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近似数》评课稿
【最新文档】近似数评课-范文模板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近似数评课篇一:近似数评课稿《近似数》评课稿张希鹏各位老师大家好,很荣幸今天聆听了赵老师执教的《近似数》。
面对给位老师,特别是赵老师。
我的内心很是惶恐,不敢说点评,那我就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谈一下我的几点认识,说出来与大家探讨,不当之处还望各位老师特别是赵老师不吝批评指正。
1、教学目标落“实”。
纵观本课的教学,可以看到赵老师很好地完成了本课预定的教学目标,即使是今天的学生群体,也都有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掌握。
学生经历了从生活中寻找近似数的过程,感受了近似数的价值,经历了探究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过程,理解了求近似数的方法,这样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都得以顺利的完成。
估算是新课程中十分重视和加强的内容,而求近似数是进行合理估算的知识基础之一。
但本课的教学设计没有把认识近似数的目标仅仅指向为估算教学服务,而是把建立数感也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看出这一目标的达成。
2、教学设计朴实。
本节课是本册教材起始单元,属于数与代数这一领域的内容。
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没有因为学生对近似数的知识不生疏,而使近似数的产生的过程,近似数的价值及如何求近似数等内容流于形式。
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师朴实的设计中处处渗透着教者的细心。
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据的实际意义,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本课的主题图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生活中的常见数量,二是测量的数据。
教材之所以以这样的内容作为主题情境图,就是要学生感受到不仅数据会根据需要求近似数,即使在测量中由于测量的工具,测量的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误差,所以其产生的测量数据也是近似数,从而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数的实际意义,也为学生的数感建立做了很好的铺垫。
小学四年级数学求小数的近似数说课稿[5篇范例]
![小学四年级数学求小数的近似数说课稿[5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e90ba210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5e.png)
小学四年级数学求小数的近似数说课稿[5篇范例]第一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求小数的近似数说课稿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求小数的近似数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数学求小数的近似数说课稿篇1一、教材内容及编排意图:《求小数的近似数》是义务教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节的内容。
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近似数后的一次扩展,同时又为后面改写成以万和亿作单位的数做好知识铺垫。
教材内容展示了豆豆测量身高这一现实情境,说明小数的近似数在实际测量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加深对小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近似数的意义,掌握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理解并应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知道精确度的含义。
2.经历类比迁移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通过观察、发现、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推理及概括能力,初步掌握“迁移”、“数形结合”等学习数学的方法。
3.感受近似数的实际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点:1.理解并应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
2.理解求小数的近似数时,近似数末尾的0不能省略的道理。
四、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近似数末尾的0不能省略的道理。
五、教学流程: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五环节教学,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新知——回归情景,深化理解——反馈练习,拓展提升——课堂总结,回归生活”。
具体设计是: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主题图,学生明确了用0.984米、0.98米和1米三个数据都能表示豆豆身高后提出问题:他们是怎样得到豆豆身高的近似数的?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对求小数近似数的探究欲望。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1.由整数类比迁移到小数在回顾了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后,做出强调:求近似数一定要用约等号来连接。
求小数的近似数

“求小数的近似数”评课稿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万”、“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知识基础上的延伸。
因此,巩老师先复习省略万位、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以练习促知识的再现),复习的过程中较好地注重了说理。
第二环节:巩老师引导学生有步骤地探讨保留两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注重了不同描述方式的综合应用;注重了教者的引导;注重了学生的说理;注重了对方法的引导和总结。
第三环节:基本练习,采用三种不同要求下的求近似数,较好地对基本知识进行了运用。
第四环节:深化练习。
1、判断并改错也采用三种不同形式的描述方式进行描述,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
2、填数,并说近似于哪个数,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总之本堂课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教学(三种不同描述方式下的求近似数),又注重了基本技能地培养(观察、分析、思考、表述),较好地发挥了教师引导、组织、调控作用;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看、想、说、做),练习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基础性、综合性。
建议:
1、新知的学习(知识的发现)可由学生分步进行:独立思考、写出结果、说明想法——小组交流结果、想法——集体交流结果、想法,从而形成具体的操作方法。
2、应有效地引导学生有序描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在具体地练习中,让学生通过多说来促进学生对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组织表达能力。
《求小数的近似数》评课稿

《求小数的近似数》评课稿《求小数的近似数》评课稿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求小数的近似数》评课稿,一起来看看吧。
《求小数的近似数》评课稿篇1听了夏老师的课,收获颇多。
1.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在创设情境环节,结合教科书的主题图,创设了邻居家的孩子“小豆豆”测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的引入新课,使学生看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巩固环节,让学生说出把4、85元精确到元、精确到角分别是多少钱,这样把学习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知识还原与生活,应用与生活。
2.注重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
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这个环节我是让学生看书自学的,在讲完第一个小题0.984≈0.98后,让学生比较了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与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使学生很快就明确了求小数的近似数要把尾数部分舍去;在教学完0.984≈1.0后,让学生讨论“0”能不能舍去,使学生明确了“0”如果舍去了,小数部分没有数字就没有保留到十分位;在教学0.984保留整数时,也让学生充分讨论了小数部分要不要加“0”。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虽然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整数的近似数相似。
而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主观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要加强教学反馈。
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在求小数的近似数时却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
最典型的就是他们忘了精确到哪一位,以为精确到哪一位就是看哪一位。
还有些同学甚至“连环进位”,让他保留两位小数,他就把千分位、百分位、十分位的数都往前进一了。
这不仅说明这些同学基础差,还说明了反馈练习的重要性。
四年级数学下册《求小数的近似数》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下册《求小数的近似数》评课稿听了夏老师的课,收成颇多。
1.从生活动身,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在创设情境环节,结合教科书的主题图,创设了邻居家的小孩“小豆豆”测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的引入新课,使学生看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巩固环节,让学生说出把4、85元精确到元、精确到角分别是多少钱,如此把学习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知识还原与生活,应用与生活。
2.注重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养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进展的教学方式,慢慢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事实上,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养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白得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
保留一位小数确实是精确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两位小数确实是精确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那个环节我是让学生看书自学的,在讲完第一个小题0.984≈0.98后,让学生比较了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与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使学生专门快就明确了求小数的近似数要把尾数部分舍去;在教学完0.984≈1.0后,让学生讨论“0”能不能舍去,使学生明确了“0”假如舍去了,小数部分没有数字就没有保留到十分位;在教学0.984保留整数时,也让学生充分讨论了小数部分要不要加“0”。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观看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打算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明白得的观看内容。
随机观看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味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小孩一边观看,一边提问,爱好专门浓。
我提供的观看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亮,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看,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看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关心幼儿学习正确的观看方法,即按顺序观看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重点观看,观看与说话相结合,在观看中积存词汇,明白得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看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模样的,有的小孩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近似数评课稿(通用4篇)

近似数评课稿(通用4篇)近似数评课稿篇1在开学仅一周多的时间内,刘老师用心钻研,把四(1)班的孩子们和全校数学老师带进“生命课堂”,为全体数学教师指引了生命课堂的方向。
通过听课学习,我有以下体会。
一、课前引入(学生认识)把四(1)班学生人数、四年级总人数、小学部总人数、全校总人数这些学生感兴趣的信息,让学生写出近似数,并在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答案,很自然的引入“省略尾数”的概念。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认识,学生已经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知的形成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学生交流)让学生围绕一个例题进行分析。
我校占地面积34632平方米,约为平方米。
A、4万B、3万在这个例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的是独立思考——对与错的交流——全班同学的汇报讨论,学生思维受到步步启发,在小组内每个学生都说了自己的想法,汇报时,围绕主题板示出三种想法①5368离4万是4632远一些,离3万是4632近一些;②看千位上的数字“四舍五入”;③34632没达到35000,这体现了学生不同的思维层次,并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经历“四舍五入”的知识形成过程(教师指点)又是一个简洁的练习,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
下面哪些数约是3万,哪些数约是4万。
30789 37211 35423 33875 3964531998 32416 36045 34567 38420要求:1、分一分;2、观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样的一个过程,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受到“四舍五入”的启发,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放手给学生,教师只起到指点的作用。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简单清晰,学习材料简洁,学生的学习过程却很充实。
近似数评课稿篇2观课主题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主要亮点教学环节比较清晰。
关注了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课堂多次总结归纳出示,学生齐读,在巩固练习环节也要求说方法。
关注了求近似数的小数末尾的“0”的问题,课堂提问了近似数1.0和1的区别。
师似春雨,润物无声--评《近似数》

师似春雨,润物无声----小议李莉莎老师执教“空中黔课”《近似数》的教师语言艺术钟山区第十六小学2018级数学组数学是一门科学,具有科学的体系。
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数学又是一门艺术,具有艺术的魅力。
数学教师的语言的表达,不仅要求有严密的科学性,而且要有艺术性。
要能把数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不但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可以得到意外的惊喜。
现在我们来小议一下南明小学李莉莎老师在执教“空中黔课”《近似数》是的教师语言艺术,若有不当之处,敬请老师谅解并批评斧正。
一、精准简洁的问题设置语言上课一开始,李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猜数游戏开始引入新课,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很快的就投入到了与老师的互动之中。
同时这一环节的设置既复习了“多得多”、“少得多”、“少一些”、“多一些”等旧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是一个非常简单而实用的方法。
课堂回顾:李老师:今天老师带了一把铅笔,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几支?让学生充分地、大胆地猜。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提示“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面板书。
现在老师想请你们猜一猜手中的铅笔是几十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后出示准确的数据。
(18支)现在让你们猜手中的铅笔是几十支,你会怎样说?(南南:大约20支)问题提出范围太大,或模棱两可,学生无法准确回答,李莉莎老师在课堂上许多问题提出比较准确,提得恰到好处:如:“695接近几百人呢?703接近几百人呢?”李老师问的是接近几百,而不是接近谁,或接近什么数?这样学生思考的范围就在整百数左右思考了,很容易得出结论:695和703都接近700。
二、精确规范的数学概念语言课堂记录:李莉莎老师:现在我们观察一下,前面一排的数字和后面一排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南南:前面一排是准确的数,后面一排是大概的数)。
四年级下数学评课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_人教新课标-精选教育文档

四年级下数学评课-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人教新课标今天,听了杨惠琳老师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一节课,心里有些想法,现在把这些想法写出来。
先说说这节课的三个难点:1,虽然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但相隔这么长时间,况且在后来的学习中,又不怎么用到这一知识,所以,学生已有的经验淡忘了;2、对于例题中“精确到十分位”这样的数学术语,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不容易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即使学生读懂了题意,理解了精确到十分位就是保留一位小数,也必须熟练掌握“四舍五入”这一技术。
弄清楚要看十分位下一位百分位上的数决定是舍还是入。
学生会误以为精确到十分位就是将十分位上的数四舍或五入。
不掌握技术要领,题目要求一有变化,学生会像无头的苍蝇,不知从何下手。
3、是遇到需要连续进位的。
如:将0.996保留两位小数。
这里有两次向前进“1”第一次是因为千分位上是6,比5大要向百分位进l;第二次是因为百分位上9加上进来的l,满十写0向十分位进1。
两次进1,原因却各不相同。
特别是第二次进1,由于小数加法的内容位于本单元之后学习,因此,这又是一个难点。
有的学生不理解进位的原因,在后面练习中遇到题目中有数字9的,就会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往前进1。
在学生面前,学生当然不容易学懂。
整节课下来,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1、借助旧知,探索新知。
这节内容与前面所学求整数的近似数的知识有内在的联系,充分借助这一点,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空间,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对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进行大胆的猜想,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
新课前的复习中,想办法唤醒学生对以前知识的记忆:如56640=( )万 327900000=( )亿 56640≈( )万 327900000≈( )亿复习中,唤起学生“用四舍五人求整数近似数方法”的回忆,明确求“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时,要看万(或亿)后面一位干位(或千万位)上的数来决定“四舍”还是“五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似数》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教案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大连代表队的3号选手,我叫穆晓慧。
很荣幸能站到这个讲台上来。
面对这么多的教育大家,我的内心很是惶恐,不敢说点评,因为会有班门弄斧、关公门前耍大刀的感觉,那我就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谈一下我的几点认识,说出来与大家探讨,不当之处或有贻笑大方的地方,还望各位领导老师不吝批评指正。
1、教学目标落“实”。
纵观本课的教学,可以看到教师很好地完成了本课预定的教学目标,即使是今天的学生群体,也都有了自己的独特理解和掌握。
学生经历了从生活中寻找近似数的过程,感受了近似数的价值,经历了探究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过程,理解了求近似数的方法,这样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都得以顺利的完成。
估算是新课程中十分重视和加强的内容,而求近似数是进行合理估算的知识基础之一。
但本课的教学设计没有把认识近似数的目标仅仅指向为估算教学服务,而是把建立数感也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看出这一目标的达成。
2、教学设计朴实。
本节课是本册教材起始单元,属于数与代数这一领域的内容。
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没有因为学生对近似数的知识不生疏,而使近似数的产生的过程,近似数的价值及如何求近似数等内容流于形式。
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师朴实的设计中处处渗透着教者的细心。
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数据的实际意义,在自主学习的
过程中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掌握了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本课的主题图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生活中的常见数量,二是测量的数据。
教材之所以以这样的内容作为主题情境图,就是要学生感受到不仅数据会根据需要求近似数,即使在测量中由于测量的工具,测量的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也会产生误差,所以其产生的测量数据也是近似数,从而感受到现实世界中数的实际意义,也为学生的数感建立做了很好的铺垫。
本课教师紧紧抓住这一主线,充分而全面的展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也没有拘泥于教材所提供的主题情境,而是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如对主题图的取舍,对植树棵树的改变以及为学生的学习设置适度的障碍等等。
教师引领学生交流自己所搜集的数据,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来分类,体现了分类的标准在分类中的作用,这不仅渗透了分类的数学思想,抽象出准确数和近似数,同时也建立了数感。
我们还注意到,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所搜集的近似数,如用“左右”、“多一些”、“少一些”和大约来表示近似数,和对“约等于15万”的不同表达方式等,这种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