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学 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推拿学重点

推拿学重点

1推拿:属于中医特色外治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人体一定(de)部位或穴位上,运用各种手法和进行特定(de)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de)一种医疗方法. 2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着力,通过前臂(de)摆动,带动腕部(de)往返摆动,使所产生(de)力通过拇指持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称一指禅推法.3扌衮法:以手背部小指着力,通过前臂(de)旋转和腕关节(de)屈伸运动,使着力部在治疗部位上持续不断地来回滚动.4颈椎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和颈部损伤等因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交感神经等组织而引起(de)一组症状复杂、影响广泛(de)临床综合征,又称颈椎综合征.5落枕:由于睡姿不良或枕头高低失当,致使头颈部肌肉较长时间内处于某一固定姿势,使颈部部分肌肉受到牵拉,导致颈项部肌肉痉挛,出现以疼痛,活动受限,颈部僵直为主要临床症状(de)一种病证.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或肩胛提肌.6肩周炎: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de)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功能障碍和肌肉萎缩为临床主要特征(de)疾病.肩痹.7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腰椎间盘(de)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de)以腰痛并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症状为特征(de)一种综合征,简称腰突症.痹证,腰痛.8扛肩现象:肩周炎后期疼痛减轻而肩关节广泛粘连,致肩关节各方面活动功能受限,尤以外展,内收,内收,内旋及后伸功能受限为甚.特别是当肩关节外展时,出现扛肩现象.梳头穿衣等动作均难以完成.手法:用手或肢体(de)相关部位,按特定(de)技巧作用于体表,以达到治病、防病及保健(de)目(de),将这种特定(de)技巧动作称为“手法”介质(de)使用一为起一定(de)润滑作用,并保持操作部位不受损害,二是使具有药效作用(de)介质能通过手法操作从皮肤渗透到体内,发挥手法和药效(de)双重治疗作用.黄帝岐伯按摩十卷是我国最早(de)推拿学专着.明代:一是“按摩”之名开始有“推拿”之称,二是形成了小儿推拿(de)独特体系.杨继洲(de)针灸大成收录(de)四明陈氏所着小儿推拿经是现存最早(de)小儿推拿专着.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手法操作要领: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为推拿、正骨者手法最高境界.推拿作用原理: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理筋整复、滑利关节、调整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推拿治疗原则:未病先防、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推拿治疗方法:温(温经散寒,补益阳气)通(通壅滞,行气血)补(补气血津液)泻(泻实)汗(祛风散寒)和(调和气血,脏腑)散(疏散气血,化除结聚)清(清热凉血,清热祛暑,生津除烦)八种治法.推拿(de)补泻作用(虚者补之,实则泻之):1,按经络(de)循行来分(顺经络循行方向操作为补,逆经为泻)2按血流方向来分:向心性操作为补,离心性为泻.3按手法(de)运动方向来分: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4按手法刺激强度来分:轻刺激手法为补,重为泻.5按手法频率来分:频率缓慢为补,急速为泻.6按治疗时间来分:治时间长(de)操作手法为补,短为泻.推拿(de)适应症:骨伤,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主要病种:主要用于伤筋(软组织损伤)头颈肩腰腿痛等.特色病种:推拿三大病证: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推拿禁忌证:1各种传染性疾病2各种恶性肿瘤3所操作(de)部位皮肤有烧伤、烫伤或有皮肤破损(de)皮肤病4结核性和感染性疾病5胃、十二指肠等急性穿孔6骨折及较严重(de)骨质疏松症患者7月经期、怀孕期(de)腹部、腰骶部操作.手法(de)基本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和渗透(de)目(de).1持久:手法按要求作用一定(de)时间.2有力:手法要有一定(de)力度,达到一定(de)层次.3均匀:手法(de)力量,速度及操作幅度要均匀.4柔和:手法要轻柔和缓,不宜用蛮力,暴力,做到力量轻而不浮,重而不滞.变换动作要自然.5深透:手法作用于人体后即有“力达病所”(de)力透感,治疗后该部位(de)浅层和深层组织均得到充分(de)放松.6渗透:一些手法产生(de)效果是从浅层组织渗透到深层组织.手法分类(按手法动作形态特点)1摆动类手法(即具有摆动特点(de)手法)一指禅推法,扌衮法,揉缠法2摩擦类手法(具有与体表之间有相互摩擦特点)摩,擦,推,搓,抹,刮,扫散,推桥弓.3挤压类手法(具有与体表之间有相互挤压特点)按,点,拿,捏,捻,掐,拨,捋,踩跷法.4叩击类手法(具有叩击特点)振,抖法.5运动关节类手法(可以使关节产生运动(de)手法)摇,背,拔伸,扳,屈伸法.第3腰椎横突综合症:多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男性;局部可触及条索样或结节状物,并有弹响感.(诊断、治疗要点).鉴别诊断:①第3腰椎横突综合症:多为腰部疼痛及同侧肌紧张或痉挛,腰部及臀部弥散性疼痛.在第3腰椎横突外缘,可触及明显压痛及局限性肌紧张或肌痉挛,局部可触及条索样或结节状物,并有弹响感.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但加强试验为阴性.②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伴一侧下肢放射痛,呈阵发性加剧.腰部活动受限,尤以屈伸为主.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均为阳性,压痛点在腰椎棘突旁或腰骶部,且有叩击放射痛.CT、MRI检查可见髓核突出.③梨状肌综合征:疼痛从臀部开始,可沿坐骨神经分布区域出现下肢放射痛,但无腰痛症状.压痛点局限在臀部梨状肌体表投影区.梨状肌紧张试验阳性.1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着力,通过前臂(de)摆动,带动腕部(de)往返摆动,使所产生(de)力通过拇指持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称一指禅推法.操作:拇指自然伸直,余指(de)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自然屈曲,以拇指端或罗纹面或偏锋着力于治疗部位上,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前臂摆动,带动腕关节有节律(de)内外摆动,使产生(de)功力通过拇指持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上.频率120-160次/分.一指禅指端推法,一指禅罗纹面推法,一指禅偏锋推法.跪推法.动作要领: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紧推是腕部(de)摆动频率较快,120-160次/分;慢移是拇指在治疗部位上移动(de)速度要慢,指下不可出现滑动或摩擦.蓄力于掌,发力于指.作用:健脾和胃.宽胸理气、镇静安神、舒筋通络,适用于全身穴位.2扌衮法:以手背部小指着力,通过前臂(de)旋转和腕关节(de)屈伸运动,使着力部在治疗部位上持续不断地来回滚动.操作:沉肩、垂肘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吸定点.频率120-160次/分.侧和立扌衮法.扌衮三回一:力量比,频率差不多一致.伤科病.动作要领:吸定,幅度应在120度左右,用于颈、肩、腰、背及四肢肌肉丰富处.3揉法:大鱼际揉法—头面、颈项、胸腹及四肢急性损伤所致(de)局部肿痛处;小鱼际揉法—颈项;指揉法—头面,四肢,颈项,穴位;掌根揉法—肩背腰臀,下肢肌肉丰厚处.4拿法:以拇指和其余手指相对用力,题捏或揉捏肌肤.捏而提起谓之拿.动作要领:1手掌空虚,指腹贴紧治疗部位2动作要有连贯性3用力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指间关节不能弯曲)注意事项:操作时应注意以指面着力,忌以指端着力,否则易造成掐或抠(de)感觉,从而影响放松效果.无摩擦摩动.5拨法:以拇指,手掌或肘深按于治疗部位,进行单向或往返(de)移动.又称“拨络法,指拨法,弹拨法”.成垂直方向(de)单向或来回拨动.拇指,掌指和肘拨法.先按后拨.作用及应用:缓解肌肉痉挛、松懈粘连等作用.颈椎病,肩周炎,腰背筋膜炎,梨状肌损伤综合症.6搓法: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舒筋通络,调和气血,疏肝理气.7击法:(掌跟击法).动作要领:击打时要有弹性;操作时应有一定节律;击打力量要适中,应因人因病而异. 颈腰椎疾患引起(de)肢体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疲劳酸痛.8按法:以指或掌着力于体表,逐渐用力下压.指按法(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和掌按法.动作要领:1用力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达到深层组织.2治疗部位上垂直下压,操作应缓慢且节律性.3着力部位紧贴体表,不可移动.4不可突施暴力.肩周炎.注意事项:不论指按法,还掌按法,其用力原则是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手法操作忌突发突止,暴起暴落.身体上半部(de)重量很容易通过上肢传到手掌部,使操作者不易疲劳.9摩法:用指或掌在患者体表做环形而又节律(de)轻抚摩动.指和掌摩法.皮动肉不动.和中理气,消积导滞,温肾壮阳,行气活血,散瘀消肿等,治疗脘腹疼痛,食积胀满(摩腹),泄泻.指摩法用于(颜面、眼周)颈项,面部,四肢;掌摩法用于腹部.擦法:沿直线往返操作,不可歪斜.速度要均匀且快,不可擦破皮肤.寒性疾病.治疗部位应充分暴露,涂适量润滑剂,如冬青膏,按摩乳等,以保护皮肤.10推法:以指,掌,肘着力于治疗部位上,做单方向直线推动.指,掌和肘推法.轻推走经络,穴位,内科病;重推法理筋,伤科病.11点法:面积小为点,面积大则按. 捏法:捏背(提背)12振法:以掌或指在体表治疗部位静止性用力,产生快速而强烈振动(de)手法.掌和指振法.靠肌肉静止性用力,即前臂和手部肌肉绷紧用力.不同:振法用于内科病扶正祛邪.相同点:抖法最后变为振法,都为高强度收缩.13拍法:用虚掌拍打体表. 操作:以前臂带动腕关节自由屈伸,指先落,腕后落;腕先抬,指后抬,用虚掌拍打体表.(前臂发力)腕关节要自由摆动.14扳法:巧力寸劲. 注意事项:1扳之前应使患者充分放松,不可强求有弹响声;2诊断不明是时禁用;3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严重心肺疾患、及骨关节结核、骨肿瘤慎用或禁用扳法;4不可粗暴用力和使用蛮力.15抖法:振,颤.抖上肢,下肢,腰部.儿科头面部四大手法: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揉耳后高骨.(运内劳宫,推三关,清天河水,退六腑)摆动类手法异同同点:1均要求吸定(各有吸定点)2动作要领均要求沉肩垂肘,都有前臂(de)自主摆动,都是有两种动作结合起来(de).3均要求紧做慢移.不同点:1吸定点不同2动作方面(de)结合不同 3适用部位(临床应用)4力度方面.颈椎病分型:①颈型颈椎病;②神经根型颈椎病;③椎动脉型颈椎病;④交感神经型颈椎病;⑤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麻木,有(de)患者上肢和手部因颈部活动或某一姿势时麻木加重,大部分患者夜间症状加重.颈性眩晕:常在头部转到某一方位或体位改变时,如头向上仰,突然转头或反复左右转头时发生眩晕或眩晕加重,再转回原方位时症状减轻.脊髓型颈椎病:①脊髓单侧受压;②脊髓双侧受压.一般为推拿禁忌症.落枕:常累及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治疗:轻揉为主,重刺激为辅;辨证:血瘀筋痹,寒凝筋脉,痉挛疼痛;治则:活血舒筋,温经通络,解痉止痛.①远端取穴:落枕穴、手三里、曲池、合谷,用力掐,提高痛点;②在患侧:小鱼际揉,摩法,指腹揉;③阳性点:胸锁乳突肌,肌浅层二拇指、食中二指按揉法;斜方肌痛点,三指按揉;④运动类关节:几个方向(de)运动;⑤结束:揉法、拍法;⑥运动疗法:掐落枕穴,患者活动颈椎.落枕与颈椎病鉴别:①落枕:一般为晨起突发颈项强痛,且较为局限,多伴有病变部位肌肉痉挛,一般无上肢症状.②颈椎病:项背肌筋膜炎:好发于中、青年.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疼痛剧烈,持续性,部位局限固定;直腿抬高试验及骨盆旋转试验可为阳性;手法:有扳法.脊柱后关节紊乱:多发腰椎肩关节和腰骶关节,其次颈椎小关节,胸椎小关节最少见.退行性脊柱炎:内因:椎体边缘增生、椎间盘病变、骨刺形成既是病理产物,又是一种变性脊柱(de)保护性反应.强直性脊柱炎:竹节样改变,急性期血沉加快,抗“O”正常;肺活量显着减少.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网球肘(Mill)试验阳性,前臂伸肌紧张试验阳性.肱骨内上髁炎:学生肘、高尔夫球肘,肘痹.诊断要点:①多见于青壮年工人,有肘部急性损伤或慢性损伤史;②肘内侧疼痛,不能提重物;③肱骨内上髁处及尺侧屈腕肌、指浅屈肌部有明显压痛;④腕曲肌紧张试验阳性;⑤X线正常.一般无异常,并可排除骨与关节病变.温经整理:患者坐位或仰卧位,医生站或坐于患侧,以掌擦法自肘内侧沿屈腕肌腱治疗2分钟,以透热为度.桡侧腕伸肌腱周围炎:前臂中、下1/3交界处桡骨背侧肿胀.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握拳尺偏试验阳性,条索状肿物,肩髁关节:理筋揉筋(拔伸状态下),拔筋(屈、伸、旋转).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加压屈曲膝关节,温针灸内外膝眼.踝关节软装组织损伤:急性损伤患者,早期宜冰敷压迫,止血止痛,需在24小时后再行推拿治疗.头痛:是指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分,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de)疼痛,为临床常见症状.辨证分型:①风寒头痛:多发于吹风受寒后,痛连项背,恶风寒,喜裹头,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或紧.②风热头痛:头胀痛,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欲饮,咽红肿痛,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浮数.③暑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纳呆胸闷,身热汗出,心烦口渴,苔腻,脉儒数.④肝阳头痛: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夜眠不宁,面红口干,舌苔薄黄或舌红少苔,脉弦或弦细数.⑤肾虚头痛:头脑空痛,耳鸣目眩,腰酸腿软,遗精带下,阳虚者四肢寒冷,舌淡胖,脉沉细无力,阴虚者口干少津,舌质红,脉细数.⑥痰浊头痛:头痛头胀,胸膈支满,纳呆倦怠,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滑.⑦瘀血头痛:头痛时作,经久不愈,痛处固定,痛如锥刺,舌有瘀斑,脉涩.⑧血虚头痛:头痛头晕,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心悸气短,舌淡,脉细无力.治疗:治则为舒筋通络,活血化瘀,解痉止痛.分型辅以疏风散寒、疏风清热、祛暑胜湿、平肝息风、补肾生髓、健脾化痰、活血化瘀、滋阴养血.实证手法偏重,频率偏快,时间偏短;虚证反之.颈椎病(de)分型:(简答题)①颈型颈椎病;②神经根型颈椎病;③脊髓型颈椎病;④椎动脉型颈椎病;⑤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颈椎病:随着年龄(de)增长,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影响颈椎(de)稳定性,产生一系列病理性改变.直接刺激压迫或通过影响血运使颈部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发生功能或结构上(de)损害引起相应(de)临床症状颈型颈椎病:⒈(诊断)①反复出现“落枕”现象②颈脊旁和项背部肌肉张力增高及压痛③排除颈肩软组织风湿及颈椎损伤④颈椎平片可见生理弧度异常⒉临床特点:①于颈项部和肩胛骨间区肌肉处于持续紧张(de)状态,出现该区域(de)肌紧张性②颈部疲劳感,项背部肌肉酸痛或牵拉痛③“落枕”频繁发作神经根型颈椎病:⒈(诊断)①有颈型颈椎病(de)临床表现②出现颈神经放射性疼痛③颈椎X光片显示与受害神经相对(de)活动节段存在退行性变征象④物理检查提示神经病变(de)定位在神经根,排除脊髓内、神经丛、神经干病变(de)可能性. ⒉临床特点:是由颈椎钩椎关节增生、关节突骨赘及损伤肿胀(de)软组织共同形成(de)混合性(de)突出物,对神经根产生机械压迫和化学刺激(de)双重伤害,引起典型(de)放射性神经痛.脊髓型颈椎病:⒈(诊断)①有颈型颈椎病(de)临床表现②出现脊髓长传导束受压(de)症状、体征③脊髓损伤(de)平面不易确定,下肢运动与感觉障碍呈不完全性④脊髓损害症状呈波浪型逐渐发展和短暂缓解(de)趋势⑤X光片显示椎体后缘明显骨质增生⑥CT、MRI片显示脊髓受骨赘及膨出(de)颈椎间盘组织压迫⑦排除椎管内外占位性病变⒉临床特点:主诉有“脚下踩棉花”(de)感觉,即“落空感”椎动脉型颈椎病:⒈(诊断)①颈型颈椎病(de)临床表现②出现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③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与头颈(de)位置有关④脑阻抗图提示椎动脉血流减少⑤排除椎动脉瘤等动脉本身(de)病变⑥X光平片显示颈椎退行性变. ⒉临床特点:①椎动脉受压②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de)主要症状,因椎动脉长期供血不足而表现为慢性持续性(de)眩晕;因椎动脉供血短暂(de)阻断而表现为发作性(de)剧烈眩晕,眩晕发生往往与头部位置改变有关. ③精神萎靡,乏力嗜睡④耳鸣、耳聋或视力降低⑤脑超(TCD)可透过颅骨而检测椎动脉颅内分支(de)血流状态.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诊断)①颈型颈椎病(de)临床表现②有慢性头痛史③出现上象限交感神经功能紊乱(de)症状和体征④排除器官(de)器质性病变⑤X 光平片显示颈椎退行性变.⒉临床特点:①出现相应区域内腺体、血管、内脏功能活动(de)失调②影响到眼睛时,出现恶心、呕吐③“类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感到胸前区憋3,心悸怔忡,心电图检查有窦性心律不齐、室性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等异常心电活动.治疗:(以颈型颈椎病为基础)治则:松解,调整部位及取穴:部位以颈项部、枕后部、肩胛部、横突后结节和胸椎夹脊等处为主;取穴以风池、颈夹脊、天鼎、肩井、天宗、阿是穴等为主.手法:采用刺激性手法与颈椎调整手法并重,以刺激性手法为基础;颈项部操作与循经手法刺激相结合,以颈项部操作为主(de)原则.具体选用一指禅推法、滚法、拔申法、推法、拿法、按揉法和颈椎微调手法等.操作:推拿常规操作:由松解手法、颈椎调整手法和整理手法三部分组成.松解手法宜在逐步放松(de)情况下用轻缓柔和(de)刺激性手法如一指禅推法、滚法、拇指按揉法在颈项肩背部操作,刺激关建穴及部位,并在手法刺激同时,轻巧地小幅度被动运动头颈部.当患者颈背部肌肉逐渐放松之后,宜在颈椎拔伸状态下小幅度旋转摇颈椎,以调整颈椎微小错移.整理手法主要采用拿法刺激两侧风池穴、两侧颈椎诸夹脊穴及两侧肩井穴,最后顺势用指掌从肩井两侧分推.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de)退行性改变,在外力作用下,使腰椎间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向外突出.本病多见于男性体力劳动者,且以20~40岁居多,多发于第4~5腰椎及第5腰椎与第一骶椎之间(de)椎间盘.临床症状:腰痛合并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腰背部板滞、活动功能障碍.病程较久者,患者常有局限于小腿后外侧、足背、足跟或足掌(de)主观麻木感.检查:直腿抬高试验及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屈颈试验阳性.重症患者或不典型(de)病例,可考虑作CT、MRI检查.治疗(其治疗是按目(de)治疗(de))目(de):增加局部组织痛阈—点弹拨,改善腰肌张力状态—放松;降低椎间盘内压力—拉伸,牵引,增加盘外压力—按法,缓解神经根与突出物之间(de)机械性压力;增加局部组织血液灌流量,为纤维素环(de)修复创造条件;改变突出物位置,缓解神经很受压状态;增加静脉及淋巴回流途径及加强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根及周围软组织水肿(de)吸收.第3腰椎横突出综合症:检查:在第3腰椎横突外缘,相当于第3腰椎棘突旁4cm处,可触及明显压痛(压痛点最具有诊断意义)及局限性肌紧张或肌痉挛,可触及条索状或结节状物,并有弹响感.落枕:由于睡眠时姿势不良,导致颈部部分肌肉痉挛出现以疼痛颈项僵硬活动受限为特征(de)一种病症.多由于睡姿不良,枕头过高过低过硬,使头颈部处于过伸或过屈状态,导致颈项部肌肉尤其是斜方肌或胸锁乳突肌长时间被牵张而损伤.临床症状:多数患者在晨起时既感觉到颈项部疼痛不适,一侧(de)斜方肌或胸锁乳突肌痉挛、疼痛、颈项僵直,呈“斜颈”状,头常常偏向患侧.颈部屈伸或左右旋转活动困难,严重者疼痛可向肩背部或一侧上臂放射.项背肌筋膜炎:病因:项背部因长期(de)感受风寒湿邪、劳累、轻微外伤积累等,使肌筋膜组织产生炎症、水肿、粘连、变性,以后逐渐纤维化,筋肌僵滞,使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本病.临床症状:项背部酸痛不适,肌肉僵硬板滞,或有重着感,向一侧或两侧背部与肩胛之间牵拉痛(或有放射痛).晨起或天气变化或受凉后症状加重,活动后则疼痛减轻.常反复. 手法:一直弹推法、拿捏、滚法、点压、弹拨、叩击等. ①松解手法②解痉止痛法:先用拇指点压、按揉风府、风池、肩井、风门、肺腧、心腧等穴及痛点,以酸胀感为度,可解痉止痛.然后施拇指弹拨肩胛骨内侧缘及筋肌痉挛处,每处弹拨3~5次,力达并所,解痉止痛. ③理筋整复法④整理手法肩关节周围炎:(冻结肩、肩凝症)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de)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该病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功能障碍和肌肉萎缩为临床特征.常发生在单侧肩部,50岁左右.五十肩临床症状:疼痛弥漫,刺痛,由阵发转为持续性痛,夜间疼痛加重,撞击痛.初起症状为经常性肩关节疼痛,活动不利,有僵硬感.局部畏寒,,疼痛可向颈项及上臂放射. 操作: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用扳法、摇法.检查:在患侧肱二头肌长、短头附着处(肩内陵穴)、肩峰下缘(肩髃穴)、肩胛岗上缘(秉风穴)、小圆肌上缘(肩贞穴)等处有不同程度(de)压痛点,换肩活动明显受限.锻炼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本病症好发于前臂劳动强度较大(de)中、老年人,并与职业密切相关. 部位及取穴:患者肘关节内外侧面,曲池、肘髎、手三里、合谷等. 临床症状:肘外侧酸楚、疼痛;肱骨外上髁有敏感性疼痛;大多起病缓慢治疗:弹拨桡神经走行部位:腋部、肱骨桡神经沟部,桡骨颈部及前臂远端桡神经深支腕管综合征:(鼠标手)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引起,.管腔狭窄是最常见原因,其次是腕部急性损伤、桡骨远端骨折、月骨脱位引起正中神经急性或继发受压.好发于女性,常见年龄30-60 外展拇长肌和伸拇短肌检查:Tinel征阳性,即在腕掌韧带上轻轻叩击,则产生拇、食、中三指(de)放射性疼痛. Phalen氏实验阳性,即让患腕极力屈曲1分钟,可出现拇、食、中三指(de)放射性疼痛. 部位及取穴:(厥阴心包、少阴心经)鱼际、阳溪、大陵、阳。

推拿学重点(部分讲解学习

推拿学重点(部分讲解学习

推拿治疗1.推拿: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在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理论指导下,在人体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运用各种手法和进行特定的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2.推拿学的三个特征:(1)手法治疗和功法训练是推拿学的基本特征(2)中医学和现代科学理论的紧密结合是推拿学的理论内涵(3)广泛的适应证和严格的禁忌证是推拿学的临床特点3.推拿手法:以术者的手或肢体其他部位,或者借用一定的器具以达到手功能的延伸,按特定的技巧和规范化的动作,以力的形式作用于体表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以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中医外治法范重阳。

功法:是手法的前提4.推拿手法(温通、松解)的基本技术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1)持久:手法按要求作用一定的时间。

(2)有力:手法要有一定的力度,达到一定的层次。

(3)均匀:手法的力量,速度及操作幅度要均匀。

(4)柔和:手法要轻柔和缓,不宜用蛮力,暴力,做到力量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变换动作要自然。

(5)深透:手法产生的效果是从浅层组织渗透到深层组织。

5.推拿手法(温通、松解)的基本技术要求:稳准巧快6.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技术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补泻有度(生理)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器清灵,易趋康复(病理)7.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冲,生机蓬勃,发育迅速8.推拿发生意外的原因:(1)诊断不明确或误诊(2)对疾病的机制和手法作用的原理缺乏认识(3)手法操作不当或选用不当(4)未注意推拿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证9.推拿的发展:(1)甲骨文时期-推拿源于人的自我保护的本能;按摩为殷人发明(2)先秦时期-推拿是治疗和养生保健的主要手段;用于临床急救(3)秦汉时期-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是我国最早的推拿学专著;《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最早、且比较全面、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古典医学巨著,书中确定“按摩”之名;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次提出“膏摩”,为药物外用与按摩手法结合的外治法;华佗是按摩治疗与自我按摩导引的倡导者,发明五禽戏(4)两晋南北朝时期-推拿用于急症治疗。

推拿学复习要点

推拿学复习要点

《推拿学》复习要点【小儿特定腧穴】1、坎宫【定位】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一横线(推坎宫30-50次)【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应用】外感发热、头痛2、天门(攒竹)【定位】两眉连线中点至前发际一直线(开天门,推攒竹30-50次)【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脑【应用】风寒感冒、头痛、无汗、发热等3、耳后高骨【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揉耳后高骨,30-50次)【作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应用】感冒头痛4、天柱骨【定位】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推天柱骨or刮天柱骨100-500次)【作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应用】呕吐恶心、外感发热、项强5、脊柱【定位】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自上而下,推脊100-300次;自下而上,捏脊3-5次)【作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清热【应用】小儿疳积,腹泻,成人失眠、肠胃病、月经不调6、七节骨【定位】第4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推上or下七节骨100-300次)【作用】温阳止泻,泄热通便【应用】推上——虚寒腹泻、久痢;实热证不宜本法推下——肠热便秘、痢疾;虚寒者不宜,防滑泻7、龟尾【定位】尾椎骨端(即督脉之长强穴,揉100-300次)【作用】调理大肠,通调督脉经气,可止泻亦可通便【应用】腹泻、便秘8、大肠【定位】示指桡侧缘,示指尖至虎口呈一直线(示一虎,补大肠;反之,清大肠100-300次)【作用】补可涩肠固脱,温中止泻——虚寒腹泻、脱肛清可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大便秘结、痢下赤白、身热腹痛、湿热食积9、四横纹【定位】掌面示、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掐5次,推100-300次)【作用】掐可退热除烦,散瘀结;推可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应用】疳积、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10、板门【定位】手掌大鱼际平面【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泻,止呕(揉or运板门100-300次)【应用】揉可治乳食停积,食欲不振or暧气、腹胀、腹泻、呕吐板门推向横纹:止泻;横纹推向板门:止呕11、运水入土、运土入水【定位】手掌面,大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一条弧形曲线(运100-300次)【作用】运土入水一一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用于新病、实证(拇指一小指根)运水入土——健脾助运,润燥通便,用于完谷不化,腹泻痢疾,疳积,便秘12、大横纹【定位】仰掌,掌后横纹。

中医推拿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推拿知识点总结归纳

中医推拿知识点总结归纳一、中医推拿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点1.中医推拿的基本原理中医推拿的基本原理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在掌握人体穴位、经络分布和病变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手法施力,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

中医推拿的操作手法主要包括按摩、揉捏、推、拿、拨叩、拍打等。

2.中医推拿的技术要点(1)按摩:以手掌、指腹、拇指或掌根等部位作往复式的摩擦作用,对病区或穴位进行按摩,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舒经活络。

(2)揉捏:以手指、掌根或拇指等部位对局部或整个穴位进行捏捉、揉动、揉转、揉压等操作,以达到疏通经络,舒筋活络的目的。

(3)推拿:以推、拉、捏、按、挤等手法对患部或穴位进行施力,以促进气血的运行,调和脏腑的功能,消除病邪。

(4)拿:以手指、拇指等部位对穴位进行抓足、提握、提拨等操作,以调理经络,消除疼痛。

(5)拨叩:以手指、掌根、拇指等部位的力道和速度,对穴位或病区进行重叠拨动,以调理气血,消除病邪。

(6)拍打:以手掌或拳头等部位的力度和速度,对病区或全身进行拍打,以达到疏通经络,舒筋活络的目的。

二、中医推拿的治疗原则和适应症1.中医推拿的治疗原则中医推拿的治疗原则是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以辨证施治、因病选穴、灵活运用手法、标本兼治、调理阴阳、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等为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手法和穴位进行治疗。

2.中医推拿的适应症(1)感冒、咳嗽、发热、头痛、头晕等疾病;(2)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关节炎等风湿病;(3)消化系统疾病:胃肠炎、便秘、消化不良、胃痛等;(4)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头痛、全身疲乏无力、失眠多梦等;(5)妇科疾病:月经不调、妇科炎症、产后恢复等;(6)皮肤病:湿疹、疮疖、痒疹等;(7)肿瘤放化疗后的协调治疗;(8)儿童多动症、夜啼、消化不良等。

三、中医推拿的注意事项1.中医推拿的注意事项:(1)熟悉患者的病情,掌握患者的脉象、舌苔等信息,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检查,熟悉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推拿学重点知识点

推拿学重点知识点

推拿学重点知识点推拿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通过按摩、推拿、拍打、揉捏等手法,以达到调理身体、防治疾病的目的。

推拿学涉及很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是一些主要的知识点:1.中医基础知识:推拿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因此学习推拿需要对中医基础知识有深入的了解。

包括经络学、脏腑学、病理学等,这些都是推拿的理论基础。

2.人体解剖学:在进行推拿按摩时,需了解人体的结构,需要掌握骨骼、肌肉、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的位置和功能。

只有了解了人体结构,才能更好地进行按摩推拿,发挥最佳效果。

4.推拿手法:推拿的手法是推拿学的核心部分,包括揉、推、拍、捶、击等手法。

学习推拿需要熟悉并掌握各种手法的技巧和应用方法。

不同的手法可以有不同的效果,需要根据病症选择合适的手法。

5.穴位与配穴:推拿按摩主要是通过对穴位的刺激来调整人体气血运行,疏通经络。

学习推拿时,需要熟悉各个穴位的位置、功能和应用,以及穴位的配穴原则。

正确选择和刺激穴位可以取得更好的推拿效果。

6.推拿治疗技巧:学习推拿需要掌握一定的治疗技巧,如使用适当的手法、掌握正确的力度、调整节律和速度等。

掌握这些技巧可以使推拿按摩更加有效和舒适。

7.推拿适应症与禁忌症:学习推拿需要熟悉推拿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指的是对于哪些病症可以进行推拿治疗,禁忌症指的是推拿治疗是不适用或有风险的病症。

了解适应症和禁忌症可以避免不当的治疗或造成伤害。

8.推拿常见病症的治疗:推拿可以用于治疗和缓解很多常见病症,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冻疮、失眠等。

学习推拿时,需要了解这些常见病症的病因、病理变化和推拿的治疗方法。

9.推拿与其他疗法的结合:推拿与其他中医疗法如针灸、拔罐等可以结合使用,以加强治疗效果。

学习推拿时,需要了解与其他疗法的配合应用,并掌握相应的技巧。

总之,推拿学涉及广泛而深入的学科,学习推拿需要掌握中医基础知识、人体解剖学、经络系统、手法、穴位与配穴等知识点。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可以提高推拿技术水平,更好地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推拿手法学重点

推拿手法学重点

1.易筋经:“易”改变;“筋"筋脉,肌肉,筋骨;“经”方法。

即通过锻炼能够改变筋骨,抻筋拔骨,强壮筋骨,调节脏腑经络,变易强壮身形的健身锻炼方法。

(1.韦驮献杵2.横担降魔杵 3.掌托天门 4. 摘星换斗 5.倒曳九牛尾 6.出爪亮翅7。

九鬼拔马刀8.三盘落地9。

青龙探爪10饿虎扑食11。

打躬击鼓12.掉头摇尾)2.《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明确记载了“中央者"是按摩和导引的发源地。

3.按摩始见于《内经》4。

《金匮要略》首次提出了“膏摩"5。

第一部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6.《唐六典》推拿治疗范围:“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八疾7。

金代医家张从正将按摩和针灸归为“汗法”8。

“推拿”最早记载于明代医家张四维《医门秘旨》9.清代《医宗金鉴》提出正骨手法的总结和正骨八法。

文中提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摸,接,端,提,推,拿,按,摩"10。

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分类有六大类:摆动类,摩擦类,振动类,挤压类,叩击类和运动关节类手法。

11.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12。

运动关节类手法操作要求:稳,准,巧,快。

13.一指禅推法动作要领: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

14.开天门:用拇指指腹由两眉头之间向上直推至额上发髻处。

15.推坎宫:用拇指桡侧从眉心向眉梢作分推。

16.推桥弓:用拇指指腹从翳风穴由上而下推至锁骨上窝等。

17. 复合手法1.按揉法2。

拿揉法3。

推摩法4.牵抖法5.扫散法6。

踩跷法各个手法作用:滚法-—舒筋通络,活血祛瘀,滑利关节。

一指禅推法-—舒筋活络,调和营卫,祛瘀消积,开窍醒脑,调节脏腑。

缠法--活血祛瘀,生肌托毒,且有较强的消散作用。

一指禅偏锋推法—-镇静安神,活血通络.鱼际揉法—-舒筋通络,宁心安神。

抖法——舒筋解痉,滑利关节,松解粘连,消除疲劳。

15.擦法常用小鱼际擦法(侧擦法)16.挤压类包括:按法,点法,捏法,拿法,搓法,捻法,拨法.掌按法的注意事项:a。

推拿基础必学知识点

推拿基础必学知识点

推拿基础必学知识点
1. 推拿的基本原理: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和施加压力的手法,来调整
人体的气血运行、舒缓肌肉疲劳和促进身体健康的传统中医疗法。

2. 经络系统:推拿按摩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的经络系统理论。

经络被认
为是人体内流动气血的通道,通过按摩经络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改
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3. 穴位:经络上的特定位置被称为穴位,按摩穴位可以刺激经络,调
节身体的功能。

不同的穴位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推拿按摩需要熟悉
常用的穴位及其作用。

4. 按摩手法:推拿按摩主要使用手掌、指尖、拇指等部位施加力量和
按摩。

常见的手法有揉、按、推、拍、轻拍、捏、抓等。

5. 按摩技巧:推拿按摩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如掌法、足法、指
法等,依据不同的需要和问题选用合适的技巧。

6. 推拿按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推拿按摩能够改善很多常见的健康问题,如颈肩腰腿疼痛、失眠、消化不良等。

但在一些情况下推拿按摩
并不适合,如皮肤病、发热、溃疡等。

7. 安全注意事项:推拿按摩需要注意安全,施术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卫
生习惯,注意手部卫生,避免传染疾病。

同时,对于接受推拿按摩的人,也需要告知施术者有关的健康问题和病史,以便施术者进行适当
的处理和调理。

8. 推拿按摩的效果和注意事项:正确施行推拿按摩可以改善身体健康,
但需要注意按摩力度,避免过度用力造成不适。

同时,推拿按摩也不是一种“万能”的疗法,对于一些严重的疾病还是需要专业医疗的处理。

以上是推拿基础必学的一些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推拿按摩学重点(大神总结)

推拿按摩学重点(大神总结)

推拿按摩学重点(大神总结)推拿按摩是一门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手法、技巧和动作对人体进行刺激和调理,以促进健康和康复。

以下是推拿按摩学的重点总结:1. 基本原理:基本原理:推拿按摩基于中医理论,以人体经络和穴位系统为基础。

它认为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气血流动,从而促进健康和治愈疾病。

2. 手法和技巧:手法和技巧:推拿按摩主要使用手掌、指尖、肘部和前臂等具有特定目的的手法和技巧。

常见的手法包括揉、推、捏、按、按摩和拍打等。

不同的手法和技巧可以针对不同的问题和部位进行治疗。

3. 穴位和经络:穴位和经络:推拿按摩使用人体经络系统中的特定穴位进行刺激。

每个穴位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并与身体的不同器官和系统相关联。

了解这些穴位和经络的位置和功能对于正确施行推拿按摩至关重要。

4. 常见应用:常见应用:推拿按摩可应用于多种健康问题和疾病的治疗。

它可以缓解肌肉疼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系统、调理内脏功能等。

此外,推拿按摩还可用于放松和舒缓身心,减轻焦虑和压力。

5.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在进行推拿按摩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需要接受过专业的推拿按摩培训,了解正确的手法和技巧。

- 避免在饱食、醉酒、生病或疲劳时进行推拿按摩。

- 对于孕妇、老年人、儿童和患有严重疾病的人,应先咨询医生的意见。

- 避免在疼痛或有伤口的地方进行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一门深奥而实用的治疗技术,它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巧。

希望本文总结的重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推拿按摩,并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拿手法学知识点汇总
(From:罗佳佳and罗淳)
《少林内功》
1.前推八匹马势
2.倒拉九头牛势
3.凤凰展翅势
4.霸王举鼎势
5.两手托天势
6.顺水推舟势
7.怀中抱月势
8.仙人指路势
9.平手托塔势
10.风摆荷叶势
11.单凤朝阳势
12.海底捞月势
13.顶天抱地势
14.力劈华山势
15.三起三落势
16.乌龙钻洞势
17.饿虎扑食势
《易筋经》
印度高僧达摩所创,是一套身心并练,内外兼修,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的医疗保健养生功。

1.韦陀献杵
2.横担降魔杵
3.掌托天门
4.摘星换斗
5.倒拽九牛尾
6.出爪亮翅
7.九鬼拔马刀
8.三盘落地
9.青龙探爪
10.卧虎扑食
11.打躬击鼓
12.掉尾摇头
第二章
1、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若使别人握搦身体,或摩或捏,
即名按摩也。

2、按摩作为学科名始见于《内经》。

3、《金贵要略》首次提到膏摩一词,首次记载手法抢救自缢死。

4、《皇帝歧伯按摩》是我国最早的推拿医学专著。

5、隋唐时期推拿医学进入又一次高潮。

6、《唐六典》记载推拿治疗范围为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

7、《儒门事亲》将按摩与针灸等归入“汗法”。

8、“推拿”一词最早记载于明代医家张四维《医门秘旨》。

(“按摩”一词被官方
取消后,推拿成为了正式学科名)
9、小儿推拿体系的标志:《小儿按摩经》的问世和一批小儿推拿专著的诞生。

10、《医宗金鉴》提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详
细论述“摸、接、端、提、推、拿、按、摩”的正骨八法。

11、1958年,上海成立第一所上海推拿医士学校。

第三章
1、推拿手法简称手法,是指以治疗、康复、预防或保健为目的,以手(或肢体
其他部分)刺激人体的有一定法度的动作技法。

包括手法操作的目的、主体、对象、技术特性四个要素。

2、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分类:摆动类、摩擦类、振动类、挤压类、叩击类和运
动关节类。

3、推拿手法的作用: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舒筋缓急、调利骨节、补肾益气、
调理肠胃、化痰畅肺、急救醒神、美容养颜、养生保健。

4、手法的基本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对运动关节类手法,基
本要求为稳、准、巧、快。

5、对深透的理解:深透是指手法具备了持久、有力、均匀、柔和四项基本要求
后,形成了一种渗透力。

这种渗透力,可透皮入内,直接深达手法刺激体表的深层组织和内脏器官,或间接地通过各种途径使手法的生物效应到达目标脏腑器官,起到调整脏腑虚实的作用。

深透,主要是指力的深透,但同时也包括了热的深透。

6、推拿手法的禁忌症,了解。

P37(慎用:饥饿、过饱、极度疲劳和剧烈运动后、
怀孕者慎用、酒醉者。

禁用:高热、急性传染病者、皮肤破损或感染、骨折部位、骨或关节结核者、出血性脑血管意外的急性期、出血性疾病或正在出血部位、严重心脏病、恶性肿瘤部位、精神疾病不稳定者或酒后不清醒者)7、摆动类手法包括:滚法、一指禅推法、一指禅偏锋推法和鱼际揉法。

(操作要领、动作关键)
8、一指禅推法:
注意事项: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吸定(紧推慢移);临床应用:“循经络,推穴道”,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祛瘀消积、开窍醒脑、调节脏腑功能的功效。

12、缠法频率220次/min,具有活血祛瘀、生肌托毒的功效和较强的消散作
用。

10、跪推法的全称:一指禅跪推法。

11、一指禅偏锋推法着力点相当于少商穴处。

12、摩法与揉法的区别
摩法:用手掌或手指在体表做环形摩擦的手法;按揉法:垂直按压与水平环旋揉动复合运用,带动皮下组织转揉动的手法。

13、推桥弓:用拇指指腹从翳风穴从上到下推至锁骨上窝。

14、擦法:在受术部位作单向直线来回摩擦运动的手法。

根据着力部位的不同,分为小鱼际擦法、鱼际擦法、掌擦法、指擦法。

产热量最高的是:掌檫法
15、临床运用:适用于全身。

(小鱼际:脊柱两侧,肩胛上部,肋间部;鱼际:
四肢<尤其上肢>;掌檫:肩背部,胁肋部,胸腹部;指檫:四肢小关节,
胸骨部,锁骨下窝)
擦法多用于虚证、寒证、痛证。

功效主治为:温肺化饮;温中健脾;舒肝理气、消食导滞;温肾助阳;温散寒邪;活血祛瘀;保健强身。

P53
16、挤压类手法注意事项:1、挤压的方向应与受术体表垂直。

2、用力要由轻到重平稳加压,再由重而轻逐渐减压,不可冲击式用力
3、可用叠指、叠掌、伸肘、上身前倾等姿势调整来增加按压的压力。

17、点法的临床应用:点法着力点小,刺激较强,用力集中,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腧穴或压痛点。

具有行气通络、开通闭塞、消肿止痛、调节脏腑的功效,主治除了局部舒筋止痛外,一般根据腧穴的治疗特点而定。

冲击式指点法刺激很强,一般用于中风偏瘫、截瘫等感觉迟钝、麻木不仁的患者。

肘点法一般用于环跳等肌肉丰厚处,主治顽固性腰腿痛。

常用的点发操作有,指点风池、定喘、天宗、肾俞、合谷、髀关、足三里、涌泉和肘点环跳。

19、拿法的临床应用:具有疏通经络、放松肌肉、解表发汗、止痛活血的功效,
常用于颈项部、肩背部、四肢部。

20、捻法的临床应用:捻手指时,夹住手指的侧面主要作用于神经、经络;夹住
手指上下面主要作用于肌腱;夹住指骨关节主要作用于关节韧带。

多用于治疗骨间关节扭伤,也可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辅助治疗。

21、拨法的注意事项:
1、方向、角度应与局部肌肉的肌纤维垂直。

2、拨动时指下应有在肌腹或肌腱上滑过的弹拨感,不能在皮肤表面摩擦移
动。

3、拨法可以单向操作,也可双向操作。

4、拨法的压力不宜过大,以受术者能忍受为度。

5、肘拨法不宜用尺骨鹰嘴操作。

6、有节奏的拨法,有助于缓解操作带来的疼痛。

7、用力较大的拨法,应当在操作前告知受术者
22、叩击类手法应用:具有促进气血运行、消除肌肉疲劳、解痉止痛、宣肺排痰
等功效,适用于肩背部、腰骶部和下肢。

常与滚法、拿法等配合使用,可治疗急性扭伤、肌肉痉挛、慢性劳损、风湿痹痛、局部感觉迟钝、麻木不仁等病证。

掌拍背部和三指拍胸骨部,有助于痰液的排除。

也是保健推拿的常用手法。

23、击法分类:掌击法、拳击法、指击法、棒击法,
掌击法以手掌尺侧部、掌根或掌心着力击打受术部位,分别称为掌侧击法、掌根击法和掌心击法。

24、抖法的临床应用:抖法主要适用于四肢,以上肢为常用,通常作为一个部位
的结束手法。

抖法有舒筋解痉、滑利关节、松解粘连、消除疲劳的功效,对肩部、肱三头肌、腕部、股四头肌等部肌肉的放松效果较好,可辅助治疗肩周炎、肩部伤筋、髋部伤筋、腕部伤筋及四肢运动性疲劳酸痛等病证。

25、运动关节类手法操作P71
扮法的注意事项:
1了解脊柱的解剖学基础,结构特征、生理可动范围2寸劲:短促有力的、目的明确的、有控制的发力,要求随发随收,点到即止、中病即止。

3不可逾越生理活动范围。

4不可使用暴力,蛮力。

5不可强求关节弹响。

6诊断不明的脊柱外伤及带有脊髓症状,体征者禁用7老年人有较严重的骨质增生,骨质疏松者,骨
关节结核,骨肿瘤者禁用。

等,详见P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