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传染病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流行病学疾病传播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流行病学疾病传播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流行病学疾病传播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流行病学疾病传播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其他环境变化的不断加剧,各种传染病的传播方式和范围都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探讨流行病学疾病传播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的影响。

一、速度与范围的增加气候变化对疾病传播速度和范围的增加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这些都为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机会。

例如,登革热和寨卡病毒就是夏季汛期和暴雨频发地区的常见疾病。

此外,气候变化还导致了一些病媒生物(如蚊子和蜱虫)的扩散,从而进一步增加了传染病传播的风险。

二、传染源的变化气候变化还会改变传染源的分布和数量。

许多病原体的生命周期和增殖速度与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当气候发生变化时,一些病原体可能会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并扩大其传播范围。

例如,疟疾是由按蚊传播的病毒,气候变暖会使得按蚊的繁殖季节延长,进而增加了疟疾的传播机会和范围。

三、免疫系统的压力增加气候变化还会对人类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人们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高温和湿度条件下,人体会感到更加疲惫和不适,从而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

此外,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食品和水资源的变质,增加了人们感染食源性病原体的风险。

这些因素都使得人们更容易感染传染病,并加重了疾病的传播。

四、应对策略和挑战面对流行病学疾病传播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来保护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全。

首先,国际社会应加强对气候变化的管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全球温度的上升速度。

此举可以较好地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其次,我们应加强疾病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及时掌握病情的发展趋势,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例如,针对蚊媒传染病,我们可以加强对蚊子繁殖地点的清除工作,减少蚊子的数量和传播媒介。

此外,公众教育和健康推广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向公众普及疾病传播的相关知识,提高人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传播。

气候变化与健康宣传总结

气候变化与健康宣传总结

气候变化与健康宣传总结
近年来全球气候事件频发,高温、寒潮、洪涝、干旱、台风等极端天气越来越多,不仅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和间接的不利影响。

一、气候变化对传染性疾病的影响
气候变化使得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发生变化,蚊虫的生存和传播环境得到改善,登革热、疟疾和弧菌病等传染病的传播风险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所增加。

二、气候变化对非传染性疾病的影响
极端高温、寒潮可增加老年人、儿童、孕妇等敏感人群出现中暑、冻伤等现象的风险,并会不同程度地增加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和死亡风险。

三、气候变化对过敏性疾病的影响
气候变化可以改变植物生长习性,使花粉等致敏物质增加。

在发生洪水和暴雨时,霉菌的增殖更加显著。

这些均可能导致过敏性疾病高发。

四、气候变化对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化(例如极端天气或环境灾害)可能引起急性和创伤后应激障碍、躯体障碍、抑郁症,增加吸毒、酗酒、自杀等行为的发生率,给社会、家庭带来健康和财产的损失。

气温升高会导致哪些传染病的流行

气温升高会导致哪些传染病的流行

气温升高会导致哪些传染病的流行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气温升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而这一变化不仅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环境,还对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气温升高为许多传染病的滋生和传播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首先,蚊媒传染病的流行可能会加剧。

蚊子是传播多种疾病的重要媒介,例如疟疾、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等。

在气温升高的情况下,蚊子的繁殖速度加快,生存范围扩大。

原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的蚊媒传染病,可能会逐渐向温带地区蔓延。

而且,蚊子的活跃期也会延长,增加了人们接触和感染这些疾病的风险。

水媒传染病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

气温升高会导致降雨量的变化,可能会引发洪水等自然灾害。

洪水过后,水源容易受到污染,从而增加了霍乱、伤寒和痢疾等水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不干净的饮用水和恶劣的卫生条件为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

肠道传染病在气温升高时也更容易流行。

炎热的天气会加速食物的腐败变质,如果食品保存和加工不当,容易滋生细菌和病毒,导致食物中毒和肠道感染,如大肠杆菌感染、诺如病毒感染等。

此外,人们在高温下往往会食欲不振,饮食不规律,这也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降低身体的抵抗力。

呼吸道传染病同样可能受到气温升高的影响。

高温会使人们更多地聚集在有空调的室内环境中,空气流通不畅,人员密集,容易导致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比如流感、肺炎等。

而且,高温还可能对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使人们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另外,气温升高还可能影响一些动物源性传染病的传播。

例如,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可能会因为气候变化而发生改变,它们与人类的接触机会增加,从而增加了疾病传播的风险。

像禽流感、狂犬病等疾病都有可能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给人类。

为了应对气温升高可能导致的传染病流行,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公共卫生监测和预警系统是至关重要的。

及时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趋势,能够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改善环境卫生和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

气候变化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气候变化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与应对策略

气候变化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与应对策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持续变暖,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影响,其中之一便是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一、气候变化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1.温度和降水变化对病原体扩散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温度升高和降水模式的改变。

病原体通常对温度和湿度有一定的适应性,因此气候变化可能会影响它们的生存能力和分布范围。

一些研究表明,气候变暖会促进一些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例如蚊子携带的疟原虫和登革热病毒。

2.气候变化对疾病媒介生物的分布和活动的影响疾病媒介生物,如蚊子、蜱和蝙蝠等,在疾病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由于气候变化,它们的分布范围可能会改变,从而影响了传染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例如,亚热带地区的蚊子可能会扩展到更高纬度地区,引起更多的传染病疫情。

3.气候变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气候变化也会对人类的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传染病的传播。

例如,气候变暖可能会导致人们更频繁地进行户外活动,增加了与疾病媒介生物接触的机会。

此外,气候变化也可能导致一些农作物减产和食品短缺,使得人们更容易受到营养不良和免疫力下降的影响,从而更易感染传染病。

二、应对策略1.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建立健全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发现传染病传播的风险,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这包括监测气候变化与传染病传播之间的关系,及时掌握病毒变种和媒介生物的分布情况,并进行预测和预警。

2.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传染病具有跨国界和跨领域的特点,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应对。

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通过经验交流和技术支持,提高各国应对传染病传播的能力和效果。

3.加大疫苗研发和使用疫苗是控制传染病传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应加大对传染病疫苗的研发和生产。

针对不同的传染病,推动疫苗的创新和应用,提高疫苗接种率和覆盖面,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4.加强健康教育与宣传加大对公众的健康教育与宣传,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防护意识,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

气候变化与疾病防控新时代的公共卫生挑战

气候变化与疾病防控新时代的公共卫生挑战

气候变化与疾病防控新时代的公共卫生挑战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同时也给公共卫生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疾病防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疾病防控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气候变化对传染病的影响气候变化使得病原体传播途径和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了传染病的流行爆发。

例如,全球升温导致高温和潮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蚊虫繁殖和传播疟疾、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同时,极端干旱和洪涝灾害增加了水源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疾病的传播。

气候变化还增加了人们与野生动物的接触,可能导致新的人畜共患病的出现。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疾病防控策略1. 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全球疫情监测网络,加强与气象、环保等部门的合作,及时了解气候变化对疾病传播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前做好疫情应对准备工作。

2. 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卫生系统的投入,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能力,完善医疗资源分配,提高疾病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

3. 加强教育宣传: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与疾病防控的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积极参与疫苗接种和健康检查等活动。

4. 注重国际合作:加强国际机构和国家之间的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疾病防控挑战,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推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疾病防控中的可持续发展疾病防控不能仅仅关注眼前的紧急应对,还要注重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需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例如,采用可再生能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绿色农业,提高食品安全;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疾病防控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结论气候变化给疾病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但也为我们提供了机遇。

通过加强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宣传和国际合作,可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疾病防控挑战。

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将疾病防控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相结合,可以实现公共卫生的整体提升。

气候变化导致传染病的新传播途径

气候变化导致传染病的新传播途径

气候变化导致传染病的新传播途径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发展,各种灾害频频发生,其对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其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气候变化导致传染病的新传播途径。

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分析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传染病的传播,并提出对策以应对这一挑战。

一、气候变化与传染病传播气候变化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生态系统改变: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系统的变化,例如温度升高、降水模式改变等,这些变化会改变病原体的生存条件和传播途径。

例如,蚊子作为传播疟疾、登革热等疾病的媒介,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其繁殖周期会加快,扩大了传染范围。

2.病媒生境扩展:随着气候变暖,一些传染病媒介,如蚊子、跳蚤等,会向更北方或更高海拔地区迁移。

这些生物活动范围的扩大,使得原本未暴露在传染病威胁下的地区面临新的传播风险。

3.人类行为改变:气候变化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这也会对传染病的传播产生影响。

例如,气候变暖可能导致人们增加户外活动的频率,增加了与带有传染病源的动物和昆虫接触的机会,从而增加感染传染病的风险。

二、气候变化导致的新传播途径1.蚊媒传染病扩散:气候变暖导致蚊子繁殖环境的扩大和繁殖周期的缩短,使得传染病媒介蚊子的数量增加以及传播范围向北方扩散。

例如,寨卡病毒、登革热、黄热病等疾病已经开始向原本无蚊媒传播的地区蔓延。

2.水生病原体传播:气候变化导致水温升高,水体的寄生虫和细菌等病原体数量增加,使得与水接触的人类更易受到传染病的感染。

例如,霍乱、钩端螺旋体病等水生传染病的发病率可能会上升。

3.粮食安全与食物传播:气候变化引发的干旱或洪灾等灾害对农作物产量和储存环境造成影响,从而增加传染病通过食物传播的风险。

例如,霉菌、细菌等可能通过受污染的粮食传播给人类,引发食物中毒或感染疾病。

三、应对措施针对气候变化导致的传染病新传播途径,我们需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气候变化和传染病监测与预警机制,及早发现和追踪传染病的新传播途径,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气候变化如何加剧全球疾病传播和健康不平等

气候变化如何加剧全球疾病传播和健康不平等

气候变化如何加剧全球疾病传播和健康不平等在当今时代,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它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环境范畴,对人类的健康也产生了深远且复杂的冲击,其中包括加剧全球疾病的传播以及进一步扩大健康方面的不平等。

首先,气候变化导致气温和降水模式的改变。

气温的上升为许多病原体和传播媒介创造了更有利的生存和繁殖条件。

以蚊子为例,温暖的气候使得它们的活动范围扩大,繁殖周期缩短。

蚊子是多种疾病的传播者,如疟疾、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等。

过去,这些疾病可能仅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但随着气候变暖,它们逐渐向更高纬度的地区蔓延,威胁到更多人口的健康。

降水模式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干旱和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变得更加频繁和严重。

干旱会导致水资源短缺和卫生条件恶化,人们可能被迫使用受到污染的水源,从而增加了感染肠道疾病的风险。

而洪水则会破坏基础设施,淹没卫生设施和污水处理系统,使病原体扩散到更广泛的区域。

同时,洪水还会导致人员的大规模迁移和聚集,这为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绝佳的机会。

气候变化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森林砍伐、冰川融化等现象改变了动植物的栖息地,使得一些原本与人类接触较少的病原体有机会传播给人类。

例如,随着森林的减少,野生动物与人类的接触增多,一些源自野生动物的疾病,如埃博拉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就有可能跨越物种界限传播给人类。

除了直接影响疾病的传播,气候变化还加剧了全球健康的不平等。

在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人们往往缺乏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的能力和资源。

他们可能居住在基础设施薄弱、卫生条件差的地区,难以获得清洁的饮用水、良好的医疗服务和有效的疾病防控措施。

因此,当疾病传播时,这些地区的人们更容易受到感染,且一旦感染,也更难获得及时和有效的治疗。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和富裕地区通常拥有更完善的医疗体系、更先进的公共卫生设施和更强的应急响应能力。

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挑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疾病的影响。

气候变化与传染病防控全球卫生系统的新挑战

气候变化与传染病防控全球卫生系统的新挑战

气候变化与传染病防控全球卫生系统的新挑战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大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生活和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传染病也一直是全球卫生系统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传染病防控工作愈发复杂。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传染病防控全球卫生系统带来的新挑战,并提出应对之道。

一、气候变化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1.1 气候变化与病媒生物气候变化导致气温升高和降水模式改变,进而影响到许多病媒生物的生存和传播。

例如,寨卡病毒的传播与气候适宜的蚊子数量有关,而气候变化可能会扩大蚊子的活动范围,进而增加疫情暴发的可能性。

1.2 气候变化与病原体气候变化影响着病原体的分布和季节性活动,加剧了某些疾病的传播。

举例来说,疟疾病原体寄生虫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非常敏感,当气候条件变化时,疟疾的传播范围也会发生变化。

二、新挑战带来的全球卫生系统压力2.1 疾病爆发与防控能力气候变化对疾病爆发有所促进,阻碍了全球卫生系统对传染病的有效防控。

卫生系统可能面临频繁的传染病爆发,而过去积累的经验和资源可能不再适用于新的情况,导致防控失灵。

2.2 疫情扩散的国际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疫情的扩散也更为快速和广泛。

气候变化增加了传染病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传播的可能性,给全球卫生系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三、应对气候变化与传染病的新挑战3.1 加强国际合作面对全球卫生系统新挑战,国际合作变得尤为重要。

各个国家应加强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传染病的挑战。

通过建立国际疫情监测与应对机制,协同行动,有效减少疾病扩散的风险。

3.2 强化早期预警与监测及早发现和掌握传染病疫情的变化趋势,对于防控工作至关重要。

国际卫生组织和各国卫生部门应加强早期预警系统建设,提高疫情监测的能力。

通过全球合作,加强对疯牛病、禽流感等疾病的监测和预防控制。

3.3 推动可持续发展减缓气候变化的同时,也需要关注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各界应加强疾病防控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推动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证据十分清楚,地球正在变暖,变暖的速度在加速。

气象学家们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

2008年4 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人类健康”,WHO 选定该主题是因为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全球卫生安全造成的威胁正在日益增长,旨在促进公众参与防范气候变化对健康不良影响的全球宣传运动。

气候变化将可能干扰地区的天气形式和生态平衡,从而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多方面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影响传染源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增加及地理分布扩大;通过影响粮食产量导致营养不良型疾病;通过海平面升高引起的人口迁移导致传染病和心理疾病的增加;通过影响空气质量导致呼吸道传染病增多;通过影响社会,经济和人口导致更广范围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由气候变化产生的健康效应中,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许多传染病(尤其是虫媒传染病譬如疟疾、血吸虫病、病毒性脑炎和登革热等)的传播过程;全球趋暖还将使海平面和海表面温度上升,从而增加经水传播疾病(例如霍乱和贝类水产品中毒)的发病率。

因此我们应积极发展疾病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对策,减少气候变化对传染病传播的可能影响。

1、气候变化对虫媒传染病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将影响虫媒传染病的传播,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虫媒的地区分布,增加虫媒繁殖速度与侵袭力和缩短病原体的外潜伏期。

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虫媒传染病包括疟疾、血吸虫并登革热和其它虫媒病毒性疾病。

(1)疟疾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气候变化相关传染病,在非洲、欧洲、亚洲、美洲,甚至在全部病例均为输入型病例的大洋洲都开展了相关研究。

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气温、降雨量与疟疾病例的增加呈正相关。

疟疾也是全球流行最严重的虫媒传染病,全世界有1/20的人口患有疟疾,每年有3亿5000万新病例,约200万人死于该病。

疟疾在有些地区原已被消灭或控制,但现呈复发之势,这主要是由于疟原虫和传播疟疾的蚊虫已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

气候因素(如温度和湿度)直接影响疟疾的传播,由于疟原虫一般在16℃以下难以存活,所以疟疾分布有地区性。

温度可直接影响疟原虫的生长和蚊虫的生命周期。

充沛的雨量有利于蚊虫的滋生,适宜的气候条件可加强蚊虫的侵袭力。

如1987年,疟疾在卢旺达大流行,主要是由于气温(尤其是最低气温)升高和连续下雨。

计算机模型预测到2100年,世界人口受疟疾影响的比例将可能由现在45%增至60%,即每年将新增病例5000万~8000万。

(2)登革热是最常见的蚊虫传播的病毒性感染疾病,全球的登革热病例在过去的50年增加了30倍。

大洋洲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有效的政策和公共卫生措施,到2100年,登革热的传播地区可能向南(气温相对较低的地区)延伸1600公里,如果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登革热向南的延伸可以控制在600公里之内。

中国和马来西亚也有天气变量与登革热关系的相关报道。

每年全球有25万到50万登革热病例。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气温是影响登革热传播的重要因素,当气温升高时,病毒在蚊虫体内的潜伏期缩短,蚊虫叮咬人群的频率加快。

目前,登革热主要分布在一些热带地区,但随着全球趋暖,登革热分布范围可能扩大(传播登革热病毒的蚊虫易被霜冻和持续低温天气杀死)。

(3)乙脑和流行性出血热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较少。

有限的研究表明,气温、降雨和湿度都可以影响乙脑的发病率,而且这种影响在农村和城市中均有体现。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经鼠类传播。

目前,气候变化对啮齿类动物传播的疾病的影响尚不明确。

安徽省的研究显示降雨量与出血热的发生存在负相关关系,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4) 立夫特山谷热(Rift vally fever,RVF)为一种人畜共患性疾病,发生于南非、肯尼亚及埃及。

该病经蚊传播,主要侵袭对象是牛、绵羊和山羊,病死率高尤以新生家畜为甚。

立夫特山谷热病原立夫特山谷热病毒属布尼病毒科白蛉病毒属, 该病毒传播媒介众多,可由多种属蚊子传播,
也可经其它节肢动物传播。

该病于2000年9月首次从非洲大陆入侵亚洲的沙特阿拉伯及也门,致使2国数百人发病。

北京出入境动物疾病急诊中心报道,气候变化可导致立夫特山谷热的传播向北延伸,穿过地中海和阿拉伯海,对动物及人类健康带来新的威胁。

(5)血吸虫病现场和实验资料表明,气温可影响血吸虫和钉螺的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并可影响人群和疫水的接触情况。

一般在低气温时(9℃以下),血吸虫感染不会发生,但感染机率随气温升高而增加,气温在24℃~27℃时,血吸虫感染率可达最高。

但气温过高时(39℃或以上),可造成钉螺死亡,血吸虫感染率反而下降。

此外,钉螺分布还受到降雨量的影响。

最近据数学模型预测,到2050年,由气候变化而增加的血吸虫病例数可高达500万。

2、气候变化与肠道传染病的影响
许多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都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增加,可见气候变化会对此类疾病具有影响。

但是,气候变化与肠道传染病的关系只在最近几年才被关注,相关文献的数量远远少于气候变化与虫媒传染病关系的研究,且尚无肯定结论。

目前的研究显示,温度和湿度可以直接影响病原体的繁殖及在环境中的生存时间。

降雨(尤其是强降雨量)可增加饮用水被污染的频率和受污染程度,气候变化可影响水的来源及卫生状况,水的短缺会增加人们使用污染水源的可能性,所有这些因素都可以导致肠道传染病增加。

有限的研究主要针对沙门氏菌感染(Salmonellainfection)、空肠弯曲杆菌感染(Campylobacterinfection)和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

秘鲁的一项研究表明气温每升高1度可以导致患严重腹泻的危险增加5%。

澳大利亚的研究显示温度与沙门氏菌感染病例数呈正相关。

温度与空肠弯曲杆菌感染关系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一些研究显示正相关关系,另外一些则显示无相关性或负相关关系。

我国研究结果显示气温与细菌性痢疾病例数成正相关关系,同时,不同的气候地区的结果不尽相同,北方温带城市气温的作用有阈值,而在南方亚热带城市则未发现。

目前,一种新的毒力更强的O139型霍乱弧菌正从南亚蔓延到东欧等国。

气候变化(诸如气温升高,降雨量增加,更频繁的洪水,风暴和海平面上升等)和环境恶化(如在难民营里)可引起霍乱爆发流行。

最近,霍乱流行的生态学观点越来越受到科学界的重视,即自然生态系统的失衡与霍乱大流行有关。

现已知海洋浮游植物为霍乱(或副霍乱)弧菌提供了栖息场所。

当海水温度上升或呈富营养化时(如沿海城市向海洋排污过多),海洋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如海藻泛滥造成“赤潮”)。

这将有利于霍乱和其它疾病(如贝类海产品中毒)的爆发流行。

如1991年10月,赤潮在智利引起三百多例贝类海产品中毒,造成11人死亡,并同时在拉美国家引起霍乱流行。

因此,全球趋暖将可能增加经食物传播疾病的发生。

例如,1982~1991年,英国经食物传播疾病的发病率与平均气温密切相关,而且这种相关尚有阈值,即平均气温高于7.5℃时,这种相关关系才存在。

因此,预测到2050年,英国的经食物传播疾病将增加5%~20%.
3、气候变化与呼吸道传染病的影响
影响传染病的因素有很多,空气湿度极其可能为呼吸道传染病起伏的相关因素之一。

病原以飞沫形式喷出,水分急剧蒸发才能悬浮于空中,而在空气湿度很大的地区就不能实现此步骤,从而很快沉落于地下。

结核分枝杆菌以飞沫和尘埃两种形式的载体进入肺泡,空气传播飞沫直径必须近似于2 μm 的才能深入肺泡,“过大”早期沉落于上呼吸道,“过小”随呼吸而呼出肺泡,都不能使携带病原的飞沫实现感染。

高湿度时期或地区,湿度近似于饱和,而空气携带负离子浓度很高,这些都加速了飞沫的沉降,降落于地面的病原在湿度和负离子浓度很高的沿海地区更难于通过尘埃进入空中。

相比中原地区日益干燥的空气不仅有利于飞沫漂浮,更易通过尘埃携带传播人群。

邢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对结核病在沿海与内陆、过去和现在、春季和夏
秋雨季的不同发病率为方法,探索气候与呼吸道传染病的影响关系。

结果发现三种方法都显示发病率与气候因素的变化呈一致性,气候干燥发病率升高。

可见气候因素对呼吸道传染病和肠道传染病也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文献:
1. Martin,-V; Chevalier,-V; Ceccato,-P,et al.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epidemiology and control of Rift Valley fever. Rev-Sci-Tech. 2008 Aug; 27(2): 413-428
2. Xu,-J; Sharma,-R; Fang,-J; Xu,-Y. Critical linkages between land-use transition and human health in the Himalayan region. Environ-Int. 2008 Feb; 34(2): 239-47
3. Zhou,-X-N; Yang,-G-J; Yang,-K,et al . Potentia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schistosomiasis transmission in China. Am-J-Trop-Med-Hyg. 2008 Feb; 78(2): 188-94
4. 不同地理纬度蝇类耐寒耐热性研究,王小姣,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