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解释
人教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课件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2.填空。 这首诗是按照__由__近__及__远__的顺序写的,前两句描
写的是__近__景____,后两句描写的是_远__景_____。
词语理解 书: 书写,题诗。 湖阴先生: 杨德逢的别号。王安石退居江宁时的邻居。
2、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二〇二〇年七月五日2020年7月5日星期日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4:477.5.202014:477.5.202014:4714:47:527.5.202014:477.5.2020
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7.5.20207.5.202014:4714:4714:47:5214:47:52 5、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Sunday, July 5, 2020July 20Sunday, July 5, 20207/5/2020
整体感知
1.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 莺啼 绿映红 ,水村 山郭 酒旗风。 南朝 四百 八十寺 ,多少 楼台 烟雨中。
2.填空。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晴天_江__南__春__天_的景色,抓住 __莺__啼__ 、___绿__树___ 、_红__花__ 、___酒__旗__、 __水__村__ 、 __山__郭__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的画卷。
二、填一填。 《浪淘沙》这首诗的作者是___唐____代诗人_刘__禹__锡___,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 黄河水奔腾万里的气势 ,后两句 描写了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表现了诗人 奋发有为 的 精神和 豪迈浪漫 的气魄。
三、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以 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 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 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 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
讨论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 的?
诗人见到源远流长的黄河心中大 为感叹,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第一句 由上而下,顺黄河奔流之势著墨;第 二句以 “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 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 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
感情诵读,理解诗意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 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
点拨重点词语:
九曲(qū):形容黄河形容黄河水转变很 多。
九,在古代表示多数。 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 天 涯:天边。 银 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牵 牛:即传说中的牛郎。他和织女因触
全诗意思:
弯弯曲曲的黄河河流漫 长,夹带着大量的黄沙,黄 河波涛汹涌,奔腾澎湃,来 自天边。现在我要迎着风浪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细细品读,感悟诗境
1.想一想,这首诗前两句描绘 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诗歌的前两句用白描的手 法描绘了来自天边,奔腾千里 的壮丽图景,表现了黄河的雄
赏析“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 织女家。”
曲子名。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 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 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 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 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 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 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 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沉舟侧畔千
人教版部编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8课精品课件PP《古诗词三首》

借助注释和插图,试着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江南春天的画面。
江 南 春 [唐]杜 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人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江南的春天?把这些景物圈出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读诗句,同桌交流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意:如今我要直向它的源头——银河冲去,和传说中的古人一起去天上的牛郎织女家。
学习方法小结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怎样才能读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呢?
朗读指导:读第三句节奏可稍微加快,语调激昂,读出诗人欲直上九天的气概;读第四句时转向平缓悠长,读出憧憬之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千里莺啼绿映红,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听到看到
莺 啼
绿映红
:黄莺啼叫。
:绿树掩映着红花。
千里莺啼绿映红,
虚指,形容面积广阔。
借助学习经验,说说“千里”的意思。
“千里”“十里”和“一里” 明朝诗人杨慎说:“千里莺啼,千里绿映红,谁能见得,谁能听得?”因此,他建议,改成“十里”就比较合理。 后来,清朝的何文焕说,改成“十里”,也还是听不清、看不明,还不如改成“‘一里’莺啼绿映红”。
黄 河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读诗句,同桌交流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九曲黄河万里沙,
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九曲黄河万里沙,
“万”是“一万”的意思吗?
浪淘风簸自天涯。
你听到了怎样的声音?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意:弯弯曲曲的黄河夹带着绵延万里的黄沙,从遥远的天边蜿蜒奔腾而来。
2022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拓展积累课件新人教版

【译文】 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潮浪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 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发出震耳欲聋的 巨响。片刻之间潮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它所 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在阳光照耀下像雪堆一样堆 积在江岸。
【赏析】 此诗首句,“八月”点出大潮时节,“涛声吼地来” 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 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悍湍 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一、 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 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 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 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 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 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 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 到百花盛开的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
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 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尾联 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 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 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 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 “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
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 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 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 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 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 “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四首古诗诗意中心思想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四首古诗诗意中心思想《诗经·采薇》诗意:回想我出征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
中心思想:这段诗表达了作者(即诗中的战士)对家乡和亲人的热切思念的思想感情。
《春夜喜雨》诗意: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
天亮后,看着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中心思想:春夜喜雨这首诗主要写了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无私奉献的春夜细雨的喜爱赞美之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意: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
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词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中心思想:作者笔下的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家生活的热爱。
《天净沙·秋》诗意:太阳渐渐西下,天边的晚霞也开始逐渐消散,只残留了几分暗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孤寂的村庄,拖出那长长的影子。
轻烟淡淡飘向空中,几只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
看天地间,山青水碧,白色的芦苇飞扬,红色的枫叶艳丽,金黄的菊花开放。
中心思想: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图,真切地表达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低落,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 第六单元 18 古诗三首

知识链接
“南朝”指先后与北朝对峙的宋、齐、梁、 陈政权。均设故都于江南。南朝当权者大兴建设 寺庙,祈求神明保佑。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 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 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 使得当时的百姓苦不堪言。
诗人在欣赏江南明丽而迷蒙景色的同时,面对 烟雨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还有哪些感慨呢?
写作背景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今南京紫 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的居民来往,相处 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 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 对这里的环境十分欣赏,便吟成这首绝句,应 主人请求写在了墙壁上。
走进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 川(今江西抚州)人,宋代改革家、思想家、文 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年退居钟山(在 今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的散文 简洁峻切,逻辑严密;诗擅长说理,遒劲有力。传 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借古讽今
(1)感叹时光流逝和历史大浪淘沙的无情。 (2)担忧唐朝也会像南朝一样灭亡。
本课所学古诗中的“九曲”“万里”“千 里”“四百八十”就是虚指。你还知道哪些含有 虚指数字的诗句?请列举几个。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夜宿山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课堂练习
3.对于这首诗,有人为好在“千里”,也有人认为将“千 里”改为“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答:我认为“千里”更好。本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 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作者在这里用 两副耳目来看、来听江南春,一是生理的耳目,一是心理 的耳目。生理的耳目实见实听,心理的耳目虚见虚听。虚 实结合,驰骋千里,才能写出“江南春”。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六》教学课件

请同学们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
查阅古代汉语词典、结合地域特色、文白对照、 了解作者生平……
词句段运用
同学们,在学习本单元时重点要掌握在一段话中 抓住关键语句,把握主要观点的方法。
下面这一段话的关键语句是什么?你们找到吗?
小结方法 把握一段话表达的观点,应善于抓住关键句。
联系学习经验,学会迁移运用。 1. 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发现文章中的关键句,说出文章 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如《只有一个地球》:我们要精心 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2. 结合课外阅读中的经验,交流抓住关键句把握主要观 点的方法。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理解古诗词的方法:借助注释、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想象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课件
语文园地
第一课时
交流平台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分别是 《浪淘沙》(其一)、《江南春》
和《书湖阴先生壁》,请同学们齐背诵这三首古 诗。
背诵三首古诗。 1.《浪淘沙》其一【唐】刘禹锡 2.《江南春》【唐】杜牧 3.《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回顾经验,交流读古诗词的方法 1. 学习活动:整理回顾
(2)如果小林同学晚上9:30点从外婆家回家,乘坐763路 公交车直达行不行?为什么? _不__行__,__因__为__7_6_3_路__的__末__班__车__时__间__是__2__1:___0_0_。_________
三、日积月累。 1.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五行缺水”之类的话,其中 “五行”指的是:___金_、___木_、___水_、___火_、___土_,它 们彼此之间有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2.《论语》中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很多农家门口 的对联上有“五谷丰登”四个字,其中的“五谷”指的 是:_____稻、_____麦、_____、黍_____菽、_____稷。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 第18课 古诗三首

读一读
自由地朗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 绿映红,水村山郭 酒旗风。 南朝 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 烟雨中。
江南春
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 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千里江南 酒旗飘扬 黄莺啼叫
绿树红花 烟雨朦胧
品读释疑
后两句作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 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牛郎织女家,侧面表现了黄河的雄 伟。
中心主旨
《浪淘沙(其一)》是一首借黄河雄伟壮丽的景象,抒 发诗人豪迈气概和奋发有为精神的诗篇。诗人以生动形 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 雄伟形象。
浪淘沙 (其一)
蜿蜒曲折 河流漫长 波涛汹涌
这首诗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描绘了春天怎样的画面?
《江南春》这首诗抓住了莺、树、花、村寨、城郭、酒旗、庙宇、楼台、烟雨 等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意:辽阔的江南,到处是各种鸟儿婉转啼鸣,到处是绿树红花相互映 衬,依山临水的村寨城郭,酒旗迎风招展。南朝遗留下来的,昔日到处 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如今,亭台楼阁都沧桑地矗立在风烟云雨中, 朦朦胧胧的,若隐若现。
江南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散文 家。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 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 “小李杜”。
主要作品:《赤壁》《山行》《秋夕》 《江南春》《泊秦淮》等。
会写的字
yīnɡ
莺莺
秃宝盖要写得长一些,盖住下面 的“鸟”,使整个字的结构稳定、 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解词:昔:从前。
矣:语气助词。
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
思:语气助词。
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诗意:回想当年我出征时,正值春天,微风吹拂着柔嫩的柳枝。
如今归来之日,已是满天飞雪的冬天。
2.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解词:乃:就。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潜:暗暗地,悄悄地。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乡间小路。
晓:天刚亮的时候。
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诗意:及时的好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就飘飘洒洒地下起来,催发植物生长。
春雨伴着春风悄悄地在夜晚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春天的植物。
雨意正浓,田野与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早晨起来,那潮湿的泥土上一定满是红色的花瓣,成都的大街小巷必将是一片万紫千红。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解词:西江月:词牌名。
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见:同“现”。
诗意:明月升上树梢,惊动了喜鹊飞离树枝,清风习习,入夜,有蝉在不时地鸣叫。
空气中散发着稻花的香味,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天空中轻云飘拂,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间细雨微洒。
从前曾经游过的茅舍小店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边,山路忽然一转,那曾经熟悉的小桥、溪流突然呈现在眼前。
4.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解词:天净沙:曲牌名。
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诗意:夕阳西下,天边留下一抹残存的晚霞,在孤零零的山村上空升起了缕缕炊烟,落光了叶子的老树上,栖息着几只乌鸦,天空中掠过一只大雁。
远处是一片青山绿水,其间是白草、红叶、黄花,好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译
绝:断绝若:像~~一样。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善:擅长,善于。
洋洋:广大。
鼓:弹。
念:心里所想的。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必:一定,必定。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啊"的意思。
之:他。
谓:认为。
峨峨:高。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乃:就。
复:再,又。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
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伯牙绝弦》
1、资料袋: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故事,《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有“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标题含义:绝:斩断伯牙绝弦:俞伯牙斩断琴弦
3、重点问题:背默课文、翻译诗句意思。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翻译: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于是就弹奏音乐来表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翻译: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一定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
(3)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翻译: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