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行业五年发展成就(2002~2007)

合集下载

电力事业取得的历史成就

电力事业取得的历史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电力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下是一些历史成就的简要介绍:
1. 发电量快速增长: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年发电量仅为 43 亿千瓦时,到 2021 年发电量达到 8.5 万亿千瓦时,我国发电量增长了数千倍,稳居世界第一。

2. 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力系统,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等各个环节。

截至 2021 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 2
3.8 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过 40%。

3. 特高压输电技术:我国在特高压输电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全面掌握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国家。

特高压输电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电力输送的效率和可靠性,实现了大规模能源的远距离输送。

4. 新能源发展: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发电发展迅速,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装机容量快速增长。

截至 2021 年底,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 7.2 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 30.6%。

5. 电力市场化改革:我国逐步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通过建立电力市场机制,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电力资源配置效率。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中长期交易为主、现货交易为补充的电力市场体系。

这些历史成就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能源电力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能源电力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能源电力行业现状与发展中国电力工业自1882年在上海诞生以来,经历了艰难曲折、发展缓慢的67年,到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

1949年以后我国(大陆,下同)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1978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1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566亿千瓦时,分别跃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

改革开放之后,电力工业体制不断改革,在实行多家办电、积极合理利用外资和多渠道资金,运用多种电价和鼓励竞争等有效政策的激励下,电力工业发展迅速,在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技术水平上不断刷新纪录、跨上新的台阶。

装机先后超过法国、英国、加拿大、德国、俄罗斯和日本,从1996年底开始一直稳居世界第2位。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电力工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发展现状(一)电力建设快速发展发电装机容量、发电量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到上世纪末,我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8%、7.9%。

发电装机容量继1987年突破1亿千瓦后,到1995年超过了2亿千瓦,2000年达到了3亿千瓦。

发电量在1995年超过了1万亿千瓦时,到2000年达到了1.37万亿千瓦时。

进入新世纪,我国电力工业进入历史上的高速发展时期,投产大中型机组逐年上升,2004年5月随着三峡电站7#机组的投产,我国电源装机达到4亿千瓦,到2004年底发电装机总量达到4.41亿千瓦,其中:水、火、核电分别达10830、32490、701.4万千瓦。

2004年发电量达到21870亿千瓦时。

2000~2004年,5年净增发电装机容量14150万千瓦,2004年我国新增电力装机容量5100万千瓦,超过美国在1979年创造的年新增装机4100万千瓦的世界历史最高记录。

预计今年新增装机容量约为6000万千瓦,年末装机容量将超过5亿千瓦。

电源结构不断调整和技术升级受到重视。

水电开发力度加大,2004年9月,随着青海黄河上游公伯峡水电站首台机组建成投产,我国水电装机超过了1亿千瓦,达到10830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24.6%,目前在建规模约4700万千瓦。

中国电力改革发展史

中国电力改革发展史

中国电力改革发展史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供应的稳定和可靠性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电力改革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电力供应体制已经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如供需矛盾、资源浪费和行业垄断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电力改革措施。

中国电力改革的第一步是建立了电力体制改革的法律法规框架。

1996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电力法》,这是我国电力改革的里程碑。

电力法明确了国家电力行业的管理体制和市场机制,鼓励发展非国有电力企业,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推动电力行业的发展。

中国电力改革的另一个重要举措是分拆发电、输配电和售电业务。

1997年,中国电力公司(即国家电力公司)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将自身分拆为发电公司、输配电公司和售电公司三个独立经营的子公司。

这一分拆措施打破了原来的垄断格局,促进了电力市场的竞争和发展。

随后,中国电力改革进一步推动了电力市场化和电力交易的发展。

2002年,中国电力交易中心成立,开始进行电力市场的建设和运营。

电力交易中心通过发电企业和用电企业之间的电力交易,实现了电力供需的有效匹配,提高了电力市场的效率和透明度。

在电力改革的过程中,中国还加强了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2005年,中国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可再生能源法》,明确了对可再生能源的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

这一法律的实施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我国电力结构的可持续性和清洁能源比例。

中国电力改革还注重了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和监管机制的建立。

2003年,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成立,负责电力市场的监管和管理。

电力监管委员会通过制定监管政策和规章制度,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权益,促进电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中国电力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大幅提高,电力市场逐渐完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不断增加。

然而,电力改革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电力市场竞争不充分、电力价格调控不合理等。

因此,中国电力改革仍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中国电力工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本文将从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步、发展、改革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20世纪初-1949年)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的电力工业几乎处于零起点。

1902年,中国的第一座电站——河南洛阳电厂建成,标志着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步。

此后,中国陆续建成为了一些小型水电站和煤电站,但电力供应仍然非常有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的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电力工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计划,推动了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阶段(1950年-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电力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中国电力工业主要依靠国家的计划经济和集中投资来推动发展。

在1950年代,中国电力工业主要发展了一些大型水电站,如丹江口水电站、三峡水电站等。

这些水电站不仅解决了中国农村地区的电力供应问题,还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中国电力工业继续发展,建设了一些大型煤电站和核电站。

这些电厂的建设不仅提高了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也为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能源支持。

三、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现在)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为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电力工业面临着供需矛盾、技术落后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电力工业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等。

这些措施为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电力工业逐渐实现了市场化和国际化。

1997年,中国电力工业实施电力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快了电力市场的发展。

此后,中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电力供应能力大幅提高,电网建设不断完善。

中国电力系统的发展过程

中国电力系统的发展过程

中国电力系统的发展过程
中国电力系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27年,国立北平
工学院成立电机工程系,开设“电力工程”课程,展开了中国电力产
业的教育和研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电力工业被列为支柱产业
之一。

1952年,国家电力公司成立,开始对全国范围内的电力工业进
行规划和建设。

到1957年底,全国已有16个电业系统,电力总装机
容量达到364万千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力系统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壮大。

1985年开始实行电力体制改革,建立了市场机制和行业监管体系,推进了电力
企业的独立运营和市场化运作。

1994年,国务院成立了国家电力公司,全面负责全国电力系统的调度和管理。

1997年,电力系统分为四个调
度分区: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北。

2002年,全国电力系统总装机容
量达到了3000万千瓦,比1957年增长了10倍。

21世纪以来,中国电力产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2009年,国家电
网公司成立,整合了全国电力系统的输配电网络,形成了全国统一的
电力市场体系。

2011年,中国电力产能超过了1亿千瓦,成为世界上
使用电力最多的国家之一。

2015年,中国首次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交流
可靠性评估,标志着中国电力系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现在,中国电
力系统正在向着安全、高效、清洁和可持续的方向不断发展和改进。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程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电力工业作为基础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和未来趋势。

一、起源阶段(20世纪初-1949年)中国电力工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的电力工业主要由外国资本主导,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一些大城市。

这一阶段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外国资本和技术引进,国内电力工业基础相对薄弱。

然而,这一时期为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起步阶段(1949年-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起步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开始重视电力工业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电力工业的发展。

重点是电力工业的国有化和电网的建设。

中国电力工业开始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扩展,逐渐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电力工业体系。

三、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现在)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电力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电力工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国家电网公司成立,电力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电网建设和电力设备制造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四、未来趋势中国电力工业在未来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电力的需求将继续增加。

同时,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中国电力工业将逐渐向清洁能源转型。

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将成为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等新技术也将推动电力工业的创新发展。

总结:中国电力工业经历了起源阶段、起步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未来,中国电力工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向清洁能源转型,并推动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的发展。

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将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并为全球能源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2007全国电力工业统计快报

2007全国电力工业统计快报

/tongji/niandushuju/2010-11-29/36284.html全国电力工业统计快报(2007)时间: 2008-01-14 12:14:38 信息来源:2007年全国电力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供需形势总体平衡,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发电量增长14.44 % 用电量增长14.42%2007年,全国电力工业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势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基本平衡,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关停小火电年度任务超额完成。

2007年电力建设继续保持较快速度,发电生产能力再创历史新高,电网建设快速发展。

继2006年底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突破6亿千瓦,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全国电力装机再上新台阶,突破了7亿千瓦。

同时随着华能玉环电厂、华电邹县电厂、国电泰州电厂共七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的相继投运,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掌握世界先进的火力发电技术,电力工业已经开始进入“超超临界”时代。

电网建设方面,四川-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开工建设;三峡输变电工程全面建成通过国家验收;贵广二回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产,使西电东送南线输送能力新增150万千伏。

截止2007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1329万千瓦,同比增长14.36%。

其中,水电达到14526万千瓦,约占总容量20.36%,同比增长11.49%;火电达到55442万千瓦,约占总容量77.73%,同比增长14.59%;水、火电占总容量的比例同比分别下降0.53和上升0.16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发电装机同比增速超过30%的省份有:广西(48.6%)、安徽(39.8%)、内蒙古(38.9%)。

全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达到32.71万公里,同比增长14.20%,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达到114445万千伏安,同比增长18.71%。

从电力生产情况看,全国全口径发电量达到325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4.44%。

其中,水电发电量4867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14.95%,同比增长17.61%;火电发电量26980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82.86%,同比增长13.82%;核电发电量626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1.92%,同比增长14.05%。

中国电力行业规制改革历程

中国电力行业规制改革历程

中国电力行业规制改革历程中国电力行业规制改革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是我国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起点。

以下是中国电力行业规制改革的历程:1. 制定电力体制改革方案(1986年至1991年):在此期间,我国电力工业开始出现供需矛盾,电力调度难题凸显。

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国家电力公司组织了一系列研究,于1986年至1991年期间制定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了发电企业分配电、输电企业经营电、供电企业售电等制度框架。

2. 试点“分开发电、输送和供电”(1992年至1994年):在1992年,中国电力公司在重庆、广东、广西三个地区试点实施“分开发电、输送和供电”,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探索市场化改革的可行性。

3. 推进电力体制改革(1995年至2002年):随着电力体制改革试点的成功,中国政府决定全面推进电力体制改革。

在1995年至2002年期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电力体制改革文件,包括《电力法》、《发电企业分开发电和输电的试行办法》等,逐步建立了以电力公司为主体,分权分属的市场化电力体制。

4. 分电源、输配电两个层面的改革(2002年至2004年):在此期间,中国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搞好电力供应保障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完善电力市场制度、优化电力供应结构的方向。

为应对不同电力资源分散储藏的挑战,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开始在分电源和输配电两个层面展开。

5. 建立电力市场交易制度(2005年至2008年):在这一阶段,中国国家发改委制定了《关于建立电力市场交易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开始建立电力市场交易制度,引入定价机制和竞争机制。

我国电力监管机构也成立了电力监管机构,负责监管市场竞争和保障市场公平。

6. 建立电力市场监管体系(2009年至今):在2009年,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成立了国家电力市场监管机构,加强电力市场监管。

我国还出台了一系列细则和政策,进一步完善电力体制改革,加强行业监管,推动电力市场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电力行业五年发展成就(2002~2007)“十六大”以来,电力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的挑战,抢抓发展历史机遇,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在服务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电力用户的能力上进一步增强,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电力的需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一、通过又好又快发展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提供坚实保障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扭转了电力供应紧张局面;保证了安全可靠供电,没有发生特大电网事故和特大设备事故;电力装机实现了4亿千瓦、5亿千瓦、6亿千瓦三次大的标志性跨越;电网不断强化完善,各电网最高用电负荷屡创新高;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不断提高,呈现出新的态势。

1、电力供需形势得到有效扭转,基本实现了供需平衡“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与此相伴,全国电力需求增长迅猛,电力供应短缺状况再度出现,2003年、2004年逐渐发展成全国性、持续性缺电局面。

其中,2003年全国先后共有23个省级电网出现了拉闸限电,2004年我国电力供需形势成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最为严峻的一年,全国先后共有26个省级电网出现了拉闸限电,电力短缺对经济发展形成制约和瓶颈作用,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

面对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电力供需紧张的新情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府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电力企业加快了电力建设步伐,加大跨区跨省电力交易,积极采取需求侧管理措施,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扭转了全国电力供应紧张局面,为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4年,全国城市用户由于缺电原因造成的停电时间平均达到9小时25分钟,2005年下降为6小时55分钟,2006年继续降为18分钟,今年上半年,只有6分钟,表明全国性供电紧张形势得到了有效和明显的缓解。

2、电力安全稳定运行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来,全国电力负荷屡创新高,为保证电力安全生产的持续稳定,各电力企业在加强系统建设和设备管理、完善网厂协调机制、制定安全应急预案和定期演练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进一步夯实了电力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全国没有发生重大以上电力生产人身伤亡事故,没有发生特大电网事故,没有发生特大设备事故,电力安全生产一般电网事故和设备事故大幅减少。

2004-2006年全国电网事故由196起下降为48起,设备事故由551起下降为238起,及时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大面积、长期停电事故。

3、电源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十六大”以来,电力装机实现了4亿千瓦、5亿千瓦、6亿千瓦三次大的标志性跨越,四年年均增长15%,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率高6.41个百分点,特别是2002年以来,增加电力装机接近于前52年的总和,这是中国的速度,也是世界的速度。

到2006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24亿千瓦,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已经连续十二年位列世界第二位。

到2007年底,全国电力装机将达到7亿千瓦。

五年中,水电装机容量平稳快速增长,年均增加1100-1300万千瓦左右;2006年底,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30亿千瓦,居世界首位;火电达到4.84亿千瓦,对电力供应的保障作用更加明显;风电发展步入高速增长期,截至2006年底,全国正式并网投运的风电设备容量207.25万千瓦,比2002年增长420%,平均年均增长50%,特别是2006年一年投产风电装机容量相当于以往历史的总和;生物质发电开始起步,截至2006年底,全国已建成共8万千瓦国家级秸秆发电示范项目机组,填补了我国秸秆发电的空白。

4、电网不断强化和完善电网规模不断扩大,区域、省电网主网架得到较大发展,到2006年底,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增长到28.64万千米,年均增长10.99%;变电容量增长到96405万千伏安,年均增长16.29%。

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形成了500(330)千伏为主的电网主网架,西北地区官厅至兰州东的75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产,标志着我国输变电最高电压等级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全国联网格局初步形成,对促进资源优化配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西电东送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6年底,西电东送三大通道累计形成3400万千瓦的输送能力。

各电网最高用电负荷屡创新高。

继华东电网已经成为全国第一个、世界第二个用电负荷突破1亿千瓦的区域电网后,华北电网用电负荷也已经突破1亿千瓦。

广东、江苏、山东三省统调最高用电负荷突破3000万千瓦,上海成为第一个统调最高用电负荷突破2000万千瓦的直辖市,北京的统调最高用电负荷也已经超过1200万千瓦,苏州和深圳成为统调用电负荷超过1000万千瓦的地级城市。

五年来电力工业取得以上快速发展成就,取决于以下主要因素:1、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电力工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

电力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良好环境。

2006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28368亿千瓦时,比2002年上升73.06%,年均增长高达14.57%,比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率高5.69个百分点;特别是工业用电保持了14.3%到16.68%的快速增长,给电力工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创造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不断提高。

2006年达到3240亿千瓦时,比2002年增加61.88%,特别是近两年始终保持15%左右的高速增长,表明我国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的重要标志。

2、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推动“十六大”以来,电力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电力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5%,占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固定资产投资的17.6%,四年年均增长28.1%,规模和增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003-2006年电力工业累计投入1.62万亿元,一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建成投产,累计增加发电装机容量2.58亿千瓦,增加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10.98万千米,增加22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4.37亿千伏安,“瓶颈”制约因素得到基本解决。

3、改革带来发展活力2002年以来,电力体制改革按照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总体目标,实施了“厂网分开”、重组国有电力资产、培育电力市场和建立合理电价形成机制的改革,初步形成“政府宏观调控、监管机构依法监管、企业自主经营、行业协会自律管理和服务”的电力体制新格局,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五年中,政府通过转变职能,出台了包括加强宏观调控和促进电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以及规划、标准,通过市场准入和价格调节,促进了电力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监管机构加大了安全生产监管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电力市场建设,有效维护了电力市场秩序,保证了改革的平稳推进;行业协会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自律、协调、监督、服务的职能,在促进行业发展和维护企业、用户合法权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为会员单位共同利益的代表,充分发挥了政府和社会与电力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改革初步形成了发电侧的竞争态势,发电侧多家办电、多种所有制办电的局面已经形成;改革激发了企业的发展活力,极大地促进电力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到今年6月底,中央五大发电集团装机容量比2002年底组建时增加125%。

改革也促进了电网建设步伐加快,国网公司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和公用变压器容量分别比2002年底增长35.4%和56.2%,南方电网公司在2004年9月提前15个月实现了国家确定的“十五”期末西电新增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的目标。

在改革推进过程中,做到了安全生产、电力正常供应和干部职工队伍的基本稳定。

二、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促进优化发展发电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在开发中实现节约;“上大压小”成为全国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典范;通过技术创新,新建在建的机组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更高电压等级输电技术的探索进入新阶段;五年来,电力工业在外延不断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

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取得新的进展。

1、发电能源结构调整有序进行在国家能源战略和规划指导下,电力工业在能源开发利用方面采取更强有力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大力开发以水电为主的可再生能源,优化燃煤发电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有序进行。

水电开发力度不断加大。

三峡电站已有17台单机70万千瓦的巨型水轮发电机组投产发电,其中右岸机组今年已有3台机组投产,主要指标明显优于左岸进口机组,实现了国产70万千瓦水轮机组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在大坝设计与施工和大型水电机组的设计、制造、安装和运行方面,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2006年底,全国水电机组在建规模1.32亿千瓦,占全部在建容量的36.3%,在“十一五”末期和“十二五”期间,水电将进入新的投产高峰期,机组结构将更加优化。

核电在确定技术路线、项目前期准备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到2006年底,核电前期准备的项目容量已达1740万千瓦。

在建的岭澳核电站二期是国家核电技术自主品牌CPR1000示范工程,在我国核电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进型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招标工作取得新进展;中广核和中电投共同控股的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正式开工;山东、浙江、广东、福建等省区的一批项目处于开工前准备阶段,为实现核电中长期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风电发展步入高速增长期。

这两年风电建设呈现倍增式发展,按照目前风电建设速度,2010年风电装机500万千瓦的目标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就可以提前实现。

全国在建秸秆发电项目装机总量120万千瓦,分布在山东、吉林、江苏、河南、黑龙江、辽宁和新疆等地。

2、“上大压小”臵换落后生产能力在政府组织和推动下,火电机组“上大压小”成为全国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典范。

今年计划关停小火电1000万千瓦,目前已完成90%。

到2010年,电力企业将完成政府要求的5000万千瓦的关停规模。

五大发电集团作为中央级国有电力骨干企业,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关停小火电机组。

大唐安阳发电厂2台10万千瓦机组于今年1月29日实施了“全国第一爆”,拉开了全国关停小火电机组的序幕。

今年上半年,五大发电集团的关停总量占全国关停容量的80%,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

3、电力系统技术水平不断升级火电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

30万千瓦、60万千瓦的大型发电机组已成为电力系统的主力机组,并逐步向100万千瓦级发展,火电机组的参数逐步向超(超)临界方向发展,在建的机组与发达国家的新建机组的效率、可靠性、环保性能等基本持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