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合集下载

输血科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输血科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输血科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1、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有输血引起的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及溶血反应等。

输血反应的发生可能是血液质量问题,或因输血器具或操作引起,也可能是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问题,因此输血反应在所难免。

故我们应根据患者病情提倡使用成分血,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2、临床输血后若发现有溶血反应或明显的发热反应、过敏反应,主管医师应详细填写“输血反应反馈单”报输血科。

3、输血科工作人员应迅速查找原因,并根据输血反应的原因及严重程度,将情况向主管医师报告,以便采取相应抢救或治疗措施。

3.1严重输血反应,输血科应向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医务科及主管院长汇报。

对查找原因过程应作详细记录,在场人员签名,溶血性输血反应必须明确责任,根据性质、后果严肃处理责任者。

3.2过敏性输血反应的病人,应作耐心解释和对症处理。

3.3发热性输血反应应作好热源检查,经济损失由责任方负责。

3.4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是非常严重的输血反应,应由医院和血站共同参加、检查,认定反应性质及原因,由责任方承担一切后果。

4、输血感染是当今医疗纠纷中很难处理,但无法完全避免的问题。

输血科如遇有反应输血感染,必须配合血站、院领导进行认真调查,作好记录,明确责任,做好解释和处理。

5、接受“反馈单”的工作人员应将反馈情况,包括临床治疗情况登记存档,输血科每月汇总统计上报医务科和市中心血站。

6、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有关专家对疑似输血反应及输血感染的病历进行讨论,就事实的认定、性质及处理拿出意见。

有关专家应积极参加。

7、输血科应积极协助输血管理委员会及医院感染管理科做好输血管理及输血反应、输血感染的登记、调查工作。

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方案及步骤

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方案及步骤

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方案及步骤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程序,用于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血液成分。

然而,有时在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良反应。

为了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务人员需要掌握应急处理方案及步骤,以便迅速应对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输血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以及应急处理方案及步骤。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1. 过敏反应:患者对输血所用的血液成分产生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发红、发痒,呼吸急促,严重者可引发休克。

2. 发热反应:患者在输血后出现体温升高,通常伴随寒战、头痛等症状。

3. 血清学反应:包括输血相关肺损伤、输血相关急性肝损伤等严重、罕见的反应。

4. 微观凝块形成:输血后患者血管发生微观凝块形成,容易引发栓塞。

二、应急处理方案及步骤1. 停止输血: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应立即停止输血。

2. 维持通畅呼吸道:检查患者的通畅呼吸道,确保患者能够正常呼吸。

3. 监测生命体征:及时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和呼吸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 给予氧气:对于呼吸困难或氧饱和度下降的患者,应向其提供高浓度氧气。

5. 使用抗过敏药物:若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物等。

6. 打开静脉通路:为了给予可能需要的药物治疗,打开静脉通路,以备应急处理时使用。

7. 暂停输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务人员可以暂停输血,观察患者的症状是否缓解。

8. 寻求专业帮助:根据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及时寻求相关专业医生的帮助和指导。

9. 记录和报告:及时记录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处理方法等信息,并向上级医务人员做好报告。

三、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1. 评估患者风险:在输血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了解其过敏史、病史等相关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进行输血,以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3. 严格遵循输血操作规范:医务人员在输血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如正确核对患者信息、检查输血品质等。

医务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及流程

医务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及流程

医务科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及流程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和第三十六条,制定本规范及流程。

第一条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第二条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该标本应和受血者输血前的标本进行比较。

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8、输血科主任负责解释上述试验结果并记录到受血者的临床病历中。

9、当输血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

10、输血后献血员和受血者标本应依法至少保存7天,以便出现输血反应时重新进行测试。

第三条临床输血出现不良反应和发生输血相关疾病时,相关科室医师应详细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后送输血科,并及时调查处理。

输血科每月统计上报医务科,并向负责供血的血站反馈。

第四条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应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定期分析,制定对策,不断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水平。

输血不良反应诊断-分级-处理流程(含上报流程图)

输血不良反应诊断-分级-处理流程(含上报流程图)

输血不良反应诊断,分级,处理流程(1)分类:一.按时间:①即发反应(输血期间或输血后24小时内)②迟发反应(输血24小时后,甚至数十天)二.按免疫学:①免疫反应(发病与免疫因素有关)②非免疫反应(发病与免疫因素无关)(2)掌握常见12种输血不良反应的:一.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检查): 确诊,很可能,有可能。

三.严重性:(根据生命体征): 不严重,严重,危及生命,死亡,无法确定。

三.与输血相关性:(根据起始原因或其它因素):确定( 输血主因,无他因),很可能(输血主因,合并他因),有可能(很可能他因,输血不排除),可疑的(他因为主,输血未全排除),排除( 他因所致,排除输血),无法确定。

(3)严重性分类:①不严重: 需要医生进行干预(对症治疗等),但不干预不会导致患者身体功能的永久性损伤。

②严重: 患者由于输血不良反应住院治疗或住院时间延长或患者由于输血不良反应导致残疾或能力丧失;或为了避免患者身体功能损伤,必须进行医学干预③致命:患者需要升压药、气管插管、或转移到重症监护室等措施以避免死亡④死亡:输血不良反应争致了患者的死亡。

当患者的死亡事件可能很可能或确定由输血不良反应导致的情况均列入这一级别。

如果患者死于输血以外的其他原因应根据惠者的临床表现对其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

⑤不确定: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未知或未进行描述(4)输血相关性分类:①确定:有确凿的证据表明不良反应是由于输血导致的②很可能:有较为明确的证据麦明不良反应是由输血导致的③可能:不能确定不良反应是否由输血导致④疑似:证据表明不良反应由输血以外的其它原因导致但输血不能被排除⑤排除:有十分肯定的证据表明不良反应由其它原因导致,输血原因可被排除⑥不确定;不良反应与输血之间的关系未知或者未进行描述常见12种输血不良反应一.急性输血反应(输血后24小时内出现的输血反应症状或体征):1、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Transfusion-associae circulatory overload (TACO)2、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relatod acute lung injury (TRALI)3、输血相关呼吸困难·Transfusion-associated dyspnea (TAD)4、过敏反应·Allergic reaction5、输血相关低血压反应·Hypotensive transfusion reaction6、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o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 (FNHMR)7、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Acute hemolytio itransfusion roaotion (AHTR)共性,影响基本生命体征(R. BP, HR. I) 、临床报告的主要种类二.迟发性输血反应(输血超过24小时后出现的输血反应症状或体征):8、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完整word版)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

(完整word版)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

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与应急预案一、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 1-2 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

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 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

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循环超负荷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

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流程:(一)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后(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负荷),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立即报告值班医生或护士长。

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通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一、背景介绍输血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技术,但在一些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的不良症状或体征。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处理措施来应对输血不良反应。

二、输血不良反应的分类1. 急性溶血反应: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

处理措施包括立即停止输血、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抗休克治疗、及时监测生命体征等。

2. 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荨麻疹、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症状。

处理措施包括立即停止输血、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抗过敏治疗、及时监测生命体征等。

3. 发热反应: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寒战、头痛等症状。

处理措施包括立即停止输血、给予退热药物、及时监测生命体征等。

4. 微量溶血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度黄疸、血红蛋白尿等症状。

处理措施包括停止输血、给予对症治疗、及时监测生命体征等。

5. 传染病感染: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等症状。

处理措施包括立即停止输血、隔离患者、进行相应的传染病筛查等。

三、输血不良反应处理的基本原则1. 及时停止输血: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症状,应立即停止输血,以防止症状进一步加重。

2. 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输血不良反应可能导致患者呼吸困难,应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如调整体位、给予氧气等。

3. 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类型的输血不良反应,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如抗过敏药物、退热药物等。

4. 监测生命体征:输血不良反应可能导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等指标,以及观察病情的变化。

5. 做好记录和报告: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患者的症状、处理措施、药物使用情况等,并及时向上级医生汇报。

四、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1. 严格的血液安全管理:确保输血血液的质量和安全,包括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病原体筛查等。

2. 选择合适的输血成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输血成分,如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等。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一、前言输血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种不良反应。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我们需要制定科学、有效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以便能够及时、准确地识别和处理输血不良反应。

二、输血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一)定义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二)分类1、溶血性不良反应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多发生于输血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寒战、发热、腰背痛、血红蛋白尿等症状。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多发生于输血后数天至数周,表现为黄疸、网织红细胞升高等。

2、非溶血性不良反应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常见症状为发热、寒战,有时伴有头痛、恶心等。

过敏反应:轻者出现皮肤瘙痒、红斑,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症状复杂多样。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表现为呼吸困难、肺水肿等。

细菌污染反应:出现高热、寒战、休克等严重症状。

三、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一)立即停止输血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二)报告医生护士应立即通知医生,详细报告患者的症状、输血时间、输血量等情况。

(三)对症处理1、发热反应减慢输血速度,给予物理降温,如冷敷、温水擦浴等。

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和病情进展。

2、过敏反应轻者停止输血,给予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异丙嗪等。

重者立即停止输血,皮下注射肾上腺素 05 1m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10 20mg。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

3、溶血性反应立即进行抢救,包括吸氧、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等。

遵医嘱给予碱化尿液、利尿、纠正低血压等治疗。

进行抗休克治疗,如补充血容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四)标本采集1、分别抽取患者输血前后的血标本,连同剩余的血液和输血器材一并送输血科检验。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四篇)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四篇)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1、输液反应的处理的处理报告制度当病人可以发生或发生输液反应时,及时报告值班医生,积极配合对症治疗,如寒颤者给予保暖,高热者给予冰敷,必要时吸氧,并按医嘱予药物处理,同时做好以下检查工作:(1)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工作操作规程,并药物配伍禁忌。

(2)立即停止输液,启用新的输液器,改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并通知值班医生。

(3)配合值班医生,对症治疗、抢救。

(4)根据医嘱留取标本及抽血培养。

(5)检查液体质量,输液瓶是否有裂缝,瓶盖是否有松脱:记下药液,输液器及使用注射器的名称、计量、厂家、批号,用消毒毛巾把输液瓶、输液器包好,送检验科做相关检查。

(6)上述各项均应填写输液反应报告表,____小时内上报护理部药剂科,并做好护理记录及交班工作。

(7)准确记录病情变化及处理措施。

2、输血反应的处理报告制度书写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用新的注射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2)立即通知值班医生,报告医务科、护理部,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将血袋连输血器用消毒毛巾包好送血库。

(4)准确做好护理记录。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患者的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1. 过敏反应:如果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如发热、寒战、呕吐、皮疹等症状,输血过程应立即停止。

医务人员应迅速采取适当的抗过敏药物,如抗组织胺药物和类固醇,以缓解患者的症状。

2.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如果患者出现突然的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和肺部浸润,输血过程应立即停止。

支持性治疗如给氧、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措施应立即采取,同时进行进一步检查以确诊。

3. 输血相关急性溶血反应(AHTR):如果患者出现急性溶血性贫血的症状,如尿红细胞增多、黄疸、背痛等,输血过程应立即停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医院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管理性文件
文件编号版本/修改状态A/0 共4页编制者审核者批准者
发布日期XXX年XX月XX日实施日期XXX年XX月XX日2.18.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1.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发生了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
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为规范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处理,确保输血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2.输血相关人员必须掌握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和应急措施,当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

3.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临床科室和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输血反应。

一旦发生输血反应,临床科室和医护人员应执行下列程序:
3.1.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应减慢或停止输血,必要时应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患者在输血完毕后出现输血不良反应时,应判断反应的严重程度,必要时应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

3.2.及时进行输血相关内容的核查,必要时应立即向输血科和患者的主管医师报告,对严重的输血不良反应,还应立即报告科主任和医院职能部门。

3.3.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等作出明确的诊断。

3.4.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别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抢救措施。

3.5.查找原因,做好登记和记录,并逐项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报送
输血科。

3.6.积极配合职能部门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处理和评价。

3.7.根据职能部门的调查处理和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并积极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防范输血风险。

3.8.妥善保管相关记录。

4.一旦接到临床发生输血反应的通知,输血科应执行下列程序:
4.1.值班人员积极协助临床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抢救措施,并立即报告科主任。

4.2.积极协助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进行核查,包括《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输血记录单》、患者病历等,内容包括患者的身份信息、供血者的血液信息和
血液外观质量、患者和供血者的血型、交叉配血结果等。

4.3.通知临床科室重新采集患者血标本,并对已保存的患者和供血者的原始血标
本、新采集的患者血标本、及血袋中的血样进行重新检测,包括ABO和Rh(D)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

4.4.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别和严重程度,建议临床对患者尽早进行血常规、尿常规和尿血红蛋白检测,以及血清胆红素含量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相关抗体效价检测、血液细菌学检验等。

4.5.配合医院职能部门开展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处理。

4.6.输血科主任对上述试验结果应进行必要的解释并永久记录到患者的临床病
历中,同时应配合医院职能部门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处理结果进行评价和反
馈。

4.7.当输血不良反应调查结果显示存在血液成分管理不当等系统问题时,输血科主任应积极参与解决。

4.8.输血科主任应监督临床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防范输血风险。

4.9.输血科对临床报送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应进行统计和保存,并将统计结果报送医务科和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

5.一旦接到临床或输血科关于发生输血反应的通知,医院职能部门(包括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应执行下列程序:
5.1.立即组织相关人员对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抢救措施,竭尽全力减轻输血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损害。

5.2.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和处理,必要时应通知黄山市中心血站并协助调查和处理。

5.3.及时对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处理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确保反馈率达100%。

5.4.监督临床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防范输血风险,并对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
追踪评价,确保改进有成效。

5.5.结合定期的临床科室和医师个人合理用血监督检查结果,对用血科室进行输血质量管理评定和对医师个人用血权限进行认定。

6.各输血相关人员应绝对服从医院职能部门的统一调度和工作安排,违者将给予相应的处罚。

7.本规范由医院医务科、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和输血科负责解释。

8.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