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2第二章 降水

合集下载

水文学2

水文学2

发生在海洋与陆地 2降水之间的水文循环, 是形成陆降水、径 流的主要形式。 (2)小循环: 仅仅发生在海洋 或陆地上的水文 循环。
水分循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要形式:降雨、蒸发、下渗、径流
2010-11-24 3
2) 水量更新
水体通过水循环得到更新,更新所需时间tr :
tr=W/Q
水量 流量
(2-1)
例如,由书中表2-1,全球河流淡水总储水量为 2120km3,每年入海的径流总量为47000km3,则一年中 河川水量需更新再生22次之多,更新期0.045年。 水文循环供给陆地源源不断的降水、径流,某一区域 多年平均的年降水量或年径流量,即是该地区的水资 源量,因此水文循环的变化将引起水资源的变化 。
2010-11-24
常用的方法有水量平衡法、经验公 式法或流域蒸发模型法。
E β0 = P
(2-13)
蒸发系数,干旱地 区较大,湿润地区较小。
24
3
下 渗
1) 下渗及其过程 下渗:即降水由地表渗 入土壤内的运动过程。 对研究降雨形 成径流和划分 地表水和地下 水重要。 下渗过程按分子力、毛 管力及重力作用,大致 可分为3个阶段:渗润、 渗漏、渗透。
稳渗 下渗率 很大
25
下渗运动是在地表以下、 地下水面以上土壤含气 层内进行,如图。
不稳定 下渗
2010-11-24
2) 下渗的定量描述 下渗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渗入土中的水量, 以f 表示 (mm/h或 mm/min) 下渗能力fp——充分供水条件下的下渗率。 实验表明,在地面充分 供水条件下,下渗率 (f )随时间(t )呈 递减变化,见图动画, 称为下渗能力曲线。 下渗率递减过程中, 一旦达到重力起主导 作用时,则下渗率趋 于稳定,称为稳定下 渗率fc

水文学第2章第2节

水文学第2章第2节
地球上的水循环
水量平衡
水量平衡原理
水量平衡方程式 全球降雨量与蒸发量的沿纬线的分布
研究水量平衡的意义
地球上的水循环
水量平衡 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是地球上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水量平衡时水循环内在的 规律 对于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区(或地段、流域、水体、圈层)在任 意时段内,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差额必然等于该地区在该时 段内的蓄水变化量,这就是水量平衡原理(Water Balance)。
地球上的水循环
水量平衡 全球水量平衡方程 2、全球陆地水量平衡方程
外流区水量平衡方程 对于外流区来说,任意时段的水量平衡方程为: P外-E外-R地表-R地下= Δs外 对于多年平均而言Δs外=0,且R=R地表+R地下则有: P外- E外-R=0
地球上的水循环
水量平衡 全球水量平衡方程 2、全球陆地水量平衡方程 内流区水量平衡方程 P内-E内=0
I Q S2 S1 S
地球上的水循环
水量平衡 水量平衡方程式 通用水量方程式
现以陆地上任一地区为研究对象,取其三度空间的闭合柱体,其上
界为地表面,下界为地下无水分交换的深度。这样,对任一闭合柱 体,任一时间内的水量收入I为:
I=P+E1+R 表+R 地下
区域在给定时段内支出水量Q为:
流量R(R=Rs+Rg)
地球上的水循环
水量平衡 流域水量平衡方程
闭合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式为:
S P - (R E)或P R E S 但就多年平均而论, S 0,即有 P0 E 0 R


若上式两边同时除以p0,得
/ / Q=E2+R 表 R 地下 q
地球上的水循环
水量平衡 水量平衡方程式

水文学第二章第五节

水文学第二章第五节

降水强度分级
降水特征的表示方法
降水过程线
❖ 以一定时段(时、日、月或年)为单位所表示的降水 量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可用曲线或直线图表示。
❖ 如果用较长时间为单位,时段内降水可能时断时续。 降水过程线往往不能反映降水的真实过程。
降水累积曲线
❖ 以时间为横坐标,纵坐标表示自降水开始到各时刻降 水量的累积值。
❖ 用人为的方法,增加云中的冰晶或使云中的冰晶 和水滴增大而形成降水。
冷却剂 • 将干冰或其他化学药剂撒播到空中,使云内温度
显著下降,使细小的水滴冰晶迅速增多加大,迫 使它下降形成降水。 人工冰核 • 碘化银在空气中形成极多极细的粒子,充当水蒸 气的凝结核形成冰晶。
2.5.1 降水要素
❖ 降水量 指一定时段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 日降水量;次降水量。 ❖ 降水历时 指一场降水自始至终所经历的时间; ❖ 降水强度 简称雨强,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 ❖ 降水面积
水文监测要素
❖监测仪器类型 ❖监测仪器的使用数量和安放位置 ❖水文监测的频率和时间
水文监测要素
❖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水文站观测密度(每站 的控制面积km2/站)
水文监测要素
❖监测仪器类型 ❖监测仪器的使用数量和安放位置 ❖水文监测的频率和时间 ❖如何将有限地点上的水文测量值转化为研究
区域面上的水文值?
2.5.3 影响降水的因素
❖ 地形条件影响 对气流的屏障作用和抬升作用 ❖ 森林对降水的影响 增加大气湿度,增大降水;削弱对流,减少降水 ❖ 水体的影响 削弱对流,减少降水 ❖ 人类活动的影响 改变下垫面;人工降水
探究二.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属于___热__带__雨__林___ 气候类型
❖ 以雨强为纵坐标,历时为横坐标点绘而成。 ❖ 同一场降雨过程中雨强与历时之间成反比关系,即历

水文学2第二章降水

水文学2第二章降水
水文学2第二章降水
3、降水强度: 简称雨强,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以毫米/分或毫米/时计。 根据雨强进行分级,常用分级标准:如12小时降水量来分级,0.2-5(小
雨)、5-15(中雨)、15-30(大雨)、 30-70(暴雨)、70-140(大暴 雨)、 >140(特大暴雨)。
水文学2第二章降水
2.热带气旋雨: 热带气旋,根据最大风速的大小分为:热带低压(风 力6~7级)、热带风暴(8~9级)、强热带风暴 (10~11级)、台风(12级以上)。
水文学2第二章降水
水文学2第二章降水
• 台风的低空结构如图,外围大风区,半径约 200~300km,风速向中心急增;涡旋风雨区, 半径约100km,上升气流强烈,狂风暴雨;台 风眼区,半径约5~30km,为下沉气流,晴空 风小。台风雨随其路径呈带状分布,雨量大, 强度高,常常带来洪水灾害。
• 即地面暖湿空气 -→ 抬升冷却 -→ 凝结为大 量的云滴 -→ 降落成雨。
水文学2第二章降水
二、降水的分类
• 按空气抬升形成动力冷却的原因分为4类: • (一)对流雨 • (二)地形雨 • (三)锋面雨 • (四)气旋雨
水文学2第二章降水
(一)对流雨
• 地面局部受热,下层湿度比较大的空气 膨胀上升,与上层空气形成对流,动力 冷却致雨。这种降雨多发生在夏季酷热 的午后,降雨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 常常形成小流域的暴雨洪水。
• 应用:从图上可以查知各地的降水量,以及降水的 面积,但无法判断出降水强度的变化过程与降水历 时。
水文学2第二章降水
水文学2第二章降水
4、降水特性综合曲线
• 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1)强度-历时曲线 • 绘制方法:根据一场降水的记录,统计其不同历时

水文学课件:第二章 河 流(River)

水文学课件:第二章 河 流(River)

面积(km2) 250
N(天)
2
1250 5000 12500 25000
3
4
5
6
(二)流量过程线的分割
1、地下径流的分割(在一次洪水过程线上的分割 )
(3)退水曲线法 设想:地下水在整个河流涨落过程中也有一个涨落过程,
起涨点是C点,D点是退水过程线的拐点。DB是标准退水 曲线,从D点反向延长至D点。ACDB线就是地下水的涨 落过程线。
下渗的总量:
t
W (t) 0 f (t)dt
超渗产流的条件:
i>f
2、蓄满(饱和)产流:
在湿润地区,包气带很薄,地下水位较高,降雨 的下渗很快就会使包气带达到饱和,于是产流。
对全场降雨而言,降
雨的损失量为:WmW0 (包气带最大蓄水量与 降水前期土壤含水量 之差 )
产流量:
R X (Wm W0)
(3)其流量变化比雨水补给的河流更稳定。
4、湖泊与沼泽水的补给及特点
4、湖泊与沼泽水的补给及特点
湖泊和沼泽地对河川径流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水量变化比较均匀,流量过程线比较平缓, 变幅小。
5、地下水补给及特点
5、地下水补给及特点
地下水补给量稳定而连续,流量过程线较平缓, 是枯季河流的主要水源。
三、河流的分类
2、我国河流综合分为三类:
(1)雨水补给的河流
指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大约以1000mm等雨量线为界,
主要河流有长江和珠江水系。图
(2)雨水—融水补给河流
指秦岭—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地区和青藏高原
的东部,主要是我国的半干旱地区,大约以400mm等雨量线为界,
主要河流有黑龙江、松花江、黄河、海河、辽河等水系。图

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2

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2

海洋的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 程为:
P c R Ec
Po R Eo

从上面分析看,则全球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为:


P c P o Ec Eo


说明全球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蒸发量相等。
PE
第二节

水文循环的尺度
水文循环具有全球水文循环、流域或区域水文循环和水— 土壤—植物系统水文循环等三种不同的尺度。
3、河道纵比降 落差、纵比降 比降计算公式: ( 1 )当河道纵断面近于直线 时,比降计算式为:

J
h1 h0 h l l


( 2 )当河底高程沿程变化时, 如下图,比降计算式为:
(h0 h1 )l1 (h1 h2 )l2 (hn 1 hn )ln 2h0 L J L2

形成水文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态(固、液、气)在常温下 可以相互转化,水文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重 力)。因下垫面的不同,水文循环的强度、规律和路径也不
同。
水文循环的存在,不仅是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可再生的根本原因,而且是地 球上生命生生不息,能千秋万代延续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水文循环是自 然界众多物质循环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流域
(一)流域 流域:汇集地面水和地下水的区域称为流域。也就是 分水线包围的区域。 (闭合流域、不闭合流域)

(二)流域的基本特征
1、流域面积:流域分水线包围区域的平面投影面 积。 2 、 河网密度:流域河流干支流总长度与流域面 积的比值。 3、 流域的长度和平均宽度: 流域的长度(流域的轴长):以流域出口为中心 向河源方向做一组不同半径的同心圆,在每个 圆与流域分水线相交处作割线,各割线中点的 连线的长度就是流域的轴长。 平均宽度:流域面积与流域长度之比。

水文学第二章

水文学第二章
由水面的蒸发率差别愈大。换一种说法,就是蒸 发器面积愈大,所测得的蒸发率愈接近于广阔自
由水面的蒸发率(即潜在蒸发率)。
我国的蒸发概况
我国多年平均的年总蒸散发量约为360 mm, 占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55.6%。年总蒸散发量的 地区分布与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大体相当,总趋 势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 年蒸发能力与年降水量之比反映气候干湿程度,
发量近似为一常数,其大小受气象因子即大气蒸 发能力控制。
2.蒸发率下降阶段---土壤导水率控制阶段(蒸发率
降低) 在该阶段由于含水率低于土壤田间持水量,某 些毛细管中水分连续状态受到破坏而中断,则毛 管水供给表层蒸发的水分逐渐减少,故该阶段蒸
发速率随表层土壤含水量变小而变小。
3.蒸发率微弱阶段---蒸发趋于停止
(二)影响蒸发的动力学与热力学因素
动力学因素
水汽分子的垂向扩散 大气垂向对流运动 大气中的水平运动和湍流扩散
热力学因素
太阳辐射 平流时的热量交换
(三)土壤特性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1.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2.对植物散发的影响
三、蒸发量的计算
(1) 水面蒸发的测定方法
• 通常采用蒸发皿(器)(evaporation pan)来 直接观测水面蒸发率,蒸发皿测得的水面蒸发率 通常用Epan(mm/day)表示。
I - O = △S
(单位:m3或 mm)
式中: I :该时段内输入研究区域的总水量;
O :该时段内输出研究区域的总水量;
△S :该时段内研究区域蓄水量的变化量。
全球水量平衡(global Water balance)
1) 若以地球大陆(Continent)为对象,某时段
△t内的水量平衡方程可写成: Pc - R -Ec = △Sc 式中Ec : 在时段内陆地的蒸发量; Pc : 在时段内陆地的降水量; R: 时段内由陆地流入海洋的径流量; △Sc : 在时段内陆地蓄水量的变化量。

水文学之影响降水的因素(ppt 18页)

水文学之影响降水的因素(ppt 18页)

板桥水库溃坝事件
1975年八月,河南省南部驻马店地区出现暴雨, 板桥水库和石漫滩水库两座大型水库及竹沟、田 岗等数五十八座中小型水库几乎同时溃坝,遂平、 西平、汝南、平兴、新蔡、漯河,临泉七个县城 被水淹数米深,共29个县市受灾,涉及一千二百 万人,毁房680余万间,冲毁京广线铁路一百多 公里,京广线中断18天,影响正常通车48天,据 称死亡人数达23万人之多,直接经济损失约为 100亿。
❖ 有人综合我国130多场大暴雨的可降水量w,与相应的 24小时雨量p24之间的关系,其外包线显示出在高效暴雨 条件下的p24与w之间存在近似的线性关系。根据这一线 性关系可建立可能最大暴雨量pm的计算公式:
❖ 式中,p为选定的高效暴雨量;Wm、w分别为当地可 能最大暴雨的可降水量和当地典型的可降水量。
(二)可能最大降水估算方法简介

迄今为止,由于对于暴雨形成的物理机制不够了解并
受到气象资料的限制,难以精确的计算出这个可能降水量
的上限值。一般均采用半经验半理论的水文与气象相结合
的模型计算PMP。
❖ 本法的基本原理是,决定暴雨的因素可归结为空中水 汽含量(即理论上的可能降水量w),以及降水效率η。 降水效率η则决定于气流的辐合与垂直运动的特性与强度。 通常可以雨湿比p/w作为效率的指标,即实际降水占可降 水的比值愈大,降水效率就愈高。当各种因子处于最优组 合的条件下,p/w值最大,效率最二种:削弱对流,减少降水
❖ 我国著名的气象学者赵九章认为,森林能抑制林区 日间地面温度升高,削弱对流,从而可能使降水量减 少。另据实际观测,茂密的森林全年截留的水量,可 占当地降水量的10—20%,这些截留水,主要供雨后 的蒸发。
❖ 总体来说,森林对降水的影响肯定存在,至于影 响的程度,是增加或是减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并 且与森林面积、林冠的厚度、密度、树种、树龄以及 地区气象因子、降水本身的强度、历时等特性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雨强进行分级,常用分级标准:如12小时降水量来分级,0.2-5(小 雨)、5-15(中雨)、15-30(大雨)、 30-70(暴雨)、70-140(大暴 雨)、 >140(特大暴雨)。
4、降水面积: 降水所笼罩的面积,以平方千米计。
二、降水特征的表示方法
1、降水过程线 •以一定时段(时、日、月或年)为单位所表示的 降水量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曲线或直方图。 •降水过程线它是分析流域产流、汇流与洪水的最 基本资料。此曲线图图只包含降水强度、降水时 间,而不包含降水面积。
• 设格点pj与1站的距离为d,则权重为W=1/d2, 1站到格点pj横坐标差为Δx,纵坐标差为Δy, 则d2=Δx2+Δy2,其它站点权重依此类推。 • 计算格点雨量的公式: • 区域平均降水量的计算公式为:
三、间接推估区域降水量
• 雷达测雨和卫星遥感测雨原理: • 陆基雷达可被用于追踪雨云和锋面的元旦。雷 达装置向空中发射电磁波,波反射量和返回时 间被记录下来。云层中的水分越多,反射回到 地表并被雷达装置探测到的电磁波就越多。反 射波回到地表越快,云层距离地表就越近。根 据雷达回波强度,利用一定数学公式——雷达 气象方程,可以推算出降雨强度。
F P
i 1 i
n
i
• 优点:等雨量线法考虑了降水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理论上较充分, 计算精确度较高,并有利于分析流域产流、汇流过程。 • 缺点:对雨量站的数量和代表性有较高的要求,且每次降雨都必须 绘制等雨量线图并计算其权重,工作量相当大,因此在实际生产中 应用不多。
(四)客观运行法
• 此法为美国气象局系统广泛采用,方法简便。
作为该雨量站所控制的面积。
• 则区域平均降水量可按面积加权法求得:
f1 P1 f 2 P2 f n Pn 1 n P f i Pi f1 f 2 f n f i 1
• 此法应用比较广泛,适用于雨量站分布不均匀的地区。 • 其缺点:把各雨量站所控制的面积在不同的降水过程中都视作固定 不变,这与实际降水情况不符。
一次降水总量称次降水量。
单位以mm计。
2、降水历时与降水时间:
降水历时:指一场降水自始至终所经历的时间; 降水时间:指对应于某一降水而言,其时间长短通常是 人为划定的(例如,1、3、6、24小时或1、3、7等)。
3、降水强度: 简称雨强,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以毫米/分或毫米/时计。
一、降水的基本要素
• 降水是自然界中发生的雨、雪、露、霜、霰、
雹等现象的统称。其中以雨、雪为主,我国
更以降雨为最重要。
• 关注点:主要侧重降水的数量特征、时空分
布变化以及雨区范围和移动过程等问题的讨
论。
1、降水(总)量:
指一定时段内降落在某一面积上的总水量。 一天内的降水总量称日降水量;
雨量器误差来源
• 蒸发造成的水量损失;
• 雨量器润水造成的水量损失; • 周围雨水溅入造成的雨量测值过高; • 雨量器周围的喘流造成的雨量测值过低。
二、区域降水量的计算
• 通常,雨量站所观测的降水记录,只代表该地小范 围的降水情况,称点降水量。
• 实际工作中常需要大面积以至全区域的降水量值, 即面降水量值。 • 面降水量的计算的常用方法:算术平均法、垂直平 均法、等雨量法、客观运行法。
降水过程线
2、降水累积曲线
• 以时间为横坐标,纵坐标表示自降水开始到各时 刻降水量的累积值。自记雨量计记录纸上的曲线, 即是降水量累积曲线。 • 曲线上每个时段的平均坡度是各时段内的平均降 水强度,即I=ΔP/Δt ;如果所取时段很短,即 Δt→0,则可得出瞬时雨强i,即i=dP/dt。
• 应用:如果将相邻雨量站的同一次降水的累积曲 线绘在一起,可用来分析降水的空间分布与时程 的变化特征,也可用来校验记录并发现问题。
(二)地形雨
• 近地面的暖湿空气运移过程中,遇山脉阻 挡时,将沿山坡抬升,由于动力冷却而 致雨。
(三)锋面雨
• 锋面雨是冷、暖气团相遇,迫使暖湿空 气抬升,产生动力冷却而致雨。 • 锋面雨分为:冷锋雨、暖锋雨、静止锋 降雨、锢囚锋降雨四种。
1、冷锋雨
• 冷气团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形成的降水。降 雨出现在锋线后,雨强大、范围较小、历时较短。
2、暖锋雨
• 暖气团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形成的降水。 降雨出现在锋线前,雨强不大、范围较广、历时 较长。
3、静止锋降雨
• 冷、暖气团势均力敌,锋面在一个地区停滞少 动或来回摆动,云、雨范围很广,雨强小,但 持续时间很长。
4、锢囚锋降雨
• 锋线发生波动,如冷锋追上暖锋,暖气 团被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所形成的降 水,降雨和雨区都很大。
第二章 降 水
第二章 降 水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降水的形成和分类 降水特征及表示方法 降水量的确定 降水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降水的形成和分类
• 一、降水的形成 二、降水的分类
一、降水的形成
• 形成降水,尤其比较大的暴雨,必须具备二个 条件: 一是大量的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输入雨区; 二是这里存在使地面空气强烈上升的机制,如 暴雨天气系统,使暖湿空气迅速抬升,上升的 空气因膨胀作功消耗内能而冷却,当温度低于 露点后,水汽凝结为愈来愈大的云滴,上升气 流不能浮托时,便造成降水。 • 即地面暖湿空气 -→ 抬升冷却 -→ 凝结为大 量的云滴 -→ 降落成雨。
3、等降水量线
• 等雨量线:指地区内降水量相等各点的连线。等 雨量线综合反映了一定时段内降水量在空间上的 分布变化规律。 • 等降水量线图的绘制方法与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图 作法类似。 • 应用:从图上可以查知各地的降水量,以及降水 的面积,但无法判断出降水强度的变化过程与降 水历时。
4、降水特性综合曲线
• 先将区域(或流域)分成若干网格,得 出很多格 点(交点),而后用邻近各雨量站的雨量资料确 定各格点雨量,再求出各格点雨量的算术平均值, 即为流域的平均降雨量。
• 各格点雨量的推求:以格点周围各雨量站到该点 距离平方的倒数为权重,用各站权重系数乘各站 的同期降雨量,取其总和即得。 • 可见,雨量站到格点的距离越近,其权重越大。
• 1975年8月发生于河南林庄的大暴雨,远远地超越了当 地防洪设计标准,包括板桥水库、石漫滩水库在内的两 座大型水库、两座中型水库、数十座小型水库、两个滞 洪区在短短数小时间相继垮坝溃决。 • 死亡人数,超过8.5万。
1975年8月,在河南省驻马 店等地区、1万多平方公里 的土地上,共计60多个水库 相继发生垮坝溃决,近60亿 立方米的洪水肆意横流。 1015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 死难,倒塌房屋524万间, 冲走耕畜30万头。纵贯中国 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102公 里,中断行车16天,影响运 输46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 亿元,成为世界最大最惨烈 的水库垮坝惨剧。
(一)算术平均法
• 以所研究的区域内各雨量站同时期的降水量相加, 再除以站数(n)后得出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区域的 平均降水量(P)。
P Pi
i 1
n
• 此法简单易行,适合于区域内地形起伏不大,雨量 站网稠密且分布较均匀的地区。
(二)垂直平分法
• 又称泰森多边形法,在图上将相邻雨量站用直线连结而成若干个三 角形,而后对各连线作垂直平分线,连接这些垂线的交点,得若干 个多边形,各个多边形内各有一个雨量站,即以该多边形面积(fi)
2)平均深度—面积曲线 • 反映同一场降水过程中,雨深与面积之间对应关系 的曲线,一般规律是面积越大,平均雨深越小。 • 曲线的绘制方法是,从等雨量线中心起,分别量取 不同等雨量线所包围的面积及此面积内的平均雨深, 点绘而成。
3)雨深-面积-历时曲线 • 曲线绘制方法:对一场降水,分别选取不同历时 (如,1日,2日,…)的等雨量线,以雨深、面积 为参数作出平均雨深-面积曲线并综合点绘于同一图 上,其一般规律: a. 面积一定时,历时越长,平均雨深越大; b. 历时一定时,则面积越大,平均雨深越小。
第三节 降水量的确定
• 一、降水量的测量 二、区域降水量的计算 三、间接推估区域降水量——雷达测雨 和卫星遥感测雨
一、降水量的测量
• 雨量器。测量在某一段时间内的液体和固体降水总量 的仪器。一般为直径20厘米的圆筒,为保持筒口的形
状和面积,筒质必须坚硬。为防止雨水溅入,筒口呈
内直外斜的刀刃形。雨量器有带漏斗和不带漏斗的两 种。筒内置有储水瓶。降雪季节取出储水瓶,换上不 带漏斗的筒口,雪花可直接储入雨量筒底。
(三)等雨量线法
• 此法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形变化显著而有足够数量雨量站的地区。 • 先绘制出等雨量线,再用求积仪或其它方法量得各相邻等雨量线间 的面积fi,乘以两等雨量线间的平均雨深Pi,得出该面积上的降水量, 而后将各部分面积上降水总量相加,再除以全面积即得出区域平均 降水量P,
1 P F
附:
可能最大降水
(一)基本概念和研究意义 • 可能最大降水或可能最大暴雨,是 指在现代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 特定区域在特定时段内,可能发生 的最大降水量(或暴雨)。
• 由此可见,可能最大降水,含有降水上限 的意义,亦即该地的降水量只可能达到, 不可能超越这数值。但它有一个基本约束 条件,即规定适用“现代的地理环境及气 候条件”。对于未来时代,那要看今后地 理环境和气候的变迁程度而定。从总体上 说,地理环境的明显变化,一般以世纪为 单位,所以可能最大降水量具有相对的稳 定性。
• 台风的低空结构如图,外围大风区,半径约 200~300km,风速向中心急增;涡旋风雨区, 半径约100km,上升气流强烈,狂风暴雨;台 风眼区,半径约5~30km,为下沉气流,晴空 风小。台风雨随其路径呈带状分布,雨量大, 强度高,常常带来洪水灾害。
第二节 降水特征及表示方法
• 一、降水的基本要素 二、降水特征的表示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