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危害及其预防
防止噪声危害的措施

防止噪声危害的措施防止噪声危害的措施1、减少或禁止噪声源减少或禁止噪声源是防止噪声危害的重要措施。
应加强对噪声源的监测,并及时把握到较大的噪声源,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控制或禁止使用。
如采用静音装置,避免机器运行时产生过大的噪声,同时要注意限制机器的运行时间,不要在夜间运行,以减少噪声污染。
2、加强建筑物隔声技术日常生活中,建筑物隔声技术也是防止噪声污染的重要措施。
要加强对建筑物外部抗噪声材料的选择,选用能够有效抑制噪声的隔声材料,提高建筑物的隔声性能。
对于建筑物的内部结构,也要采取必要的隔声处理措施,加强建筑物之间的隔声,以减少室内噪声的影响。
3、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同时,社会管理水平也是防止噪声危害的重要措施。
要加强对噪声污染的管理,严格执行有关法规,例如《国家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对违法的行为要予以严厉的处罚,以免造成更大的污染。
4、加强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此外,加强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保护社会环境的重要措施。
要加强对噪声污染的宣传教育,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噪声污染的危害,加强对噪声污染的控制,尊重他人,维护社会环境的礼仪,不随地吵闹,不大声喧哗,以免造成噪声污染。
5、及时处理噪声投诉及时处理噪声投诉也是防止噪声污染的重要措施。
一旦发现有噪声投诉,应及时作出处理,并记录处理结果,确保噪声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6、建立噪声排放标准建立噪声排放标准也是防止噪声污染的重要措施。
要结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合理制定噪声排放标准,明确污染源可以排放的最大噪声值,并依法强制执行,防止噪声污染造成的危害。
7、实施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社会环境影响评价也是防止噪声污染的重要措施。
要按照国家规定进行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实施前评估项目活动所可能产生的噪声污染影响,做到有效控制噪声污染,有效预防噪声危害。
总之,要想有效地防止噪声危害,上述措施都必不可少,各级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认真负起责任,加强对噪声污染的管理,积极采取措施,尽力把噪声污染降到最低,保护好社会的环境健康。
工作场所噪声的危害与预防(三篇)

工作场所噪声的危害与预防概述:工作场所噪声是指在工作环境中产生的各种噪音,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带来一定的危害。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听觉、心理、生理和社会方面。
因此,预防工作场所噪声对维护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和保障工作环境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探讨工作场所噪声的危害以及如何进行预防。
一、工作场所噪声的危害1.听觉损伤噪声是最常见的职业健康风险因素之一,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中会引起听觉损伤。
职业性噪声暴露可导致噪声诱发性耳聋,患者会出现听觉阈下降,频率辨别降低,听力损失等症状。
根据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每年有数百万的工人暴露于高噪声环境中,成为听力受损的高风险人群。
2.心理疾病噪声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中会增加患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等心理疾病的风险。
研究表明,噪声会导致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厌烦、易怒等心理反应,并可能影响人们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效率。
3.生理损伤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中,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
噪声可以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肌肉紧张等生理反应,影响生理平衡,增加心血管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
4.社会影响噪声不仅会对个人产生危害,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影响。
高噪声环境会干扰居民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影响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噪声也会影响音乐、讲话、电视等媒体的传播效果,降低人们的文化生活质量。
二、预防和控制噪声的措施为了减少并控制工作场所的噪声,降低对工作人员的危害。
需要采取以下预防和控制措施:1.技术控制技术控制是减少噪声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可以通过降低噪声源的声音产生量、提高声音传播的效率等方法来降低噪声水平。
例如,在机械设备上安装隔音罩、清洗和维护设备、优化生产和工艺过程等措施。
2.管理控制管理控制是通过合理的组织管理来减少噪声的危害。
可以通过调整工作任务和工作时间,编排工作轮班,控制工作强度和工作节奏来降低工作场所的噪声水平。
此外,还应建立噪声监测和控制的管理制度,定期检测工作场所的噪声水平,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为预防噪声职业危害的措施有

为预防噪声职业危害的措施有预防噪声职业危害的措施。
噪声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环境中长期受到高强度噪声影响而引起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如听力损伤、心血管疾病、精神疾病等。
为了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预防噪声职业危害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预防噪声职业危害的措施,以帮助企业和员工更好地应对噪声危害。
1. 合理布局工作场所。
合理布局工作场所是预防噪声职业危害的第一步。
通过合理规划工作区域、设备摆放和隔音设施的设置,可以减少噪声的传播和影响范围,从而降低员工受到的噪声危害。
此外,对于需要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的岗位,可以考虑将其与其他工作区隔离开来,以减少噪声对员工的影响。
2. 使用隔音设备。
在一些需要高强度噪声的工作环境中,可以使用隔音设备来降低噪声的传播和影响。
例如,在工厂车间、机械设备房等地方可以安装隔音罩、隔音墙等设备,以减少噪声对周围环境和员工的影响。
此外,对于一些高噪声设备,还可以考虑采用减噪技术,如更换低噪声设备、安装减噪器等,以降低噪声产生的强度。
3. 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
对于一些无法通过工作场所布局和隔音设备来降低噪声危害的岗位,员工可以通过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来保护自己的听力。
常见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耳塞、耳罩等,可以有效地降低噪声对员工听力的影响。
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实际工作需要,为其提供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并对其进行使用和维护的培训,以确保其有效使用。
4. 定期进行噪声监测。
为了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场所中的噪声问题,企业可以定期进行噪声监测。
通过使用噪声监测仪器对工作环境中的噪声进行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噪声超标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此外,定期进行噪声监测还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工作场所中噪声的分布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噪声控制和管理。
5. 健康教育和培训。
为了增强员工对噪声职业危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企业可以开展健康教育和培训活动。
通过向员工普及噪声危害的知识、讲解噪声防护的方法和技巧,可以提高员工对噪声危害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噪声病防治知识点总结

噪声病防治知识点总结1. 了解噪声病的危害噪声病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高强度噪声刺激所引起的,它会对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包括听力损伤、睡眠障碍、抑郁、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心血管疾病等。
因此,了解噪声病的危害是预防和治疗的第一步。
2. 采取有效的工程控制和管理措施在工作场所,应当采取有效的工程控制和管理措施,包括降低噪声源的噪声强度、开发和使用低噪声设备、提高噪声控制设备的有效性、对工作环境进行定期检测和评估等。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噪声对工作人员的影响。
3. 规范个人防护对于那些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人群,应当充分重视个人防护,包括佩戴耳塞或耳罩、使用隔音头盔、避免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等。
同时,应当定期检测个人防护设备的有效性,并及时更换损坏或过期的设备。
4. 远离噪声环境尽量远离高噪声环境是预防噪声病的有效方法。
对于那些在工作中需要长时间处于高噪声环境中的人群,可以通过调整工作时间、加强休息、间隔性离开工作环境等方式来减少噪声的影响。
5. 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对预防噪声病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包括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态愉快、避免过度劳累等。
这些生活习惯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减少噪声对身体的影响。
6. 寻求专业帮助对于已经出现噪声病症状的人群,应当尽早寻求专业帮助。
包括就医、心理辅导、听力康复等。
专业的治疗和康复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7. 加强对噪声病的宣传和教育加强对噪声病的宣传和教育是预防和治疗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可以提高人们对噪声病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噪声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危害。
总之,噪声病的防治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预防和管理措施,加强个人防护,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加强宣传和教育等措施,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噪声病的发生和发展,保障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噪声防控措施

噪声防控措施1. 简介噪声是指在环境中存在的任何不希望听到的声音。
噪声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采取噪声防控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噪声的危害、噪声防控的原则和方法,并提供一些常见的噪声防控措施。
2. 噪声的危害噪声对人体健康有多种危害。
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音下会导致听力受损,甚至引起聋哑。
噪音还会引发心血管疾病、睡眠障碍、精神紧张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在工作场所,噪音可能干扰员工的思考和沟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采取噪声防控措施对于维护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3. 噪声防控原则在制定噪声防控策略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预防为主: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避免噪声产生或传播。
•综合治理:采取多种手段综合治理噪声问题,包括源头控制、传播路径控制和受体保护。
•技术先进性:采用先进的噪声控制技术和设备,提高噪声防控效果。
•经济合理性:在噪声防控中考虑成本效益,确保投入产出比合理。
•法律法规遵循: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噪声防控工作符合法律要求。
4. 常见的噪声防控方法4.1 源头控制源头控制是最有效的噪声防控手段之一。
通过改变设备或工艺,减少噪音的产生量或降低其强度。
常见的源头控制方法包括:•使用低噪音设备:选择低噪音发射源替代高噪音设备。
•设备维护保养:定期检修和维护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并减少噪音产生。
•声学隔离:采用隔音材料或隔音罩对噪音源进行包围,减少噪音传播。
4.2 传播路径控制传播路径控制是通过阻断噪声传播途径来减少噪声的影响范围。
常见的传播路径控制方法包括:•隔声墙:在噪声源和受体之间建造隔声墙,阻挡噪声的传播。
•隔音窗:使用隔音玻璃或双层窗户来减少室外噪音进入室内。
•隔音门:使用密封性能好的门,减少室内外噪音的交流。
4.3 受体保护受体保护是通过采取措施保护受到噪声影响的人群。
常见的受体保护方法包括:•耳塞和耳罩:提供给工人或需要保护听力的人员使用,减少其暴露于高强度噪音下。
•声屏障:在需要保护的区域设置声屏障,降低周围环境中的噪音水平。
职业性噪声的危害及防护(三篇)

职业性噪声的危害及防护职业性噪声是指工作环境中产生的噪声,对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会带来严重的危害。
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会导致职业聋、心理压力增加、工作效率下降等问题。
因此,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职业性噪声对职工的听力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职业性耳聋的发生。
长时间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会对听觉系统造成损害,甚至引起耳膜穿孔、鼓室缺损等问题。
职业性耳聋是一种渐进性的听力损害,一旦发生就无法治愈。
因此,对于具有高噪声暴露风险的工作环境,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戴上耳塞、耳罩等。
其次,职业性噪声还会对职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长时间处在噪声环境中,会导致人的情绪波动,增加工作的焦虑和压力。
研究表明,噪声会干扰人的集中注意力和思维能力,降低工作效率和判断力。
因此,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隔音设备、定期维护设备等方式减少噪声的产生。
此外,职业性噪声还会对职工的身体健康产生一系列的危害。
长期处于高噪声环境中,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高血压、心脏病等。
此外,噪声还会影响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健康,导致胃病、气管炎等疾病的发生。
对于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供充足的休息时间来减轻噪声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为了防护职工免受职业性噪声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首先,建立有效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包括对工作环境的定期检测和评估,以及对职工健康状况的监测。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噪声问题,保护职工的健康。
其次,要加强职工的健康教育,提高对职业性噪声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培训和教育员工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的方法,如戴耳塞、耳罩等,以及掌握噪声暴露的防范措施。
此外,改善工作环境也是关键。
采取隔音设备、吸声材料等技术手段,减少噪声的传播和产生。
此外,控制噪声源的频率和强度也是重要的手段。
这可以通过优化生产工艺、选用低噪声设备等方式实现。
综上所述,职业性噪声对职工的危害非常严重,会对听力健康、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预防噪声职业危害的主要措施

预防噪声职业危害的主要措施噪声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受到噪声影响而引起的各种健康问题,例如听力损伤、心血管疾病、睡眠障碍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超过1亿人受到噪声职业危害的影响。
因此,预防噪声职业危害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预防噪声职业危害的主要措施,以帮助企业和个人有效地降低噪声对健康的危害。
1. 合理布局工作场所。
合理布局工作场所是预防噪声职业危害的首要措施。
首先要尽量减少噪声源的数量和强度,例如采用低噪声设备、安装隔音设施等。
其次要合理安排工作场所的布局,将噪声源远离工作区域,避免噪声直接影响到工作人员。
此外,还可以通过调整工作流程和时间来减少噪声的产生和传播。
2. 使用个人防护设备。
在无法完全消除噪声的情况下,使用个人防护设备是预防噪声职业危害的重要手段。
例如,耳塞、耳罩等防护装备可以有效地减少噪声对听力的损害。
此外,还可以通过佩戴防噪耳机、耳麦等设备来隔绝外界噪声,保护工作人员的听力健康。
3. 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是预防噪声职业危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和诊断噪声引起的健康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和治疗措施,保护工作人员的健康。
此外,还可以通过职业健康检查的结果来评估工作场所的噪声危害程度,为改善工作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4. 加强职业健康教育。
加强职业健康教育是预防噪声职业危害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展职业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工作人员对噪声危害的认识和防护意识,使他们能够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设备,遵守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规定,减少噪声对健康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通过职业健康教育活动来普及噪声防护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健康素养,促进健康的工作环境。
5. 加强管理和监督。
加强管理和监督是预防噪声职业危害的重要保障。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明确噪声防护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工作场所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噪声问题。
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和监督来推动技术改进和设备更新,减少噪声的产生和传播,提高工作场所的环境质量。
噪声引起危害及预防措施

噪声的危害及预防措施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噪声危害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广,人们接触噪声的机会受益增多。
长期接触噪声会对人体多个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其中尤以对听觉器官的损害最为突出,严重时甚至会引起噪声性疾病。
因此,对噪声危害的研究、治理和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噪声危害人体健康1.行业与工种分布存在噪声危害的行业和工种分布非常广泛,卫生部2002年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列举了61个可能导致噪声聋的行业工种。
而实际工作中噪声主要来自于:机械加工业的下料、剪切、锻造、冲压、辊压、铆接、落砂、造型,金属表面处理的抛光、喷砂、清理,热电厂的碎煤、球磨、汽机发电、司炉,水泥制造厂的破碎、研磨,纺织业的纺纱、织造、制条以及采矿业的凿岩、爆破、掘进等工种。
2.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听觉敏感度下降、听力阈值升高、语言接受和信号辨别力变差,严重时可造成耳聋。
噪声引起的听力阈移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两种。
一般是先出现听觉适应、暂时性听力阈移,属于可恢复的生理性改变。
继续接触高强度噪声,就可能发生永久性听力阈移,早期以影响高频听阈为主,时间延长会导致全频受损,甚至噪声性耳聋,属于不可恢复的改变。
除造成听觉损伤外,噪声还会诱发多种其他疾病,如头痛、头晕、耳鸣、失眠、全身乏力等;使肠胃病和溃疡病发病率升高;对心血管等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二、做好防护至关重要噪声性听力损伤治疗效果不明显,所以,防治噪声关键在于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1.做好前期预防上面病例中提到的患者在修锻车间做锻工,该企业投建已有30多年历史,在设计、建造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厂区布局很不合理,高噪声车间与低噪声车间、高噪声设备与低(无)噪声设备没有隔开;修锻车间内有150 kg、400 kg空气锤,1 t、2 t、3 t蒸汽锤,加热炉,退火炉等生产设备,但这些噪声源与操作人员之间没有任何隔音、隔振防护设施;加热、备坯、检验、模锻成形、热处理、清理、矫正等多个工序被安排在同一车间内进行,使噪声危害加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噪声危害及预防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噪声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影响越来越大。
工业噪声是引发职业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强职业病的防治刻不容缓。
什么是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的物体称为声源。
振动在弹性介质中(气体、液体和固体),以波的形式传播,其一定频率范围内的波动作用于人耳引起对声音的感知。
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符号为Hz。
正常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低于20Hz的是次声,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
人们在日常说话时的语音信号频率范围在300Hz~3000Hz之间。
反映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dB。
如细声细语在20dB左右,安静的房间在40dB左右,普通谈话在60dB左右,吸尘器吸尘声在80dB左右,割草机声在100dB左右,链锯声在120dB左右,喷气式飞机附近可达140dB~150dB甚至更高。
噪声是生活中和工作中使人不舒适、厌烦以至难以忍受的声音,它通常是各种不同频率和不同强度的声音无规律的组合。
如果在三步左右距离对话需提高声音来沟通,通常被认为我们已经暴露于有危害的噪音环境中了。
噪声对人体影响是多方面的长期接触一定强度的噪声,可以对听觉系统造成危害,主要表现在:(1)听觉敏感度下降、语言接收和信号辨别力差;(2)耳鸣,凭空听到嗡嗡声或其他不正常的声音;(3)交谈困难,听不清别人在说什么;(4)所有的声音都听不真切,像被闷住了一样;(5)严重时会造成听力损失和职业性噪声聋。
研究发现,噪声的影响是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主要表现在:(1)神经系统出现神经衰弱综合症,脑电图异常,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2)心血管系统出现血压不稳(多数表现增高),心率加快,心电图有改变(窦性心律不齐, 缺血型改变);(3)消化系统出现胃液分泌减少,蠕动减慢,食欲下降;(4)内分泌系统表现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性功能紊乱,月经失调等。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出现早期听力损失噪声损害你听力的一些迹象:(1)较难听清别人的谈话,听起来声音变形或压抑;(2)在你的耳朵内会产生一些轰鸣声,噪声听力损失发展较缓慢,耳蜗损害感觉双耳有犹如蝉鸣高调耳鸣;(3)很难听清一些高的或柔和的声音:对门铃声音反应迟钝,对较高的女声听不清楚,鸟叫声不敏感……都应怀疑高频听力受损;(4)由于你提高电视机或收音机的声量而招致一些抱怨;(5)做个常规的纯音测试可测知不同频率的声音敏感程度。
耳鸣是耳部或全身某些疾病的早期信号(1)全身性疾病:肾病、糖尿病、TB、慢支、冠心病等(2)身体虚弱,脑供血不足(3)神经衰弱:音调高低不一(4)耳部疾病:耳膜充血、鼓膜穿孔、中耳积液、耳硬化等(5)颈部疾病:颈动脉压迫(6)药物中毒:奎宁类、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听力损伤的影响:噪声聋难矫治:大多30~50岁往往没有察觉到自己听力下降过程,等到有耳鸣,听不清别人说话后,才开始治疗,但为时已晚。
目前尚难纠正,助听器也达不到原来水平,4kHz听力下降,配助听器难度很大。
丧失听力会造成:失聪;妨碍沟通生活不便;发生事故;影响工作表现,使人烦恼;对整个健康的负面影响。
日常生活中的听力保护不容忽视:(1)避免药物、疾病、外伤等损伤:药物:(链、庆、卡)中毒性聋疾病:传染病(流脑、麻疹、腮腺炎)、家族性、美尼尔氏病、突聋,各种中耳病疾患等。
(2)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戒烟(3)减少生活中噪音的暴露(4)暴露于噪音的时间越长,听力损失越严重现代生活方式对听力的损伤听耳机每次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声音不超过60dB. 这样影响听力不会很大。
若时间长、声音大,对听力产生无形的损伤,逐渐演变。
5年、10年逐步显现,可能四、五十岁听不清别人讲话。
不接触噪声的人70岁左右。
从临床来看,由于现代人生活不规律、都市声污染增加、精神压力过重、心里因素刺激等诸多因素引起的突发性耳聋,目前已呈现出增长趋势。
就诊年轻人占60%以上,年轻白领与学生,特别是中青年脑力劳动者、公司职员、操作工等群体最易发生。
小贴士可听可不听的:不听可听的少听(每次20~30分钟);睡眠时不听声音强度小比声音强度大好,音乐愉悦心情但要适当<60dB噪音引起的听力损失100%可以预防早预防早发现当出现听别人讲话感到不如前或耳鸣时,及早联系我们进行纯音测试,仅几分钟则可以知道自己听力是否损害当纯音测试报告在高频4kHz呈现“V”型时,说明听力已受到早期损害,应加强听力保护从事噪声作业岗位的员工,按规定上岗时戴好合格的耳罩或耳塞,班前、班后保证休息,一定要听音乐,可通过CD机播放,同样60分贝的音量,要比耳机危害更小一些。
少吸烟增强抵抗力:预防感冒和感染工业噪声什么是工业噪声?在建筑工地、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音调,无规律的杂乱声音,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被人们称为生产性噪音,这些噪音不仅对工作听觉系统有损害,可以造成职业性难听(噪声聋),而且对神经、血管系统也有不良作用,因此,国家把它列为规定的职业病之一。
工业噪声分类工业噪声由于产生的动力和方式不同,可分为机械性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电磁性噪声。
根据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工业噪声又可分为稳态噪声、非稳态噪声和脉冲噪声。
(1)稳态噪声:在观察时间内,采用声级计“慢档”动态特性测量时,声压级波动<3dB(A) 的噪声。
如纺织行业的织布机、纺纱机开启后持续工作,车间内噪声始终保持平稳状态。
(2)非稳态噪声:在观察时间内,采用声级计“慢档”动态特性测量时,声压级波动≥3dB(A)的噪声。
如机械加工行业的铣床、钻床、车床、打磨等作业。
当进行部件加工时噪声很大(可能超过90dB),没有部件加工时噪声较小(80dB左右),劳动者所接触的此种噪声就是非稳态噪声。
(3)脉冲噪声:噪声突然爆发又很快消失,持续时间≤0.5 秒,间隔时间>1秒,声压有效值变化≥40dB(A)的噪声。
劳动者接触的工种主要有机械加工行业的冲床、煅床、剪床、钣金等作业。
工业噪声的来源(1)机械的撞击、摩擦和转动而产生的噪声,如织布机、球磨机、电锯、锻锤、冲压、破碎、爆破等产生的噪声;(2)气体压力发生突变引起气流的扰动而产生的噪声,如鼓风机、汽笛、喷射器、离心风机、空气压缩机、锅炉排气放空等所发出的噪声;由于磁场脉动、电源频率脉动引起电器部件震动而产生的噪声,如发电机、变压器、整流器等所发出的噪声。
产生噪声的行业和工种存在噪声危害的行业和工种分布非常广泛,卫生部2002年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列举了61个可能导致噪声聋的行业工种。
在实际工作中产生噪声的主要工种:(1)机械加工、制造:下料、剪切、锻造、冲压、辊压、铆接、落砂、造型;(2)金属表面处理:抛光、喷砂、清理;(3)煤矿及其他矿山开采:凿岩、爆破、掘进等;(4)纺织服装:轧花、纺纱、织造、制条、染整等;(5)热电:碎煤、球磨、汽机发电、司炉;(6)水泥制造:破碎、研磨;(7)公路、铁路、水利建设:开凿隧道、爆破;(8)建筑建材:石料破碎、碾磨、凿岩、钻孔、打桩等。
工业噪声及其危害十大主要工业噪声源:目前影响工人健康、严重污染环境的十大工业噪声源是风机、空压机、电机、柴油机、织机、冲床、圆锯机、球磨机、高压放空排气以及凿岩机。
工业噪声对人身有什么危害?在建筑安装工地噪声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三种:①职业性耳聋:呈浙进性听力减退,直到两耳轰鸣和听觉失灵。
②爆炸性耳聋:是指一次高强度的噪声,(往往大于130-160dB)引起的听觉损伤,表现为鼓膜损伤,以及拌有脑震荡等。
③噪声对人及其他系统的影响,除上述影响外还可能引起植物神经紊乱,胃肠功能紊乱等。
噪声可以引起听力减退,这种减退是渐进性的,人初期进入噪声环境中,常感到听力减退、烦恼、难受、耳鸣等,少数人可能有前庭症状,如眩晕、恶心或呕吐,这些症状在脱离噪声环境后即可缓解或消除,上述症状又复出现且随时间的延长症状加重,逐渐出现听觉疲劳,如两耳轰鸣、听觉失灵、发生听力丧失,成为噪声聋。
噪声除影响听力减退外,还可能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等,噪声还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所以往往造成各种意外事故的根源。
爆震性耳聋及主要症状有些作业如爆破、武器试验等,由于防护不当或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可因爆炸所产生的强烈噪声和冲击波造成听觉系统的严重损伤而丧失听力,此称为爆震性耳聋。
其症状表现为:出现鼓膜破裂,中耳听骨错位,韧带撕裂,内耳螺旋器破损,甚至出现脑震荡。
患者主诉耳鸣、耳痛、恶心、呕吐、眩晕。
检查可发现听力严重障碍甚至全聋。
如内耳未受严重损伤,听力可全部或部分恢复。
“职业性噪声聋”长期在强烈噪声的环境中工作又得不到适当恢复时,可以损伤听神经细胞而逐渐失去听觉,由此造成的耳聋,称作“职业性噪声聋”。
这种病变通常是双耳都受损害。
用听力计检查,多表现为在4000Hz为中心的高频部分先丧失听觉,以后逐渐扩大,直至语言也听不到。
职业性噪声聋的主要表现是:耳鸣、耳聋、头痛、头晕,有的伴有失眠、头胀感等。
早期表现为工作后几小时内有耳鸣,以后为顽固性的,症状不再消失。
有的患者还伴有眩晕、恶心或呕吐等。
职业性噪声性耳聋的发病特点是:噪声接触与听力损伤之间存在着剂量-效应反应关系;听力损失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一般为双耳对称性。
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原则根据连续3年以上职业性噪声作业史,出现渐近性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纯音测听为感音神经性聋,结合职业健康监护资料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听觉损害,方可诊断。
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分级符合双耳高频(3000Hz、4000Hz、6000Hz)平均听阈≥40dB者,根据较好耳语频(500Hz、1000Hz、2000Hz)和高频4000Hz听阈加权值进行诊断和诊断分级:1.轻度噪声聋:26dB-40dB2.中度噪声聋:41dB-55dB3.重度噪声聋:≥56dB预防噪声危害的管理办法建筑安装企业的噪声治理,主要有三个方面,消除和减少生产中的噪声源、控制噪声的传播,加强个人防护。
①控制和减弱噪声源:从改革工艺入手,以无声的工具代替有声的工具,如用液压机代替锻造机,用液压铆钉机代替风动铆钉机,用焊接代替铆接。
②控制声的传播:合理部局,新建改建扩建的企业在总体设计时,要合理布局,把高噪声的车间、作业场所与其它车间分隔开来,在有噪声的各种机械上装置消声器。
③作好个人防护:要进行反复的宣传教育,使广大职工认识噪声的危害和治理噪声的重要性,自觉作好个人防护,同时选择并佩戴好噪声防护用具。
预防职业性噪声聋:1. 企业应当每年对作业场所噪声及职工噪声暴露情况至少做一次监测,作业场所噪声水平发生变化时,应当及时监测变化情况;2. 企业和个人都必须重视噪声暴露在预防噪声性耳聋的重要性,加强员工防护,应严格规定进入噪声超标的作业环境应配戴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防声帽等;3. 企业应当每年对噪声环境下作业人员进行听力相关培训4. 定期对噪声环境下作业人员进行岗前、岗中、和离岗体检,职业档案内建立听力记录并建立完整的档案保存制度,设立专人管理,以便及时发现噪声敏感者和早期听力损伤者,并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处理,如加强个人听力防护措施,对症治疗或调离噪声作业环境等;5. 建议对岗间体检发现的接近职业禁忌证参考值限值的重点关注对象电测听结果进行历年噪声图谱追踪和趋势分析,必要时进行听力保护程序;建议岗前体检严格把控重点关注对象6. 对噪声聋患者和职业禁忌证患者进行目标疾病管理听力测试:在有噪声危害的工作环境中工作的员工要定期到有资质的机构进行“纯音听力测试”,并由专业医学人士解读测试结果听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