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学1
1. 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推拿手法学发展简史推拿手法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
因撞击、扭挫、跌损等而引起疼痛时,人们会很自然地用自己的双手去抚摩、按压受伤部位以减轻疼痛;或通过摩擦身体以抵御寒冷。
经过不断实践和总结,逐渐认识到这些抚摩、按压摩擦等动作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后来这便视为推拿手法的起源。
因此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即有了推拿手法。
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推拿手法从原来简单的下意识动作,发展成为需要经过刻苦训练才能掌握的一种具有高度技巧性的医疗运动,成为中医学中别具特色的一种治疗保健方法。
推拿一词,在汉代以前称按跷、跷摩,汉代至明代多称按摩。
推拿手法治病的文字记载,始于殷商甲骨文,当时称之为“拊”。
如殷商甲骨文中,反复出现“拊”和用“拊”来治疗小腹部疾病的记载;同时,还记载了专门从事“拊”的医师姓名,例如尹、、臭、拊等。
由此可见,当时治病的手段主要是推拿手法。
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按、摩、抚、蚤挈、中指搔、刮、捏7种,由于该书随墓主下葬于公元前168年,因此,其成书应早于《内经》,是目前可见的最早记载推拿手法的书籍。
不仅如此,该书还记载了我国推拿史上最早的药摩和膏摩及形式多样的推拿工具。
帛画《导引图》中则记载了以双手搓腰、揉膝的两种自我保健推拿手法。
《内经》记载的推拿手法有按、摩、推、扪、循、切、抓、揩、弹、挟、卷等11种;同时期的(黄帝吱伯按摩)十卷被认为是最早的推拿专著,惜已佚失。
《汉书·苏武传》记载了用足踩背,救醒苏武的一种推拿方法;《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则记载了仓公淳于意以冷水拍击头部,配合针刺治疗川王之病的过程。
《金匮要略·杂病方》中详细记载了用推拿手法救治自缢的人工呼吸法,其中运用的手法有摩、捋、屈伸、按、揉、踩等6种。
这些记载大多只涉及手法的名称,对手法的具体操作方法缺乏详细描述。
晋隋唐时期,推拿在医学领域的地位较高,它不仅是医学教育的四大科目之一,而且,推拿手法还被应用到骨伤和外科疾病的治疗中,有了新的发展。
推拿手法学_【PPT课件】

功效
▪ 温中理气,祛瘀消积,活血止痛,疏松脉 络,滑利关节,松解疲劳等
挤压类手法
▪ 用指、掌或肢体其他部位按压或对称性挤 压体表的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按法、点答、 压法、拿法、捏法、捻法、掐法、拨法、 踩跷法等
皮肤损伤加重。 ▪ 4.骨关节结核、骨髓炎、骨肿瘤、严重的骨质疏松症、
骨折患者,手法可使感染扩散,骨质破坏。 ▪ 5.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柱症状者,手法
可能加剧脊髓损伤。 ▪ 6.妊参三个月以上的孕妇的腹部、腰部、合谷、至阴等
部位,手法刺激有引起流产的可能。 ▪ 7.精神病患者不能与医生合作,不宜进行推拿治疗。
受伤 寒冷
肌肉 痉挛
肌腱感 受器
压迫 血管
推拿
产热
血流量 降低
肌肉供 氧量
结缔 组织
粘连
疼痛
肿胀 压迫
代谢 产物
内啡肽
推拿
神经 关节
1.缓和、轻微的连续刺激可兴奋周围神经, 抑制中枢神经。
2.急速、较快且时间较短的刺激可兴奋中枢 神经,抑制周围神经。
3.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时候,交感神经占 优势,反之,副交感神经占优势。
分类:
▪ 大鱼际揉法 ▪ 掌揉法 ▪ 指揉法 ▪ 肘揉法
动做要领
腕关节放松,自然平伸或微背伸,手指自 然伸开勿紧张用力 腕关节连同前臂一起作回旋揉动,吸定并 带动该部位的皮下组织 不可用力下压,也不可以漂浮,部位要吸 定,不可滑动或摩擦。频率120——160次 每分钟
摩擦类手法
▪ 用指、掌或肘部在体表做直线往返或环 旋活动,使之产生摩擦的一类手法
重刺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肾绞痛:L2-3 重刺激
推拿手法学-ppt课件

揉法 掌根揉法
肘关节微屈,腕 关节放松掌根部着力 于施术处,肘关节为 支点,前臂主动运动 带动腕、掌使掌根部 在施术部进行旋转揉 动。
揉法 拇指揉法
用拇指罗纹面着 力于施术处,腕关节 微屈,以腕关节为支 点,使拇指罗纹面在 施术部位做环转揉动。
揉法 中指揉法
中指罗纹面着力于施 术处,指间关节伸直, 肘关节为支点,前臂施 力主动运动,带动腕和 中指罗纹面在施术部位 做环旋揉动。
1、改善肌肉营养代谢。 2、促进组织修复。 3、分离粘连。 4、纠正解剖位置异常;
5、促进突出物的回纳或移位。 6、解除肌肉痉挛。 7、促进炎症介质分解、稀释。 8、促进水肿、血肿的吸收。
第五节 推拿手法的补泻作用
1、按经络循行,顺为补 2、按血流方向,向心为补 3、按手法刺激强度,轻为补 4、按手法频率,缓为补 5、按手法的运动方向,顺为补 6、按治疗时间,长为补
2. 垂肘:肘关节自然下垂,略低于腕部。 3. 悬腕:手掌自然垂屈,在保持腕关节放松的基
础上,尽可能屈腕90° 4. 指实掌虚:拇指端自然着实吸定于一点。 5. 紧推慢移:是指一指禅推法在体表移动操作同
时前臂维持较快的摆动频率,即每分钟120-160 次,但拇指端或罗纹面移动速度要慢。
一指禅推法(一):拇指自然伸直,余四指呈 半握拳状,拇指盖住拳眼,用拇指端罗纹面或 拇指桡侧着力于施术处。
沉肩、垂肘、悬腕
手握空拳、拇指自然着力
一指禅推法(二):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主动 左右摆动,带动腕关节和拇指节律性地摆动。
腕部向内摆动
腕部向外摆动
一指禅推法(二):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主动 左右摆动,带动腕关节和拇指节律性地摆动。
腕部向内摆动
腕部向外摆动
最新推拿手法学考试题及答案(1)

推拿考核试卷科室:姓名: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题,每题1分,共35分)1、“推拿”一词首见于()A.《幼科发挥》B.《引书》C.《五十二病方》D.《汉代医简》E.《金匮要略》2、“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壅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慓悍者有所归宿”。
此语出自()A.《金匮要略》B.《世医得效方》C.《肘后备急方》D.《汉代医简》E.《圣济总录》3、古代官方推拿教学体制起源于()A.宋代B.隋代C.唐代D.清代E.汉代4、重视推拿手法的分析,并对推拿手法的理论进行全面总结的时期是()A.宋金元时期B.明清时期C.隋唐时期D.两晋南北朝时期E.以上均非5、“夫手法者,谓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修复于旧也。
”可能是有关推拿手法最早的定义,其出自()A.《黄帝内经》B.《厘正按摩要术》C.《圣济总录》D.《医宗金鉴》E.《小儿按摩经》6、推拿手法的运动学特征是指()A.手法动作形式差别的特征B.手法动作运动状态发生的原因C.手法的动作结构D.手法的“动力型式”E.手法的“动力定型”7、除应力的直接作用外,还有明显热效应的手法是()A.摆动类手法B.按压类手法C.摩擦类手法D.振动类手法E.叩击类手法8、若依手法的医疗作用分类,主治手法是指()A.使用频率最多的手法B.放松肢体的手法C.能减少推拿后不适的手法D.医疗效果比较明显,临床使用频率最多的一类手法E.以上都不是9、作用于骨关节类的手法包括()A.摇动、摆动、振动三类B.摇动、扳动、振动四类C.摇动、扳动、按压、叩击、平端五类D.摇动、扳动、拔伸、叩击、平端五类E.摇动、扳动、拔伸、抻展、平端五类10、对于软组织损伤疾病,在损伤的早期,推拿治疗要()A.刺激量宜小 B.刺激量宜均匀C.刺激量宜大 D.刺激量宜持久 E.以上都不是11、若病变范围较广,部位较深,肌肉比较丰厚的部位,推拿治疗时应选用()A.接触面积大,刺激量小的手法B.接触面积大,刺激量大的手法C.接触面积大而深沉有力,刺激量小的手法D.接触面积大而深沉有力,刺激量大的手法E.接触面积小而深沉有力,刺激量大的手法12、下列何种操作法有补的作用()A.手法轻缓,时间较长,逆经操作B.手法轻缓,时间较短,逆经操作C.手法轻缓,时间较长,顺经操作D.手法轻缓,时间较短,顺经操作E.手法较重,时间较短,逆经操作13、下列何组手法适合在软组织损伤的早期使用()A.弹拨法,刮法B.扫散法,抖法C.掐法,拍法D.轻摩法,鱼际揉法,偏峰推法E.摇法,扳法,拔伸法14、“指针疗法”是指()。
推拿手法学

推拿手法学
推拿手法学是一门专业科目,其内容包括推拿技术、疗法原理和应用、身体解剖学及生理学、药物治疗学、推拿对人体及病因的影响、推拿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及护理、推拿技术在运动损伤恢复中的应用等。
推拿手法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推拿技术:推拿技术是一种以推拿或拿揉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调理方法,通过改变肌肉、皮下组织、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力学状态来起到调理身体健康的作用。
2.疗法原理和应用:推拿技术的疗法原理是根据推拿的部位、刺激强度、时间、方向等参数,通过改变肌肉、皮下组织、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力学状态,从而达到调理身体健康的作用。
3.身体解剖学及生理学:推拿技术需要熟悉身体结构,了解肌肉、皮下组织、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力学状态,从而更好地应用推拿技术。
4.药物治疗学:药物治疗学是研究药物的性质、作用、剂量、使用方法以及与推拿技术的结合应用的学科。
5.推拿对人体及病因的影响:推拿技术不仅能够改善肌肉、皮下组织、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力学状态,还能够
影响人体免疫力、内分泌系统、精神状态以及治疗各种疾病。
6.推拿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及护理:推拿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及护理,包括提供推拿技术,评估推拿的效果,以及推拿技术的正确使用等。
7.推拿技术在运动损伤恢复中的应用:推拿技术可以促进运动损伤恢复,通过改善肌肉、皮下组织、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力学状态,来提升损伤恢复的速度。
推拿手法学.ppt

1.动作要领 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 肘关节略低于腕部。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 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和拇指关节作屈伸运动。 压力平稳,不可用蛮力,摆动幅度要均匀, 动作要灵活,要紧推慢移。手法频率每分钟
120~160次。
[动作要领]
1. 沉肩:肩关节放松,肩胛骨自然下沉,不要耸 肩用力,以腋下空松能容一拳为宜。
2.临床应用 本手法柔和、轻快,适 用于四肢,常用于上肢。有舒筋活络、 调和气血、解除痉挛、通利关节、消 除疲劳的功能。临床用于肩、腕、肘 及腰腿痛,肢体屈伸不利等症。实际 应用中常与搓法配合,作为推拿治疗 的结束手法,使患者有一种舒松的感 觉。
2. 垂肘:肘关节自然下垂,略低于腕部。 3. 悬腕:手掌自然垂屈,在保持腕关节放松的基
础上,尽可能屈腕90° 4. 指实掌虚:拇指端自然着实吸定于一点。 5. 紧推慢移:是指一指禅推法在体表移动操作同
时前臂维持较快的摆动频率,即每分钟120-160 次,但拇指端或罗纹面移动速度要慢。
一指禅推法(一):拇指自然伸直,余四指呈 半握拳状,拇指盖住拳眼,用拇指端罗纹面或 拇指桡侧着力于施术处。
1、改善肌肉营养代谢。 2、促进组织修复。 3、分离粘连。 4、纠正解剖位置异常;
5、促进突出物的回纳或移位。 6、解除肌肉痉挛。 7、促进炎症介质分解、稀释。 8、促进水肿、血肿的吸收。
第五节 推拿手法的补泻作用
1、按经络循行,顺为补 2、按血流方向,向心为补 3、按手法刺激强度,轻为补 4、按手法频率,缓为补 5、按手法的运动方向,顺为补 6、按治疗时间,长为补
擦法 大鱼际擦法
大鱼际着力于施术处, 腕关节伸直,五指自然 伸开,肩关节为支点, 上臂主动运动,带动大 鱼际做前后或上下方向 的快速直线往返连续擦 动。
推拿手法学PPT课件

2.临床应用 本手法是一种温热而柔和的刺激&掌 擦法产生的热量较低;大鱼际擦法产生的热量中等;小 鱼际擦法产生的热量较高&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有活 血祛瘀、消肿止痛、温通经络、祛风散寒、健脾和 胃的功能&临床用于治疗内脏虚损;气血失常;以及腰 背酸痛;消化不良;肢体麻木等病症以及养生保健推拿
& 大鱼际擦法多用于胸腹、腰背及上肢部;小鱼际擦 法多用于肩背、腰臀及下肢部;掌擦法多用于胸胁、 腹部、腰骶及面部&擦法在使用时宜暴露皮肤;涂适 量润滑油或药膏以防擦破皮肤;还可通过药物的渗透
而加强疗效&
三推法 推法是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的穴位或部位
上;缓缓进行单方向的直线移动的一种手法&用指称 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 1.动作要领 沉肩;垂肘;肘关节微屈或屈曲&指、掌 或肘部紧贴皮肤;压力要平稳;速度要均匀而缓慢&推 法频率每分钟30~60次&
推法 肘推法
屈肘;尺骨鹰嘴突起 处着力于施术处;肩关节 为支点;上臂和前臂主动 施力;使肘尖向前做单方 向直线推进&
推法 一指禅推法
拇指自然伸直;余四指呈半握拳状;拇指盖住拳眼;用 拇指端罗纹面或拇指桡侧着力于施术处&
沉肩、垂肘、悬腕
手握空拳、拇指自然着力
推法 一指禅推法
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主动左右摆动;带动腕关节和拇指 节律性地摆动&
肘关节微屈;腕 关节放松掌根部着力 于施术处;肘关节为 支点;前臂主动运动 带动腕、掌使掌根部 在施术部进行旋转揉 动&
推拿手法学考试题及答案(1)教学文案

推拿手法学考试题及答案(1)推拿考核试卷科室:姓名: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题,每题1分,共35分)1、“推拿”一词首见于()A.《幼科发挥》B.《引书》C.《五十二病方》D.《汉代医简》E.《金匮要略》2、“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壅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慓悍者有所归宿”。
此语出自()A.《金匮要略》B.《世医得效方》C.《肘后备急方》D.《汉代医简》E.《圣济总录》3、古代官方推拿教学体制起源于()A.宋代B.隋代C.唐代D.清代E.汉代4、重视推拿手法的分析,并对推拿手法的理论进行全面总结的时期是()A.宋金元时期B.明清时期C.隋唐时期D.两晋南北朝时期E.以上均非5、“夫手法者,谓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修复于旧也。
”可能是有关推拿手法最早的定义,其出自()A.《黄帝内经》B.《厘正按摩要术》C.《圣济总录》D.《医宗金鉴》E.《小儿按摩经》6、推拿手法的运动学特征是指()A.手法动作形式差别的特征B.手法动作运动状态发生的原因C.手法的动作结构D.手法的“动力型式”E.手法的“动力定型”7、除应力的直接作用外,还有明显热效应的手法是()A.摆动类手法B.按压类手法C.摩擦类手法D.振动类手法E.叩击类手法8、若依手法的医疗作用分类,主治手法是指()A.使用频率最多的手法B.放松肢体的手法C.能减少推拿后不适的手法D.医疗效果比较明显,临床使用频率最多的一类手法E.以上都不是9、作用于骨关节类的手法包括()A.摇动、摆动、振动三类B.摇动、扳动、振动四类C.摇动、扳动、按压、叩击、平端五类D.摇动、扳动、拔伸、叩击、平端五类E.摇动、扳动、拔伸、抻展、平端五类10、对于软组织损伤疾病,在损伤的早期,推拿治疗要()A.刺激量宜小 B.刺激量宜均匀C.刺激量宜大 D.刺激量宜持久 E.以上都不是11、若病变范围较广,部位较深,肌肉比较丰厚的部位,推拿治疗时应选用()A.接触面积大,刺激量小的手法B.接触面积大,刺激量大的手法C.接触面积大而深沉有力,刺激量小的手法D.接触面积大而深沉有力,刺激量大的手法E.接触面积小而深沉有力,刺激量大的手法12、下列何种操作法有补的作用()A.手法轻缓,时间较长,逆经操作B.手法轻缓,时间较短,逆经操作C.手法轻缓,时间较长,顺经操作D.手法轻缓,时间较短,顺经操作E.手法较重,时间较短,逆经操作13、下列何组手法适合在软组织损伤的早期使用()A.弹拨法,刮法B.扫散法,抖法C.掐法,拍法D.轻摩法,鱼际揉法,偏峰推法E.摇法,扳法,拔伸法14、“指针疗法”是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拿手法学1.推拿手法是指医生施行推拿治疗时所采用的一种特殊的操作技能,通常以手、腕、肘、前臂、足、膝、头、胸等部位,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施加于患者身体,从而实现其防治的目的。
因为手部运用最多,所以习惯上称之为手法。
2.推拿手法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①推拿手法的技术特征研究②推拿手法的作用原理研究。
推拿手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3.松解类手法的技术要求:①持久-----是指手法能够严格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华锐操作规范,持续操作足够时间而不变形,保持动作的连贯性。
②有力-----是指手法必须具备一定力量、功力、技巧力。
③均匀-----一是指手法的操作必须具有节律性,不可时快时慢;二是指作用力在一般情况下保持相对稳定,不可忽轻忽重。
④柔和-----是指手法操作应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刚中有柔,刚柔相济。
动作稳柔灵活,用力和缓,讲究技巧性,动作变换自然流畅,毫无涩滞。
⑤深透------是指手法作用最终效果不能局限于体表,而要达到组织深处的筋脉、骨肉,功力达于脏腑,使手法的效应能传之于内,即“外呼内应”。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保持4个方面技术要求的协调统一。
首先,手法操作应具有一定力量、功力和技巧力,不能失于柔和,一般都是采用逐渐加力的施力方式,同时富于节律性的变化,即要符合均匀的要求,然后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最终达到“深透”的作用效果)4.整复类手法的技术要求:①稳----是安全方面的要求,操作应做到平稳自然,因势利导,避免生硬粗暴。
②准----是有效性方面的要求,一定要有针对性。
要有明确诊断,定位准确。
③巧----施力方面的要求,强调运用巧力以柔克刚以巧制胜,不可使用蛮力、暴力。
④快----发力方面的要求,强调发力时要疾发疾收。
首先,需要对发力时机作出判断,主要依靠手下的感觉,其次术者无论采用哪个部位发力一般运用等长收缩方式进行,再次,需要对发力时间和力的大小进行控制,不能过长过大。
5.体位的选择----对患者来言,宜选择感觉舒适,肌肉放松,既能维持较长时间,又有利于医生手法操作的体位。
对医者来说,宜选择一个手法操作方便,并有利于手法运用、力量发挥的操作体位。
同时要做到意到、身到、手到、步法随手法相应变化。
在整个过程中,术者身体各部动作要协调一致。
6.手法的变换与衔接----一个完整的手法操作过程往往由数种手法组合而成,操作时需要经常变换手法的种类,它要求术者的步法根据手法的需要而变化,使手法变换自然、连续,而不间断,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求术者对手法的掌握和运用十分熟练;另一方面,要充分集中注意力,做到意到手到,意先于手。
7.介质的作用------①减少对皮肤的摩擦损伤②借助某些药物的辅助作用,提高疗效。
8.热敷可分为干热敷和湿热敷。
湿热敷较为常用。
9.推拿练功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推拿医生的身体素质和专业技能,包括基本的指力、臂力和腰腿部力量,以及对力的体验、把握和运用。
一、摆动类手法----摆动类手法是通过腕关节有节奏的摆动,使手法产生的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体表施术部位的一类手法。
其特点是手法缠绵,具有可持续操作性,且适应症广泛。
1.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通过腕部的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功力通过拇指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称为一指禅推法。
频率为120~160次/min。
2.㨰法: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吸附于体表施术部位,通过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和前臂的旋转运动,使小鱼际与手背在施术部位上作持续不断地滚动,称为㨰法。
---作用—舒通经络、活血化瘀、疏松肌筋、解痉止痛、滑利关节、松解粘连等。
3.揉法:以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全仗、手指罗纹面,吸定于体表施术部位上,作轻柔和缓的上下、左右或环旋动作,称揉法。
----揉法和摩法的区别:揉法着力较重,操作时指掌吸定一个部位,带动皮下组织运动,和体表没有摩擦动作;摩法则着力较轻,操作时指掌在体表作环旋摩擦,不带动皮下组织。
----作用---主要适用于脘腹胀痛,胸闷胁痛,便秘,泄泻,头痛、眩晕及儿科病症等,亦可用于头面部及腹部保健。
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健脾和胃、消肿止痛等。
二、摩擦类手法---特点是手法作用于体表后,在皮肤表面会形成摩、擦等不同形式的位置移动。
包括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等。
1.摩法以腹部应用为多。
2.擦法注意事项---①压力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
②擦动时运行的线路不可歪斜。
③不可擦破皮肤,可使用润滑剂。
④不可隔衣操作。
⑤擦法完毕后不可在所擦之处使用其他手法。
3.拳推法的操作:手握实拳,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四指的近侧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于施术部位,腕关节挺劲伸直,肘关节略屈。
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施力,向前呈单方向直线推进。
4.推法的注意事项---①推进的速度不可过快,压力不可过重或过轻。
②不可推破皮肤,可使用润滑剂。
③不可歪曲斜推。
5.指推法适用于头面部、颈项部、手足部;掌推法适用于胸腹部、背腰部和四肢部;拳推法适用于背腰部及四肢部;肘推法适用于背腰脊柱两侧。
6.搓法的作用:具有疏松肌筋,调和气血,解痉止痛及疏肝理气等作用。
7.抹法:用拇指罗纹或掌面在体表做上下或左右及弧形曲线的抹动。
---抹法与推法的区别:通常所说的推法是指平推法,其运动特点是单向、直线,有去无回。
而抹法则是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直线往来,或曲线运转,可根据不同的部位灵活变化运用。
三、震颤类手法1.抖法:用双手或单手握住受术者肢体远端,做小幅度的上下连续抖动,称为抖法。
---抖法动作要领---抖动的频率要快幅度要小。
一般抖动的幅度控制在2~3cm以内;上肢的频率在每分钟250次左右,下肢部抖动频率宜稍慢,一般在100次每分钟即可。
---抖法作用—疏松肌筋、滑利关节。
四、挤压类手法---按法、压法、点法、捏法、拿法、捻法、踩跷法、拨法、拧法、挤法。
挤压类手法包括按压与捏拿两类手法。
按压类手法主要包括按法、点法、压法、拨法和踩跷法等,其代表手法是按法,其它手法皆由此衍发或发展而来。
捏拿类手法主要包括捏法、拿法、捻法、拧法、挤法等。
1.压法与按法的区别:持续施力是压法区别于按法的根本点。
一般认为按法动作偏动,带有缓慢的节奏性,而压法动作偏静,压而不动。
-----压法注意事项---①明确诊断,不可突施暴力,以免造成骨折。
②肘压法在结束操作时,要逐渐减力,注意不可突然终止压力。
2.点法适用于各种痛症,其疗效一般情况下优于按法和压法。
---点法与压法的区别:压法的着力面积较大,而点法着力面积较小。
3.拨法的作用:有较好的止痛和解除粘连的作用。
---拨法与弹拨法的区别:拨法对皮肤拨无摩擦移动,而弹拨法除对肌纤维或肌腱、韧带施以弹拨外,对皮表亦形成了较重的摩擦移动。
4.挤法:以单手或双手指端对称性向中央挤压,称为挤法。
五、叩击类手法:指用手掌、掌背、手指或特制的器械有节奏地扣击拍打体表。
其特点为操作虽简单,但技巧性较强,须做到击打劲力的收放自如、刚柔相济。
1.击法的适用部位:拳击法---大椎、腰骶部;掌击法---腰臀及下肢肌肉丰厚处;侧击法---肩背部、四肢部;指间击法---头部;棒击法---背腰部、下肢部。
2.扣法以手指的小指侧或空拳的底部击打体表一定部位,称为扣法。
---动作要领:叩击时节奏感要强,实力要适中。
一般两手要同时操作,左右交替,如击鼓状。
六、运动关节类手法的特点是手法节奏明快,对某些病症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1.摇法动作要领---①摇转的幅度要在人体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
②摇转的速度刚开始操作宜慢可随摇转次数增加稍微增快。
③摇转时施力要协调、稳定,除被摇的关节、肢体运动外,其它部位不应随之晃动。
---注意事项---①不可逾越人体关节生理活动范围进行摇转。
②不可突然快速摇转。
③对于习惯性关节脱位者禁用摇法。
④对椎动脉型、交感型颈椎病以及颈部外伤、颈椎骨折等病症禁用摇法。
---作用---舒筋通络、滑利关节、解除粘连。
2.扳法:使关节做被动的扳动。
---胸背部扳法的分类:包括扩胸牵引扳法、胸椎对抗复位扳法、扳肩式胸椎扳法和仰卧压肘胸椎整复法。
其中扩胸牵引扳法和胸椎对抗复位扳法较常用。
---肩关节扳法的分类:包括肩关节前屈扳法、外展扳法、内收扳法、旋内扳法和上举扳法。
---腰部扳法分类:腰部斜扳法、腰椎旋转复位法、腰部后伸板法、直腰旋转扳法。
--扳法注意事项--①不可逾越关节运动的生理范围。
②不可粗暴用力和使用蛮力。
③不可强求关节弹响。
④诊断不明确的脊柱外伤及带有脊髓症状体征禁用扳法。
⑤老年人伴有严重骨质增生、骨质疏松慎用扳法,对骨关节结核、骨肿瘤者禁用扳法。
---扳法动作要领---①要顺应、符合关节的生理功能。
②操作时要分阶段进行。
③扳法所施之力须为“巧力寸劲”。
④扳动发力的时机要准,用力要适当。
3.巧力寸劲---所谓巧力即指手法的技巧力,是蛮力、浊力相对而言,须经长期的习练和临床实践才能获得;所谓寸劲指短促之力。
即所施之力比较快速,能够充分的控制扳动幅度,作用的快,消失的也快,做到中病即止。
4. 粗暴用力是指操作时手法粗糙,无准备动作,不分操作过程的阶段性,入手即扳,且扳动时所施力量不知大小,不能有效控制。
所谓蛮力是指所施扳法力量有余而灵巧不足,能发不能收,呆板笨拙。
5.扳法作用:滑利关节、整复错位、松解粘连。
6.拔伸法作用:分解粘连、整复错位、舒筋通络、滑利关节。
七、复合类手法的特点是手法构成成分比较复杂,有的是相结合到一起的两种手法成分均等,有的是以一种手法成分为主,另一种手法成分为辅,有的甚至是三种或多种手法的复合。
1.按揉适用部位:单拇指按揉---全身各部经络腧穴,尤以颈项部、头项部、上肢部常用。
双拇指按揉---颈项部、背部、腰部、臀部和下肢部。
单掌按揉---背部、下肢后侧和肩部;双掌按揉---背部、腰部、臀部、下肢后侧。
2.弹拨法是指在拨法的基础上,施以弹动之力,拨而弹之,弹而拨之。
3.勾点法注意事项---勾点法所施的部位或穴位多是人体不显露或较隐蔽的穴位,这些穴位或部位均较敏感,所以不可突施暴力,要遵循点按法的施力原则进行操作。
4扫散法是指以拇指偏峰及其余四指指端在颞、枕部进行轻快的擦动。
---注意事项---①手法刺激不宜过重,要体现“扫散”之意。
②操作时要固定好头部,避免受术者头部随手法操作而出现俯仰晃动。
八、其他手法1.理法的动作要领---①操作时指掌部要均匀施力,要体现出“握”和“捏”两种力量。
②握捏要有节奏性,频率宜稍快,应流畅自然,使受术者有轻松舒适的感觉。
2.梳法注意事项---避免指部单纯用力。
若仅指部用力,力轻则动作幅度小,力重即会变成指擦法3.掩法注意事项---如施术者手较凉,不可急于操作,应两掌相合,将手掌搓热之后再施术。
其次素体虚寒经常手足发凉者不可为他人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