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引起危害及预防措施(新版)

合集下载

生产性噪声的危害及预防(最新版)

生产性噪声的危害及预防(最新版)

( 安全技术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生产性噪声的危害及预防(最新版)Technical safety means that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y should also include ensuring that peoplemake mistakes生产性噪声的危害及预防(最新版)生产性噪声可由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而产生,如纺织机、球磨机、电锯、机床等发出的声音,也可以由于气体压力突变或液体流动而产生,或由于电机中交变力相互作用而产生,例如通风机、喷射汽器笛或冲刷等声音,以及其它发电机、变压器等的翁翁声。

纺织工人、使用风动工具的工人、发动机实验人员、机床操作工等均可接触噪声。

一、生产性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噪声暴露可引起工人听力损伤。

调查表明,接噪组高频听力损伤和语频损伤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接噪工龄的延长和强度的增加,其发生率也逐渐增高,呈典型的剂量-反应关系,但低于85dB(A)的噪声则很少引起语频听力损伤。

频率低于2000Hz,累积噪声暴露小于85dB(A)时的听阈水平较低,并处于水平波动状态;累积噪声暴露在85dB(A)以上,随着噪声暴露剂量增大,听阈水平逐渐升高,有剂量-反应关系。

3000~6000Hz频段的剂量-反应关系出现较早,斜率较大。

2、噪声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长期接触噪声可引起工人出现耳鸣、头痛、头晕、失眠、多梦、乏力和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综合征,其患病率随声压级升高而增大,呈典型的剂量-反应关系。

长期接触噪声,在未出现明显的听力损失情况下,工人可以表现为记忆力和视感知记忆力下降等神经行为功能障碍。

调查可见,接噪组工人与对照组相比,在情绪状态(紧张、忧虑、愤怒和疲劳)、数字跨度、数字译码和Benton视觉保留方面得分显著下降。

工作场所噪声的危害与预防(三篇)

工作场所噪声的危害与预防(三篇)

工作场所噪声的危害与预防概述:工作场所噪声是指在工作环境中产生的各种噪音,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和心理带来一定的危害。

噪声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听觉、心理、生理和社会方面。

因此,预防工作场所噪声对维护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和保障工作环境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探讨工作场所噪声的危害以及如何进行预防。

一、工作场所噪声的危害1.听觉损伤噪声是最常见的职业健康风险因素之一,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中会引起听觉损伤。

职业性噪声暴露可导致噪声诱发性耳聋,患者会出现听觉阈下降,频率辨别降低,听力损失等症状。

根据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每年有数百万的工人暴露于高噪声环境中,成为听力受损的高风险人群。

2.心理疾病噪声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中会增加患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等心理疾病的风险。

研究表明,噪声会导致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厌烦、易怒等心理反应,并可能影响人们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效率。

3.生理损伤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中,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

噪声可以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肌肉紧张等生理反应,影响生理平衡,增加心血管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

4.社会影响噪声不仅会对个人产生危害,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影响。

高噪声环境会干扰居民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影响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噪声也会影响音乐、讲话、电视等媒体的传播效果,降低人们的文化生活质量。

二、预防和控制噪声的措施为了减少并控制工作场所的噪声,降低对工作人员的危害。

需要采取以下预防和控制措施:1.技术控制技术控制是减少噪声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可以通过降低噪声源的声音产生量、提高声音传播的效率等方法来降低噪声水平。

例如,在机械设备上安装隔音罩、清洗和维护设备、优化生产和工艺过程等措施。

2.管理控制管理控制是通过合理的组织管理来减少噪声的危害。

可以通过调整工作任务和工作时间,编排工作轮班,控制工作强度和工作节奏来降低工作场所的噪声水平。

此外,还应建立噪声监测和控制的管理制度,定期检测工作场所的噪声水平,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噪声的危害与防护措施

噪声的危害与防护措施

噪声的危害与防护措施噪声是环境中产生的一种不规则的声音,其可以对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长期接触噪声会导致听力损失、睡眠障碍、心理压力和影响生活质量等问题。

因此,了解噪声的危害以及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对于保护个人和社会的健康非常重要。

1.听力损伤:长期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如工厂、施工现场或机动车辆等,会导致听力损伤。

高强度的噪声会破坏耳膜和听觉神经,引起永久性听力损伤。

这种损伤发生得很慢,但是无法逆转,因此需要尽早采取措施保护耳朵。

2.睡眠障碍:噪声可以影响睡眠质量,尤其是在夜间。

持续的噪声会打断正常的睡眠模式,导致失眠、多梦和浅眠等问题。

睡眠质量下降会对人体的免疫系统和健康状况产生负面影响。

3.心理压力: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中,会导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下降。

过度噪音会增加压力水平,导致焦虑、抑郁和易怒等负面情绪。

4.影响交流:高噪声环境下,人们往往需要大声说话才能听到对方的声音,导致沟通困难。

这不仅对于正常的人际交流造成阻碍,也会影响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为了保护个人和社会免受噪声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耳塞和耳罩:在暴露在噪音环境中时,佩戴耳塞或耳罩是一种有效的防护方法。

这些装置可以减少噪音进入耳朵的程度,从而保护听力。

2.控制噪音源:对于有噪声源的工作环境,可以采取控制噪声源的措施,如隔音墙、噪声消音器和噪声屏障等。

同时,减少噪音源的使用时间和频率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3.规范噪声标准: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制定严格的噪声标准,并强制执行。

这样可以限制噪音源的噪声水平,保护公众免受噪声的侵害。

4.音量控制:个人在使用电视、音响和耳机等娱乐设备时,应注意控制音量不超过安全水平。

长时间高音量的娱乐设备使用会对听力产生负面影响。

5.教育宣传:开展噪声污染的教育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对噪声危害的认识,提高个人对于噪声防护的重视。

这可以通过媒体宣传、学校教育和社区活动等方式来实施。

总之,噪声对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着负面影响,因此了解噪声的危害和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非常重要。

噪声对人体伤害及防治措施

噪声对人体伤害及防治措施

噪声对人体伤害及防治措施1、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噪声是声源进行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了噪声污染。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二条中明确规定了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噪声对人类带来的危害是非常大,研究表明,50分贝左右的噪声会影响休息和睡眠,进而影响到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噪声能引发多种疾病,因此人们把噪声称为无形杀手,它的损害以神经系统症状最明显,会出现头晕、头痛、失眠、易疲劳、爱激动、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并伴有耳鸣、听力减退。

许多证据表明,噪声还是造成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重要原因。

2、噪声相关法规中的术语简单科普一下法规中的术语:噪声排放是指噪声源向周围生活环境辐射噪声;噪声敏感建筑物是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是指医疗区、文教科研区和以机关或者居民住宅为主的区域;夜间是指晚二十二点至晨六点之间的期间;每一种噪声均有适用的相关标准,工业生产产生的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建筑施工产生的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噪声执行《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是指工业生产活动中使用固定设备等产生的、在厂界处进行测量和控制的干扰生活环境的声音,厂界是指工厂及有可能造成噪声污染的企事业单位的边界。

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是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包括土方施工、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己竣工交付使用的住宅楼进行室内装修活动除外)等,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就是建筑施工噪声,建筑施工场界是由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建筑施工场地边界或建筑施工过程中实际使用的施工场地边界。

2024年职业性噪声的危害及防护(3篇)

2024年职业性噪声的危害及防护(3篇)

2024年职业性噪声的危害及防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职业性噪声不断加重,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2024年职业性噪声的危害以及防护方法。

一、危害1.听力损害:长期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会导致听力逐渐下降,甚至引发永久性听力损害。

这不仅会影响个人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影响工作表现和沟通能力。

2.心理健康问题:职业性噪声会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长期下去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

3.睡眠质量下降:长期在噪声环境下工作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进而影响身体健康和工作状态。

4.工作效果下降:大噪声环境下的工作会影响员工的注意力和专注力,从而导致工作效果下降。

5.交通事故增加:职业性噪声导致人们的听觉敏感性下降,容易分散注意力,从而增加了交通事故的风险。

二、防护方法1.技术控制:企业应采用技术手段降低噪声源的产生,如采用低噪声设备、隔音设备等。

2.个人防护措施:为员工配备个人防护装备,如耳塞、耳罩等,有效减少噪声对个体的影响。

3.工作环境改善:控制噪声源的产生,减少噪声的传播,改善工作环境的噪声情况。

4.健康监测和教育:员工应接受定期的听力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听力问题。

此外,应开展职业性噪声的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防护意识。

5.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履行减噪声义务,并对不履行义务的企业进行处罚。

6.关注产业工人的工作环境:完善职业卫生体系,关注产业工人的工作环境,并加强对职业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三、个人防护除了上述措施,个人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防护方法来减少职业性噪声的危害:1.保持距离:尽量与噪声源保持一定距离,减少噪声对自身的直接影响。

2.选择低噪声环境:尽量选择相对安静的工作环境,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

3.限制噪声暴露时间:尽量控制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时间,尤其是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的时间。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增强个体的抵抗力,减少噪声对个体的危害。

噪声的危害及个人防护措施

噪声的危害及个人防护措施

噪声的危害及个人防护措施噪声是指在环境中产生并引起不良影响的杂音,是一种常见的污染源。

虽然噪声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不可避免且无害的现象,但高强度长期暴露于噪声中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问题,如听力受损、心理障碍以及身体不适等。

噪声对听力的影响是最为直接和明显的。

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中,会导致听觉损伤,最终可能导致永久性聋或严重听力下降。

此外,噪声还会引起头痛、失眠、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并对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风险。

此外,长期暴露于噪声中还可能引发消化不良、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问题。

为了预防和减少噪声对个人健康的危害,以下是一些个人防护措施的建议:1.佩戴耳塞或耳罩:在高噪声环境中工作或生活时,佩戴耳塞或耳罩可以有效降低外界噪声对耳朵的影响。

耳塞是一种插入耳道的装置,适用于低噪声环境;而耳罩则是罩在耳朵上的设备,适用于高噪声环境。

2.控制噪声源:尽量减少噪声源的发声强度和持续时间。

在家庭中,可以选择低噪声的电器设备;在工作场所,可以采取隔音措施或使用低噪声的机械设备。

3.远离噪声源:尽量远离高噪声环境。

当暴露于高噪声环境时,尽量与噪声源保持一定距离,减少对身体的影响。

4.定期听力检查: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听力问题。

如果发现听力下降或其他听觉问题,应及时就医。

5.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循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对噪声的抵抗力。

6.寻找安静的环境:寻找并创造安静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让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

7.保护儿童和老年人:儿童和老年人对噪声的耐受能力较弱,因此需要特别的保护和关注。

限制他们接触高噪声环境,并鼓励他们使用耳塞或耳罩。

总之,噪声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听力和健康,我们应采取相应的个人防护措施,减少噪声对我们的危害。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噪声污染的管理和控制,确保人们能够在清静、安宁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

噪声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全套

噪声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全套

噪声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1、什么是噪声污染?噪声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排放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以致妨碍人们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其他正常活动的现象。

我国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规定:一般居住区和文教区的昼间噪声标准是50dB夜间为4OdB工业集中区昼间为65dB,夜间为55dB;交通干线两侧昼间为70dB,夜间为55dB;室内标准相应降低10dB0一般认为,40dB时正常的环境声音,是噪声的卫生标准。

2、物业区域的噪声来源。

物业区域内的噪声主要来源于车辆交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

(1)车辆交通噪声。

车辆交通噪声是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

大量的城市车辆交通噪声进入物业区域之内,会造成间接污染。

当机动车辆驶入辖区时,也会发出行进、振动和喇叭声,而造成直接污染。

如载重汽车、公共汽车、摩托车等的行进噪声都可高达90dB,距离车辆5米测得电喇叭的噪声在90dB以上,汽喇叭在105dB以上。

(2建筑施工噪声。

在物业区域外如有建筑工地,会发出机械振动、摩擦、撞击、搅拌、喊声等建筑施工噪声,强度可达90~130dB之间,使物业区域环境受到间接污染。

物业区域内本身的维修、装修活动,也会产生各种施工噪声(如使用电锯、电刨等发出的刺耳噪声)。

(3)社会生活噪声。

社会生活噪声是指物业区域内部或建筑物内部的各种生活设施发出的噪声和物业区域内人群活动所产生的噪声,主要包括商业设施噪声、教育设施噪声和生活噪声三类。

例如,户外农贸市场的嘈杂声、喧哗声、广告声;中小学校广播操喇叭声;居室中的儿童哭闹、嬉笑、打闹声;电视机和音响设备的播放声等。

社会生活噪声一般在80dB以下。

3、噪声污染的防治。

(1)禁止在住宅区、文教区和其他特殊地区设立产生噪声污染的生产经营项目。

(2)禁止在街道、公园、商场、学校等公共场所使用引起噪声污染的大功率扬声器和广播宣传车。

(3)禁止在夜间规定不得作业的时间(一般指晚10:00〜早6:00)内从事施工作业,以免影响业户的休息,但抢修、抢险和必须连续作业的,经市或者区、县环保局批准的除外。

(完整版)噪声的危害及个人防护措施

(完整版)噪声的危害及个人防护措施

噪声的危害及个人防护措施1、什么是生产性噪声?在建筑工地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音调,无规律的杂乱声音,被人们称为生产性噪音,这些噪音不仅对工作听觉系统有损害,可以造成职业性难听(噪声聋),而且对神经、血管系统也有不良作用,因此,国家把它列为规定的职业病之一。

2、生产性噪音对人身有什么危害?在建筑工地噪声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三种:①职业性耳聋:呈浙进性听力减退,直到两耳轰鸣和听觉失灵。

②爆炸性耳聋:是指一次高强度的噪声,(往往大于130-160dB)引起的听觉损伤,表现为鼓膜损伤,以及拌有脑震荡等。

③噪声对人及其他系统的影响,除上述影响外还可能引起植物神经紊乱,胃肠功能紊乱等。

噪声可以引起听力减退,这种减退是渐进性的,人初期进入噪声环境中,常感到听力减退、烦恼、难受、耳鸣等,少数人可能有前庭症状,如眩晕、恶心或呕吐,这些症状在脱离噪声环境后即可缓解或消除,上述症状又复出现且随时间的延长症状加重,逐渐出现听觉疲劳,如两耳轰鸣、听觉失灵、发生听力丧失,成为噪声聋。

噪声除影响听力减退外,还可能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等,噪声还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所以往往造成各种意外事故的根源。

3、预防噪声危害防护措施建筑安装企业的噪声治理,主要有三个方面,消除和减少生产中的噪声源、控制噪声的传播,加强个人防护。

①控制和减弱噪声源:从改革工艺入手,以无声的工具代替有声的工具,如用液压机代替锻造机,用液压铆钉机代替风动铆钉机,用焊接代替铆接。

②控制声的传播:合理部局,新建改建扩建的企业在总体设计时,要合理布局,把高噪声的车间、作业场所与其它车间分隔开来,在有噪声的各种机械上装置消声器。

③作好个人防护:要进行反复的宣传教育,使广大职工认识噪声的危害和治理噪声的重要性,自觉作好个人防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噪声引起危害及预防措施(新版)Security technology is an industry that uses security technology to provide security services to society. Systematic desig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编号:AQ-SN-0709噪声引起危害及预防措施(新版)安全评价推荐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噪声危害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广,人们接触噪声的机会受益增多。

长期接触噪声会对人体多个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其中尤以对听觉器官的损害最为突出,严重时甚至会引起噪声性疾病。

因此,对噪声危害的研究、治理和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早发现早防治我们曾接触过这样一位患者,他于1970年3月至2005年10月期间在修锻车间从事锻工作业,接噪职业史达35年。

从1985年开始,他相继出现了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心悸、耳鸣、听力下降等自觉症状。

1993年11月体检,在查纯音电测听时发现,他的双耳语频听阈高达35.4dB(正常人应为≤25dB),后多次复查听力,其听力损伤逐年加重,2005年10月双耳语频听阈达到50.6dB,经医院治疗仍未见好转。

经有关职业病诊断机构在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听力损伤后,依据相应的诊断标准,诊断为职业性中度噪声性听力损伤。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接触到很多这样的病人,他们在听力早期轻微损伤时自己察觉不出来,因而容易忽视预防和治疗,等到严重时已经很难治愈,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对噪声引起的听力损伤要早发现、早预防。

噪声危害人体健康1.行业与工种分布存在噪声危害的行业和工种分布非常广泛,卫生部2002年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列举了61个可能导致噪声聋的行业工种。

而实际工作中噪声主要来自于:机械加工业的下料、剪切、锻造、冲压、辊压、铆接、落砂、造型,金属表面处理的抛光、喷砂、清理,热电厂的碎煤、球磨、汽机发电、司炉,水泥制造厂的破碎、研磨,纺织业的纺纱、织造、制条以及采矿业的凿岩、爆破、掘进等工种。

2.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噪声对人体的作用可分为特异作用(对听觉系统)和非特异作用(对其他系统)2种。

噪声对听觉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听觉敏感度下降、听力阈值升高、语言接受和信号辨别力变差,严重时可造成耳聋。

噪声引起的听力阈移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两种。

一般是先出现听觉适应、暂时性听力阈移,属于可恢复的生理性改变。

继续接触高强度噪声,就可能发生永久性听力阈移,早期以影响高频听阈为主,时间延长会导致全频受损,甚至噪声性耳聋,属于不可恢复的改变。

除造成听觉损伤外,噪声还会诱发多种其他疾病,如头痛、头晕、耳鸣、失眠、全身乏力等;使肠胃病和溃疡病发病率升高;对心血管等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3.影响因素(1)噪声强度。

噪声强度大小是影响听力损伤程度的主要因素。

强度越大,听力损伤出现的越早,损伤越严重,受伤的人数也越多。

80dB(A)以下的噪声一般不会引起身体器质性的变化,长期接触85dB(A)以上的噪声,接触噪声人员的自觉症状和听力损失程度均随声级增加而增加。

(2)噪声频谱。

在强度相同的情况下,高频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比低频噪声大,窄频带噪声比宽频带噪声危害大。

频谱可以影响听力损伤的程度,但不会影响听力损失的高频听谷。

(3)接触时间和接触方式。

同样的噪声,接触时间越长,听力损伤越严重,损伤人数也越多。

上面病例中提到的患者所在的企业,实行三班倒制度,每班8h,现场监测车间脉冲噪声的峰值为135.6dB(A),日接触脉冲噪声l500次左右,工人暴露在强噪声中的时间过长,导致听力严重损伤。

此外,持续接触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比间断接触大。

防止噪声危害,用人单位应建立隔声休息室,实行工间休息制度,使工人暂时离开车间,缩短接噪时间,有助于恢复听力。

(4)噪声性质。

生产性噪声有多种分类方法,职业卫生工作中一般是根据持续时间和出现形态,将生产性噪声分为稳态噪声和脉冲噪声2种。

脉冲噪声比稳态噪声危害大,如果噪声的声级、频谱、时间等条件相同,接触脉冲噪声工人的耳聋、高血压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等发病率均较接触稳态噪声的工人高。

脉冲噪声的峰值声压级越大、宽度越长、次数越多、重复率越快、上升时间越短,对听阈的损伤越大。

(5)协同作用。

如果生产现场同时存在振动、高温、寒冷或某些有毒物质等因素,噪声的不良作用会放大,对听觉器官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比噪声单独作用更为明显。

(6)机体健康状况及个体敏感度。

在同样条件下,对噪声敏感的个体或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特别是耳病患者,即使接触时间不长或接触噪声强度不高,也可能出现明显病变。

这与遗传、机体生理与生化代谢、耳部结构以及社会或心理因素等有关。

做好防护至关重要噪声性听力损伤治疗效果不明显,所以,防治噪声关键在于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1.做好前期预防上面病例中提到的患者在修锻车间做锻工,该企业投建已有30多年历史,在设计、建造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厂区布局很不合理,高噪声车间与低噪声车间、高噪声设备与低(无)噪声设备没有隔开;修锻车间内有150kg、400kg空气锤,1t、2t、3t蒸汽锤,加热炉,退火炉等生产设备,但这些噪声源与操作人员之间没有任何隔音、隔振防护设施;加热、备坯、检验、模锻成形、热处理、清理、矫正等多个工序被安排在同一车间内进行,使噪声危害加剧。

因此,在项目的设计和建设阶段,应该对厂区进行合理布局,保证配套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应当进行可行性论证阶段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卫生审核、竣工验收时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及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卫生验收,对存在的职业病危害项目应如实申报并接受监督,从多方面做好针对噪声危害的前期预防工作。

2.控制和消除噪声源降低和消除声源是最根本、最彻底的降噪措施。

生产噪声主要分为机械噪声和气流噪声2大类。

(1)降低机械噪声①改进机械设计,选用高分子材料或高阻尼合金代替普通钢制造机件。

②改进设备结构,如将化纤厂拉捻机的齿轮改成有弹性轴套的钢齿轮、聚脲铸造齿轮。

旋转机械设备应尽量选用噪声小的传动方式,如将正齿轮传动装置改成斜齿轮或螺旋齿轮传动装置,或改用皮带传动。

③改进工艺与操作方法,如将铆接改成焊接,将锻打改成摩擦挤压或液压加工,建筑施工中用压力打桩机代替柴油打桩机等。

④机器运行中,由于机件撞击、摩擦或由于动平衡不好而产生的噪声,可以通过改进机加工精度和机器装配质量的方法有效降低。

(2)控制、减弱气流噪声气流噪声指各种风机、空压机排气口、高压高速管道、风动工具等产生的空气动力性噪声。

鼓风机、电动机等与生产无直接关系的声源可隔离或移出室外;一般风机应改进结构形式,选择最佳叶型、转速,提高装配精度和质量以降低噪声;高压高速管道发生的噪声应采取降低压差流速、减少速度峰值的措施减轻,进气口通道尽量保持最大面积和最短长度,清除管道中的障碍物,减少弯头和面积突变,改变高压高速气流喷嘴的形状等。

3.阻断噪声传播途径厂区应合理规划布局,产生噪声的工厂与居民区之间应有一定距离,最好设置防护带,防护带内种树木或设隔声墙壁。

噪声车间与非噪声车间、强噪声设备与一般设备应隔开。

也可以利用地形地物阻隔降低噪声,如山丘、土坡、建筑物、树木(森林)等都是良好的屏障,能阻隔或吸收一部分噪声。

如果以上方法仍不能达到要求,就需要在噪声传播途径上采取吸声、消声、隔声、隔振、阻尼等声学处理措施。

(1)吸声。

利用吸声材料如玻璃棉、泡沫塑料、矿渣棉、毛毡、石棉绒、加气混凝土、木丝板、甘蔗板等装饰墙面或天花板,这些多孔材料能够吸收声波,达到降低噪声强度的目的。

吸声材料主要吸收反射声,对从声源直接发出的直达声作用甚微,对高频噪声比对低频噪声有效。

低频噪声可采用共振吸声的办法,用多孔板作吸声墙壁。

这些措施均能取得较好的吸声效果。

(2)消声。

使用消声器是控制空气动力性噪声的主要措施。

消声器是一种阻止声音传播而允许气流通过的装置,主要用于风道和排气管道。

常用消声器分阻性消声器和抗性消声器两种,二者联合使用消声效果更好。

好的消声器应当是消声量大,空气动力性能好,结构性能好,三者缺一不可。

(3)隔声。

把发声设备或需要安静的场所封闭在一个小的空间中,使之与周围环境隔绝起来,以达到控制噪声传播的目的。

如空压站的隔声室,窗户用双层玻璃,门窗用吸声材料饰面,周围用橡胶条密封。

小型声源可用隔声罩。

(4)隔振。

为了防止通过固体传播的振动性噪声,可在机器或振动体的基座与地板、墙壁联结处安装隔振或减振装置,也可起到降低噪声的效果。

(5)阻尼。

阻尼材料就是内损耗较大的材料,如沥青、软橡胶以及其他高分子材料。

涂在金属板上的阻尼材料,其厚度应当为金属板的3倍以上,并使其紧紧地粘附在金属板上,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阻尼效果。

职业危害安全 | Occupational Hazard Safety职业危害控制4.加强个人防护及健康监护在较强噪声环境工作的人员,都必须配戴舒适方便的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企业应加强对工人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监管,并进行培训教育,让工人养成自觉防护的习惯。

上面病例中患者所在的企业,尽管为工人配备了耳塞等个人防护用品,但由于监督管理和教育培训工作不到位,仅有部分作业工人佩戴,没有发挥应有的防护作用。

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护制度,做好上岗前、在岗期问、离岗时和应急的健康检查。

接噪人员上岗前体检应进行纯音测听并存档,若出现永久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大于25dB,或患有各种能引起内耳听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疾病的人,均不宜从事强噪声作业。

在岗人员体检周期为1年,发现高频听力下降者,应注意观察并采取适当措施。

XXX图文设计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第10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