动频率将在某一小段时间内和共振频率相同或近似而发生共振,共振的频率区域被称为共振区。设备启停应尽量迅速通过共振区,防止因共振产生过大的振动。 弹簧系统固有频率与弹簧静态下沉量有关。弹簧静态下沉量 是指,在静态荷载状态下,弹簧被压缩的长度。经验计算公式为:delt f ?=21 0,其中0f 是固有频率,单位Hz ;delt 为静 态压缩量,单位为m 。 1.3 撞击振动 使用手指敲击桌面时,会发出“当当”的声音,其原因是, 手指撞击使桌面发生了振动,振动向外辐射了声音。撞击振动 的特点,作用时间短,振动冲击能量大,频率分量丰富。我们 听到的“当当”声音与桌面的固有频率有关,手指撞击到桌面 在桌面上产生了各种频率分量的振动,固有频率附近的振动被 加强,较多地辐射到空气中,形成空气声被人听闻。锣鼓等由 于缺少阻尼,敲击后,共振非常强烈,能量消耗比较持久,声 音很大,如果将其粘上胶皮,阻尼增大,共振减弱,声音变小。

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

第2章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 基本要点: ①建立系统微分方程的几种方法; ②固有频率、固有振型的概念以及固有振型关于质量和刚度矩阵的加权正交性; ③多自由度系统运动的解耦—模态坐标变换及运用模态叠加法求解振动系统的响应。 引言 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的几个工程实例;多自由度系统振动分析的特点;多自由度系统振动分析与单自由度系统的区别与联系。 §2.1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方程 ●方程的一般形式:质量矩阵、阻尼矩阵、刚度矩阵和激振力 §2.2建立系统微分方程的方法 ●影响系数:刚度影响系数、柔度影响系数 ●刚度矩阵法、柔度矩阵法及这两种方法的特点;Lagrange方程法 §2.3无阻尼系统的自由振动 ●二自由度系统的固有振动:固有频率、固有振型。 ●二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 ●二自由度系统的运动耦合与解耦 弹性耦合,惯性耦合; 振动系统的耦合取决于坐标系的选择; ●多自由度系统的固有振动 固有振动的形式及条件:特征值、特征向量、模态质量、模态刚度; 固有振型的性质:关于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的加权正交性; 刚体模态; ●运动的解耦:模态坐标变换(主坐标变换)。 ●多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 §2.4无阻尼系统的受迫振动 ●频域分析:动刚度矩阵和频响函数矩阵,频响函数矩阵的振型展开式,系统反 共振问题。 ●时域分析:单位脉冲响应矩阵,任意激励下的响应,模态截断问题,模态加速 度法。 §2.5比例阻尼系统的振动 ●多自由度系统的阻尼:Rayleigh比例阻尼。 ●自由振动 ●受迫振动:频响函数矩阵,单位脉冲响应矩阵,任意激励下的响应。 §2.6一般粘性阻尼系统的振动

●自由振动:物理空间描述,状态空间描述。 ●受迫振动:脉冲响应矩阵,频响函数矩阵,任意激励下的响应。 思考题: ①刚度矩阵和柔度矩阵在什么条件下是互逆的两个矩阵?从物理上和数学两方面加以解 释? ②为什么说模态质量、模态刚度的数值大小没有直接意义? ③证明固有振型关于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的加权正交性,并讨论其物理意义。 ④在实际的多自由度系统振动分析中,为什么要进行模态截断? 参考书目 1.胡海岩,机械振动与冲击,航空工业出版社,2002 2.故海岩,机械振动基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 3.季文美,机械振动,科学出版社,1985。(图书馆索引号:TH113.1/1010) 4.郑兆昌主编, 机械振动上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图书馆索引号: TH113.1/1003-A) 5.Singiresu S R, Mechanical vibrations,Longman Prentice Hall, 2004(图书馆索引 号:TH113.1/WR32)

振动隔离

振动隔离 4.1.1隔振概述 振动隔离是采用附加子系统将振源与需减振的对象隔开,以减少振源对隔振对象的影响。 隔振分第一类隔振(隔力)与第二类隔振(隔幅)。振源产生力激励时为第一类隔振,如连于基础的各种动力机械的隔振就是减小振源的激励方向基础的力传递,基础是隔离对象。振源产生运动激励时的隔振为第二类隔振,入震动着的飞机机体会引起连于其上的电子设备的振动,这是的隔振就是减小作为基础的飞机机体的运动激励向以表、电子设备等的运动传递,隔离对象是以表、电子设备等。 作为附加子系统的隔振装置通常称为隔振器,它可由弹性元件、阻尼元件、惯性元件以及它们的组合构成 根据振源的频率特性,隔振可分为单频隔振、多频隔振和随机激励隔振;根据隔振对象的自由度,隔振可分为单自由度系统隔振、多自由度系统隔振及无限多自由度系统隔振;依隔振对象的特性,隔振可分为线性系统隔振及非线性系统隔振。这里只讨论线性系统。 隔振技术有正过程与逆过程两种途径。正过程是先根据振源选定隔振器的布置方式及特性参数,然后计算隔振效果,不满足要求时,修改上次的选择,重新进行计算,知道满足要求为止,逆过程是在振源特性及其参数已知的条件下,利用最优化技术,直接确定满足预定隔振器布置的方式及其特性参数[11]。 本文将主要讨论的是单自由度系统的隔振,采用的技术是逆过程。 4.1.2单自由度系统的隔振 对力激励,研究的力学模型为弹性元件与阻尼元件并联的隔振器。设振源质量m 远小于基础质量,振源只有x 向自由度,基础为绝对刚体,则可得质量m 的运动方程: t F x c kx x m ωsin 0=++ (4—1) 式中 m -----------质量; c ------------阻尼系数; k ------------弹簧常数; x ------------对平衡位置的位移。 上式x 的通解为: ()?ω-=t x x sin 0 (4—2)

阻尼减震橡胶

阻尼减震橡胶 现实生活中振动无处不在,振动的现象是不容忽视也是不可缺少的,人们一直致力于振动的产生,控制和消除的研究,所有的物体的振动都会产生声音,如果没有振动就不会有音乐,人类也无法进行语言交流了.但是振动也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许多不利的影响,如:共振会导致装置的损坏,噪音会影响人类的生活环境等.怎样将振动对人们产生的不利影响减到最小,是当前减震技术发展和追求的方向。减震技术的核心是消除干扰性振动或找出解决的方法,现在比较适用和成熟的减震方法是橡胶减震系统,早在橡胶应用于工业之初,人们就使用了橡胶隔离来进行减震。 橡胶是一种很理想的阻尼材料,阻尼减震技术是利用橡胶特有的粘弹性,在震动过程中,在外力作用下导致剧烈的内摩擦,产生了反作用力,将动能转化为热能,实现了能量转换,从而达到降低震幅的目的。 减震橡胶的作用: 代替金属弹簧起到消振,吸振作用.其主要的性能要求在静刚度、动刚度、耐久性能上。 减震橡胶的特点: ①橡胶是由多种材料相组合而成,同一种形状通过材料调整可以拥有不同的性能. ②橡胶内部分子之间的摩擦使它拥有一定的阻尼性能,即运动的滞后性(受力过程中橡胶的变形滞后于橡胶的应力). ③橡胶在压缩、剪切、拉伸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的弹性系数 减震橡胶的性能特征: 静刚度的定义:指减震橡胶在一定的位移范围内,其所受压力(或拉伸力) 变化量与其位移变化量的比值. 动刚度的定义:指减震橡胶在一定的位移范围内, 一定的频率下, 其所受压力(或拉伸力)变化量与其位移变化量的比值. 动倍率的定义指减震橡胶在一定的位移范围内所测定的动刚度与静刚度的比值,即:Kd/Ks 损耗系数: 在减震橡胶的受力过程中,橡胶的变形与橡胶的应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位差,而橡胶的应力一般要超前于橡胶的变形一定的相位角δ 扭转刚度: 指减震橡胶在一定的扭转角范围内,其扭转力矩与扭转角之间的比值. 耐久性能: 指减震橡胶在一定的方向一定的预加载荷、振幅、振动频率下,经往复振动n次后产品完好或将产品往复振动直至破坏时的振动次数, 耐久性能是衡量一个减震橡胶件的安全性能和综合性能的重要指标.

肖训华电子设备的振动和冲击隔离设计

肖训华:电子设备的振动和冲击隔离设计 当刚性连接的机箱、机柜、显控台无法满足环境试验要求时,可安装隔振系统帮助设备过关。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通过隔振系统降低设备受到的振动冲击激励量值,为设备提供较好的力学环境,从而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当无军品级商品时,在保证设备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可采用低一级(如用工业级代替军品级)元器件来降低设备成本。 提高设备结构设计水平和提高设备抗振抗冲击能力是首位的,必须克服完全寄希望于隔振系统的错误设计思想。 (一)电子产品振动冲击设计现有的标准 两大标准体系: 1、民(商用)标准体系-(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体系 当今国内外在环境适应性规范和标准上有许多标准和方法,但归纳起来为二大体系: 一类是以IEC(国际电工委员会)为主体的国际通用的民用(商用) 产品的环境适应性规范和标准体系,它是国际贸易中民用(商用) 产品的环境适应性水平要求的共同语言、统一准则,它是以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制订的,可以说它是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环境适应性现状和水平的反映。 我国自80年代开始采用等效或等同的方法先后将TC50(环境试验)、TC75(环境条件)制订(转化)成环境适应性试验国标(GB/T2423系列标准)与环境适应性条件国标(GB/T4798系列标准)。国标与IEC标准的特点是:环境适应性条件系列化、模拟试验方法(程序)经典、试验再现性高、不确定度好。 2、军标体系 另一类是军用产品的环境适应性规范和标准体系,最有代表性为美国的MIL标准和英国国防部07-55标准。我国自80年代开始采用等效或等同的方法先后将相同专业的美国MIL标准转换为我国军标,美国军标的特点是工程应用性好,特别是标准中的环境条件要求来自同类产品的平台环境条件。 (二)环境适应性的设计内容 电子设备在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要经受到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环境条件。按对影响产品的环境因素来分,有下面几种环境因素: ①气候条件; ②机械条件; ③生物条件; ④辐射条件; ⑤化学活性物质; ⑥机械活性物质。 1、按对环境适应性设计专业可分为: ①耐高低温设计; ②防潮设计; ③抗振与缓冲设计 ④防生物侵害设计; ⑤防腐蚀设计; ⑥防尘、 ⑦防雨(水)设计; ⑧防太阳辐射设计。 2、环境适应性设计步骤 (1)确定产品寿命期的环境剖面 (2)明确产品的平台环境条件

噪声和振动控制中阻尼技术的理解

噪声和振动控制中阻尼技术的理解 侯永振 (天津市橡胶工业研究所,天津 300384) 摘要:简要介绍了阻尼材料以自由阻尼、约束阻尼两种阻尼处理方式构成结构阻尼,以及阻尼技术用于振动隔离,通过降低共振可传递性,从而使振动和噪声得到控制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结构阻尼;振动隔离;阻尼处理;噪声降低 1 导论 机械运转产生的振动现象随处可见,飞机、舰船、机床、汽车、轨道交通(如城市轻轨火车)、水暖管道、纺织机械、空调器、电锯、升降机等机械发出较强的振动和噪声,不仅污染环境,还会影响设备的加工精度,加速结构的疲劳损坏和失效,缩短机器寿命,影响交通车辆的舒适性。 不论怎样的应用,通常都需要几种技术对噪声和振动进行有效控制,而每一种技术都有助于环境的更加安静。对于大多数应用来说,可以采用四种控制噪声和振动的方法:(1)吸收;(2)使用障板和罩子;(3)结构阻尼;(4)隔振。在这些分类中虽然有一定程度的相互交叉,但通过对问题的恰当分析和减振降噪技术的合理应用,每种方法都能够产生显著的减振降噪效果。仅次于吸收材料和大块障板层的应用,通常还要弄明白减振降噪的原理。因此,本文将集中介绍涉及降低结构振动的第(3)和第(4)种方法。 2 结构阻尼 结构阻尼降低振源处由冲击产生的稳态的噪 作者简介:侯永振(1957-),男,天津市橡胶工业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橡胶阻尼材料、橡胶减振材料及制品、橡胶防腐衬里、橡胶吸声材料及制品、乳胶手套、胶粘剂、橡胶杂品等研究和开发工作。 声,它所消耗的是在结构阻尼构成之前并以声的形式在结构中辐射的振动能。然而阻尼仅抑制共振。尽管有时由于敷设阻尼材料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刚度和质量而对于强迫振动的非共振振动的衰减有点效果,但靠阻尼则衰减很少。 阻尼处理由为了提高阻尼结构消耗机械能能力而被应用于阻尼元件的任何材料(或材料组合)组成。当用于强迫振动结构时,在其固有(共振)频率或其附近,它常是最有用的。该固有(共振)频率受由许多频率成份构成的激振力的振动频率的影响,而这许多频率成份受冲击或其它瞬态力或传递到噪声辐射的结构表面的振动的影响。 尽管所有材料都呈现一定量的阻尼,然而许多材料(如钢、铝、镁和玻璃)有如此小的内部阻尼,是传递振动和噪声的良好介质,几乎不具备降低振动和噪声的能力,以致于它们的共振性能使其成为了有效的声辐射器。但钢材等金属材料强度高,常作为结构材料使用;而橡胶等高分子材料,由于本身的化学结构特性,使得它们具有较高的阻尼性能,具备很强的降低振动和噪声的能力,是最主要的减振降噪材料之一,代表着减振降噪材料的发展方向,尤其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高阻尼橡胶或其它高分子阻尼材料,具备非常突出的减振降噪性能,几乎是目前从科学意义上讲最理想的减振降噪材料。但这类阻尼材料

振动与冲击标准精选(最新)

振动与冲击标准精选(最新) G2298《GB/T 2298-2010 机械振动、冲击与状态监测 词汇》 G3769《GB/T 3769-2010 电声学 绘制频率特性图和极坐标图的标度和尺寸》 G4201《GB/T 4201-2006 平衡机的描述检验与评定》 G6075.1《GB/T 6075.1-2012 机械振动 在非旋转部件上测量评价机器的振动 第1部分:总则》 G6075.2《GB/T 6075.2-2012 机械振动 在非旋转部件上测量评价机器的振动 第2部分:50MW以上,额定转速1500 r/min、1800 r/min、3000 r/min、3600 r/min 陆地安装的汽轮机和发电机》 G6075.3《GB/T 6075.3-2011 机械振动在非旋转部件上测量评价机器的振动:额定功率大于15kW额定转速在120r/min至15000r/min之间的在现场测量的工业机器》 G6075.4《GB/T6075.4-2001 在非旋转部件上测量和评价机器的机械振动:燃气轮机》 G6075.5《GB/T6075.5-2002 在非旋转部件上测量和评价机器的机械振动:泵站机组》 G6075.6《GB/T6075.6-2000在非旋转部件上测量和评价机器的机械振动:功率大100KV的往复式机器》 G6383《GB/T 6383-2009 振动空蚀试验方法》 G6444《GB/T 6444-2008 机械振动 平衡词汇》 G6557《GB/T 6557-2009 挠性转子机械平衡的方法和准则》3 G7031《GB/T 7031-2005 机械振动 道路路面谱 测量数据报告》 G7452《GB/T 7452-2007 机械振动 客船和商船适居性振动测量、报告评价准则》G7670《GB/T 7670-2009 电动振动发生系统(设备) 性能特性》 G8910.1《GB/T 8910.1-2004 手持便携式动力工具 手柄振动测量方法 第1部分:总则》 G8910.2《GB/T 8910.2-2004 手持便携式动力工具 手柄振动测量方法 第2部分:铲和铆钉机》 G8910.3《GB/T 8910.3-2004 手持便携式动力工具 手柄振动测量方法 第3部分:凿岩机和回转锤》 G9239.1《GB/T 9239.1-2006 机械振动 恒态(刚性)转子平衡品质要求:规范与平衡允差的检验》 G9239.2《GB/T 9239.2-2006 机械振动 恒态(刚性)转子平衡品质要求:平衡误差》 G10068《GB 10068-2008 轴中心高为56 mm及以上电机的机械振动 振动的测量、评定及限值》 G10179《GB/T 10179-2009 液压伺服振动试验设备 特性的描述方法》 G11348.1《GB/T11348.1-1999 旋转机械转轴径向振动的测量和评定:总则》 G11348.2《GB/T 11348.2-2012 机械振动 在旋转轴上测量评价机器的振动 第2部分:功率大于50MW,额定工作转速1500 r/min、1800 r/min、3000 r/min、3600 r/min陆地安装的汽轮机和发电机》 G11348.3《GB/T 11348.3-2011 机械振动在旋转轴上测量评价机器的振动第3部分:耦合的工业机器》 G11348.4《GB/T11348.4-1999 旋转机械转轴径向振动的测量和评定:燃气轮机

第四章 电子设备的减振与缓冲

第四章电子设备的减振与缓冲 4.1振动与冲击对电子设备的危害 4.1.1 机械作用的分类 电子设备在使用和运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振动、冲击等机械力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四种类型。 1.周期性振动 这是指机械力的周期性运动对设备产生的振动干扰,并引起设备作周期性往复运动。 表征周期性振动的主要参数有:振动幅度和振动频率。 2.非周期性干扰——碰撞和冲击 这是指机械力在作非周期性扰动对设备的作用。其特点是作用时间短暂,但加速度很大。根据对设备作用的频繁程度和强度大小,非周期性扰动力又可分为: (1)碰撞设备或元件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冲击力。这种冲击作用的特点是次数较多,具有重复性,波形一般是正弦波。 (2)冲击设备或元件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非经常性的、非重复性的冲击力。。其特点是次数较少,不经常遇到但加速度大。 表征碰撞和冲击的参数:波形、峰值加速度、碰撞或冲击的持续时间、碰撞时间、碰撞次数等。 3.离心加速度 这是指运载工具作非直线运动时设备受到的加速度。 4.随机振动 这是指机械力的无规则运动对设备产生的振动干扰。随机振动在数学分析上不能用确切的函数来表示,只能用概率和统计的方法来描述其规律。随机振动主要是外力的随机性引起的, 4.1.2 振动与冲击对电子设备的危害 上述四种机械作用均会对电子设备造成影响,其中危害最大的是振动与冲击,如果结构设计不当,就会导致电子设备的损坏或无法工作。 它们造成的破坏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强度破坏:设备在某一激振频率下产生振幅很大的共振,最终振动加速度所引起的应力超过设备所能承受的极限强

度而破坏;或者由于冲击所产生的冲击应力超过设备的极限强度而破坏。其二是疲劳破坏:振动或冲击引起的应力虽远低于材料的强度,但由于长时间振动或多次冲击而产生的应力超过其疲劳极限,使材料发生疲劳损坏。 振动和冲击电子对电子设备造成的危害具体表现在: 1.没有附加锁紧装置的接插装置会从插座中跳出来,并碰撞其他元器件而造成破坏。 2.电真空器件的电极变形、短路、折断;或者由于各电极作过多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噪声,不能正常工作。 3.振动引起弹性元件产生变形,使具有触点的元件(电位器、波段开关、插头座等)产生接触不良或开路。 4.指示灯忽亮忽暗,仪表指针不断抖动(或指针脱落),使观察人员读数不准,视觉疲劳。 5.当零部件的固有频率和激振频率相同时,会产生共振现象。例如,可变电容器极片共振时,会使电容量发生周期性变化等。 6.安装导线变形及位移,使其相对位置改变,引起电感量和分布电容发生变化,从而使电感电容的耦合发生变化。 7.机壳和基础变形,脆性材料(如玻璃、陶瓷、胶木、聚苯乙烯)断裂。 8.防潮和密封措施受到破坏。 9.锡焊和熔焊处断开,焊锡屑掉落在电路中间而造成短路故障。 10.螺钉、螺母松开甚至脱落,并撞击其它零部件,造成短路和破坏。有些用来调整电气特性的螺丝受振后会产生偏移。 由此看出,振动与冲击对电子设备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般振动引起的是元器件或材料的疲劳损坏,而冲击则是由于瞬时加速度很大而造成元器件或材料的强度破坏;振动引起的故障约占80%,冲击引起的故障约占20%。 4.2减振和缓冲基本原理 为了减少或防止振动与冲击对电子设备的影响,通常采取两种措施:a) 通过材料选用和合理的结构设计,增强设备及元器件的耐振动耐冲击能力;b) 在设备或元器件上安装减振器,通过隔离振动与冲击,有效地减少振动与冲击对电子设备的影响。 4.2.1隔振的基本原理

第4章 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题解

习 题 4-1 在题3-10中,设m 1=m 2=m ,l 1=l 2=l ,k 1=k 2=0,求系统的固有频率和主振型。 解:由题3-10的结果 22121111)(l g m l g m m k k +++ =,2 221l g m k -=,2212l g m k - =,2 2222l g m k k += 代入m m m ==21,021==k k ,l l l ==21 可求出刚度矩阵K 和质量矩阵M ??? ???=m m M 00;?? ?? ??????- - =l mg l mg l mg l mg K 3 由频率方程02=-M p K ,得 0322 =????? ??? ? ?-- - -=mp l mg l mg l mg mp l mg B 0242 2 2224 2 =+-∴l g m p l g m p m l g p ) 22(1-=∴ ,l g p )22(2+= 为求系统主振型,先求出adjB 的第一列 ???? ? ? ? ???-=l mg mp l mg adjB 2 分别将频率值21p p 和代入,得系统的主振型矩阵为 ??????-=112) 1(A ?? ????+=112)2(A 题4-1图

4-2 题4-2图所示的均匀刚性杆质量为m 1,求系统的频率方程。 解:设杆的转角θ和物块位移x 为广义坐标。利用刚度影响系数法求刚度矩阵k 。 设0,1==x θ,画出受力图,并施加物体力偶与力 2111,k k ,由平衡条件得到, 222111a k b k k +=, a k k 221-= 设1,0==x θ,画出受力图,并施加物体力偶与力2212,k k ,由平衡条件得到, 12k a k 2-=, a k k 222= 得作用力方程为 ?? ? ???=??????????? ?--++????????????? ?00003122222 2122 1x a k a k a k a k b k x m a m θθ 由频率方程02=-M K p ,得 031 2 22222 212221=----+p m a k a k a k p a m a k b k 4-3 题4-3图所示的系统中,两根长度为l 的均匀刚性杆的质量为m 1及m 2,求系统的刚度矩阵和柔度矩阵,并求出当m 1=m 2=m 和 k 1=k 2=k 时系统的固有频率。 解:如图取21,θθ为广义坐标,分别画受力图。由动量矩定理得到, l l k l l k I 4 34343432 11111θθθ+-= 2 2434343432 2211122l l k l l k l l k I θθθθ--= 整理得到, 016 91692 2112111=-+θθθl k l k I 题4-3图 题4-2图

第六章多自由度体系地微振动

第六章多自由度体系的微振动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正确理解线性振动的概念和力学体系平衡的分类;能运用拉格朗日方程初步分析两个自由度保守体系的自由振动问题;理解简正坐标的概念并了解利用简正坐标将复杂振动转化为简正振动的方法和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运用拉格朗日方程分析两个自由度保守体系的自由振动问题的方法和简正坐标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简正坐标的物理意义。 §6.1 振动的分类和线形振动的概念 振动不仅在宏观领域大量存在(如单摆、弹性振子和地震等),在微观领域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如晶体中晶格的振动、光学中分子的振动等)。振动的种类根据所依据的标准不同可有几种分类方法,下面将简单介绍。 一:振动的分类 1.按能量的转换来划分. 自由振动——系统的能量E为常数,即能量守恒。 阻尼振动——系统的能量E逐渐转化为热能Q。 强迫振动——系统不断从外界吸收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热能Q。 2.按体系的自由度划分. 单自由度振动——体系的自由度S=1。 有限多自由度振动和无限多自由度振动——体系的自由度为大于1的有限值或无限大值。 3.按体系的动力学微分方程的种类划分. 线性振动——体系的运动微分方程为线性方程。 非线性振动——体系的运动微分方程为非线性方程。 4.本章研究的主要问题. 以上我们按不同的标准将振动进行了归类,实际上这几种标准是相互交叉的,也就是说振动还可以按照以上两个或三个标准进行进一步的归类。如线性振动还可以进一步分为单自由度线性振动、有限多自由度线性振动和无限多自由度线性振动。 表6.1给出了同时按自由度和微分方程的种类对振动进行的分类。我们在本章研究的主

要问题是有限多自由度的线性振动,所以有必要对线性和非线性振动做进一步讨论。 表6.1 二:有限多自由度线性振动 1.定义:体系的自由度为有限多个且体系的运动微分方程为线性方程。 例如:单摆的运动微分方程为0=+θθsin l g ,方程为非线性的。但当θ很小时有θθ≈sin , 方程变为线性方程0=+θθl g 。如果同时还存在有阻尼θβ -及强迫力)t (f ,则方程可写成 )t (f l g =++θθβθ ,仍为线性方程。 2.应用:一般情况下当力学体系在其平衡位置做微振动时,只要考虑它的最低级近似即可。这样的振动无论是自由振动、阻尼振动还是强迫振动,也无论自由度的个数是多少,其振动的运动微分方程均可看成是线性的,也就是属于线性振动。 三:平衡位置及其分类. 1.平衡位置的定义及判定方法。 (1)定义:如果力学体系在t=0时静止地处于某一确定位置,当∞?→? t 时该体系仍能保持在此位置,那么该位置即为体系的平衡位置,我们说体系处于平衡态。 (2)判定方法:在§2.4节中我们已指出保守力学体系处于平衡位置时,其势能应取极值(见第二章4.2式),即 s ...,i ,q V i i 210==??,这可以做为保守体系平衡位置的判据。 2.平衡位置的分类及其判定方法. (1)平衡位置的分类:平衡位置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三类: ○1稳定平衡:力学体系受到扰动偏离平衡位置后将回到平衡位置或者在平衡位置的附近做微振动。

减振与隔振的概念

一、减振与隔振的概念 减振是工程上防止振动危害的主要手段。减振可分为主动减振和被动减振。主动减振是在设计时就考虑消除振源或减小振源的能量或频率,在精密仪器、航空航天设备、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及高速旋转机械中应用较多,但费用昂贵,普通工程机械中应用较少。被动减振有隔振和吸振等。隔振又可分为主动隔振和被动隔振。 为了防止或限制振动带来的危害和影响,现代工程中采用了各种措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原则: 1.减弱或消除振源(主动减振) 这是一项积极的治本措施。如果振动的原因是由于转动部件的偏心所引起的,可以用提高动平衡精度的办法来减小不平衡的离心惯性力。对往复式机械如空气压缩机等也需要注意惯性力的平衡。 2.远离振源(被动隔振) 这是一种消极的防护措施。如精密仪器或设备要尽可能远离具有大型动力机械、压力加工机械及振动机械的工厂或车间,以及运输繁忙的铁路、公路等。 3.提高机器本身的抗振能力(主动减振) 衡量机器结构抗振能力的常用指标是动刚度,动刚度在数值上等于机器结构产生单位振幅所需的动态力。动刚度越大,则机器结构在动态力作用下的振动量越小。 4.避开共振区 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改变系统的固有频率(主动减振)或改变机器的工作转速(被动减振),使机器不在共振区内工作。

5.适当增加阻尼(阻尼吸振) 阻尼吸收系统振动的能量,使自由振动的振幅迅速衰减,对于强迫振动的振幅有抑制作用,尤其在共振区内甚为显著。 6.动力吸振(被动吸振) 对某些设备上的测量或监控仪表,采用在仪表下安装动力吸振器的方法可稳定仪表的指针,提高测量精度。 7.采取隔振措施 用具有弹性的隔振器,将振动的机器(振源)与地基隔离,以便减少振源通过地基影响周围的设备,这就是主动隔振或积极隔振;或将需要保护的精密设备与振动的地基隔离,使不受周围振源的影响,这就是被动隔振。 下面介绍隔振的基本理论。 被隔振的机器或设备与隔振器相比,可认为前者只有质量而不计弹性,后者是只有弹性和阻尼而不计质量,这样在只考虑单方向振动的情形下,可简化为单自由度隔振系统,如图14-16所示。图中m为机器或设备及底座的质量,k和c为隔振器的刚性系数和粘滞阻尼系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