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练习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同步练习(包含答案)解析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雅鲁藏布大峡谷,植物的分布随海拔的变化情况是:下层为热带雨林,中层为常绿阔叶林,上层为针叶林,顶层为高山草甸,决定该地区植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 温度B. 水分C. 阳光D. 空气2.《说苑•正谏》中有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寓言中所述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可用下列哪条食物链来表示A. 蝉→螳螂→黄雀B. 露水→蝉→螳螂→黄雀C. 树→蝉→螳螂→黄雀D. 黄雀→螳螂→蝉3.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是()A. 猫头鹰→老虎→种子B. 青蛙→蛇→鼠→猫头鹰C. 植物遗体→细菌→动物D. 草→兔子→狐狸→狼4.大量使用农药,反而使害虫增多,原因是()A. 益虫被大量消灭B. 食虫鸟大量减少C. 使害虫产生抗药性D. 环境污染严重5.深海中无绿色植物分布,这是因为()A. 太热B. 太冷C. 缺氧气D. 无阳光6.下列不属于生物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是.A. 温度、湿度B. 害虫、蝗虫C. 水分、阳光D. 土壤、空气7.下列食物链的写法准确的是()A. 草→羊→狼B. 草→兔→狼→细菌C. 兔→狐→细菌D. 阳光→草→昆虫→蛙8.下列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A. 生物都能自由运动B. 生物都是由病毒构成C.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D. 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二、双选题9.关于生物圈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如以海平面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和向下可各达10千米B. 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表层和岩石圈的大部C. 水圈中大多数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D. 只有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才能在大气圈中生活10.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以下关于生物圈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物圈包括了全部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B. 生物圈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C. 生物圈中的氧气主要是由浮游植物提供的D.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11.具有一系列生命活动特征的物体叫生物,请判断并选出以下全属于生物的一项()A. 转基因大豆、珊瑚虫、大肠杆菌B. 克隆羊、月季、孔雀C. 试管婴儿、禽流感病毒、恐龙蛋化石D. 珊瑚虫、智能机器人、酵母菌12.下列说法中,能体现生物的遗传现象的是()A.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B.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C.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D. 一树之果有苦有甜13.某学习小组在讨论生物的基本特征时,出现下列四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 生物都需要从外界获取食物B. 生物都能进行繁殖C. 生物都能运动D. 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作出一定反应三、填空题14.调查也是________ 的常用方法.调查时首先要有明确的________ 和调查________ ,制订合理的________ .15.福州内河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曾经水质清澈,成群的鱼虾畅游其中…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内河一度成为污水排放地,脏臭袭身,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为还“绿水绕人家”的美景,市政府已开始全面整治内河.专家介绍,投放合适的鱼类是净化水质的重要一环,如投放以藻类为主要食物的鲢鱼.(1)内河属于________ (湿地/河流)生态系统.(2)“鱼儿离不开水”说明了________ 是鱼虾等水生生物生存的必需条件之一.(3)过渡排放污水,使内河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________ 的.16.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________与________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知识点一、选择题1.玉米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过程中,早期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A.子叶B.胚C.胚乳D.土壤【答案】C【解析】【分析】(1)大豆属于双子叶植物,其种子是由胚和种皮组成的,胚是由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组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里。
(2)玉米属于单子叶植物,其种子是由胚、胚乳、种皮组成的,而胚是由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组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里。
【详解】种子萌发时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种子储存的营养物质,玉米种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里。
如图所示: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
2.腐生性微生物和寄生性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分别属于()A.生产者、消费者B.消费者、分解者C.分解者、消费者D.分解者、生产者【答案】C【解析】【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2)腐生是指分解动物的尸体、粪便及枯枝落叶吸收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寄生是指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取有机物。
【详解】生产者是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自养生物。
主要是指植物,其次包括一些细菌和蓝藻。
消费者就是不能合成有机物、需要捕食生产者或其他消费者的异养有机体。
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
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在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
故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属于消费者。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
3.下列生态系统中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草原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C.河流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一、选择题1.某草场为保护牛羊,大量猎杀狼,狼的减少使野兔数量大增,致使牧草被过度啃食,草场退化,牧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威胁。
该事例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是()A.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为人类提供食物和皮毛C.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D.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即: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危害植物,如蝗灾等,据此解答。
【详解】动物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题干中某草场为保护牛羊,大量猎杀狼,狼的减少使野兔数量大增,致使牧草被过度啃食,草场退化,牧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威胁,说明动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是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故选D。
【点睛】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应从维护生物圈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系统发展的规律办事。
各种动物在自然界中各自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动物对人类有利的一面和有害的一面,合理地保护和控制、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
2.下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这些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那么下列哪一条食物链的联系是正确的()A.A→B→C→D→E B.E→D→C→B→A C.D→A→B→E→C D.C→E→B→A→D 【答案】D【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表格展示了生物种类及其单位体积农药含量。
【详解】营养级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所处的层次,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直接以植物为食的动物为第二营养级,依次类推。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总结(超全)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总结(超全)单选题1、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下列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A.荒漠中生长的骆驼刺,根系发达B.蚯蚓在土壤中活动,使土壤疏松C.沙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D.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答案:B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生物也影响环境,分析解答。
A.骆驼刺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到沙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A不符合题意。
B.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表明生物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符合题意。
C.荒漠炎热少雨,缺少水分,生活在炎热荒漠中的骆驼当体温升高到40.7℃时才会出汗,并且尿液非常少,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不符合题意。
D.在寒冷海域中生活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有利于保温,防止热量散失,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
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选项是()A.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B.牛的粪便使土壤更肥沃C.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夏天变为灰色D.生活在寒冷环境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答案:B分析: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环境也影响生物。
①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a.在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b.在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c.生活在寒冷海域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很厚。
②生物影响环境的实例:a.蚯蚓疏松土壤;b.在沙地上栽种植物,防风固沙。
③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和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据此回答。
A.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这有利于减少水分散失,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A正确。
B.牛的粪便使土壤更肥沃,这体现了生物能影响环境,不是生物适应环境,B错误。
C.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夏天变为灰色,这是生物的保护色,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C正确。
D.生活在寒冷环境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这有利于保持体温,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D正确。
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归纳

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归纳一、选择题1.在生态平衡的状态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会()A.迅速增加B.逐渐减少C.保持不变D.相对稳定【答案】D【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生态平衡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相对稳定,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故选:D。
【点睛】人类活动只有尊重生态规律,合理地保护、控制、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
才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A.小鸡破壳而出B.钟乳石慢慢长大C.植物落叶D.葵花朵朵向太阳【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具有一下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够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小鸡破壳而出体现了生物能够繁殖生长发育的现象,A不符合题意。
B.钟乳石没有生命的特征,不属于生物,因而“钟乳石在缓慢的长大”不属于生命现象,B 符合题意。
C.植物落叶,体现了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C不符合题意。
D.葵花朵朵向太阳,体现了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3.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活动结束后,应该把鼠妇()A.处死后扔到垃圾堆B.放回原捕捉的环境中C.扔到下水道,放水冲走D.随便扔到任何地方【答案】B【解析】【分析】鼠妇喜阴暗、潮湿的环境,一般栖息于朽木、腐叶、石块等下面。
【详解】鼠妇的生活环境是潮湿的生活环境,养成关爱动物的好习惯,保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栖息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样对于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非常有利,所以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活动结束后,要把鼠妇放回到适宜它生长的自然环境中,可见B正确。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重点归纳笔记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重点归纳笔记单选题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
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选项是()A.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B.牛的粪便使土壤更肥沃C.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夏天变为灰色D.生活在寒冷环境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答案:B分析: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环境也影响生物。
①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a.在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b.在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c.生活在寒冷海域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很厚。
②生物影响环境的实例:a.蚯蚓疏松土壤;b.在沙地上栽种植物,防风固沙。
③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和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据此回答。
A.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这有利于减少水分散失,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A正确。
B.牛的粪便使土壤更肥沃,这体现了生物能影响环境,不是生物适应环境,B错误。
C.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夏天变为灰色,这是生物的保护色,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C正确。
D.生活在寒冷环境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这有利于保持体温,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D正确。
故选B。
2、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A.蚯蚓能翻耕土壤B.鲫鱼的身体呈梭形C.夏天温度升高,细菌的繁殖速度加快D.农作物遇到干旱会减产答案:B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受环境的影响,同时环境也影响生物。
A.蚯蚓适于穴居生活,在土里钻来钻去,蚯蚓的粪便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错误。
B.鲫鱼的身体呈梭形利于减少水中游泳时的阻力,属于生物适应环境,B正确。
C.细菌的生活需要水分、有机物和适宜的温度,夏季温度升高细菌繁殖速度加快,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C错误。
D.农作物遇到干旱会减产,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错误。
故选B。
3、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
202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1 、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属于自养;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属于异养)。
(2) 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都要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松土利于植物呼吸(3)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如:人排汗、呼气和排尿/植物落叶。
(4)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如:葵花朵朵向太阳 /牵牛花清晨开放,中午关闭。
(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蜻蜓点水(6)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龙生龙,凤生凤为遗传/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为变异(7)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病毒是生物,但是没有细胞结构,其他生物有细胞结构)注意:钟乳石 (能长大,不是生物)、珊瑚都是非生物;珊瑚虫是生物。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1 、观察法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首先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2.生物归类法按照形态结构分按照生活环境分按用途分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 (蘑菇属于其他生物);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1)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2)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寄生关系,合作关系,共生关系)。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影响:(1) 南橘北枳,“山寺桃花始盛开”“高山上植被分布的差异”“大棚蔬菜”“春江水暖鸭先知”主要受温度的影响。
(2) “春兰秋菊”,一枝红杏出墙来,不同水层中藻类植物分布主要受光的影响。
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影响:草盛豆苗稀(竞争关系);小麦和杂草(竞争关系);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 (捕食关系)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捕食关系);海葵和寄居蟹(共生);菟丝子和豆科植物(寄生);大豆和根瘤菌(共生)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生物适应环境:一般是描述生物生活的特征,能够正常的存活。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填空2022--2023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1观察(1)观察的概念:观察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 ,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感知和考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2)观察的工具: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内眼,也可以借助于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3)观察的要求:明确观察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记录及时;有计划、有耐心地长时间观察;观察时要积极思考,与别人交流观察结果等。
2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共营养方式为自养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只能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其营养方式为异养微生物通过分解吸收腐烂的动植物遗体或寄生在动植物体内获取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2)生物能进行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呼吸。
生物不断地进行各项生命活动,需要消耗能量,而这些能量是生物进行呼吸氧化分解体内有机物所释放的。
呼吸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植物也需要从外界吸收氧气,进行呼吸。
(3)生物能动物产生的废物,如水、无机盐、尿素、二氧化碳等,可以通过呼吸、出汗、排尿等方式排出体外,植物也能产生废物,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由叶的气孔排出体外,树木落叶也能带走一部分废物。
不属于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制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制激作出一定的反应,这叫。
如含羞草的叶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会合拢;人的手不小心被针扎了一下,会将手立刻缩回等。
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性物都具有应激性。
一般情况下,生物越高等对刺澈作出反应的能力越强,越灵敏。
应激性的意义: 。
(5)生物能生长:指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
这是由组成生物体的细胞数目的增多和体积的增大造成的。
繁殖;指生物体长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开始产生下一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睛】
解题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3)图中①②动物是消费者、③细菌真菌是分解者、④植物是生产者。
【详解】
A.图中④植物是生产者、①②动物是消费者、③细菌真菌是分解者,因此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非生物部分,A错误。
B.图中①②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③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④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B正确。
C.图中②动物,③细菌真菌,②的尸体和代谢物被③分解,②③两种生物不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C错误。
D.图中③是分解者、②食虫鸟和①虫都是消费者,④树是生产者。食物链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而不包括分解者③,因此,图中能形成的食物链是④→①→②,D错误。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
14.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爬山虎:“那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体现了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A.阳光B.温度C.空气D.水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
合理密植是使植株行间距和株距科学合理,使题目的叶片互不遮挡,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充分有效利用这片土地上的光能,来提高产量。所以合理密植是利用提高光合作用,以增加作物产量的措施。
初一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练习
一、选择题
1.在生态平衡的状态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会( )
A.迅速增加B.逐渐减少C.保持不变D.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相对稳定,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A.阳光B.水分C.温度D.空气
【答案】D
【解析】
【分析】
大气压与高度有关,越高的位置大气压的值越小。在海拔3000米以内,每升高10米,气压值减少100Pa。
【详解】
高原地理位置比较高,越高的位置大气压的值越小,空气越稀薄,相对于大气压来说,体内气压过大,人就会头晕、头痛、耳鸣,有的甚至恶心呕吐。所以人体急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时易出现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症状,造成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空气。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
A.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是生物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详解】
我们知道阳光、温度、空气、和水分等都是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目的是充分的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如果重叠下面的叶子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进行制造有机物,只会消耗有机物,所以看出是阳光对生物的影响。
【解析】
【分析】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详解】
A.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肺”之称,错误。
B.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错误。
C.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正确。
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生物圈的范围、理解生物圈的概念。
3.关于生物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蜻蜓点水”体现的是生物能排出废物
B.“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体现的是生物能生长
C.“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的是生物有变异的特性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是生物能进行呼吸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D.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属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D正确。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8.“桑基鱼塘”是桑茂、蚕壮、鱼肥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如图所示),对该系统的叙述中,你不认同的是()
A.物质可多级利用,实现良性循环
B.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于太阳能
C.食物链的延长会使能量损失减少
B.肺炎双球菌属于细菌,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B错误。
C.根瘤菌直接依靠植物的制造的有机物维持生存,因此属于消费者,C错误。
D.硝化细菌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变为储能的有机物满足自身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其营养方式为自养,故是生产者,D正确。
故选:D。
【点睛】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生产者的概念和作用。
12.森林能增加大气湿度,增大降雨量,这说明()
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适应环境C.生物影响环境D.环境适应生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对环境的关系,首先应该明确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改变环境。
【详解】
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水由液态到气态要吸收热量,因此在此过程中能带走植物体内的热量,降低植物体的温度,继而降低环境的温度,因此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凉爽宜人,即:“大树底下好乘凉”;此外蒸腾作用为植物的根吸收水和无机盐提供了向上的动力;蒸腾作用还增加了大气的湿度,增加了降水,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可见此题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6.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关于生物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B.生物圈的范围包括整个地球
C.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内容),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和岩石圈的上部(范围)。它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的开放系统,是一个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自我调节系统,是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
故选:D。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0.如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生物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④是生产者,①、②是消费者
C.②③两种生物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D.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可表示为④→①→②→③
【答案】B
【详解】
A.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但细菌有些需氧,而有些则厌氧即有氧时生命活动受抑制,如厌气杆菌,A错误。
B.绿色植物细胞含有叶绿体能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细胞和微生物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B错误。
C.病毒是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组成,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C错误。
【详解】
“蜻蜓点水”是蜻蜓在产卵,体现的是生物能繁殖,A错误;“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体现的是生长和发育现象,B正确;“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体现的是生物有遗传的特性,C错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的是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D错误。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
4.人体急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时易出现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症状,造成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
故选:D。
【点睛】
人类活动只有尊重生态规律,合理地保护、控制、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才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用铅笔轻轻碰触蜗牛,蜗牛马上把触角收了回去,这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A.能生长
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繁殖
D.要呼吸
【答案】B
【解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用铅笔轻轻碰触蜗牛,蜗牛马上把触角收了回去,这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够对各种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B正确。
C.由于食物链延长,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的,能量逐级消耗,食物链的延长会使能量损失增加,C错误。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保护了环境,D正确。
故选:C。
9.下列诗句能反映气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B.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C.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故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能影响环境。
1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
B.某些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不断地积累
C.从地域关系来说,各类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