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资料】比较文学形象学精品课件汇编
合集下载
比较文学 例子 ppt课件

比较文学 平行研究·例子
19世纪,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1805 1875) 为长大的成人和正在长大的孩子们创作了 《海的女儿》。
在作品中,终生未婚的安徒生将其追求爱情 而不得的复杂心情注入小美人鱼身上,并传 神地表现出来;它也跳出了童话固有的灰姑 娘式结局,成为文学史上精美的一页。
ppt课件
1
20世纪,被誉为“灵魂的猎手”的 著名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 1942),也创作了关注女性主体的 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它 以书信形式倾诉了一个陌生女人对R 的痴恋情怀。
ppt课件
7
共同的故事开端——男女主人公错 位相遇,体现了感情的错位。天真 无邪的女主人公(小美人鱼、陌生 女人)深深地爱上了男主人公(王 子、R);由于某种原因,男主人 公对此却一无所知,爱情天平的失 衡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ppt课件
8
小美人鱼第一次浮出水面就遇见了英俊 的王子,那个有着大理石模样的人儿。 在王子遭遇海难时义无反顾地救起了他, 苏醒的王子感谢了所有人,却不知道小 美人鱼的存在。
书中女人也因此成为中外文学画廊
中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
ppt课件
2
“海的女儿”是“穿过黑夜的天使—— 安徒生”送给世界的礼物。
它讲述涉世之初的小美人鱼,拯救并爱 上遇难王子的故事。为了获得王子的爱 情和人类的灵魂,她抛弃了三百年的寿 命和海底悠闲的生活;为了获得两条腿, 她被割去了舌头,失去了甜美的声音, 时刻忍受着撕裂鱼尾的痛苦。
ppt课件
3
当小美人鱼可以和心爱的王子在一起时,却 成为“哑巴孤儿”。纵有千般爱恋也无法表 达,只能一次次等待着被王子认出来,而王 子永远也无法想到身边的她,就是自己的梦 中人。
当“无言爱情”遭遇王子的“理想婚姻”时,
19世纪,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1805 1875) 为长大的成人和正在长大的孩子们创作了 《海的女儿》。
在作品中,终生未婚的安徒生将其追求爱情 而不得的复杂心情注入小美人鱼身上,并传 神地表现出来;它也跳出了童话固有的灰姑 娘式结局,成为文学史上精美的一页。
ppt课件
1
20世纪,被誉为“灵魂的猎手”的 著名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 1942),也创作了关注女性主体的 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它 以书信形式倾诉了一个陌生女人对R 的痴恋情怀。
ppt课件
7
共同的故事开端——男女主人公错 位相遇,体现了感情的错位。天真 无邪的女主人公(小美人鱼、陌生 女人)深深地爱上了男主人公(王 子、R);由于某种原因,男主人 公对此却一无所知,爱情天平的失 衡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ppt课件
8
小美人鱼第一次浮出水面就遇见了英俊 的王子,那个有着大理石模样的人儿。 在王子遭遇海难时义无反顾地救起了他, 苏醒的王子感谢了所有人,却不知道小 美人鱼的存在。
书中女人也因此成为中外文学画廊
中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
ppt课件
2
“海的女儿”是“穿过黑夜的天使—— 安徒生”送给世界的礼物。
它讲述涉世之初的小美人鱼,拯救并爱 上遇难王子的故事。为了获得王子的爱 情和人类的灵魂,她抛弃了三百年的寿 命和海底悠闲的生活;为了获得两条腿, 她被割去了舌头,失去了甜美的声音, 时刻忍受着撕裂鱼尾的痛苦。
ppt课件
3
当小美人鱼可以和心爱的王子在一起时,却 成为“哑巴孤儿”。纵有千般爱恋也无法表 达,只能一次次等待着被王子认出来,而王 子永远也无法想到身边的她,就是自己的梦 中人。
当“无言爱情”遭遇王子的“理想婚姻”时,
比较文学ppt

求更好地理解个人和集体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神话 是怎样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
▪ 形象学超出文学本来意义的范畴,而成为人类学、史学 或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江西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一、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与一般文学研究中形象学的区别
World Literature
(一)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只限于异国异族形象
文比学较
Comparative Literature
学外 文国
江西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夏成
knifeling@
第六章:形象学
World Literature
❖ 比较文学形象学是对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 “异国”形象的研究。
▪ 卡雷: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 基亚:不现追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形象,而是力
(二)一般文学研究中的形象只局限于人物形象, 而异国异族形象以多种样式存在。
▪ 人物 ▪ 器物,如英国文学对中国瓷器、丝绸的描写。 ▪ 景物,如18世纪英国的中国园林 ▪ 观念,如英国培根、韦伯认为中国语言是人类的初始
语言 ▪ 言辞,如关于中国的套话“哲人王”“傅满洲”“陈
查理”
江西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 中国当代文学中, 涉及日本军人的文学数不胜数。中国当代作家 对日本军人的描写, 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80年代以前, 这时期的/ 日本军人形象大都带有明显的公式化、政治化的倾向, 被简单分为“鬼子”和“反战士兵”两极。第二阶段为80年代以 来, 这时期对日本军人的描写摆脱了传统文化的惯性, 走上了由 政治化向文学化, 概念化向人性化, 公式化向深度化的转轨。
江西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World Literature
中国褐黄,照在吓人的物体上—— 黑色的冥顽。腐败。 Chinese yellow on appalling
▪ 形象学超出文学本来意义的范畴,而成为人类学、史学 或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江西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一、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与一般文学研究中形象学的区别
World Literature
(一)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只限于异国异族形象
文比学较
Comparative Literature
学外 文国
江西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夏成
knifeling@
第六章:形象学
World Literature
❖ 比较文学形象学是对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 “异国”形象的研究。
▪ 卡雷: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 基亚:不现追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形象,而是力
(二)一般文学研究中的形象只局限于人物形象, 而异国异族形象以多种样式存在。
▪ 人物 ▪ 器物,如英国文学对中国瓷器、丝绸的描写。 ▪ 景物,如18世纪英国的中国园林 ▪ 观念,如英国培根、韦伯认为中国语言是人类的初始
语言 ▪ 言辞,如关于中国的套话“哲人王”“傅满洲”“陈
查理”
江西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 中国当代文学中, 涉及日本军人的文学数不胜数。中国当代作家 对日本军人的描写, 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80年代以前, 这时期的/ 日本军人形象大都带有明显的公式化、政治化的倾向, 被简单分为“鬼子”和“反战士兵”两极。第二阶段为80年代以 来, 这时期对日本军人的描写摆脱了传统文化的惯性, 走上了由 政治化向文学化, 概念化向人性化, 公式化向深度化的转轨。
江西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World Literature
中国褐黄,照在吓人的物体上—— 黑色的冥顽。腐败。 Chinese yellow on appalling
《比较文学形象学》课件

面临的挑战
学科交叉性问题
比较文学形象学涉及到多种学科领域,如文学、历史、文化研究等, 如何有效整合这些学科知识是该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
文化差异与理解障碍
由于比较文学形象学涉及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文学作品,理解和比较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形象存在一定难度。
研究方法的创新与完善
随着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研究方法,以适应 不断变化的研究对象和需求。
研究范围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 、戏剧、散文等,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
研究方法与意义
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比较研究、跨文化研究等。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和比较,探究其中的异国形象及其塑造方式,揭示其背后的文化观念和 审美取向。
比较文学形象学在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 学作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文学形象在不同 文化中的共性和差异。这种比较研究有助于 我们深入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影响,进一 步探究文化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跨文化形象传播研究
要点一
总结词
研究跨文化形象传播的途径和方式,探究文化形象在传播 过程中的变化和影响,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果。
比较文学形象学可以借鉴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方法,对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跨文化的分析和比较,探究 其传播和接受的过程和结果。
04 比较文学形象学 的应用与实践
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
总结词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究 文学形象的共性和差异,有助于深入理解不 同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详细描述
03 比较文学形象学 与其他学科的关 系
01比较文学导论精品PPT课件

乐黛云主编《中西比较文学教程》:
比较文学是一门不受语言、民族、国家、 学科限制的开放性的文学研究学科,它从 国际主义的角度,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 上不同文学之间的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 之间的关系。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上,通过 比较寻求各民族文学的特点和文学发展的 共同规律。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主编的《比较文学 》:
比较文学:第一讲
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
1、因为有这个学科,所以要学 2、整合中外文学史
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
有一些学术领域是单纯的中国文学研究和 外国文学研究无法涉足的,所以才有了比 较文学;
有一些学术问题是单纯的中国文学研究和 外国文学研究无法解决的,所以才需要运 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去解决。
比较文学主要关注什么问题
中国 《西游记》在国外
2、作家之间的影响关系 巴金、屠格涅夫 老舍、狄更斯
3、相同或相似的文学现象
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 东南飞、蕾莉与马杰农(内扎米·波斯)、 曾根崎情死(近松门左卫门·日本)
比较文学的定义
方汉文指出:“如何给‘比较文学’一个恰切的定义 ,已经被研究者视为畏途,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比较文学研究组编. 比 较文学研究资料. 北京 市: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 1986.
导论
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内部体系和研究方
法
比较文学的定义
法国学者梵·第根对比较文学的界定: 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
学的特性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 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 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 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总之,“ 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含义, 而取得一个科学的含义。
比较文学讲义优品ppt资料

一章第一节第一句话就讲: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他的获奖作品《西方哲学史》第一章第一节第一句话就讲:在全部的 里,最使人感到惊异或
难于解说的莫过于希腊文明的突然兴起了。 18世纪新古典主义文学思潮; 两大源头:古希腊、罗马的神话艺术及文艺理论; 总之,他们每天完成那伟大的忏悔和苦行。
在全部的 里,最使人感 欧洲的启明星:文艺复兴
罗曼·罗兰在他荣获诺贝尔奖的巨著《约翰·克 利斯朵夫》的最末一卷的“初版序”中写道:我写 下了快要消灭的一代悲剧。我毫无隐蔽地暴露了它 的缺陷与德性,它的沉重的悲哀,它的混混沌沌的 骄傲,它的英勇的努力,和为了缔造一个世界、一 种道德、一种美学、一种信仰、一个新的人类而感 到的沮丧。——这便是我们过去的 。
观
八、小结:两大源头与六大思潮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
名哲学家罗素,在他的获
奖作品《西方哲学史》第 法国著名作家法朗士在《黛依丝》中对中世纪生活的描述:
五、浪漫运动编织的灿烂星空 两大源头:古希腊、罗马的神话艺术及文艺理论; 马克思赞美说:古希腊的神话和艺术是人类童年时代的美丽的诗,具有永久性的魅力。
高尚与卑鄙,文雅与粗俗, 亮节与猥亵,深沉与浅陋,赤 裸裸的人的本能世界与趋于成 熟的观念世界,野蛮人强烈而 持久的幻想与文明人尖锐而细 致的求知欲,纵横交错在一起, 展开了一幅七彩缤纷的社会与 人的图画。
欧洲的启明星:文艺复兴
如果说,古希腊的文学是一个美丽 活泼的孩子,那么,经过长达千年 之久的中世纪的黑夜之后,欧洲的 文化一下子长成了一位金发碧眼、 亭亭玉立、光彩照人的少女。
名作如林的现实主义文学
发展到欧洲19世纪的中叶,由
法国大革命引起的几十年反反复复的
热流终于慢慢地冷却下来。面对大革
难于解说的莫过于希腊文明的突然兴起了。 18世纪新古典主义文学思潮; 两大源头:古希腊、罗马的神话艺术及文艺理论; 总之,他们每天完成那伟大的忏悔和苦行。
在全部的 里,最使人感 欧洲的启明星:文艺复兴
罗曼·罗兰在他荣获诺贝尔奖的巨著《约翰·克 利斯朵夫》的最末一卷的“初版序”中写道:我写 下了快要消灭的一代悲剧。我毫无隐蔽地暴露了它 的缺陷与德性,它的沉重的悲哀,它的混混沌沌的 骄傲,它的英勇的努力,和为了缔造一个世界、一 种道德、一种美学、一种信仰、一个新的人类而感 到的沮丧。——这便是我们过去的 。
观
八、小结:两大源头与六大思潮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
名哲学家罗素,在他的获
奖作品《西方哲学史》第 法国著名作家法朗士在《黛依丝》中对中世纪生活的描述:
五、浪漫运动编织的灿烂星空 两大源头:古希腊、罗马的神话艺术及文艺理论; 马克思赞美说:古希腊的神话和艺术是人类童年时代的美丽的诗,具有永久性的魅力。
高尚与卑鄙,文雅与粗俗, 亮节与猥亵,深沉与浅陋,赤 裸裸的人的本能世界与趋于成 熟的观念世界,野蛮人强烈而 持久的幻想与文明人尖锐而细 致的求知欲,纵横交错在一起, 展开了一幅七彩缤纷的社会与 人的图画。
欧洲的启明星:文艺复兴
如果说,古希腊的文学是一个美丽 活泼的孩子,那么,经过长达千年 之久的中世纪的黑夜之后,欧洲的 文化一下子长成了一位金发碧眼、 亭亭玉立、光彩照人的少女。
名作如林的现实主义文学
发展到欧洲19世纪的中叶,由
法国大革命引起的几十年反反复复的
热流终于慢慢地冷却下来。面对大革
形象学(全)PPT课件

1、形象的特征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他者”
(the other)的异国异族形象,其基本特 征表现在: A、 性质:是对一种异已的文化的印象或 想象,并不一定与现实符合;它实际上投 射了自我的形象,表达出了被描写的“他者” 和制作者“自我”之间实际存在的一种互 动关系。
.
11
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
20
2、“套话”( stéréotype, ) stereotype
原指印刷用的“铅版”,引申为“陈规旧套”,亦即 人们对各类事物的先入之见。
在形象学中,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 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他者形 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
套话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 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省略了推理过程,也 揭示出有关他者的某些本质化类型。但套话更多暗含 着人的生理属性,带有贬抑甚或侮辱的意味.
的阐释,是双极性(认同性与相异性)的 阐释。”(巴柔)
.
24
(1) 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双极性 A、意识形态(认同性) 异族形象是意识形态化的:指作者在依据本国占统治地位
的文化范型表现异国,对异国文明持贬斥否定态度。 所谓意识形态化就是被理想化了的诠释,通过它,群体再
现了自我存在,并由此强化自我身份。因此想象是否属于 意识形态类型,不是由其内容来判断,而主要由它对一个 特定群体所起的整合功能来判断。
.
26
B、乌托邦(颠覆性)
该词的能指与所指意义不一致。 托马斯·摩托之所以被砍头,是因为他的书具有“社会颠覆的功能” 乌托邦是对现实不满,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形成的。
乌托邦: 作者依据具有离心力的话语表现异国,向意识形 态所竭力支持的本国社会秩序质疑并将其颠覆时,这样的异 国形象叫乌托邦。
(the other)的异国异族形象,其基本特 征表现在: A、 性质:是对一种异已的文化的印象或 想象,并不一定与现实符合;它实际上投 射了自我的形象,表达出了被描写的“他者” 和制作者“自我”之间实际存在的一种互 动关系。
.
11
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
20
2、“套话”( stéréotype, ) stereotype
原指印刷用的“铅版”,引申为“陈规旧套”,亦即 人们对各类事物的先入之见。
在形象学中,套话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 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他者形 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
套话是在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 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省略了推理过程,也 揭示出有关他者的某些本质化类型。但套话更多暗含 着人的生理属性,带有贬抑甚或侮辱的意味.
的阐释,是双极性(认同性与相异性)的 阐释。”(巴柔)
.
24
(1) 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双极性 A、意识形态(认同性) 异族形象是意识形态化的:指作者在依据本国占统治地位
的文化范型表现异国,对异国文明持贬斥否定态度。 所谓意识形态化就是被理想化了的诠释,通过它,群体再
现了自我存在,并由此强化自我身份。因此想象是否属于 意识形态类型,不是由其内容来判断,而主要由它对一个 特定群体所起的整合功能来判断。
.
26
B、乌托邦(颠覆性)
该词的能指与所指意义不一致。 托马斯·摩托之所以被砍头,是因为他的书具有“社会颠覆的功能” 乌托邦是对现实不满,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形成的。
乌托邦: 作者依据具有离心力的话语表现异国,向意识形 态所竭力支持的本国社会秩序质疑并将其颠覆时,这样的异 国形象叫乌托邦。
8比较文学 形象学PPT课件

形象学定义为:“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 想象间的相互诠释。” 基亚又把这一主张进一步归结为:“不再 追寻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影响,而是 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人和集体意识中,那 些主要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 是怎样生存的。”
4
1951年,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单独 辟出一章,专门研究“人们所看到的外 国”,为卡雷的理论作了详细说明。
“作为他者定义的载体,套话是陈述集体 知识的一个最小单位。它是释放出的信息 的一个最小形式,以进行最大限度、最广 泛的信息交流。”它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 可被视为是这种文化的缩影。
13
当代形象学的第二个代表是莫哈。1992年, 莫哈发表《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 法论》,文章指出:
“文学形象学所研究的一切形象都是三重 意义上的某个形象,它是异国的形象,是 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 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来的形 象。”
此后,他又对该定义作了补充,指出: “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 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即使 这种意识是十分微弱的。因此形象即对两 处类型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作的文学的或 非文学的,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达。”
综合巴柔在其他文章中的有关论述,我们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他对形象的定义, 并由此了解形象学的研究范围:
第八讲 形象学
一、何谓形象学 二、形象学的产生与发展
1、传统形象学,2、当代形象学 三、形象学的研究内容
1、形象,2、社会总体想象物,3、 词汇与套语,4、形象研究的相关因素
1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4
1951年,基亚在《比较文学》一书中单独 辟出一章,专门研究“人们所看到的外 国”,为卡雷的理论作了详细说明。
“作为他者定义的载体,套话是陈述集体 知识的一个最小单位。它是释放出的信息 的一个最小形式,以进行最大限度、最广 泛的信息交流。”它是对一种文化的概括, 可被视为是这种文化的缩影。
13
当代形象学的第二个代表是莫哈。1992年, 莫哈发表《试论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史及方 法论》,文章指出:
“文学形象学所研究的一切形象都是三重 意义上的某个形象,它是异国的形象,是 出自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形象,最后 是由一个作家特殊感受所创作出来的形 象。”
此后,他又对该定义作了补充,指出: “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 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即使 这种意识是十分微弱的。因此形象即对两 处类型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作的文学的或 非文学的,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达。”
综合巴柔在其他文章中的有关论述,我们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他对形象的定义, 并由此了解形象学的研究范围:
第八讲 形象学
一、何谓形象学 二、形象学的产生与发展
1、传统形象学,2、当代形象学 三、形象学的研究内容
1、形象,2、社会总体想象物,3、 词汇与套语,4、形象研究的相关因素
1
整体概述
概述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形象学专题知识课件

• 蒙元世纪(13-14C)是人类历史上一种主要时期,成吉 思汗家族横扫旧大陆带来旳“世界和平”,瞬间推动了欧 亚大陆旳文明一体化进程,旅行与贸易、观念与知识,都 开始了一场革命。
•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世界市场旳雏形出现; • 二是世界地理旳观念开始形成。
第二卷:《大中华帝国》
• 地理大发觉时代(约1405—1650年)中华帝国第 一次在西方文本与文化中取得了历史化旳清楚完 整旳形象。
第七卷:《第二人类》
• 西方对中国旳关注,首先是物,其后才是人; • 首先是外在旳习俗制度,其后才是内在旳精神气
质。 • 他们以为中国人是有智慧旳文明人,甚至哲人。
但也发觉了中国人性格上旳弱点,如好吃喝、不 诚实、自负、迷信…… • 总之,中国人成为与众不同旳“第二人类”,形 象与性格不断被异类化、另类化、丑化、漫画化。
龙图腾旳争议
• 上海外国语大学吴友富教授 提出,中国旳图 腾—龙在英文里被译为“drag-on”,在西方世 界被以为是一种充斥霸气和攻击性旳庞然大物。 “龙”旳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 旳外国人片面而武断地产生某些不符合实际旳联 想。所以他提议重构国家形象品牌。【法国旳图 腾是公鸡,也曾引起异议,但多数法国人是接受 这一图腾旳,因为它代表了法国旳光荣】
• 付满楚和查理.陈一度是美国大众文化中定型化旳 主导华人形象,带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旳内涵。 他们一种被塑造成恶魔,一种被描绘成模范少数族 裔,但都是缺乏男性气质旳华裔男子,是“非性 化”、隶属性、边沿性旳经典。
我们旳态度
• 中国形象作为他者,帮助西方确认西方主体旳世界 观念秩序。
• 西方人对中国旳了解,永远是他需要得到旳了解; 歪曲是存在旳,意识形态也是难免旳。但西方旳认 知和言说,也非完全无中生有。
•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是世界市场旳雏形出现; • 二是世界地理旳观念开始形成。
第二卷:《大中华帝国》
• 地理大发觉时代(约1405—1650年)中华帝国第 一次在西方文本与文化中取得了历史化旳清楚完 整旳形象。
第七卷:《第二人类》
• 西方对中国旳关注,首先是物,其后才是人; • 首先是外在旳习俗制度,其后才是内在旳精神气
质。 • 他们以为中国人是有智慧旳文明人,甚至哲人。
但也发觉了中国人性格上旳弱点,如好吃喝、不 诚实、自负、迷信…… • 总之,中国人成为与众不同旳“第二人类”,形 象与性格不断被异类化、另类化、丑化、漫画化。
龙图腾旳争议
• 上海外国语大学吴友富教授 提出,中国旳图 腾—龙在英文里被译为“drag-on”,在西方世 界被以为是一种充斥霸气和攻击性旳庞然大物。 “龙”旳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 旳外国人片面而武断地产生某些不符合实际旳联 想。所以他提议重构国家形象品牌。【法国旳图 腾是公鸡,也曾引起异议,但多数法国人是接受 这一图腾旳,因为它代表了法国旳光荣】
• 付满楚和查理.陈一度是美国大众文化中定型化旳 主导华人形象,带有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旳内涵。 他们一种被塑造成恶魔,一种被描绘成模范少数族 裔,但都是缺乏男性气质旳华裔男子,是“非性 化”、隶属性、边沿性旳经典。
我们旳态度
• 中国形象作为他者,帮助西方确认西方主体旳世界 观念秩序。
• 西方人对中国旳了解,永远是他需要得到旳了解; 歪曲是存在旳,意识形态也是难免旳。但西方旳认 知和言说,也非完全无中生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他者
萨特《存在与虚无》一书的“注视”这一节,他用现象学描述的方法,形象地 说明了自我意识的发生过程。设想我通过锁孔窥视屋里的人,此时我的注 视对象是他人,我把他人当作意向对象;但是,如果我突然听到走廊里有脚步 声,意识到有一个他人会注视我:“我在干什么呢?” 在这个例子中,正是我感到他人有可能注视我,我才会注视自己。在他人的 注视下,主体体验到了“我的”存在。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是“为他”的存在。没 有意识中的“他者”,我的主体意识就不能确立。 我只有把自己投射出去,意 识到那个想象中的“他者”的存在,才能确认“我的”存在。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艺》,记载郑和出使西洋,历经众国。展示了 所到之处,建大明国威,遇妖斩妖,遇魔降魔。
《红楼梦》里也旁涉异国。贾府里经常会收到一些来自海外的贡品;探 春远嫁海外等。在当时中国人的心目中,中土之外皆蛮夷之地,所以探春 远嫁被看做贾府衰落的一个标志,贾府上下如失魂落魄。
形象学的产生
各国文化交流增强 这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
形象学将会是一个极具发展潜 力的研究领域
谢谢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四、他者
黑格尔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主奴辩证法,他认为自我的整一性必须经由对对 立之物的扬弃而完成。
以主人与奴隶为例,这两个角色可互为定义,主人需要来自奴隶的确认, 他的自我意识的获得要依靠奴隶的存在,没有奴隶,也就无所谓奴隶主, 反之亦然。“因为它们彼此相互地承认着它们自己”。
四、他者
萨特
萨特:“我们对于自我的感觉取决于我们作为另一个人所凝视的目标的存 在”,将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我们对于自我的感觉,取决于其他人对我们 的关注。
形象学:在注重事实的基础上,更多关注文学中异国 形象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冲突和对话
形象学的产生
形象学在西方:
法国是形象学的诞生地
路易—保尔·贝茨于1896年在《关于比较文学的性质、任务和意义的批判 研究》形象研究在比较文学发展初期就被列为其学科任务之一。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让-玛丽·卡雷将形象研究推向前台,他首次对形 象学做了较精确的定义,提出把关注“各民族间的、各种游记、想象间 的相互诠释”。作为比较文学的任务。 一般把卡雷视为现代形象学的奠基人。 基亚在其所著的《比较文学》中认为形象研究“不再追求抽象的总结性 影响”,而应设法深入了解一些伟大民族传说是如何在个人或群体的意识 中形成和存在下去的”。将异国形象的研究由事实联系延伸到“文学文化” 上,表明形象研究必须在文化背景下展开。形象研究的基本原则。 巴柔的《从文化形象到总体想象物》一文系统的论述了形象学的理论 和方法,他把“他者”形象的定义作为当代形象学的核心,使之与传统 形象学区别开来
四、他者
雅克 拉康
拉康说“一个“我”对于相互主体的共同尺度的参照,或者可以说就是被 当作是他者的他者,即他们互相是他者”。一个人只能在他人身上认出自 己,在此,他者是个象征性语言介体,个人只是通过这个介体才成为人。 或者换一句话说,”人在看自己的时候也是以他者的眼睛来看自己,因为 如果没有作为他者的形象,他不能看到自己“
2.形象的三个层次 作家根据自己的体悟去描述和塑造作为他者的异国形象 ↓ 作家所属的社会或群体的集体想象理解的异国形象 ↓ 创造出来的这个承载着“社会整体想象物”的“形象”是一个异 国形象
二、社会整体想象物
是某一社会对某个相异的集体或社会文化所做的阐释,是一种文化对另一 种文化的言说。文化语境,文化心理
2.形象学中的政治
形象学反思与前景
1.对形象学的反思 (1)跨学科性造成的对文本分析的缺失 ↓ 从叙事策略入手,关注和分析作家在作品中如何观 察、描述和阐述作为他者的异国形象
(2)形象学中的民族主义色彩 ↓
和而不同的心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形象学反思与前景
2.形象学的价值与前景 走向世界的中国 。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加
“他确实很胖,但却迈着女人似的 轻快步伐。他那象牙般肤色的脸像 婴儿一样可爱,黑头发剪得短短的, 深褐色的眼睛有点斜视”
三、套话
符号化,脸谱化,高度浓缩 误读是产生套话的基础 套话都具有时间性
四、他者
“他者”(the other)具有十分丰富的哲学和历史内涵。 现代形象学的关键是“他者”观念的确立
三、套话
查理•陈是美国作家厄尔•德尔•比格斯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的一个和付满楚截 然不同的文学形象。付满楚邪恶,威胁到西方人的霸权地位,而查理•陈则代表着 善良、对西方人没有任何威胁的华人男子。典型的从属性、边缘性男性。表情 呆板单一,身体肥胖臃肿,缺乏男子汉气概,女人气十足,是一个被阉割的形象。
他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
进一步探索异国异族形象被创造的过程,关注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如何 理解、描述、阐释作为他者的异国异族。 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学事实,考察和辨析本民族对异域文化的接受与变 形以及对异国形象的塑造与扭曲。
二、异国形象的流变
分析异国形象的流变需要立足于特定的文化语境 中国在他国文学中的“变色龙”形象 《马可 波罗游记》与新航路和地理大发现 1792马戛尔尼访华,中国形象的衰败
比较文学形象学精品课件
什么是形象学
定义:研究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及其所蕴涵的文化意 义。即通过对文学的研究来了解国家之间、文化之间 是怎样互相观察、互相表述的。
什么是形象学
影响研响研究:影响和接受的”事实联系“,以考 证为中心,意在挖掘文学继承和创新的源流关系。
四、他者
哲学概念、学术概念 “他者”与“自我”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基本关系是冲突 自我表示主体的主导地位 他者表示自我以外的其他东西。 “他者”对于主体“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的的意义
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构,二者相互发 现、相互证明、相互补充。具体而言,二者之间又大致构成 狂热、憎 恶和亲善 三种特异的关系。
西方文学中“付满洲”、“查理陈”、“功夫”
三、套话
付满洲(Dr.Fu Manchu),是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创作的付满洲系列小说中的 虚构人物。1875年在《福尔摩斯遭遇傅满洲博士》一书中首次出现。号称世上 最邪恶的角色。
“试想一个人,高高的,瘦瘦的,像猫一样不声 不响,肩膀高耸,长着莎士比亚的额头、撒旦的 脸,脑袋刮得精光。细长、不乏魅力的眼睛闪 着猫一样的绿光。他集东方人的所有残忍、 狡猾、智慧于一身,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调动 一个财力雄厚的政府能够调动的一切资源。 试想那样一个可怕的人,你心中就有了一副付 满洲博士的形象”
社会整体想象物不是统一的。
社会整体想象物是一个构建的存在。 可以成为新的社会整体想象物的构建者
三、套话
指某个民族长时间反复使用、用来概括他国或者他国人形象的约定俗成的词语, 是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对他者形象的一种象征性表述。
套话是表述“社会整体想象物”的最小单位。 犹太人被称为“鹰钩鼻”,西方人被称为“洋鬼子”,俄国人“老毛子”, 印度巡捕“红头阿三”
形象学的产生
形象学在中国:
《山海经》中,我国就有对异国异族的描绘。学者公认,《山海经》中 所描述的山川风物民族,在中国地狱之外。“异形异禀”-反舌国、三首国、 女子国。
《西游记》中混乱、凶险的异域旅行,乌鸡国、车迟国、西凉女国等。 经唐僧弟子斗法、方诛杀妖孽、天朗气清。在对异族的想象中,汉民族的 优越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形象学在中国:
钱钟书1937《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典型的形象学论文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化传递与文化形象》、《比较文学形象学》
形象学的基本概念
形象 社会整体想象物 套话 他者
一、形象
1.形象学形象与一般文学研究的形象相比: 首先,从范围来看,不针对所有层面的“形象”,比一般意义上的"形象"要窄。 其次,这种形象体现了一种跨文化、跨种族的性质。
鸦片战争
二、异国形象的流变
1.信息源的匮乏 2.创造异国形象的主体的个人原因 3.双方社会的政治和文化区别
三、多重身份与形象塑造
多重的文化身份 属于多个文化圈,文化归属模糊 多重文化身份作家作品中的异国形象的主体和他者的问题 形象学的新课题
形象学的基本特征
1.异国形象和自我形象 异国形象作为他者,为本土及主体身份提供参考 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形象的塑造往往是互动的。
四、他者
镜像理论
婴儿对自我的形成之初空无印象,“我”——”主体“从一开始就生活在他者的 目光中。当一个6-18个月的婴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婴儿认为镜子里的 是他人,后来才认识到镜子里的就是自己,这一阶段是主体与本人认同归一的 过程, 在主体确立的过程中,“他者”的存在及对立功不可没,没有他者的眼光、没有 他者的比对,主体不可能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
四、他者
为了认识“自我”,需要“他者”的存在。他者处于从属地位,且在经常与民 族、性别、阶级等相联系。在此过程中,涉及话语、知识、权力、支配 及统治等问题,故而,成为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形象学的研究对象
1.文学中的的异国形象 2.异国形象的流变 3.多重身份与形象塑造
一、文学中的异国形象
中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