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及教学反思(3)
《颐和园》教学设计及反思

《颐和园》教学设计及反思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西郊,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皇家园林之一。
以下是《颐和园》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及文化价值;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建筑的热爱及向往之情。
二、教学内容1. 颐和园的历史背景介绍;2. 颐和园的建筑特色及文化价值;3. 颐和园的保护与传承。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颐和园的美丽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颐和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 学习任务:a. 教师简要介绍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颐和园的建筑特色和园林布局。
b.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展示各自对颐和园的认识和感受。
c. 学生进行小组调研,收集颐和园的保护与传承的资料,形成小组报告。
3. 总结反思:a. 各小组展示调研结果,并进行交流讨论,梳理颐和园的文化价值和保护措施。
b. 教师总结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颐和园的建筑和文化进行深入思考和体会。
c. 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写下本次学习的体会和收获。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调研报告,可以评价其对颐和园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能力;2. 学生的展示和交流,可以评价其对颐和园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学生的个人反思,可以评价其对课程内容的思考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对《颐和园》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和改进。
首先,教学内容的安排。
在介绍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色时,可能过于简要,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程度进行适当调整,同时加入一些互动环节,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其次,学生的参与程度。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主要以小组讨论和调研为主,但整体参与度不够高。
下一次课程中,我计划增加一些小组活动和游戏,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性。
最后,教学评价的多样性。
本次教学主要以小组讨论和展示为评价方式,但对学生的个体表现和个人思考进行评价的环节较少。
《颐和园》教案及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案及教学反思《颐和园》教案及教学反思5篇《颐和园》教案及教学反思1教材简析:《颐和园》是“快乐读书屋”中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
文章采用随步移景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颐和园中的长廊、佛香阁、万寿山、昆明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展现出皇家园林的风采。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由扶到放,循序渐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想象、朗读、感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爱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4.认识“颐、麓、槛”等6个生字,自选和积累课文中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1.播放颐和园的图片。
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座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
那里有着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和雄伟壮观的建筑。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一次颐和园。
2.板书课题,齐读。
认识“颐”,提示“颐”字左半边的笔画笔顺,并书空两遍。
用生动形象的课件把学生带到美不胜收的颐和园内,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通过多种途径认识(查字典,问同学等)。
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并尽量想办法解决。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颐和园哪几个地方的景色?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语句。
4.现在谁来做一下导游,把这一次的游览路线介绍给游客们?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随景,也叫作转换地点顺序或游览顺序。
如果你想把你到哪里游览的景点介绍给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5.游览颐和园后,你最想在哪里拍照留念呢?为什么?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一读。
自主勾画不懂的词语,并想办法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颐和园》教学反思(集锦15篇)

《颐和园》教学反思《颐和园》教学反思(集锦15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颐和园》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颐和园》教学反思1教学《颐和园》第二课时,复习引入时,学生表现活跃,对答如流,很快引出本节课的学习资料。
学生都明白这节课要理解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些景物的特点。
逐步引入第2自然段的学习,指名学生读这个自然段后,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划出表现长廊的特点的句子读一读?请学生举手回答时,望向学生,全班60人举手的学生仅有8人,叫了3位同学回答问题,也仅有一位同学回答正确。
学生这种由热情到冷淡的'学习态度,令我失去了方寸,我暗自思量:后面的学习怎样进行呢?沉思片刻,我先对学生做鼓动工作,要求他们进取思考,大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同时,再引导、点拨学生学习的方法。
很快,学生基本把教师提出的问题解决了。
我再进行列数字这个知识点的讲解,学生都明白了长廊的特点,体会出长廊的美。
学生的学习热情又逐步高涨起来,我也感觉到自我有一种满足感。
很快,我在半扶半放中,又进行了第3自然段的教学,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已回到复习引入时的'样貌,情绪不断地高涨。
于是,我在学生热烈的氛围中与学生一齐总结了2、3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读──思──说──读。
后面2个自然段的学习由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解决。
一节课就这样完成了学习的任务,学生的表现总是越来越好,授完这节课,我也不禁长叹一口气。
我想:课堂教学灵活调控多重要啊!《颐和园》教学反思2这一周,明丽姐出门了。
我要独自代领着孩子们,还是有一点点紧张的~~~但是,硬着头皮上吧~今天,我开始这周的第一节课,讲了《颐和园》。
结合本单元习作,写导游词。
我今天课上主要带领孩子们去弄清了游览顺序。
这样对于日后理解写景和习作有帮助。
对于这节课,我有如下反思~1.用游览顺序一步步代领孩子去学习游记,让孩子们知道了游览的`读法,思法。
颐和园教学反思(最新9篇)

颐和园教学反思(最新9篇)颐和园教学反思篇一《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
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教学。
一、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文美。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摘抄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
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
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加强自主、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
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协作学习。
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
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学生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一节课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学得轻松而愉快,游览了颐和园的美景。
颐和园教学反思篇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的能力,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经过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学结构的过程。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以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借助多媒体,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光。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优秀教案

18 颐和园学习目标1、认识“颐、耸、阁”等7个生字,会写“殿、廊、柱”等11个生字,理解并会书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滑过、隐隐约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和摘抄最感兴趣的词句。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学生结合课文查找有关图片、音像和文字资料;教师准备好相应的图片、挂图或课件。
第一课时激情引趣,初历景观1、承前导人。
由对长城和《世界遗产名录》的体验和了解人手,相机出示《颐和园》中的三幅挂图或展示相应课件。
2、看图引入。
先让学生认真观赏三幅图,再谈突出印象。
揭示并板书课题。
交流(照应课前学生已有的准备):谁了解(插入曾三次被焚毁和遭破坏的简介)?谁去过?有想法吗?谈话:颐和园真是太美啦!今天,请同学们自由地去游、自由地去赏,再请你们用书中的话语把颐和园的美尽情地层示,有信心吗?那么,想怎样展示呢?(以美读、或以导游、解说等形式)非常好!现在,请你们选用自己最合适的读书方式开始进入颐和园(提醒学生注意结合课后思考题自读)。
相信你们一定会表现得非常优秀。
3、自主读书。
a、给学生不少于20分钟时间读书、识字和写字。
可点拨学生先充分自读自识自探,再自找伙伴合作交流与互助。
注意强调学生在读中批画,并做到读而有疑。
对易读错写错字,要求学生自主写上黑板。
b、有针对性指导识写字:“堤”不能读成ti;区分好“柱、栽、筑、朱、狮”平舌和舌音;注意多笔字“殿、廊、雕”等字的写法等。
4、尝试朗读。
面向全体,由学生自主选段朗读,并自主发现问题,主动评价与助读。
特别要求学生注意生字和生词的正确识读以及长句的读法。
5、粗说印象。
一是写景状物的语言美;二是体会有序叙述、抓景物特点描写的表现美的方法。
第二课时习有效造势,融入画境1、变换角色,自读自悟。
小学语文四年下册《习作例文:颐和园》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三)昆明湖(重点学习"十七孔桥") 作者介绍了昆明湖上的哪些景色?重点描写的是哪一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 说十七孔桥的样子,读文中的句子。 (看十七孔桥及石狮子的图片,拓展训练,想象石狮子的不同姿态。)
环节三、全文总结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游览顺序游览的? 2、作者从不同视角观察,并且抓住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些景物各 自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把文章描写得有条有理,生动形象。
(3)欣赏长廊视频,感受长廊直观的视觉美。 (4)学生汇报通过网络了解到的长廊的美。 (5)介绍长廊在1990年的时候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还被收录到 《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学生读出心中的骄傲与自豪。
(二)万寿山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游览万寿山的时候, 分别站在万寿山的哪些地方观察的? 观察到了哪些景物呢? 哪些句子给人以美的想象?边读边画。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交流导入∶ 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 导入新课∶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 徜徉颐和园,尽享它的美。
环节二、学习新课∶ 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向我们展示了颐和园的美呢? 选取你最喜欢的景物仔细读文 ,最能表现景物美的句子,反复地 读一读,把读书的体会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学生自由读文,汇报交流∶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八、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颐和园》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中的其中一篇主 题内容,这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 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 的赞美之情。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带领游客一起游览了美 丽的颐和园中和一些景点。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 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颐和园》教学设计及反思

18《颐和园》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字。
正确读写“长廊、宫殿、金碧辉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把握作者的游览顺序。
教学难点:1、学习按照浏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2、加强对“世界遗产”的认识与了解。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颐和园吗它在首都北京,那是一座闻名于世、美丽的园林。
凡是去过北京的人,很少有不去游览颐和园的。
颐和园构思巧妙,建筑精致,是我国园林的典范,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于1764年建成,到现在已有250多岁,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游览这美丽的颐和园。
[板书课题:颐和园]二、初步感知1、学习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标出课文段落,划出课文的生字和生词。
(2)利用各种工具书,读准字音。
强调“颐”字的写法和读音。
(3)学生汇报。
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的读音。
(4)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拆合法记“殿、昆、爽、葱、郁,堤、雕”,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廊、葱、煌”,比较法记忆“栽、赏”,栽——裁——载,赏——党——堂。
(5)多音字:几jī(几乎)jǐ(几个)2、解释下列词语。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3、听写词语,随堂检查识字效果。
4、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如何分段,其依据是什么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明确: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指出颐和园给人总体印象是大、美。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作者按浏览顺序,具体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颐和园》教案及教学反思

《颐和园》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颐和园》的内容,感受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掌握课文的基本结构,学习描写景物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颐和园的兴趣。
利用课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结合实地考察,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掌握课文的基本结构,学习描写景物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颐和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色。
(2)提问:你们对颐和园有什么了解?有哪些印象?2.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3.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查阅字典或询问同学。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解释词义,让学生造句。
4.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讨论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感受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5.拓展活动(1)分组讨论:如果让你写一篇关于颐和园的作文,你会从哪些方面入手?(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6.课堂小结(2)强调课后作业的要求。
四、教学反思1.优点:(1)通过图片展示、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对颐和园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氛围。
(2)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3)结合课后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不足:(1)课堂讲解中,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加强课堂管理。
(2)拓展活动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20 -20学年度第—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r \・颐和园》教学设计及反思郭靖课前三分钟说话练习:通过大屏幕展示自己曾去过的名胜古迹的照片,配以详细的解说,(共 5 人)新课教学:一、直接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颐和园》这篇课文,谁来说说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细细游赏颐和园,同时学习作者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把它写具体生动的。
二、学习课文,感悟美景:(一)、出示自读提示,让学生认真默读(二)、生自由读书,体会颐和园的景色特点,并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三)、交流:1 、抓住长廊的长、美来感受长廊的特点(1)(师过渡):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一起欣赏颐和园的美景。
走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投影长廊)长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出示句子:“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 间。
”你体会到了什么?(长廊的长)师补充介绍长廊的长度。
生感情朗读长廊的长。
(2)长廊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美)出示句子:“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长廊的美)生感情朗读。
(3)师补充资料,进一步感受长廊的美:颐和园的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文亭,全长728 米,分为273 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
在这么长的廊内,横槛上和枋梁上刻着五彩的画,共有14000多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虫鱼、人物典故等,可是这么多幅画,却每幅有每幅的姿态,没有那两幅是相同的,让我们走近这些长廊内的画面,去感受它的魅力!(师播放颐和园长廊内的画面)生想象:可能还雕刻着怎样的画呢?(4)同学们,当我们漫步长廊内,欣赏着这一幅幅五彩的画面,品评着廊外次第开放的鲜花,再有徐徐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过我们的脸颊,真是让人感觉神清气爽!什么是神清气爽,你明白了吗?(结合语境理解神清气爽)此时,你最想说什么?(5)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有几千幅五彩的画,真是画的海洋,有开不败的鲜花,真是花的海洋,想不想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师出示,师生接读,师评价,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看,作者就是先通过整体看长廊,再看长廊内,再看长廊外,这样把长廊的特点写出来的。
2、游览万寿山,欣赏景色特点。
过渡:长廊的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同学们,颐和园前面还有更美的景色等着我们呢!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
默读3 自然段,画出万寿山上佛香阁和排云殿的景色特点。
(1)交流:谁来说说这两座神奇的建筑分别有什么特点?佛香阁:(出示句子)“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那就是佛香阁。
”你有什么不了解的吗?抓住“琉璃瓦”体会佛香阁的闪闪发光,华美壮丽。
排云殿:(出示句子)“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师解释排云殿名称由来:神仙排云出,但见金灵台。
所以排云殿由此得名,体会皇家建筑的气派!)(2)出示画面,激情小结:佛香阁造型独特,雄伟壮丽,是颐和园的象征,排云殿规模宏大,异常华丽。
这真让我们为杰出的建筑才能而感到自豪!同学们,让我们通过读书,读出皇家园林的气派,读出我们的自豪!(齐读第三自然段)3、多角度游赏“昆明湖”(1)同学们,我们在万寿山脚下拍到了那全园最高的闪闪发光的佛香阁,又拍到了那金碧辉煌的排云殿,看到了皇家园林的华美壮观、宏伟气势,现在最想干什么?(登上万寿山,俯视颐和园)好,假如现在你已经登上了万寿山,你能拍到哪些画面呢?(2)生自由交流,所拍到的景色。
(要求说出自己向哪个方向看的,拍到了些什么)重点处理描写昆明湖的句子:昆明湖静的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从这儿你体会到了什么?(静、绿)为什么不用划而是用滑呢?是不是用错了,为什么?(3)同学们站在万寿山上看到了那么多美丽的景色,看来,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我们拍摄的画面。
(投影出示)(4)过渡:万寿山上远看昆明湖,如镜似玉,真是入仙境一般!那么近看昆明湖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5)生自读5段,思考:走近昆明湖,你都看到了哪些景色?你最喜欢什么?交流:长堤、垂柳、小岛、石桥(十七孔桥)投影十七孔桥,出示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6)想象:这么多的小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有的小狮子,有的小狮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有的小狮子。
(7)抒发感情:同学们,当你站在十七孔桥上,手抚着柱子上姿态不一的小狮子时,你想说什么?(8)十七孔桥上精细的雕刻,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4、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随作者一起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我们欣赏了那儿如诗如画的长廊,欣赏了气派华丽的皇家建筑,欣赏了如镜似玉的昆明湖,感受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那么颐和园是不是只有这几处景色呢?从哪里知道的?(引出最后一颐和园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说不尽”是什么意思?那还有哪些景色呢,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
播放颐和园美景。
(先让孩子说,师再补充)5、拓展文本,感受写法:正是因为颐和园有着说不完的美景,所以颐和园在1998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作者在介绍这么多说不尽的美景时,重点抓住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这几处进行了重点描述,以点带面,写出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我们在写游记时也可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6、理解首尾呼应:正是因为颐和园里有说也说不尽的美丽景色,所以作者在一开始就说“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这种写作手法,叫做——首尾呼应,我们写游记时不妨也借鉴这种手法。
三、拓展延伸: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当堂展示3 人背诵2、结合《颐和园》的学习积累,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结合自己最近的游览活动练习写一篇游记。
《颐和园》教学反思在上完《颐和园》这课,我不禁有许多感慨:我不知道听课的同事们坐在那里是何感觉,但我自己觉得是我在台上讲的大汗淋漓,学生们可能也听的云遮雾涌,在拖堂三分钟之后,我结束了我的课堂,但是课虽然上完了,我的思考却在延续。
语文阅读教学重在朗读,在朗读中才能让学生知道北京的颐和园景色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本堂课中我对朗读环节设计的较多。
下面对我这堂课进行一下反思: 【成功之处】一、制作媒体,轻松获得美感《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 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
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近仿真情境中学习,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对颐和园的文字介绍等,在学习中依靠这些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受到了美的熏、读写结合,注重了写作的指导语文最重要的两块即为读与写,学以致用是我最大的心愿。
俗话说,他山之石为我所用。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时刻注重了写作的指导,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一一昆明湖旁,以及作者是如何描写长廊的,又是怎样把颐和园的美通过典型的景点突出来的之后,学习它的写法,尝试着写自己游览过的一处景点写一篇游记,这样学为所用,相信在我不断地渗透写作思路的情况下,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会有所提高。
【不足之处】一、读的太乱,太过于随意。
在上课时,我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的雄伟壮美和排云殿的金碧辉煌,以及昆明湖的静美,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而且在读时,由于我并没有设计渲染,所以学生读的有些生涩,好像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完成任务而读书一样,虽然读的遍数挺多的,但是好像没出来应有的效果一一感情渲染没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
况且有的部分又因为讲得太细,而时间分配不均精读没有时间,只是粗读,今后逐步改正。
二、不懂得取舍。
记得田校长说过这样一句话:“一节语文课的目标必须要简练,能一个绝对不能两个。
”可是我还是没有学会取舍。
在一节课上,特别是这样的公开课上,总想把自己想到的自己认为的闪光之处展示给别人看,殊不知这样一来,一节课上要解决的问题就多了,复杂了,这样往往造成时间不够的现象,所以就会有些地方处理的不够透,不够深,所以我觉得自己以后讲课一定要把目标定的简单些,处理透处理实,不为显示而讲课,为了学生而讲课。
另外,我还是想用窦桂梅老师的话结束我的反思:宁要真实的遗憾,不要虚假的完美。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不可再存“展示”这样的念头,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眼里有学生,不管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都要牢记:我是为我的学生而讲课。