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2000字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以前阿秀曾经跟我提到过这本书,我貌似也看见她在我电脑里也下过这本书,当时我也没在意。
后来也托她的福,张章同学把这本书交到了我手里!当然当时的使用权不属于我,后来因为些原因最终使用权还是属于我了。
照这么回忆其实我跟这本书还挺有缘,假设不是我在莫大的东台大润发超市巧遇张章同学三次,这本书也不会到我手里啊!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作者采访精神病人时的故事。
通俗的说,就是以精神病人的角度去看这个,我们不断质疑的世界。
其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质疑这个世界,例如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活着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为了什么等等一系列的质疑!我们正常人也许只是从外表分析一下。
而精神病患者往往会偏执于他们所执著的事,把一些微小的事放大化的来看,以至于做出些极端的事情。
所以在正常人的眼里他们病了,俗称“精神病患者〞。
书中提到有很多精神病医师因为长时间跟精神病患者接触最终他们也“病〞了,也许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本来就存在些因素。
因为长时间跟精神病患者接触他们内心里面的平衡点被打乱了,所以“病〞了!其实天才与疯子只是一线之隔,关键在于内心里那个平衡点!书中有两个爱情故事。
但是可以用一段文字说明。
摘抄的。
指间的戒指不再闪亮婚纱在衣柜早就尘封我们的容颜都已慢慢苍老感谢你带给我的每一天正是因为你我才有勇气说:“永远,永远。
〞第一个故事是一位臆想症的老人,老伴逝去多年,依然认为他活着。
第二个故事是一位丧偶的中年人,不断的学习生理等课程,为了复活爱人。
感触很深,然后静默不言。
书中有一段是讲“角度问题〞。
一个女“患者〞说在工作外她会是个孩子,她喜欢这个新鲜的世界,而不是去习惯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喜好而不是必须跟别人一样的态度!这个女人其实没有问题,反而是认为她有问题的人才有问题。
不是每个人都习惯墨守成规,孩子是最好的列子。
不是所有大多数人认为对的事情就是对的,大多数人认为错的事情就是错的!而那个“大多数“的界限往往让我们思想上有限制了,所以渐渐的我们也就习惯了!书中结尾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人生假设只如初见“!《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2很久没有好好的读一本书。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通用1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书中讲述了作者与多位精神病人接触的经历,每一个故事都简单明了,又扑朔迷离。
总而言之,它们(故事)清楚到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以致于更加迷雾重重。
在他(作者)所接触到的患者中,有研究哲学、心理学、人体、生物学、宗教(主要是佛教)、量子物理学、符号学、玛雅文明的各种各样的人,还有一些多重人格者,“永生者”,“小说”家以及俱怕梦境、细菌甚至是月亮的人。
作者的写作水平很不一般,他将每个人物的形象、性格和已知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他们就在你眼前与你交谈。
由此可见,作者在收集素材与写作上下了很大功夫,才让我们读者阅读时体会到了一种特别的乐趣。
读完书之后,多数患者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知识渊博,机智过人。
他们中间相当一部分具备了天才所具备的天资,可谓天赋异禀。
然而,过人的天赋与他们极端的思想所结合之后,所诞生的便是一个畸形(心理上)天才——疯子。
例如:有位少年因研究量子物理学太过痴迷,结果渐渐产生了幻觉(也许他所说的东西真实存在,但我们无法看见,目前的科学也无法解释最后进了精神病院治疗。
还有一位公务员,为了研究玛雅文明及其预言,不惜辞去工作,将全部精力投入研究,时间长了后精神开始出现异常,终于被判定为精神病人。
但是,不管怎样,他们的智慧与能力不可否认,尽管在我们眼中他们是“非常态人类”,但这或许是因为他们了解了一些我们所不知的事物,让我们误认为他们有“问题”。
因此,疯子即是超能智者,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天才。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2这几次我们的语文阅读时间,一直在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书中的各个故事始终贯穿一个观点,那就是:我们不理解的东西,不要轻易下定论。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范文10篇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范文10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1《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记录国内精神病人访谈的手记,这本书中开篇就写了作者以精神病人为主题探讨世界观,也许你想说为什么要找精神病人来探讨世界观呢?大概是因为正常人很少有人想过这个问题,也很少有人真正的愿意面对这个问题,毕竟大家都在忙着挣钱、找老婆、升职,很少有人在乎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其实,精神病人也有迥异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喜欢滔滔不绝的,有没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弯抹角的,这点跟大街上的众生相没什么区别,但是他们会做一些正常人不能理解的事和从没有想过的观点。
他们的世界观令人匪夷所思,他们以我们从未想到过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所以作者用了四年的时间和精神病人接触,并在最后写成了这本书。
这本书中写了不同的精神病人对世界不同的认识,在《四维虫子》中,绝对四维生物可以先看到我们的死亡,再看到我们的出生,没有前因后果,其实我很早就了解了∶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
但是不仅如此,我认为这本书中还写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在《雨默默的》中,写的就是一个女孩在不带黑色眼镜架的时候,在外面能够看到每天的颜色,她说∶“灰色就是这天很平淡;黄色就是这天会有意外的事发生,不是坏事,也不是好事;蓝色就是这天肯定有很好的事情发生;而红色那么是最不好的颜色。
她的判断从来没有失手过〞。
这是用科学无法解释的事,不过在现在,也存在许多用科学无法解释的事。
其实在这本书的最后有一句话令我感触很深,“人生假设只如初见〞,我想假设你看完这本书,再看到这句话时,也许同样会有很深的感触吧!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2我不认为《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里面的人物都是精神病,作者也不这样认为。
无论是从唯物还是唯心角度这些患者都提出了让人拍手叫绝的理论。
我无法反驳这些理论,就像那些理论物理学家的言论一样,谁又能证明是对的呢,即然你说是这样,为什么我不能说成那样,我不能证明你是错的,同样你也不能证明我是错的。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7篇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7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昨天刚开始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不得不说这本书深深的吸引了我。
本来我是想在网上买纸质的书来看的,我喜欢静静的躺床上翻着书的感觉,那种感觉很真实。
但是因为昨天在等吃饭的那段时间过于无聊,我就在网上下了电子版的想打发一下时间。
可是当我看了2个故事之后,我就发现自己深深的陷了进去,我想迫切的了解每个故事,想知道每个人心里不同的世界,即使知道这本书是写的所谓精神病人的眼中的世界。
首先,我承认我自己是个对奇特想法充满好奇的人。
我佩服所有逻辑性缜密,具有个人思想的人。
所以当我看到这些生活在自己世界中,拥有着支持自己活下来的信仰的不同人群,我内心觉得神奇和兴奋。
我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突然看到原来有这么多人在对这个世界进行分析和思考。
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坚不可摧的精神体系。
经过一天的时间我把这本书大体看完了,说实话,我佩服故事中每个人,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的天真,我觉得其中的一些人真的是让人敬畏的。
他们的理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几乎都是清晰的,对于那些偏执的人,我甚至有点惜惜相惜,可能是自己也是个固执的人的原因。
但是,我更加……可能是羡慕他们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即便不被普通价值观所认可,但是他们仍然自信的坚持着自己,也许正是这种执念才会让所谓的普通人觉得他们不正常。
不过,以不同的角度看的话,可能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正常人吧。
每个人的精神不一样,所以更加不可能得到统一,所以从不同的视角来看世界的话,都会得到一个不同的结果,那何为正常,何为不正常又该怎么划分呢……这是我第一次想要在看完一本书之后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我知道看这样一本与常人世界观几乎不一样的书籍之后,肯定会有很多想法。
我也知道,肯定不止我一个人看过这本书,我同时也想知道其他看过这本书的人的感受,可是我还是想着先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之后,再去看其他人的想法吧。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精选10篇)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精选10篇)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精选篇1每个人看待这个世界都不一样,倘若能尝试从别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本书是通过与“精神病人”的对话,让读者了解到,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与普世的看法不一样,也正是因为特立独行的看法,那些所谓“疯癫”的话语,才真正会触发读者对世界观的思考,这是一个多姿多彩世界,不是因为看到了多姿多彩,而是因为有多姿多彩的思考和想象才多姿多彩。
在阅读本书时,有个感触,到底谁才是精神病?他们逻辑清晰、严谨,思维自洽,又能自圆其说,倒是没有精神异常的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有精神方面的问题,怀疑从始至终都存在,有一章给予了解释和说明,但怀疑变没有减轻,解释其实也是正确的,是这样的:只要不伤害别人的执著,都是不算精神病人,比如说,人有自己的爱好这是好事,当爱好上升到洁癖,大家也能忍受,也无伤大雅,但当洁癖上升到暴力的话,这肯定就是精神病患者,需要治疗了。
其实,不管是爱好、洁癖或者患者,是因为他们有深深的执念,过度的追求,也许正是因为有了执念,才让他们做出了非普通人认同的处理方式,他们往往很优秀,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天才和疯子仅仅一念之隔,而普通人为什么无法做到如此优秀,是因为普通人学会了变通,学了原谅自己的不足,说白了,是放弃了追求,这到底是对,还是错。
不管对与错,当我们以正常人的角度来看这个群体,而这个群体也在审核着我们,他们对世界的见解,让我觉得,世界大而不同,要允许有不同的世界观,还要有接受和包容的心态,君子和而不同吧。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思想上的造反、改过、完善的机会,也提升对世界观的认知,感谢作者的努力和付出。
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有感精选篇2书已经结束了,不过不得不说,过程中的故事,挺吸引我的。
书中,每一个所谓的精神病人,在我的角度,却反而比正常人,更加执着,更加坚定着某些事物,大概也是如此,有些才会被正常人视作病人。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范本(二篇)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范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李世默所著的一本心理学类图书,通过对自身疯狂和精神疯癫的描写,探讨了天才与疯狂的关系。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现象,让人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活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触动,不禁产生了一些思考和感悟。
首先,书中描述了作者李世默的一段深陷疯癫的经历。
他的疯狂有着种种迹象,不受约束、行为怪异、产生自我欺骗和误导等等,这让我想起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无法理解的行为。
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反思和归纳,作者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疯狂源于对自我价值感的无知。
他认为,疯狂是对自我内在焦虑和不安的表现,是对自身反思和认知的混乱。
了解并认识自我,是摆脱疯狂的关键。
然后,书中提到了天才与疯子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既是一种有机的辩证关系,也是一种不确定的相对关系。
天才和疯子都有着非凡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但区别在于天才能够控制自己的疯狂,能够将疯狂的一面充分利用起来。
天才和疯子之间的区别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他们之间不存在绝对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相互渗透和转化的。
通过读书和思考,我也开始重新审视了自己。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有疯狂的一面?我们又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利用自己的疯狂?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天才和疯子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
而要真正发掘自己的天才之处,就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面对那些看似疯狂和不合常理的思维方式和行为。
只有通过挑战和突破自我,我们才能够真正看到自己更深层次的潜力和价值。
此外,书中对于疯狂的解释和分析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被视为“疯狂”的行为,但我们很少去深入探究背后的原因和内在的动机。
这让我们很容易将他人简单归类为“疯子”,而忽略了他们可能存在的深层次的内心需求和价值。
通过对疯狂的了解和解剖,我们不仅能够对他人保持更多的理解和宽容,还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颇具观点的书籍,作者高铭曾先生用他独特的视角对人生、职场和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在书中,高铭曾先生通过自己的视角和经历,探讨了人们在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矛盾,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颖的思考方式。
阅读完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高铭曾先生对于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和观察力。
他认为天才和疯子之间只有一线之隔,而且在现代社会中,疯子的所见所想可能比普通人更接近真相,更能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
通过本书,我也学到了要勇于挑战传统观念,尝试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不要一味地追随他人的思维模式,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才能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让我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于追求真理和突破传统的信念。
感谢高铭曾先生用自己的智慧和洞察力,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本独具特色的读本。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导语】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共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
”你是否相信这是一个精神病人说出来的话?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在不同的人眼里是不同的。
而精神病人及各种患有心理疾病的特殊群体,其实并没有传言中的那么恐怖。
他们天马行空的思维方式,或许颠覆了这个世界,违背了科学的客观事实,但是总能让人从他们眼里看到些不一样的东西。
都说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守住那条线便是守住了整个世界。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算是一部访谈录,作者通过与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的对话来让我们了解到疯子抑或说是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不同于寻常人的世界观。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
在书中有这样一个事例。
在一个具有全面的理论知识却陷入心理困境的少年眼里,“人们是一个长长的虫子怪物,从床上延伸到大街上,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公司,延伸到商场,延伸到好多地方。
因为我们的动作在每个时间段都是不同的,所以跨越时间来看,我们都是一条条虫子,从某一时间段开始,到某一个时间段结束。
而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绝对四维生物,它们先看到我们死亡,再看到我们出生,没有前后因果。
”或许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思维虫子,但少年强大的想象力确实令人震惊。
虽然不能以正常的思维去看待他的观点,但是,儿时的我们也都曾有过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我们也会不理智,也会幻想,我们又何尝不是疯狂的呢。
只是我们习惯于这个世界是我们认为的那个样子,而他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
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什么都是正常的、理所当然的,但是他们会打破砂锅问到底,从各个方面来看待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心。
而我们都没有错,只是我们都有各自的认知方式。
我们肯定都吃过苹果,可是在你看来,苹果是什么味道呢?甜?脆?还是清香?或许看起来完全相同的两个苹果吃起来却是完全不同的味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2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2000字:
读这本书的时间不长,但依照我素来读书的速度来说也算是略长的一次阅读体验,没办法,到了这个容易被手机诱惑的时间段,很难静下心来看书了,但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承认我还是被吸引了。
选择阅读这本书是一种偶然起意,早就在各处听闻这本书的大名,电视上名人口中也是经常有推荐,我们来了第二季到诚品书店那期时,好像就有人推荐过这本书,是刘嘉玲还是谁,记不清了,并且此书更是常年位居畅销书榜单之列,看众多网友观后感评论都是这书如何如何了不得,如何如何神奇,简直是让人打开了新的世界,原来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有一线之差,赞美之论层出不穷。
但这两天细心看了之后,我觉得评价有些过誉了,不是说它配不上好的评价,在基础知识科普上不得不承认有部分还是做的挺好的,但其实不好的点恰恰也因此。
首先,看着本书的时候我一直觉得很怪,云里雾里不至于,就是奇怪,你不懂作者究竟是想给你讲个志怪故事呢,还是想给你科普物理知识呢,是个有神论者呢,还是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呢。
每篇故事都很短,标题起的倒是足够吸引眼球,勾起人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看看它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但你读下去读完了这一篇呢,你又会
发现其实好像也没什么,每次结尾倒是很意味深长,引人深思的感觉,可再往后读越读我就越觉得作者是在故作高深。
除了少数几个故事脱离了高深的量子物理,哲学层面的探讨之外,都是披着和精神病人的皮在讨论这些东西。
书名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书后作者也说这20个故事是基于真实故事做了适当删改,可是我感受不到丝毫真实性。
试问真实生活中有多大概率真能遇到这么多精通科学,哲学,物理,心理等方面的天才精神病患者?况且有些故事我觉得是已经脱离了精神病的范畴,人也不至于因为那些无伤大雅的想法被送入精神病医院去看医生。
书里那些很多的科技妙想,关于生命的实质问题啊,关于四维空间的问题啊,关于宗教信仰问题啊,我敢说大部分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想过,只是可能思考的层面没那么深入,也没那么绝对。
可是这难道说明我们也是精神病患者么?在如今社会,只要不做出过激举动,又有谁会特意在乎你脑子里的奇思怪想呢?
书中所讲的那些精神病患者的特质,严格来讲,我认为可以跟蒋勋先生所探讨的六种孤独挂钩,
众声喧哗却无人可听的语言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剩下的就不列举出来了,我认为作者偷换概念这一点做的非常好。
疯子,本就是最无法为常人理解的人,所以他便将那些一旦拥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各种想法的接受采访的“病人”认作疯子。
本质上来说,我只觉得那应该算是“孤独”的人,人人都有潜在的孤独之处,
并不能说有了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就都是疯子,没有这种说法。
可作者最巧妙地就是他不断将思考方向往,究竟是他们疯了,还是我们自己疯了,这个逻辑怪圈引导,使我们容易被牵引,模糊重点。
作者只是在借精神病之口,说出自己这些年所看过的书,所学到的理论,整本书,通共讲的还是他自己的想法,这些拥有想法独特的病人们是否存在,我强烈怀疑其真实可信性。
甚至我个人妄加揣测一下,通通都是假的。
天才不是说有这些奇思妙想就是了,疯子是疯子,天才是天才,智商摆在这儿,不是一线只差。
当然有些伟大的天才本就是科学疯子这点毋庸置疑,读后感对他们来讲才能适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句话,而不是随便一个有逻辑能正常思考,辩论能力强,能把你护得一愣一愣地都叫做天才的邻居,那也不是疯子,那叫神棍。
讲回书里科普的基础知识这一点。
这大概也是它能被广泛推荐,广泛宣传的一点。
书中涉及大量量子物理学以及相对论的知识,很多人是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感觉十分新奇有趣,不自觉肃然起敬,十分佩服。
还是那句话,模糊了重点,精神病应该探究的是精神领域的,而不是卖弄似的展露知识。
我没有研究过,也没怎么了解量子物理学这方面的知识,但之前也算是看过几本这方面的书,有些也略微搜过,所以认为书里所讲的也并不都是高深的东西,有些确实是入门级的只是用一种鬼吹灯式悬疑写法,轻易让人带入,觉得新奇刺激,欲罢不能,这是作者最妙的一点,也是此书的魅力点。
用这种写法,就不容易感到枯燥,反而能
很好地吸收这些知识,勾起好奇心,甚至自发去搜索,想了解更多有关的知识,在科普这方面的作用,诱发人思考,我认为是此书最大的优点,可以一赞。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