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北方山水画派艺术风格的共性

合集下载

浅议东北山水画的地域特色与艺术审美风格

浅议东北山水画的地域特色与艺术审美风格

浅议东北山水画的地域特色与艺术审美风格作者:张充吕刘传富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9期摘要:“东北山水画”在古代及近代尚找不到它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东北画家们的努力探索,东北山水画已暂露头角。

本文重点就东北山水画的地域特点和艺术审美风格做了一些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东北地域特色的山水画是现代的、个性的、丰富多样的,它需要一大批艺术家在创造中寻求、探索与实现,立足本土、坚持传统文脉。

关键词:东北;山水画;审美;传统;现代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7-0025-02中国画自魏晋南北朝时期诞生以来,已有两千多年之久,从其诞生到独立成科,至其成熟成为中国画最重要的画科,历代画家之多,山水画论之丰,艺术审美风格演变之繁,均居各画科之首。

许多以地域命名的山水画派有着很长的历史渊源,东北由于地处边陲而与内地差异很大,历代表现东北山水的作品不多见,没有程式可供借鉴,这给东北山水画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提供了驰聘的空间。

本文主要就东北山水画的地域特色以及艺术审美风格等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东北山水画的地域特色东北四季分明,空气湿度小。

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神韵,激发着画家们的创作热情。

由于北方辽阔的草原、冻土、黑土地带有特殊的气候与自然条件,那里的人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与心理气质以及相对应的文化传统。

东北地广人稀、气候寒冷,容易造就粗犷豪迈、阳刚直烈的心理和性格,反映到绘画艺术上就形成一种偏于壮美朴厚的风貌。

辽代庆陵壁画《四季山水图》笔法简练而朴素,真实的向人民描绘出了北方原野四季的风貌。

在清代画家里,辽宁铁岭的画家高其佩,山水画简练苍劲,尤其以指头作画著称,奇情异趣,信手而成,一时名动四方。

长白山、大小兴安岭等林海雪原无比壮阔、伟大、深沉和神秘,为东北山水画家提供了独特的生活环境,也为他们提供了与众不同的生活感悟。

当代画家于志学在山水画创作实践中,对胶水、矾等特殊运用上,更新了水墨形态,生动的表现了大雪纷纷的林海雪原、晶莹剔透的冰凌树挂、以及漫天大雪吹拂之下的无际荒原。

中国山水画“南北宗”论辨

中国山水画“南北宗”论辨

中国山水画“南北宗”论辨中国的山水画在东晋时就已形成独立的画种,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第一次将中国山水画与其他画种独立开来。

中国山水画在技法与理论上具有丰富的内容,经过众多画家与理论家的研究与补充,构建出一套完整的艺术理论,出现了不同的绘画风格。

山水画的出现,使中国画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山水画较之人物、花鸟起步发展较晚,但由于中国传统哲学在山水画中可以表现更加丰富的内涵,山水画成为中国画的主要部分.随着山水画的逐渐成熟,山水画也逐渐产生“南宗”与“北宗”之分,所以“南北宗论”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必然。

所谓“南宗”,就是以五代南唐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派山水画派。

北方派以五代后梁荆浩、关同为代表。

关于绘画流派的划分,欧洲绘画史也有相似情况,例如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流派的以地域来进行划分。

而“南北宗”这一理论到底是谁先提出的,较多论著与学者认为是明万历画家董其昌首先提出的山水画“南北宗论”。

在其绘画论著《画禅室随笔》中,董其昌将唐至元的绘画历史,按照画家的技法、风格、身份分为两大派别,认为南宗北宗各有一脉相承的体统,唐代的王维和李思训是这南北两宗画派的始祖;南宗是文人画,北宗是行家画,抬高南宗贬低北宗,提倡文人画的南宗,贬抑行家画的北宗。

董其昌将自己列为南宗正统的继承人,认为南宗画有书卷气、富天趣;北宗画只重苦练,毫无天趣可言,甚至认为北宗画不应学。

与此相联系的是,董其昌《画旨》中的另一段话:“……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

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芾)及虎儿(米伯仁)皆从董、巨得来。

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借其正传。

我朝文(征明)、沈(石田),则又远接衣钵。

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所宜学也。

”由此可见,董其昌所谓的南宗,实际上指的就是文人画。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从技法和风格特征对流派进行划分看似不偏不倚,但身为文人画家的董其昌对“南宗”的尊崇和褒扬却显而易见。

论述宋朝南北山水画的异同

论述宋朝南北山水画的异同

一.论述宋朝南北山水画的异同宋朝的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进展的顶峰,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内容,在古代绘画史上是极为突出的。

宋朝绘画运用多彩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制造了很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

宋朝的山水画在绘画艺术上有着许多重要的创作。

山水画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乐趣,注意真实而巧妙的艺术表现,并尽力进行形象提炼,有着高度的写实能力北宋统一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割裂和隔膜,在一段时刻内维持着相对安宁的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进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显现空前未有的繁荣。

宋初100余年间大体遵循五代绘画传统。

院体花鸟画以黄家富贵体为标准,道释画中以吴家样阻碍最大,山水画以院外画家成绩最高宋朝山水画取得了空前的的进展。

李成,范宽,许道宁,燕文贵等山水画画家。

李成和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家的代表,上承荆浩以水墨为主的传统,以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为主。

与北宋山水画相较,南宋山水画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显现了新的转变。

南宋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是后来被称为“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他们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都有所创新,将北宋雄浑壮阔的全景式描述演化为南宋精致简练,“水墨苍劲”的诗意挥洒。

在山水画从北宋风格向南宋风格的转变中,李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南宋的山水画风格事实上是以李唐个人的风格为基础的。

二.主张:反对追求的宋朝,力主“作画贵有”,以为运笔技术书画同法;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大体功与实践技术,克服“墨戏”的陋习;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郁,韵味转变增强;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取得深化,涵盖更为普遍。

阻碍阻碍阻碍阻碍:赵氏通过批评“近世”、提倡“”,从而确立了艺术思维的。

作为价值学原那么,赵孟頫既保护了的人格趣味,又了的游戏态度;作为原那么,赵孟頫既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又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并在绘画的各类画科中进行全面的实践,从而确立了在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

浅析五代南北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

浅析五代南北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

浅析五代南北⼭⽔画艺术风格的差异性2019-10-29内容摘要:五代时期的⼭⽔画在⼭⽔画史上占有举⾜轻重的地位,这⼀阶段开始形成南、北两派各具特⾊的⼭⽔,南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北派以荆浩、关仝为代表,他们为五代时期的⼭⽔画做出了巨⼤贡献,将五代时期⼭⽔画⽔平发展到了极致,并对后世产⽣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南派北派⼭⽔画艺术风格传统⼭⽔画在中晚唐时期已经逐步⾛向独⽴,到五代时期更是以迅猛之势发展,并且贡献突出,成为⼭⽔画史上不可磨灭的⼀笔。

这⼀时期的⼭⽔画家在继承隋唐画家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胆创新,总结出了⾃⼰的⼼得体会,形成了独具艺术特⾊的绘画风格,将⼭⽔画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峰。

这些⼭⽔画家中尤以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最为有名,成就最为突出,并逐渐开始形成南、北两种不同的风貌,其⼭⽔画风格具有诸多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

⼀、不同的笔墨技法笔墨是中国画中最基本的艺术语⾔,⼀⽅⾯,作为描述中国画形成规律的⼀个对⽴范畴,笔墨典型地表达了中国画画理的阴阳辩证观念;另⼀⽅⾯,作为东⽅艺术的主流,笔墨是我们对⾃然万物充满智慧的创作性阐释,是⼀种有意味的追求审美价值的情感活动。

因此,笔墨在⼭⽔画中占有举⾜轻重的地位。

由于南北⽅地域的差异,⼭体的轮廓、肌理都是不⼀样的,地貌的区别使南北画家在笔墨趣味上产⽣了较⼤差异。

北⽅⼭势地貌具有坚毅稳定的特征,所以北⽅画家的笔墨风格趋向雄强刚劲;⽽南⽅地貌则给⼈以松弛灵动的感觉,南⽅画家的笔墨风格则趋向柔和温润。

这⼀时期的⼭⽔画家⽤⾃⼰的笔墨语⾔阐释了南北⽅⼭⽔风格的差异。

北⽅画家⽤笔苍劲有⼒、⼲枯有道,画⾯线条遒劲挺拔。

以荆浩、关仝为例,荆浩所画的⼭⽔画线条直断中藏曲折,运笔⽅式⼲枯劲道,使线条具有峻厚中见⽣辣的美感。

这种⽤笔⽅式的表现,使画⾯体现出了古拙刚毅的⽓质。

从其作品《匡庐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树⽊、⼭体的⽤笔都⼗分肯定,⼤多是长线条,曲折处以短线相间,长短线条交相呼应,整个画⾯给⼈以苍古有⼒的感觉。

【国粹苑·松喦堂】历代中国绘画流派介绍之北派山水

【国粹苑·松喦堂】历代中国绘画流派介绍之北派山水

【国粹苑·松喦堂】历代中国绘画流派介绍之北派山水
请选中您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北派山水中国最核心的两大山水绘画宗派之一,由五代早期的山水画大师荆浩和他的得意弟子关仝所创,并在北宋时期由宫廷画师李成和郭熙将其发扬光大。

该画派主要描绘的是北方地区,尤其是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陡峭险峻的自然风光。

五代后梁荆浩《匡庐图》(局部)
虽然北派山水主要描绘的是北方地区的自然风光,但每一位北派山水画画家都有自己侧重的取景方式,而不同的取景方式也会在画家作品的点滴之间体现出来,比如说北派山水最核心的四位画家—五代早期的荆浩、关仝与北宋初期的李成、郭熙,由于四人分别处于两个不同的时代,前后相差将近70年,因此透过他们的绘画作品我们能够看到不同时期人们不同的精神状态。

五代后梁荆浩《雪景山水图》
荆浩、关仝师徒二人由于其身处五代十国的乱世之中,因此他们笔下所描绘的山水风光几乎都体现的是自然界最神秘、最淳朴的峻峭场面。

五代后梁关仝《山溪待渡图》
李成与郭熙因为其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发达的北宋真宗、仁宗时期,那时的国家早就已经摆脱了唐末五代时期的分裂局面,国家经济高度发达,人民安居乐业,因此他们笔下所描绘的大都是一种歌颂盛世的大尺幅全景式山水画。

北宋郭熙《早春图》
在荆关李郭四位大师开之后,北派山水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尤其到了21世纪,现代的北派山水画画家继承了荆关李郭四位大师的绘画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南派山水画大师和优秀的南派山水画精品,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新北派山水画”,这是历史的选择,同时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不
可或缺的必然性。

【国粹苑·松喦堂】贾又福太行山水
横向178㎝纵向96㎝。

论五代宋初北方山水画派艺术风格的一致性

论五代宋初北方山水画派艺术风格的一致性

论五代宋初北方山水画派艺术风格的一致性摘要: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在早期的美术作品中,很早就有山水的元素了,但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萌芽于晋代。

起初多为青绿山水,到中唐,水墨山水兴起,传至唐末五代而至宋初,大家迭出,其中尤以北方山水画派的画家影响巨大。

本文从艺术风格入手,去探讨一致性,通过分析北方山水画派的审美观念、美学思想、笔墨,在此基础上寻找它们的共性,并进一步对北派的一致性进行研究,为当代山水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山水画;北派;艺术风格;一致性;笔墨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154-01五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时期,特别是后唐以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一部分士人为了避战乱,纷纷隐居山林,从而,五代之际在山林之中成长起一批伟大的山水画家,如荆浩、关仝、李成、范宽等。

这些画家开创了中国北方山水画派。

由于许多画家隐居山林,长期观察真山真水的变化,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运用写实的手法进行创作,使山水画在技法、风格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有重大的突破。

全景式的大山大水、人格化的雄浑意境、刚健苍劲的笔墨风格,成为这一画派主要的艺术风格特征。

所谓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创作上总体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它不同于一般的创作个性或艺术特色,是内容与形式在和谐统一中,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加深刻也更为本质地反映出时代、民族及艺术家个人精神气质、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等内在特征的外部印记。

其重要特征分别是多样性和一致性。

本文即从一致性进行论述五代宋初北方山水画派的艺术风格特征。

一、全景式的大山大水。

宋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统治者重用文人儒士。

自宋太宗赵匡胤起,几乎各朝皇帝都有文艺书画的爱好,这种风气也波及到民间。

审美趣味也由描绘人神世事转向自然山水,向往自然、融于自然成为其心理补充。

另外,北派画家在艺术创作中总是首先着眼于北方高山大岭的整体气势,极尽所能的把画中山石、树木等等物体充分的描绘出来,创造一个完整的世界。

谈五代北方山水画派

谈五代北方山水画派

谈五代北方山水画派中国绘画历史源远流长,山水画属于中国画的一大画科,主要是以描写山水自然景色为主的绘画,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山水不仅作为修养生息的环境,而且作为“道”的载体而被加以描绘。

山水画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而且当时也只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的。

唐与北宋之间的过渡期,史称“五代”(907,956年),尽管短暂,却可能是山水画确立其地位的时期。

五代山水画趋向于“意”,它以虚代实,并侧重于水墨神韵,笔与水墨相结合,更有助于表现大自然变化万千的气象;荆浩和关仝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开创了大山大水的构图,善于描写雄伟壮美的全景式山水;五代时山水画变化最大,从选材到技法,都有了飞跃。

五代的政治动荡与社会分裂恰好给中晚唐以来蓄积已久而寻求新发展的山水画提供了一定的特殊机缘。

动乱将大批文人画士驱赶到山林。

既然社会时局已无望成就功业 ,隐逸思想再度成为文人意识的主流。

流连风景 ,陶冶性情 ,忘却世俗烦恼 ,解脱现实痛苦 ,致使自然山水精神又成为最高的人生追求。

“荆关董巨”四大家的出现,成为中国山水画发展史的里程碑。

在相继崛起的山水画大家中 ,荆浩以峻拔雄伟的高山大岭作为画面主体 ,并以精湛的画理阐述 ,成为其中最卓越的代表 ,并与其弟子关同共同开创了影响深远的北方画派。

荆浩,字浩然,沁水人(他生活的年代从唐末到五代前期(唐末避乱,隐居于太行山洪谷,自号洪谷子(他长期生活在山林中,体察大自然,熟悉大自然,并将传统技法的优点,运用于真山真水的描绘(据说他画松就达“数万本”,有很深厚的观察和写生功夫并喜于总结前人的经验,他既注意吸取传统技法的优点,也倾心师造化;他既着重笔法的丰富变化、也不忽略水墨的灵活运用,奠定了水墨山水画笔墨技巧的艺术形式(荆浩生长在北方,接触的是大行山祟山峻岭雄壮的景色,故所画山水“上突巍峰,下瞰穷谷”,多作大山巨壑(其章法布局为中心全景式的布局,即以主峰为中心,用云岫烟霞的断白,衬托出中、前景的全局安排(场面浩大、气势雄伟,空间感很强(《匡庐图》传为荆浩名作(图画庐山及附近一带景色,重岩叠峰,山路婉蜒,巨峰凌空,飞瀑如练;林木结合山川地势的变化而参差多样;用细碎多变的皴笔,表现了山石复杂的结构、坚实的质感和厚重的体积感(抒发了画家对巍峨耸拔的匡庐山水的祟仰敬慕感情(荆浩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水墨山水画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山水画理论家,其著作《笔法记》系统地论述了山水画的创作方法和艺术准则。

浅析五代北方山水画派的艺术风格

浅析五代北方山水画派的艺术风格

浅析五代北方山水画派的艺术风格作者:王艺宁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1年第04期摘要:五代北方山水画有着自身的独特风格特征:鲜明的地域特色、大山大水的全景式构图、笔墨皴法的创立、山水精神意蕴的抒发是其艺术风格的四个基本要素。

关键词:五代北方;山水画派;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4-148-001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国家四分五裂,原来以唐朝都城长安为文化中心的一统局面被打破,在北方中原地区和南方的西蜀、江南形成了三个文化中心。

三个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及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各自呈现具有地域风格的文化特征,绘画活动也因此表现不同的地方特色。

这个时期,中国传统绘画中最重要的题材与形式——水墨山水获得重大发展并走向成熟。

生活于中原地区的荆浩、关仝、李成等山水画家,深入体察北方地区的自然景色,着力再现大山大川的壮美气象,开创了气势雄强的北方山水画派,与南方山水画派各领风骚,成为中国山水画史上最早出现的两个流派。

本文将视点集中于五代北方山水画派,通过对五代北方山水画家传世作品的观摩研究及历代文献记载的学习归纳,将五代北方山水画派的艺术风格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鲜明的地域特色为躲避五代时期战乱,北方山水画派的画家们多隐居在北方的崇山峻岭之中潜心艺术创作。

荆浩隐居于太行山,他的山水画体现的是北方太行山地区的特质;关仝为陕西长安人,图写关陕地区秦岭、华山山水;李成则生活在山东营丘,描绘齐鲁平原一带风光。

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带给画家独特的审美感受,他们将北方山水独特的美感表现出来,使北方山水画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以荆浩画作《匡庐图》为例,此画虽借庐山之名,但图中展现的分明是荆浩生活地区的北方山川景色,石质坚硬,气势雄伟。

正如米芾《画史》所谓:“荆浩善为云中山顶,四面峻厚”、“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画中危峰重叠,壁立千仞,山势陡峭,有很强的石质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析北方山水画派艺术风格的共性
摘要:北派作品由于艺术家独特的性格、生活环境和观赏者的审美需求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北方山水画派的艺术风格呈现出多样性。

但是红莲白藕本一家,他们都师法荆浩,作品中自然会有一此相似的地方,加上他们又有着相近的精神追求,种种原因,使得北方山水画派的艺术风格又呈现出共性,如构图方式、笔墨技法和意境方面。

现对其作职下的研究。

关键词:北方;山水画派;艺术风格;共性
一、全景式的构图
宋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统治者重用人儒士。

自宋太宗起,将近于各朝皇帝都有书画的爱好,这种风气也波及到民间。

审美趣味也由描绘人神世事转向自然山水,向往自然、融于自然成为其心理补充。

另外,北方的大山大水使得北派画家的审美眼光发生了变化,认识到山水创作要营造“山水之象,气势相生”的境界,在这种审美观念的指导下,他们极尽所能的把自然中的山石、树木等物体充分的描绘出来,创造一个完整的世界。

在关仝的《关山行旅图》中,就为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完整的世界。

主峰高耸,形如卷云,这是关陇山川的特点;
河左边有蜿蜒的山路,在路的尽头,一座木桥连接两岸,山路及桥上都有行人,或骑驴,或徒步;山中云气弥漫,山腰上的古寺若隐若现。

近景的山脚描绘了一家旅店,人们往来其间,或行,或坐,一妇人烧水,孩童嬉戏玩耍,周围有鸡犬家畜,并有一小船停泊河边,极富北方山村的生活气息。

这一幅画面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如此的美妙,如“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在这里没有了俗世的喧嚣和纷扰,充满着闲适、平和与安宁,正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望之令人神往。

在李成的《晴峦萧寺图》中,就为了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理想的家园。

画幅从左下方两座山脚土坡展开,一前一后,一立一卧。

后面的山坡坡脚接于溪面,中间是一乱溪,一木桥架于其上而连通左右,右前是一石岗土坡,其上生长几株枯树,树木之间交错而成寒林。

土坡右后一股山溪瀑布,左后则是一平缓坡台,左边的山道通过木桥而接通右边的坡台。

这一幅画面就是一个理想的家园,他们的眼睛虽不能看尽宇宙,却把宇宙装在了自己的心里,构建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理想家园。

这正如南宋陆九渊所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北宋沈括曾经形象的把这种以心观物的方法称之为“以小观大”法,就像人们在观察自然的时候要像看盆景一样将山前山后的景色尽收眼底,此时他们成了世界的
造物主,在他们的画面中尽情的布置与安排,构建着他们自己的理想家园。

这个理想家园有山也有水,有枯木寒林也有烟江叠嶂,有茅屋村舍也有深山古寺,这样一个宏大的场景,只有全景式的构图才能够表现出来,用后世马一角、夏半边的构图方法是表现不出来的。

为了表现北方山水的空间气势,郭熙还总结出构图的“三远法”。

在他看来,“山水大物也,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见得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

”在谈到构图时又指出“凡经营下笔,必合天地。

何谓天地?谓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间方立意定景。

"也就是山水画必须与白然山水相一致,上有天,下有地,中间布置山水景物,才能产生深远、广阔的空间感。

“远”与人的境界有着内在的联系,山水画把人的视觉、情思引向远方,远离尘俗,陶冶了心胸,正如宗白华先生说“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

也就是所谓的距离产生美感。

全景式的山水强调了中远景而弱化了近景,这样人们在观看全景山水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在窗户里看风景的感觉,景物尽在眼前,心里却明白这美丽的景色跟自己是有距离的,这使得人们在沉醉于画面美景的同时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之中,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又进一步的引起人们对眼中画境的无限遐想与渴望,在这种现实与理想的交融中,人们可以更
加深刻地领略到画境之美。

我们可以试着去研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在这幅画中,描绘了关中山林的雪景,其中枯木寒林、深山古寺、木桥、村舍一片寂静。

在这寂静之中,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永恒。

土坡上生长的树木,姿态矫健,为寒冷的冬景增添了几分生气,山腰有白雪覆盖的庙宇,再往上便是重叠高耸的山峰,在烟云的笼罩下,主峰两侧隐现的村庄、小径、山峦融入飘渺的群峰之中,使得画作的气象幽静深邃。

作为主体的寒林及之后的土丘、山冈,都处在中远景的位置,望着眼前苍茫的景象,仿佛我们身处真山真水之中,甚至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冷冽寒风,给予我们身临其境的震撼和喜悦。

然而它跟我们是有距离的,当我们回头面对现实的喧嚣与浮躁的时候,对画面里那份沉静与安宁又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这样的交融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心灵也受到了洗礼,变得宁静美好了。

二、刚健苍劲的笔墨
范宽:《雪景寒林图》
六朝以来,山水画均为青绿设色,勾线填色。

从盛唐、中唐开始出现水墨山水,张?b、王维、王洽等人属开创者之列。

然而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风气。

到五代时期,水墨山水画日益成熟,荆浩进一步将笔、墨做了界定,并在中国画史上首先提出将墨放到与笔同样重要的地位,意味着水墨山水画已趋于成熟,新的审美观念已经确立。

从此“有笔有墨”,
创立了笔墨刚健苍劲的绘画风格。

关仝:《秋山晚翠图》;范宽:《溪山行旅图》;李成:《晴峦萧寺图》
我们再以同样的方法去考察其他几位艺术家的作品,例如关仝的《秋山晚翠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李成的《晴峦萧寺图》在
这些作品中,我们部能够很鲜明的感受到他们画作中那“有笔有墨,,的特点。

其实“笔”与“墨”是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效果的,“以笔取气,以墨取韵,以笔取山水的大体结构得其阳刚之美,以墨渲染见其仪资得其阴柔之美”。

荆浩作为开创者,他首先创立了一种有笔有墨的图式,在他之后,关仝与范宽则偏重于笔,在用笔上对荆浩的画法有所发展。

《宣和画谱》中记载,关仝“晚年笔力过浩远甚”,正是用笔的老辣,才能够达到他“石体坚凝”的画面效果。

而范宽在《溪山行旅图》中更是将用笔发挥到了极致。

他以铁线般的线条勾勒出山石的轮廓,而在山石的皴法上,以雨点般的用笔表现,笔法纵横,气势雄壮,使画面充满了一种阳刚之美。

而李成的画较注重墨色,他在用墨上对荆浩的方法有所发展,《图画见闻志》称赞他的画是“毫锋颖脱,墨法精微”。

米芾在《画史》也记载李成的画“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

这种鲜明的画风,我们在他的《晴峦萧寺图》中也能够真切的感受到。

三、人格化的意境
五代宋初北方山水画派在艺术构思与传达方面已经有
相当成熟的认识,即“思者,删拔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

"也就是要对自然中的物象进行认真的筛选,分清主次,把握物象,“景”的生成,则要根据自然景物不同时间、地点的变化,搜寻其各自下同的美妙之处,创造出“真”的艺术形象。

另外,“创真”之“创”,包含了很强的主体意识,即强调画家的主观心境感悟与客观物象的交融、契合,从而去追求独到的审美境界。

在这些绘画思想的指导下,他们不仅注重画面的构思,还追求情与景的交融,也就是意境,并将自然山水的意境抒发出来,这使得五代宋初北方山水画派所呈现出的又一个风格特征就是人格化的
意境。

在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描绘了北方的高山峻岭之景。

正面巨峰,迎面而立,山体折落有势,立体感很强,右侧的两山之间,飞瀑流泉,激湍而下,在山腰一分为二,坠入深谷。

远景和中景之间,留白以表示云雾,营造了画面的深远,中景的山石上,林木丰茂,宫观楼阁出于山树之巅,若隐若现,山下的小路上,一队驮物的骡马及两个商旅正奋力前行。

这幅作品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有创意的笔墨技法。

范宽写山真骨的笔墨技法体现了他对北方自然山水的真实
感受,将古代山水画的表现技法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