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后部分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选项中,属于《诗经》中“风”的篇章是()。
A. 《关雎》B. 《生民》C. 《七月》D. 《鹿鸣》答案:A2.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自唐代诗人()的作品。
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孟浩然答案:A3.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刻有的诗句是()。
A.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B. 金玉良缘,天作之合C.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D.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答案:A4. 下列作品中,不属于鲁迅先生的是()。
A. 《呐喊》B. 《彷徨》C. 《朝花夕拾》D. 《子夜》答案:D5.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是()的诗句。
A. 王安石B. 孟浩然C. 杜甫D. 李白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岳阳楼记》的作者是_______。
答案:范仲淹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离骚》,作者是_______。
答案:屈原3.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苏轼的_______中的名句。
答案:《水调歌头》4. 《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绘的是_______的景色。
答案:滕王阁5.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其中“岳”指的是_______。
答案:泰山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他所著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司马迁的生平充满传奇,他因替李陵辩护而遭受宫刑,但仍然坚持完成了《史记》的创作。
他的史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而且其文笔生动、叙事详实,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 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答案: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他性格复杂多面。
(完整版)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课文选讲篇目:1樊迟、仲弓问仁2冯谖客孟尝君3容忍与自由4我的世界观5 又呈吴郎6秋水7张中丞传后叙8婴宁9蒹葭10湘夫人11春江花月夜12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13秋兴八首14长恨歌15无题16苦恼17饮酒18赤壁赋19哭小弟20断魂枪1 樊迟、仲弓问仁练习题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附参考答案: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
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2 冯谖客孟尝君练习题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
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完整版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一、《寡人之于国也》1. 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2. 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3. 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写法。
4.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梁惠王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
二、《秋水》1.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是十分有限的。
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色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
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力。
(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1课儒学摘要一、孔子论“仁”之言颇多,请予列举并谈谈你的认识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颜渊篇第十二]、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篇第十二]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雍也篇第六]2、“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对“仁”的最基本的表述就是“爱人”。
同时,孔子还从多个方面对“仁”进行了解释说明。
二、何为“中庸”,孔子为什么将其视为最高道德标准“中庸”是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
主张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论语?雍也》:“中庸之爲德也,其至矣乎。
”由于要做到坚持正确立场、无过无不及非常困难,所以孔子视之为最高标准。
三、《论语》中多有以“三”为题的警句名言(如“三戒”、“三省”),请写出三条原文并简要说明你的理解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篇第一)、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季氏第十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季氏第十六)。
2、理由:略。
四、孟子“忧乐”与“穷达”观念,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请结合你的认识予以说明由“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显示出历代志士仁人,为国为民的信念追求。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是历代具有操守的文人士子的立身之本。
五、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恶”,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孟子主张以德治国,推行仁政王道,强调道德感化之力,所以主张“性善”。
[整理版]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整理版]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5d6a96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7.png)
《鹿鸣》1、《鹿鸣》的文化内涵2、《鹿鸣》的写作特点起兴手法的成功运用。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以鹿的合群比喻君臣之间的协调。
句法整齐,语气通畅。
形象性和感染力强。
《燕歌行》1、此诗是如何围绕着“思”字进行描绘的?参考21页提示。
2、试与曹丕的《燕歌行》其二比较,说明此诗的艺术特色。
前篇从“霜飞木落”、“燕鹄南归”感物起兴。
由时序涉及归鸟,再由鸟归而关联所思之人淹留他方。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曲曲道来。
两首主题、情思相一,构思则另起炉灶,“唯抒情在己,弗待于物”(王夫之《姜斋诗话》),不假外物,直抒胸臆。
3.《燕歌行》其一的特点全诗通过情、景、声三者的融会贯通,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界。
1、情。
至深至诚的情感。
2、景。
作者以秋为背景,突出其感情效应。
景化入情,情渗景中。
3、声。
韵脚字不重复,且句句押韵,全诗每三句为一章,共五章,可分为秋景、秋思、秋悲、秋吟和秋望,细细品味,章法和谐、韵式完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春江花月夜》1、抒情层次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
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写出了景物美。
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
写出了哲理美。
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写出了情感美。
2、对“哀而不伤”的认识。
参考24页提示倒数第2段。
3、暗示手法的运用。
如“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行;“可怜楼上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上睹月思人;“光不度”、“水成纹”暗示不通消息;“碣石潇湘无限路”暗示归期无望。
《圆圆曲》1.对吴三桂的态度吴伟业对于吴三桂的态度比较复杂。
诗作中用了许多反讽的手法如“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若非壮士全师胜,怎得蛾眉匹马还”“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等诗句的言意之间是颇耐人寻味。
为明朝遗老,身怀故国故君的深厚感情,而不得已苟活于清朝,对引狼入室导致明清易代的吴三桂,肯定有憎恶之情;吴三桂作为清朝新贵,诗人不得不投鼠忌器,婉转隐约,闪烁其辞;而作为一代文学家,对于吴三桂的悲剧性人生处境又不免同情。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答: 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 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客观意义: 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 应该不断学习, 不断开阔视野, 不断前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 文章开头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 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隐喻河伯与海若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 形象地渲染了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答:本文穆能见出庄子说理“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而且譬喻往往连类而及, 层见叠出, 令人目不暇接。
如用井蛙、夏虫、曲士米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 用小石小木之大山, 四海之在天地, 礨空之在大泽, 中国之在海内, 梯米之在大仓, 万物与人, 九州与人, 毫末之在马体, 之一连串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 人的认识暑十公有限的, 因此倪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 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 因此我夸耀是愚蠢的, 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生动的形象, 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 本文经过由小到大, 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 最后把结论推到读者面前。
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
(2)论证方法上, 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 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 用大量的比喻, 连类而及, 层见叠出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 作者大量运用排比, 反诘的修辞手法, 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 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一, 考核课文的内容, 要求考生熟读教材上面的所有课文, 对课文的内容有所掌握。
(一)浅层次掌握。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 孟子认为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措施是()A.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C.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 D;试题难度: 易;分析:这道题考核对课文内容的阅读与掌握。
大学语文课后部分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部分习题答案【篇一】一、填空题1. 词性转换题:(1)形容词转名词:老人喜欢在公园里散步。
(喜欢散步的人)(2)动词转名词:他的写作水平比较高。
(高水平的写作)(3)名词转动词:他是学校篮球队的一员。
(成为学校篮球队的一员)(4)副词转形容词:他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形象逼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2. 名词与代词:她没告诉我这个消息。
(消息)这件事对他来说一点儿都不重要。
(这件事)3. 词语搭配:大胆创新、淘汰落后、迎接挑战、不断进步、提出建议、形成风气、争先恐后、盲目跟风4. 句子填空:(1)历史又一次证明,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保护)(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精神是民族的“摇篮”。
(民族)(3)好的教育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教育)(4)这座小区因为环境优美而备受追捧。
(被)(5)孩子们纷纷为老师送上自己精心制作的礼物。
(送上)二、解答题1. 请简述《鹿鼎记》的作者、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鹿鼎记》是金庸先生所著的武侠小说,该小说出版于1969年。
该作以嘉庆朝盛衰为背景,通过描述韦小宝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并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进行讽刺和揭露。
2. “望断南飞雁,思君万里绵”是唐代杜甫的诗句,请解释其中的意思。
这句诗描绘了远离家乡的游子思念故乡的情景。
南飞的雁代表着离开家乡的人,游子对雁的眺望表明他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和故土。
而“思君万里绵”则表达出游子对亲人的无尽思念之情。
3. 请问一下,“气质”一词在不同上下文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不同上下文中,“气质”一词的意思可能有所变化。
一方面,它可以指一个人内在的精神特质、性格和个性,比如某人有一种文雅的气质。
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指一个人外在的形象和风度,比如某人有一种高贵的气质。
【篇二】一、填空题1. 词性转换题:(1)形容词转名词:苹果很好吃。
(好吃的苹果)(2)动词转名词:她喝了一杯咖啡。
(喝咖啡的人)(3)名词转动词:他成了公司的总经理。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答:主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客观意义: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文章开头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隐喻河伯与海若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答:本文穆能见出庄子说理“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而且譬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令人目不暇接。
如用井蛙、夏虫、曲士米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用小石小木之大山,四海之在天地,礨空之在大泽,中国之在海内,梯米之在大仓,万物与人,九州与人,毫末之在马体,之一连串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暑十公有限的,因此倪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推到读者面前。
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
(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一,考核课文的内容,要求考生熟读教材上面的所有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所掌握。
(一)浅层次掌握。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认为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措施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D;试题难度:易;分析:这道题考核对课文内容的阅读与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氓》第十题本篇与《谷风》同为弃妇诗,但人物形象有显著区别,试做分析。
答:“氓”中的女主人公是被休退回娘家,听天由命,没有愤怒也无反抗。
“谷风”中女主人公被抛弃后留在丈夫家中做苦力,愤怒和反抗,知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陌上桑》八、罗敷是从那些方面夸夫的?
答:①位列②坐骑③佩剑④履历⑤风度⑥众评
《饮酒其五》八、前人谓“心远”为一篇之骨,“真意”为一篇之髓,你以为如何?
答:说法正确。
因为“车马”是官场和名利的代表。
作者的“心远”指的是远离官场和名利。
因为心远所以地自偏,因为心离官场和名利远了,所以清静无为,因为我不求别人,别人也无求于我,我只是自食其力,自然生活,所以“地自偏”。
古语曰:“贫民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二、送别诗以忧伤为主格调。
此诗一反传统,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所出的时代和个人际遇都是此诗格调的成因,何者为主?根据是什么?
答:1、时代:初唐,兴旺;人民意气风发;2、个人:才高位卑,忧患海内。
对前途有信心。
《过故人庄》三、此联描写故人庄的自然环境,出句描绘了村庄的什么特点?对句对画面有何作用?联系李白《送友人》的“青山横北郭”加以比较说明。
答:1、横就是斜的,说明李白是学孟浩然的;2、都是异曲同工。
《山居秋暝》三、“明月”句反映出作者身为画家的素养,试从色彩、线条和构图三个层次描述此中的画意。
答:1、色彩:松、月,青白色,淡雅;2、线条:松、月;3、构图:天、地。
四、“清泉”句反映出作者身为音乐家的素养,“泉”而说“清”,有多重铺垫,试予说明。
、答:①新雨②晚秋③松月④泉声如乐
七、王维另有《山中》诗曰:“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同样写山中,与本诗有何区别?
答:(《山居秋暝》为前诗)1、前诗律诗;本诗绝句。
2、前诗青白、淡雅;本诗红绿、艳丽。
3、前诗新雨;本诗无雨。
4、前诗有人;本诗无人。
总结:两首诗都写山中之美,但所见所感不同,其美也就不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四、“忽如”二句写雪压秋林景象,比喻新奇,奇在何处?比中有情,表现了什么情感?
答:1、雪白,梨花白,以梨花比雪,新奇;2、以春花比冬雪,新奇;3、又以“忽如一夜”,“千树万树”来渲染烘托雪气更盛。
十二、全诗写了几种雪的状态?
答:①空中的雪②树上的冰雪③落雪④瀚海大雪⑤山中积雪
《滁州西涧》四、将此诗与柳宗元的《南涧中题》相比较,两者的异同何在?
答:同:都是写山涧,幽静,题材相同;
异:韦应物的诗闲适,柳宗元的诗凄凉、心情不同。
《江南春绝句》四、“四百八十寺”用“南朝”修饰,除了交代寺的建筑时代外,另有什么用意?
答:1、泛指其多,非确实;2、表面是赞美江南寺隐之美,实则是批评南朝统治者佞佛误国。
南朝官民信佛,因佛误国,表面赞赏,实则批判,寺庙与楼台齐观,足见其多。
《无题》三、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与之相比,“春蚕到死丝方尽”有什么特点?
答:“老”还不至于“死”,李商隐改“老”为“死”思念更加深刻。
四、南朝梁王融《自君之出矣》诗曰:“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
”陈后主的《自君之出矣》诗也有“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之句。
“蜡炬成灰泪始干”与之相比,意蕴有何异同?蜡烛与苦恋中人为何形成异质同构?
答:“煎”说明蜡烛未烧尽;“成灰”说明蜡烛已经烧尽,李商隐把“煎”改成“灰”就说明自己的思念至死方休,所以比王融、陈后主的更令人深刻。
《水调歌头》八、此词是旷达而非豪放,见出作者的人格襟怀,试予分析。
答:“旷达”:把一切生死荣辱都看开了;2、这首词那种旷达的胸怀主要体现在后七句。
《青玉案》五、末三句用博喻手法写闲愁,化抽象情感为形象情感,景物对情感的表达各有侧重,试予分析。
答:博喻:用许多比喻来描写同一个事物;闲愁:无用之愁。
用烟草来比喻闲愁的广泛无边;絮:柳絮,柳树开的花和杨树开的花,形容闲愁的杂乱。
用梅雨来形容闲愁的烦恼。
《醉花阴》末三句妙在何处?或第七题
答:1、时值重阳,菊花盛开,触景生情,菊花的花瓣细长而美,以黄色为主,所以李清照以菊花自比人瘦;
2、菊花经霜不凋,枯瓣不落,自古以来把菊花作为坚贞清高的象征,李清照以菊比喻夫妻爱之坚贞;
3、前以“西风”来村托菊花的神韵;
4、前又用“莫道”句做铺垫,则突出了菊花之美;
5、前再以“东篱把酒”来铺垫,使后四句更突出(共用了三次铺垫)使得“人比黄花瘦”特别突出,特别美。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饮酒其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语方言分为十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官话)、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晋方言、徽方言、平话。
粤语区:又叫广东话、广府话、白话。
内部分8个次方言。
平话区:指的是广西中部一带的汉语方言,主要分布在桂林、柳州、南宁。
以广西南宁话为代表的邕浔片,以广西玉林话为代表的勾漏片。
什么叫偏旁?什么叫部首?两者的关系?
答:偏旁也叫部件,是由笔画组成的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
根据构成偏旁的数量,可将汉字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
(结构分为:上下上中下左右左中右全包围半包围穿插品字形结构)
部首:字典编写时把相同偏旁的字编在一起,称为一部,并且把这个相同的偏旁叫标目,列为首字,这就是部首。
偏旁与部首有联系,但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偏旁是合体字的构字部件。
部首指的是表义的偏旁,可以说,部首也是偏旁,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偏旁与部首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造字法: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
例:1、象形:日月山水
2、指事:一二上下
3、会意:林森从众
4、形声:1.上形下声:蓝.篮.竿 2.上声下形:想.资.烹3左形右声:江.转.伙4左声右形:劫.致.鸽5内形外声:问.闷.庄 6.内声外形:座.阔.适
目前社会用字不规范的现象主要有四种表现:写错别字、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使用已淘汰的异体字、滥用繁体字。
错字:是写得不成字的“字”,指随意增简字的笔画、写错字的偏旁部件、写错字形结构。
别字:是指不合规范的同音替代字,俗称白字。
谈笑风生终身受益世外桃源急躁
人情世故名不副实赃款坐镇
有恃shi无恐不能自已迥然不同就绪
额手称庆恣意妄为殚精竭虑九州
旁征博引雄奇峻拔张皇失措悄然
饮鸩止渴身体姿势谈然处之竣工
打破纪录寥寥无几床之私编纂
名副其实犹如猛虎下山老生常谈恪守
炙手可热惟妙惟肖开天辟地蛰伏
宁缺毋滥可望不可即一抷pei黄土表率
标点符号分为:标号、点号、符号三大类。
标号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间隔号、连接号和专名号九种。
点号包括: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七种。
符号包括:注释号、隐讳号、虚缺号、斜线号、标识号、代替号、连珠号、箭头号和示亡号九种。
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是法定组织或个人依据一定的行文规范,在处理各种公共事务中使用的文字工具。
广义的公文,是按照一定程序和格式处理各种公务的行文。
除了包括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中规定的14种文件以及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规定的13种公文。
还可以泛指机关在处理各种日常事务性工作中所形成并使用的常用文字,又称事务文书、规章文书。
狭义的公文,是专指党和国家行政机关各自规定的主要文种。
国家机关使用的13种公文种类,即: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和会议纪要。
行政公文的特点:
制发主体的要求—法定性;公文内容的要求—权威性;公文格式的要求—规范性。
按行文关系和行文方向来划分:
一是上下级关系;二是隶属关系;三是平级关系;四是非隶属关系。
依据上述四种行文关系,行文方向可分为:
上行、下行、平行、泛行。
行政公文,根据其保密级别可分为三个等级:绝密(级别最高)、机密(次之)和秘密(更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