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对人体的危害与防治(一)

合集下载

噪声职业危害及防护

噪声职业危害及防护

整理课件
27
(二)神经系统
噪声通过听觉器官作用于大脑皮层和植物 神经中枢(丘脑下部),引起神经系统一 系列反应。
主诉:头痛、头晕、耳鸣、心悸、睡眠障 碍—神经系统征侯群,植物神经调节功能 减弱。
整理课件
28
(三)心血管系统
植物神经功能变化,表现心率快或慢,血压上升, 心电图检查ST段、T波呈缺血变化。
整理课件
11
(一)响度及响度级
响度是人耳判断声音响亮程度的概念,以N 表示,单位为宋(sonl)。以频率为 1000HZ、声压级40dB的声音,由听者所感 受的响度为基准,定为1宋;将频率为 1000HZ纯音的声压级的分贝值定为响度级 的基准值,响度级以LN表示,单位为方 (phon),如其他频率的声音响度与基准 音30方等响时,则该声音的响度级定为30 方,与基准音70方等响的声音其响度级定 为70方,余类排。
早期高压氧扩血管。营养代谢药物,有部 分疗效。
整理课件
26
在某些情况下,如爆破、火器发射或突发 性巨响引起的的力损伤,又称为暴震性耳 聋。听力部分或大部分丧失,两耳不对称, 朝向声源一侧重,有时伴有较大冲击波, 导致耳鼓膜破裂,听骨链破坏,内耳出血, 其螺旋器细胞移位,也可引起脑震荡。症 状除耳聋外,常伴有耳鸣、耳痛和眩晕。
厌烦苦恼,情绪坏。 整理课件
29
五、影响噪声对机体作用的因素
接触噪声对机体能否产生有害作用,与下列一些 因素有直接关系:
(一)噪声强度
噪声强度大小是影响听力的重要因素,强度越大 听力损伤出现越早。损伤的程度也越严重。
(二)接触时间
接触噪声的时间越长,听损越严重,损伤的阳性 率越高。听损的临界暴露时间,在同样强度的噪 声作用下,各频率听阈的改变表现也是各不相同 的,4-6 KHZ出现听力损伤的时间最早,也即该频 段听力损伤的临界暴露时间最短。

噪音污染的危害1

噪音污染的危害1

噪音污染的危害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

日常生活中的噪声强度虽然不会致人或动物于死地,却能危害人的健康。

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噪声问题,把噪声污染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公害之一。

噪声污染影响人与生物的生活,使人得疾病。

孕妇长期处在超过50分贝的噪音环境中,会使内分泌腺体功能紊乱,并出现精神紧张和内分泌系统失调。

严重的会使血压升高、胎儿缺氧缺血、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流产。

而高分贝噪音能损坏,胎儿的听觉器官,致使部分区域受到影响。

影响大脑的发育,导致儿童智力低下。

噪音的恶性刺激,严重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并会导致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和恶心、欲吐、胃痛、腹胀、食欲呆滞等消化道症状。

营养学家研究发现,噪音还能使人体中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氮基酸、谷氮酸、赖氮酸等必须的营养物质的消耗量增加,影响健康;噪音令人肾上腺分泌增多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容易导致心脏病发;同时噪音可使人唾液、胃液分泌减少,胃酸降低,从而患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我国对城市噪音与居民健康的调查表明:地区的噪音每上升一分贝,高血压发病率就增加3%。

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

影响睡眠,造成疲倦。

噪音给人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损害听力。

有关资料表明:当人连续听摩托车声,8小时以后听力就会受损;若是在摇滚音乐厅,半小时后,人的听力就会受损;若在80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的可能性可达50%。

2、噪音损害视力噪音会严重影响听觉器官,甚至使人丧失听力,尽人皆知。

然而,耳朵与眼睛之间有着微妙的内在“联系”,当噪音作用于听觉器官时,也会通过神经系统的作用而“波及”视觉器官,使人的视力减弱。

3、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我国对城市噪音与居民健康的调查表明:地区的噪音每上升一分贝,高血压发病率就增加3%。

4、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

噪声对人体的主要危害预防教案及反思

噪声对人体的主要危害预防教案及反思

其他危害
听力损伤: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可能导致听力下降或丧失 心血管系统影响:噪声可能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 神经系统影响:噪声可能导致失眠、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神经系统问题 消化系统影响:噪声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消化不良、胃溃疡等问题 免疫系统影响: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可能降低人体免疫力,增加患病风险
听力损伤:长时间暴露在噪 声环境中会导致听力下降, 甚至出现耳聋。
心血管系统影响:噪声可以 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长期暴露会增加心血管疾病 的风险。
神经系统影响:噪声会干扰 人的思维和注意力,导致工 作效率下降,还可能引起头 痛、失眠等问题。
消化系统影响:噪声可以导 致胃肠道蠕动减缓,引发胃 部不适、消化不良等问题。
听力损伤
噪声对听力的损害: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声下,听力会逐渐下降,甚至出现耳聋的情况。 听力损伤的症状:包括耳鸣、听力下降、耳痛等,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眩晕、恶心等症状。
听力损伤的预防:减少暴露在噪声环境中的时间,使用耳塞、耳罩等防护措施,定期进行听力检查等。 听力损伤的治疗:对于已经出现的听力损伤,可以通过药物治疗、佩戴助听器等方式进行改善和治疗。
教学方法的改进
增加互动环节:通过 游戏、小组讨论等方 式,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参与度
引入案例分析:结合 实际案例,让学生更 加直观地了解噪声对 人体的危害
强化实践操作:通过 实验、观察等方式, 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 解噪声对人体的影响
改进评价方式:采用多 种评价方式,包括课堂 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 学习成果
对未来教学的建议
增加实践环节:通过实验或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强化理论知识:深入讲解噪声污染的来源、传播途径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引入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噪声污染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工作场所噪声的危害与预防(三篇)

工作场所噪声的危害与预防(三篇)

工作场所噪声的危害与预防概述:工作场所噪声是指在工作环境中产生的各种噪音,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带来一定的危害。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听觉、心理、生理和社会方面。

因此,预防工作场所噪声对维护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和保障工作环境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探讨工作场所噪声的危害以及如何进行预防。

一、工作场所噪声的危害1.听觉损伤噪声是最常见的职业健康风险因素之一,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中会引起听觉损伤。

职业性噪声暴露可导致噪声诱发性耳聋,患者会出现听觉阈下降,频率辨别降低,听力损失等症状。

根据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每年有数百万的工人暴露于高噪声环境中,成为听力受损的高风险人群。

2.心理疾病噪声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中会增加患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等心理疾病的风险。

研究表明,噪声会导致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厌烦、易怒等心理反应,并可能影响人们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效率。

3.生理损伤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中,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

噪声可以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肌肉紧张等生理反应,影响生理平衡,增加心血管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

4.社会影响噪声不仅会对个人产生危害,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影响。

高噪声环境会干扰居民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影响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噪声也会影响音乐、讲话、电视等媒体的传播效果,降低人们的文化生活质量。

二、预防和控制噪声的措施为了减少并控制工作场所的噪声,降低对工作人员的危害。

需要采取以下预防和控制措施:1.技术控制技术控制是减少噪声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可以通过降低噪声源的声音产生量、提高声音传播的效率等方法来降低噪声水平。

例如,在机械设备上安装隔音罩、清洗和维护设备、优化生产和工艺过程等措施。

2.管理控制管理控制是通过合理的组织管理来减少噪声的危害。

可以通过调整工作任务和工作时间,编排工作轮班,控制工作强度和工作节奏来降低工作场所的噪声水平。

此外,还应建立噪声监测和控制的管理制度,定期检测工作场所的噪声水平,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物理八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笔记

物理八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笔记

物理八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笔记1. 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噪声是指在人耳朵可及性范围内引起不适的声音。

长期处于高噪声环境下,容易引起压力增加、头痛、失眠、听力下降、心脏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等健康问题。

儿童、老年人和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紊乱和罹患癌症的人都对噪声更为敏感。

2. 日常生活中的噪声来源噪声的来源非常广泛,包括工业生产中的机器噪声、交通工具的排放噪声、社会生活中的建筑工地施工噪声、家庭设备使用产生的噪声等。

现代都市生活中噪声的来源越来越多,对人们的健康威胁也随之增加。

3. 噪声的控制方法避免噪声污染的最佳方法是从源头上减少噪声的产生,采用低噪声设计的设备、减少交通工具的排放、合理规划建筑工地和生产场所等措施。

在无法完全消除噪声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佩戴耳塞、安装隔音窗、加装隔音材料等手段来减轻噪声对人体的影响。

4. 对物理学的思考与启示在物理学上,噪声是指在某一范围内波动较大的随机信号,常常是一种不可预测的干扰因素。

从噪声控制的角度来看,可以借鉴物理学中对信号处理的思想,采用滤波、降噪等技术手段来减轻噪声对人体的影响。

物理学对于噪声问题的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噪声的本质,还能够为噪声控制提供更科学的方法。

5. 总结与展望噪声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对人们的健康产生着潜在的威胁。

加强噪声污染的控制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从源头上减少噪声的产生、采用有效的控制手段来减轻噪声对人体的影响,可以更好地保护人们的健康。

对噪声问题的研究也为物理学提供了新的课题和挑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来控制噪声,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安静和舒适。

个人观点:噪声污染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

作为一个物理学爱好者,我对噪声的本质和控制方法非常感兴趣。

通过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利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噪声,从而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宜居。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投身于噪声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为人们创造更加安静和舒适的生活空间。

噪声与振动对人体的危害与防控方法

噪声与振动对人体的危害与防控方法

噪声与振动对人体的危害与防控方法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噪声与振动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噪声和振动经常存在,并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

本文将探讨噪声和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并提供一些有效的防控方法。

一、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噪声是指超过正常听力范围的声音,它通常由机器设备、交通、工业生产以及建筑施工等引起。

长期暴露在高强度噪声中可导致许多健康问题。

首先,噪声会对人体的听觉系统造成伤害,引起听力损失和耳鸣等听力问题。

其次,长期在噪声环境下生活和工作会导致心理和生理压力的增加,进而引发焦虑症、抑郁症和睡眠障碍等问题。

此外,噪声还会干扰人们的集中力和注意力,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

二、振动对人体的危害振动是由机械设备、交通工具或其他振动源引起的机械振动。

在工业、交通和建筑行业中,人们经常接触到振动环境。

长期暴露在强烈振动中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首先,振动会对人体的骨骼、肌肉和关节产生冲击和压力,引起骨质疏松、关节炎和肌肉损伤等问题。

其次,振动还会影响人体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循环障碍和呼吸困难等健康问题。

三、噪声和振动的防控方法为了减轻噪声和振动对人体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防控方法:1. 控制噪声和振动源:通过技术手段和设备改进来减少噪声和振动的发生。

例如,使用噪声屏障和振动隔离装置来减轻噪声和振动的传播。

2. 个人防护:在噪声和振动环境中,人们应该正确佩戴耳塞、防噪耳机和防护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以减少噪声和振动对自身的伤害。

3. 合理规划建筑和城市环境:在城市和建筑规划中,应该合理布局工业区、交通枢纽和居民区,以减少噪声和振动对居民的干扰。

4. 定期检测和维护设备:定期检查和维护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减少设备的噪声和振动产生。

5. 职业防护:在工业和建筑行业中,应该加强职业卫生防护工作,提供合适的防护设备和培训,确保劳动者在噪声和振动环境中的安全。

噪声引起危害及预防措施

噪声引起危害及预防措施

噪声引起危害及预防措施安全评价推荐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噪声危害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广,人们接触噪声的机会受益增多。

长期接触噪声会对人体多个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其中尤以对听觉器官的损害最为突出,严重时甚至会引起噪声性疾病。

因此,对噪声危害的研究、治理和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早发现早防治我们曾接触过这样一位患者,他于1970年3月至2005年10月期间在修锻车间从事锻工作业,接噪职业史达35年。

从1985年开始,他相继出现了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心悸、耳鸣、听力下降等自觉症状。

1993年11月体检,在查纯音电测听时发现,他的双耳语频听阈高达35.4 dB(正常人应为≤25 dB),后多次复查听力,其听力损伤逐年加重,2005年10月双耳语频听阈达到50.6 dB,经医院治疗仍未见好转。

经有关职业病诊断机构在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听力损伤后,依据相应的诊断标准,诊断为职业性中度噪声性听力损伤。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接触到很多这样的病人,他们在听力早期轻微损伤时自己察觉不出来,因而容易忽视预防和治疗,等到严重时已经很难治愈,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对噪声引起的听力损伤要早发现、早预防。

噪声危害人体健康1.行业与工种分布存在噪声危害的行业和工种分布非常广泛,卫生部2002年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列举了61个可能导致噪声聋的行业工种。

而实际工作中噪声主要来自于:机械加工业的下料、剪切、锻造、冲压、辊压、铆接、落砂、造型,金属表面处理的抛光、喷砂、清理,热电厂的碎煤、球磨、汽机发电、司炉,水泥制造厂的破碎、研磨,纺织业的纺纱、织造、制条以及采矿业的凿岩、爆破、掘进等工种。

2.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噪声对人体的作用可分为特异作用(对听觉系统)和非特异作用(对其他系统)2种。

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听觉敏感度下降、听力阈值升高、语言接受和信号辨别力变差,严重时可造成耳聋。

噪声引起的听力阈移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两种。

噪声、粉尘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噪声、粉尘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一)噪声对人体的影响1、听觉系统(1)暂时性听阈位移暂时性听阈位移是指人或动物接触噪声后引起听阈变化,脱离噪声环境后,经过一段时间听力可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2)永久性听阈位移永久性听阈位移是指噪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听阈升高。

2、噪声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听觉器官受噪声后,经神经传入大脑,在传入过程中,经脑干网络结构时发生泛化,投射到大脑皮质有关部位,并作用于丘脑下部植物神经中枢,引起一系列的神经反应。

可出现头痛、头晕、心悸、睡眠障碍和全身乏力等神经衰弱综合征,还有的表现记忆力减退和情绪不稳定(如易激怒等)。

客观检查可见脑电波改变,表现为α节律减少及慢波成分增加。

此外,可有视觉运动反应时潜伏期延长,闪烁融合频率降低,视力清晰度及稳定性下降等。

自主神经中枢调节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皮肤划痕试验反应迟钝。

3、噪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在噪声作用下,心率可表现为加快或减慢,心电图ST段或T波出现缺血型改变。

早期可表现为血压不稳定,长期接触较强的噪声可以引起血压升高。

脑血流图呈现波幅降低、流入时间延长等,提示血管紧张度增加,弹性降低。

4、噪声对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影响有人观察到,在中等强度噪声(70~80dB)作用下,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而大强度(100dB)噪声作用下,功能减弱。

有人观察了实验动物或接触噪声工人的免疫功能,发现免疫功能降低,并且接触噪声时间愈长,变化愈显著。

5、噪声对消化系统及代谢功能的影响在噪声影响下,可以出现胃肠功能紊乱、食欲不振、胃液分泌减少、胃紧张度降低、胃蠕动减慢等变化。

预防措施1.控制噪声源: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技术措施,控制或消除噪声源,是从根本上解决噪声危害的一种方法。

2.控制噪声的传播:在噪声传播中,应用吸声和消声技术,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3.制订工业企业卫生4.个人防护: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是保护听觉器官的一项有效措施。

如耳塞、耳罩、帽盔等等。

5.健康监护:按照国家要求,对劳动者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特别是听觉器官的检查及时发现禁忌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与防治(一)
什么样的声音称为噪声
我们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把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称为环境噪声污染。

声音的分贝是声压级单位,记为dB。

用于表示声音的大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区域噪声标准》中则明确规定了城市五类区域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
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昼间50dB、夜间40dB;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昼间55dB、夜间45dB;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昼间60dB、夜间50dB;工业区,昼间65dB、夜间55dB;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道路、内河航道、铁路主、次干线两侧区域,昼间70dB、夜间55dB,(夜间指22点到次日晨6点)。

按照国家标准规定,住宅区的噪音,白天不能超过50分贝,夜间应低于45分贝,若超过这个标准,便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那么,室内环境中的噪声标准是多少呢?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中第5条4款规定,在室内进行噪声测量时,室内噪声限值低于所在区域标准值10dB。

噪声污染对人体身心健康危害大
1.强的噪声可以引起耳部的不适,如耳鸣、耳痛、听力损伤。

据测定,超过115分贝的噪声还会造成耳聋。

据临床医学统计,若在80分贝以上噪音环境中生活,造成耳聋者可达50%。

医学专家研究认为,家庭
噪音是造成儿童聋哑的病因之一。

2.使工作效率降低。

研究发现,噪声超过85分贝,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人们会感觉到吵闹,因而无法专心地工作,结果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3.损害心血管。

噪声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噪声会加速心脏衰老,增加心肌梗塞发病率。

医学专家经人体和动物实验证明,长期接触噪声可使体内肾上腺分泌增加,从而使血压上升,在平均70分贝的噪声中长期生活的人,可使其心肌梗塞发病率增加30%左右,特别是夜间噪音会使发病率更高。

调查发现,生活在高速公路旁的居民,心肌梗塞率增加了30%左右。

调查1101名纺织女工,高血压发病率为7.2%,其中接触强度达100分贝噪声者,高血压发病率达15.2%。

4.噪声还可以引起如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精神障碍、内分泌紊乱甚至事故率升高。

高噪声的工作环境,可使人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以及恐惧、易怒、自卑甚至精神错乱。

在日本,曾有过因为受不了火车噪声的刺激而精神错乱,最后自杀的例子。

5.干扰休息和睡眠。

休息和睡眠是人们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维持健康的必要条件。

但噪声使人不得安宁,难以休息和入睡。

当人辗转不能入睡时,便会心态紧张,呼吸急促,脉搏跳动加剧,大脑兴奋不止,第二天就会感到疲倦,或四肢无力。

从而影响到工作和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得神经衰弱症,表现为失眠、耳鸣、疲劳。

6.对女性生理机能的损害。

女性受噪声的威胁,还可以有月经不调、流产及早产等,如导致女性性机能紊乱,月经失调,流产率增加等。

专家们曾在哈尔滨、北京和长春等7个地区经过为期3年的系统调查,结果发现噪声不仅能使女工患噪声聋,且对女工的月经和生育均有不良影响。

另外可导致孕妇流产、早产,甚至可致畸胎。

国外曾对某个地区的孕妇普遍发生流产和早产作了调查,结果发现她们居住在一个飞机场的周围,祸首正是那飞起降落的飞机所产生的巨大噪声。

7.噪声对儿童身心健康危害更大。

因儿童发育尚未成熟,各组织器官十分娇嫩和脆弱,不论是体内的胎儿还是刚出世的孩子,噪声均可损伤听觉器官,使听力减退或丧失。

据统计,当今世界上有7000多万耳聋者,其中相当部分是由噪声所致。

专家研究已经证明,家庭室内噪音是造成儿童聋哑的主要原因,若在85分贝以上噪声中生活,耳聋者可达5%。

8.噪声对视力的损害。

人们只知道噪声影响听力,其实噪声还影响视力。

试验表明:当噪声强度达到90分贝时,人的视觉细胞敏感性下降,识别弱光反应时间延长;噪声达到95分贝时,有40%的人瞳孔放大,视模糊;而噪声达到115分贝时,多数人的眼球对光亮度的适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

所以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很容易发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

同时,噪声还会使色觉、视野发生异常。

调查发现噪声对红、蓝、白三色视野缩小80%。

所以驾驶员应避免立体场音响的噪声干扰,不然易造成行车事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